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票軟體中的量比是什麼
「總量」是一天交易量的總和。
「量比」是買盤賣盤的比例。
「外盤」是主動買入的量。
「內盤」是主動賣出的量。
「總量」「外盤」「內盤」的單位是手。
在股票軟體中,「買入」「賣出」的單位也是手。
㈡ 同花順軟體量比怎麼看
1、第一個需要的是打開手機軟體上的同花順軟體。
㈢ 在股票軟體中,怎麼查個股前幾天的量比
量比是即時的,當天前的成交量已經統計完畢看成交量變化就好了,「前幾天的量比」沒有意義
㈣ 哪個股票軟體有量比排序
都有
進所有報價
按右方向鍵找到量比
滑鼠點量比就有正或反的排續
㈤ 股票軟體中量比指標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從量比指標定義上看,它是當天每分鍾平均成交量與前五天內每分鍾平均成交量的比,公式是:(當天即時成交量/開盤至今的累計N分鍾)/(前五天總成量/1200分鍾)。這個指標所反映出來的是當前盤口的成交力度與最近五天的成交力度的差別,這個差別的值越大表明盤口成交越趨活躍,從某種意義上講,越能體現主力即時做盤,准備隨時展開攻擊前蠢蠢欲動的盤口特徵。因此量比資料可以說是盤口語言的翻譯器,它是超級短線臨盤實戰洞察主力短時間動向的秘密武器之一。
一直以來,投資者將指標曲線金叉與死叉的信號當作臨盤實戰買賣依據,這是用指標用到走火入魔的境界,殊不知許多即使在當前看起來勝率相當高的技術指標,在不同的大勢背景下,它的成功率也會有天壤之別。
比如隨機KDJ指標採用的資料是當天收盤價減去9天內最低價的值,再除以9天內最高價減去9天內最低價的值,然後利用簡單移動平均函數編寫成KDJ指標,該指標沒有全面採用客觀存在的資料,而是抽取N天內最高與最低價的做法,使得實際的反映在指標上的時候,嚴重失真,從而造成誤導。我們將它做為條件選股公式對其進行成功率多頭測試,發現每年中每個月盈利10%的成功率均小於50%,真的連賭徒博奕都不如。此外諸如市場普遍認同的MACD、RSI等技術指標均難以如實反映市場。
與如上所述的各種技術指標完全不同的是,量比指標依據的是即時每分鍾平均成交量與之前連續5天每分鍾平均成交量的比較,而不是隨意抽取某一天的成交量作為比較,所以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盤口成交異動及其力度。從操盤的角度看,量比指標直接反映在區中,其方便快捷勝過翻閱其他的技術指標曲線圖。
㈥ 股票 軟體上的 量比是啥意思
量比
量比是衡量相對成交量的指標。
它是開市後平均每分鍾的成交量與過去5個交易日平均每分鍾成交量之比。即:
量比=現成交總手/現累計開市時間(分)/過去5日平均每分鍾成交量
簡化之則為:
量比=現成交總手/(過去5日平均每分鍾成交量×當日累計開市時間(分))
在觀察成交量方面,卓有成效的分析工具是量比,它將某隻股票在某個時點上的成交量與一段時間的成交量平均值進行比較,排除了因股本不同造成的不可比情況,是發現成交量異動的重要指標。在時間參數上,多使用10日平均量,也有使用5日平均值的。在大盤處於活躍的情況下,適宜用較短期的時間參數,而在大盤處於熊市或縮量調整階段宜用稍長的時間參數。
一般來說,若某日量比為0.8-1.5倍,則說明成交量處於正常水平;量比在1.5-2.5倍之間則為溫和放量,如果股價也處於溫和緩升狀態,則升勢相對健康,可繼續持股,若股價下跌,則可認定跌勢難以在短期內結束,從量的方面判斷應可考慮停損退出;量比在2.5-5倍,則為明顯放量,若股價相應地突破重要支撐或阻力位置,則突破有效的幾率頗高,可以相應地採取行動;量比達5-10倍,則為劇烈放量,如果是在個股處於長期低位出現劇烈放量突破,漲勢的後續空間巨大,是「錢」途無量的象徵,東方集團、樂山電力在5月份突然啟動之時,量比之高令人訝異。但是,如果在個股已有巨大漲幅的情況下出現如此劇烈的放量,則值得高度警惕。
某日量比達到10倍以上的股票,一般可以考慮反向操作。在漲勢中出現這種情形,說明見頂的可能性壓倒一切,即使不是徹底反轉,至少漲勢會休整相當長一段時間。在股票處於綿綿陰跌的後期,突然出現的巨大量比,說明該股在目前位置徹底釋放了下跌動能。
量比達到20倍以上的情形基本上每天都有一兩單,是極端放量的一種表現,這種情況的反轉意義特別強烈,如果在連續的上漲之後,成交量極端放大,但股價出現「滯漲」現象,則是漲勢行將死亡的強烈信號。當某隻股票在跌勢中出現極端放量,則是建倉的大好時機。
量比在0.5倍以下的縮量情形也值得好好關注,其實嚴重縮量不僅顯示了交易不活躍的表象,同時也暗藏著一定的市場機會。縮量創新高的股票多數是長庄股,縮量能創出新高,說明莊家控盤程度相當高,而且可以排除拉高出貨的可能。縮量調整的股票,特別是放量突破某個重要阻力位之後縮量回調的個股,常常是不可多得的買入對象。
漲停板時量比在1倍以下的股票,上漲空間無可限量,第二天開盤即封漲停的可能性極高。在跌停板的情況下,量比越小則說明殺跌動能未能得到有效宣洩,後市仍有巨大下跌空間。
當量比大於1時,說明當日每分鍾的平均成交量大於過去5日的平均值,交易比過去5日火爆;當量比小於1時,說明當日成交量小於過去5日的平均水平。
