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期權制
期權制,是由企業的所有者向經營者提供激勵的一種報酬制度。通常是給予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一種權利,允許他們在特定的時期內(一般3-5年),按某一預定價格購買本企業普通股。這種權利不能轉讓,但所購股票仍能在市場上出售。
股票期權源於美國。自80年代起至今,美國大多數公司都實行了這種制度。老闆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高級管理人才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結合起來。實行股票期權制度可以促使經營者關心投資者的利益和資產的保值增值,使經營者的利益與投資者的利益結合得更加緊密,所以,世界許多企業都紛紛引進這一制度。據資料顯示,全球排名前500家的大工業企業中,至少有89%的企業對經營者實行了股票期權制度。最近,各方面信息表明:這種為解決"委託-代理"問題而誕生的成功的西方管理模式,已經悄然來到了中國。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的競爭,是經營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對話。競爭越激烈,對經營者的素質要求也就越高。。一個極具個性、強有力的經營者、或者叫做靈魂人物,幾乎是中國所有成功企業的一個共同特徵。從海爾的張瑞敏、長虹的倪潤峰、到聯想的柳傳志、萬科的王石,這些經營者均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超常的經營才幹帶領企業員工積極開拓,銳意進取, 取得了驕人的經營業績。現代公司制中經營者在企業經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使得公司的股東們傾向於與經營者分享權利和利潤、用更有效的手段激勵經營者。期權制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著眼於對企業經營者的激勵。
期權制一般只能在上市公司實施。股票期權是公司給予高級管理人才的一種權利,持有股票期權的高級管理人才如總經理、副總經理、總裁及營銷總監、技術總監等可在規定的時期內以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EXERCISE PRICE)購買本公司股票,行權價格往往比市場的股價低很多,這個購買過程被稱為行權(EXERCISE)。行權之後,並不能立即對股票進行買賣,它限定行權人(即高級管理人才)在一定時期內可增購若干期權;這取決於你為公司服務的年限及升遷、業績等。在行權以前,股票期權持有人並沒有任何現金收益,行權往往是你服務到規定年限或升遷之後才能行使。行權後,個人收益為行權價與行權日市場股價之間的差價。
期權制是美國公司在過去的年月中普遍採用的一種什麼樣的職工激勵機制。公司向職工發放一定的認股權證,而認股權證的使用又和公司的業績銷售出賣份額和股價掛鉤,網路泡沫高峰的時期,幾乎所有的公司都以夢幻般的未來期權而誘惑吸引員工,這種狂熱甚至引導影響到了像GE這樣的老派公司。
期權制既有刺激員工的正面引導影響同時也有危害公司形象的負面引導影響,這主要看當時的資金投資和投機氛圍怎麼樣,公司的前途景色原因怎麼樣。在網路狂熱的時間,人們議論的不是市盈率而是市夢率,完全是人有多少大小膽,地有多少大小產的翻版。期權制當然也成為工薪族一夜暴富的捷徑,而公司此刻定的行權價往往也比較對比思考分析與判斷高,但是一旦夢幻破滅大家又回到市盈率的面前,那麼曾經讓人充溢期望的行權價就會變成一個無法不能逾越的高度,一張張的期權證就會變成一張沒有情面的嘲諷的臉,成為全體員工心頭抹不去的陰影。
期權制的特點
期權制在國外一直被叫做經理人的金手銬,就是因為它很好地體現了激勵與約束並重的特點。
首先, 如果企業運轉良好,公司股票升值,期權持有人可以靠手中股票的差價贏得大筆財富,這無疑對經營者全心全意投入公司的管理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用到國企改革上,可以改變那種企業搞好搞壞和我無關的狀況,讓經營者和企業共同從發展中獲利。
其次,購股權可能會佔用經營者大量的資金,甚至是全部家產,或者是向銀行的貸款。如果公司業績出現暴跌的話,對期權持有人可能會是一場災難,這也將迫使經營者加強對自我的約束,為自己的經營行為負責,以減少因疏忽和過失帶來的企業損失。當然,持股的來源必須是以他自己的財產購買的,而不是什麼乾股或單純的獎勵。在後一種情況下,經營者經營失敗所承擔的只是獲取更多利益的風險,而他的既有財產則不會有什麼損失,這對他的約束當然不會那麼有力。
期權制的實質
在美國,一些上市公司除了讓高級管理人員以較低價購買本公司股票期權外,也採用贈送方式。獲贈期權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受聘、升職、每年一次的業績評定。通常受聘與升職時獲贈股票期權數量較多,業績評定後獲贈股票期權數量較少。
目前在美國一些大的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結構中,股票期權的比例已超過基本工資和年度獎金。
