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股票可以沽空嗎
港股入門
在股票市場上常常聽到有人說「拋空」又或是「沽空」某某股票,到底甚麼是「拋空」或「沽空」呢?其實,拋空的原理十分簡單,拋空股票,等於是以較高的價格沽出股票,但前提是投資者本身並沒有該股票;而如果投資者有股票在手而沽出股票,便不算拋空。在拋空股票之後,投資者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內買回股票現貨平倉。
甚麼時候投資者會選擇拋空股票?
一般來說,當有投資者看淡某股票的未來股價,而他本身並沒有現貨在手,就會選擇以拋空股票以圖利。當然,股市價格可升可跌,若真的一如所料,股價下跌,便可以低價買回股票現貨圖利;但若股價不跌反升,投資者便要以較高價錢買貨平倉,到時損失的便是拋空時及平倉時股票的差價了。
別與沽期指互相混淆
說到這里,是否對拋空股票這一活動有一種似曾相識相識的感覺?沒錯,其實拋空股票與沽期指的原理是非常相似的,兩者均是以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原理圖利,但是,兩者其實是大有不同的。首先,期指是以恆生指數作標准,沽期指等於是沽出所有 33 只恆指成份股的股票;但拋空股票的彈性更大,投資者可隨意選擇拋空哪只股票,亦可選擇拋空多隻股票。要知道每隻股票的表現均不一樣,拋空股票的彈性對於投資者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拋空股票並不普遍
雖然如此,拋空股票在香港股票市場並不算普遍,以沽期指以進行低買高賣的投資者遠比拋空股票的為多。究其原因是在於拋空股票的手續繁復,而成本亦遠較沽期指為高。手續方面,在香港要拋空股票是需要預先安排的,而沒有股票在手而胡亂拋空即屬違法。成本方面,拋空者最少要付出拋空股票市值 105% 的按金作抵押,對比只需付約為股票市值 10% 的按金的期指買賣來說,入場費無疑是太高;再者,拋空是要付息向經紀行借貨的,成本更高。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拋空股票只能淪為大戶的玩具了。
Ⅱ 關於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1月份,以喬治·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開始對覬覦已久的東南亞金融市場發動攻擊,開始拋售泰銖,買進美元。泰銖直線下跌。其目的很明確:攪亂東南亞金融市場,以圖混水摸魚,狠撈一筆。而東南亞一些國家房地產、外匯儲備、金融市場管理的混亂與失控,給投機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吃柿子挑軟的拿,索羅斯的如意算盤是:先從最不堪一擊的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入手,進而攪亂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最後攻佔香港,以圖造成他們無堅不摧的印象,擊潰市場信心,引發"群羊"心理。索羅斯認為,只要擊垮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其它國家就不可避免一個接著一個倒下,這就是所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泰國,成了首當其沖的目標。
5月份,國際貨幣投機商開始大舉沽售泰銖,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面對投機商氣勢洶洶的進攻,泰國央行與新加坡央行聯手入市,三管齊下,企圖捍衛泰銖陣地,他們動用了120億美元吸納泰銖;禁止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離岸投機者;大幅提高息率,一番短兵相接之後,泰銖的地位暫時性保住了。
對此,國際貨幣投機商進行了強有空御塵力的反擊,他們的招數只有一個:籌集資金,狠拋泰銖。索羅斯開始節節挺進。與此同時,泰銖貶值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屢創新低。泰政府臨陣換將,原財政部長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帥印,泰政府此舉,猶如在波濤洶涌的湖面投下一顆重磅炸彈,菲律賓成了受害者,比索匯率開始大幅起落。庵雷·威拉旺的黯然而去卻未能阻止泰銖的節節失利。6月份,投機商開始出售美國國債,籌集資金,再度向泰銖發起致命一擊。泰央行奮起還擊。其時,人心
惶惶,人人自危,在太平盛世掩蓋下的各種弊端一一暴露出來。為了穩定軍心,6月30日,泰國總理差厄利發表電視講話:"我再次重申,泰斗禪銖不會貶值,拆罩我們將讓那些投機分子血本無歸。"發誓歸發誓,偏偏其金融市場像個扶不起的阿斗。此時的泰國央行已彈盡糧絕,僅有的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花光。就在泰總理講話兩天之後,泰國央行被迫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放棄長達13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當天,泰銖重挫20%,7月29日,泰國央行行長倫差·馬拉甲宣布辭職,8月5日,泰央行決定關閉42家金融機構,至此,泰銖終於失守。
與此同時,菲律賓比索的軟弱可欺使它成為投機商的另一狙擊目標,菲央行曾嘗試一周之內4次加息,並宣布擴寬比索兌換美元匯率的上落波幅,竭力對抗索羅斯。但大勢已去,無力回天。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許菲律賓比索在更闊的幅度內波動,一時間,比索貶值慘不忍睹,實際上,這標志著比索保衛戰的全面失守。
就像一個癮君子,此時的索羅斯顯然並未心滿意足,他們四下出動,尋找可捕獵的下一個目標,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進入了他的視線之內。
馬來西亞央行企圖拉高沽空馬來西亞林吉特的成本來阻止投機商的興風作浪,印度尼西亞也入市支持印尼盾。但終擋不住投機商強有力的進攻,馬幣、印尼幣對美元兌換比價一低再低。鄰國陣地的失守開始波及一向有"避難幣"之稱的新加坡貨幣。唇亡齒寒,盡管新加坡也採取了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新加坡元兌美元的匯率還是持續下跌。
在索羅斯的強硬態勢下,各國政府均感力不從心,已紛紛放棄了捍衛行動,開始屈服,一副任打不還手的樣子。任由本國貨幣在市場中沉沉浮浮,另一方面,國際貨幣投機商更是有恃無恐,在東南亞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橫行一時。
東南亞貨幣狙擊戰弄得人人自危,各國金融當局使盡渾身解數以免掉入這一泥潭之中,就連在此次風潮中一直作壁上觀的美國也開始表態,美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說,他特別"感到不安的是"這場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由一個國家涉及到另一個國家,美國願意幫助"受這次波動影響的國家"。
國際投機商咄咄逼人的氣焰已使得國際社會對集體應付貨幣危機的認識正在加深。7月25日,中國、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特區、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紐西蘭等亞太地區11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和金融管理局高層代表在上海開會,會議結束後發出的聲明表示,一個穩定的貨幣市場是非常重要的,亞太各國將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同研究,對有關國家提供新援助的措施協助成員國在必要時進行經濟調整,這個消息對東南亞各國來說,至少讓他們覺得在自己與國際貨幣炒家進行殊死搏鬥時不再顯得那麼孤單。
8月5日,危機重重的泰國,同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附帶苛刻條件的備用貸款計劃及一攬子措施。8月11日,為拯救資金短缺的泰國,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持,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行長在日本東京舉行會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承諾分擔為泰國提供總共160億美元(後增至167億美元)的融資款計劃,其中中國和中國香港都各自承諾向泰國借出10億美元的貸款。8月21日,國際清算銀行(BIS)宣布給予泰國總值33億美元的臨時貸款,以協助它渡過難關。
就在東南亞各國四處求援、積極謀劃之時,國際投機商卻銷聲匿跡,突然不再攻擊。8月20日,東南亞各國貨幣匯率暫時回穩,東南亞各國人們均大大喘了口氣:好了,風暴終於過去了!就像暴風雨前夕的寧靜,平靜的外表下孕育著一片殺機,東鄰各國顯然歡樂還 為時過早,新一輪的"狂風暴雨"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而已,令人無奈的是,這種寧靜僅僅持續了幾天;東鄰各國還沒來得及揩揩身上的血跡。8月底,又一輪令人目瞪口呆的跌勢瞬間而至。這一次,卻把東盟成員汶萊也拉下了水。
至此,索羅斯一副得勢不饒人的架勢,剩勇追窮寇,再度集中火力掃盪東南亞。進入9月份,這場風暴持續肆虐已進入第三個月,外匯市場的頹勢仍在繼續。東南亞各國經濟狀況繼續惡化。10月19日,泰國財政部長他農·比達亞也滿腹惆悵卸任而去。
直到11月上旬,這場對東南亞來說噩夢一般的4個多月的黑色風暴才漸趨平靜。據業內人士分析,這場動盪已告一段落。但對東南亞,特別是身處震源的泰國來說,彈冠可以,相慶卻已苦澀難提。
三個月之後,席捲東南亞地區的金融風暴登灘香港島---狼終於來了。
黑色星期一
也許,在許許多多的香港人的記憶當中,1987年10月的香港"股災"就像一場噩夢,至今仍心有餘悸。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輪"大熊市"席捲整個香港股市。10月20日是美國華爾街股市慘劇"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紀念日,正因為此,它成了投資分析家們最為焦灼不安的一天,然而,恐怖氣氛卻並未在華爾街股市出現,恰恰相反,道·瓊斯指數一周之間跌落210點之後,當天卻反彈了74點。正當投資分析家們額手相慶之際,在地球的另一端卻早已危機四伏、暗潮洶涌。事隔10年之後又一個"黑色星期一"開始降臨,只不過,這次籠罩的是有購物天堂之稱的香港。
