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交流 > 中國研究

中國研究

發布時間:2021-05-08 14:33:18

❶ 中國學術研究的介紹

《中國學術研究》是由中國學術研究協會、中國教育學會課程研究會主辦的唯一綜合性理論月刊,國際刊號ISSN1008-6812、國內刊號CN11-1297/Z,國內外統一發行。

❷ 國內研究

目前,國內對和諧礦區建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解讀和諧礦區建設理念、層次和措施展開研究,如(李鳳岐、郭軍、李仲輝等,2010);二是就和諧礦區中的部分問題,如環境治理(白中科、朱學義、胡振琪等,2007)、安全制度(王玉海、尹亮等)、循環經濟(張建平、楊玲等)開展研究;三是就和諧礦區評價體系展開研究(張萬紅、陳振斌、耿殿明等,2007)。四是郭軍(2010)從企業的角度開展了就和諧礦區建設模式研究。五是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姚華軍、朱清(2012)等以國土資源部和諧礦區建設試點工作為依託,就和諧礦區建設的機制、礦地關系、利益共享開展了相關研究。從目前文獻收集的視野來看,本書是系統開展和諧礦區建設政策研究的首部著作。

❸ 國內研究現狀及進展

1.3.2.1 構造研究及進展

國內對沂沭斷裂構造帶的研究者甚多,研究程度較高,但尚存在長期爭論的問題。

(1)早期對沂沭斷裂帶的認識

有資料記錄最早對沂沭斷裂帶進行調查的是德國人李希霍芬(1898),他對山東進行地質調查,第一個描述了山東的重要斷裂構造[14],指出「山東的山地由自北向南沿著濰河斷層分為兩個地質和山嶽形態不同的部分」,並在其編制的構造圖上標出了斷裂帶的位置。1923年,中國學者譚錫疇在調查山東中、新生代地層時於莒縣境內首次記述了沂沭斷裂帶的蹤跡[30],「莒縣溪谷之西,有一南北向之正斷層,仰側為古生代前期及太古代地層,俯側為青山層王氏系及二疊、石炭紀煤系,斷距不大」。李捷(1929)在編制1∶100萬南京、開封幅地質圖說明書時描繪出沂沭斷裂帶沿沂河、沭河谷地發育,北接濰河的北北東向地層系所構成的「兩塹夾一壘」基本結構形態[31]。翁文灝(1930)在其著作中將李希霍芬的濰河斷層稱為山東濰河斷裂帶,並指出該斷裂為一地震中心。李四光在1948年已提出此斷裂帶的存在:「橫過山東從南邊沂水到北邊的濰縣有一強烈的破碎帶,這個破碎帶顯示出新華夏系擠壓的特點[59]」。同時他還第一次指出[60,61],該斷裂帶向北延入遼東半島,向南延入江蘇北部。該斷裂與北北西向和北東東向二組扭裂面具有成生聯系,其形成時代為白堊紀。張文佑(1957)認為有一北北東向斷裂帶沿濰河、沭河、沂河谷地伸展,大別山東端的傾沒可能與它有關[62]。徐嘉煒(1956)在調查江淮之間的區域構造時,指出介於張八嶺地軸與淮河地台及魯東地盾與魯西隆起之間存在一條北北東向的巨大斷裂帶[63~67],穿過安徽、江蘇、山東三省,命名為「安江山深斷裂」,1957年將其改稱「皖蘇魯深斷裂」。關於郯廬斷裂帶的對比研究見表1-3。

(2)中期對沂沭斷裂帶的認識

1957年,地質部航測大隊904隊進行大規模航空磁測時發現,山東郯城至安徽廬江一帶,有一條十分醒目的航磁正異常帶,第一次將之命名為郯城-廬江深大斷裂帶[3]。1980年在山東濰坊舉行了郯廬斷裂帶的專題學術討論會,學者們各抒己見,他們的許多觀點、分歧均刊登在1984年的《構造地質論叢》第3號中。此後對該斷裂帶的性質、演化及動力學機制的研究,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後來的研究主要涉及沂沭斷裂帶的體系歸屬(鄧乃恭,1982)、水平斷距的大小、斷裂帶所表現出的大陸裂谷特點及地體邊界的表徵和沂沭斷裂帶形成的時代等一些重要的問題。80年代以來,對於郯廬斷裂帶的研究不斷深入,針對該斷裂帶的研究已舉行過多次學術討論會,對其形成時代、運動方式、活動特點等的研究已出版多部專著和專輯,有300餘篇論文從各種角度論證了此斷裂帶的形成、演化和活動特徵。

