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票、期貨和現貨有什麼區別
股票和現貨,有什麼區別?對於沒有接觸這兩方面的人來說,他們大多認為是一個東西的不同叫法,對於接觸的朋友來說,注重的是哪個風險更大。很多炒股票的朋友覺得炒現貨風險比較大。現在筆者就兩者區別給大家分析下。
首先,站在分析師的角度:現貨和股票作為兩種投資產品,各有各的優點和不足。但是作為投資產品選擇來說,卻有非常多的相似點.
從盤面到技術指標到行情分析,股票跟現貨大致。唯一不同的就是交易機制的不同,這也是廣大投資朋友對現貨和股票風險爭議的焦點所在。
其實更多的風險來源於未知,不管你是做過股票,期貨,現貨還是外匯等任何電子盤交易的投資朋友,你會發現任何投資都是相通的,只要你真正拋開疑慮去看任何你沒做過的投資產品,基本上摸索三天就可以把交易機制了如指掌,如果有人教你的話更快。
關於股民認為的現貨50倍杠桿風險大,其實杠桿倍數是可以從1-50不同規格選擇的,另外有的股民朋友認為炒現貨都是大資金玩的,小資金風險大。其實跟股票一樣,有錢買的多一些,沒錢玩的小一些,風險大小跟你買多少沒關系。
有人會問,既然現貨這么好,為什麼沒炒股票的人多,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虧錢呢?
關於這個問題,確實在中國市場,炒股票比炒現貨人多的多,不過現貨是國際市場,全球投資朋友可以參與交易,都是一樣的行情波動,不管是參與人數還是資金量,都比中國股市要多得多,大家都看現貨這一隻『』股票『』,相對來說非常公平。
關於炒現貨很多人虧錢,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所以負面虧損消息比較多很正常,炒股票虧錢的人也很多,還不是一樣有那麼多人在做。根據我的總結,炒現貨虧損無非3大原因:一,頻繁交易;二,不設置止損止盈止損;三,沒有好的老師帶瞎操作。其實如果能規避這三點,在現貨市場賺錢遠遠要比股市容易的多。
那麼,股票和現貨的區別是什麼?
一,投資頻率不同
人為什麼容易進入賭的心態,因為毫無節制,所以就會產生賭的心態。股票市場一天只能交易一次。所以一個月即便你天天交易,也只能交易22次。這個頻率相信一般投資者都做不到,平均一個月交易應該都在10次以內!這就是交易產品規則帶來的交易頻率。
現貨投資一天可以無數次交易,理論上你一天就可以交易22次,但是實際一天交易4到10次的很正常!看著自己的賬戶資金快速的變化,這種心態,慢慢就會培養成為賭徒心態。這種心態讓很多炒股的朋友難以相信為何自己虧那麼多。所以想要在現貨市場賺錢,首先就要認為的控制好交易頻率,毫無節制的交易往往都是大虧的開始!
二,交易倉位不同
股票市場交易倉位尚且很多投資者不懂得處理,甚至根本沒有倉位的概念,每次都是滿倉買入一個股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很少股民朋友是賺錢的,因此這種錯誤的方法,就不能帶入到現貨市場裡面。
因為現貨市場存在強平機制,也即是我們常說的爆倉機制!一但保證金不夠,是會強平。強平後就沒有了股票那麼幸運,必須通過本金慢慢操作才能回本。而股票市場不一樣,買入一個有實力的股票,即便大跌,暴跌。也可以長期持有,等待下一輪牛市。而現貨市場賺錢就不一樣,保證金強平了,就沒有機會再等。更為殘酷!但是盈利空間也更大,盈利賺錢是股票市場的33倍。所以開張一次就是你操作33次股票!賺錢效應不同,風險不同,只有更明確的清楚市場的風險,才能在現貨市場更好的賺錢盈利!
三,現貨市場只能靠交易賺錢
股票投資可以拿到分紅,而現貨市場則不行,如果你選擇投資現貨,只有現貨價格拉升,才能產生利潤。所以現貨投資交易要的是對市場的更熟悉把控,而不能單純的和過去的想法一致。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股票現貨都有風險,想要獲得更大的利潤,就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吧風險降到最低。
② 股票中7人虧2人賺1人平
炒股票的確如此,到股市中的指導思想要是炒作,那必虧.要是炒作,這樣的說法絕對成立!
你要是按投資的指導思想,那賺錢的概率要大的多.那樣的說法絕對不成立.
比如,1998年到2002年發行了54隻封閉式基金,發行價1元,到現在價高的4元---6元,最低的2元多.