10月20日,香港股市開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恆生指數下跌765.33點,22日則繼續了這一勢頭,下跌了1200點。23日,對於港元前景的擔憂使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節節上揚,21日僅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漲300倍。在這種市場氣氛下,港股更連續第四次受挫,下跌達10.41%。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當天表示,香港基本經濟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到外圍因素暫時投機影響,投資者不必恐慌。他說:"我不認為這是股災。"他認為,無論如何,特區政府首先是要捍衛港元匯率。雖然此前一天晚間有炒賣港元的投機活動,但此時炒賣活動已被平息。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總裁任志剛也發表講話,聲稱金管局已於前一天晚上擊退炒家。
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強有力的干預措施,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的信心感染了投資者,24日,在連續4個交易日大幅下跌後,香港股市在這天強力反彈,恆生指數上升718點,升幅達6.89%,27日,曾蔭權再次重申,香港現行的聯系匯率制度不會改變,在這次活動中受損失的只會是投機者。時,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惡性循環式的普遍狂跌,27日,紐約道·瓊斯指數狂跌近554.26點,是有史以來跌幅最慘的一天,因而導致中途自動停盤一個小時。東京股市開盤後即狂跌800多點。28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400多點,跌幅達13.7%,全日最低達8775.88點,以9059.89點收市,下跌點數創歷史之最,在這種狀況之下,香港股市的震盪已並不僅僅局限於自身因素了。
對此,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強調,香港股市的震盪只是暫時性的調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沈國放表示,香港股市以往也出現過這種波動,不足為怪,港股波動是特區政府要自行處理的事物,中央政府將依照"一國兩制"的原則,不會直接干預香港的股市和港元匯價。北京方面對香港整體經濟仍充滿信心。特區臨時立法會財政事務局局長在回答議員的提問時說,社會對於穩定聯合匯率制度十分關心,關於市場的運作,特區政府的一貫政策是"自由",行政干預應減到最少。
特區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則勸市民保持冷靜,反應不要過敏,入市時要審慎並要量力而為。香港輿論則表示了強烈的信心,《星島日報》發表評論指出:"過去,在經歷了經濟危機後,本港會很快復甦,而且更加彭勃,這次亦應不例外。美國財政指出,自1987年全球股災後,香港股市過去10年的回報率居全球股市之首。經過九七股災後,本港只要大力發展經濟,十年後的回報率又可能是全球之最。"
港幣保衛戰
由索羅斯所引起的這場"看不見的戰爭",如火山噴發般地震驚了全球,身處震源中心的泰國、馬來西亞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綳緊了自己的神經。人們都意識到: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灘港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面對國際金融炒家們咄咄逼人的氣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謹慎地表示,香港特區的外匯儲備豐富,經濟正穩步增長,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區背後有強大祖國的支持。所以這一風暴對香港不會形成特別嚴重的影響。
事實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機商就幾次試探性地對港幣進行了沖擊,8月14日和15日,一些實力雄厚的投資基金進入香港匯市,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和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元對美元匯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稱為港元匯率的重要心理關鍵點。香港金融管理當局迅速反擊。通過抽緊銀根、扯高同業拆息去迎擊投機者。金管局提高對銀行的貸款利息,迫使銀行把多餘的頭寸交還回來,讓那些借錢沽港元買美元的投機者面對堅壁清野之局,在極高的投機成本下望而卻步。故在很短的時間內,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復平靜,投機商無功而返。
然而,人們心裡非常明白,這批炒家並不會就此罷休,雙方的血腥搏鬥終不可避免。香港當局更是未雨綢繆,政策、輿論攻勢雙管齊下,提醒這批"金錢游鱷"不要輕舉妄動。香港金融管理當局態度極其明確:堅決維護聯系匯率制的穩定。正在英國訪問的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離開倫敦前強調,特區政府有極大的決心維護聯系匯率;財政司長曾蔭權、財政事務局局長許仕仁一起會見傳媒,重申維持聯系匯率是港府首選目標,為了這一目標而導致利息飆升,屬無可避免,希望香港民眾稍安勿躁,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則呼籲所有人保持冷靜,香港總商會發表文告聲明支持聯系匯率制度,並呼籲金融市場中人冷靜思考,重新檢視香港經濟根基,從而穩定市場。曾蔭權在一次投資會議上說:"我要重申,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貨幣制度或我們同美元的關系,拿港元投機而喪命的只有投機商。"
國際投機者三番五次狙擊港元的行動不僅志在港元匯價上獲利,而且採用全面戰略,要在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上獲益,他們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場上積累大量淡倉,然後買上遠期美元,沽遠期港元,大造聲勢。待港府為對付港元受到狙擊而採取措施大幅提高息口時,股票氣氛轉淡,人們憂慮利率大升推低股市與樓市,這時投機者便趁勢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於是,股票市場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沽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倉而獲取豐厚的利潤。換言之,投機者雖然在港元匯價上無功而返,甚至小損,但在期指市場上卻狠撈一筆。
對此,香港金融管理當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們的措施,一是動用龐大的外匯儲備吸納港元,二是調高利息並抽緊銀根。一番對攻之後,港股在連續下跌中止住腳步並開始強勁飆升,主要是有中資及外地資金入市,24家藍籌、紅籌上市公司從市場回購股份,推動大市上揚。中國電訊重上招股價以上水平,也產生一定刺激作用,令紅籌、國企喘定並作反彈。加上祖國內地減息亦成大市上揚的題材,這些因素令恆指急速反彈。在股市強勁反彈之下,港元匯價恢復穩定。至此,這場驚心動魄的港幣保衛戰告一段落。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大加贊揚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及其同僚把這次危機處理得"實在值得贊賞"。這場較量雖說以香港金管局的艱難取勝而告終,但它所帶給人們的震撼卻並不僅僅局限於這場危機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
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終於公開表示,港府將盡快進行內部檢討,並約晤學者和商界人士,總結這次金融風潮,尋找更好反擊之法,以防範港幣再受到外匯投機的狙擊。
Ⅲ 97年泰銖為何貶值國際炒家怎樣進攻港幣的
老虎基金是怎樣襲擊香港的
老虎基金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時間的全球宏觀投資策略是:沽空日本股票市場及日元、沽空東南亞股票市場及其貨幣。
香港是最後一環
1997年開始的最近一輪亞洲金融風暴早已成為過去,但從未真正遠去。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每發行7.8港元須1美元外匯保證),1998年時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終在香港特區政府竭盡全力之下得以城門不失;但是三年之後,世界上極少數仍實行聯系匯率制的國家之一阿根廷,終於在內外交困之際宣布放棄貨幣發行局(聯系匯率制的一種)制度,不能不讓人重思港元聯系匯率制在變化了的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高昂成本。
1997年金融風暴的另一個教訓是,資本的自由流動與資產的泡沫化也許可以短期相互激發,但絕不可能長期共存。在開放的國際金融體系中,資產的泡沫如果不能自我消腫,終將被強行刺破。承擔這一職能的,在1997、1998年間,就是對沖基金特別是以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為首的宏觀對沖基金。
對於選擇了融入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的中國來說,這些都是相當切近的必要的反思。在這些反思的背景下,本刊特邀潘明先生對宏觀對沖基金1998年襲擊香港聯匯制全過程所作的高度專業的解讀,於是獲得了意義。
