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炒股经验 > 炒股协议分配不平等

炒股协议分配不平等

发布时间:2024-12-17 15:43:58

① 股票、期货和现货有什么区别

股票和现货,有什么区别?对于没有接触这两方面的人来说,他们大多认为是一个东西的不同叫法,对于接触的朋友来说,注重的是哪个风险更大。很多炒股票的朋友觉得炒现货风险比较大。现在笔者就两者区别给大家分析下。
首先,站在分析师的角度:现货和股票作为两种投资产品,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但是作为投资产品选择来说,却有非常多的相似点.
从盘面到技术指标到行情分析,股票跟现货大致。唯一不同的就是交易机制的不同,这也是广大投资朋友对现货和股票风险争议的焦点所在。
其实更多的风险来源于未知,不管你是做过股票,期货,现货还是外汇等任何电子盘交易的投资朋友,你会发现任何投资都是相通的,只要你真正抛开疑虑去看任何你没做过的投资产品,基本上摸索三天就可以把交易机制了如指掌,如果有人教你的话更快。
关于股民认为的现货50倍杠杆风险大,其实杠杆倍数是可以从1-50不同规格选择的,另外有的股民朋友认为炒现货都是大资金玩的,小资金风险大。其实跟股票一样,有钱买的多一些,没钱玩的小一些,风险大小跟你买多少没关系。
有人会问,既然现货这么好,为什么没炒股票的人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亏钱呢?
关于这个问题,确实在中国市场,炒股票比炒现货人多的多,不过现货是国际市场,全球投资朋友可以参与交易,都是一样的行情波动,不管是参与人数还是资金量,都比中国股市要多得多,大家都看现货这一只‘’股票‘’,相对来说非常公平。
关于炒现货很多人亏钱,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负面亏损消息比较多很正常,炒股票亏钱的人也很多,还不是一样有那么多人在做。根据我的总结,炒现货亏损无非3大原因:一,频繁交易;二,不设置止损止盈止损;三,没有好的老师带瞎操作。其实如果能规避这三点,在现货市场赚钱远远要比股市容易的多。
那么,股票和现货的区别是什么?
一,投资频率不同
人为什么容易进入赌的心态,因为毫无节制,所以就会产生赌的心态。股票市场一天只能交易一次。所以一个月即便你天天交易,也只能交易22次。这个频率相信一般投资者都做不到,平均一个月交易应该都在10次以内!这就是交易产品规则带来的交易频率。
现货投资一天可以无数次交易,理论上你一天就可以交易22次,但是实际一天交易4到10次的很正常!看着自己的账户资金快速的变化,这种心态,慢慢就会培养成为赌徒心态。这种心态让很多炒股的朋友难以相信为何自己亏那么多。所以想要在现货市场赚钱,首先就要认为的控制好交易频率,毫无节制的交易往往都是大亏的开始!
二,交易仓位不同
股票市场交易仓位尚且很多投资者不懂得处理,甚至根本没有仓位的概念,每次都是满仓买入一个股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很少股民朋友是赚钱的,因此这种错误的方法,就不能带入到现货市场里面。
因为现货市场存在强平机制,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爆仓机制!一但保证金不够,是会强平。强平后就没有了股票那么幸运,必须通过本金慢慢操作才能回本。而股票市场不一样,买入一个有实力的股票,即便大跌,暴跌。也可以长期持有,等待下一轮牛市。而现货市场赚钱就不一样,保证金强平了,就没有机会再等。更为残酷!但是盈利空间也更大,盈利赚钱是股票市场的33倍。所以开张一次就是你操作33次股票!赚钱效应不同,风险不同,只有更明确的清楚市场的风险,才能在现货市场更好的赚钱盈利!
三,现货市场只能靠交易赚钱
股票投资可以拿到分红,而现货市场则不行,如果你选择投资现货,只有现货价格拉升,才能产生利润。所以现货投资交易要的是对市场的更熟悉把控,而不能单纯的和过去的想法一致。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股票现货都有风险,想要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吧风险降到最低。

