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該股票里只有莊家自己買賣,沒別人參與,莊家能賺錢嗎
嚴格來說,買賣是要交印花稅和交易費的,真的只是自己買賣,不但不能賺錢,還要賠錢!
事實上,不必說完全控盤,即使莊家高度控盤,如果不能成功派發,都會面臨滅頂之災,因為,大部分莊家的資金都不是干凈的,必須支付利息,利率通常還高於當時的貸款利息。
那麼究竟能不能賺錢?在下面這兩種情況下還是能夠賺錢的∶
第一,巴菲特式的投資,這種可以完全依賴於上市公司的分紅長期持有,即便只有自己是唯一的股東(莊家),也一樣賺錢。
第二,幾年前的德隆模式,莊家把自己的股價拉高,完全不考慮賣出,每天以極低的成交維持價格,進而維持高市值,而且維持費用不高,不理會指數,然後抵押股票進行貸款發展實業進行賺錢。(2001年的000663、600737等股票)
❷ 股市又跌了,有什麼方法保值
股神巴菲特買進股票也時有被套的情況發生,不要因為短期股票下跌了就認為你所持的股票是壞股票,而那些短期上漲的股票就是好股票。
股票的保值功能:很多人認為債券是最安全和最保值的金融投資品,而認為股票沒有保值功能,真的是這樣嗎?非也!這完全是一種極端錯誤的認知。請看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研究結果:
如果在1927年你分別投資1000美元在以下金融品種上面計算復利並且免稅,60年後你得到的回報分別是(單位:美元):
國 債 7400 公司債券 17600
政府債 13200 普通股票 272000
盡管60年間經歷了股市崩盤、經濟大蕭條、戰爭、經濟衰退、10次總統更換,以及無數次女孩的裙子長長短短的變化,股票投資收益仍然是債券收益的30倍還要多。
據我的研究,股票是世界上最保值的金融投資產品,但是投資者必須具備三個重要素質:一是極大的耐心,二是選擇業績優秀公司股票的能力,三是長期持有。
很多股民在股市失敗,都是因為不具備這三個素質所導致的。尤其是面對慘烈的、綿綿陰跌的熊市,很多股民在恐懼心理的作用下,將未來能夠為其創造巨大收益的股票「忍痛割愛」了,於是巨大的財富從其身邊悄悄溜走,而他卻痛罵股市的殘忍,而不痛罵自己的愚蠢。
❸ 巴菲特抄底「被套」帶來的反思
追隨者的必修課:巴菲特抄底「被套」帶來的反思
偶像巴菲特的運氣其實真的太好了,除了他自身的超人素養之外,他遇人賢淑(除了老婆)、投資走運(趕上了超長牛市)。無論如何,巴老都是不可磨滅的基本面投資者標桿。
以下zz from 21cbh.
-----------------------------------------
沒有人會懷疑巴菲特過往投資的成功,除了暫時還沒有發生奇跡的這一次投資。
伴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三季度凈利潤下跌77%,原本被頂禮膜拜的「股神」開始遭遇了眾多的質疑。在質疑者看來,巴菲特的抄底行為,在美股乃至全球股市均單邊下跌的趨勢下,顯得如此的「不合時宜」
質疑者聲稱,巴菲特抄底後已經慘遭「腰斬」,其理由是股神在股災中主要的兩筆投資:高盛股價已跌至55.18美元,相比巴菲特注資時的115美元股價,暴跌了近55%;通用電氣股價已跌至14.45美元,創下11年新低,相比巴菲特注資時的22.25美元也損失了超過35%。而在高盛和通用電氣,巴菲特所持有的是優先股。
巴菲特的「交割單」
那麼細究巴菲特在二級市場抄底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收益情況?
