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軍什麼時候入侵格瑞那達的
美國趁格瑞那達內部發生奪權政變?政局激烈動盪之機,於1983年10月25日對格瑞那達進行了武裝入侵,代號為「暴怒行動」?這次入侵作戰,是1965年美國武裝干涉多明尼加以來在拉美採取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也是一場現代化的有限規模的島嶼作戰?格瑞那達位於加勒比海東部向風群島最南端,南與南美大陸隔海相望,北距美國2000多公里?全國由主島格瑞那達以及卡里亞庫和小馬提尼克等島嶼組成?面積344平方公里,人口約11萬人,首都聖喬治?1783年以前,格瑞那達屬加勒比族印第安人居住地;1783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74年2月獨立後,成為「英聯邦」成員國?此後,先後加入了「泛美組織」和「加勒比共同體」?格瑞那達雖是彈丸之地,但它扼守加勒比海通往大西洋航道的要沖,佔有重要戰略地位?
1979年3月,格瑞那達「新寶石」運動領導人畢曉普發動政變,推翻了埃里克?蓋里政府,並成立新政府?畢曉普執政後,奉行同蘇聯?古巴發展密切關系的政策,從而引起了加勒比地區一些親西方國家的疑懼和美國的嫉恨?尤其自1980年以後古巴以援助發展旅遊交通為名,在格瑞那達島西南部薩林斯援建一個跑道長達3800米的大型現代化機場,對美國的石油運輸線構成威脅?因此,美國一直在尋找機會試圖對格瑞那達採取軍事行動,以保衛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利益?
80年代初,在美國的壓力下,畢曉普開始調整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聯和古巴保持密切關系的同時,努力同西歐經濟共同體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發展經濟合作,並試圖緩和和改善對美關系?但他這種不定的外交政策卻遭到了內部親蘇強硬派的反對,並引起蘇聯和古巴的猜忌?在這種情況下,格瑞那達政府軍司令奧斯汀於1983年10月13日發動政變,槍殺了畢曉普,全國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於是,美國便以「應加勒比六國的緊急要求」和「保護美僑」為借口,於10月25日晨對格瑞那達實施入侵?
美國在這次入侵中,共投入地面部隊約8000人,其中登陸部隊為1個陸戰隊加強營和海軍的「海豹」特種隊,搭乘5艘兩棲艦船,並配有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30多架;空降部隊為第82空降師5000人和別動隊第75團第1?第2營700餘人;以及加勒比六國組成的所謂「聯軍」約300人?另有第22航空母艦戰斗群計艦艇6艘,擔任戰役掩護和戰術支援?入侵部隊的總指揮是麥克唐納海軍上將,登陸部隊指揮官為第2艦隊司令梅特卡夫海軍中將?
美軍把格瑞那達劃分為南?北兩個戰區,並以此來部署其入侵兵力?從南部入侵的兵力編為3個梯隊:第一梯隊由別動隊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和巴貝多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以控制新機場,保障第二梯隊進入戰斗;第二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與6國「聯軍」組成,分別在美國本土和巴貝多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爾後兵分兩路奪取首都聖喬治和卡爾維尼兵營,殲滅守軍主力;第三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增強第二梯隊的突擊力量?南部戰區的作戰由第22航空母艦戰斗群和空運司令部進行支援?
從北部入侵的兵力也編為3個梯隊:突擊梯隊由陸戰隊一部約400人組成,乘「關島」號兩棲突擊艦的艦載直升機,前往珍珠機場垂直登陸,以控制機場,保障後續梯隊機降;後續梯隊由陸戰隊約800人組成,其中一部在珍珠機場機降,另一部在該機場東側著陸,直取格林維爾兵營;預備梯隊由陸戰隊2個連組成,隨時准備增援主島戰斗和遂行卡里亞庫島登陸作戰?海軍的「海豹」特種分隊則編成2個傘降小分隊,任務是分別偷襲格瑞那達的電台和總督府?
格瑞那達政府軍總共只有2個步兵營?1個炮兵連和1個高炮連,計1200多人?格軍沒有空?海軍,也沒有坦克,只有少量裝甲輸送車,主要裝備是輕武器,此外,另有駐格瑞那達的古巴顧問和武裝援建人員700餘人?
1983年10月25日晨5時左右,美軍對格瑞那達東北部的珍珠機場和四南部的薩林斯機場同時實施傘降和機降?在北部,美海軍陸戰隊先頭部隊400人從「關島」號兩棲突擊艦上乘直升機在珍珠機場強行垂直降落,並控制了跑道?
接著,後續梯隊800人也先後著陸?7時至8時10分,格軍潰散,美軍控制了整個珍珠機場,隨後又攻佔了格林維爾兵營?
在南部,美「獨立」號航空母艦出動A-6和A-7型艦載機對薩林斯角進行火力突擊;與此同時,別動隊第75團2個營700人分乘3架C-130運輸機前往薩林斯機場實施傘降,由於遭到古巴人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火力的猛烈射擊,別動隊員不得不進行超低空跳傘?著陸後,別動隊員遂向古巴陣地推進?雙方展開了激烈戰斗?