② 股票中7人亏2人赚1人平

炒股票的确如此,到股市中的指导思想要是炒作,那必亏.要是炒作,这样的说法绝对成立!
你要是按投资的指导思想,那赚钱的概率要大的多.那样的说法绝对不成立.
比如,1998年到2002年发行了54只封闭式基金,发行价1元,到现在价高的4元---6元,最低的2元多.
可见,你要是按投资的思想入市,长期打算,你决不会是"股票中7人亏2人赚1人平".而是100%的赚,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③ 炒股会倾家荡产吗

如果您将所有的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投入股市,而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极可能会倾家荡产,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股票投资最好是用“闲钱”,就是几年之内不需要用的资金进行投资,而不吵姿是炒作股票。
什么是股票投资呢?这个问题需嫌银要长篇大论,在此只能简言之,就是选择业绩优良的公司股票,在其股价处于合理的区芹碰宴域买进并中长期持有。而炒股是在没有事实根据的基础上,观察股价走势而预测股票短期的涨跌。所有成功的投资大师说:世界上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股市的涨跌,长期炒股的结果就可能“倾家荡产”。

④ 资讯不对称会产生什么问题

资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资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资讯,由此造成资讯的不对称。以下是由我整理什么是资讯不对称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资讯不对称可能产生的问题
代理人问题

代理人并不总是为了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如经理作为全体股东的代理,但是可能不会始终维护股东的利益,在决策时尽可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资讯不对称,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并不完整,需要依赖经理人的“道德自律”。股东和经理人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经理人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经理人的行为。这也是股权激励的原则。

道德风险问题

资讯不对称状态在交易完成之后会使交易双方面临“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是研究保险合同时提出来的问题,经济学家经常用道德风险概括人们“偷懒”,“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现为下列三种情况:一是违反借款协议,私自改变资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三是借款人对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

逆向选择

不对称资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

该现象由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发表著名著作《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 作了进一步阐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于对资讯不对称市场及资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经济学方面解释,就是指交易一方对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
资讯不对称理论的简介
资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资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资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资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资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资讯;掌握更多资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资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资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资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资讯;市场讯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资讯不对称的问题;资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资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 *** 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资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经济知识分类

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一文中已经把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科学知识,即被组织起来的知识由专家所掌握,在理论和书籍中可以得到;一类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为处于当时和当地的人所拥有。在此,哈耶克所讲的知识,实际上就是资讯,所以我们单就经济资讯来讲,也可以把它们这样分作两类。

不同种类的资讯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经济理论作为资讯是经济现象中规律性的总结,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或状态,多用于对巨集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抽象化描述。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是由每个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资讯,是资讯不对称的根源,基于这种资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个体作出,或由他积极参与作出,这种资讯才能被利用。

但是在各类的经济管理中,这两类资讯经常地被搞混,有时拿经济理论作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用,有时拿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作经济理论用,错误地配置了社会的资源以至影响了经济执行的效率。无论在国家对巨集观经济系统的管理还是企业对微观经济系统的管理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哈耶克在文章中列举了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的重大作用:如一个靠不定期货艇的空程或半空程运货谋生的人,或者其全部知识几乎就在于知道一种即时机会的地产掮客,或从不同地方商品价格的差价获利的套利人,他们都是以不为他人所知的对一瞬即逝的情况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并指出,在经济管理中,这种重要的资讯很容易被管理者轻视以至于造成损失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管理者耽于用统计数字来实施政策而忽视经济体系的经常不断的小变化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因为在任何竞争的行业中保持成本不上升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仅仅这个任务就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虽然统计总数比具体细节的运动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统计数字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像统计学家时常想做的那样以“大数法则”即随机变化的相互补偿来解释。