1999年4月被迫辭職的康柏公司前首席執行官費佛,獲得的遣送費和股票認購權總價值達981萬美元。費佛在康柏任職期間擁有的1350萬股的股票認購權已完全可以行使,而且行使期限可以延長到任期結束後4年,他擁有的股票認購權目前價值約4.1億美元。而新任命的首席執行官卡普勒斯基本年薪為85萬美元,康柏還給他貸款500萬美元,讓他購買康柏股票,同時給予他20萬股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具有行使權的股票,其條件是在康柏的股價每股在35美元以上方可進行買賣。也就是說,康柏的前後兩位CEO都將成為億萬富翁,他們的財富不是來自工資、獎金或提成、回扣,而是來自一種先進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期權。
據資料顯示,全球排名前500家的大工業企業中,至少有89%的企業對經營者實行了股票期權制度。
期權制的激勵效力
員工持股在國外被稱為「靜悄悄的革命」,不少高新企業和上市企業相當程度上得益於此才突飛猛進。據統計,持股企業比不持股企業的生產力高1/3,日本的上市公司里有6成採用員工持股制。
有專家認為,企業的分配機制從鍾點工、小時工到周薪、月薪、年薪,一直在變化中,但都沒有改變員工與資本所有者的僱傭關系,大部分員工終其一生都處在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的狀態,工作積極性並不能真正發揮。實施員工持股制後,員工與原來的資本擁有者成為同路人,同舟必然共濟,員工在擁有成為百萬富翁的可能的同時,也帶上了企業的金手銬,盲目的流動少了,就能更好地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因此,今後企業是否實施員工持股,員工所持股「含金量」有多高,將是企業是否成功和能否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在管理層激勵方案的參與資格認定方面,不同的公司有著不同的做法。過去20年的趨勢是,在公司的等級結構中,管理層激勵方案是不斷向下擴展的。對於中層管理人員來講,激勵獎勵通常是根據該管理人員所在經營單位的運作情況,也有的是根據整個公司的財務運作狀況而實施的,美國3%的企業只對核心層(包括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和主要經營管理人員(副總裁、財務總監)實行管理層激勵方案,22%的企業只對頂尖的管理層實施管理層激勵方案,42%的企業對公司的中上管理層實施管理層激勵方案,只有3%的企業對所有的雇員實施管理層激勵方案。
全球最受贊譽的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1998年的總收入高達2.7億美元以上,其中股票期權所獲得的收益佔96%以上。
微軟的新總裁鮑爾默一上任就獲得了7%的股票期權,若以微軟約4000億美元的市值計,相當於280億美元的股票期權。1999年6月,百事可樂公司和加利達成一項意向,准備讓加利出任百事可樂公司的北美地區負責人,但就在6月24日加利與百事可樂公司商談有關計劃幾小時之後,加利的律師突然通知百事可樂說,加利決定轉投亞馬遜公司任總裁了,因為亞馬遜公司為得到加利,拿出了150萬股左右的股票期權,並吸引其加入董事會。
微軟公司擁有雇員27055名,人均創收53.2萬美元,80%的員工擁有認股權。微軟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的蓋茨被今天的美國人視為人民英雄。微軟的巨大成功和員工認股權的普遍擁有,使許多追隨蓋茨的人都成了百萬富翁。
近20年來贈送股票期權的做法愈演愈烈,這就改變了美國CEO的報酬形式。目前,美國90%的總經理都持有股票期權,1980年至1994年間,年平均期權贈送額由15.5萬美元增加到了120萬美元,漲幅為8倍。
繼美國之後,世界許多國家的企業都紛紛效仿這一制度。資料顯示,全球排名前500家的大工業企業中,至少有89%的企業對經營者實行了股票期權制度。
美國著名的《財富》雜志會同最佳供職公司研究所和休伊特公司一道,從1998年開始,進行一年一度的「美國最適宜工作的100家公司」的評選活動。他們從參選的美國1000多家大中型公司中挑選出295家進入最後一輪評選,對在這些公司工作的2.7萬名雇員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許多公司都像分發獎券一樣,向從總裁到停車場管理員等各類員工提供認股權。
員工持股在中國
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將是下一階段國企改革不容迴避的重點工作。如果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企業合約,對人力資本的權利與義務進行規范,將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在國企改革中因「人」的問題而產生的種種弊端也將得到根本改善。
在我國,期權制的引入,理應成為打破目前國企改革僵局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建立起有效的國企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如果早一些實行期權制,有的老總也不至於進班房。現在到了用金手銬代替鋼手銬的時候了!
