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交流 > 科學家事跡

科學家事跡

發布時間:2021-05-09 11:13:55

1.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的事跡

1、錢三強

錢三強 (1913—1992),原名錢秉穹,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

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婦的學生,又與妻子何澤慧一同被西方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元勛。

早年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他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製作了合理解釋,深化了對裂變反應的認識。

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為中國科學院的組建和發展,特別是建立和健全學術領導,培養科學技術人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組織和協調重大科研項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傑出科學家。

2、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縣,是中國傑出的愛國科學家,是航空領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人物。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

1935年8月,錢學森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回國前,曾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中秋節,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大洋彼岸,錢學森夫婦和十幾位中國留學生一邊賞月,一邊傾訴衷腸。在這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美好時光,錢學森萌發早日回國報效祖國的念頭。

就在錢學森積極籌備回國事宜的時候,朝鮮戰爭爆發了,美國國內掀起一股瘋狂的反共逆流。錢學森涉嫌學院馬列主義書記威因鮑姆的案件,美國政府決定取消他參加機密研究的資格,同時指控他是美國共產黨員,非法入境。

錢學森一邊據理駁斥美國聯邦的指控,一邊正式申請回國。就在他打算離開洛杉磯的前兩天,移民局突然勒令他不準離開美國,海關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

1955年,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一家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3、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

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4、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5、趙九章

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吳興人,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中國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0月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九章對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倡導和開拓中國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化和新技術化的先驅。

在氣團分析、信風帶熱力學、大氣長波斜壓不穩定、大氣準定常活動中心、有關帶電粒子和外層空間磁場的物理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

先後創立了不少地球科學研究機構,並開辟了許多新研究領域,如氣球探空、臭氧觀測、海浪觀測、雲霧物理觀測、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等,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對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學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稼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四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九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三強

2. 中國的科學家和他們的主要事跡

1、鄧稼先

鄧稼先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後來被譽為"兩彈一星"。

2、華羅庚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

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

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

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3、錢學森

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

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裡,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

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

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4、丁肇中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中學時代是在台灣度過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博士學位。

1963-1964年在歐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7年起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傑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與里希特各自獨立地發現了J/ψ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小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1.5×109eV~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能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漢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

與此同時,美國人里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ψ粒子。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粒子稱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

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誇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誇克即粲誇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此外,通過高能正負電子對撞的物理實驗,丁肇中在1979年夏發現了三噴注現象,為膠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實驗依據。他進行的高能下電磁作用與弱作用干涉效應的實驗,為弱電統一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

1981年起,他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小組──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的L3組。在歐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尋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現象。

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選拔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5、袁隆平

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

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3. 科學家事跡

朱棣文,江蘇省太倉人,原斯坦福大學物理系主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馮元楨,江蘇省武進縣人,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席,國際生物流變學會副主席,美國生物力學國家委員會首任主席、名譽主席,世界生物力學組織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吳健雄 江蘇省太倉縣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前美國物理學會主席,是著名的「曼哈頓計劃」中唯一的中國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貝聿銘,江蘇蘇州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

華羅庚,江蘇金壇人,中國科學界的驕傲,國際數學大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許靖華,江蘇南京人,曾任歐洲地球物理協會第一屆會議會長,國際沉積學協會會長,美國科學院院士

戴振鐸,江蘇蘇州人,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無線電傳播學會主席,IEEE 終身Fellow

鮑亦興,江蘇南京人,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李天和,江蘇江陰人,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MIT終身教授

吳耀祖,國際著名的流體力學大師,江蘇常州人,美國物理學會1993流體力學終生成就獎,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茅以升,江蘇省丹徒縣人,著名橋梁專家,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選為外籍院士

姚熹 ,江蘇蘇州人,國際知名的電子材料專家,國際陶瓷科學院理事、國際鐵電學顧問委員會成員,亞洲鐵電學協會主席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江蘇省蘇州市人,國際級的物理大師,首次登上諾貝爾獎壇的中國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高行健,江蘇泰州人,諾貝爾文學獎

李昌鈺,江蘇如皋縣人,刑偵與鑒識專家,華人神探,美國人稱他為「當代福爾摩斯」、「現場重建之王」.