集中采购活动中的资讯混淆情况。基于再分配的集中采购较之分散的采购并不能像管理者想象的那样节约费用,有时反而浪费资财。下面有一个真例项子:某银行的一个省分行为节约费用对全辖的会计凭证、各种登记簿进行了集中采购,先是各二级分行上报一年的凭证及登记簿用量,省行作出统计,然后招标进行生产,由印刷厂配送到各二级分行。据统计,节约了大笔的费用,所以这种形式会被管理者激励再次的执行。人们把分散的交易聚集起来一次完成,可以获得交易价格上的优势,这是基于科学知识即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理论得出的结论,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正确性。但是经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事实并不是象统计的那样真实,许多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情况改变了这一切。一是在上报使用种类和数量的时候出了问题,每年需用多少种类和数量的凭证和登记簿,没有历史的资料,只能凭主观猜想,关键的不要自己掏钱,所以本着宁多勿缺的原则报数,许多本来用不着的凭证和登记簿也报了上去,本来用量少的却报的很多。现在各行的仓库中堆积著大量的很少使用到的凭证和登记簿。二是在使用中出现了问题,印刷厂在各行需用的时候供应不及时而影响业务的开展,有的行因业务收费凭证供不上,打几次电话也没有送来,以至出现不收费的情况。三是印刷厂未按要求印刷,把三联的进帐单印成了两联,客户每次填三联必然占用下两联中一联,不仅不合要求,而且废了一联,即等于一本只能作半本用。另外,许多登记簿设计的特别大,本来在一页可以印30行却印了20行,浪费了很多空间,我想,印刷厂最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此的估计一下,以上情况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集中采购节约的成本来弥补的。在集中采购之初没有想到,只是因为管理者搞混了专家的资讯和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资讯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是靠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资讯来完成的,所以用专家的知识代替特定时点的知识会经常出现错误。经济学家拥有很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但在股票市场上做套利交易,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炒股票是靠特定时点的资讯来完成的。

斯宾塞-莫里斯条件对不同种类资讯的混淆。迈克尔·斯宾塞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上的讯号传递问题,提出了斯宾塞-莫里斯条件,将人的能力和学历挂钩,得出结论:学历可以显示一个人的能力。他认为某个具有较强能力的个人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学历证书,而能力低的人获得学历证书的成本比较高。

这个理论的直接后果是现在的单位都在招聘中要求高学历的人员,形成对高学历人才的盲目追求,在这种制度的激励下,人们不惜代价追求高等教育,极大地 *** 了教育的供给,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受过教育的人较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教育程度与能力成正比,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如同规模采购可以降低单位成本一样的基本规律。但是,按照哈耶克对资讯的分类,教育所提供的资讯是科学知识,是经过总结的资讯,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特定时间和地点资讯的把握及处理能力。把对教育资讯的掌握能力与对特定时点的资讯的把握能力相混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出现问题。如在现实中,复读和购买也可以使本来不同能力的人获得同等的学历,另外,学生在校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混学的人也很多;同是本科学历,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能力也不一样;所导致的唯学历倾向和假学历、假文凭现象等。学历作为一种受教育水平的指标所显示出的个人的能力在多数的情况下是一种制度选择的结果,而非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资讯分配

在现代经济系统中,资讯已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像资本、土地一样成为必须的生产资料并且作为一项产业被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在以往的经济系统中,资讯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基本上是作为国家公器由国家提供,其成本列入国家预算,其收益算做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没有被列入通常的国民经济核算。但是,资讯作为一种资源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的作用却一直在发挥着,并且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

按哈耶克对知识的分类,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两类知识的分配状况进行分析。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垄断和实行国家配给的状态,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教育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配的一种主要工具。教育实行国家配给表现在资讯配给工具如学校由国家垄断和掌握,考察一下各国教育的历史,不难得出以上结论。科学知识的垄断限制了对科学知识资讯的供给,使多数的社会成员没有机会去接受教育,教育成为少数上层社会的专利,资讯资源的供给相对于需求一直处于严重的不足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序。历史上人们因缺少科学知识而导致的愚昧使社会付出的成本太大了。现在,中国放开了民营教育,使科学知识的供求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资讯象电力、交通一样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以国家为主导的资讯传播即资讯资源配置的效率非常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资讯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资讯的分配也存在这种情况,传媒可以看作是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资讯进行配置的一种主要工具,如广播电信、报纸等,传媒由 *** 经营也存在着资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资讯配置的非市场化运作,资讯非商品化,不能满足经济活动对资讯的需求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资讯的需求越来越多,放开资讯资源配置主体的限制,允许民间资本经营传媒,建立以市场个体为主导的资讯传播机制,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社会资讯资源的配置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资讯分配的状况决定着资讯不对称的状况,是资讯不对称的主要根源之一。现存的资讯不对称情况多数是制度选择的结果而非制度选择的原因,所以解决资讯不对称首先要着眼于资讯分配制度。资讯产业可以分为对科学知识进行配置的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和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资讯进行配置的广播、电信、传媒包括互连网产业。又可以分为资讯资源配置的工具产业和资讯资源的内容产业。它们共同组成对资讯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资讯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研究这个系统执行的效率如何及应该如何改进效率才能最优。

