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六盘山取得大捷,毛主席诗兴大发,当天下午便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
然而就在第二天清早,300名红军战士集体身亡,毛主席悲痛不已。
这些战士的死因十分离奇,毛主席当即采取了一系列调查措施,此后也一直没有放弃查明真相,但始终无果,直到54年后才真相大白。
那么六盘山一役究竟是怎么回事?300名战士为何突然一夜集体身亡?真相为何直到1989年才被揭开?
突破国军防线,抵达六盘山麓
六盘山古称陇山,位于宁夏西南部、甘肃东部,横贯陕甘宁三省,绵延200余公里,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也是我国北方极为重要的分水岭。
1935年9月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顺利攻克了天险腊子口,并越过了岷山草地,来到了甘南地区。
在这里,毛主席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总结了长征以来红军的作战成果,并且决定,将陕北作为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眼见着红军已经胜券在握,蒋介石却仍旧穷追不舍。
为了对中央红军形成合围之势,蒋介石纠集30万大军,并亲自出任“西北剿总”,试图一边打击陕北红军根据地,一边在渭水一带,拦截正在北上的中央红军。
蒋介石的一举一动,毛主席都看在眼里,他指挥一支部队,佯攻天水地区,将敌人的主力,悉数引诱过去。
与此同时,红军主力则重点打击国民党包围圈的薄弱地带,奋力突围。
10月5日,中央红军顺利突破了层层围堵,来到了宁夏西吉,也就是六盘山西麓。
作为进入陕北的必经之地,六盘山极为险峻,古人云:“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
红军抵达山脚后,发现此言的确不虚。
相较于长征途中翻越的其他40余座崇山峻岭,六盘山的绝对高度不算高,但沿途都是光秃秃的,只剩下枯黄的野草,山坡又很陡峭,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难。
六盘山(近照)
即便如此,红军战士们仍旧斗志昂扬,毕竟,这是长征路上的最后一座大山,是曙光之山,只要能够越过,便能够取得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最终胜利。
“把敌人的骑兵打掉”
六盘山下有条河,名叫清石河,清石河岸边的村庄叫青石嘴村,村里零零散散住着十来户人家。
这里人烟稀少,地理位置也不显眼,因此国军部署兵力很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毛主席在翻过六盘山主峰后便选择前往此处,作为摆脱国军围追堵截的跳板。
10月7日拂晓,红军来到了青石嘴村。
然而,本来安静的村庄却出现了异样——侦察发现,一股敌人突然也来到了青石嘴村。
抓到的一个哨兵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东北军何国柱骑兵军下辖的两个连,负责向固原地区运送物资。
接到情报后,毛主席立即来到高处,举起望远镜观察敌情。
毛主席注意到,这伙敌人神态放松,马鞍卸了下来,机枪也随意地架在地上,士兵们则倚靠在树下休息。
显然,国民党根本没有料到,红军这么快就来到了青石嘴村一带。
趁着他们浑然不觉之际,毛主席果断表示,“把敌人的骑兵干掉,我看着你们打!”,战斗打响前,毛主席还特意强调:“别打伤了马”。
于是,红军缓缓向村子方向靠近。
此时,敌军正在大休整,除了几个喂马的和哨兵,其他人都在呼呼大睡,战斗小组利用草丛、河沟作为掩护,很快便来到了敌人跟前。
随即,红军架起10多挺重机枪,向敌人猛烈开火。
打乱了敌方阵型后,红军大部队如猛虎扑食一般向山下冲去,从各个方向将敌军团团围住,这些本就被打散的国军只能抱头鼠窜,很快便被我军打得溃不成军。
这一战,红军战果显著,不仅歼敌200余人,还缴获了100多匹马。
这可真是“要睡觉来了枕头”,利用缴获的这些马匹,红军建立了中央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
经此一役,红军士气大振,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登上了雄伟的六盘山。
眺望着眼前红旗漫卷、大雁南飞的景色,毛主席脱口而出了那首酣畅淋漓的《清平乐·六盘山》。
毛主席用重复比兴、呼唤等手法,将红军金戈铁马的形象展现出来,也体现了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反蒋抗日的决心。
然而第二天一早,一个消息震惊了毛主席以及全体红军战士。
三百红军,离奇死亡
10月8日清晨,天空尚未破晓,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毛主席惊醒,警卫员呈上一份报告。
阅罢,毛主席眉头紧锁,目光中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报告显示,前一天晚上,驻扎在耿湾镇的红军部队出现了离奇的死亡现象,死亡人数高达300多人。
报告中还提到,前一天三个营的指战员都来过这里,当时军中战士没有一丝异常,夜里,他们也安然睡去,但一夜过去,却再也没有醒来。
当天,毛主席痛心疾首,要知道这可是300多名战士,从中央苏区出发,历经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翻雪山、过草地,沿途历经了千难万险。
出发时的9万名战士,已经锐减至7000人左右,他们全都受过血与泪的淬炼,是精锐中的精锐,如今胜利在望,却突然离去,毛主席又岂能不痛心。
就在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时候,毛主席还特意告诉身边的指战员,一定要珍惜当下的红军战士,称他们“从江西熬到现在”,“个个都是宝贝”。
毛主席还表示,幸存的红军就像一颗颗种子,将来会撒到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共产主义革命做出重大贡献。
不幸的是,这300名红军战士再也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而中央红军也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了解完情况后,毛主席当即向保卫局下达命令,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查明真相。
战士们的遗体进一步佐证了中毒的推测。
但问题来了,到底是谁下的毒?