可見,你要是按投資的思想入市,長期打算,你決不會是"股票中7人虧2人賺1人平".而是100%的賺,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③ 炒股會傾家盪產嗎
如果您將所有的資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投入股市,而沒有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極可能會傾家盪產,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股票投資最好是用「閑錢」,就是幾年之內不需要用的資金進行投資,而不吵姿是炒作股票。
什麼是股票投資呢?這個問題需嫌銀要長篇大論,在此只能簡言之,就是選擇業績優良的公司股票,在其股價處於合理的區芹碰宴域買進並中長期持有。而炒股是在沒有事實根據的基礎上,觀察股價走勢而預測股票短期的漲跌。所有成功的投資大師說:世界上沒有人能准確預測股市的漲跌,長期炒股的結果就可能「傾家盪產」。
④ 資訊不對稱會產生什麼問題
資訊不對稱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資訊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資訊,由此造成資訊的不對稱。以下是由我整理什麼是資訊不對稱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資訊不對稱可能產生的問題
代理人問題
代理人並不總是為了委託人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如經理作為全體股東的代理,但是可能不會始終維護股東的利益,在決策時盡可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委託代理關系中,由於資訊不對稱,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契約並不完整,需要依賴經理人的「道德自律」。股東和經理人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股東希望其持有的股權價值最大化,經理人則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東和經理人之間存在道德風險,需要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引導和限制經理人的行為。這也是股權激勵的原則。
道德風險問題
資訊不對稱狀態在交易完成之後會使交易雙方面臨「道德風險」問題。道德風險問題是研究保險合同時提出來的問題,經濟學家經常用道德風險概括人們「偷懶」,「搭便車」和機會主義行為。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情況:一是違反借款協議,私自改變資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隱瞞投資收益,逃避償付義務;三是借款人對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漠不關心,不負責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資金發生損失。
逆向選擇
不對稱資訊可能導致逆向選擇。
該現象由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於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發表著名著作《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 作了進一步闡述。三位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於對資訊不對稱市場及資訊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從經濟學方面解釋,就是指交易一方對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雙方處於不平等地位。
資訊不對稱理論的簡介
資訊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資訊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資訊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資訊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資訊不對稱理論是由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和邁克爾·斯彭斯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市場中賣方比買方更了解有關商品的各種資訊;掌握更多資訊的一方可以通過向資訊貧乏的一方傳遞可靠資訊而在市場中獲益;買賣雙方中擁有資訊較少的一方會努力從另一方獲取資訊;市場訊號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資訊不對稱是市場經濟的弊病,要想減少資訊不對稱對經濟產生的危害, *** 應在市場體系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這一理論為很多市場現象如股市沉浮、就業與失業、信貸配給、商品促銷、商品的市場佔有等提供了解釋,並成為現代資訊經濟學的核心,被廣泛應用到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各個領域。
經濟知識分類
哈耶克在《知識在社會中的利用》一文中已經把知識分成兩類:一類是科學知識,即被組織起來的知識由專家所掌握,在理論和書籍中可以得到;一類是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為處於當時和當地的人所擁有。在此,哈耶克所講的知識,實際上就是資訊,所以我們單就經濟資訊來講,也可以把它們這樣分作兩類。
不同種類的資訊在經濟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經濟理論作為資訊是經濟現象中規律性的總結,是一種普遍的趨勢或狀態,多用於對巨集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抽象化描述。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是由每個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獨一無二的資訊,是資訊不對稱的根源,基於這種資訊的決策只有由每個個體作出,或由他積極參與作出,這種資訊才能被利用。
但是在各類的經濟管理中,這兩類資訊經常地被搞混,有時拿經濟理論作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用,有時拿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作經濟理論用,錯誤地配置了社會的資源以至影響了經濟執行的效率。無論在國家對巨集觀經濟系統的管理還是企業對微觀經濟系統的管理中都存在這種情況。
哈耶克在文章中列舉了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的重大作用:如一個靠不定期貨艇的空程或半空程運貨謀生的人,或者其全部知識幾乎就在於知道一種即時機會的地產掮客,或從不同地方商品價格的差價獲利的套利人,他們都是以不為他人所知的對一瞬即逝的情況的專門了解,在社會中起重大作用的。並指出,在經濟管理中,這種重要的資訊很容易被管理者輕視以至於造成損失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管理者耽於用統計數字來實施政策而忽視經濟體系的經常不斷的小變化是一種危險的傾向。因為在任何競爭的行業中保持成本不上升的任務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僅僅這個任務就要耗費很大的精力。雖然統計總數比具體細節的運動表現出更大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統計數字的相對穩定性並不能像統計學家時常想做的那樣以「大數法則」即隨機變化的相互補償來解釋。