暫不提上述較為爭議的兩筆投資,如果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公司發布的三季度報告所公布的全部為增持或新買進的股票而言,按照12月4日的美國收盤價計算,以「腰斬」來形容,恐怕也並不太過分。
康輝能源(ConocoPhillips),一家在全世界49個國家擁有辦事機構的國際能源公司,三季度,伯克希爾公司增持了其40.66%,約2427萬股的股份,占伯克希爾公司三季度組合的2.54%。以ConocoPhillips (COP)三季度72.74美元-90.46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80.2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ConocoPhillips收盤價報49.76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8%。
美國合眾銀行(U.S.Bancorp),全美排名前五的大型銀行,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6.27%,約430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22%。以U.S.Bancorp(USB)三季度25.43美元-37.53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3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U.S.Bancorp收盤價報27.91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10%。
NRG能源企業(NRG Energy Inc),得克薩斯州第二大電力生產商,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54.41%,約176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06%。以三季度,NRG Energy Inc.(NRG)26.41美元-46.97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35.5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NRG能源企業收盤價報23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5%。
伊頓公司(EatonCor.),一家燃油液壓系統的美國製造商,三季度巴菲特買入其290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23%。以三季度(NRG)57.41美元-81.71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7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伊頓公司收盤價報43.46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9%。
從上面的投資成績單看出,以三季度巴菲特在美國市場的抄底的股票來計算,他可謂是深度套牢,總虧損額約在8億美金左右。但在唯一一筆與中國有關的投資——比亞迪上面,卻是賬面收益頗豐。
9月2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與中國最大的充電電池製造商比亞迪電子公司達成協議,以2.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者9.9%的股份,約合每股8港元的價格認購其2.25億股。截至12月4日,比亞迪每股報11.72港元,較巴菲特買入價已經上漲了 46.5%,賬面盈利1億美金。
今時不同往日?
顯而易見的是,在巴菲特頻頻出手之後,至少在美國市場上,並沒有成為引領投資者風向標。
美國投資策略有限公司投資部、上海鑫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邁克吳認為,由巴菲特鼓吹的「抄底風」沒有使得標的股票從所謂的底部擺脫出來,反而是進一步創下新低,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大量持有這些標的股票的機構們基本上沒有認同巴菲特的價值理念,反而是作出了賣出的選擇。
對此,有「中國版巴菲特」之稱的同威資產管理公司的李馳不以為然。
「全世界永遠都與巴菲特不一樣,去年賣中石油時的一切情形尚歷歷在目,熊市讓人們迅速知道了要真正拿自己的真金白銀重倉去實踐『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何其不易!」
而從「股神」投資的歷史來看,公眾對其被套乃至長期套牢的評論是其一直無法迴避的話題。
1973年審慎評估過才出手的華盛頓郵報也不樂觀,買入後不久便跌二成左右;1987年買入所羅門兄弟公司優先股,而買入兩年後幾乎因公司丑聞而全部虧光;1988年股災後買入的可口可樂,在買入之後不久就下滑了30%;即便是為中國投資者津津樂道的中國石油H股,其初期的賬面虧損也達3年之久。
可也正是上述幾只被「套牢」的股票,在數年後帶給了巴菲特的豐厚回報,為其投資經歷增添了傳奇色彩。
問題在於,歷史的經驗能否在今日照搬?
