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期權在公司財務金融的運用論文
期權在公司財務金融的運用論文
1引言
現代經濟體制下,公司財務金融不僅具有融資決策的職能,同時還具有投資決策的職能。其中投資決策指的是公司在運行的過程中能夠科學、合理的調配資金,進而使得公司能夠獲得最大的利潤;而融資決策指的則是應用最少的成本融資到最多的資金。而無論是投資決策還是融資決策都需要應用期權,這也使得期權受到現代公司的普遍重視。其對降低公司的融資、投資決策風險具有重要的意義。
2期權與財務金融的分析
2.1期權分析
期權是以期貨的概念為基礎,進而衍生出來的一種現代金融工具。期權可以使公司對未來時期的投資或者融資具有更寬松的選擇權利。簡單來說,期權就是交易的雙方根據標的物事先做出約定,並簽訂協議,同時支付定金,以此來確定標的物的價格,並約定在未來的某個時期實現物品的交易權利。在期權的交易中如果存在毀約情況,不需要支付相應的賠償資金,損失的只是預先支付的定金,這種未來交易的權利即為期權。期權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從權利的角度來說,期權分為看漲期權與看跌期權。看漲期權又稱買進期權,是購買方根據交易協議,在約定的期限內,以實現預定的價格對實物進行購買的權利;而看跌期權也稱為延賣期權,是指具有購買權的一方,在約定的時期內,以協議好的價格賣出實物的權利,但是卻不需要必須賣出去。從交易時間的角度來說,期權還可以分為美式期權和歐式期權。其中美式期權是指,當期權成交後,在預定的期限內即可隨時進行交易;而歐式期權則指只有在期權截止的日期才具有期權的行使權力。
2.2財務金融分析
公司財務金融可以是公司融資決策,也可以是公司的投資決策,融資的重點在於公司資金與成本的增加,而投資的重點在於公司所獲得的收益,如果公司的成本大於收益,表示公司處於虧本狀態,如果公司的成本小於收益,則表示公司正處於盈利的階段,由此可見,公司的融資與投資是無法分割的,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必須共存。公司做出融資和投資決策,需要結合期權的相關知識對股票以及債券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詳細的分析,並針對存在的風險採取對應的措施,進而實現規避或者降低風險的目的,在期權運作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風險,同時也是一種比較靈活的投資方式,所以還需要做好資金管理規劃,並對市場行情進行科學的預測。
3公司財務金融中期權應用的意義
公司在財務金融投資項目的選擇時,需要考慮以下的情形。首先對投資時機的選擇和把握;其次准確預測投資項目未來的資金流量;最後,在投資項目徹底實施後,中間不允許進行變更。通過上述的幾點假設,公司財務需要通過對投資項目的凈現值、現值指數等相關數據的計算來確定是否對項目進行投資。但是實際上項目很少有能夠一成不變的,為了防止決策失誤導致投資時機被錯過,不能僅以當前的預測來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簡單的、靜態的評估。大部分投資項目都是具有期權特點的,需要根據環境的改變而進行動態決策分析,在決策分析時還需要全面考慮項目的期權價值,並對凈現值的相關結論進行改善與補充,從而使得投資決策更加科學、合理。公司的投資機會不是一個短時期的過程,而是一個具有長期選擇性和研究性的項目投資歷程,需要對項目進行全面的、科學的分析,尋找一個最恰當的時機,對現在、未來投資進行確認,也可以選擇放棄投資。這種投資決策還無法判斷投資的可行性以及是否會獲得收益,還需要繼續持觀望的態度,並保持對動態信息的獲取,直到投資環境明了後再做出最後的決策。對於一些比較大的投資項目,還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多次的投資,公司前期做出投資決策並不意味著公司需要不斷的、持續的做出投資決定,公司具有決定是否繼續投資的權利。如果對於已經投資的項目,在投資後出現對公司不利的變故,為了避免或者減少公司的損失,公司需要立即終止項目;但是如果投資後,投資項目始終按照計劃發展,公司則可以繼續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需要進行分階段和分布分析與評估,根據不同階段的分析結果對前期的投資決策進行糾正和完善。對期權進行評估是公司戰略投資的重要依據,是一種逐步分析和實施的投資項目方法,也可以稱之為戰略投資。這種投資項目如果單獨看不具有經濟性,但是如果能夠從全局來看,結合其後期的項目,則會發現其能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為公司帶來巨大的收益,所以這種戰略投資是現代公司發展中必要的一種方式。
4期權在公司金融中的具體應用
4.1在新公司成立過程中的應用
新公司成立後,其運營和管理還無法達到成熟,各個項目也都處於萌芽時期,不夠完善和成熟,如果這個時候公司的資金再出現缺口,那麼不要說發展,就算生存都會存在很大的難度。為了使公司能夠更好地運營,還需要向風險資本家進行籌資,但是在籌資的過程中,資本家就會對新公司具有期權。如果資本家在投資的過程中對新成立公司的評估不準確,那麼也就意味著其期權費用的損失,但是如果資本家對新成立公司分析的比較透徹,對公司的發展預測比較准確,那麼將會獲得巨大的利潤。新成立公司的初創期,公司的資金不足,可以利用期權來促進公司的發展,幫助公司渡過難關。因此公司需要制定合理的融資結構計劃,為公司注入動力和活力,吸引更多的融資,使公司成功度過初創期,並獲得大量的運作資本。同時,在公司的初創期後期公司還可以利用出售股票的方式得到融資,這樣不僅可以為公司獲得運作成本,同時也能夠有效防止公司易主。當公司的運營逐漸完善,公司的業務都走向正軌,公司在融資過程中就會獲得更大的主動權,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進行資本籌集。
4.2在認證股權籌資中的應用
從我國當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公司新股籌資資本發行的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四種:其一為公司發行新股,也就是公司新股的發行中沒有確定的對象,沒有針對性的、面向所有投資者進行發行;其二為公司私募新股,其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主要面向一些大規模的投資機構和投資商進行發行;其三通過中介機構進行發行;其四,發行認證股權,認證股權是指針對公司的原有股東發行新的'股權。不同的新股的發行方式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其中內部股東發行新股的方式為期權。認證股權同樣針對的是公司原有股東,公司的原有股東可以根據協議規定的價格,在特定的時間內購買股權,但是這些股權是限量購買。而且認證股權與公司的股票是可以獨立認購的。一般情況下,當股票價格高於認購權證時才能夠實現認購授予的買權,但是也包括一些特殊的情況。所以為了有效地防止意外,保證公司的股票能夠按照預期進行銷售,還可以通過簽訂協議的方式來保證銀行的股票購買,但是需要預先付一定的費用。
4.3在債券發行籌資中的應用
債券發行也是公司比較常用的籌資方式,同時債券發行籌資過程中也衍生了多種金融工具,包括附認購權債券、可轉換債券以及內嵌期權等。其中附認購權債券是指債券持有人根據之前協議的價格以及時間期限等,以普通債券發行的方式為基礎,購買股票的權利的債券形式。附認購權的債券持有人具有新股認購券,可以在不違約的情況下,存在股東以及債券的雙重身份。因此,附認購權債券的持有人具有多項權利,同時也使得公司的籌資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轉換債券指的是以公司的債券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又增加期權,債券的持有者可以將這種債券轉換成為股票。可轉換債券具有債券與期權的雙重特點,首先從債券的角度來說,其可以作為債權的憑證,可以憑借債券向發行者提出賠償的要求;同時具有一定的股權性,作為公司的股票,這樣債券的持有者就可以以此為憑證轉化為公司的股東,可以行使公司的經營、管理以及分紅等權利,在享受相應權利的同時也需要履行股東的義務。此外,可轉換債券還具有一定的可轉換性,債券持有人可以通過轉換性功能成為公司的股東。可轉換權是一種具有選擇性的權利,具有特定的期限與價格。如果發現公司的股票持續看漲,那麼債券持有人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就可以行使轉換權,將債券轉化為股票;但是如果股票下跌,債券持有人則可以保持對股票走勢的持續觀望,尋找合適的時機。可轉化債券相對於其他的債券形式來說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債券持有人可以通過降低公司收益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收益。但是有利的同時必有弊,可轉換債券的票面利率相對於普通債券來說更低,因此公司在特定的時期發放可轉換債券能夠降低成本,並獲得更廣泛的投資,進而保證公司的運行。
4.4在公司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公司的發展不僅需要通過融資獲取發展的資金,同時還需要通過投資獲取利潤,這也是公司發展的必然,更是提升公司收入的主要方式,能夠促進公司健康、可持續發展。公司籌集資金後,還需要對這些資金進行合理的投資,進而使公司獲得更多的利潤,提升公司的流動資金量,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轉和運行,為公司提供更加豐富和可持續的資金支持,保證公司的經濟來源更加穩定。在投資對象的選擇過程中需要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斟酌,保證投資的低風險性和准確性,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回報,降低公司的風險。公司在選擇投資項目中,需要根據投資回收期以及獲利指數等來對想要投資的項目進行分析和評估,在分析和評估的過程中所應用的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利弊,每個項目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中存在太多不可確定的因素,所以對項目的成功與否以及盈利與否都無法進行准確的預測和評估,進而使得公司的收益存在較大的落差,使得公司的利益受損,甚至威脅到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在公司的投資過程中通過期權的應用,能夠有效地降低傳統評估中的風險,保證項目評估的科學性和准確性。分期付款中資金的追加在下一輪的投資中就是一種期權,能夠幫助投資者做出投資的決策。如,在公司投資的定金合同簽訂中,需要先預先支付定金,這樣可以使公司有更長的時間自由選擇是否進行項目投資,如果通過分析和預測,確定投資項目能夠實現長期盈利,則可以採取繼續投資的策略,但是如果在發展的過程中發現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則可以選擇放棄投資,那麼公司損失的僅是期權的費用,也就是事前預付的定金,所以對公司的損失並不大,但是如果獲利那麼對公司來說是無可限量的。
5結語
綜上所述,期權是一種新型的公司財務金融工具,通過期權的應用能夠使公司的融資和投資風險降低,並為公司獲得更大的利潤。公司的融資以及投資本身具有較大的風險,如果在融資或者投資中沒有進行有效的分析,那麼極可能會對公司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威脅到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公司需要針對不同的時期,利用期權獲得更大的利益,促進公司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銀霞.論期權在公司財務金融中的運作方式[J].中外公司家,2016(6).