资讯资源配置的经济系统

资讯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财富一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资讯资源的优先占有也会带来相关的财富,当某种资讯资源被独占的时候,相应的利益也会被垄断。专利权就是对资讯资源的一种独占,英特尔公司的晶片——这种科技资源的独占使它从容地居于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金字塔顶,它的价值占整个计算机产业链的将近一半。当一国经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时候,它的语言也会成为稀缺的资源,如英语,全球非英语国家每年要为掌握这种语言而花费巨大的财富。先进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巨大的资源,落后的地区要花钱才能买到,如好来坞的电影。

现在人们把经济系统分为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三块。经济学目前还较少地对这三块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也可以看作对社会产业的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也许会成为将来对社会产业进行研究的主流。现在的产业分类是把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且成为对经济系统进行研究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手段。应用新的产业分类方法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等问题,非常值得经济学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

资讯自形成起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资讯传播的工具和内容及其方式称为资讯资源配置的经济系统。这个经济系统可以分为对科学知识即系统的资讯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教育、科学、文化是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和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资讯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连网等传媒是对之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构成资讯传播的经济系统。
资讯不对称的经济系统
资讯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财富一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资讯资源的优先占有也会带来相关的财富,当某种资讯资源被独占的时候,相应的利益也会被垄断。专利权就是对资讯资源的一种独占,英特尔公司的晶片--这种科技资源的独占使它从容地居于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金字塔顶,它的价值占整个计算机产业链的将近一半。当一国经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时候,它的语言也会成为稀缺的资源,如英语,全球非英语国家每年要为掌握这种语言而花费巨大的财富。先进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巨大的资源,落后的地区要花钱才能买到,如好来坞的电影。

现在人们把经济系统分为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三块。经济学目前还较少地对这三块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也可以看作对社会产业的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也许会成为将来对社会产业进行研究的主流。现在的产业分类是把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且成为对经济系统进行研究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手段。应用新的产业分类方法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等问题,非常值得经济学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

资讯自形成起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资讯传播的工具和内容及其方式称为资讯资源配置的经济系统。这个经济系统可以分为对科学知识即系统的资讯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教育、科学、文化是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和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资讯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连网等传媒是对之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构成资讯传播的经济系统。

资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

⑤ 平等不等于平均

平均并不是平等

由于长期忽视反对平均主义的教育,人们对当前社会出现的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不均等现象缺乏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有时产生一种对立情绪,有人说是仇富,有人说是回到了解放前,也有人说是资本主义罪恶, 如此等等。 伊莱美 但我这样说,决不是否认社会上有极不平等之事存在,而是说要科学地认识平均和平等的本质差别,不应将二者混为一谈。换言之,有些不平均恰恰体现了平等,而有的平均反而是不平等,客观事实非常复杂,切忌一概而论。



收入差距的合理性标准,是复杂的经济科学问题,迄今为止的经济理论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缺乏理论指导,即经济哲学落后,包括经济伦理学长期被理论界所忽视是重要原因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地表达了反对平均主义的观点,说明由绝对平均主义造成不平等、不合理的可能性。今天看来,当时的分析只是初步的,因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远不能跟今天相比。

平均为什么会造成不平等?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就足以说明。

假定某个研究项目任务完成,上级给了一百万元奖金,怎么分配?在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中平均分配,即炊事员、汽车司机和主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分得一样多,这样就“平等”了吗?有些人还真这样想。这违背劳动价值论原则,辅助人员的劳动与主创人员的劳动产生的价值缺乏可比性。“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在研究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分贡献大小平均分配报酬,对于为项目作出主要贡献的哪些人就是不公平,即从“按劳取酬”的意义上看不平等。如果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打击的是挑重担的积极性。

再如参加运动会,无论你成绩如何,百米跑多少秒,得第几名;跳高跳多高,是不是拿冠军;打球是输是赢,一律每人发给一千元。如果这样办运动会,还有竞技和激励的意义吗?这是对努力者的侮辱、歧视,这样的运动会最好不办!