潘明出生於上海,在香港投資銀行界工作多年,曾先後供職於美資花旗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DBS證券、港資百富勤證券、泰資納華證券、美資培基證券,擔任過上述機構的經濟學家、高級經濟學家、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及中國股票研究部主管等職務,1997年後與老虎基金等宏觀對沖基金有大量接觸,對於對沖基金襲擊香港的前後過程有切身的認知。 ——編者
初訪老虎基金
我隱約感到,對沖基金已把目光瞄準東南亞尤其是泰國;但我未曾料到,一場席捲東南亞的金融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1997年,我在納華證券(Nava Standard Chartered Securities)任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和中國股票研究部主管。納華證券是泰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其大股東是泰國軍人銀行。納華剛於數月前收購了香港英資渣打銀行旗下的渣打證券公司(Standard Chartered Securities)。在東南亞經濟興盛達到頂峰之際,它的目標是成為亞洲最大的證券行——當時有此目標的並不僅有香港百富勤證券(百富勤是當時香港最大和最成功的本土證券公司,於1998年初破產)。收購渣打證券後,納華證券仍保留了渣打證券的所有網路,包括其在美國、英國和中國內地的辦事處。
1997年二三月間,我與同事到美國紐約就亞洲投資策略進行路演,拜訪老虎基金(Tiger Management LLP)是其中一項重要日程。
老虎基金是最著名的宏觀對沖基金之一,與索羅斯量子基金可謂並駕齊驅。老虎基金的創辦人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是華爾街的風雲人物。他出生於美國南部一個小城鎮,從北卡羅萊納大學商業院畢業後,在Kidder Peabody證券公司工作20年之久,1980年5月創辦老虎基金,專注於「全球性投資」。在渡過10年的蟄伏期後,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虎基金開始創下驚人業績——朱利安准確地預測到柏林牆倒塌後德國股市將進入牛市,同時沽空泡沫達到頂點的日本股市(沽空指先借入股票,然後沽售,當股價下跌到一定水平再購回,賺取其中差價)。在1992年後,他又預見到全球債券市場的災難。隨著這些預測一一實現,老虎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在20世紀90年代後迅速增大,從1980年起家時的800萬美元,迅速發展到1991年的10億美元、1996年的70億美元,直到1998年中鼎盛期的200億美元。
老虎基金的「全球性投資」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股票投資,無論是沽空還是購入,老虎基金對於投資對象的基本要求是流動性好並能提供40%以上的年回報率;另一方面是對全球貨幣利率和匯率走勢的投機。使他們在貨幣危機此起彼伏的整個20世紀90年代令各國央行畏之如虎的,正是這一面。
老虎基金之所以在90年代成績斐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利安•;;羅伯遜從華爾街上重金招募了第一流的分析師,從而往往能在金融市場的轉折關頭押對正確的方向。大多數對沖基金不會擁有很多分析員,通常藉助於投資銀行的證券分析力量。老虎基金這樣大規模的對沖基金則不同,旗下明星級分析員的報酬甚至遠遠超過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同行。
我們訪問老虎基金當日,在場的人士有其主管宏觀經濟和貨幣投資的合夥人、新興市場的投資主管及跟蹤泰國市場的分析員。他們最關注的主題是,作為泰國最大的證券公司,納華對泰國地產市場及金融體制有何看法,特別是泰國中央銀行會否讓泰銖貶值——當時泰銖同美元掛鉤,1美元兌換約25泰銖。
我們都同意的是,東南亞尤其是泰國經濟毫無疑問出現了過熱情況。比如說,納華證券公司在泰國上市,其市值按美元計當時竟然已接近美國最大投資銀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可知泡沫經濟已到了聳人聽聞的地步。
泰國經濟不是我的專長,但是早在1996年末,我的朋友和過去的同事Chris Wood(我曾擔任百富勤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他當時是百富勤證券的首席策略家)提醒我注意,因美元對日元升值不已,使得與美元掛鉤的泰銖強勁,導致泰國貿易賬戶惡化。同時,被地產市場泡沫掩蓋的泰國銀行體制壞賬問題十分嚴重。泰國經濟高度依靠外資特別是日本資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產市場上揚。但由於泰國進出口赤字持續上升,股市和地產的泡沫遲早要破。
1996年時,光在曼谷就有相當於200億美元的房子賣不出去,房地產價格的崩潰其實無可避免。令人擔憂的是,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占據銀行業貸款總額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產相關貸款是壞賬!日本經濟衰退,亦嚴重影響到泰國。一方面日資大量撤出泰國,另一方面,泰國對日本的貿易出口大幅減少,貿易賬戶更趨惡化。
泰銖貶值的風險已經很大,但關鍵是,泰國中央銀行會否讓其貶值?面對老虎基金人士的問題,我的同事Jan Lee回答道:泰國中央銀行絕不會自動將泰銖貶值,因為他們要考慮政治。Jan Lee曾經擔任過香港匯豐控股首席經濟學家。老虎基金的聽眾們對此並不認同。
席間,一名老虎基金分析員中途退場,他要趕飛機赴泰國實地考察。
我隱約感到,對沖基金已把目光瞄準東南亞尤其是泰國;但我未曾料到,一場席捲東南亞的金融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背景:泰銖貶值
1997年5月,國際貨幣投機商(主要是對沖基金及跨國銀行)開始大舉沽空泰銖。對沖基金沽空泰銖的遠期匯率,而跨國銀行則在現貨市場紛紛沽售泰銖。
炒家沽空泰銖,分為三個步驟:以泰銖利率借入泰銖;在現匯市場賣出泰銖,換入美元;將換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當泰銖貶值或泰銖與美元利率差擴大時,炒家將獲利。
一開始,泰國中央銀行與新加坡中央銀行聯手入市,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動用120億美元吸納泰銖、禁止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投機商、大幅調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資金借貸成本,等等。
但對泰銖匯率的攻擊潮水般地襲來。貨幣投機商狂沽泰銖,泰銖兌美元的遠期匯率屢創新低。1997年6月19日,堅決反對泰銖貶值的財政部長俺雷•;;威拉旺辭職。因擔憂匯率貶值,泰銖的利率急升,股市、地產市場狂瀉,整個泰國籠罩在一片恐慌中。
從納華證券泰國總部傳來的信息很不妙——相當數量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信託公司、財務公司)已處於技術破產狀態。納華證券總部的高層們開始擔心公司會否重組或兼並。6月27日,泰國中央銀行勒令16家有財務問題的財務公司停業,要求它們遞交重組和兼並計劃。
7月2日,在耗盡了300億美元外匯儲備之後,泰國央行宣布放棄長達13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匯率重挫20%。亞洲金融風暴由此正式開始。此時,距泰國總理差瓦立在電視上公開講話發誓泰銖不貶值僅僅兩天。
再訪老虎基金
Robert Citron告訴我,老虎基金的掌舵者朱利安•;;羅伯遜「已經注意到香港市場」
1997年6月,泰國水深火熱之際,香港還處於烈火烹油的「繁榮」階段。恆生指數達到14000至15000點之間,紅籌國企股紅得發紫。應美國一些互惠基金和對沖基金之邀,我再訪紐約,作有關香港紅籌國企股市場的演講。當時紅籌國企股正紅得發紫。與香港市場熱火朝天的炒風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基金經理們卻表現得相當清醒,他們在紛紛減持港股尤其是紅籌國企股。
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總部在紐約著名金融區公園大道旁一幢大樓里,占據了最高的幾個樓層。接待處引人注目地鋪設著以老虎為主題的大幅地毯。置身在寬大簡潔的辦公室中,透過四周玻璃幕牆,曼哈頓下區盡收眼底。
我告訴老虎基金新興市場主管羅伯特•;;塞特隆(Robert Citron)對香港市場及紅籌國企股的看法。我認為投資者應該大力沽售香港股票市場。按照自由現金流量模型(Free Operating Cash Flow Model)測算,我認為絕大多數香港股票的股價遠遠偏離其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納華證券中國證券研究小組強烈建議沽售紅籌國企股,地產及銀行研究隊伍也發出減持地產、銀行類股票的建議——當時香港股票市場以地產及銀行股票為主導,它們占據了恆指近70%的市值。
當時香港股票及資產市場的泡沫,已到達最後的驚人的瘋狂程度。以下是一些表徵:
——張新樓認購證的轉手價達250萬港幣;
——任何一家三四線股(垃圾股)傳出被紅籌企業收購的消息後,股價當天就暴漲100%至200%;
——每天十大上升股票排行榜中,70%以上為紅籌國企股;
——紅籌國企股的狂飆,交易量的激增使得紅籌國企股的證券分析員需求大增。曾與我同事的紅籌國企股分析員的年薪在短短一年間急增三倍,至150萬港元。
我們相信,泡沫破滅的危機已近在眼前。絕大多數市值較大的紅籌股如上實、光大、北控、天津發展、中遠國際、中國招商的股價已反映了今後幾十年通過注資活動而可能維持的高速增長,而這樣大規模的注資活動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外,投資者對紅籌股公司管理層抱有的期望過高。紅籌公司多是經營多種業務的集團公司,期望紅籌「大班」迅速為股東創造價值是不切實際的。這里有紅籌「大班」的學習過程,也有集團內部的磨合、適應過程。在西方,投資者一般不願買控股公司股票,控股公司股票的價格常常處於低於其凈資產值狀態。