[2]陳寧.在公司財務金融中期權的運用研究[J].現代商業,2013(30).
[3]范玉婕.在公司財務金融中期權的運用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4(17).
[4]徐中美.論期權在公司財務金融中的運作方式[J].投資與創業,2016(7).
[5]徐中美.論期權在公司財務金融中的運作方式[J].投資與創業,2016(4).
;❷ 求幾個常用的期權期貨論文用的參考文獻
世敏、戴國強:《2007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曉舜:《中國證券期貨業:機遇、挑戰與對策》,《證券時報》。
❸ 期權比較
前幾天刷知乎,突然刷了到一條《有分紅的美式看漲期權為什麼可能會提前行權?》,回想自己立了flag之後又好久沒寫文章了,剛好以這個話題做一個更新。本期先就這個問題,做相關的推導和總結,期權太基礎的內容本期就先不作普及了,之後看時間和精力,作一個由初級到中級的系列總結文章。當然,如果是高級的內容,如伊藤引理的推導這種,我自己到現在還糊里糊塗的,等我能搞定了再說吧。
話說,期權在衍生品中屬於一個比較復雜的存在,同時又在風險管理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文先 僅從理論上 簡單的討論比較下各種期權,如有錯誤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批評,討論的結構如下:
結論:在股票不支付紅利的情況下,美式看漲期權不應提前行權。美式看漲期權價值與歐式看漲期權價值相同。
原因: 美式期權若提前行權,不管到期時股票價格是否超過行權價,都不能獲得本金的無風險收益。通俗點說就是,你現在花了本金X購買了股票,如到期時股票價格S<X,那你買虧了,多花本金了;如果到期是股票價格S>X,那你現在行權也虧了,因為你明明可以把錢放銀行吃利息,等到期再行權。(當然,以上結論都是理論上的,實際並不完全是這樣。)
推導:
假設投資者有兩個投資組合。
組合1:買入一份 歐式看漲期權 c 並持有現金,現金等於期權的 行權價格 X 的現值 (以無風險利率進行折現)即 PV(X)。
組合2:持有股票S。
組合1中我們用持有的行權價格X的現值即PV(X)的現金進行投資,在 到期時獲得現金X 。如果到期時股票 ,組合1會行權,即用 到期時獲得的現金 以行權價X夠買價值為 的股票;如果到期時 ,則組合1不會行權,仍持有 到期時獲得的現金X 。
因此,組合1的到期價值為 。組合2的到期價值 。且有,組合1的到期價值始終大於等於組合2的到期價值。即 。
因為,組合1的現值為 即 ,組合2的現值為S。
根據無套利理論,則有 。
(註:無套利理論為 )
由於,期權價值不為負。所以有
(1.1)
由於,美式期權可隨時行權,將組合1中的期權替換為 美式看漲期權 C ,若此刻想立即擁有股票,則要麼立即行權,要麼直接購買股票,對於期權則有
(1.2)
因為 (意味著提前行權則無法享受無風險收益),所以有 ,即(式1.1)>(式1.2),回到上文結論: 在股票不支付紅利的情況下,美式看漲期權不應提前行權。美式看漲期權價值與歐式看漲期權價值相同。
結論:對於看跌期權,無論是否存在期間現金流,美式看跌期權的價格總是大於歐式看跌期權。
原因: 某些情況下,對於美式看跌期權而言,提前把資產拋出可以獲得現金,而現金可以投資於無風險資產獲得收益,於是提前行權獲利更多。美式看跌期權相當於比歐式看跌期權有更多時間選擇的權利。
推導: 假設投資者有兩個投資組合:
組合1:買入一份 歐式看跌期權 p ,並且持有 股票 。
組合2:持有現金,且現金等於 執行價格 的現值, 。
組合1中,如果到期時 股票價格 大於行權價格 ,即 ,則不行權,期權價值為0,組合價值為 ;如果到期時 股票價格 小於行權價格 ,即 ,則期權行權,組合價值為 。因此,組合1的到期價值為 。
組合2的到期價值為 。
因此,組合1的終值始終大於組合2的終值:
根據無套利原理,組合1的現值始終大於組合2的現值:
由於,期權價值不為負,則歐式看跌期權有:
(2.1)
如果將組合1中的 歐式看跌期權p 替換為 美式看跌期權P,若想要擁有現金,要麼行權( 時以X賣出),要麼直接賣出股票( 時),對於期權則有:
(2.2)
因為 (意味著提前行權可以用更多的現金投資獲得無風險收益),所以有(式2.2)>(式2.1),即在某些情況下,美式看跌期權提前行權收益大於持有到期收益。
結論:對於標的資產可帶來現金流回報的看漲期權,在期權合約的存續期內,美式期權的價格高於可對比的歐式期權價格。
原因: 提前行權可獲得現金流,提前行權獲得的現金流進行投資收益可能會超過持有到期的收益。具體是否要提前行權要看獲得的現金流大小及機會成本。
推導:假設投資者有兩個投資組合。
組合1:買入一份 美式 看漲期權 c 並持有現金,現金等於期權的 行權價格 X 的現值 (以無風險利率進行折現)即 PV(X)。
組合2:持有股票 ,股票在未來 t 時刻將有一筆分紅 。
因為,股票分紅會導致股票價格下跌,因此,組合2的現值為: 。其他推導與上文類似。由此可知,美式看漲期權持有到期時(等同歐式看漲期權)價值為:
(3.1)
(註:持有到期時,在t時刻股票會進行分紅,因為此時並沒有行權,即沒有買入股票,則無法得到分紅,同時股票價格還會下跌)
美式看漲期權提前行權時價值為:
(3.2)
(註:若此刻立即行權,則股票還未進行分紅,股價也並未下跌)
對比(式3.2)和(式3.1)可推出,若要有分紅的看漲期權提前行權,則需要滿足:
,得出 。
總結:
(1)如果分紅的現值 ,則無論股價如何高,都不應該在除息日前行權。
(2)如果分紅的現值 ,且股價足夠高,在除息日前立刻行權最佳。這是因為,如果股價足夠高,該期權為深度實值,到期大概率也會行權,那麼在除息日前股價還未根據分紅下調時行權則更佳。
結論:與看漲期權不同,看跌期權涉及賣出標的股票,提前行權意味著放棄未來的分紅。因此,美式看跌期權的價格總是大於歐式看跌期權的價格。
根據上文類似的方法可以推導出結果了,此處細節省略,可得出:
歐式看跌期權
美式看跌期權立即行權時
。
❹ 期權市場的發展歷史
期權交易起始於十八世紀後期的美國和歐洲市場。由於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響,期權交易的發展一直受到抑制。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早期,看跌/看漲期權自營商都是些職業期權交易者,他們在交易過程中,並不會連續不斷地提出報價,而是僅當價格變化明顯有利於他們時,才提出報價。這樣的期權交易不具有普遍性,不便於轉讓,市場的流動性受到了很大限制,這種交易體制也因此受挫。
對於早期交易體制的責難還不止這些。以XYZ期權交易為例,完全有可能出現只有一個交易者在做市的局面,致使買賣價差過大,結果導致「價格發現」——達成一致價格的過程受阻。客戶經常會問:「我怎麼知道我的指令成交在最好(即公平)的價位上呢?」對市場公平性的顧慮,使得市場無法迅速吸引到更多的參與者。
直到1973年4月26日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開張,進行統一化和標准化的期權合約買賣,上述問題才得到解決。期權合約的有關條款,包括合約量、到期日、敲定價等都逐漸標准化。起初,只開出16隻股票的看漲期權,很快,這個數字就成倍地增加,股票的看跌期權不久也掛牌交易,迄今,全美所有交易所內有2500多隻股票和60餘種股票指數開設相應的期權交易。之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放鬆了對期權交易的限制,有意識地推出商品期權交易和金融期權交易。
由於期權合約的標准化,期權合約可以方便的在交易所里轉讓給第三人,並且交易過程也變得非常簡單,最後的履約也得到了交易所的擔保,這樣不但提高了交易效率,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期權市場看跌美元歐元
1983年1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提出了S&P 500股票指數期權,紐約期貨交易所也推出了紐約股票交易所股票指數期貨期權交易,隨著股票指數期貨期權交易的成功,各交易所將期權交易迅速擴展至其它金融期貨上。目前,期權交易所現在已經遍布全世界,其中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期權櫃台交易市場(或稱場外交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櫃台期權交易是指在交易所外進行的期權交易。期權櫃台交易中的期權賣方一般是銀行,而期權買方一般是銀行的客戶。銀行根據客戶的需要,設計出相關品種,因而櫃台交易的品種在到期期限、執行價格、合約數量等方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外匯期權出現的時間較晚,現在最主要的貨幣期權交易所是費城股票交易所(PHLX),它提供澳大利亞元、英鎊、加拿大元、歐元、日元、瑞士法郎這幾種貨幣的歐式和美式期權合約。目前的外匯期權交易中大部分的交易是櫃台交易,中國銀行部分分行已經開辦的「期權寶」業務採用的是期權櫃台交易方式。
❺ 股票指數期權的美國股指期權市場
股票指數期權市場的發展是期權市場和期權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早在19世紀後半葉,期權的店頭市場交易就開始在美國出現。只不過那時的期權交易投機性較強,市場相對比較混亂。正因為如此,20世紀30年代,新成立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還曾考慮是否要取消期權市場。幸運的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加強了對期權市場的監管。
股票期權市場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是,197年4月26日新成立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推出的標准化的、分別基於16種股票的看漲期權合約。不過在第一天的交易中,交易量僅有911張合約。正當人們對以前主要從事糧食期貨交易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否有能力辦好這個相對復雜的期權市場的時候,股票期權的交易量迅速擴大,交易所的席位價格也因此大幅上漲。CBOE的成功很快吸引了其他競爭者加入到期權市場中來。如紐約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等。市場競爭者的增加一方面有利於擴大整個期權市場的總量,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另一方面也使CBOE感受到了強大的競爭壓力。可喜的是,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持續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使它能長期保持在期權市場中的龍頭地位。