環文林等(1982)對郯-廬斷裂提出了三個重要演化階段,及其與太平洋板塊運動相聯系。第一階段,中侏羅世晚期-早白堊世(120 Ma),庫拉板塊消亡,中國東部處於壓扭應力場;第二階段,晚白堊世-古近紀(約90 Ma),太平洋洋脊消減,出現伸展開張的構造環境;第三階段,新近紀-第四紀(40 Ma),太平洋板塊消減,中國東部出現右旋剪切應力場,總的來看,太平洋板塊運動對中國東部大陸地質作用影響的主要時期基本一致,郯-廬斷裂在上述主導應力作用下發生平移、推覆、張裂[69~71]。萬天豐劃分出四個運動階段,時間為135~52 Ma,包括了太平洋板塊運動主要時期和郯-廬斷裂的主要活動

[68]

(3)構造研究爭鳴階段

概括起來,對郯廬斷裂帶(沂沭斷裂帶)的研究存在六種不同的觀點與認識(圖1-2)。

徐嘉煒最早研究郯-廬斷裂及其平移性質,他認為郯廬斷裂帶是西北環太平洋邊緣大陸內測的大型平移斷層,其動力背景是太平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斜向運動,主平移時期為晚侏羅-早白堊世(140~110 Ma),最大平移距達740 km,隨後他又發表多篇論文及專著,進一步闡述他的這一獨到見解[19~23,63~65]。他認為郯廬斷裂三疊紀開始活動,晚侏羅紀晚期構造變動達到高潮,以擠壓條件下的巨大左行平移為主要特徵,白堊紀至古近紀轉為張裂斷陷,新近紀又受到新的擠壓,伴以小幅度的右行平移,這種斷裂性質上的轉變與太平洋板塊相對運動方向的改變有關,郯廬斷裂帶是濱西北太平洋區大陸內緣的大型剪切滑動帶。另一種觀點為「地縫合線-邊界線轉換斷層帶作為華北與華南板塊的縫合線」(周導之等,1980)。第三種是轉換斷層模式,認為郯廬斷裂的形成與華北和揚子陸塊沿秦嶺-大別造山帶碰撞有關[73~75],這一轉換斷層活動時限為晚古生代-中生代,延續到侏羅紀;張國偉(1998,2002)認為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大的陸內轉換斷層;張寶政(1993)亦認為郯廬斷裂具轉換斷層之特徵。第四種為碰撞嵌入模式(Yin et al.,1993)[76~79],基於郯廬斷裂帶的左行平移和朝鮮半島沃川帶、Honam剪切帶右行平移運動學特徵,認為郯廬和Honam剪切帶之間的蘇北、膠南及朝鮮的京畿-沃川帶是華南板塊北側不規則被動邊緣向北突出的一塊[80,81],存在於碰撞前,嵌入碰撞時代為早二疊世晚期至晚三疊世與早侏羅世。第五種模式認為它是我國東部一個獨立的巨型構造體系[82,83],稱更新華夏系,形成於燕山運動晚期。第六種模式認為郯廬斷裂帶是我國東部規模最大的一條白堊-新近紀的後地台型古裂谷帶[24~26,84,85],並劃分出北、中、南三段,各段的基本特徵、構造組合類型、沉降幅度、水平擴張量、火山活動、深部構造及地質發展史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均十分明顯地表現為先張後壓的雙重構造特徵,後期的擠壓應力作用取代於拉伸作用。高維明等(1980)認為沂沭斷裂帶是典型的大陸裂谷帶[86],是在中生代左旋平移基礎上,經歷了白堊紀強烈橫向擴張階段和第三紀以來的消亡擠壓階段而形成的。

表1-3 郯廬斷裂研究對比簡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圖1-2 郯廬斷裂帶構造模式圖

王小鳳等(2005)在《郯廬斷裂帶》一書中認為[2]:郯廬斷裂的形成發軔於南北地塊拼合帶的向南突出部位,而下地殼物質的NNE向左行韌性剪切流動則是其啟動機制,然後逐步向淺部和向北擴展。這一平面上自南向北分段遞進的生長遷移機制,得到了相應沉積盆地和岩漿活動年代學資料的支持,也解釋了中南段的縮短率和位移量明顯大於北段的事實。同時根據不同層次變形域的特徵,提出了沿滑脫面上層對下層做S(SS)E向滑動的多層滑移模式,反映了陸內大型走滑斷裂帶由深到淺的應力應變傳遞方式。通過斷裂兩側地殼縮短資料的判斷,得出了郯廬中南段累積最大位移量為300 km的結論。同時將郯廬左行剪切走滑斷裂發育歷史劃分為六個時期、四個變形階段,較全面地重現了從特提斯體制向太平洋體制的復雜歷史轉化過程,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東部大陸邊緣的動力學特徵。