现实生活中反对绝对平均主义的必要性,说明平等与平均有原则区别。

可以这样比喻:绝对平均的要求,就相当于要求板凳桌子一样高,违背自然规律。如果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是绝对平均的平面,而不是有高山峡谷平原等复杂地形,那海洋的水就会平均地覆盖在地面上,所有陆生动物都会被淹死,人类也就不能生存。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也就能够理解“不平均是合理的”。所以,平等与否,首先是心态问题,是看问题的方法问题,而不是自己的收入多与少的问题。



今天,实际有效的价值理论有三种。除了劳动价值论以外,还有资本价值论:投资多少,产出多少,不投资没办法产出。过去把这种观念称为资产阶级价值观。涂上剥削阶级意识的颜色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因为资本的本质并不是银行里印刷的钞票,而是“过去的劳动结晶”。所以尽管我们曾经反对过,不愿意承认,但是资本客观地存在着使用价值。第三是资源环境价值论,你有钱,有劳动力,没有加工对象,即没有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保证,任何生产都无法进行。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有市场需求问题。但市场需求是价值实现的可能性,而不是价值生产本身。

认真分析发现:这三种价值论都有其单方面的真理性,即劳动、资本、资源环境同时对生产行使否决权。现代企业生产三者缺一不可,这实际是一种三元互补系统。因此在价值分配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需要。

传统观念只承认劳动力有使用价值,它的使用就是创造价值;却忽视了资本的使用价值,不承认资本运营是“高智商脑力劳动”,把资本家从“劳动者”的队伍中开除出去。但是,资本家和“科学家”、“文学家”一样,是一种职业尊称,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剥削者。假如给您一千万,过了十年变成一百万,再过十年您成了穷光蛋,那您就不是资本家。假如给他一千万,过了十年变成一个亿,再过十年变成十个亿——前提条件是合法经营,那么他就是资本家。以手中资金为工具,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样的资本家值得尊敬。

但是,因为承认资本运营是高智商劳动,就以为资本家手中的亿万资金都是他的劳动所得,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手中的亿万资金,本质上仍然是本企业员工和广大消费者提供的剩余价值。(忽视商品消费者对生产企业的价值贡献,是传统经济理论的疏失。)

传统观念把剩余价值集中到资本家手中称为“剥削”,这原则上并没有错。问题是:资本家不剥削员工和消费者,他的资金积累从哪里来?难道从天上掉下来吗?当然不可能。假如没有剥削,即没有剩余价值向资本家手中的集中,他凭什么进行资本运营?资本是他为企业服务的主要工具。如果资本家手中没有剩余价值,他会像变魔术一样让企业资本增殖吗?当然不可能。所以,资金向资本家手中集中是无法避免的,不这样做企业就会垮台。

如果把资本看成资本家手中的劳动工具,像工人手中的车床、铣床一样,我们的心态也许就能平衡了。资本家的身价(他拥有的资金数)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生活基金,相当于工人和技术干部的工资。这一部分数量并不多,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支仅比一般富裕家庭高一些,有些资本家还相当节俭。二是生产基金,这不是他可以任意处置的,他必须为企业生存深谋远虑,科学使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笔钱本质上“不”是他的。有人说,我就是要铺张浪费,自己消费行不行?从道理上说没什么不行,但你把这些资金消费掉了,你也就当不成资本家了。所以,资本家和国有企业老总的区别在于:当国有企业老总贪污公款时,检察院可以起诉他;而私企老板将生产基金用于私人消费并不犯法,检察院不能起诉他。所以,他们的区别是法律上的,而不是经济学上的。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私企老板自费腐败和国企领导人的贪污腐化,都是对正常经济秩序的破坏,在道德意义上都是犯罪。这一点必须正告资本家同志:私人或家属过度将生产基金转用于生活消费,仍然是不正当行为。虽然它无法受到法律制裁,但必受到良心谴责,受到道德的追究。这个道理很简单:它和国有企业的生产资金一样,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而不是您个人的劳动所得。现实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就在这里。某些国企老总对此缺乏自觉,他拿自己的家庭收入,甚至仅是个人收入跟私企老板的“全部收入”比较,总觉得自己吃亏:同样是资本运营,辛勤操劳,为什么他年收入那么高,而我所得到的只是工资?一不小心还会违规。他想不通,就产生一种“贪污受贿值得同情论”。怎么办?对于国企老总,靠制度约束的同时,还要创新经济理论,除了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让他们对于反贪腐制度心服口服。对于私企老板,则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主要靠资本家同志的人生观改造和道德修养。这就像一个编剧或导演,他编导出来的电视剧坑害广大观众,传播“负能量”,危害社会,反而可以插播广告,赚很多钱。怎么办,把他抓起来吗?不现实。再搞一次文化大革命,狠狠批斗他吗?荒唐!唯一办法是加强宣传理论的研究,用正确的政治思想来教育这些“一切向钱看” 的编导们,改造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的作品在政治上有好的倾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改造,只好请他们离开;改用政治思想健康的编导人员。