第一個股票指數期權同樣產生於芝加哥期權交易所。1983年3月11日,該交易所開發了CBOE-100指數期權,後更名為標准普爾S&P100(OEX)指數期權。1983年7月1日,基於S&P500的指數期權開始上市交易。其後股票指數期權的發展向兩個方向展開,一個是許多的交易所都相繼推出了股票指數期權。另一個是股票指數期權的品種也不斷增多。如美國股票交易所推出了主要行業市場指數期權,紐約證券交易所推出了NYSE綜合指數期權等。現在,股票指數期權已擴展到美洲、歐洲、亞洲、澳洲等許多的國家和地區。 1、盡快把發展股指期權市場列為金融工作重點之一。盡管中國現在銀行業改革、股改、匯率改革都是金融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然而這些改革也並非一步就能到位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股指期權市場的建立與它們並無矛盾,相反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雖然一些非官方的機構早已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但是市場能否完全建立主要還在於政策層面上的放鬆和監管水平的完善。因此,從官方的角度來看,盡早把這個工作列入重點,就可盡早地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門人員、投入專項資金來開展相關的研究。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經驗、修改相關的規則,從而做到胸有成竹。不然的話,到時又可能因倉促上馬而造成一片混亂。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推出的一些金融衍生產品的失敗就是很好的教訓,如上海的匯率期貨、國債期貨、海南的利率期貨,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時機不成熟、監管不到位、法律法規不健全等。
2、先指定專門的期權交易機構,再推廣到其他交易所。首先指定一家專門的機構進行試驗以確保風險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同時也便於監管。但是一旦試驗成功後,仍然只保持一家交易便會形成壟斷,並使創新動力不足,降低股指期權的效率。因此,當首批股指期權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且表現不錯後,就可放鬆對其他交易所進入股指期權交易的限制,以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競爭結構。就股指期權首先上市交易的場所和時間來看,主要有三種可能選擇:一種是先在現有的股票交易所進行;另一種是在即將成立的金融期貨交易所進行;另一種是成立專門的股指期權交易所。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股指期權交易大都首先不在股票交易所進行。美國是新成立的期權交易所首先推出期權和股指期權,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慣例來看,股指期權交易主要在期貨交易所進行。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可在金融股指期貨交易所的基礎上推出股指期權。這一方面是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可在推出股指期貨的基礎和經驗上推出股指期權,在交易網路、技術、人員等方面有很大的共享性。此外,也可避免同時推出股指期貨和期權給市場造成太大的波動。
3、大力開展期權研究和期權知識普及教育。從美國的期權市場來看,期權市場的發展和期權理論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期權理論對期權市場發展的指導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早在1900年,法國數學家Bachelier(1900)就曾推導了一個期權定價方程。特別是在1973年期權在交易所上市前,以資產組合選擇理論、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套利定價理論、效率市場理論的發展為基礎,對期權的研究就取得了不少的進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Samuelson(1965)。到了1975年Black-Scholes(1973)公式就被CBOE用來為期權定價,這一公式的運用極大地促進了期權市場的發展。其後,有關期權定價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不斷引向深入,為期權產品的設計和具體運用提供了理論支持。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杜克大學的一位教授開發出CBOE的S&P500Buywrite指數於2002年開始被用來作為衡量期權表現的主要基準。
在期權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期權知識的普及也相當重要。有消息稱,在CBOE成立前,當年的行業老大———紐約證券交易所也曾考慮過建立期權市場。只是由於擔心期權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過於復雜而沒有深入下去,因此而失去了一個大好的機會。期權是金融產品中較復雜的一種。為了使普通的投資者能參與到市場中來、同時為了避免盲目的投機給市場造成大的波動,對投資者進行必要的期權知識培訓顯得尤其重要。在對期權知識的普及方面,美國的一些交易所都非常重視。比如說,CBOE就建立了期權學院(optioninstitute)來從事期權知識的普及和教育,這也是CBOE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在期權方面的研究水平還比較落後,有影響的原創性研究幾乎沒有。理論水平的欠缺和實際經驗的不足,在金融不斷開放的條件下會使中國的投資者與國外的投資者之間處於極為不利的競爭地位。相應地,監管方式和手段很難跟上形勢的發展要求。因此,在美國和新加坡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相繼推出基於中國的股指類期貨和期權產品的緊迫形勢下,加強對期權理論和知識普及方面的投入、積極引導對期權知識的研究和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選擇適當的股票指數和相應的期權合約。選擇適當的指數,尤其是在開始引入股指期權時,是股指期權能否為市場所接受的重要因素。盡管股指類期權種類很多,但也並不是每種產品都能獲得成功。比如,在美國最成功的就是CBOE的S&P500指數期權,但是也有一些期權產品交易量一直較少。從這些國家的實踐來看,最初選擇的指數都是綜合了全國主要的代表性的公司的指數。如CBOE的S&P500指數,韓國的KOSPI200。中國也可採取類似的做法。具體來說,可對滬深300指數進行論證,看是否合適作為標的指數。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指數的研究,看是否能構建更合適的指數產品。當然,最初的指數期權產品成功推出後,為了滿足不同的投資者的需求,其他相應的指數期權產品也需要被創新出來。指數選定之後,在參考其他國家股票指數期權合約的基礎上,對於期權的類型、合約的規模、最小變動單位等都需要作仔細的比較和研究。此外,相關法律和規則的修改,監管方式、程序、組織和人員的設計,安全和高效交易網路的構建,期權清算機構、指數編制公司等中介機構的建立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要深入開展。
❻ 股利政策的影響因素參考文獻
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受到法律、債務契約、公司自身、股東等多因素的影響。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股利政策的影響因素參考文獻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探討和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更顯重要,不僅關繫到投資者的經濟利益,也關繫到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成長。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受到法律、債務契約、公司自身、股東等多因素的影響。本文從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現狀和主要問題入手,有針對性提出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股利分配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如何確定分配給股東的股利占凈利潤的比率(即股利支付比率),以及選擇和確定股利分派的時間、方式、程序等方面的方針和對策。長期以來,國內外財務管理學者對於股利分配與企業價值、股利分配應該採取的政策都有很多爭論。本文主要針對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規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對策。
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主要類型和影響因素
股利支付的方式主要有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財產股利、負債股利等。在我國,股利分配方式在派現送股的基礎上,還衍生出派現並送股、派現並轉股、送股並轉股、派現送股並轉股等多種方式。本文所指派現指的是上述現金股利,送股指的是股權式股利,轉增股本是上市公司用資本公積或盈餘公積向股東轉送股份的行為。