不久,南部美軍基本控制了新機場跑道,後續梯隊第82空降師的2個營先後機降著陸;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於當日傍晚攻佔弗里昆特軍火庫;另一路沿盤山公路東進,攻佔聖喬治醫學院?
在美軍南?北兩支兵力機降的同時,美「海豹」小分隊11人在總督府空降?但這支小分隊在撤離總督府時受阻,只好睏守待援?隨後,北部美軍派出250名陸戰隊員乘「關島」號兩棲突擊艦轉移到西海岸,再換乘13輛兩棲登陸車在大馬爾灣上陸,然後在5輛M-60型坦克的掩護下,佔領了大馬爾,攻入總督府,救出被軟禁的英國總督斯庫恩等人?經過一天的戰斗,美軍在格瑞那達島上基本上形成了從東北和西南兩翼向首都聖喬治突擊的鉗形攻勢?
10月26日,美第82空降師又從國內派出2個營及其他分隊,使格瑞那達島上的美軍總數達到6000人,形成3倍於對方的兵力優勢?同日下午,南部美軍進抵大安塞,並攻佔貝爾蒙特電台?隨後,又佔領了格瑞那達政府軍司令部所在地弗雷德里克堡?10月27日,南部美軍會同北部的陸戰隊攻佔軍事要地里奇蒙山監獄;10月28日15時,攻下格瑞那達首都聖喬治?至此,美軍結束島上主要戰斗?隨後,對撤至中?北部山區展開游擊戰的古巴人和格瑞那達政府軍殘部,美軍組成小分隊分頭掃盪?至11月2日,戰斗全部結束?
在戰斗中,美軍死亡18人,傷91人,3架直升機被擊落,15架損壞,古巴人死亡69人,傷56人,被俘642人,格瑞那達政府軍被俘15人,其餘逃散?這次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的作戰顯示出以下幾個特點:戰前准備比較充分;行動隱蔽,實施巧妙的戰役偽裝;幾乎全部採用機降和傘降,出其不意,快速上陸;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
B.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戰爭的結果是什麼
美第82空降師又從國內派出2個營及其他分隊,使格瑞那達島上的美軍總數達到6000人,形成3倍於對方的兵力優勢。同日下午,南部美軍進抵大安塞,並攻佔貝爾蒙特電台。隨後,又佔領了格瑞那達政府軍司令部所在地弗雷德里克堡。10月27日,南部美軍會同北部的陸戰隊攻佔軍事要地里奇蒙山監獄;10月28日15時,攻下格瑞那達首都聖喬治。至此,美軍結束島上主要戰斗。隨後,對撤至中、北部山區展開游擊戰的古巴人和格瑞那達政府軍殘部,美軍組成小分隊分頭掃盪。至11月2日,戰斗全部結束。
在戰斗中,美軍死亡18人,傷91人,3架直升機被擊落,15架損壞,古巴人死亡69人,傷56人,被俘642人,格瑞那達政府軍被俘15人,其餘逃散。這次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的作戰顯示出以下幾個特點:戰前准備比較充分;行動隱蔽,實施巧妙的戰役偽裝;幾乎全部採用機降和傘降,出其不意,快速上陸;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
C. 什麼是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美國趁格瑞那達內部發生奪權政變、政局激烈動盪之機,於1983年10月25日對格瑞那達進行了武裝入侵,代號為」暴怒行動」。這次入侵作戰,是1965年美國武裝干涉多明尼加以來在拉美採取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也是一場現代化的有限規模的島嶼作戰。格瑞那達位於加勒比海東部向風群島最南端,南與南美大陸隔海相望,北距美國2000多公里。全國由主島格瑞那達以及卡里亞庫和小馬提尼克等島嶼組成。面積344平方公里,人口約11萬人,首都聖喬治。1783年以前,格瑞那達屬加勒比族印第安人居住地;1783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74年2月獨立後,成為」英聯邦」成員國。此後,先後加入了」泛美組織」和」加勒比共同體」。格瑞那達雖是彈丸之地,但它扼守加勒比海通往大西洋航道的要沖,佔有重要戰略地位。
D.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美國趁格瑞那達內部發生奪權政變、政局激烈動盪之機,於1983年10月25日對格瑞那達進行了武裝入侵,代號為「暴怒行動」。這次入侵作戰,是1965年美國武裝干涉多明尼加以來在拉美採取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也是一場現代化的有限規模的島嶼作戰。格瑞那達位於加勒比海東部向風群島最南端,南與南美大陸隔海相望,北距美國2000多公里。全國由主島格瑞那達以及卡里亞庫和小馬提尼克等島嶼組成。面積344平方公里,人口約11萬人,首都聖喬治。1783年以前,格瑞那達屬加勒比族印第安人居住地;1783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74年2月獨立後,成為「英聯邦」成員國。此後,先後加入了「泛美組織」和「加勒比共同體」。格瑞那達雖是彈丸之地,但它扼守加勒比海通往大西洋航道的要沖,佔有重要戰略地位。