時松海,江蘇人,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青年科學家獎」最高獎的中國科學家,1999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被認為是當年的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陳竺,中科院副院長,江蘇鎮江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3年當選國際科學院協作組織主席,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顧問委員會成員。

陳省身,浙江省嘉興縣人,國際數學大師、微分幾何之父、美國科學院院士。

吳家瑋 ,浙江杭州人, 西北大學物理及天文學系前系主任, 舊金山州立大學前校長,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美國科學院院士

田炳耕,著名電機工程專家,浙江上虞人,美國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錢煦,浙江杭縣人,首位美「四院」華裔院士,聖地亞哥加州大學生物工程系創始人,曾擔任過美籍華人醫學會主席、美國生理學會主席

沈申甫 浙江吳興人,國際著名塑模專家,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 ,航空航天、流體力學領域成就卓著,馳名國際,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

夏鼐 ,浙江溫州人,著名考古學家,曾先後獲得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訊院士,美國國家外籍院士

毛河光,浙江省江山人,著名高壓物理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美國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的負責人,國家科學院院士

馮德培,浙江省臨海人,神經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生物學部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談家楨,浙江寧波人,著名遺傳學家,在國際上享有崇高榮譽,曾任第八屆(1948年在瑞典)國際遺傳學大會常務理事,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中心聘為科學顧問,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廣東梅州人,費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蕭蔭堂 廣州海珠區人,國際數學大師, 美國科學院院士, 哈佛大學數學系系主任

朱經武,廣東台山人,美國科學院院士,獲《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推選為美國最優秀的研究員

鄧文中,廣東肇慶人, 美國科學院院士,最近美國權威周刊《工程新聞紀錄》(Engineering News Reord)遴選他為過去125年來125位對工程最有貢獻的「頂尖人物」之一。

李卓皓,廣東廣州人,著名腦垂體內分泌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馮又嫦,香港人,2001年當選的美國新院士中唯一的華裔院士,地球和行星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卓以和,香港人,美國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研究所所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簡悅威,香港人,基因診斷之父,香港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陶哲軒,香港人,菲爾茲獎(最年輕的數學家)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

4. 有關科學家的事跡

鄧稼先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後被譽為"兩彈一星"

5. 科學家的事跡

科學家的故事一:金冠之謎

國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

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喊著「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科學家的故事二:巧算燈泡容積

一天,發明家愛迪生把一隻燈泡交給他的助手——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系畢業生阿普頓,要他算出玻璃燈泡的容積。

阿普頓拿著燈炮琢磨了好長時間,於是用皮尺在燈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陣,又在紙上畫了好多的草圖,寫滿了各種尺寸,列了許多道算式,算來算去還未有個結果。

愛迪生見他算得滿頭大汗,就對他說:"我的上帝:你還是用這個方法算吧!"他在燈泡里倒滿了水遞給阿普頓說:"把這些水倒進量杯里,看一看它的體積,就是燈泡的容積了."助手聽了頓時恍然大悟,於是照法很快就算了出來。

科學家的故事三:迷路的人

有一天明文全球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回家時,邊走邊想問題,不知不覺走道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當地發現自己迷了路時,想問別人,卻偏偏忘了自己家的住址。

幸好他還記得他的辦公室的電話號碼,就往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他怕秘書笑話,就假裝別人詢問:「請問,愛因斯坦的家住在哪裡?」秘書沒有聽出是愛因斯坦的聲音,就說:「對不起,愛因斯坦博士不願別人打擾他,他的家庭地址是不能奉告的。」

這時愛因斯坦不得不說:「我就是愛因斯坦呀。」他的話使秘書大吃一驚。

無獨有偶。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

巴爾扎克常常外出散步。有一次他怕有人找他,臨出門時在大門上寫上了幾個字:「巴爾扎克先生不在家,請來訪者下午來。」

他一邊散步一邊構思小說,幾個小時後他餓了,就開始往家裡走,突然發現大門上的字,他十分遺憾的嘆了一口氣說:「原來巴爾扎克先生不在家呀。」說完他掉頭又往回走,繼續構思他的小說。

一個是大科學家,一個是大文學家,為什麼有時連自己家也不知道呢?其實仔細分析一下,並不奇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一個人嫉妒迷戀於某件事時,在他的腦部神經中樞產生了一個極大的興奮點,其他的一切都暫時被抑制住了。

他此時已進入忘我的境地,除了它所思考的問題,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他們暫時忘記自己的家庭住址是完全可能的。他們的這種『迷戀』狀態,正是他們的創造精神達到高峰的體現。

科學家的故事四:不近人情的人

如果你家有客人來訪,你去不請他坐下,讓他干站著,那肯定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人家會說你不懂人情。然而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兩次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個「不近人情」的人。

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居里先生為了從事科學研究,謝絕一起應酬,常常是幾十天關在屋內不出門。有時他們忘了做飯,就吃胡蘿卜充飢。居里夫婦雖然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家裡卻很窮。有一天,他們收到爸爸的來信,問他們要添置什麼傢具。