股利政策的基本類型有以下幾種:固定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低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剩餘股利政策,這些股利政策的優點和缺點比較如表1:
一般而言,投資者更傾向於固定股利政策和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但是企業在制定股利政策時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有:
1.法律因素
法律為股利政策限定了一個范圍。在這個范圍內,決策者再根據其它因素決定其具體的股利政策。法律對股利政策的規定各國之間的差別比較大,但是主要有資本保全約束、資本積累約束、償債能力約束、超額累積利潤約束等。我國目前有關的法規對上市公司的利潤分配做了明確規定,如盈餘分配順序一般為: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按10%的比例計提法定公積金;計提任意盈餘公積金:分配優先股股利;分配普通股股利。
2.債務契約因素
債務契約是指債權人為了防止企業過多地發放股利,影響其償債能力,增加債務風險,而以契約的形式限制企業現金股利的分配。這種限制通常包括:規定
每股股利的最高限額、規定未來股息只能用貸款協議簽訂以後的新增收益來支付,而不能動用簽訂協議之前的留存收益、規定企業的流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低於一定標准時,不得支付股利等。這些措施都保障了債權人的利益。
3.公司自身因素
公司自身韻影響因素是指股份公司內部的各種因素及其面臨的各種環境、機會而對股利政策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現金流量、籌資能力、投資機會、資本成本、資產流動性、盈利穩定性、股利政策的慣性等。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必須有充足的現金,否則就會發生支付困難,因此這往往也是是股利政策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公司在分配現金股利時,必須考慮現金流量以及資產流動性,過多地分配現金股利會減少公司的現金持有量,影響未來的支付能力,甚至可能會出現財務困難。公司的股利政策也受其籌資能力的限制。
4.股東因素
影響股利政策的股東因素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穩定的收入,規避風險。部分小股東主要依賴於公司發放的現金股利維持生活,如一些退休者,更傾向發放現金股利。二是控制權的稀釋。有的持股比例較高的大股東,因為擔心公司過分分配股利後需要後續融資造成控制權被稀釋,往往傾向於公司少分配現金股利多留存利潤。三是為避稅而要求少分股利,一般比較富有的投資者出於對避稅的需要,希望公司少分現金股利,將盈餘留存在公司中。
二、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主要問題
1.股利分配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
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在股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缺乏長遠打算,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機性,導致股利政策波動r性大,缺乏連續性,而且連續分配能力較差。據統計,上市後連續五年進行派現的公司累計不到10%,所佔比重極低。即使是一些連續派現的公司。派現數額在各年度間的分配也很不均衡,有的年度很高。有的年度卻很低,往往受到公司管理層影響,隨意性很大。一般認為不穩定的股利政策則往往會降低投資者的信心,最終會影響公司的發展。
2.股利支付率低。據中國證監會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平均值僅為40.15%低於發達國家的平均股利支付率(比如美國為50%以上)。另外,我國上市公司的平均派現率僅為35.5%,與國際證券市場50%現金股利支付率有較大差距。積累與分配的比例關繫到企業的現期利益和未來利益,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股利支付率低會同樣會的打擊投資者的熱情,促使投資者過度關注投機利益而忽略企業的投資收益,造成整個資本市場的惡性發展。
3.派現水平較低,股利分配行為欠規范。
2000年,證監會提出把現金分紅作為上市公司再籌資的必要條件。面對該規定我國上市公司不派現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整體派現水平還是很低。我國上市公司派現率普遍低於國外。以我國上市公司1999年到2006年為例:
《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2月9日,滬深兩市共有63家公司披露2010年年報,實現凈利潤92.37億元,同比增長82 28%。同時,有52家公司披露了分紅預案,只有36家公司打算派現,比例不到60%。雖然最近幾年,上市公司派現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規范性仍舊欠缺。
我國上市公司不僅派發現金股利,還大量送股、配股、用資本公積轉增股本,採取各種混合股利,我國上市公司為了般本擴張或者
“圈錢”需要。在股利分配方案宣布的同時,往往伴隨配股、公積金轉股等擴張行為。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不規范具體一般認為主要表現在:(1)同一公司多種分配方案並存。為了迎合投資者的不同要求,有些公司對不同投資主體採取多種分配方式或者多種分配比例的股利分配政策。(2)某些公司的董事會對股利分配方案制定的嚴肅性不夠,經常隨意更改分配方案,造成二級市場股價的異常波動。有時候,有些已經獲得全體股東大會通過的股利分配方案因為各種原因不能落實和實施,同樣損害了股東的利益。
4.超能力派現的情況嚴重
超能力派現是一種惡性分紅行為,從表面上看給予了投資者非常高的現金收入,是公司對投資者的回報,但實際上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企業的長期發展,使得原本缺乏資金的企業缺口更多,投資受到嚴重影響。
這四個方面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存在問題的集中表現,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行動,規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規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對策
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盡管我國證券市場經過股權分置改革等政策嘗試,但是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造的不徹底問題仍舊突
出。公司董事會所做出的決定往往偏向於國有大股東,忽視中小股東。因此,必須改變目前的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使股權結構多元化和分散化,形成股東會、董事會和經理層相互制衡的有效法人治理結構,以此促進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為。在此基礎上,須建立合理的董事會制度,形成有效的內部制約機制,規范大股東的行為對高管人員採用股票期權激勵制度,完善外部監控機制和職工民主管理制度等措施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最大程度上消除內部人控制的現象,通過企業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盈利能力,實現股東價值和公司經營目標的統一。
2.完善法律環境。規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為
穩定的股利對保持股票價格的穩定具有直接的作用。對公司而言,意味著公司實力和盈利的穩定。可以從法律層面要求上市公司公布從長遠發展考慮的長期股利分配政策。同時指導公司年度的股利分配計劃,維持股利政策的穩定性。減少控股股東對公司股利政策的干擾。這樣可以促使上市公司以股東利益和公司發展為重,認真制定包括長期股利分配政策在內的長遠計劃,並接受廣大股東的監督。
3.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應該從真實、完整、及時三個角度進行規范。對於上市公司鼓勵政策的規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對於當年不分配的公司,應要求在報表中詳細披露不分配的原因;對於採用送股或轉贈股本方式的公司,應要求在報表中詳細披露貨幣資金狀況、資產質量、未來發展機會以及轉作股本的未分配利潤的用途和投資方向、投資收益等情況;對於申請配股的公司,應要求在配股方案中詳細披露股資金投入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以及以前年度配股資金使用情況報告,減少配股資金投向的盲目性。
4.提高上市公司經營能力
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能力,為改善股利分配現狀打下堅實的基礎。上市公司經營能力的好壞,盈利能力的高低。是決定上市公司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的基礎。很多學者的實證分析結果所表明,影響上市公司分配現金股利的主要因素是盈利能力。相比較而言,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各行業的中較具實力的公司,加上我國股權融資成本較低和享受優惠。性政策較多往往具有是某一行業中的壟斷地位,應該其獲利水平較高。但事實上,大多數的上市公司因為公司治理結構、浪費嚴重等原因經營情況並不理想,造成派發現金股利的比例較小,即使派發,也大都屬於“微利”股利。所以應該從根本上提升上市公司的經營能力。
5.嚴格限制超能力派現行為