当地百姓?不可能,红军一路上都受到了热烈欢迎,百姓们也十分认同红军的革命理念,不存在作案的动机。
国军投毒?劣迹斑斑
毋庸置疑,国民党军队便是最大的嫌疑人,毕竟,长征期间,他们吃尽了红军的苦头,但又无法在正面战场上击败红军,便只能采取这样的肮脏手段。
更何况,在下毒、暗杀这件事上,国民党早已是劣迹斑斑。
1925年8月20日,孙中山先生去世没多久,国民党左右派为了争夺权力,爆发了严重冲突,左派人士、同盟会元老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前遇刺身亡。
事后经调查得知,行刺者正是受到国民党右派指使,蒋介石独掌大权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白色恐怖,暗杀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1933年6月18日,辛亥革命活动家、进步人士杨杏佛在上海遭枪手射杀。
杨杏佛曾是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不满蒋介石倒行逆施的行为,终日为民主奔走相告,与我党也走得很近。
蒋介石最终选择派出特务进行暗杀,杨杏佛之死,也是民国时期的一大著名惨案。
由于蒋介石常常秘密派遣特务进行暗杀,军统甚至设立了一个特种技术研究室,专门研究各种毒药。
有的只需吞服一点,便能让人马上死去,而有的也能在服用数小时后才发作,杀人于无形之中。
在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国民党的恶行人尽皆知,正因如此,在300名红军意外身亡后,毛主席第一时间想到了国民党特务,保卫局也根据这个线索查了下去。
然而,保卫局派出大队人马,搜集了大量线索,也抓到了一些可疑人员,并对他们进行了严密的审讯,但始终没能找到真正的凶手。
形势紧迫,国军仍穷追不舍,中央红军必须得继续前进,无奈之下,毛主席只好下令,将死亡战士的遗体就地掩埋,随即带着大部队向陕北进发。
而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耿湾镇这件事,用一生去调查。
谜底最终揭开,悬案尘埃落定
新中国成立后,长征路上的故事家喻户晓,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也广为流传。
然而,每当提及这首词,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时,毛主席却总是难掩遗憾之情。
原来,那300名战士的起因,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毛主席心里,倘若不能查明,还战士们一个公道,毛主席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
他曾将此事交给周总理来办,周总理早年间有着丰富的隐蔽战线工作经验,对国民党特务的行事手段十分熟悉。
但他翻遍了建国前后的间谍案、特务案,却始终找不到与此案之间的联系,在尽了最大努力后,也没有调查出真相。
就这样,直到毛主席逝世,六盘山悬案也一直没有侦破,被尘封在历史之中。
时间一晃来到了1989年,当时兰州军区下辖的给水团来到六盘山下进行水质勘探,在与当地政府的交谈中,他们无意间得知了六盘山悬案。
出于高度的职业敏感性,给水团的地质专家王学印、王森林第一时间对水质提出怀疑。
四处走访后,当地百姓还原了事情的经过——在打了一场胜仗后,红军口干舌燥,便来到河谷里找泉水喝,第二天地上便躺倒了一大片。
百姓的说法,进一步印证了王学印、王森林二人的猜想,于是,他们来到了案发地点,对水质进行了现场采样。
检测结果令二人震惊不已。
这里的泉水又咸又苦涩,一吨水中纯钾含量高达2至3公斤,远超饮用水标准,不仅如此,这里的泉水涌出时,还有间歇状气泡,这表明此地为石油分布区。
气泡中极有可能携带有氰气,氰气与钠离子、钾离子结合,又会生成剧毒的氰化钠、氰化钾,这很有可能就是红军死亡的诱因。
为了验证猜想,王学印、王森林跑遍了当地的水质机构与石油化工科研机构。
通过大量检测,终于验证了他们的推论,红军离奇死亡,正是喝了这些有毒的泉水。
随后,二人将情况向上级报告,兰州军区又将上报给了中央军委,这桩54年未能解决的悬案,就此盖棺定论。
结语
从江西到陕北,中央红军频繁迂回、不断穿插,在国军的严密封锁下,达成了两万五千里大转移的壮举,震惊了全世界。
然而,就在曙光降临之际,300名优秀的战士,却因一捧毒水丧命,实在是令人痛心。
毛主席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其中的艰难险阻远非常人可以想象。
除了穷凶极恶的敌人,陌生的野外环境,也可能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享受和平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先辈们的伟大牺牲。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股票配资平台大全,线上开户的证券公司,中国股市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