國內較早實施員工持股制的是一些小型高科技私營企業,尤其是IT業企業。一些大型民營企業如今也紛紛盯上員工持股制度,今日、美的、TCL等都表現出很大興趣,其中華為公司憑一整套分配製度先聲奪人,僅去年就有4000名碩士生匯至門下。
格蘭仕是一個已從期權制中獲利的企業。1994年經過改制,形成了經營者持股62%的局面,並且持有人必須用錢來購買這些股份,如果一下拿不出這些錢,就要以個人的家產和股權作抵押向銀行貸款,這樣就把經營者的風險與企業的風險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從而為格蘭仕帶來迅速的發展。
應當說,經理期權制與員工持股制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1996年經過改制,國家通過有關技術入股的規定,私人技術入股可佔到總數的30%,這給科技人員通過持股獲取報酬開辟了道路。
就經理期權制而言,人們對此還比較陌生,各方面的看法尚不太一致。但一些現象已讓人擔憂。如有人以國企經營者無力負擔購股支出為由,主張為國企經營者配乾股或獎勵股份,這就偏離了期權制的原義,這種偏離很可能會最終毀掉期權制。
期權制的實際操作
經營者利益來源是其獲得期權兌現時的股票市價與簽訂期權合約時的股票買人價(又叫"行權價")之間的價差總和。若在經理某一段任職期間,公司業績好,股價節節上升,兌現時的股價高於定契約時的"行權價",則經理獲得的利益等於所授予的期股數額與股價價差的乘積,期股數額越多,價差越大,則經理獲利越多;若股價下降了,價差為負值,經理可以不行權。經理期權的特點在於,可以利用經理追求股票價差的自利行為來達到讓經理極大化公司業績從而提升股票價值的目的。
實施期權制的兩大主要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果股票價格與公司業績或內在價值之間的相關性不高,那麼股票期權激勵就會失去理論根據。
實行經理期權的基本假定前提是公司業績或公司內在價值與公司股價存在較高的相關性,股票價格水平可以反映公司經理的業績。但這個前提能否成立,卻是一個問題。在上市公司、股票市價=每股盈利×市盈率。或者市盈率=股票市價每股盈利。企業效益與股價之間的相關性可以通過市盈率來觀察。顯然,一隻股票在不同時期的市盈率越接近,企業效益與股價之間的相關性越高,反之越低;不同股票在同一時期的市盈率越接近,企業效益與股價之間的一般相關性越高,反之越低。經驗告訴我們,同一隻股票在不同時期,同股票在同一時期,其市盈率差異都是巨大的,也就是說,股價與企業效益之間的相關性是不高的。其實這也不奇怪,企業效益決定的只是股票的內在價值,股票市價則由內在價值與股市供求力量兩大因素決定,而股市供求力量又受經濟周期、股市周期、心理預期、投機力量等因素影響。因此,股票市價偏離它的內在價值,出現低估或高估現象,是必然的。問題不在於股價的高估或低估本身,而在於經理期權用股票市價而不是用內在價值來"曲折地"反映經理的成績,這就不可避免地會使經理成績的評價出現"扭曲",使那些股價高於內在價值的公司的經理得到過分的獎勵,而那些股價低於內在價值的公司的經理則得不到該得的獎勵,因為事實上經理的貢獻只與股票的內在價值相關。