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監管部門應明確對超能力派現的界定,如果企業分紅派現比例高於公司盈利或遠遠高於長期債券利率水平,則可以界定為“惡性派現”。一旦對上市公司界定為“惡意派現”,證監會等機構應直接干預,撤銷分配方案。追回已分配資金重新投入公司經營,同時追究當事人責任。另外,作為投資者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當上市公司出現惡性派現,可以對公司提出集體訴訟,使公司高層管理層慎重決策,充分考慮股東的利益。
6.採取措施加強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
在上市公司股票政策中。中小股東的利益經常受到侵害,應該重點加以保護,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嘗試。(1)完善累計投票制度。在董事的選舉方面,實行資本多數決策原則體現了形式上的同股同權思想,但是該原則極易以形式上的平等掩蓋實質上的不平等,極易導致大股東濫用其表決權來侵害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從而使小股東意志與其財產絕對分離,造成股東地位的不平等、股東大會流於形式、董事會成為擺設,破壞公司治理結構。(2)完善獨立董事制度。我國目前雖然也有獨立董事制度,但是獨立董事往往不獨立,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履行職責時也往往受制於大股東和高層管理者。所以,我國應在更高的法律層面上規范獨立董事的職權和定位,還需要完善獨立董事的選任程序,進一步擴大獨立董事的數量,完善獨立董事對公司重大事務的知情權、發表意見的權力保障制度,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的問題,從根本上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摘 要: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財務政策的組成部分,它與公司的投資決策、融資決策緊密相關。是以公司發展為目標,以穩定股價為核心,對於凈利潤在提取了各種公積金後怎樣在這兩者之間進行分配而採取的基本態度和發展策略。合理的股利分配既可以樹立上市公司良好的市場形象,又能促進公司持續健康的發展。目前上市公司的不分紅或少派現、大搞現金派現、熱衷於股本擴張等現象愈演愈烈,已引起了很多投資者的不滿和監管機構的重視。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現狀,討論了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提出了幾點改善我國股利分配的建議,對我國上市公司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配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178-01
很多相關人士一直都比較關注股利分配政策。因為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將其實現的收益向股東分配的政策,不僅涉及到股東的直接利益,又對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合理的股利政策不僅可以吸引大量的投資者,同時也能為上市公司創造長期、穩定的發展條件和機會。因此,當前有必要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進行探討。
一、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股本規模和股權結構對上公司股利政策的選擇影響巨大
股本規模和股權結構影響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主要表現在:股利分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股本規模的制約,並且股本規模與股利支付率呈正比例關系。由於大盤股的股本擴張空間比較小,上市公司傾向於股利支付率較高的現金股利形式,所以公司更看重實施派現分配次數不多且股利支付率也較低的股票股利形式,是因為小盤股具有較強的股本擴張能力。
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也有少數公司會選擇與此相反的股利政策。從股權結構來看,股權分散的公司則傾向於較高現金股利支付,而股權高度集中的公司傾向於低現金股利支付。
(二)上市公司外部約束機制不完善
當前,我國的經理市場發展不成熟,並購市場比較落後而且市場退出機制極不完善,導致公司面臨的外部制約非常有限,由於母公司或地方政府的保護等各種原因,使得上市公司的退出機制一直得不到實施,導致上市公司虧損甚至嚴重資不抵債而沒有退出市場,大股東和ST公司的經營者沒有受到懲罰。有限的外部制約機制,使得上市公司對股利政策重視不夠,對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利益考慮欠缺。
(三)忽視公司籌資能力對分配政策的影響
我國上市公司一般有三種籌資方式:即凈利潤、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對於公司直接留置利潤而言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成本較高。對於新成立的公司而言,融資渠道較小,其如果一直舉借債務不僅代價高昂,而且還會附有較多的限制性條款”。因此,此類上市公司往往就會選擇現金不發放,而將凈利潤留置於企業,作為企業一種內部籌資的手段,這種靠公司內部積累謀求發展而不重視公司外部籌資能力的做法,導致公司難以把握很多難得發展的好機會,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同時對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損害也大。
二、完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議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
1、變不合理的剝離上市模式為合理,最大程度實現管理資產的整體上市,減少關聯交易的產生;同時,通過法律、行政及經濟手段,規范上市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發生的關聯交易,並加以嚴格限制;2、改變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國有股佔主導地位的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是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政策形成的制度基礎。國家應該通過逐步減持國有股,使這一部分非流通股能夠上市流通。”因此,對於不同的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場的各種反應,要制定相應的釋放政策,控制非流通股上市的規模和節奏,使非流通股的釋放規模和資金入市規模及股票市場的承受能力相符合。
(二)加強對股利政策的監管力度並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是政府監管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而上市公司質量是以股利政策的理性化程度為衡量標準的。“應使上市公司充分認識培育投資者分配回報機制,對從根本上降低並防範市場風險,引導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促進市場發展的重要性,從而讓投資者回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得到增強。證券市場監管目標是否能實現,主要取決於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因此,證券管理層把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監管看成一項重要的監管內容。”從理論上講,監管層無權干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案,而決定權在於公司自身。但在這方面上市公司的自律能力很差,股利分配行為十分不規范的情況下,就非常有必要制定帶有強制約束力的制度規則。
(三)充分考慮公司籌資能力,制定適度的股利分配政策
在目標的資本結構條件下我國上市公司適度股利分配政策應該“滿足公司盈利性投資需求而能達到降低融資成本,穩定股權結構,進而實現公司價值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適度而合理的股利政策有利於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並在公司面臨外部接管威脅時提供有效的防禦屏障,因而有利於公司經營的持續而穩定的發展。
總之,股利分配是上市公司的主要財務活動之一,理想的股利政策應該是在股東利益、企業價值和可持續發展之間求得某種平衡。文章通過分析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現狀,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配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規范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幾點建議。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上市。
參考文獻:
[1]張孝,梅王勇.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現狀分析及政策建議[J].會計之友,2011,(2).
[2]田艷霞.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J].現代商業,2010,(5).
[3]楊柳.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探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9).