(4)對沂沭斷裂帶活動的趨同認識

郯廬斷裂帶(含沂沭斷裂帶)在漫長的形成演化過程中,曾經歷過多期構造活動,構造力學性質發生過多次變化,在中、新生代又曾以拉張、擠壓(兼扭動)交替進行為特徵。對沂沭斷裂帶來說,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是各家易於接受的:

一是,無論沂沭斷裂帶在中生代前是否有強烈的活動,中生代以來強烈活動有可靠的證據,白堊紀是具垂直差異特點的強烈活動的形成階段,它代表新華夏系活動特徵,是一條規模巨大的逆時針向壓扭性斷裂帶。

二是,魯東至少在二疊紀以後、侏羅紀之前曾有過比魯西地區更大幅度的隆起。魯東缺失古生界到下中侏羅統;沂沭斷裂帶中缺失二疊紀上統(石千峰組);萊陽盆地底部礫石中發現石炭-二疊系灰岩礫岩[87];魯西局部發育有三疊系沉積地層;沂沭斷裂帶中坊子煤田坊子組(J)不整合於元古宇或下古生界之上。晚侏羅世到白堊紀,魯東成為沉積的集中發育區,在萊陽盆地中沉積有近萬米厚的中生代沉積地層,反映這時魯西比魯東有更大的隆起抬升。

三是,沂沭斷裂帶兩側中生代白堊紀以來地層可以對比,魯東和魯西並無明顯差別。此外,在昌邑-大店斷裂帶北段常以揉皺帶表現出來,這均顯示白堊紀以來無重大平移。

四是,斷裂帶成生發展的地質特徵對兩側地區有重要影響。晚侏羅世(155 Ma)前,伴隨魯東地區相對開始沉降,構造帶已開始逆時針向活動。晚侏羅世是構造差異活動較強時期,隨著膠萊坳陷的形成,膠北、膠南相對隆起,岩漿侵入活動廣泛發育。特別是在上侏羅統類磨拉石建造沉積之後,下白堊統火山岩系噴發之前,是構造強烈活動時期,相當於大寶運動主幕(星野一男,1985),有強烈擠壓的NE-SW走向構造形跡形成,斷裂發生較大平移運動[88]。早白堊世斷裂帶及其兩側次級序斷裂構造表現為張性活動特徵及區域右行走滑的構造背景,岩漿大多充填在這些斷裂中,基底上隆明顯。晚白堊世至古近紀是順時針平移的余動時期,斷裂少有平移,主要表現在斷裂兩側岩塊相對升降運動和岩塊內部低級序的斷裂構造的成生活動[89~94]

沂沭斷裂帶以東,新華夏系較低級別的NNE斷裂構造相當發育,集中表現在膠北地區和膠南地區,牟平-即墨斷裂以東也有強烈活動形跡。

到目前為止,以下問題仍然是地學界關注的熱點:

A.沂沭斷裂帶啟動的時間、邊界條件及古構造格局?

B.沂沭斷裂帶及其相鄰地區的構造型式及岩石圈結構變化?

C.郯廬斷裂帶左行平移發生的時限?最大平移的幅度是740 km還是300 km?它所誘引的從淺部到深層次的應變圖像如何?

D.中國東部大陸邊緣變形的模式、地殼運動的程式及動力來源是什麼?沂沭斷裂帶形成演化過程及構造應力場演變歷史?

E.沂沭斷裂帶對該地區的構造格局、沉積作用、岩漿活動以及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的形成與分布等有怎樣的控製作用?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1.3.2.2 構造控礦作用研究