1979年3月,格瑞那達「新寶石」運動領導人畢曉普發動政變,推翻了埃里克·蓋里政府,並成立新政府。畢曉普執政後,奉行同蘇聯、古巴發展密切關系的政策,從而引起了加勒比地區一些親西方國家的疑懼和美國的嫉恨。尤其自1980年以後古巴以援助發展旅遊交通為名,在格瑞那達島西南部薩林斯援建一個跑道長達3800米的大型現代化機場,對美國的石油運輸線構成威脅。因此,美國一直在尋找機會試圖對格瑞那達採取軍事行動,以保衛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利益。
80年代初,在美國的壓力下,畢曉普開始調整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聯和古巴保持密切關系的同時,努力同西歐經濟共同體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發展經濟合作,並試圖緩和和改善對美關系。但他這種不定的外交政策卻遭到了內部親蘇強硬派的反對,並引起蘇聯和古巴的猜忌。在這種情況下,格瑞那達政府軍司令奧斯汀於1983年10月13日發動政變,槍殺了畢曉普,全國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於是,美國便以「應加勒比六國的緊急要求」和「保護美僑」為借口,於10月25日晨對格瑞那達實施入侵。
美國在這次入侵中,共投入地面部隊約8000人,其中登陸部隊為1個陸戰隊加強營和海軍的「海豹」特種隊,搭乘5艘兩棲艦船,並配有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30多架;空降部隊為第82空降師5000人和別動隊第75團第1、第2營700餘人;以及加勒比六國組成的所謂「聯軍」約300人。另有第22航空母艦戰斗群計艦艇6艘,擔任戰役掩護和戰術支援。入侵部隊的總指揮是麥克唐納海軍上將,登陸部隊指揮官為第2艦隊司令梅特卡夫海軍中將。
美軍把格瑞那達劃分為南、北兩個戰區,並以此來部署其入侵兵力。從南部入侵的兵力編為3個梯隊:第一梯隊由別動隊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和巴貝多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以控制新機場,保障第二梯隊進入戰斗;第二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與6國「聯軍」組成,分別在美國本土和巴貝多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爾後兵分兩路奪取首都聖喬治和卡爾維尼兵營,殲滅守軍主力;第三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增強第二梯隊的突擊力量。南部戰區的作戰由第22航空母艦戰斗群和空運司令部進行支援。
從北部入侵的兵力也編為3個梯隊:突擊梯隊由陸戰隊一部約400人組成,乘「關島」號兩棲突擊艦的艦載直升機,前往珍珠機場垂直登陸,以控制機場,保障後續梯隊機降;後續梯隊由陸戰隊約800人組成,其中一部在珍珠機場機降,另一部在該機場東側著陸,直取格林維爾兵營;預備梯隊由陸戰隊2個連組成,隨時准備增援主島戰斗和遂行卡里亞庫島登陸作戰。海軍的「海豹」特種分隊則編成2個傘降小分隊,任務是分別偷襲格瑞那達的電台和總督府。
格瑞那達政府軍總共只有2個步兵營、1個炮兵連和1個高炮連,計1200多人。格軍沒有空、海軍,也沒有坦克,只有少量裝甲輸送車,主要裝備是輕武器,此外,另有駐格瑞那達的古巴顧問和武裝援建人員700餘人。
從而引起了加勒比地區一些親西方國家的疑懼和美國的嫉恨。尤其自1980年以後古巴以援助發展旅遊交通為名,在格瑞那達島西南部薩林斯援建一個跑道長達3800米的大型現代化機場,對美國的石油運輸線構成威脅。因此,美國一直在尋找機會試圖對格瑞那達採取軍事行動,以保衛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利益。
80年代初,在美國的壓力下,畢曉普開始調整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聯和古巴保持密切關系的同時,努力同西歐經濟共同體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發展經濟合作,並試圖緩和和改善對美關系。但他這種不定的外交政策卻遭到了內部親蘇強硬派的反對,並引起蘇聯和古巴的猜忌。在這種情況下,格瑞那達政府軍司令奧斯汀於1983年10月13日發動政變,槍殺了畢曉普,全國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於是,美國便以「應加勒比六國的緊急要求」和「保護美僑」為借口,於10月25日晨對格瑞那達實施入侵。