談話中,羅伯特•;;塞特隆不停地記筆記。我看見他眼神發綠,像聞到血腥的鯊魚。
羅伯特•;;塞特隆告訴我,老虎基金的掌舵者朱利安•;;羅伯遜「已經注意到香港市場」,他相信許多股票的股價遠遠超過其內在價值——當時的恆生指數水平約為14000至15000點。「注意」這個詞有深意。對一個管理100億美金的宏觀對沖基金掌舵人來說,朱利安•;;羅伯遜每年都在全球尋找獲利機會。大規模的基金運作要求他們捕捉足夠大的趨勢,作出重大的策略性投資。一個或幾個股票的投資機會往往不能提起老虎基金的興趣。因為個別股票哪怕表現很好,也很難根本性地改變基金的總體表現。「注意」香港市場,意味著香港可能成為老虎基金全球投資策略中的重要一環。換言之,朱利安•;;羅伯遜看到香港可能發生一個老虎基金從中獲巨利的大趨勢。
從紐約回來後不久,在我的陪同下,老虎基金一行人對香港和內地進行了考察。
上海是我們內地考察之行的一站。在訪問完上海船廠(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之後,老虎基金分析員查爾斯•;;安德森表示認同我在紐約時向他們所作的對於紅籌國企股的分析。「這家廠根本不值這些錢(股價)——船生銹了,工人們在聊天。」安德森說。
「這是我們最好的沽空對象。」羅伯特•;;塞特隆說。「如果你們沽空,但股價仍然上升,怎麼辦?」我問。這種情況經常出現,特別是當眾多資金瘋狂追逐所謂的「概念」股時。
「我們會沽空更多!」羅伯特•;;塞特隆不容置疑地回答。
當天中午,我和羅伯特•;;塞特隆在外灘和平飯店八樓吃午飯。天氣不錯,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外灘和黃浦江的景色盡收眼底。
羅伯特•;;塞特隆同我聊起他的經歷。在成為老虎基金新興市場主管以前,他在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富達集團(Fidelity)負責新興投資市場達四年之久。他經歷了眾多聞名世界金融市場的重大事件,如1990年沽空日本市場及1994年沽空墨西哥比索等等。他告訴我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老虎基金從1990年開始沽空日本市場,直到當時為止,當年沽空的股票仍然持著空單。1991年1月,日經指數(Nikkei 225)曾沖至39000點水平,而到1997年我們在上海談話時已下跌到16000點水平,暴跌約60%。空單持有時間如此之長,實在是因為有超出一般的大膽、堅定和耐心。毫無疑問,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質量的宏觀經濟及微觀企業研究之上的。
老虎基金的另一個重要部署是沽空日元。這與看淡日本經濟及沽空日本股票市場相關。因日元利率接近於零利率,借貸成本極低。老虎基金向金融機構大量借貸日元,然後將日元借款兌換成美元,用美元購入美國或俄羅斯國債。當時俄羅斯國債回報率奇高,年回報率達50%(投資風險也很大,1998年俄羅斯國債市場崩潰之時,投資者損失慘重)。這種投資策略就是有名的「攜帶交易(carry trade)」。如果用美元購買的是美國國債,則如果日元兌美元繼續貶值,或者美國國債利率保持高於日元借貸利率的狀態,攜帶交易者都將獲利。
考察結束,我回到香港。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又與老虎基金分析員多次作了關於香港股票市場的討論。我向他們提供了納華證券中國股票研究小組按照現金流量分析模型(Free Operating Cash flow Model)及「隱含超值」(「Implied Surplus value」)模型對紅籌國企股股價的分析及原始數據。我們認為股價高估50%以上。老虎基金的研究人員對原始數據反復核實,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背景:1997年10月風波
聯匯制的缺陷在8月及10月的兩波沖擊中已暴露無遺。風暴已經來了
在橫掃東南亞之後,金融危機開始掠過香港。
隨著東南亞各國貨幣大幅貶值,與美元掛鉤的港幣相對而言大幅升值。 而從實證角度來看,新興投資市場的貨幣貶值具有傳染性,由於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貨品結構雷同,所以存在競爭性貨幣貶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的可能。鄰近國家貨幣大幅貶值,使得港幣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
1997年8月14日、15日兩天,港元對美元的匯率不尋常地快速下跌,港元遠期匯率也相應下跌。市場上發現一些對沖基金大手沽空港幣。香港金融管理局迅速反擊,提高銀行的貸款利息,迫使銀行把多餘的頭寸交回來,逼迫貨幣投機商在極高的貸款(投機)成本下平倉。
事後看來,這是對沖基金的一次測試。盡管香港金管局看似初戰告捷,但香港港幣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的弱點已經暴露:同業折息因銀根抽緊而飈升。
香港的匯率制度採用聯系匯率制,是「貨幣發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的一種形式。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核心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發行某一數額的本土貨幣時,該批貨幣必須要有同等價值的外幣十足支持的情況下才能發行。以香港為例,香港金管局規定1美元兌換7.8港元,相應地,每發行7.8港元,就必須有1美元外匯儲備作為支持。
聯匯制於1983年10月17日開始實施。香港三家發鈔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及中國銀行發行貨幣時,必須根據1美元兌7.8港元的匯率,向香港金管局交付美元以換取負債證明書(Certificate of Indebtedness)作為所發行貨幣的保證。同樣,三家發鈔銀行可憑負債證明換回美元。金管局向銀行體系保證,所有銀行在金管局結算戶口內的港元均可按1美元兌7.8港元水平自由兌換。
聯匯制對香港10餘年的貨幣穩定居功至偉,但這一制度也存在先天缺陷。
盡管香港流通的現鈔有100%的美元外匯儲備作支持,銀行存款卻並非如此。金管局收到1美元的抵押後,才容許發鈔銀行發行7.8港元現鈔。在這基礎貨幣之上,銀行可通過信貸以倍數製造存款。1997年之時的香港流通中現金加各種存款總計超過1.7萬億港元,而外匯儲備量摺合港元低於7000億。很顯然,若港人對港元信心喪失,要求將手中港元兌換成美元,聯匯制是守不住的。
而且,在面臨真正的危機時,因為聯匯制所設計的機制,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將飆升。貨幣運行局制度在危機時難以發揮自動套戥功能。盡管香港金管局規定銀行能向其按照1美元兌7.8港元的兌換率拆借港元,但這主要局限於三家發鈔銀行。就是發鈔銀行亦難以頻繁地大規模地通過貼現窗(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向金管局拆借港元,以避免被金管局罰息警告。對於其他非發鈔銀行來說,同業拆借市場近於癱瘓。整個金融系統將難以運轉,股市亦將面臨大跌的風險。
1997年10月下旬,市場上又見大手沽空港元期貨,港元遠期匯率風險溢價急升,從而推動銀行間同業折息利率上升。為了重挫炒匯投機者,金管局抽緊銀根,當日同業拆借利率一度曾飈升至300%(按年率折算)。高息盡管增加了炒匯投機者的成本,但是亦重創股市。市場上沽盤如潮,在1997年10月下旬,恆生指數狂瀉4000多點,更在10月28日創下日跌1400多點、跌幅13.7%的紀錄。
過了10月,對沖基金主要注意力轉向拉丁美洲和韓國,香港股市出現了一段令人意外的平靜期。但是聯匯制的缺陷在8月及10月的兩波沖擊中已暴露無遺。風暴已經來了。
老虎基金最關注的兩個指標
訪港旅客量和投資者透支率是老虎基金最關注的兩個指標,前者被看做香港經濟的先行指標,而後者被看做股市走勢的反向指標
1998年初,我離開納華證券,轉到美國培基證券(Prudential Securities)擔任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及中國股票研究部主管。
1998年1月至2月,市場保持著表面的平靜。我與老虎基金仍保持著聯系,他們密切關注香港多項重要的經濟和市場指標變動,其中特別重視訪港旅客量(Visitor Arrivals)及投資者透支率(Margin Debt Ratio)這兩個指標。
本來對於我來說,訪港旅客量僅僅是追蹤香港經濟與市場所需觀察的十幾個綜合指標之一,但是在老虎基金的影響之下,我發現,訪港旅客對香港經濟影響巨大。
訪港遊客直接關繫到香港的外匯收入,而外匯收入是香港貨幣發行的原材料。據我個人統計,旅遊業占據香港服務出口(Export of Services)40%以上,對穩定聯匯制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訪港旅客消費對香港GDP貢獻巨大。從表面上看,根據香港旅遊協會統計,訪港旅客消費對GDP有6%的貢獻;但如果考慮其對經濟非直接的乘數效應,據我估算,其對GDP值的貢獻不低於12.5%。
此外,訪港旅客還是經濟的領先指標,通過訪港旅客量可基本推斷出另一重要經濟活動指標零售消費(Retail Sales)的趨勢。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十分之高。
老虎基金關注的另一重要指標是投資者透支率(投資者透支額/投資者投資總額)。由於香港證券交易所沒有這方面的正式統計數據,我只能根據培基證券的數據對整個市場情況作出估算。投資者透支率可顯示股票市場的亢奮程度。比如說,1997年上半年香港股市高峰期時投資者透支率很高。藍籌股的融資比例大約是70%至80%,紅籌國企股甚至三四線股的比例亦達到50%至60%。
證券公司通常十分願意為投資者提供股票融資服務,因為邊際利潤率十分高,對客戶的借貸利率往往是最優惠利率加三個百分點,由於其借貸成本是同業拆放利率,利差(Spread)可高達5~8個百分點。
一般來說,當透支率達到超乎尋常的時候,股市的調整可能為時不遠了。因此,透支比率是一個反向指標(Contrary Indicator)。從實證數據考察,美國歷次股市泡沫要爆破前,投資者的透支利率都先期達到高點。
更重要的是,過高的透支率會加速股市調整。比如說,當利率上升時,股價會趨跌,證券公司將要求客戶追加保證金,從而迫使大量客戶斬倉,加劇跌勢。這對以沽空為主要手段的對沖基金十分重要。他們最喜歡速戰速決。
一張大單:老虎基金的對沖手法
老虎基金在整體上十分看淡香港,何以斥巨資購入香港電訊?