第二個問題是:經理期權的適應面太窄,廣大非上市公司的長期激勵體制必須另避途徑。經理期權的雷聲很大,但即使在上市公司全部推行,對於整個企業界來說,其適應面也不到百分之一。占絕大多數的非上市企業的經理長期激勵如何設計呢?可否在股票期權之外探索對經理的長期激勵方法?顯然,僅用經理期權就想解決所有企業的激勵問題是不現實的。
第三個問題是:經理人市場尚不完善。美國等西方國家之所以期權制實施得比較成功,是和它們的經營者市場選擇機制分不開的。微軟的新總裁鮑而默在剛到微軟時就獲得了7%的股票期權,如果換了旁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多;另外,今年6月份,百事可樂公司和一名高級管理人員加利達成一項意向,准備讓加利出任百事可樂公司的北美地區負責人,但就在6月24日加利與百事可樂公司商談有關計劃幾個小時之後,加利的律師突然通知百事可樂說,加利決定轉投亞馬遜公司任總裁了。亞馬遜公司為得到加利,拿出了150萬股左右的股票期權並吸收其加入董事會。在這則事例中,加利的價值也不是由哪一級領導或哪一個人說了算的,他的價值是在市場的競爭中得到確定的。不拿出足夠的股權就不可能得到優秀的人才,市場的供求最終決定了經理人的價格。
我國至今仍沒有建立健全的資本市場和經理人市場。而這兩者可以說是期權制存在和發展的土壤。 沒有健全的資本市場和經理人市場,強行導入期權制,很難成功。
Ⅱ 看漲期權被低估,為什麼要賣出股票,且還要買入看跌期權
您好,您的描述可能有些問題,希望您再確認一下。
因為買入看漲期權相當於買入股票的同時買入看跌期權。這兩個操作本質上是一樣的。(下跌虧損有限,上漲盈利無限制)
現在因為看漲期權低估,具體做法是買入看漲期權,同時賣出股票以及賣出看跌期權,以套取利潤。
這個操作相當於是買入了一個低估的看漲期權而賣出一個正常估價的看漲期權,100%盈利的。
Ⅲ 股市裡估值高好還是低好
股票估值低比較好,不如買估值低的股票。當估值較低時,獲得最大回報所需的時間較少。即使買了被低估的股票,也不可能完全不虧錢,但如果持有時間足夠長,收益是非常豐厚的,與被高估的股票相比,被低估股票的風險會隨著持有時間的延長而急劇降低。總的來說,股票估值低要比股票估值高好一些的。雖然低估值並不能降低投資風險,但是拉長持有期後低估值就具有很明顯的優勢。而且,目前虧損最嚴重的情況就是持有時間長而且估值偏高的情況下。
不過估值過高或估值過低都不好。不管是買錯股票還是買錯價位的股票,都讓人頭疼,就算再好的公司股票價格都有被高估時候。買到低估的價格除了能賺分紅外,還可以獲得股票的差價,但是入手到高估的則只能無可奈何當「股東」。
估值就是評定一項資產當時價值的過程。 指對依從價課征關稅的進口貨物,核定其做為課征關稅的課征價格或完稅價格。並且估計其能夠到達的預計價值。估值也是股市中對於某種股票價值的體現。如某隻股 票的市價為9元,如果此公司的經營 業績非常良好,估值區域在30-40之間,說明此股票在資本市場嚴重低估。此時介入危險系數會比較小。
拓展資料
估值方法:
1.幫助企業建立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的長期財務預測模型,可以使用蒙特卡羅方法,對隨機變數指標按概率分布進行統計 模擬分析; 2.運用自由 現金流量 折現模型、經濟增加值或經濟利潤模型、 股利折現模型以及基於市場比率的估值模型等對投資的財務可行性進行分析; 3.對企業自身、 投資對象進行不同戰略情境演繹下的估值; 4.對企業圍繞流動資金佔用和投資的融資需求做出 融資工具的選擇和安排.