❼ 什麼是股票期權
一、股票期權制概述
作為企業經理人股權激勵的一種方式,經理股票期權制(Execu-tive Stock Option,簡稱ESO)逐漸為我國企業界所重視,並已開始付諸實踐,但在實踐中出現了各種問題。由於股票期權制是從西方引進的一種制度,其實施環境與我國有一定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對股票期權制本身以及在我國的應用中可能碰到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本書中,我們將對股票期權制涉及的主要問題作出系統的介紹。第一篇通過對公司理論和現代公司激勵制度的分析,說明經理股權激勵的理論基礎,並對股權激勵的各種方式作一對比,為建立我國企業經理股權激勵機制提供一個理論解決方式和方法。第三篇介紹股票期權制的幾種設計方案、國外股票期權制的經驗,分析我國在實行股票期權制過程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第四篇是各地實施股票期權制的一些案例。
(一)、什麼是股票期權
1.股票期權的各種定義
近年來,歐美國家在對經營者進行激勵時表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即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股票期權」方式。所謂「股票期權」就是由企業賦予經營者一種權利,經營者在規定的年限內可以以某個固定價格購買一定數量的企業股票。經營者在規定年限內的任何時間,按事先規定的價格買進企業股票,並在他們認為合適的價位上拋出。「股票期權」的最大作用是按企業發展成果對經營者進行激勵,具有「長期性」,使經營者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長期發展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促使經營者的經營行為長期化。
期權原屬經濟學范疇中的一個專用名詞。《經濟網路辭典》講:「期權是一種可在一定日期,按買賣雙方所約定的價格,取得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量的某種金融資產或商品的權利。」戴維·皮爾斯主編的《現代經濟學辭典》中對期權的定義是:「期權,一種契約,允許另 一當事人,在給定的時期內按照約定的價格,購買或銷售商品或有價證券的契約。它相當於一種類型的投機,如果價格顯著地變動,買進很可能按照充分低於當前交易價格的約定價格購買,如果差價大於期權的成本,他就將受益。銷售契約是出售期權,購買契約是購買期權,而買或賣的契約是雙重期權。這些通常簡稱為限價賣出和限價買進。」
對於股票權制,美國企業組織結構專家、布魯金斯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瑪格麗特·布萊爾女士作過一個生動的解釋。她說:「股票期權制,也可稱為股票選擇權。它的基本含義是,用事先議定的某一時期的股票價格,購買未來某一時期的該種股票——通常,這種股票應該是升值的。舉例而言,一位公司經理被公司股東允諾,可以用今年的本公司股票價格(如5美元),購買3年後的股票若乾股,那時,每一股股票的價格可能已升至20美元。這樣做的好處是,對企業經營者改善經營、增大盈利產生很大的壓力和誘惑,他只有努力創新才能使公司股票大幅度增值,公司產力增強了,而他個人得到的利益也通過股票期權實現了。」她又說:「據我了解,在實行員工持股計劃的美國公司中,一般員工與高層管理人員在持有現有股份上的數量差異並不是很大,對經營人員的重要激勵機制就是在股票期權上。對主要經營者允諾的股票期權一般數量較大,但亦有明確的股票增值目標。通常只有達到增值目標才有權利用低價購買,在不到增值目標則失去了這種選擇權。從運作層面上看,股票期權僅僅是一種預期,並不需從企業或經營者「現金支付」。因此是一種較為方便的激勵方式,在美國還有一種現實的考慮:通過期權的安排,可以避免稅收上的麻煩。
可見,股票期權是公司給予高級管理人員的一種權利。持有這種權利的高級管理人員可以在規定時期內以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Exercise Price)購買本公司股票,這個購買的過程稱為行權(Exercise)。在行權以前,股票期權持有人沒有任何的現金收益;行權過後,個人收益為行權價與行權日市場價之間的差價。高級管理人員可自行決定在任何時間出售行權所得股票。
綜上所述,所謂股票期權,實際上是一種選擇權,即以一定的當前成本E獲得未來某一時間、按某一約定價格,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量的股票的權利。這一權利在未來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從而降低當前直接擁有股票可能造成的市場風險。股票期到期日的價值為:V=max(S-X,0),其中S為期權到期日的股票市場價格,X為購買期權時的股票協議價格。買方以成本E購買期權,只有權力而無義務,其潛在的盈利是將無限的虧損有限化,虧損最大不超過期權費E。
2、股票期權制與其他激勵機制的區別和聯系
當前,人們對經營者股權激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混亂,將股票期權制與經營者股權混為一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者股權激勵的主要形式有經營者持股、期股和股票期權等。
經營者持股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持股是指經營者以種種形式持有本企業股票或購買本企業股票的權利;狹義持股是指經營者按照與資產所有者約定的價格出資購買一定數額的本企業股票,並享有股票的一切權利,股票收益可在當年足額兌現的一種激勵方式。下面所講的經濟持股均指狹義持股。
經營者持股的特點:一是經營者要出資購買,出資方式可以是用現金,也可以是低息或貼息貸款;二是經營者享有持股的各種權利,如分紅、表決、交易、轉讓、變現、繼承等;三是股票收益可在短期內兌現;四是風險較大,一旦經營失敗,其投資將受損。
持股的有利之處在於經營者自己掏錢買股票,個人利益與企業經營好壞緊緊聯系在一起,有利於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發展。
持股的弊端也很明顯:其一,經營者為增加分紅,使投資盡快收回並獲利,可能會過於注重短期效益,加劇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其二,經營者持有的股票享有各種權利,如果其持股比例過大,在一定程度上就背離了經營權與所有權分享的原則。其三,經營者為了增加利潤、擴大分紅可能會採取犧牲員工利益(如壓低員工工資)的行為來確保其個人的投資收益。
期股是指企業出資者同經營者協商確定股票價格,在任期內由經營者以各種方式(個人出資、貸款、獎勵部分轉化等)獲取適當比例的本企業股份。在兌現前,期股只有分紅等部分權利,股票收益將在中長期兌現的一種激勵方式。
期股兌現的一種激勵方式。
期股的特點:一是股票來源多種多樣,既可以通過個人出資購買,也可以通過貸款獲得,還可以通過年薪收入(或特別獎勵)中的延遲支付部分轉化而成。二是股票收益將在中長期兌現,可以是任期屆滿或任期屆滿後若干年一次性兌現,也可以是每年按一定比例勻速或加速兌現。
期股的最大優點是經營者的股票收益難以在短期內兌現,股票的增值與企業資產的增值和效益的提高緊密聯系起來,這就促使經營者將會更多地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和長期利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年薪制加期股這一新的激勵模式已越來越被許多企業認可,並逐漸成為繼年薪制之後對經營者實施長期激勵的有效措施。期股的第二大優點是經營者的股票收益中長期化,使經營者的利益獲得也將是漸進的、分散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於一次性重獎使經營者與員工收入差距過大所帶來的矛盾,有利於穩定。第三個優點是可有效解決經營者購買股票的融資問題。由於國有企業長期實行低工資政策,經營者的總體收入水平並不高,讓經營者一下拿出很多錢來購買股票,實在有點勉為其難。期股獲得方式的多樣化使經營者可以不必一次性支付太多的購股資金就能擁有股票,從而實現以未來可獲得的股份和收益來激勵經營者今天更努力地工作的初衷。
現實中,人們常常將期股與期權混淆,其實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第一,期股是當期(簽約時或在任期初始)的購買行為,股票權益在未來兌現;期權則是將來的購買行為,購買之時也是權益兌現之時。第二,期股既可以出資購買,也可通過獎勵、贈予等方式獲得;期權在行權時則必須要出資購買方可得到。第三,經營者在被授予期股後,個人已支付了一定數量的資金,該股票在到期前是不能轉讓和變現的,因此期股既有激勵作用,也有約束作用;而經營者在被授予期權後只是獲得一種權利,並未有任何資金支付,如果行權時股價下跌,經營者只須放棄行權即可,個人利益並未受損,因此期權只是重在激勵,缺乏約束作用。同樣,經營者持股與股票期權制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廣義的經營者持股包含了股票期權,但狹義的經營者與股票期權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股權激勵方式。
❽ 什麼是股票指數期權
股票指數期權是在股票指數期貨合約的基礎上產生的。期權購買者付給期權的出售方一筆期權費,以取得在未來某個時間或該時間之前,以某種價格水平,即股指水平買進或賣出某種股票指數合約的選擇權。
第一份普通股指期權合約於1983年3月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出現。該期權的標的物是標准·普爾100種股票指數。
隨後,美國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迅速引進了指數期權交易。指數期權以普通股股價指數作為標的,其價值決定於作為標的的股價指數的價值及其變化。
股票指數期權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指數模擬整個股市的運行變化。
第二種按某個特定行業的股票表現作為指數基礎。
第三種則依據某個外國股市的運行變 化作為指數制定的基礎。
❾ 關於股票期權會計問題
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會計文苑 >> 優秀論文 >> 其它會計