1998年5月,老虎基金交給培基證券一張大單,委託培基購買1.5億美元香港電訊股票。一般來說,這樣大的單都有一些要求。比如,不超過每日交易量的15%和價格不能高於前一日收盤價的2%等等。後來機構銷售部的主管Ian Dallas告訴我,這是他見過的最大一張單,用了一個星期才執行完畢。其實,由於管理的資產規模相當大,老虎基金下單金額都相當大。通常情況一張買單的金額在1億~1.5億美元,一張沽空單在5000萬~7500萬美元。通常,如果基金經理喜歡某個分析員的研究,會通過其工作的證券公司下單,這就是所謂證券公司的「傭金收入」(Commissions),相應地,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一般都免費送給目標客戶。在證券行業,分析員的報酬是同其研究受歡迎程度掛鉤的。一個明星分析員一年的收入二三百萬港元不是一件稀罕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張買單而不是賣單。老虎基金在整體上十分看淡香港,何以斥巨資購入香港電訊?事後看來,這宗單的構思十分精巧:其一,老虎基金預期港元同業折借利率會大幅上揚,持有大量現金的香港電訊會直接得益;而且高企的利率對銀行及地產會打擊很大,但對當時擁有壟斷地位的香港電訊的業務影響不會很大。其二,購買具有壟斷地位的公用股亦是老虎基金沽空對利率及經濟周期敏感的地產股、銀行股的對沖。
我記得老虎基金購入香港電訊的成本約為13港元。到1998年8月,許多地產、銀行等藍籌股大跌時,香港電訊還企穩在15港元水平。
插曲:與索羅斯基金的一次會面
一個多小時的會議,大概有半個多小時是在近乎爭吵中度過的,這亦是我所經歷的幾百次基金經理會議中最充滿火葯味和最獨特的一次
1998年7月24日,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約我去他們在香港的辦公室會談。接待我的是量子基金全球研究部董事總經理羅德尼•;;瓊斯和分析員本•;;德索瑪,他們的問題像機關槍掃射過來。盡管對香港市場的看法幾乎完全一致,但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前景和人民幣匯率走勢,我們的看法截然不同。
剛從中國內地考察歸來的他們認為,面臨通貨緊縮、生產能力過剩、效益極其低下等重大問題的中國經濟遲早會崩潰,而人民幣將在近期(指一到三個月)內貶值。他們的論據是人民幣同其他亞洲貨幣相比已嚴重高估,而且人民幣兌美元的影子價格(黑市價)已貶值8%左右(1美元兌9元人民幣)。而我的看法是,某些地區人民幣黑市價的貶值並不能完全反映人民幣官價。從經濟的基本因素分析,人民幣在中短期非但沒有貶值壓力,而且有升值壓力。我的主要論據是,由於外商投資企業在出口中扮演越來越大的作用(份額當時超過40%),出口單位成本大大降低,競爭力在增強;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隱含人民幣有升值潛力;中國良好的國際收支平衡及充裕的外匯儲備能支撐人民幣匯價。
一個多小時的會議,大概有半個多小時是在近乎爭吵中度過的,這亦是我所經歷的幾百次基金經理會議中最充滿火葯味和最獨特的一次。
宏觀對沖基金的立體戰術
宏觀對沖基金在香港市場上的操作次序及手法是:先沽空一些股票→再沽空利率期貨、恆指期貨、期權→再沽空港元期貨→最後大量沽空港股
香港的資產泡沫及聯匯制的內在缺陷為對沖基金提供至少四大投機機會:沽空港元期貨;沽空港元利率期貨、沽空恆指期貨;沽售恆指期權;沽空港股。
沽空港元期貨是最重要的一環。沽空港元期貨需要完成下述三個步驟:
——以港元利率從跨國銀行借入港元;
——將借入的港元以市價賣出,購入美元;
——將購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
當港元對美元匯價貶值時,或者港元利率與美元利率息差擴大時,港元期貨的沽空者可以獲利。
按照保值利率等價論(1+港元利率)=(1+美元利率)×期貨價/現匯價,遠期港元匯價的下跌會導致即期利率大漲。從實證考察角度,假定對沖基金的交易對手是某英資銀行,當對沖基金在遠期市場沽空港元買入美元時,該英資銀行是在遠期市場沽出美元買入港元。為了對沖港元期貨風險,該英資銀行不得不在現貨市場賣出港元來換入美元以對沖。這就是所謂的「掉期交易」。而在現貨市場上,該英資銀行的交易對手是香港金管局,則港元供應會減少,利率也就自然上升。如果其在現貨市場上的交易對手是另一家商業銀行,則港元因供求關系面臨貶值壓力。為了提高港元的吸引力,銀行不得不提高港元存款利率。港元拆息也會因此上升。
而利率期貨又同恆指期貨、期權及港股息息相關。當利率趨升時,對利率相當敏感的港股會趨跌。恆指期貨及期權亦相應趨跌。
因此,以我的理解,宏觀對沖基金在香港市場上的操作次序及手法是:
先沽空一些股票→再沽空利率期貨、恆指期貨、期權→再沽空港元期貨→最後大量沽空港股。
當整個市場還處於「瘋狂」看好狀態時,漸漸地沽空一些極度超買的股票,是一種比較穩妥和隱蔽的策略。據我所知,不少宏觀對沖基金在恆指處於15000點至16000水平沽空不少紅籌國企股和地產股,然後,再漸漸地沽空利率期貨及恆指期
Ⅳ 請解釋1998年國際游資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做空東南亞金融市場
在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波中,香港股票和外匯市場受到了以索羅斯為首的美國對沖基金的強烈沖擊,股票指數期貨交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98年8月28日,數百萬香港市民目光被鎖定在位於港島中環的香港聯交所和香港期交所上。因為8月28日是8月份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結算日,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打擊以對沖基金為主體的國際游資集團控香港金融市場的第十個交易日。雙方經過9個交易日的激烈搏殺後,迎來了首次決戰。
28日上午10點整,開市後僅5分鍾,股市的成交額就超過了39億港元,而在同月的14日一整天,香港政府僅動用了30億港元吸納藍籌股,就將恆生指數由13日報收的6660點推高到7224點。
半小時後,成交金額就突破了100億港元,到上午收市時,成交額已經達到400億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高峰時8月29日創下的460億港元的日成交量歷史最高紀錄。下午開市後,拋售壓力有增無減,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恆指和期指始終在7800點以上。隨著下午4時整的鍾聲響起,顯示屏上不斷跳動的恆指、期指、成交金額分別在7829點、7851點、790億港幣鎖定。最終,香港政府將恆生指數8月13日收盤的6660點推高到28日的7829點報收,並迫使炒家們在高價位結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貨。
這次戰役被稱為「香港金融保衛戰」,其中各類操縱手法都被使用的淋漓盡致。投機者們為了誘騙中小投資者跟風,降低操縱成本,早在1998年8月初,上海、廣州等地就開始流傳人民幣將貶值10%的謠言,同時,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為其狙擊港元創造心理條件。
臨近8月28日期指結算日,對沖基金又從香港經紀商手中借入大量股票。公開消息顯示,索羅斯曾向中東石油大亨借入匯豐股票用於8月28日與香港政府大決戰。香港政府則自8月14日起大量買入恆生指數成分股,同時拉高8月、打壓9月恆生指數期貨合約,並指示香港公司不要拆借股票現貨給對沖基金,最終成功阻止了對沖基金打壓恆生指數,從恆生指數期貨上獲利的企圖。
「跨市場操縱市場最典型的案例應屬索羅斯對陣香港的金融大戰。」格林大華期貨研發總監李永民說,首先索羅斯將資金秘密進入香港,將美元換成港元,並拉高港元匯率;其次,趁資產出現泡沫的機會逢高做空港元、香港股指期貨和利用融券做空股票市場;再次,大肆拋空港元,導致股指期貨、證券價格大幅下挫;最後逢低平倉獲利。
索羅斯的如意算盤最終被香港政府識破。李永民表示,索羅斯對香港金融入侵一共有三次,前兩次利用上述策略均獲得成功,但最後一次香港政府出手,逢低大量買進香港股指期貨,穩定股指期貨市場,「香港金融保衛戰」才得以勝利。
接受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通常而言,跨期現市場操縱是指用拉抬或打壓現貨或者期貨的方式帶動另一個合約,從而實現獲利的方式。
跨期現市場操縱不僅發生在股票、股指期貨市場,還發生在商品現貨、商品期貨市場上。中信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說,跨期現市場操縱基本為兩種情形,即拉高現貨或者打壓現貨,從而帶動期貨的上漲或者下跌,令其早已布局好的期貨多單或者空單獲得操縱利潤,我們常常看到的通過控制可交割庫存的方式來實現現貨的升水或者貼水從而進行逼倉的行為就屬於此列;另一種則是通過操縱期貨價格的方式,帶動現貨價格的變動,從而令其現貨銷售或者現貨合同的訂單獲取超額利潤,而這種方式通常都是在期貨成交不活躍,操縱成本比較低,或者說操縱成本遠遠低於現貨所獲取利潤的方式。
Ⅳ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所羅斯到底是怎樣賺的錢他主要用了哪些方法越簡單越明白越好.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業井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大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大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台灣的台市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台幣,創下近千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台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台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台灣股市再跌301.67點。台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恆生指數10月21 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元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後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