集中采購活動中的資訊混淆情況。基於再分配的集中采購較之分散的采購並不能像管理者想像的那樣節約費用,有時反而浪費資財。下面有一個真例項子:某銀行的一個省分行為節約費用對全轄的會計憑證、各種登記簿進行了集中采購,先是各二級分行上報一年的憑證及登記簿用量,省行作出統計,然後招標進行生產,由印刷廠配送到各二級分行。據統計,節約了大筆的費用,所以這種形式會被管理者激勵再次的執行。人們把分散的交易聚集起來一次完成,可以獲得交易價格上的優勢,這是基於科學知識即經濟學上的規模經濟理論得出的結論,我們不能否認它的正確性。但是經過仔細的調查和分析,事實並不是象統計的那樣真實,許多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發生的情況改變了這一切。一是在上報使用種類和數量的時候出了問題,每年需用多少種類和數量的憑證和登記簿,沒有歷史的資料,只能憑主觀猜想,關鍵的不要自己掏錢,所以本著寧多勿缺的原則報數,許多本來用不著的憑證和登記簿也報了上去,本來用量少的卻報的很多。現在各行的倉庫中堆積著大量的很少使用到的憑證和登記簿。二是在使用中出現了問題,印刷廠在各行需用的時候供應不及時而影響業務的開展,有的行因業務收費憑證供不上,打幾次電話也沒有送來,以至出現不收費的情況。三是印刷廠未按要求印刷,把三聯的進帳單印成了兩聯,客戶每次填三聯必然佔用下兩聯中一聯,不僅不合要求,而且廢了一聯,即等於一本只能作半本用。另外,許多登記簿設計的特別大,本來在一頁可以印30行卻印了20行,浪費了很多空間,我想,印刷廠最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此的估計一下,以上情況所造成的損失是無法用集中采購節約的成本來彌補的。在集中采購之初沒有想到,只是因為管理者搞混了專家的資訊和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資訊的作用。幾乎所有的交易都是靠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資訊來完成的,所以用專家的知識代替特定時點的知識會經常出現錯誤。經濟學家擁有很系統的經濟學知識,但在股票市場上做套利交易,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炒股票是靠特定時點的資訊來完成的。
斯賓塞-莫里斯條件對不同種類資訊的混淆。邁克爾·斯賓塞研究了勞動力市場上的訊號傳遞問題,提出了斯賓塞-莫里斯條件,將人的能力和學歷掛鉤,得出結論:學歷可以顯示一個人的能力。他認為某個具有較強能力的個人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學歷證書,而能力低的人獲得學歷證書的成本比較高。
這個理論的直接後果是現在的單位都在招聘中要求高學歷的人員,形成對高學歷人才的盲目追求,在這種制度的激勵下,人們不惜代價追求高等教育,極大地 *** 了教育的供給,各種形式的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受過教育的人較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能夠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教育程度與能力成正比,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如同規模采購可以降低單位成本一樣的基本規律。但是,按照哈耶克對資訊的分類,教育所提供的資訊是科學知識,是經過總結的資訊,而實際工作中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特定時間和地點資訊的把握及處理能力。把對教育資訊的掌握能力與對特定時點的資訊的把握能力相混淆在具體的實踐中也會出現問題。如在現實中,復讀和購買也可以使本來不同能力的人獲得同等的學歷,另外,學生在校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混學的人也很多;同是本科學歷,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能力也不一樣;所導致的唯學歷傾向和假學歷、假文憑現象等。學歷作為一種受教育水平的指標所顯示出的個人的能力在多數的情況下是一種制度選擇的結果,而非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
資訊分配
在現代經濟系統中,資訊已經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像資本、土地一樣成為必須的生產資料並且作為一項產業被納入國民經濟核算。在以往的經濟系統中,資訊產業所佔的比重很小,基本上是作為國家公器由國家提供,其成本列入國家預算,其收益算做社會文明的進步,所以沒有被列入通常的國民經濟核算。但是,資訊作為一種資源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的作用卻一直在發揮著,並且貫穿著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始終。
按哈耶克對知識的分類,知識分為科學知識和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下面我將對這兩類知識的分配狀況進行分析。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社會資源,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被壟斷和實行國家配給的狀態,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教育是對科學知識進行分配的一種主要工具。教育實行國家配給表現在資訊配給工具如學校由國家壟斷和掌握,考察一下各國教育的歷史,不難得出以上結論。科學知識的壟斷限制了對科學知識資訊的供給,使多數的社會成員沒有機會去接受教育,教育成為少數上層社會的專利,資訊資源的供給相對於需求一直處於嚴重的不足狀態,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序。歷史上人們因缺少科學知識而導致的愚昧使社會付出的成本太大了。現在,中國放開了民營教育,使科學知識的供求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資訊象電力、交通一樣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但是,以國家為主導的資訊傳播即資訊資源配置的效率非常低,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所以資訊資源配置的社會化、市場化將是一種必然趨勢。對於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資訊的分配也存在這種情況,傳媒可以看作是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資訊進行配置的一種主要工具,如廣播電信、報紙等,傳媒由 *** 經營也存在著資訊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資訊配置的非市場化運作,資訊非商品化,不能滿足經濟活動對資訊的需求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資訊的需求越來越多,放開資訊資源配置主體的限制,允許民間資本經營傳媒,建立以市場個體為主導的資訊傳播機制,按市場經濟的規則進行社會資訊資源的配置也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資訊分配的狀況決定著資訊不對稱的狀況,是資訊不對稱的主要根源之一。現存的資訊不對稱情況多數是制度選擇的結果而非制度選擇的原因,所以解決資訊不對稱首先要著眼於資訊分配製度。資訊產業可以分為對科學知識進行配置的教育、科研、文化產業和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資訊進行配置的廣播、電信、傳媒包括互連網產業。又可以分為資訊資源配置的工具產業和資訊資源的內容產業。它們共同組成對資訊資源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資訊經濟學的意義就在於研究這個系統執行的效率如何及應該如何改進效率才能最優。