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國際動向及啟示
--------------------------------------------------------------------------------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源於公司治理理論的股票期權制度在經歷了長時間的風光後,再一次成為人們評論的焦點,激勵經營者的股票期權,現在卻成為公司財務丑聞的制度陷阱,而這一制度陷阱的背後,卻是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問題,由此,人們的視線聚焦在股票期權會計上,本文試就股票期權會計的產生、發展,談談筆者的觀點。
一、引言
1953年,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re,CAP)第43號研究公報首次涉及「股票期權和股票購買計劃的補償(Stock Option and Stock Purchase Compensation Involved in Plans)」的會計處理問題。1972年,會計原則委員會(Accounting Principle Board,APB)發布了APB第25號意見書:《關於發給員工股票的會計處理的意見書》(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 opinion 25,Accounting For Stock Issued to Employees)。該意見書規定,公司採用「內在價值法(intrinsic value approach)計算期權費用,具體規定為:股票期權的行權價(exercise price)超過股票期權授予當日公允價值(fair market value)的部分,確認為期權費用,如果前者等於或小於後者,則期權費用為零。1973年6月,FASB又發布了《關於股票期權會計處理方法》的徵求意見稿(Exposure Draft of SFAS NO.123)。該徵求意見稿要求確認和處理由於授予員工股票而產生的薪酬費用(compens ation expense),通過運用公允價值框架(fair value framework)和期權定價模型來估計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並確認為期權費用。由於受到來自許多方面的反對,(註:特別是來自商業團體和來自國會的強烈反對,甚至直接威脅到FASB作為一獨立的准則制定者的存在。)FASB於1995年10月發布了一份妥協的准則:FASB第123號公告《股票薪酬會計處理方法》(Accounting for Stock-Based Compensation,SFAS NO.123)。該准則鼓勵但不是要求企業採用公允價值來核算股票期權,同時,該准則也允許企業沿用APB25,如果企業運作APB25的會計處理方法,則要求其在年度財務報表的附註(footnote)中披露匡算(pro forma)的凈收益(net income)和每股贏余(earnings per share,EPS);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也發布了IAS19」雇員福利(Employee Benefits)「以及英國會計准則緊急工作組(Urgent Issue Task Force)制定的」雇員所有權計劃基金會計(Accounting for ESOP Trusts,UITF13)「和」員工持股計劃(Employee Share Schemes,UITF17)「都涉及到了股票期權問題。
二、股票期權會計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美國股票期權會計因公司丑聞而倍受指責,其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制度漏洞
按照APB25,對於不同的股票期權,其會計處理方法是不同的:對於固定股票期權(fixed option plans)採用「內在價值法」(intrinsic value approach)計算期權費用,具體為:股票期權的行權價(exercise price)超過股票期權授予當日公允價值(fair market value)的部分,確認為期權費用,如果前者等於或小於後者,則期權費用為零,由於在授予時,其行權價與市價相同(at the money),沒有期權費用發生;對於業績股票期權和其他變動計劃,其計量日是當員工可以收到的股票數量及其行權價都是固定時的日期,由於計量日可能比授予日要晚得多,任何費用都是不確定的,如果公司的股票價格上升,那麼,業績股票期權計劃的期權費用將比固定股票期權計劃的要大,因而,公司往往會選擇固定股票期權。
而且,企業還可以在SFAS123與APB25之間進行選擇,雖然,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SFAS123優於APB25,但實際上,很少有企業採用這一方法,因為該會計處理方法將導致企業的每股收益(EPS)的大幅度下降,Nicholas·G·Apostolou.&.Larry Crumber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SFAS123規定:如果企業選擇APB25,那麼,要求其在年度財務報表的附註(footnote)中披露匡算的凈收益和每股贏余。
我們看到,在這可選擇的背後,是確認與披露之爭,應該確認並達到確認標準的項目如果沒有確認,而是選擇披露的話,不但違背了一個基本的會計概念:披露財務信息並不能足以代替將其在財務報表中確認,而且也有損於財務報告的質量,這是美國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問題之一。
(二)解釋公告:解釋不清
為了克服這一「名存實亡」的局面,美國FASB發布了第44號解釋公告(FIN NO.44):《關於涉及股票薪酬的會計處理》(Accounting for Certain Transitions Involving Stock Compensation),該公告規定:企業必須費用化重定價期權(reprice options),但問題是當公司股價從原來的高位下跌時,企業會無從選擇:如果將行權價重定位於低價位,收益就會降低;如果不重新定價,將可能失去員工,而且FIN NO.44也有漏洞,公司可以通過重新定價(註:通過取消那些行權價高於公司股票市價的underwater options,然後重新定價,重新授予超過6個月有效的股票期權,就可以避免確認期權費用,Eastman Kodak,WorldCom就是利用漏洞。)避免了所有的薪酬費用。由此可見,該解釋公告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善美國股票期權會計處理存在的問題,這是問題之二。
(三)准則制定:有失中立
按照美國現行的會計准則SFAS123規定,企業可以在APB25和SFAS123之間選擇,FASB承認,SFAS123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要優於APB25,SFAS123規定企業可以在SFAS123和APB25之間進行選擇,並不是處於會計上的原因,而是出於政治上的壓力,對於這一點,FASB也在SFAS123中承認了這一觀點(SFAS123,PP61-62),作為一個獨立性較強的准則制定結構,FASB一直是世人所推崇的標准,應該保持其中立性,不能對相同的交易規定受歡迎的和不受歡迎的處理方法,但在股票期權會計准則制定中,竟然屈服於政治壓力(當然,政治因素是任何活動都要考慮的,而且有時還比較大),但這卻導致准則失去了中立性,對於固定股票期權和業績股票期權採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導致了企業選擇固定股票期權激勵方案,不但損害了准則的質量,也扭曲了經濟,這是問題之三。
(四)財務報告:流於形式
正是美國GAAP龐大的體系,存在一些漏洞,給企業留有「打擦邊球」的機會,使得期權費用沒有被確認,沒有反映在企業的損益表中,而我們知道,股票期權對企業、股東、雇員等利害關系人都有影響,不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反映期權費用,這樣的財務報表,不但不「真實公允」,也不符合「決策有用」和「保護投資者」的財務報告技師評估觀(註:在評價財務報告質量時,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即用戶需求觀(user needs perspective)和投資者保護觀(shareholder/investor protection perspective)。),這樣的「殘缺的」財務報告,顯然質量不高,這是美國股票期權會計種種問題的最終體現。
三、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國際動向
鑒於近來股票期權會計存在的上述問題,美國近期對此有較大變動,具體為:(1)2002年7月30日,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2002Sarbanes-Oxley法》,該法內容廣泛,其中就要求對會計進行改革(包括改革股票期權會計),這一法案的生效,將為股票期權會計的改革鋪平道路,同時,該法中也規定了要強化公司財務報告的披露。(2)已經有一些公司,如Cinergy,Citibank,Coca-cola,GE等宣布他們將改變現有的員工股票期權的會計核算方法,將採用公允價值確認期權費用,其他公司也正關注這一事態的發展,FASB也歡迎這種做法,而且,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會計信息的用戶也對該做法表示支持。(3)為了向那些自願改變股票期權處理方法,選擇公允價值來核算基於股票的員工支付計劃的公司提供過渡指導,FASB於2002年10月4日,發布修訂SFAS123的建議公告(Proposal Statement):股票薪酬會計——過渡與披露(Accounting for Stock-Based Compensation-Transition and Disclosure),該公告規定:企業可以採用追溯重報(Retroactive restatement)或沿用SFAS123的未來適用法(Prospective Recognition)作為過渡方法,也不要求企業在財務報表中披露按SFAS123所要求的匡算額(pro forma amounts)。同時,該公告還要求企業向投資者提供更好、更高頻率的有關股票期權成本的信息。(4)2002年12月31日,美國FASB發布SFAS148《股票薪酬會計——過渡與披露》,用於修訂SFAS123,該公告規定了企業採用公允價值確認股票期權費用,並要求企業更明顯(prominent)、更高頻率的披露有關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基於股票的薪酬對匡算額(pro forma amounts)的影響。