(累計跌幅超過50% 強勁反彈)
量比與量比曲線
量比是分時線上的即時量相對近段時期平均量的變化。把當日每分鍾不同的量比數值不斷用點描繪在一個坐標中,就形成了量比曲線。關於量比曲線,目前其他證券類實戰操作書籍很少提到。而在筆者個人的看盤體會中,量比曲線是很有妙用的。
一般地說,通過一夜市場信息及人們心理上的變化,新的一個交易日開盤的時候,股價及開盤成交量的變化反差極大。反映在量比數值上,就是很多股票開盤時的量比數值高達數10倍甚至上百倍,隨後量比數值又急速下跌。從量比曲線上看,就像我們提到的股價變化有時顯得唐突和怪異一樣。大多數股票在新一交易日開盤時都顯得很不穩定,因此在通常行情背景下,我們應該靜待量比曲線有所穩定後再採取行動。
另外,一般證券書籍提到量比這一概念時,都指的是量比數值。並且認為短線個股應在漲幅榜及量比排行榜上去找。孰不知大多數股票等你在量比排行榜上(至少會大於1.5)發現它時,早已錯過了筆者經常強調的第一買入時間點。比如潛江制葯,在18.35元起漲時的量比數值是0.65,而當等到量比數值達到13時07分的1.5左右時,該股此波分時線已經上漲至18.65元,此時再去買入,筆者認為這種追漲不可取。雖然對於該股當日此時追漲買進後仍然有較大上漲空間,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分時線上的慣性追漲行為,是買進後當日被套的主要原因之一。
補充一點:還要關注整體的走勢,如大多數個股或綜指.
運用量比指標 把握短線機會
在實戰操作中,如果過早買進底部個股,由於大機構沒有吸好貨之前並不會拉升,有時可能還要打壓,搞得不好就會被套。至於剛突破整理平台的個股,若碰上大機構製造假突破現象,有時也會無功而返。因此,市場中的一些短線高手,如果在個股啟動的第一波沒有及時介入,他們寧可失去強勢股連續上漲的機會,也不會一味地追漲,從而把風險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 一般來說,個股放量且有一定升幅後,機構就會清洗短線浮籌和獲利盤,並讓看好該股的投資者介入,以墊高市場的平均持股成本,減少再次上漲時的阻力。由於主力是看好後市的,是有計劃的回落整理,因此下跌時成交量無法連續放大,在重要的支撐點位會縮量盤穩,盤面浮籌越來越少,表明籌碼大部分已經鎖定,這時候再次拉升股價的條件就具備了。如果成交量再次放大,並推動股價上漲,此時就是介入的好時機。由於介入縮量回調,再次放量上攻的個股短線收益頗高,而且風險比追漲要小很多,因此是短線客常用的操作手法。 那麼,如何把握這種良機呢?在平時看盤中,投資者可通過股票軟體中的量比排行榜,翻看近期量比小的個股,剔除冷門股和下降通道的個股,選擇那些曾經持續放量上漲,近日縮量回調的個股進行跟蹤。待股價企穩重新放量,且5日均線翹頭和10日線形成金叉時,就可果斷介入。通常,機構在股價連續放量上漲後,若沒有特殊情況,不會放棄既定戰略方針,去破壞良好的均線和個股走勢。若機構洗盤特別兇狠的話,投資者還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買進籌碼。需要注意的是,此類股票的30日平均線必須仍維持向上的趨勢。
量比及量比指標的用法。
在即時盤口分析中,股民較多使用的是走勢圖和成交量,實際上量比及量比指標也是一種比較好的工具。一般用戶提到量比這一概念,往往想到量比排行榜,實際使用中當股票出現在量比排行榜上時,一般都已有相當大的漲幅,盤中的最早起漲點已經錯過。因此,從盤口的動態分析角度講,光考慮量比數值大小無疑有一定缺陷。因此進一步引進量比指標,來幫助我們更好的使用量比這一工具。
下面介紹量比及量比指標曲線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1、量比反映的是分時線上的即時量相對近段時期平均量的變化,一般都默認為當日場內每分鍾平均成交量與過去5日每分鍾平均成交量之比。顯然,量比大於1表明目前場內交投活躍,成交較過去幾日增加。
2、把當日每分鍾不同的量比數值描繪在一個坐標中,就形成了量比指標。通過量比指標可以得知當日量比如何變化,同時也能得知當日盤口成交量的變化,進而知道當日的量能相對近段時期量能的變化。
3、一般要注意,市場及人們的心理在經過一夜休整,新的一個交易日開盤的時候,股價及開盤成交量的變化反差極大。反映在量比數值上就是新一交易日開盤時都顯得很不穩定,因此我們應該靜待量比指標有所穩定後再採取行動。
4、使用中,當量比指標在分時圖上沿著一種大趨勢單邊運行時突然出現量比急速翹頭的跡象,我們認為不必急於採取行動,因為這僅僅是改變原來單一趨勢的一種可能,我們可以等待量比曲線明顯反向運行後的再一次走平,進一步修正後,再依據量價的更進一步變化採取行動。
最後,在平時的使用中可多結合形態理論,往往會取得更好的研判效果。
㈦ 股票軟體的量比是什麼
量比是衡量相對成交量的指標。它是指股市開市後平均每分鍾的成交量與過去5個交易日平均每分鍾成交量之比。其計算公式為:量比=(現成交總手數 / 現累計開市時間(分) )/ 過去5日平均每分鍾成交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