資訊資源配置的經濟系統
資訊資源如同其他社會財富一樣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對資訊資源的優先佔有也會帶來相關的財富,當某種資訊資源被獨占的時候,相應的利益也會被壟斷。專利權就是對資訊資源的一種獨占,英特爾公司的晶片——這種科技資源的獨占使它從容地居於電子計算機產業的金字塔頂,它的價值占整個計算機產業鏈的將近一半。當一國經濟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時候,它的語言也會成為稀缺的資源,如英語,全球非英語國家每年要為掌握這種語言而花費巨大的財富。先進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巨大的資源,落後的地區要花錢才能買到,如好來塢的電影。
現在人們把經濟系統分為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三塊。經濟學目前還較少地對這三塊的相互關系及影響進行系統的分析,這也可以看作對社會產業的一種新的分類方法,也許會成為將來對社會產業進行研究的主流。現在的產業分類是把產業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且成為對經濟系統進行研究和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手段。應用新的產業分類方法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對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的影響以及對經濟政策的影響等問題,非常值得經濟學對之進行深入的研究。
資訊自形成起就是沿著一定的方式進行傳播的,我們把資訊傳播的工具和內容及其方式稱為資訊資源配置的經濟系統。這個經濟系統可以分為對科學知識即系統的資訊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教育、科學、文化是對科學知識進行傳播的主要工具和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資訊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連網等傳媒是對之進行傳播的主要工具。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構成資訊傳播的經濟系統。
資訊不對稱的經濟系統
資訊資源如同其他社會財富一樣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對資訊資源的優先佔有也會帶來相關的財富,當某種資訊資源被獨占的時候,相應的利益也會被壟斷。專利權就是對資訊資源的一種獨占,英特爾公司的晶片--這種科技資源的獨占使它從容地居於電子計算機產業的金字塔頂,它的價值占整個計算機產業鏈的將近一半。當一國經濟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時候,它的語言也會成為稀缺的資源,如英語,全球非英語國家每年要為掌握這種語言而花費巨大的財富。先進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巨大的資源,落後的地區要花錢才能買到,如好來塢的電影。
現在人們把經濟系統分為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三塊。經濟學目前還較少地對這三塊的相互關系及影響進行系統的分析,這也可以看作對社會產業的一種新的分類方法,也許會成為將來對社會產業進行研究的主流。現在的產業分類是把產業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且成為對經濟系統進行研究和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手段。應用新的產業分類方法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對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的影響以及對經濟政策的影響等問題,非常值得經濟學對之進行深入的研究。
資訊自形成起就是沿著一定的方式進行傳播的,我們把資訊傳播的工具和內容及其方式稱為資訊資源配置的經濟系統。這個經濟系統可以分為對科學知識即系統的資訊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教育、科學、文化是對科學知識進行傳播的主要工具和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資訊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連網等傳媒是對之進行傳播的主要工具。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構成資訊傳播的經濟系統。
資訊不對稱產生的問題
⑤ 平等不等於平均
平均並不是平等
由於長期忽視反對平均主義的教育,人們對當前社會出現的收入差距過大、貧富不均等現象缺乏客觀分析和正確認識;有時產生一種對立情緒,有人說是仇富,有人說是回到了解放前,也有人說是資本主義罪惡, 如此等等。 伊萊美 但我這樣說,決不是否認社會上有極不平等之事存在,而是說要科學地認識平均和平等的本質差別,不應將二者混為一談。換言之,有些不平均恰恰體現了平等,而有的平均反而是不平等,客觀事實非常復雜,切忌一概而論。
一
收入差距的合理性標准,是復雜的經濟科學問題,迄今為止的經濟理論並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造成這種狀況有多種原因,缺乏理論指導,即經濟哲學落後,包括經濟倫理學長期被理論界所忽視是重要原因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明確地表達了反對平均主義的觀點,說明由絕對平均主義造成不平等、不合理的可能性。今天看來,當時的分析只是初步的,因為當時社會的復雜性遠不能跟今天相比。
平均為什麼會造成不平等?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就足以說明。
假定某個研究項目任務完成,上級給了一百萬元獎金,怎麼分配?在所有參與項目的人員中平均分配,即炊事員、汽車司機和主任工程師、項目負責人分得一樣多,這樣就「平等」了嗎?有些人還真這樣想。這違背勞動價值論原則,輔助人員的勞動與主創人員的勞動產生的價值缺乏可比性。「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在研究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分貢獻大小平均分配報酬,對於為項目作出主要貢獻的哪些人就是不公平,即從「按勞取酬」的意義上看不平等。如果實行這樣的分配製度,打擊的是挑重擔的積極性。
再如參加運動會,無論你成績如何,百米跑多少秒,得第幾名;跳高跳多高,是不是拿冠軍;打球是輸是贏,一律每人發給一千元。如果這樣辦運動會,還有競技和激勵的意義嗎?這是對努力者的侮辱、歧視,這樣的運動會最好不辦!