美國在這次入侵中,共投入地面部隊約8000人,其中登陸部隊為1個陸戰隊加強營和海軍的「海豹」特種隊,搭乘5艘兩棲艦船,並配有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30多架;空降部隊為第82空降師5000人和別動隊第75團第1、第2營700餘人;以及加勒比六國組成的所謂「聯軍」約300人。另有第22航空母艦戰斗群計艦艇6艘,擔任戰役掩護和戰術支援。入侵部隊的總指揮是麥克唐納海軍上將,登陸部隊指揮官為第2艦隊司令梅特卡夫海軍中將。
美軍把格瑞那達劃分為南、北兩個戰區,並以此來部署其入侵兵力。從南部入侵的兵力編為3個梯隊:第一梯隊由別動隊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和巴貝多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以控制新機場,保障第二梯隊進入戰斗;第二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與6國「聯軍」組成,分別在美國本土和巴貝多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爾後兵分兩路奪取首都聖喬治和卡爾維尼兵營,殲滅守軍主力;第三梯隊由第82空降師2個營組成,在美國本土機場登機,在薩林斯角機降,增強第二梯隊的突擊力量。南部戰區的作戰由第22航空母艦戰斗群和空運司令部進行支援。
從北部入侵的兵力也編為3個梯隊:突擊梯隊由陸戰隊一部約400人組成,乘「關島」號兩棲突擊艦的艦載直升機,前往珍珠機場垂直登陸,以控制機場,保障後續梯隊機降;後續梯隊由陸戰隊約800人組成,其中一部在珍珠機場機降,另一部在該機場東側著陸,直取格林維爾兵營;預備梯隊由陸戰隊2個連組成,隨時准備增援主島戰斗和遂行卡里亞庫島登陸作戰。海軍的「海豹」特種分隊則編成2個傘降小分隊,任務是分別偷襲格瑞那達的電台和總督府。
格瑞那達政府軍總共只有2個步兵營、1個炮兵連和1個高炮連,計1200多人。格軍沒有空、海軍,也沒有坦克,只有少量裝甲輸送車,主要裝備是輕武器,此外,另有駐格瑞那達的古巴顧問和武裝援建人員700餘人。
E.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的經過是怎樣的
1983年10月25日晨5時左右,美軍對格瑞那達東北部的珍珠機場和四南部的薩林斯機場同時實施傘降和機降。在北部,美海軍陸戰隊先頭部隊400人從「關島」號兩棲突擊艦上乘直升機在珍珠機場強行垂直降落,並控制了跑道。
接著,後續梯隊800人也先後著陸。7時至8時10分,格軍潰散,美軍控制了整個珍珠機場,隨後又攻佔了格林維爾兵營。
在南部,美「獨立」號航空母艦出動A-6和A-7型艦載機對薩林斯角進行火力突擊;與此同時,別動隊第75團2個營700人分乘3架C-130運輸機前往薩林斯機場實施傘降,由於遭到古巴人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火力的猛烈射擊,別動隊員不得不進行超低空跳傘。著陸後,別動隊員遂向古巴陣地推進。雙方展開了激烈戰斗。
不久,南部美軍基本控制了新機場跑道,後續梯隊第82空降師的2個營先後機降著陸;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於當日傍晚攻佔弗里昆特軍火庫;另一路沿盤山公路東進,攻佔聖喬治醫學院。
在美軍南、北兩支兵力機降的同時,美「海豹」小分隊11人在總督府空降。但這支小分隊在撤離總督府時受阻,只好睏守待援。隨後,北部美軍派出250名陸戰隊員乘「關島」號兩棲突擊艦轉移到西海岸,再換乘13輛兩棲登陸車在大馬爾灣上陸,然後在5輛M-60型坦克的掩護下,佔領了大馬爾,攻入總督府,救出被軟禁的英國總督斯庫恩等人。經過一天的戰斗,美軍在格瑞那達島上基本上形成了從東北和西南兩翼向首都聖喬治突擊的鉗形攻勢。
10月26日,美第82空降師又從國內派出2個營及其他分隊,使格瑞那達島上的美軍總數達到6000人,形成3倍於對方的兵力優勢。同日下午,南部美軍進抵大安塞,並攻佔貝爾蒙特電台。隨後,又佔領了格瑞那達政府軍司令部所在地弗雷德里克堡。10月27日,南部美軍會同北部的陸戰隊攻佔軍事要地里奇蒙山監獄;10月28日15時,攻下格瑞那達首都聖喬治。至此,美軍結束島上主要戰斗。隨後,對撤至中、北部山區展開游擊戰的古巴人和格瑞那達政府軍殘部,美軍組成小分隊分頭掃盪。至11月2日,戰斗全部結束。
