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師大學堂是干什麼的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受到舉國關注,但由於清廷的腐敗,政府並沒有對大學堂給予充分的投入。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它既是全國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轄各省學堂。詳見網路《京師大學堂》
㈡ 創立京師大學堂如何創建的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十二日,刑部侍郎李端棻上奏光緒帝,提出應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京師大學惟益加專精。對此光緒帝諭旨:此事由總理衙門妥議。七月,協辦大學士孫家鼐奉旨召集有關官員商議辦學堂事,強調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辦學方針。並決定於北京西城原同文館附近買地籌金擴建學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十五日,御史王鵬運上奏光緒帝再次提出開辦京師大學堂。光緒帝下渝:「妥速辦理」。六月十一日,光緒帝頒「明定國是」詔,實行變法。隨後,命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妥議開辦京師大學堂事。決定由梁啟超參考日本和西方各國學制起草《京師大學堂章程》,章程分八章五十二條。規定:京師大學堂的辦學方針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並用,觀其會通」。課程分為普通學和專門學兩類。以經學、理學、中外掌故學、諸子學、初級算學、格致學、地理學、文學及體操學為普通學科;以各國語言文學、高等算學、格致學、政治學、地理學、農學、礦學、工程學、商學、兵學、衛生學為專門學科。章程還規定「各省學堂皆歸大學堂統轄」。同時提出「寬籌經費」、「宏建學舍」、「慎選管學大臣」、「簡派總教習」等建議。七月三日,朝廷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隨後委派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家鼐為管學大臣,管理大學堂事務。任命張元濟為大學堂總辦(後又由黃紹箕、余誠格分別繼任)。任命朱祖謀、李家駒為提調,許景澄為總教習,劉可毅、駱成驤為教習。原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為西學總教習。同時決定將原設官書局和新設譯書局並入大學堂。由管學大臣督辦。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九日,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學員不足百人,多為世家官宦子弟及少數各省中學堂選送的高材生。十二月三十日,又設立師范齋,規定於前三級學生中選其高材生為師范生,專講教學之法,為以後派往各省學堂充當教習之用。次年九月,又設立史學、地理、政治三學堂。改派許景澄為管學大臣,黃紹箕為總辦,劉可毅、駱成驤仍為教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京津一帶興起,京師大學堂內師生對此議論紛紛。管學大臣許景澄與京官袁昶等力主鎮壓。不久許以「極諫」圍攻使館和排外宣戰的罪名而被清廷殺戮,教習劉可毅也被殺害。消息傳來京師大學堂學生四散離去,校舍封閉,藏書損失殆盡。九月,慈禧太後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七日,慈禧太後從西安返京籌辦「新政」。十日,派張百熙為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命其修改辦學章程,擴大京師大學堂的規模。京師大學堂重新恢復。二月十三日,張百熙奏陳籌備情況:一、准備設預科,預科分政科和藝科兩門;設速成科,分仕學館、師范館。二、添建講舍,在原有一百四十餘間的基礎上添蓋一百二十餘間。購西城瓦窯地方土地一千三百畝蓋房。落成後除預備、速成兩科外,新奏旨送大學堂仕學館學習肄業的進士,附設醫學館的學生一並遷入。三、附設譯局,譯局由官書局籌辦。四、經費:由華俄銀行撥發百萬,大省每年撥二萬;中省一萬;小省五千。又決定任命吳汝綸為大學堂總教習,張鶴齡為副總教習,於式枚為總辦,李家駒、趙從蕃為副總辦。對以上提議慈禧太後加以批准。十月十四日,京師大學堂正式舉行招生考試。速成科學生考試科目有史論、輿地策、政治策、交涉策、算學策、物理策及外國文論七門。師范館由各省選送學生若干,考試科目有:修身倫理大義、教育學大義、中外史學、中外地理學、算學、代數、物理化學、淺近英文、日文等。仕學館由各省推薦,不參加考試。結果共錄取學生92名。後來又擴招九十名。十二月十七日,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又增設了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畢業生分別授給貢生、舉人、進士頭銜。一個月之後北京掀起了拒俄運動,四月三十日,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仕學館學生二百餘人鳴鍾上堂,發起聲討沙俄罪行大會,會後起草《京師大學堂師范、仕學兩館學生上管學大臣請代奏拒俄書》。當晚,部分學生退學參加了抗俄義勇軍。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京師大學堂又增設滿蒙文學,七月,附設博物品實習科。次年,建立京師大學堂圖書館,清政府將熱河文津閣的四庫全書撥給京師大學堂圖書館。宣統二年(1910年)改設分科為經、法、文、格致、農、工、商七科。民國一年(1912年)五月三日,袁世凱批准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
㈢ 京師大學堂是哪一年更名為北京大學的
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㈣ 京師大學堂和京師同文館什麼關系或區別·
京師大學堂和京師同文館的關系:京師同文館於1902年被並入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和京師同文館的區別:
1、創辦時間不一樣:京師同文館是1862年8月24日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則是1898年7月3日創辦的。
2、目的不一樣:京師同文館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有著極強的「急用現學」目的。京師大學堂則是希望可以達到民族自強的目的。
3、課程設置不一樣:京師同文館課程開始時只設英文,後來增設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設算學館,教授天文、算學。京師大學堂課程設置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辦法,分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兩類:普通學科為全體學生必修課,包括經學、理學、掌故、諸子、初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文學、體操10科。
專門學科由學生任選其中一或兩門,包括高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農礦、工程、商學、兵學、衛生學等科。另設英、法、俄、德、日5種外語,學生凡年在30歲以下者必須修一門外語;30歲以上者可免修。
㈤ 京師大學堂與京師同文館 的區別
1、京師同文館主要是培養外語人才,而京師大學堂則是培養高等人才的綜合性大學
2、京師同文館於1861年開辦,京師大學堂,學校創辦於1898年
3、早期京師同文館獨立 ,後被並入京師大學堂
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欣於1861年1月(咸豐十年十二月)奏請開辦,初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以外國人為教習,專門培養外文譯員,屬總理事務衙門。課程開始時只設英文,後來增設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設算學館,教授天文、算學。美國傳授士丁韙良總管校務近三十年。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間的曾用名。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 ,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
(5)京師大學堂擴展閱讀:
京師大學堂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到其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
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設速成、預備兩科,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同年,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師范館成立,師范館為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的前身 。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 ,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