現實生活中反對絕對平均主義的必要性,說明平等與平均有原則區別。
可以這樣比喻:絕對平均的要求,就相當於要求板凳桌子一樣高,違背自然規律。如果我們生活的地球表面是絕對平均的平面,而不是有高山峽谷平原等復雜地形,那海洋的水就會平均地覆蓋在地面上,所有陸生動物都會被淹死,人類也就不能生存。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也就能夠理解「不平均是合理的」。所以,平等與否,首先是心態問題,是看問題的方法問題,而不是自己的收入多與少的問題。
二
今天,實際有效的價值理論有三種。除了勞動價值論以外,還有資本價值論:投資多少,產出多少,不投資沒辦法產出。過去把這種觀念稱為資產階級價值觀。塗上剝削階級意識的顏色並不能否認它的存在,因為資本的本質並不是銀行里印刷的鈔票,而是「過去的勞動結晶」。所以盡管我們曾經反對過,不願意承認,但是資本客觀地存在著使用價值。第三是資源環境價值論,你有錢,有勞動力,沒有加工對象,即沒有資源、能源和環境的保證,任何生產都無法進行。當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還有市場需求問題。但市場需求是價值實現的可能性,而不是價值生產本身。
認真分析發現:這三種價值論都有其單方面的真理性,即勞動、資本、資源環境同時對生產行使否決權。現代企業生產三者缺一不可,這實際是一種三元互補系統。因此在價值分配時必須考慮三方面的需要。
傳統觀念只承認勞動力有使用價值,它的使用就是創造價值;卻忽視了資本的使用價值,不承認資本運營是「高智商腦力勞動」,把資本家從「勞動者」的隊伍中開除出去。但是,資本家和「科學家」、「文學家」一樣,是一種職業尊稱,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剝削者。假如給您一千萬,過了十年變成一百萬,再過十年您成了窮光蛋,那您就不是資本家。假如給他一千萬,過了十年變成一個億,再過十年變成十個億——前提條件是合法經營,那麼他就是資本家。以手中資金為工具,為社會創造財富,這樣的資本家值得尊敬。
但是,因為承認資本運營是高智商勞動,就以為資本家手中的億萬資金都是他的勞動所得,那就大錯特錯了:他手中的億萬資金,本質上仍然是本企業員工和廣大消費者提供的剩餘價值。(忽視商品消費者對生產企業的價值貢獻,是傳統經濟理論的疏失。)
傳統觀念把剩餘價值集中到資本家手中稱為「剝削」,這原則上並沒有錯。問題是:資本家不剝削員工和消費者,他的資金積累從哪裡來?難道從天上掉下來嗎?當然不可能。假如沒有剝削,即沒有剩餘價值向資本家手中的集中,他憑什麼進行資本運營?資本是他為企業服務的主要工具。如果資本家手中沒有剩餘價值,他會像變魔術一樣讓企業資本增殖嗎?當然不可能。所以,資金向資本家手中集中是無法避免的,不這樣做企業就會垮台。
如果把資本看成資本家手中的勞動工具,像工人手中的車床、銑床一樣,我們的心態也許就能平衡了。資本家的身價(他擁有的資金數)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生活基金,相當於工人和技術幹部的工資。這一部分數量並不多,他們的日常生活開支僅比一般富裕家庭高一些,有些資本家還相當節儉。二是生產基金,這不是他可以任意處置的,他必須為企業生存深謀遠慮,科學使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這筆錢本質上「不」是他的。有人說,我就是要鋪張浪費,自己消費行不行?從道理上說沒什麼不行,但你把這些資金消費掉了,你也就當不成資本家了。所以,資本家和國有企業老總的區別在於:當國有企業老總貪污公款時,檢察院可以起訴他;而私企老闆將生產基金用於私人消費並不犯法,檢察院不能起訴他。所以,他們的區別是法律上的,而不是經濟學上的。從經濟學意義上講,私企老闆自費腐敗和國企領導人的貪污腐化,都是對正常經濟秩序的破壞,在道德意義上都是犯罪。這一點必須正告資本家同志:私人或家屬過度將生產基金轉用於生活消費,仍然是不正當行為。雖然它無法受到法律制裁,但必受到良心譴責,受到道德的追究。