在戰斗中,美軍死亡18人,傷91人,3架直升機被擊落,15架損壞,古巴人死亡69人,傷56人,被俘642人,格瑞那達政府軍被俘15人,其餘逃散。這次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的作戰顯示出以下幾個特點:戰前准備比較充分;行動隱蔽,實施巧妙的戰役偽裝;幾乎全部採用機降和傘降,出其不意,快速上陸;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
F. 求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1979年 3月,格瑞那達「新寶石運動」的領導人莫里斯·畢曉普發動政變,推翻 了當時的總統埃里克·蓋里所領導的政府,擔任了政府總理。
畢曉普自稱是社會主義者。他一上台,便先後同蘇聯、古巴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尤其是古巴,給格瑞那達提供了大量的糧食、機械和一批格瑞那達急需的物資,這使 畢曉普倍受感動。從革命武裝 部到公共衛生部門,從農業部到體育文娛委員會,格瑞那達的所有部門都有古巴人。 在蘇聯、古巴的援助下,格瑞那達成立了「人民革命軍」和民兵隊伍。
令美國人提心的是,格瑞那達正在修建一個4000米的機場。里根說:「那麼一個彈丸小國,修一個4000米的機場干什麼 ?」機場如果建成,蘇聯、古巴的大型飛機就可以隨時進出,這對美國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面對來自美國的壓力,畢曉普不得不重新調整他的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聯、古巴保持密切關系的同時,他開始同西歐等國,特別是美國發展關系。1983年春,畢曉普親臨美國會見里根,試圖就改善兩國的關系進行會談。
畢曉普被害,全國混亂
畢曉普的作法引起了國內親蘇勢力的強烈不滿。他們公然反對畢曉普謀求同西方國家和美國改善關系,揚言如果畢曉普不行,就換掉他。
1983年10月13日,以政府軍司令官奧斯汀和副總理科爾德為首的一批軍官發動了 政變,軟禁了畢曉普。奧斯汀宣布,成立以他為首的革命委員會。
政變發生後,格瑞那達立即陷入到一片混亂之中。畢曉普的支持者們紛紛走上街頭,同叛軍形成對抗。10月19日,畢曉普的數千名追隨者們在首都聖喬治舉行抗議示威,要求釋放畢曉 普,反對革命委員會。他們竟然沖過了叛軍的防線,把畢曉普救了出來。
自由了的畢曉普站在支持者們的中間,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演說,然後率領隊伍繼續遊行。奧斯汀終於對畢曉普下毒手了。軍隊向遊行隊伍開槍,畢曉普和他的3名內閣部長被打死,倒在了血泊之中。
格瑞那達政變,領導人畢曉普被害,震動了全世界。21日,東加勒比海各國都發表聲明,對格瑞那達政變一事表示譴責。安提瓜、巴貝多、聖盧西、聖 文森特、多米尼加和牙買加6國,一致要求美國出兵進行干預。
美國入侵理由
動用武力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武裝干涉,美國不得不進行慎重地考慮。美國必須有一個合適的理由。經過認真地研究和討論之後,美國政府認為,以下幾點完全可 以作為對格瑞那達進行武裝干預的理由:(1) 在格瑞那達的聖喬治大學內,有好幾百名美國學生,政變後,要是他們發生意外或是被扣為人質,政府無法向美國人民進行交代。(2)美國政府不能對蘇聯、古巴插手格瑞那達坐視不管。(3)格瑞那達政局的變 化,已嚴重地威脅到加勒比海地區的安全,威脅到美國在加勒比海的利益。(4) 加勒 比海7國敦促美國出兵進行干涉。(5)對格瑞那達進行援助。美國政府認為。這幾點理 由足以構成對格瑞那達進行武裝干涉的借口
美國的「暴怒行動」
美國政府開始制訂入侵格瑞那達的作戰計劃,與此同時,加緊集結部隊。 10月20日,畢曉普被害的第二天,美國命令原計劃駛往地中海的「獨立」號航空母艦和「關島」號兩棲攻擊 艦編隊,途中改道駛向格瑞那達附近海域,以「接美僑」為名,伺機行動。23日,這 兩支艦艇編隊到達預定海域,在格瑞那達島周圍50海里內建立了海空封鎖區,切斷了 格瑞那達對外界的聯系。24日,美軍運輸機和直升機將部分陸軍別動隊員和軍事裝備 運往距離格瑞那達只有250多公里的巴貝多。當天,牙買加、多米尼加、巴貝多、 安提瓜、聖文森特、聖露西亞、聖克里斯托弗—尼維斯 7個加勒比海國家的警察部隊也在「演習」的名義下集結巴貝多。
至此,美國已集結登陸部隊 8000人,艦上人員1萬人,各型艦船15艘,各種飛機 230架。格瑞那達方面,只有政府軍 2000人,民兵2000人。它沒有空軍,也沒有海軍, 更沒有坦克。它的主力大部分部署在首都聖喬治周圍和格瑞那達的西南部海岸地區。