從1998年1月開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四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同日,香港恆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台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
PS:外因---國際投機者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投機行為分析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眾對泰銖群起發難。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
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
索羅斯為了這次機會,已經卧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全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戰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開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著,呼嚎著。
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准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麼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
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隨後幾次國際投機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國際投機家先在貨幣市場上大量拆借港幣,拋售港幣,迫使港府急劇拉高貨幣市場同業拆息;貨幣市場同業拆息急劇上升引起股票市場下跌;同時引起衍生市場上恆生股票指數期貨大幅下跌;恆指期貨大幅下跌又加速了股票市場的下跌;股票下跌又使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和港幣信心銳減,紛紛拋出港股換回美元,使港幣面臨新一輪貶值壓力……。各個市場的連鎖反應,最終全面擴大了投機家的勝利果實。
料定對香港外匯市場發動攻擊將引起連鎖反應,國際投機家在各個市場上立體布局,一方面在各個市場加大賭注,為投機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一旦投機成功即可全面豐收,為承受的投機風險匹配高收益。索羅斯對此做了生動描述:「如果你把一般的投資組合像名稱所顯示的一樣,看成是扁平或二度空間的東西,最容易了解這一點。但我們的投資組合更像建築物,用我們的股本做為基礎,建立一個三度空間的結構,有結構,有融資,由基本持股的質押價值來支撐。……我們願意根據三個主軸把資本投資下去:有股票頭寸、利率頭寸和外匯頭寸。……不同的部位互相強化,創造出這個由風險和獲利機會組成的立體結構。通常兩天——一個上漲日和一個下跌日——就足以高速使我們的基金膨脹。」(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國際投機家進攻香港金融市場時充分運用了這種「立體投機」策略: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綜合看來,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
港幣實行聯系匯率制,聯系匯率制有自動調節機制,不易攻破。但港幣利率容易急升,利率急升將影響股市大幅下跌,這樣的話,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後再大量向銀行借貸港幣,使港幣利率急升,促使恆生指數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國家一樣獲得投機暴利。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4次在香港股、匯、期三市上下手,前三次均獲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國際炒家再次通過對沖基金,接連不斷地狙擊港幣,以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顯,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炒家們在證券市場上大手筆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壓恆生指數和期指指數,使恆生指數從1萬點大幅度跌至8000點,並直指6000點。在山雨欲來的時候,證券市場利空消息滿天飛,炒家們趁機大肆造謠,揚言「人民幣頂不住了,馬上就要貶值,且要貶10%以上」。「港幣即將與美元脫鉤,貶值40%」,「恆指將跌至4000點」雲雲。其目的無非是擾亂人心,製造「羊群心態」,然後趁機渾水摸魚。8月13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300點,跌穿6600點關口,收市時跌幅收窄,但仍跌去199點,報收6660點。其勢與滬深股市2001年下半年的情況非常相似,天天響地雷,周周都下跌,「推倒」趨勢震撼人心。
在壓低恆生指數的同時,國際炒家在恆指期貨市場積累大量淡倉。恆生指數每跌1點,每張淡倉合約即可賺50港幣,而在8月14日的前19個交易日,恆生指數就急跌2000多點,每張合約可賺10多萬港幣,可見收益之高!
第一回合 8月13日恆指被打壓到了6660底點後,港府調動港資、華資及英資入市,與對手展開針對8月股指期貨合約的爭奪戰。投機資本是空軍要打壓指數,港府是紅軍則要守住指數,迫使投機家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約無法於8月底之前在低位套現。港府入市後大量買入投機資本拋空的8月股指期貨合約,將價格由入市前的6610點推高到24日的7820點,漲幅超過8%,高於投資資本7500點的平均建倉價位,取得初步勝利,收市後,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但金融狙擊手們仍不甘心,按原計劃,於8月16日迫使俄羅斯宣布放棄保衛盧布的行動,造成8月17日美歐股市全面大跌。然而,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恆生指數有驚無險,在收市時只微跌13點。
第二回合 雙方在8月25日至28日展開轉倉戰,迫使投機資本付出高額代價。27日和28日,投機資本在股票現貨市場傾巢出動,企圖將指數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時,經過8天驚心動魄的大戰,在期貨市場上將8月合約價格推高到7990點,結算價為7851點,比入市前高1200點。8月27日、28日,港府將所有賣單照單全收,結果27日交易金額達200億港幣,28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最高交易記錄。
27日,8月份期貨結算前夕,特區政府擺出決戰姿態。雖然當天全球金融消息極壞,美國道瓊斯股指下挫217點,歐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臨嚴峻考驗。據市場人士說,港府一天注入約200億港元,將恆生指數穩托上升88點。為最後決戰打下基礎。
同日,國際炒家量子基金宣稱:港府必敗。投機香港市場的國際大炒家索羅斯量子基金首席投資策略師德魯肯米勒在接受CNBC電視台的訪談中,他首先承認量子基金一直在沽空港元和恆生期指。並說,由於香港經濟衰退,所以港府在匯市與股市對國際投資人發起的「戰爭」中,將以失敗告終。索羅斯雖然每次的動作都是大手筆,但從來不公開承認自己在攻擊某個貨幣,這種以某個公司或部分人的名義公開與一個政府下戰書,揚言要擊敗某個政府的事件聞所未聞、史無前例。
28日是期貨結算期限,炒家們手裡有大批期貨單子到期必須出手。若當天股市、匯市能穩定在高位或繼續突破,炒家們將損失數億甚至十多億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數百億港元就扔進大海。當天雙方交戰場面之激烈遠比前一天驚心動魄。全天成交額達到創歷史紀錄的790億元港幣。港府全力頂住了國際投機者空前的拋售壓力,最後閉市時恆生指數為7829點,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揚了1169點,增幅達17.55%。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立即宣布:在打擊國際炒家、保衛香港股市和貨幣的戰斗中,香港政府已經獲勝。香港市場人士估計,港府在這兩星期托市行動中,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港元,集中收購了香港幾大藍籌股公司的股票,預計港府目前持有相當於香港股市2100億美元總市值的4%股票,成為多家香港藍籌股公司的大股東。
香港期貨交易所於29日推出三項新措施。即是:由8月31日開市起,對於持有一萬張以上恆指期貨合約的客戶,徵收150%的特別按金,即每張恆指期貨合約按金由8萬港元調整為12萬港元;將大量持倉呈報要求由500張合約降至250張合約必須呈報;呈報時亦須向期交所呈報大量倉位持有人的身份。