所以,有些国家在修改继承法,不让资本家的子女继承那么多财产,这似乎有些道理。但是资本家继承人以后的行为如何,谁也无法预测。假如某个“富二代”因为长期耳濡目染,比他父亲更有经营天才,你不让他继承岂不太可惜了?有的企业老板,看到自己的子女没有接班条件,就干脆通过某种方式把企业交给更有能力和责任心的其他人管理。究竟怎样做才合适,还需要摸索,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经验。我们期待着“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资本家”在中国一代一代成长起来。不要以为“私企姓社”是笑话,这是现实。有位“中国好老板”为救自己企业的青年员工而牺牲了,事迹很让人感动。老板办企业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目前还不够多,但他们毕竟在成长,在不断涌现。富人不等于坏人,人的思想品德不能用财产多少来衡量。在产生所谓“空想社会主义”的时代,就有私企老板欧文同志,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全部财产。在追求社会进步的今天,新时代的欧文同志一定会更多。



资源环境的价值,由企业税收和其它政府规费体现出来,能够进行分配的是扣除社会需要之后的价值。保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价值实际上也不能用来分配。再剩下的价值分配仍然不能搞平均主义,即应承认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都是合理的,这只要把劳动力的投入当成“投资”,而把资金投入当成“付出劳动”——过去的劳动,我们在心理上就能接受投资者和出力者平等的概念了。例如,投入股市的资金,很多就是劳动者的资金积累。他在炒股时就短暂地当了一回“资本家”。

经济行为是人类的社会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平等观念主要是社会观念。有人主张在家里也追求平等,这是不对的。家中的老人、小孩必须受到特殊照顾,因为他们在生活能力上处于弱势。只要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和谐快乐,就等于平等,不必刻意追求,太做作了反而会伤害家庭和谐。有人说,家庭是靠感情维系的,不是靠制度管理的,这有道理。但像《红楼梦》里的贾府除外。总之,条件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套用一个处理模式。主要需要讨论的是社会平等。

平等不是收入多少的问题,那么平等到底是什么问题呢?难道仅仅是心态问题吗?当然不是!离开现实,只讲心态,是宣扬“阿Q精神”!