1983年10月25日拂曉,美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簽署的代號 為「暴怒行動」的進攻格瑞那達的作戰計劃正式開始實施,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 部隊分別從巴貝多、格瑞那達附近海域和國內三個待運點乘直升飛機、運輸機,從 南北兩個方向對格瑞那達實行空降。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為了保護在格瑞那達聖·喬治大學 的幾百名美國學生,為了保護在島上的英國總督保羅·戈德溫·斯庫恩的生命安全和根據原總理畢曉普合法政府的請求及加勒比海 7國的緊急要求,美國政府已經出兵格瑞那達。
消息傳出,世界為之嘩然。特別是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更感憤怒。他認為,美國 雖然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四肢,卻也有著世界上最軟弱的意志。美國是沒有膽量和力 量來干涉他對格瑞那達「輸出革命」的。然而,事出所料,美國真的對格瑞那達下了 手。卡斯特羅深知,他在格瑞那達的一切都完了,但他不甘心。他給派駐到格瑞那達 的指揮官下了指示:堅決勇敢地抵抗美國人的入侵,國內不派任何增援部隊。
當時,古巴駐守格瑞那達的是一支 636人組成的戰斗工兵營。它雖然是一支訓練 有素的正規軍,但人數畢竟太少了。它不可能完成保衛格瑞那達的政治使命。但是, 作為軍人,最首要的一點是服從命令。因此,古巴部隊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來做准備。
美國人選擇的登陸地點是格瑞那達的珍珠機場。這是一個中型民用機場,只要佔 領了它,美國人在格島便有了立足之地,就會使島上的守軍陷入到混亂之中。
在這里,美國人只受到了零星地抵抗,幾乎是沒費什麼力氣就佔領了該機場。緊 接著,美國人又撲向了薩林斯角機場。
薩林斯角位於格瑞那達的西南端,是由古巴援建的大型軍用機場,已基本竣工。 它的設備比較先進,僅跑道就4000米長。古巴人在這里部署了大量的部隊,並配備有 23毫米雙聯裝高炮、火箭筒和120毫米迫擊炮。
美國人在薩林斯角機場採用的作戰方式仍然是空降。雖然他們受到了古巴人的頑 強抵抗,損失較大,最後還是比較迅速地控制了該機場,使後續空降部隊和多國警察 部隊陸續在薩林斯角著陸。同時,美軍出動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對機場附近格軍據點 進行轟炸,並迅速佔領了電台、發電廠等重要目標。
經過25日一天的戰斗,美軍奪佔了格瑞那達兩個對戰爭全局起決定意義的機場, 並基本上形成了南北兩路對格瑞那達首都實施鉗形攻擊的態勢。為了達到速戰速決的 目的,美軍緊急從國內空運增援部隊和作戰物資。至26日,美軍在格瑞那達的作戰部 隊已經到6000餘人,形成了三倍於格軍的優勢。隨後,美軍兵分兩路,攻佔了格林維 爾兵營和弗里特昆軍火庫。26日下午,進抵大安塞,攻佔了貝爾蒙特電台,傍晚會同 陸戰隊圍攻里奇蒙山監獄。28日,美軍南北兩路部隊會師首都聖喬治城,完成了對格 林納達首都的全部佔領,多國警察部隊隨後擔任衛戍任務。
實際上,美國進攻格瑞那達是分兩條戰線同時進行的。就在空中和陸地激烈作戰 的時候,美國海軍特種部隊的「海豹」突擊隊偷渡上岸,直插格瑞那達首都聖喬治島, 去執行一項特殊的使命:營救英國總督和美國學生。
「海豹」突擊隊和綠色貝雷帽部隊、「奈斯特」小隊、快速反應小分隊、三角部 隊、以及空軍的第一特種部隊同樣都是美軍值得誇耀的作戰精粹。他們都有著箭與劍 交叉的標志。他們人數雖少,卻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精華。是直接由總部或總統指揮的, 每一次都擔任著最艱巨的任務。
他們上岸後,便迅速插到聖喬治北部的總督府,並且全部潛入。但在撤離時,卻被古巴裝甲車堵住了退路。為了保護總督的安全,他們在總督府進行了長達10個多小 時的頑強抵抗,傷亡很大。直到增援部隊趕到,才得以解脫。營救美國學生的行動進行得十分順利。盡管當時沒有詳盡的地圖,陸戰隊員們又找錯了地方,但是他們在迅速地調整了方向後,便很快找到了熱切盼望他們的美國學生。並於26日,把他們運回 了美國。
僅僅經過 3天的時間。美國就完成了對格瑞那達的佔領,達到了它發動這場戰爭 的目的。
G. 當年美軍為什麼入侵格瑞那達
原因:石油運輸線受到威脅,顛覆格現政權,扶植親美勢力。
格瑞那達是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小島國,面積只有344平方公里,人口11萬,但它地處東加勒比海南部,扼加勒比海通往大兩洋的航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曾是法、英的殖民地,1974年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自治領。