這個道理很簡單:它和國有企業的生產資金一樣,都是勞動人民的血汗錢,而不是您個人的勞動所得。現實問題的全部復雜性就在這里。某些國企老總對此缺乏自覺,他拿自己的家庭收入,甚至僅是個人收入跟私企老闆的「全部收入」比較,總覺得自己吃虧:同樣是資本運營,辛勤操勞,為什麼他年收入那麼高,而我所得到的只是工資?一不小心還會違規。他想不通,就產生一種「貪污受賄值得同情論」。怎麼辦?對於國企老總,靠制度約束的同時,還要創新經濟理論,除了動之以情,更要曉之以理,讓他們對於反貪腐制度心服口服。對於私企老闆,則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主要靠資本家同志的人生觀改造和道德修養。這就像一個編劇或導演,他編導出來的電視劇坑害廣大觀眾,傳播「負能量」,危害社會,反而可以插播廣告,賺很多錢。怎麼辦,把他抓起來嗎?不現實。再搞一次文化大革命,狠狠批鬥他嗎?荒唐!唯一辦法是加強宣傳理論的研究,用正確的政治思想來教育這些「一切向錢看」 的編導們,改造他們的靈魂,讓他們的作品在政治上有好的傾向。如果他們拒絕接受改造,只好請他們離開;改用政治思想健康的編導人員。
所以,有些國家在修改繼承法,不讓資本家的子女繼承那麼多財產,這似乎有些道理。但是資本家繼承人以後的行為如何,誰也無法預測。假如某個「富二代」因為長期耳濡目染,比他父親更有經營天才,你不讓他繼承豈不太可惜了?有的企業老闆,看到自己的子女沒有接班條件,就乾脆通過某種方式把企業交給更有能力和責任心的其他人管理。究竟怎樣做才合適,還需要摸索,世界上還沒有成熟的經驗。我們期待著「有社會主義覺悟的資本家」在中國一代一代成長起來。不要以為「私企姓社」是笑話,這是現實。有位「中國好老闆」為救自己企業的青年員工而犧牲了,事跡很讓人感動。老闆辦企業就是為人民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前還不夠多,但他們畢竟在成長,在不斷涌現。富人不等於壞人,人的思想品德不能用財產多少來衡量。在產生所謂「空想社會主義」的時代,就有私企老闆歐文同志,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和全部財產。在追求社會進步的今天,新時代的歐文同志一定會更多。
三
資源環境的價值,由企業稅收和其它政府規費體現出來,能夠進行分配的是扣除社會需要之後的價值。保證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價值實際上也不能用來分配。再剩下的價值分配仍然不能搞平均主義,即應承認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都是合理的,這只要把勞動力的投入當成「投資」,而把資金投入當成「付出勞動」——過去的勞動,我們在心理上就能接受投資者和出力者平等的概念了。例如,投入股市的資金,很多就是勞動者的資金積累。他在炒股時就短暫地當了一回「資本家」。
經濟行為是人類的社會行為,都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平等觀念主要是社會觀念。有人主張在家裡也追求平等,這是不對的。家中的老人、小孩必須受到特殊照顧,因為他們在生活能力上處於弱勢。只要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和諧快樂,就等於平等,不必刻意追求,太做作了反而會傷害家庭和諧。有人說,家庭是靠感情維系的,不是靠制度管理的,這有道理。但像《紅樓夢》里的賈府除外。總之,條件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就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套用一個處理模式。主要需要討論的是社會平等。
平等不是收入多少的問題,那麼平等到底是什麼問題呢?難道僅僅是心態問題嗎?當然不是!離開現實,只講心態,是宣揚「阿Q精神」!