IASB與FASB於2002年9月18日在Norwalk舉行聯合會議(joint meeting),商討共同致力於建立高質量、相互兼容的會計准則,以向國內和國際財務信息的用戶提供高質量的財務報告;2002年10月29日,美國FASB與IASB在倫敦發布了一份「諒解備忘錄(Memoranm of understanding)」,這表明在9月份Norwalk會議的基礎上,FASB與IASB在會計准則的協調上前進了重要的一步。由於沒有可以涵蓋有關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IFRS),IASB於2002年11月發布了以股票為基礎的支付方式的徵求意見稿(ED2:Share-Based Payment),該意見稿涵蓋了相當廣的范圍,如授予員工的股票或其他權益工具(equity instruments),團體間涉及股票支付的貨物或服務的交易,還包括使用基於股票的現金或其他資產支付(註:因為支付的金額是以企業股票或其他權益工具的價格為基礎的,如現金股票增值權(cash share appreciation right)。)的交易。同美國SFAS123一樣,該徵求意見稿也要求企業採用公允價值計量。
德國會計准則委員會(German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於2001年6月發布會計准則草案:股票期權計劃及其相似支付安排的會計處理(Accounting for Share Option Plans and Similar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丹麥特許公共會計師協會(Danish Institute of State Authorised Public Accountants)於2000年4月發布了一份討論稿(Discussion Paper):股票薪酬的會計處理(Accounting Treatmnt of Ahare-Based Payment);IASB、ASB和G4+1的其他國家於2000年7月發布的,由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主導的討論稿(Discussion Paper):股票薪酬會計(Accounting for Share-Based Payment)。
四、幾點啟示
我們看到,當股票期權會計處理問題再次聚焦世人目光時,FASB和IASB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准則制定機構,都採取了積極的態度,特別是FASB和IASB商定將共同致力於高質量、可相互兼容的會計准則的制定,使我們看到了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美好明天,同時,我們應該從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變遷,特別是美國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問題中總結經驗,為我國的會計准則制定提供理論參考。
(一)採用基於原則的會計准則制訂方法
美國現行股票期權會計的種種問題的原因之一在於:美國的GAAP是以規則為基礎的方法(rules-based approach)制定的,顯得過於龐大、繁雜,有如此多的細節性規定,太多的例外(excptions)、解釋(interpretive)以及由AICPA、FASB的EITF發布的補充(implementation),使整個准則體系更加龐大,不但頒布一項新准則的效率不高,而且,准則使用者的學習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並且,使准則間的銜接有些鬆散,修訂准則也不容易,我們不得不稱贊美國FASB駕馭整個准則體系的能力,這恐怕令其他國家的准則制定者憾然。而歐洲和IASB卻走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他們的准則是基於原則的(Principles-Based),正如IASB主席David·Tweedie所言:「我們希望基於原則的、清晰的,可以讓企業與其審計師運用職業判斷而非求助於細節性的規則制定的陳報」。基於原則和規則基礎的准則制定方法,讓我們看到了准則制定方法的未來,在我國准則體系尚未達到美國GAAP的程度時,選擇基於原則的准則制定方法將有助於提高我國會計准則的質量。
(二)計量屬性的選擇
在我們的會計准則還不是很完善的時候,可以借鑒美國GAAP和IASB的經驗,可以少走彎路,應該從制定高質量會計准則的角度出發,高瞻遠矚地思考問題,而選擇恰當的計量屬性是保證會計准則質量的關鍵之一,在當前的會計實務中,多種計量屬性並存(註:SFAS.33對存在貨和固定資產計量定義了八種屬性:歷史成本、現行再生產成本、現行重置成本、可實現凈值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凈現值、重恢復價值、現行成本企業價值。),這是符合哲學邏輯的,正如FASB在制定「SFAS115——在特定債券和權益證券上投資的會計處理」時提供正確選擇計量屬性的範例那樣,可供選擇的計量屬性帶來了最相關的財務信息,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思想,在准則中明確規定何時、何種情況下採用何種計量屬性,而不應該盲目地接受或否定某種計量屬性。同時,我們看到,公允價值這種計量屬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註:當然,也有人認為,最近一系列的公司丑聞與公允價值計量有關,由於運用公允價值需要人的判斷,財務報表變得越來越復雜,有人甚至提出返回到過去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權衡,是我們在准則制訂中不得不關注的問題之一;在SFAS123中還引入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這也是一個新情況,今後的准則中,將會出現更多的資產定價模型,我們應予以適當的關注。
(三)應保持准則制定的中立性
美國FASB搖擺於APB25與SFAS123之間,表明了FASB立場的非中立性,FASB選擇妥協的、低質量的方案,導致了今天的公司財務丑聞,投資者的經濟損失、股市的低迷,成本不可謂之不大,影響不可謂之深遠,就連FASB自己也承認,在APB25與SFAS123之間,APB25是沒有SFAS123優秀的,因為披露不能完全代替確認,這可以說是美國FASB的失職,我們應當以美國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為鑒,保持准則制訂者的中立性,不能以准則的低質量來迎合某些利益集團的偏好,我國的財政部是制定會計准則的法定機構,作為政府機構,具有較高的權威,但缺少其他各方參與的會計准則能否達到外部的「最優均衡」還是個未知數。
(四)注意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
從美國FASB最近主動同IASB接觸,並於去年10月19日發布「諒解備忘錄」來看FASB的立場有些改變,不論其動機是什麼,這件事使我們看到了會計准則國際協調的重要,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不斷擴大,以及世界范圍經濟交往的不斷增加,對各國現行會計准則進行協調的呼聲日益高漲(王松年,2002),這是一個大趨勢,我們應當在准則制定中考慮這一因素。
「參考文獻」
[1]李維友。經理人股票期權會計問題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王松年。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J].會計論壇,2002,(1)
[3]段亞林。美國股票期權會計准則比較及借鑒[J].證券市場導報,2002,(6)。
[4] FASB.Proposal for Principles-Based Approach to U.S.Standard Setting.200.
[5] FASB.Accounting for Stock-Based Compensation.SFAS123.1995.
[6] APB.APB opinion 25:Accounting for Stock Issued to Employees.1972.
[7] IASC.Employee Benefits.IAS19.1998.
[8] IASC.ED2:Share-Based Payment.November.2002.
[9] C.Terry Grant.Conrad S.Ciccottello.The Stock Options Accounting Subterfuge.Strategic Finance.April.2002.
[10] Gerald Searfoss and Dionne D.McNamee.Employer『s Accounting for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Journal of Accounting.February.1993.
[11] henry Morgenbesser,Marina Casani& Felicity,Gemson.Do Stock Options Have a Future in Amercia.IFLR.September.2002.
鄧小洋
【發表評論】【列印本頁】【關閉窗口】
相關內容
·股票期權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 ( 2004-7-9 )
·股票期權會計:美國的做法和有益的啟示 ( 2003-12-24 )
·也談經理人股票期權會計處理 ( 2003-12-19 )
·中外股票期權會計處理比較 ( 2003-10-16 )
·論我國股票期權會計制度的設計原則 ( 2003-10-2 )
·股票期權會計標准改革呼之欲出 ( 2002-11-18 )
引自 http://www.chinaacc.com/new/2004_7/4070909320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