31日,在政府終止扶盤行動後股市猛跌7.1%,但其跌幅比市場人士預期的少。恆生指數下滑554.70點,閉市報7257.04點,全場成交總值僅66億港元,不到上星期五的歷史新高記錄790億港元的十分之一。而有些投資者原本預測該指數可能大瀉15%。
但投機資本並不甘休,他們認為港府投入了約1000億港幣,不可能長期支撐下去,因而決定將賣空的股指期貨合約由8月轉倉至9月,與港府打持久戰。從8月25日開始,投機資本在8月合約平倉的同時,大量賣空9月合約。與此同時,港府在8月合約平倉獲利的基礎上趁勝追擊,使9月合約的價格比8月合約的結算價高出650點。這樣,投機資本每轉倉一張合約要付出3萬多港幣的代價。投資資本在8月合約的爭奪中完全失敗。
第三回合 港府在9月份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9月7日,港府金融管理部門頒布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受限制,當日恆升指數飆升588點,以8076點報收。同時,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的穩定,使投機資本的資金和換匯成本上升,投機資本不得不敗退離場。9月8日,9月合約價格升到8220點,8月底轉倉的投機資本要平倉退場,每張合約又要虧損4萬港幣。9月1日,在對8月28日股票現貨市場成交結果進行交割時,港府發現由於結算制度的漏洞,有146億港元已成交股票未能交割,炒家得以逃脫。
在此次連續10個交易日的干預行動中,港府在股市、期市、匯市同時介入,力圖構成一個立體的防衛網路,令國際炒家無法施展其擅長的「聲東擊西」或「敲山震虎」的手段。具體而言,港府方面針對大部分炒家持有8000點以下期指沽盤的現狀,冀望把恆生股指推高至接近8000點的水平,同時做高8月期指結算價,而放9月期指回落,拉開兩者之間空檔。即便一些炒家想把倉單從8月轉至9月,也要為此付出幾百點的入場費,使成本大幅增高。在具體操作上,香港政府與國際炒家將主要戰場放在大藍籌股上,主要包括匯豐、香港電訊、長實等股票。這些股票股本大、市值高,對恆生指數漲落舉足輕重。以匯豐為例,該股占恆生股指的權重達到30%,故成為多空必爭之股。至1999年8月底,當時購入的股票經計算。帳面盈利約717億港元,增幅60.8%,恆生指數又回升至13500點。國際炒家損失慘重,港府入市大獲成功。據稱,僅索羅斯就賠了8億美元。據說中國政府在背後利用手上的外匯儲備大力支持港府。不過政府自己開的市場,自己也進去玩,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被格林斯潘痛批)。
97東南亞金融危機索羅斯獲利20億美元(外界揣測)。
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問之長,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然而,危機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從外部原因看,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①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的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正在下降。上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致使競爭力下降,對外出口增長緩慢、造成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②銀行貸款過分寬松,房地產投資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銀行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日益膨脹。泰國金融機構出現廠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韓國數家大型企業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日本幾家金融機構倒閉,印度尼西亞更是信用危機加劇。以上這些經濟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了匯市和股市,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資,大量引進外資並導致外債加重。泰國外債1992年為200億美元,1997年貨幣貶值前已達860億美元,韓國外債更是超過15D0億美元。④匯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有較大升值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率未作調整,從而出現高估的現象,加劇了產品價格上漲和出口銳減。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勢在必行。而貨幣貶值又導致了償還外債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從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開放條件和應變能力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當國際游資乘機興風作浪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Ⅵ 東南亞經濟風暴具體情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頌並褲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蔽禪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野簡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風暴對經濟的直接影響
1.股市價值下滑2成至5成
由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間,亞洲各國及地區,除了中國外,都面對股市的大幅下跌。日本及台灣下跌約2成,餘下的地方都超過4成;馬來西亞更下跌超過5成。在短短期間,各國及地方都損失四成多的資產,情況實在令人驚心。
2.匯市價值亦出現貶值
經過金融風暴,各國及地方的幣值都相繼下調。四小龍,除香港維持聯系匯率免去貶值可能性外,其餘亞洲國家及地區的貨幣〔中國除外〕有30%至80%的貶值。印尼的貶值更高達340%。這些都對整體資產價值做成龐大的打擊。
3.貶值後出入口不升反跌
有些政策人士,特別是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認為貶值會有助於出入口的競爭力,刺激經濟復甦。但事實卻剛巧相反,1998年的預測,除了印度外,其餘各國和地區都出現負增長。出口下跌的估計達5%至10%。而入口更出現大幅減少。除了台灣和香港只下跌6%至10%,其餘下跌超過12%以上;泰國和印尼更大幅減少3成。顯示貶值不一定可以增加出口,減少入口也只能延緩而已。
4.經濟前景都出現相當負增長
結果,亞洲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由高速增長突然轉為負增長。除中、印、台外,余無一倖免。韓、馬、泰估計負增長6%-8%;印尼則出現可能18%的大幅負增長。
5.失業情況急趨惡劣
當整體經濟呈現負增長時,失業問題肯定急趨惡劣;所有受金融風暴影響的國家及地區,失業率都較前一年增加一倍以上。表5顯示除台灣及新加坡能維持低於4%以外,餘下都超過5%;韓國、菲律賓及印尼等地被估計其失業率急升10%以上。
6.工資下降、樓價下跌
由於失業人員大增,造成勞工市場供大於求。企業僱主乘機調低工資,減少成本。例如香港的工資普遍下調1-2成。同時,因消費力減弱,銷售市場欠佳,用者無法負擔高昂樓價或租金。造成樓價及租金也下跌。香港的情況尤為厲害,樓價下跌達3成。
亞洲金融風暴對社會保障的直接影響
1.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回報遭受大損
退休保障,特別是個人帳戶形式的公積金制度,積累龐大的社保基金;有關當局必須想法投資以保值增值。但投資往往帶有極大風險,特別是投資於股票及匯率市場,價值漲落波幅很大。這次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導致股市匯市相繼大幅下調,將令很多社保基金損失慘重。這里嘗試看看香港情況。
由於香港已決意發展強制私營公積金,這里將分析對其可能影響。首先,我們發現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差不多每十年發生一次。投資回報須以周期性來分析,不能斷章由某高峰期來估算。例如上一次股災是1987年,便不適宜用1983年來估算,應從股災後起投資至另一次大股災如97年為一周期,才能較准確估算投資的真正確實的回報。
就現時強積金草案縱容高風險投資策略,容許以百分之百資產投資於股票市場,即使以最後一年才以百分之百資產投入股票市場,並只以現時香港的金融風暴的影響來計算(若用東南亞情況計算,災害更大),一旦出現問題,非同小可。
在過去十年投資周期,香港私營的整體退休基金的周期年均回報率,粗估只有6%(假設股票損失3成)。這估算低於年均通脹率8.8%。換言之,強積金草案的高風險投資策略易受金融風暴摧殘。
強積金辦事處回應1997年投資回報只損失7%;但參考香港上市公司10大家族的資產變化,即可見1997年大多損失30%至50%不等,可見筆者的估計准確可信。換言之,私營強積金的高風險的投資策略不能抵受金融風暴的打擊,導致市民極大損失。
若以土地基金的穩重投資策略(即30%股票40%債股和30%銀行現金),即使遇到相同金融風暴的負面影響,1988至1997的周期年均回報率粗估有9.5%(假設股票損失30%)。換言之,對比年均通脹8.8%,仍能保值及些少增值。但據最新1998年6月底結算,土地基金的投資也難以保值。可見亞洲金融風暴的殺傷力。相信現時亞洲大多數採用公積金制度的國家,其基金的損失會是慘重的,將嚴重削弱回饋能力。