細數巴菲特歷經的兩次危機,「1987年股災」,從現在看來更多是一次偶然事件,當時的美國實體經濟根本就沒有出現危機。事實上,美國股指在1988年就已經恢復到股災以前水平,並開始了90年代的一段黃金歲月。
2000年網路科技股泡沫破裂,但在格林斯潘的持續降息的調控下,美國實體經濟反而是迎來了繁榮(即使現在對持續降息政策已經有所質疑),「但此次的金融危機已經是滲透到實體經濟,並將持續影響美國的消費體系,而恢復將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而當遭遇真正意義上的、類似1929年的經濟衰退時,即使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那次股市持續低迷中,也遭遇了幾乎破產的危機。」
上海睿信投資董事長李振寧則並不願意將如今的金融危機與1929類比。
他說:「1929 年沒有凱恩斯主義,當時危機是建立在市場萬能的理論上,過分相信市場的自我修復功能。但現在形勢已經不同了,發達國家政府平抑經濟波動的能力已經大大提高。現在去評論巴菲特看對看錯為時過早,因為股市從歷史的角度看永遠都是上升的。」
追隨者的反思
慢即快,少即多。
打開李馳的博客,躍然紙上的除了其一貫的投資相對論的論調,還有巴菲特的新書《滾雪球》的特大封面。
對於巴菲特價值投資,李馳沒有掩飾其作為信徒的虔誠。在11月27日,李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記者所提出的針對巴菲特一系列的質疑不以為然。
在李馳看來,巴菲特的投資不存在「抄底」的概念。「如果符合安全邊際和自己的價值評斷標准,如果可以用4毛錢買1塊錢的東西,為什麼不投資?」
早在8月初,上證綜指接近2700點左右時,李馳就開始大舉建倉A股,尤其對金融股青睞有加。
「它們業績透明,穿著得太暴露了。」
「我們所建倉的公司,永遠的都是藍籌,永遠的都是最優秀的公司。因為只有這樣,即使是被套,也還是安全的。」當時的李馳,回答記者時仍是表現得意氣風發。
但在12月2日,李馳的博文更像是對其一直所堅持的理念的反思:「等待是價值投資的精髓,但如何等待何時出手真需要終身學習!」
「今天回頭看,在去年下半年絕對貴的市場買相對便宜的資產一樣形成巨大潛在風險。飛逝的時間是讓一切風險釋放的催化劑。絕對高的安全邊際,是一切投資的絕對生命線。現在這一刻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一份資產究竟多少價格算是便宜?」
在博文中,李馳對於前期暴跌的海通證券感慨良多。「 熱鬧的市場大大打折賣的東西有人搶,海通增發,錢少還買不到,但事後證明它們一點也不便宜;冷清的市場,優質資產在市場已經打折賣了,但更多的人依然在等更便宜更安全時再出手。而且市場冷清時出手被套幾乎是沒有人倖免。」
而在博文結尾,李馳更是少見的透露出其在當前熊市中的謹慎。「不斷犯錯,也似乎已經成為市場與我們自己的常態。但在市場上永遠不要犯致命的錯誤,留得青山在,一定有柴燒。」
在另一私募名家李振寧眼中,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則不是其他人能夠模擬的。「從他的資本來源上說多為自由資金,伯克希爾本身是上市的投資公司,不存在其他機構時刻要面對的贖回問題,所以再長時間的等待都並非完全不可接受的。」
而對於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李振寧表示,「巴菲特的神話誕生在一個屬於美國的世紀,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這個時代也許正在發生變化。我同意索羅斯的判斷,二戰後60年的全球牛市已經結束。而隨著企業生命周期在縮短,股市波動也將加大,投資者也將面對新的問題與困難。」
❹ 巴菲特被套牢,潘石屹夫婦資產損失慘重,美股熔斷究竟會帶給富豪多大損失
美股熔斷造成了巴菲特損失了上百億美金,然後潘石屹夫婦在美國的財產大幅度縮水,至少也是損失了十幾億的美金。
1、因為美股熔斷,巴菲特投資被套牢。在美股熔斷之後,巴菲特的錢被美國股市給套牢了,經歷了這么多次熔斷,巴菲特的損失高達八百多億美金,我沒想到有一天身為“股神”的巴菲特也會賠的這么慘,用巴菲特的話說,美股這么多次熔斷已經是"活久見"了。
綜上,巴菲特在這幾次熔斷中賠這么多錢確實是讓人挺意外的,但是潘石屹夫婦賠錢,我覺得賠少了,不夠。
❺ 都說買股票長期持有,真的能夠拿得住嗎
買股票長期持有是非常考驗人的,大多數人買股票到時候都非常害怕下跌,如果你買了一隻股票,它快速上漲當然是好,但是很多時候往往沒有這么順利大多數時候你買的股票還是會下跌,這個時候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當然會覺得害怕。股票虧損了,那可是真金白銀,大部分人會覺得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又沒有了,所以說他們非常害怕在股票市場中虧損。
我覺得長期持有一隻股票還是有人能夠拿得住的,那就是對這支股票有絕對信心,不去預測短期波動的人。當股票下跌的時候,你會忍不住想要賣出,這個時候你索性就不要去看。只要你有信心,這種股票未來一定會漲,長期持有一定會盈利,那麼你可以帶來一些什麼呢?在市場上面賺錢一定要戰勝恐懼,希望大家都能夠長期持有收益的股票。
❻ 巴菲特如何應對大牛市
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決定是退出股市。
1968年,美國股票的交易達到了瘋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達到了1300萬股,比1967年的最高記錄還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買賣單據忙得喘不過氣來,這在它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這般持續了許多天。在1968年12月,道·瓊斯指數爬升到990點,1969年又升到1000點以上。