社会平等,主要是政党和政府的责任,但其根源却在文化上。中国长期缺少民主文化,平等是民主的前提,也就是说本质上是缺少平等文化。而对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和改造,不仅党和政府有责任,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更责无旁贷。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政治民主和平等观念最大的障碍,是皇权思想和官本位文化。“圣旨即真理”。朝政出了什么问题,往往是奸佞蒙蔽皇帝,不是皇帝自身的错误。岳飞遇害,人们把气恨都撒在秦桧身上;可是不经皇上同意,秦桧能害死兵马大元帅吗?俗话说:“官多大理多大,官大才有理”、“官大一级压死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些都是反平等的文化观念。由官阶大小决定是非,脱离实际,违反科学。东北人总结说:“领导说鸡蛋是树上结的”,你就赶紧接着说: “是,是,还有把呢,我都看到了。”这样,领导一高兴,就把你提拔上去了。谷俊山档案中,除了性别男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这样的人能爬上那么高的地位,是对我国官制的极大讽刺。干部人事竞争中,大量的劣胜优汰,反映了竞争的极不平等、不公平。早先,群众总结说“年龄是个宝,出身很重要,要想当干部,还得靠领导”;后来改革开放,这四句话中只改了第二句,改成“文凭很重要”,其它三句都不改。真正前后“一脉相承”的就是这个。中国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是因为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积淀,它浸透在传统观念中,甚至被我们党和政府的某些具体规定固化下来。例如,要“提拔”技术干部,就让他当行政领导,既荒废了他的学术才能,又干不好行政工作,因为钻研技术的未必是做行政领导的那块“料”。这样做的唯一原因,是不当官就享受不了相应的物质待遇,受不到相应的政治礼遇。这是对“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极大讽刺。给领导干部编号,是战争年代的特殊需要;和平时代不应该这么做,因为领导班子中所有副职都平等;但组织部下文件非要说某某副×长排在某某之后,好像梁山好汉排座次。这是被文革后期“革委会”夺权活动所强化的坏习惯。建国初期并不这样,省委第一书记只是会议召集人,其他书记在各自分管领域都有实权,彼此平等。领导干部在党内组织生活会上,可以接受警卫员的批评,改正作风;首长不仅与民同乐,更与民一同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洗礼。文化大革命破坏了党内民主,强化了干部之间的不平等,可惜由此产生的恶劣影响至今未能彻底消除。而领导班子内部都不平等又何谈社会平等?所以,平等首先是政治问题,是社会管理制度问题。党和政府的管理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重点应是清除封建余毒。环境与资源对现代生产的否决权,用税收、规费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搞好政治改革,保障社会平等,促进社会进步。



政治平等最重要,但平等并不仅仅是政治问题。因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不平等是经济不平等的反映。

经济不平等首先是生产条件不平等造成的。生产条件是客观物质存在,这在短期内无法更改,所以我们不仅要理解“不平均”,还要忍受“不平等”。

改革开放,首先在沿海设立四个特区。特区有优惠政策,他们肯定先富起来。我们决不能因此埋怨党中央说:“为什么给他们设特区,不给我们设特区?”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不是那一个人徇私舞弊决定的,你气不得更骂不得。要说感情,延安、瑞金、西柏坡、遵义都应该设特区,可是中央没有这么做,说明党中央头脑清醒,决策正确。对外贸易,不能不充分利用沿海港口。迄今为止,海运仍然是大宗货物运输的最便宜方式,商品流通必须降低运输成本才有钱赚,这是无法更改的客观规律。谁要跟客观规律作对,必然在商战中碰得头破血流。所以我们对特区一是羡慕二是支持,不能有抵触情绪。

经济不平等的又一来源,是城乡差别。这是历史,更是自然条件形成的。比如上海,通江沿海,得天独厚,所以外国侵略者首先霸占开发上海;其次是广州,开发早而不及上海,是因为上海更靠近中国最富庶的江浙皖豫诸地。在沿海城市,在京上广,一开放外资就进来了;工商业发达了,需要劳动力,内地农民去沿海打工,赚钱少的养家糊口,赚钱多的就当老板,自己办企业,阶级地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经常发生,“富不过三代”很现实。老板和员工在经济地位上不平等。

三是每个家庭、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不同。学历、才能、性格都会造成差异。一家兄弟,哥哥当老板,弟弟当工人,妹妹嫁给政府官员,……什么情况都有可能。这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根本无法杜绝。

还有些不平等的形成位于边缘地带,很难厘清形成原因。比如某些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亲戚、朋友、老乡、同学,加以经营,配合合适项目,居然也发了财。他没有犯法,你不能把他怎样,但贫富差距就这样形成了。所以,该忍的地方还是要忍。

最无法避免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太效应”,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是客观规律。这同样是生产条件造成的。在富裕地区,人们购买力强,交通方便,基础设施齐全,自然成为投资者相中的投资地。贫穷的地方,生态环境不好,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缺乏,谁愿意投资呢?所以不平等还在加剧。政府的统筹兼顾,责任就在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条件,吸引更多的投资,扶贫攻坚,实现平衡发展。

有些不平等是无法容忍的。这是指各种违规犯法行为造成的不平等。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奋起斗争。一定要支持中纪委的工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但这里需要的是实际证据,不是喊口号。检举贪污受贿分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不要一边骂娘,一边对坏人坏事忍气吞声,甚至向坏人妥协投降,当了俘虏。所以,提倡阶级合作不是反对斗争,而是说斗争的目标要正确,不是要消灭对方,是要消灭合作障碍。