㈥ 京師大學堂何時改為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在近代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以中國最高學府的身份創立,最初也是當時的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身兼中國最高學府與國家教育部的雙重職能。北大傳承著中華數千年來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學統,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自建校以來一直享有崇高的名聲和地位,可謂「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辛亥革命後(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
㈦ 第一所大學 是京師大學堂 還是北洋大學
中國最早的大學是那一所長期以來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是前身是嶽麓書院、有千年歷史的湖南大學,有的說是清朝盛宣懷最早創辦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學,有的說是前身是京師大學堂的北京大學的。
中國真正的第一所大學也不是北洋大學堂,而是誕生於19世紀六十年代的外國教會大學---上海聖約瀚大學,聖約瀚大學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學模式設立的大學,這所實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學最終在解放後被強行解體。
中國官辦最早辦的大學,則是北洋大學堂(1895年)無疑,之後是南洋公學(1896年)和京師大學堂(1898年)。武漢大學前身(1893)和浙江大學的前身(1897)是中國傳統的書院,並不能列入大學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聖約瀚大學則是中國唯一一所大學,當然也是最好的大學了。所以中國大學成立時間順序應該如下:
1、北洋大學,中國近代第1所代最早的大學大學,為今天津大學的前身。
2、南洋公學為盛宣懷1896年(光緒22年)創建於上海,與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南洋",泛指華東沿海一帶。清末民初,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各省為"南洋",稱江蘇以北沿海各省為"北洋"。
1959年7月31日,起源、根植並輝煌於上海"南洋公學"的交通大學完全分立,經教育部批准,分別成立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
3、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也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之一。它開辦於1898年7月3日,屬於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北京大學。
㈧ 京師大學堂
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
㈨ 京師大學堂建立的原因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了一次割地高潮,中國又一次面臨被瓜分亡國的危機。為了救亡圖存,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發起了一場變法維新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而維新,必須從廢科舉、立學校開始。
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等在北京組織「強學會」,購置圖書,收藏報刊,供群眾閱覽,並經常開會講演,討論學術,批評時政,宣傳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近代科學知識,鼓勵人們學習西方,以學以致用的原則來培養人才,最終達到民族自強的目的。
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芬在給清廷的《請推廣學校折》中,第一次正式提議設立「京師大學」。
1898年初,隨著變法維新運動日益發展,康有為在《應詔統籌全局折》中再次提出:「自京師立大學,各省立高等中學,各府縣立中小學及專門學」。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詔書中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
7月3日,光緒批准了由梁啟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這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學制綱要。吏部尚書孫家鼐被任命為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曾出任多國公使的許景澄和長期擔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的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分別出任中學和西學總教習。規定大學堂的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並用,觀其會道。」課程分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兩類。這樣,京師大學堂不僅成為全國最高學府,而且是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近代以來,為挽救民族國家危亡,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大聲疾呼變法自強,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京師大學堂就是在戊戌維新運動中誕生的。
1898年9月21日(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後夥同其頑固派,一舉鎮壓了維新派的變法運動,此即「戊戌政變」,又稱「百日維新」。光緒遭到幽囚,維新派或出逃,或被治罪。慈禧進行了全面復辟,把變法的所有新政統統廢除。但是,她卻保留了新政中正在艱難籌建的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成為「戊戌政變」後唯一倖存者。
㈩ 京師大學堂的發源地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它開辦於1898年7月3日,屬於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它的辦學原則是:以中國的傳統學科為主體,引進一些西方學科,構成中西結合的課程內容。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分普通學與專門學兩類。同時設師范齋和編譯局等部門。以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范館」。
中文名:京師大學堂
外文名: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簡稱:大學堂
校訓:為之則易,不為則難
創辦時間:1898年7月3日
類別:國立大學
知名校友:嚴復 陳獨秀
所屬地區:中國 北京
現名:北京大學
簡介
名稱
中文:京師大學堂
英文: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德文:Kaiserliche Universitaet von Peking
法文:Université impériale de Pékin
俄文:Цзинши дасюэтан (Пек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成立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而建立京師大學堂是其重要舉措。1898年7月3日,光緒帝正式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由孫家鼐主持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東街(原馬神廟)和沙灘(故宮東北)紅樓(現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許景澄任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 A. P. Martin)任西學總教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