(1)區域控礦作用

郯廬斷裂帶不僅在區域構造演化上具有重大的影響,而且是中國東部一條重要的內生金屬成礦帶[95]。沿此帶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型金、銀、銅、鐵、鉛鋅等內生金屬礦床。它們主要形成於燕山期(135~96 Ma)。當時在NE-SW向最大主壓應力的作用下,郯廬斷裂帶兩側的次級NNE向斷層或者NNE向斷層與橫向(NW、近EW向)斷層交叉處,常常成為內生金屬熱液礦床的有利儲集部位,此時NNE向斷裂均具有張剪性的特徵。該帶的成礦作用可稱為板內拉張帶成礦作用。但是拉張作用最強的大斷裂——郯廬斷裂帶反而沒有儲集大型、特大型礦床,那是因為該帶拉張作用太強,不僅在成礦時流體可沿斷裂帶通暢地經過,在成礦後非成礦流體(地下水)也可產生強烈的淋濾作用,使成礦物質難以保存。而郯廬斷裂帶兩側的一些中型斷裂在總體上較封閉的條件下的局部拉張部位,才比較有利於成礦物質的儲集與保存。

(2)對金礦的控製作用

對於郯-廬斷裂帶對金礦的控製作用,王小鳳等對郯廬斷裂帶中、南段對金礦的控制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118]:①郯廬斷裂帶對金礦(礦帶、礦田、礦區)分布的控制;②郯廬斷裂構造系統控礦構造型式對金礦控制的多樣性:A.主幹斷裂帶內及旁側與其走向相同的次級構造對金礦的控制,B.主幹斷裂旁側「入」字型構造分支斷裂控礦,C.金礦化受NEE(或NE)、NNW、NWW(或NW)等伴生構造控制,D.低序次旋扭構造對金礦的控制,E.構造復合控制金礦的具體定位;③控礦構造形變差異對金礦化類型的控制;④金礦成因的差異性與統一性;⑤郯廬斷裂帶成生發展與成礦的同步性。在戰略找礦方面,提出了A.東西向構造帶與郯廬斷裂帶的交匯復合區;B.構造活動、形變強烈和燕山期岩漿活動發育區;C.太古宇變質岩展布區;D.郯廬斷裂帶次級、低序次構造發育、自身復合及與其他構造成分復合區。具備上述四項條件的地區是找礦遠景區的最佳選擇。

❹ 中國有多少科研機構

中國有5個科研機構進入世界科研機構科研競爭力排行1000
據《科學時報》2007年4月16日「世界大學及科研機構競爭力排名: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科
學」一文報道,中國大陸科研競爭力名列全球第20位,較2006年上升1位。中國有5個科研機構進入世界科研機構科研競爭力排行1000強。

中國科學院(位居前列)、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

中科院我不說了。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自1986年成立來,中心主要工作如下:1. 學術研討會,2. 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 海外青年學者歸國訪問計劃, 4. 協聯成員及其論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國土資源部屬地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目前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從事地質科學研究、開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的事業單位,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研究的任務,在解決農業及農村經濟建設中基礎性、方向性、全局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以及科技興農、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發展農業科技出版事業、開展國內外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的方向和任務主要是惡性腫瘤的流行病學與病因學研究,腫瘤發病機理的探索以及發展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細胞及免疫學診斷和治療等生物高科技基礎及應用研究,探索腫瘤防治的新途徑。癌基因與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攻方向是研究與確定與癌發生發 展相關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它調控細胞生長的基因群, 同時利用系統生物學理論來研究在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理及診斷、防治癌的新途徑。各研究室擁有一批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具有較好的研究實驗條件。先後與一些市級綜合性醫療單位、中國科學院生化、細胞研究所、復旦大學、交通大學、肝癌高發現場(啟東、扶綏)等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

❺ 中國的國家級研究所都有哪些

國家級的研究院(所)主要有:

  1.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2.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3.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4.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5.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地名研究所

  7.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

  8. 國家計委產業發展研究所

  9. 中國科學院

(5)中國研究擴展閱讀

研究所是指以科學研究為主要目的的社會企事業機構。在我國是一種完成為特殊科研目的和任務而建立的研究機構。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多以企業形式存在。

在學術界,稱其為科學試驗的研究部門。研究所一直是國家重點扶持和照顧的對象,特別是軍工類的研究所,比如航天兩大集團,中電集團,航空,中船等重點研究所,一直是很多名校畢業生就業的首選。

❻ 如何看待中國學術研究現狀

我覺得中國學術研究正在往中國哲學方向走。因為現象學,特別是海德格爾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改造之後,現象學已經開始讓人們意識到人類既沒有內部世界的確定性,也沒有外部世界的確定性,是一種關聯的關系,所以只有在這個條件下,西方傳統的哲學思維(具體說是本體論)的打破後,後現代的西方哲學才有與中國哲學交流的可能。所以慢慢的會往中國哲學走。像張祥龍、柯小剛,就是走的這條路。