社會平等,主要是政黨和政府的責任,但其根源卻在文化上。中國長期缺少民主文化,平等是民主的前提,也就是說本質上是缺少平等文化。而對於傳統文化如何認識和改造,不僅黨和政府有責任,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更責無旁貸。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政治民主和平等觀念最大的障礙,是皇權思想和官本位文化。「聖旨即真理」。朝政出了什麼問題,往往是奸佞蒙蔽皇帝,不是皇帝自身的錯誤。岳飛遇害,人們把氣恨都撒在秦檜身上;可是不經皇上同意,秦檜能害死兵馬大元帥嗎?俗話說:「官多大理多大,官大才有理」、「官大一級壓死人」、「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些都是反平等的文化觀念。由官階大小決定是非,脫離實際,違反科學。東北人總結說:「領導說雞蛋是樹上結的」,你就趕緊接著說: 「是,是,還有把呢,我都看到了。」這樣,領導一高興,就把你提拔上去了。谷俊山檔案中,除了性別男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這樣的人能爬上那麼高的地位,是對我國官制的極大諷刺。幹部人事競爭中,大量的劣勝優汰,反映了競爭的極不平等、不公平。早先,群眾總結說「年齡是個寶,出身很重要,要想當幹部,還得靠領導」;後來改革開放,這四句話中只改了第二句,改成「文憑很重要」,其它三句都不改。真正前後「一脈相承」的就是這個。中國官本位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根除,是因為有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積淀,它浸透在傳統觀念中,甚至被我們黨和政府的某些具體規定固化下來。例如,要「提拔」技術幹部,就讓他當行政領導,既荒廢了他的學術才能,又干不好行政工作,因為鑽研技術的未必是做行政領導的那塊「料」。這樣做的唯一原因,是不當官就享受不了相應的物質待遇,受不到相應的政治禮遇。這是對「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極大諷刺。給領導幹部編號,是戰爭年代的特殊需要;和平時代不應該這么做,因為領導班子中所有副職都平等;但組織部下文件非要說某某副×長排在某某之後,好像梁山好漢排座次。這是被文革後期「革委會」奪權活動所強化的壞習慣。建國初期並不這樣,省委第一書記只是會議召集人,其他書記在各自分管領域都有實權,彼此平等。領導幹部在黨內組織生活會上,可以接受警衛員的批評,改正作風;首長不僅與民同樂,更與民一同接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洗禮。文化大革命破壞了黨內民主,強化了幹部之間的不平等,可惜由此產生的惡劣影響至今未能徹底消除。而領導班子內部都不平等又何談社會平等?所以,平等首先是政治問題,是社會管理制度問題。黨和政府的管理制度改革任重而道遠,重點應是清除封建餘毒。環境與資源對現代生產的否決權,用稅收、規費體現出來,這就要求黨和政府搞好政治改革,保障社會平等,促進社會進步。
四
政治平等最重要,但平等並不僅僅是政治問題。因為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不平等是經濟不平等的反映。
經濟不平等首先是生產條件不平等造成的。生產條件是客觀物質存在,這在短期內無法更改,所以我們不僅要理解「不平均」,還要忍受「不平等」。
改革開放,首先在沿海設立四個特區。特區有優惠政策,他們肯定先富起來。我們決不能因此埋怨黨中央說:「為什麼給他們設特區,不給我們設特區?」這是客觀條件決定的,不是那一個人徇私舞弊決定的,你氣不得更罵不得。要說感情,延安、瑞金、西柏坡、遵義都應該設特區,可是中央沒有這么做,說明黨中央頭腦清醒,決策正確。對外貿易,不能不充分利用沿海港口。迄今為止,海運仍然是大宗貨物運輸的最便宜方式,商品流通必須降低運輸成本才有錢賺,這是無法更改的客觀規律。誰要跟客觀規律作對,必然在商戰中碰得頭破血流。所以我們對特區一是羨慕二是支持,不能有抵觸情緒。
經濟不平等的又一來源,是城鄉差別。這是歷史,更是自然條件形成的。比如上海,通江沿海,得天獨厚,所以外國侵略者首先霸佔開發上海;其次是廣州,開發早而不及上海,是因為上海更靠近中國最富庶的江浙皖豫諸地。在沿海城市,在京上廣,一開放外資就進來了;工商業發達了,需要勞動力,內地農民去沿海打工,賺錢少的養家糊口,賺錢多的就當老闆,自己辦企業,階級地位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經常發生,「富不過三代」很現實。老闆和員工在經濟地位上不平等。
三是每個家庭、個人的自身條件都不同。學歷、才能、性格都會造成差異。一家兄弟,哥哥當老闆,弟弟當工人,妹妹嫁給政府官員,……什麼情況都有可能。這種經濟地位的不平等根本無法杜絕。
還有些不平等的形成位於邊緣地帶,很難釐清形成原因。比如某些人會充分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親戚、朋友、老鄉、同學,加以經營,配合合適項目,居然也發了財。他沒有犯法,你不能把他怎樣,但貧富差距就這樣形成了。所以,該忍的地方還是要忍。
最無法避免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太效應」,即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是客觀規律。這同樣是生產條件造成的。在富裕地區,人們購買力強,交通方便,基礎設施齊全,自然成為投資者相中的投資地。貧窮的地方,生態環境不好,交通不便,基礎設施缺乏,誰願意投資呢?所以不平等還在加劇。政府的統籌兼顧,責任就在改變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產條件,吸引更多的投資,扶貧攻堅,實現平衡發展。