Ⅳ 估值高好還是低好
股票估值低比較好,估值低的時候買入股票,獲得最大回報所需時間更短。即使買到了低估值的股票,也不可能完全不虧損。
但持有時間夠長的話,收益是很豐厚的,並且相對於高估值的股票,低估值股票的風險會隨著持有時間的加長而急劇降低。
拓展資料:
股票估值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影響的因素很多,沒有全球統一的標准。對股票估值的方法有多種,依據投資者預期回報、企業盈利能力或企業資產價值等不同角度出發,比較常用的有這三種方法。
股票估值分為絕對估值、相對估值和聯合估值。
絕對估值
絕對估值(absolute valuation)是通過對上市公司歷史及當前的基本面的分析和對未來反映公司經營狀況的財務數據的預測獲得上市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絕對估值的方法
一是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二是B-S期權定價模型(主要應用於期權定價、權證定價等)。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使用最多的是DDM和DCF,而DCF估值模型中,最廣泛應用的就是FCFE股權自由現金流模型。
絕對估值的作用
股票的價格總是圍繞著股票的內在價值上下波動,發現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在股票的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買入股票,而在股票的價格回歸到內在價值甚至高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賣出以獲利。
對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經常聽到估值這個詞,說的其實是如何來判斷一家公司的價值同時與它的當前股價進行對比,得出股價是否偏離價值的判斷,進而指導投資。
相對估值是使用市盈率、市凈率、市售率、市現率等價格指標與其它多隻股票(對比系)進行對比,如果低於對比系的相應的指標值的平均值,股票價格被低估,股價將很有希望上漲,使得指標回歸對比系的平均值。
相對估值包括PE、PB、PEG、EV/EBITDA等估值法。通常的做法是對比,一個是和該公司歷史數據進行對比,二是和國內同行業企業的數據進行對比,確定它的位置,三是和國際上的(特別是香港和美國)同行業重點企業數據進行對比。
Ⅳ 股票的價值低估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股價低估?股票估值是指現階段在綜合考慮每股收益、行業市盈率、流通股本、每股凈資產、每股凈資產增長率等指標等隱私的前提下,對股票的未來價值做出評估。
股市的價值低估的含義就是,前期投資者對於該股的價值估算小於未來的實際價值。估值指數越低的股票,其下跌的風險就越小。估值指數小於30%或操作建議給出「立即買」或「買入」的股票即使下跌也是暫時的。
股票估值分為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絕對估值絕對估值是通過對上市公司歷史及當前的基本面的分析和對未來反應公司經營狀況的財務數據的預測獲得上市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絕對估值的方法:一是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二是B-S期權定價模型(主要應用於期權定價、權證定價等)。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DDM和DCF,而DCF估值模型中,最廣泛應用的就是FCFE股權自由現金流模型。
絕對估值的作用:股票的價格總是圍繞著股票的內在價值上下波動,發現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在股票的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買入股票,而在股票的價格回歸到內在價值甚至高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賣出以獲利。相對估值相對估值是使用市盈率、市凈率、市售率、市現率等價格指標與其它多隻股票(對比系)進行對比,如果低於對比系的相應的指標值的平均值,股票價格被低估,股價將很有希望上漲,使得指標回歸對比系的平均值。
相對估值包括PE(市盈率)、PB(市凈率)、PEG、EV/EBITDA等估值法。通常的做法是對比,一個是和該公司歷史數據進行對比,二是和國內同行業企業的數據進行對比,確定它的位置,三是和國際上的(特別是香港和美國)同行業重點企業數據進行對比。聯合估值聯合估值是結合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尋找同時股價和相對指標都被低估的股票,這種股票的價格最有希望上漲。
Ⅵ 上市公司可轉債是什麼意思
上市公司可轉債是指上市公司發行的一種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轉換成公司股票的債券。
可轉債具有債券和股票期權的雙重屬性,因此被視為一種混合性金融工具。作為債券,可轉債具有固定的利率和到期期限,投資者可以按期獲得利息收入,並在債券到期時收回本金。同時,可轉債還賦予了投資者在特定條件下將債券轉換成公司股票的權利。如果投資者認為公司的股票價值被低估,或者看好公司的未來發展前景,可以選擇將可轉債轉換成股票,從而獲得股票上漲帶來的資本增值收益。
可轉債的發行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是一種低成本的融資方式。由於可轉債具有轉換權,因此其利率一般比普通債券要低。同時,可轉債的持有者一般不會立即將債券轉換成股票,因此公司可以獲得一定的債務融資資金,用於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資等。
舉個例子,假設某上市公司發行了1億元的可轉債,年利率為2%,轉換價格為每股10元。投資者購買了這些可轉債後,如果在債券到期前,公司的股票價格上漲到了12元,投資者可以選擇將可轉債轉換成股票,從而獲得資本增值收益。如果投資者沒有選擇轉換,則可以在債券到期時收回本金和利息。
總之,上市公司可轉債是一種具有債券和股票期權雙重屬性的混合性金融工具,對於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來說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