❼ 國內研究現狀

1.2.2.1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已步入規范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地質工作,產生了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當時的管理模式是由各地勘單位建立岩心庫,一些地質局和地質院校建立地質博物館,保管資料設施簡陋,技術方法落後,服務對象大多限於本單位或本系統,對地質資料的服務意識較為淡薄,基本不提供對社會的服務。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工作開展較少。

2002年,國務院印發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明確提出了實物地質資料的概念「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明確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內容:「公開和利用」,並明確提出「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等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以有償利用等」。

2003年,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明確了國家級和省級地質資料館的服務職責「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應當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提高地質資料的處理、保管水平,建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公布地質資料目錄,開展對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2008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我國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工作進入新的階段。辦法明確規定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的職能「建立健全館藏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利用制度」「並向社會提供實物地質資料服務」。

2012年,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57】),再次明確了「館藏機構及受託單位應積極創造條件建設地質資料庫房,依照相關規定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保管和提供服務」。

1.2.2.2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開始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專家翻譯了部分發達國家的相關資料,對包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荷蘭等國家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情況進行了考察,並撰文介紹了這些國家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先進經驗。如:任香愛(2013)發表的《中國與部分發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與方法對比》,分析了發達國家與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政策方法;劉鳳民、任香愛、夏浩東等(2013)發表了《荷蘭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概況》及《英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情況及其啟示》;陳新宇(2013)發表了《俄羅斯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與服務》及《國外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特點與加強我國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的建議》。

1.2.2.3 我國各省和各行業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開始起步

近年來,各省主管部門開始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各省管理人員針對各省的不同情況,介紹了各省的服務現狀及管理建議,對建立我國省級實物地質資料服務模式做出了探討。如任香愛(2013)發表的《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建議》,樂艷莉、陳忠良(2011)發表的《上海市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建設》,李東風等(2013)發表的《建立遼寧省礦產資源勘查實物地質資料篩選分級標準的思考》,李卉、於順然(2012)發表的《江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現狀與對策建議》,張紅、張美芝(2008)發表的《山東省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現狀及對策》等。

各行業也根據行業的不同,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進行了探討。如賈顯英(2013)發表的《淺談油田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現狀與對策》,岳玉山(2009)等發表的《地質岩心實物資料的標准化管理》。

1.2.2.4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內容由生產管理向公共服務轉變

最初幾年,實物地質資料研究的內容大多數屬於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即採集、匯交、庫藏等方面),服務研究資料較少。近年來,實物地質資料研究的內容開始逐步轉向服務研究轉變。如:任香愛與張業成(2013)發表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與產品開發的總體設想》,提出了開展我國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的總體設想;高鵬鑫(2013)發表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框架及其內部組合關系》,論述了服務研究的框架及體系內部各子體系的相互關系;本人(2013)也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發表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初步探討》。

從目前國內外研究情況看,存在以下問題:

(1)由於國情不同,還沒有完全可以借鑒的國外關於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成果的成熟模式,需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服務體系。

(2)國內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剛剛起步,近年來也取得明顯的進展。但大多數可借鑒的研究資料屬於地質資料的范疇,由於實物地質資料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服務研究還比較薄弱。

(3)目前國內的研究成果大多數偏重於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研究,對服務的研究比較薄弱。

(4)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僅限於個別產品的開發和利用,還沒有根據公共服務需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

❽ 中國研究生現狀

一、擴招。中國大學的擴招,大約從2000年左右開始,今年是2012年,基本上目前在讀的研究生都是擴招後開始接受教育的。

客觀的講,擴招的確給更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文革十年給中國教育和人才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擴招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的大學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消化擴招後的這么多學生,通俗的講:如果把中國的大學比作一輛客車,那麼擴招後的這輛客車是嚴重超載的。

這「超載」的後果就是每個學生享受到的教育資源不足,嚴重少於他應該享受到的標准。
盡管表面上中國的高等教育門檻低,學位授予制度沒那麼嚴格,但實際上,中國的高等教育淘汰率是非常高的。雖然在這個國家讀研究生,幾乎每個人都能拿到學位,但在畢業後,除了那個學位以外,你可能什麼都沒學會。讀博士那幾年你有文章,畢業以後就被學術界淘汰。

二、SCI。其實單純擴招,也不是什麼致命的問題,導師沒有題目,沒有指導,那就自學,或者跟著師兄混。可問題沒那麼簡單,中國的研究生還面臨一個巨大的壓力,那就是畢業必須發表SCI論文。