有些不平等是無法容忍的。這是指各種違規犯法行為造成的不平等。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奮起斗爭。一定要支持中紀委的工作,法院、檢察院的工作。但這里需要的是實際證據,不是喊口號。檢舉貪污受賄分子是每個公民的責任。不要一邊罵娘,一邊對壞人壞事忍氣吞聲,甚至向壞人妥協投降,當了俘虜。所以,提倡階級合作不是反對斗爭,而是說斗爭的目標要正確,不是要消滅對方,是要消滅合作障礙。
需要冷靜區分上述多種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千萬不要將合法與不合法混為一談。有些合法不合理的事,有些合理不合法的事,更要慎重對待。出現法與理的對立,就要向人大建議修改法律,推動政治制度進步與發展。
從長遠上說,改變不平等的關鍵是改變生產條件。一帶一路,高速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要改變落後地區的生產條件。因為一切不平等最終是條件決定的。就是違法犯罪,政治條件改變之後也有可能制止。把政府一切活動置於廣大群眾監督之下,違法犯罪的官員就少。筆者遇到一位陝西小伙,他說現在農村人羨慕城市,不要很久,城市人就該羨慕農村了。因為城市汽車尾氣污染嚴重,公交車堵車厲害;農村空氣清新,菜肉都是「有機的」。以後交通方便了,小集鎮繁華了,商業、文化活動比城裡更方便,誰還願意往城裡擠呢?
平均不等於平等,但平等並不排斥平均,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平均就是平等。比如說免費公廁,不分男女老少、貧窮富裕都一樣。無人售票公交車,對任何乘客一樣。不能借口反對平均主義,為特殊化、特權享受開綠燈,為脫離群眾唱贊歌。最起碼的平均是一種平等的標志。紅軍時代官兵待遇平均從物質上體現官兵平等,戰士可以批評長官體現官兵政治平等。但上級的命令下級和士兵必須服從,在這個問題上決不允許「板凳桌子一般高」。
理論上應確認:和平均一樣,平等也是相對概念,絕對平等什麼時候也辦不到。最主要是人格平等。窮人活得要有尊嚴,富人活得要有品格——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陝西 平等,決不是要把喜瑪拉雅山砍下來塞到太平洋海溝里去,而是說山要尊重海洋的波瀾壯闊,海洋要尊重高山的雄偉高聳。工作和職位沒有高低貴賤之別,人們都要在各自的領域里馳騁,取得自己所嚮往的成績和快樂。
⑥ 請問一下高手,股權分置改革 是怎麼回事, 裡面是什麼內容啊
股權分置是指:中國的上市公司中存在著非流通股與流通股二類股份,除了持股的成本的巨大差異和流通權不同之外,賦於每份股份其它的權利均相同。由於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異,造成了二類股東之間的嚴重不公。股權分置改革,如果不考慮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的持股成本,不認承二類股東持股成本的差異,便失去了解決問題的邏輯基礎,更談不上保護社會公眾投資者這個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和「三公」。
判斷股權分置改革成敗的標准只有一項,就是:股權分置改革後,上市公司中所有股份的持股成本是否相同。
股權分置問題一直都是困擾著股市健康發展的最主要問題。股權分置不對等、不平等基本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權利的不對等,即股票的不同持有者享有權利的不對等,集中表現在參與經營管理決策權的不對等、不平等;二是承擔義務的不對等,即不同股東(股票持有者的簡稱)承擔的為企業發展籌措所需資金的義務和承債的義務不對等、不平等;三是不同股東獲得收益和所承擔的風險的不對等、不平等。股權分置使產權關系無法理順、企業結構治理根本無法進行和有效,企業管理決策更無法實現民主化、科學化,獨裁和內部人控制在所難免,甚至成為對外開放、企業產權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礙。因此,解決股市問題,股權分置問題必須解決,
關於股權分置的提法。最開始提的是國有股減持,後來提全流通,現在又提出解決股權分置,其實三者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國有股減持包含的是通過證券市場變現和國有資本退出的概念;全流通包含了不可流通股份的流通變現概念;而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是一個改革的概念,其本質是要把不可流通的股份變為可流通的股份,真正實現同股同權,這是資本市場基本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後,可流通的股份不一定就要實際進入流通,它與市場擴容沒有必然聯系。明確了這一點,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並在保持市場穩定的前提下解決股權分置問題。
10送3股就是你如果有10股股票的話,上市公司就送你3股股票。前提是你要在股權登記日進行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