2.失業人數增加,供款繳費雇員減少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失業率急劇趨升,大部分國家的失業率達10%。這表示有1/10的雇員不能供款繳費,而其僱主供費繳費部分,亦相應損失。那麼供款繳費總金額肯定損失了那年度的1/10基金。假若這些情況延續3年,情況將更為惡劣。因為大部分國家的估算很少預測失業率達10%以上的,這將造成整個社會保障基金的精算測算出現偏差,甚至影響其財政穩健性。
3.工資下降,供款繳費金額減少
避過失業的雇員很可能會遭僱主減壓工資。因經濟不景,失業大軍增長,僱主會趁機減工資,以降成本,增利潤。當工資下降,自然在供款繳費率不變情況下,雇員僱主雙方的繳費金額數目相應減少,導致社會保險總金額也會下降。當然這會影響其財政穩健性。
4.企業困難增多,撇帳和不繳費上升
由於經濟不景,很多企業會出現倒閉、裁員、減薪或遷離。結果企業負責供款繳費部分減少。另有些企業勉強維持運作,但難以兼顧雇員福利,於是剝減員工福利。首當其沖當然是社會保障利益:志願性質的企業退休金,醫療保險等會取消或削減;國家立法規定的社會保障計劃,也不一定能應付;不能供款繳費比率會相應增加,直接影響社保基金的財政穩健性。
5.失業人數增加,失業保險及社會援助財政負擔加重
由於失業人數增加,自然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增多,直接加重失業保險金的支出,導致財政負擔加大。另由於失業保險金一般只提供6個月至1年的保障,領取完畢後仍在失業的只能轉向領取社會援助金。西方國家例子可見一斑;如英國和荷蘭,失業人士領取社會援助金占其總數的4成至6成。現時香港失業人士領取社會援助占社會援助個案總數超過10%,正在走向西方情況。這造成政府財政重擔。
亞洲金融風暴對社會保障發展的啟示
1.社保基金不宜投資股市
從上表1至表6的分析結果,投資股市的風險是極高的。即使依國際慣例限制少於30%投資於股市,其後果一如香港土地基金,難以抵禦金融風暴,要蒙受損失。故社保基金不宜投資股市。近期美國秘密式的對沖基金的違規做法,亦暴露其缺點及風險,損失過千億美元,產生國際銀行體系的連鎖影響,導致美國政府也介入干預及挽救。相信,若沒有其他更好的監管方法,這類隱蔽式的危險投機團體,還會是無日無之,在背後操縱金融市場。對於以社會保障為目標的社保基金,實不宜冒這些風險,以免傷及受保人士的福利。
2.社保基金宜投入社會服務及基本建設,可保值及創造就業機會
社保基金不投資股市,可轉移投入社會服務及基本建設。不但穩健,而且有很大的界外經濟效益。現時很多亞洲國家,尚未依政策規劃,提供足夠的服務,滿足不同對象的需要。因此,可以藉此機會,增加發展社會服務速度,滿足社會需要,從而可即時創造就業機會,聘請人手,提供服務。
投資發展社會服務來增加就業機會的最大好處是它能為很多低技術的中年人士,提供就業機會。在一般情況下,低技術的中年人士,不論男女,都是較難與年青有技能的人士,競爭就業機會。同時,這些上年紀的人士亦較難接受技術培訓,較難提升技能。但社區服務,如個人照顧、家務助理、家居維修等便民服務,是頗適合中年非技術人士來但任的。因此,這些社會服務的設立是很有必要的。
在較高層面來看,社會服務的發展如公共房屋、教育及醫療等將更大規模創造就業機會,解決失業,減少貧困。下面以香港情況來說明論點。
現時輪候公屋人士超過15萬份申請表。假若香港特區政府能堅持每年興建5萬個公屋單位,將大大減少輪候人數,縮短輪候時間;且能滿足未來香港人口的增長,達至800萬人。除了較快地滿足住屋需要外,其創造就業機會及功能效果是顯著的。建造公屋可為建造業帶來生意,聘請建造業工人;入伙時,住客需要裝修設計,增設家用電器、家什雜物等,產生連鎖性的經濟效益,使整個銷售業、百貨業興旺,自然增加就業機會。在公屋戶區內的大型商場會增加零售業的發展。
同樣,為了改善教育質素,有必要修建和加建現時的中小學。現時的教職員辦公室是非常擠迫,難以發揮老師輔導學生的能力。現時師生比例太大,有減少每班學生人數的需要,以增加老師對學生的關顧。
同樣,改善醫療設施也發揮相同的效果。現時報章常有報導醫院病床不足,常要加設帆布床;醫院人手不足,特別是護士及護理人員等。這些都有必要增加分區醫院,招聘更多醫護人員,以維持及改善服務質量。加建醫院,增設醫學科技設備,加聘人手等,將有助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因此,發展整體社會服務,不但能改善社會工作服務、教育、房屋和醫療的設施和服務,更好地滿足市民的需要,也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也許政策制訂者會問:究竟投資入社會服務建設可帶來什麼經濟效益?且以北京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為例來分析。「經濟適用住房」的供應對象是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希望他們靠自己的經濟收入,用10到20年時間,拿出20%到30%的家庭收入,買下這樣的一套房。且以北京近郊區縣近北京地段:每平方米2000元到4000元可買商品房。若以1997年北京市政府規定的購房成本價,城近郊區為每建築平方米1450元左右。以一間50平方米小房計算,造價是72500元。若分25年期付款,每月平均要供240元,這供款如同交租,占現時三人家庭平均入息1200元的20%。若訂在25%,中下層人士每月供300元,那麼有60元或20%的利潤。可見投資社會服務基本建設是可保值增值的,還可帶來相關社會經濟效益。
3.應以基本保障為主,維持低水平的社保金額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股市市值下調,相信不少社保基金損失兩成以上。甚者,更會影響基金財務健全性。因此,社會保障金額水平應維持於低水平和保障基本需要為主;不宜過分擴展,來保障社會中產階層人士。這樣會使社保基金保持穩健,即使受金融風暴打擊,亦能保證融資充裕,有足夠基金提供社保金給予基本需要人士。換言之,在世界金融體系未完成改革之前,甚或改革之後,仍恐怕會有很多隱蔽組織如長期資本管理對沖基金等趁機炒賣,應把「維持低水平社保金額以保障基本需要為主」的政策訂為長期國策,不宜修改。即使國家經濟蓬勃發展,也不宜提高保障金額水平。一則可避免如金融風暴的突如其來的破壞,同時可採用豐富資源用在社會服務式的社會保障,三則更可維持市民工作動力,不因社保金額水平過高而挫傷勞動積極性。
4.不應設立失業保險,造成財政負擔
應否設立失業保險常常成為改策的爭議。但經亞洲金融風暴一役,其後遺症顯然導致大量失業。除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仍可維持失業率在5%以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大都接近10%或以上。試問要為這么龐大的失業大軍提供基本的失業保險金,所花費的財政將會是天文數字。一下子要拿出這筆金額,將會對已備受沖擊的經濟不景下的政府財政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制訂穩健的社會保障政策適宜避免設立失業保險。保障失業者,可改由社會援助來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保證不會跌穿社會安全網。對應付諸如金融風暴的危機,這種社保安排會較為妥善。
事實上,一般西方國家的失業保險安排,都是為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半年至一年後,屆時若還未能找到工作,只能轉移申請資產入息審查的社會援助救濟來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因此若以基本生活保障為主,根本無須為有一定資產儲蓄的失業者提供過渡性質的失業保險金。
即使以沒有受金融風暴沖擊的中國來說,為所有非自願性失業者包括那些有一定資產儲蓄的中產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將造成很多後遺症。
(1)失業保險財政易出赤字。自1986年建立失業保險以來,1992年失業保險支出,因失業人數增加,便達到前來年總和;1994年的失業保險支出,又是前7年總和的1.2倍;有些地區已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所余的基金只能維持200萬人一年的基本生活,但據預測,從1995年到2000年,由於企業破產解僱,減產裁員的職工將達1800萬人,年均300萬人。加大10倍失業保險基金也不一定足夠應付(《中國再就業工程實施指南》,1998年)。
(2)失業保險制度名下出現各種開支,包括醫療費、喪葬補助費、親屬撫恤費、生產自救費和管理費等,難以監管審計。故有提出建立由用人單位、勞動者、工會和公眾團體的代表組成的社會監督機構,其實效有待證實。
(3)現時適用范圍限於國有企業,若推廣至各種企業制和打破城鄉界限,承擔的責任將超越數億人,包括1.2億的鄉鎮企業工人。是否可以承擔,實成疑問。
較可行的辦法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來為失業者提供「安全網」保證基本生活需要。而有關資源則可用作再就業服務資金,提供職訓津貼,以鼓勵改進本身技能、轉業准備、尋找職業和生產自救。這比設立失業保險金為佳。事實上,現時中國國策也是把失業保險的救濟功能放在首位。因此,精簡正名,倒不如選用最低生活保障和職訓津貼補助來得更直接有效(詳盡分析日後可見莫泰基等編,《香港勞資關系與社會保障》,2000,中國勞動出版社)。
5.制定貧窮線,作為社會援助金的安全綱水平
不設立失業保險,則必須有一個妥善社會援助制度。但很多社會援助制度都是因隨政治爭執而改變,未能有效地提供一適當保障水平,照顧最不能自助者的需要。較有依據的做法是選擇適當的方法,制定官方貧困線,以此為社會援助制度的基本保障金,以社會安全網形式,成為社會最後防線,保障市民。這樣會有效率地照顧最有需要的人士,並保證社會安定,維持良好治安法紀。
【參考文獻】
1 李羅力主編,1998,《第二沖擊波——從東南亞金融風暴到全球經濟大變局》,貴州人民出版社。
2 姜建青主編,1998,《海外金融風潮評析》,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