需要冷静区分上述多种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千万不要将合法与不合法混为一谈。有些合法不合理的事,有些合理不合法的事,更要慎重对待。出现法与理的对立,就要向人大建议修改法律,推动政治制度进步与发展。

从长远上说,改变不平等的关键是改变生产条件。一带一路,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改变落后地区的生产条件。因为一切不平等最终是条件决定的。就是违法犯罪,政治条件改变之后也有可能制止。把政府一切活动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违法犯罪的官员就少。笔者遇到一位陕西小伙,他说现在农村人羡慕城市,不要很久,城市人就该羡慕农村了。因为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公交车堵车厉害;农村空气清新,菜肉都是“有机的”。以后交通方便了,小集镇繁华了,商业、文化活动比城里更方便,谁还愿意往城里挤呢?

平均不等于平等,但平等并不排斥平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平均就是平等。比如说免费公厕,不分男女老少、贫穷富裕都一样。无人售票公交车,对任何乘客一样。不能借口反对平均主义,为特殊化、特权享受开绿灯,为脱离群众唱赞歌。最起码的平均是一种平等的标志。红军时代官兵待遇平均从物质上体现官兵平等,战士可以批评长官体现官兵政治平等。但上级的命令下级和士兵必须服从,在这个问题上决不允许“板凳桌子一般高”。

理论上应确认:和平均一样,平等也是相对概念,绝对平等什么时候也办不到。最主要是人格平等。穷人活得要有尊严,富人活得要有品格——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陕西 平等,决不是要把喜玛拉雅山砍下来塞到太平洋海沟里去,而是说山要尊重海洋的波澜壮阔,海洋要尊重高山的雄伟高耸。工作和职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人们都要在各自的领域里驰骋,取得自己所向往的成绩和快乐。

⑥ 请问一下高手,股权分置改革 是怎么回事, 里面是什么内容啊

股权分置是指: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二类股份,除了持股的成本的巨大差异和流通权不同之外,赋于每份股份其它的权利均相同。由于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异,造成了二类股东之间的严重不公。股权分置改革,如果不考虑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持股成本,不认承二类股东持股成本的差异,便失去了解决问题的逻辑基础,更谈不上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这个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和“三公”。
判断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标准只有一项,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中所有股份的持股成本是否相同。
股权分置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股市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股权分置不对等、不平等基本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权利的不对等,即股票的不同持有者享有权利的不对等,集中表现在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权的不对等、不平等;二是承担义务的不对等,即不同股东(股票持有者的简称)承担的为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义务和承债的义务不对等、不平等;三是不同股东获得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的不对等、不平等。股权分置使产权关系无法理顺、企业结构治理根本无法进行和有效,企业管理决策更无法实现民主化、科学化,独裁和内部人控制在所难免,甚至成为对外开放、企业产权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因此,解决股市问题,股权分置问题必须解决,
关于股权分置的提法。最开始提的是国有股减持,后来提全流通,现在又提出解决股权分置,其实三者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国有股减持包含的是通过证券市场变现和国有资本退出的概念;全流通包含了不可流通股份的流通变现概念;而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一个改革的概念,其本质是要把不可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真正实现同股同权,这是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后,可流通的股份不一定就要实际进入流通,它与市场扩容没有必然联系。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并在保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10送3股就是你如果有10股股票的话,上市公司就送你3股股票。前提是你要在股权登记日进行登记。

阅读全文

与炒股协议分配不平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基金预期 浏览:955
沱牌酒业股票行情 浏览:882
股票杠杆公司专业杨方配资vip 浏览:912
俄罗斯石油公司股票 浏览:796
打新周好的股票 浏览:387
新三板需要另外开户吗 浏览:371
贝壳炒股 浏览:719
航发动力股票历史交易 浏览:409
查看股票最好的软件 浏览:456
公司向股东发行股票 浏览:342
怎么通过网银看股票账户 浏览:580
女生喜欢基金股票 浏览:235
股票买1是买入吗 浏览:902
阿迪股票行情 浏览:890
鹤山华泰财产保险股票开户 浏览:403
股票大单金额软件 浏览:870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浏览:222
炒股协议分配不平等 浏览:576
清算是什么意思 浏览:679
投资股票的账户余额是什么 浏览: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