於是這個情況就像是餡餅,研究生就是一塊肉,被兩片巨大的面餅緊緊夾在中間,一邊是根本沒有題目,沒有指導的導師,另一邊則是畢業必須發表的SCI論文。
那就是多給研究生一些支持與理解,少一分期待與要求,家長對孩子少一分望子成龍,戀人對另一半少一分事業心的要求,他如果抱怨,你就多傾聽,不要說他怨天尤人,不要怪他不夠成熟,因為他的狀況其實未必比富士康跳樓的那些工人好太多。而對於那些沒題目沒指導,只知道一味PUSH學生幹活的導師,我沒什麼好說的。

三、中國所有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心理輔導工作都沒能跟上。盡管不少單位設置了心理咨詢的醫師,但效果不太好。在這里我建議各位看我文章的領導多關注學生的心裡輔導工作,在自己學校多開心理學講座,做多科普,讓學生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個最起碼的認識,也提前做好心理准備。

四、綜合上述幾點,目前中國研究生的狀況不容樂觀,導師總體能力不足以應對擴招的局面,以及畢業對SCI論文的要求使得中國研究生壓力山大,部分研究生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抑鬱症。

重度抑鬱症症狀之一是自殺,所以近幾年研究生自殺率呈升高趨勢,同時我也注意到,很多單位已經出台了「反放羊管理條例」,要求導師在一年內最多隻能招收兩名研究生,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放羊小組起到抑制的作用,但是從政策出台到收效還是會有一個過程,我認為這個時間是三到五年左右。

❾ 中國研究最高機構是哪裡

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想,先後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創新2020」、《「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提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創新促進發展,科技引領未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等戰略研究報告。
據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全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7.1萬餘人,在學研究生6.4萬餘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一些領域方向也具備了進入世界第一方陣的良好態勢。在解決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批科學家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發揮了關鍵和中堅作用,並作為我國科技界的代表活躍在國際科技前沿。[1]

❿ 日本對中國研究有多深

日本是一個很奇怪的民族,在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期間,無論是在小型戰斗還是在規模較大的戰役中,無論是對待平民還是戰俘的態度中,無論是處理內部士兵關系還是外部敵方關系的過程中,日本人的殘忍行為隨處可見,這種殘忍有時甚至達到令人發指的程度。

然而,正是這些行為被貼上“殘忍”標簽的日本人,在戰爭結束之後的幾十年裡,卻一直沒有中斷到遙遠的中國戰場遺址拜祭。隨後,在二戰的廢墟上,他們20世紀60年代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7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這似乎是一個充滿了矛盾性的民族。

在古代,由於日本人對中華文明的仰慕和吸納,中華民族充盈著自豪的感情;在近代,由於戰爭,仇恨的感情占據了上風;在現代,由於殺戮,憤怒的感情彌漫開來。

在當代,由於歷史進程的延續,仇恨與憤怒的感情也在繼續;由於日本技術的領先,親睞有加的情緒並不缺乏市場。

研是指獨立法人研究機關。民間除了有諸如日本中國學會、現代中國學會等研究中國問題的機構,一些大企業中都設有中國部。這種官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效率高、成果多。

在這三個體系所構成的研究主體關注之下,日本對中國進行研究的內容極其廣泛。僅僅在大學里,研究中國的內容涵蓋了從先秦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朝廷制度到客家語言等諸多方面;專家研究的問題則覆蓋了政治問題、宗教問題、婦女問題、經濟問題、法律問題、糧食問題等方面。

閱讀全文

與中國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是否應該購買自己公司股票 瀏覽:568
莊家是怎麼悄悄買股票 瀏覽:496
申萬宏源股票軟體 瀏覽:180
長期股選什麼股票好 瀏覽:176
股票開戶數回落近兩成 瀏覽:243
股票主力查詢 瀏覽:356
股票配資非法經營批准逮捕 瀏覽:509
如何把握基金持倉股票 瀏覽:268
能看股票階段漲幅的手機軟體 瀏覽:668
義大利ric封頂指數股票行情 瀏覽:671
華達科技股票趨勢分析 瀏覽:501
靜電設備 瀏覽:290
股票基金屬於什麼證券 瀏覽:678
炒股是到銀行開戶嗎 瀏覽:351
生產手機觸摸屏公司股票 瀏覽:767
計量經濟學分析對股票市場 瀏覽:96
怎樣勸親人不要炒股 瀏覽:505
戰略配售螞蟻股票的基金是 瀏覽:970
啥手機炒股好用 瀏覽:426
電腦上的股票開戶在哪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