在1969年5月,巴菲特擔心自己陷入對苦難不幸的哀嘆,同時也擔心所得的盈利付之東流,他最終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尋常的決定,宣布解散他的私募基金。當市場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時,他卻宣布退出:我無法適應這種市場環境,同時我也不希望試圖去參加一種我不理解的游戲而使自己像樣的業績遭到損害。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決定是無比明智的。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種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
巴菲特第二次碰到大牛市,他的選擇是賣出大部分股票。
1972年,美國股市又是一個大牛市,股價大幅上漲。當時幾乎所有投資基金都集中投資到一群市值規模大的、企業聲名顯赫的成長股上,如施樂、柯達、寶麗來、雅芳和得克薩斯儀器等等,它們被稱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上漲到天文數字般的80倍。
由於股價太高,巴菲特無法買到股價合理的股票,非常苦惱。1972年時,伯克希爾公司證券組合資產規模有1億多美元,巴菲特卻大量拋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資金投資於股票,把84%的資金都投資於債券。
1973年,漂亮50股的股價大幅下跌,道·瓊斯指數也不斷回落,市場搖搖欲墜。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年10月初道·瓊斯指數從1000點狂跌到580點,美國幾乎每隻股票的市盈率都是個位數,這在華爾街非常少見,沒有人想再繼續持有股票,每個人都在拋售股票。
在市場一片悲觀聲中巴菲特卻高聲歡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記者訪問時說: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投資的時候到了。
巴菲特上一次碰到大牛市是1999年,標准普爾500指數上漲21%,而巴菲特卻虧損20%,不但輸給了市場,而且輸得非常慘,相差41%,這是巴菲特40多年間業績最差的一年。
從1995年到1999年美國股市上漲近150%,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動力是網路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漲。而巴菲特卻拒絕投資高科技股票,繼續堅決持有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吉列等傳統行業公司股票,結果在1999年牛市達到最高峰時大敗給市場。
但巴菲特不為所動:1999年我們的股票投資組合幾乎沒有什麼變動。這一年有幾家我們重倉擁有的公司經營業績十分令人失望,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這些公司擁有十分出眾的競爭優勢,而且這種優勢能夠長期持續保持,而這種特質是取得長期良好投資業績的保證。偶爾有些時候我和芒格相信我們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沒有長期持續的競爭優勢。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起碼是無法百分之百斷定。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從來不投資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盡管我們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將會改變整個社會這種普遍觀點。但在投資中我們根本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能力判斷出,在高科技行業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擁有真正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1999年度大會上,股東們紛紛指責巴菲特,幾乎所有的報刊傳媒都說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過時了,但巴菲特仍然不為所動。
其實巴菲特早在伯克希爾1986年報中就清楚地表達了他對大牛市的看法:還有什麼比參與一場牛市更令人振奮的,在牛市中公司股東得到的回報變得與公司本身緩慢增長的業績完全脫節。然而,不幸的是,股價絕對不可能無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價值。實際上由於股票持有者頻繁地買進賣出以及他們承擔的投資管理成本,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他們總體的投資回報必定低於他們所擁有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如果美國公司總體上實現約12%的年凈資產收益,那麼投資者最終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數學定律黯淡無光,但卻不能廢除它們。
結果證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確的。
2000、2001、2003
三年美國股市大跌9.1%、11.9%、22.1%,累計跌幅超過一半,而同期巴菲特業績卻上漲 30%以上。
人們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長遠眼光,也不得不承認長期而言價值投資策略能夠戰勝市場。
因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續,過高的股價最終必然回歸於價值。
要知道如何正確應對大牛市,請牢記巴菲特與眾不同的投資信條: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