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了《非诚勿扰》,喜欢冯氏喜剧吗
还真是佩服冯小刚在中国电影观众中的号召力,昨晚去看《非诚勿扰》,赶上周末,电影院里人山人海,排队买票就排了一个小时,最后还只买到一个小时以后场次3排的最边座。这里应该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也可能会有被看过的朋友忽悠来的。在这里我就不忽悠大家去看了,因为这部电影让我对冯小刚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产生严重质疑,我真想问一句:冯小刚,你还会拍电影吗?
看电影的时候影院的笑声很密集,特别是前半部分,笑点集中在葛优的对白身上,只要葛优开口,说什么观众都笑,这个心理暗示作用太强大了,大家似乎是觉得我们是在看冯小刚拍的贺岁喜剧片,所以我们必须要笑,即使不好笑皮笑肉不笑我们也要笑,不笑就对不起那电影票钱,不笑就不是在看冯小刚喜剧电影。于是才开始我也跟着其他观众笑了几次,但很快我就觉得不对劲了,这种肉麻当有趣的过时东西没什么好笑的啊!
我原来曾经说过,让人哭不代表这就是部好电影,但让人笑也未必是一部好电影,因为笑能分为主动的会意的笑和被动的被胳肢的笑,这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冯小刚在《非诚勿扰》中所制造的笑料,基本上都属于后者。
我很遗憾地发现,冯小刚驾驭语言的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多年前王朔小说的水平上,那种抖机灵式的调侃不会是一个正常的人物在生活常态下所能说出来的。且不说我们总听这样的语言会产生的审美疲劳,这样的语言的大量出现,会造成一种间离效果,观众不会觉得这是人物在说话,只觉得这是葛优在说话,是葛优在说编剧导演苦思冥想之后给他安排好的台词,观众入不了戏,我们不是因为剧中人物而笑,而是因为演员本身在笑。这就像我们在看小品,看的时候我们不会在意小品中的人物,而只在意这是赵本山,这是宋丹丹,这是范伟,这是由小品这种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决定的,15分钟的节目,每30秒钟要让观众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