1979 年,畢曉普總理上台執政,奉行親蘇聯、古巴的政策。美國認為,親蘇古的格瑞那達對美國的石油運輸線構成了威脅,因而早有顛覆格現政權和扶植親美勢力的計劃和准備。
1983年10月13日,格政局開始發生動亂。
19日,前總理畢曉普被處死,更加親古巴的「激進左派」接管政權,成立了以陸軍司令奧斯汀為首的革命委員會。面對格政局的變化,東加勒比國家組織於10月21日開會,要求美國採取行動。
22日,美國副總統布希召集國家安全委員會開會,初步決定出兵。次日,休假中的總統里根回到華盛頓,再次召集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
24日晚6時,里根簽署了代號為「暴怒」的對格瑞那達實行入侵的作戰命令。
入侵作戰發生於1983年 10月 25日~11 月2 日。美方共投入地面部隊7200人(其中陸戰隊1200人,別動隊700人,空降師部隊5000人,加勒比7國300人);艦上人員1 萬人,艦船15艘,艦載機110餘架。格軍總共只有1000餘人,另有駐格的古巴顧問和建築工人700餘人,島上的主要作戰實際上為4天,全部戰斗於11月2日結束。美軍控制格島局勢後,扶植由英國女皇任命的格總督斯庫恩重新組成了臨時政府。島上主要戰斗結束後,入侵部隊從10月28日起即開始撤離,一待大局穩定,其餘部隊也相繼撤出了格島。作戰中,美軍死亡18人,傷 19人,被擊落直升機7架,傷 11架。古巴死亡69人,被俘642人。
美國突然襲擊格瑞那達,是現代條件下典型的明火執仗的侵略戰爭,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蠻橫干涉。它是繼1965年武裝干涉多明尼加以後,美國在拉美地區採取的又一次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仍然只是一次規模有限的島嶼作戰,按照美國的軍事理論,還是屬於低強度的戰爭。
H.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
格瑞那達位於加勒比海東部向風群島最南端,距美國2500公里。格島是加勒比海通向大西洋的門戶,扼守著由南部非洲和南美通向巴拿馬運河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79年3月,格瑞那達國內發生政變,親西方政權倒台。在蘇聯、古巴支援下,格瑞那達新政權親蘇、古傾向日趨明顯。美國歷來認為「加勒比海里美國內海」。為遏制蘇、古在這一地區的影響,美國趁格內部再次發生政變,局勢混亂之機,糾集中美洲七個加勒比國家,對格瑞那達發動了代號為「暴怒」的武裝入侵。
美軍投入的入侵兵為地面部隊7200人,海軍出動包括「獨立」號航空母艦在內的軍艦15艘、艦載飛機110架,另有加勒比七國警察300人參戰。格軍總兵力為2000人,沒有空軍、海軍和坦克。僅有輕武器和少量裝甲車。唯一有戰鬥力的部隊是古巴派駐格島修建機場的一個戰斗工兵營(700人)。
11月25日5時,美軍從巴貝多、海上和國內3個待運點,分批搭乘直升機、運輸機,對格島實施傘降和機降著陸,揭開戰爭帷幕。以連排為單位,分散防守海灘及戰略要地的格軍,在美軍海、空立體登陸面前措手不及,無力組織有效反擊,交戰後不久即投降、格島東北部珍珠機場被美海軍陸戰隊一加強連攻佔,格島西南部薩林斯機場因防守部隊有高炮和路障(古巴軍),美傘兵被迫在150米高度低空跳傘,美軍佔領機場跑道後立即清理障礙,後續部隊第82空降師2個營隨即機降。美軍集中力量摧毀機場附近古軍抵抗,佔領發電廠,沿瀕海公路北上,向首都聖喬治方向發展進攻。為增強西部作戰力量,美軍派出250名陸戰隊員乘「關島」號兩棲攻擊艦,由格島東海岸轉移至西海岸登陸,搭載5輛M?/FONT>60坦克,突襲總督府,搶出被軟禁的原英國總督思庫恩。經過一天戰斗,美軍基本形成了從格島東北部和西南兩翼向格首都突擊的鉗形勢態。在島西南戰斗中,美軍遭到了古軍「出乎意料」的強烈抵抗。為速戰速決,美國當天從國內空運兩營傘兵(次日又運兩營)增援,使上島兵力達6000餘人,形成對古、格守軍絕對兵力優勢。10月26日,美軍攻佔格軍司令部。28日,控制首都聖喬治,主要戰斗基本結束。此後,美軍派出小分隊,對撤至格島北部山區的古軍殘部進行搜剿,抓獲古軍首腦及10多名格政府要員,查繳了島上所有武器彈葯庫。美軍控制格島後,由英國女王任命的格瑞那達總督重新組織新政權,美軍陸續撤離。
此次戰爭,美軍死亡18人,傷91人,7架直升飛機被擊落,消耗戰費1300萬美元。古巴軍隊死69人,傷56人,被俘642人。格軍死40餘人,其餘被俘。
I. 1983年美軍為什麼入侵格瑞那達
1983年10月25日,美國出動一支由陸海空軍組成的快速機動部隊,對一個遠隔重洋、幾乎彈丸之地的弱小島國——格瑞那達,突然發起了武裝入侵,這是美國自越南戰爭結束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震驚了世界。人們不禁要問,美國這么一個超級軍事、經濟大國,為什麼會對一個小小的格瑞那達大動干戈呢?
鋪開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你會在中美洲加勒比海東部朗小安的列斯群島最南端找到一個狀似石榴的小島,它的面積甚至不足以標下它的國名,這就是格瑞那達。它扼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門戶,西與巴拿馬運河遙遙相對。就地理位置而言,其分量絕不低於世界交通咽喉馬六甲、直布羅陀、達達尼爾,實為一片神奇的戰略要地。
格瑞那達原是英國的殖民地,1974年,印第安人埃里克·蓋里領導民眾擺脫了英、法白人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但它還是英聯邦的成員,所以在外交上始終奉行親西方和美國的政策,這引起了「新寶石運動」領袖莫里斯·畢曉普的不滿。1979年3月13日,畢曉普發動政變成功,成立新政府,自己擔任了政府總理。畢曉普帶著他的格瑞那達開始從封閉中走出來。他大膽地奉行親蘇、古政策,逐步與蘇聯和古巴建立了緊密的關系。在蘇、古「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下,格成立了「人民革命軍」,建立了民兵隊伍,並由古巴派工程兵和建築工程人員在主島西南端的薩林斯角修築一座大型現代化國際機場,機場跑道長達4000米。機場建成後,可降落大型飛機,一旦改為軍用,蘇聯、古巴的各型作戰飛機都可以駐防,到那時,蘇聯、古巴必將擴大在加勒比地區的影響,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加勒比地區海上交通線的安全。
卧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睡。格瑞那達政治上傾向蘇、古,引起了加勒比地區一些親西方國家的疑懼和美國的嫉恨。美國向來認為,加勒比海是它的「內海」,尤其不能容忍在加勒比海地區出現不利於美國的事態。為此,里根總統在1983年3月23日發表電視講話,他說:「在加勒比海南端的小島格瑞那達……正在修建一個有4000米跑道的機場……這一機場是針對誰的呢……格瑞那達迅速增大的軍事力量與其近10萬人口的小國所能想像的威脅毫不相關……簡言之,蘇聯、古巴將格瑞那達軍事化,只能被視為構築勢力范圍。」為了穩定「後院」,遏制蘇、古影響,里根多次表態,美國准備採取「一切必要的行動來教訓」格瑞那達。
在美國的壓力下,格瑞那達總理畢曉普開始調整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古保持密切關系的同時,努力同西方各國改善關系。1983年6月,他還親赴華盛頓與里根會晤,試圖緩和雙方關系。但是他的做法遭到內部親蘇強硬派的反對,並引起蘇、古的猜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軍司令官奧斯汀和副總理科爾德於10月13日發動政變,將總理畢曉普秘密處決,軟禁了格總督(英國女王任命)斯庫恩,全國陷於一片混亂。政變發生後,該島上的「聖喬治醫學院」的幾百名美國學生及其他美國人共約1000人落到了格瑞那達人民革命軍的手中,實際上已經成為人質。當時,美國欲以外交方式營救這些美國人。據參與救援的5位美國官員後來稱:軍事營救是把格瑞那達的美國人安全撤出的唯一方法。
10月21日東加勒比國家組織在布里奇頓舉行會議,他們對格瑞那達在古巴支持下建立一支龐大的、遠遠超過本身需要的軍事力量深感不安。會議認為,如果不對格瑞那達的局勢加以制止,他們必將受到牽連。他們想聯合起來把古巴人趕出格瑞那達,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軍事力量信心不足。於是一致決定:請美國出面予以干預,以清除格瑞那達的激進分子。
這幾件事給一直想找個借口「教訓」格瑞那達的美國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22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計劃小組在喬治·布希的主持下召開會議。會議討論並通過了由國防部長溫伯格提出的對格採取軍事打擊的建議。10月24日晚6時,里根總統簽署命令,入侵格瑞那達的作戰方案被批准實施,行動代號為「暴怒行動」。
出兵的決議既已做出,那麼自然就要做到師出有名了。經過一陣磋商,里根講明了三點理由:一是保護在格瑞那達的近1000名美僑;二是保護正在島上的英國總督斯庫恩,而且斯庫恩已請求東加勒比國家組織和美國派出維持和平部隊;三是根據加勒比6個國家的請求。
為入侵格瑞那達,美國在軍事上早就進行了一系列准備。格瑞那達政變的發生,給美國入侵提供了契機,成為美國入侵格瑞那達的戰爭導火索。美國的企圖是:利用格瑞那達的混亂局勢,以優勢兵力,迅速展開,速戰速決,同時懾服那些受蘇聯、古巴影響的其他中美洲國家。10月25日凌晨,1900名陸軍突擊隊和海軍陸戰隊員在格瑞那達登陸,揭開了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的序幕。至11月2日,美軍基本控制了格瑞那達局勢,入侵戰爭遂告結束。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的行為,毫無疑問遭到了世界的廣泛譴責,即使是一些西方盟國也認為,美國做得太過分了。里根在軍事上是勝利了,但在政治和道義上,卻因為入侵本身而一敗塗地。即使美國政府事後為其行為辯護得天花亂墜,也難以掩蓋其「棍棒主義」的猙獰面目。
J.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的背景是什麼
美國趁格瑞那達內部發生奪權政變、政局激烈動盪之機,於1983年10月25日對格瑞那達進行了武裝入侵,代號為「暴怒行動」。這次入侵作戰,是1965年美國武裝干涉多明尼加以來在拉美採取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也是一場現代化的有限規模的島嶼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