居里先生說:「我們只有兩把椅子。客人來了也沒有地方坐,再添一把椅子吧。」

居里夫人說:「可是他們一坐下來就不想走啦」。於是兩人商定,為了不留客人佔用他們的科研時間,一把椅子也不添。

你看,這多麼不近人情!然而,會有比他們更不近人情的,客人來了,連門也不讓進。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在創作時就是如此。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正在伏案搞創作,門鈴急促的響了起來,僕人進來通報:「先生,有一位紳士來訪。」

柴可夫斯基頭也不太地說:「請你告訴他,我正在工作,不想見任何人。」

僕人說:「那是一位社會名流,不見怕有時您的身份。」

柴可夫斯基埋頭創作,沒理僕人。但門鈴仍然響個不停。柴可夫斯基不得不停下工作,皺著眉頭去開門。

門口果然站著一位穿著體面的紳士:「請問,柴可夫斯基先生在家嗎?」

原來此人不認識他。柴可夫斯基立即說:「不在。」

紳士說:「我已經多次來訪,都沒有遇著。您能告訴我,他什麼時候在嗎?」

「很難說。」柴可夫斯基冷冷地說。客人走了,柴可夫斯基趕緊關上門,又埋頭創作了。

居里夫人和柴可夫斯基這樣的人,看起來的確有點不近人情,但這也正是他們的偉大之處。

科學家的故事五:失蹤的新郎

法國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巴斯德熱衷於搞實驗,在生活上總是顛三倒四,起居失常,人們稱它為瘋子。「瘋子」巴斯德結婚那天,家裡賓客盈門。

新娘瑪麗小姐在父母的陪同下早早來到舉行婚禮的教堂。當牧師宣布儀式開始後,大家的眼光都閃出個問號,怎麼不見新郎的影子呢?

人們四下尋找,都失望而歸。瑪麗小姐受到這樣的冷遇,傷心地哭起來。最後還是巴斯德的一位好朋友在實驗室里找到了他。原來巴斯的正在進行一項實驗,朋友問他:「喂,難道你忘了今天是什麼日子?」

巴斯德回答道:「絕對沒有忘,先生。可是我不能中斷我的實驗,你看,他就要成功了。」這樣,一直到實驗結束,他才跑者感到結婚大廳,甚至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瑪麗小姐雖然感到傷心,但他不正是因為愛慕巴斯德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才決心嫁給他的嗎?所以他原諒了自己的丈夫。

科學家的故事六:堅持回國

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

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

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科學家的故事七:不顧安危

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

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

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6. 有關當代科學家的事跡

馮如(l883~1912)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製造者和飛行員

馮如,廣東恩平人。幼時家貧,12歲赴美國,當童工。工作之餘勤於鑽研技術。在旅美華僑支持下,曾在舊金山創辦廣東飛行器公司。溥儀宣統六年(1909)設計並製成飛機,親自駕駛,試飛成功。後造新飛機一架,航程、時速、高度均達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在國際飛行協會舉辦的飛行競賽大會上獲獎。宣統三年(1911),拒絕外國重金聘請,返回廣州,並帶回兩架自製的飛機,辛亥革命爆發,參加廣東革命軍,被孫中山任命為廣東革命軍陸軍飛行隊長。 中華民國元年 (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廣州作飛行表演時失事犧牲,年僅29歲。

7. 10個科學家的事跡

小時候,我的理想在不斷地變化著,一會兒想當籃球運動員,一會兒想當聯合國秘書長,一會兒想當解放軍戰士……而現在,我確定了我的目標——當一名造福於人類的科學家!我要和其他科學家一起探索世界的奧妙!
很多人曾經問過我:「科學家的工作那麼辛苦、乏味,那你為什麼還想當科學家呢?」我斬釘截鐵地告訴了他們:「科學家發明許多東西,推進人類社會的發展;探索這個世界上的奧秘,讓人類更了解這個世界。看看現在人類有這么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還不是因為偉大的科學家們在不停地為人類做貢獻?現在艾滋病以及許多癌症都無法根治,誰能夠研製出『對付』它們的葯物呢?科學家。要發生自然災害了,誰能預報呢?科學家。」我認為, 一個人活著要有意義,像我國導彈之父——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偉大的氣象學家——竺可楨這樣的科學家的生活是充實而有滋有味的。每一名科學家所做的事都是有意義的,可以彌補以前一些科學家們的欠缺,以及他們沒有發現的問題,從而為人類作貢獻。所以說,當科學家,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當然,像錢學森、袁隆平、竺可楨等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科學家,是因為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奮斗。而我要是想成為科學家,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閱讀大量科學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上課時認真聽講,按時按量完成作業;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遇見不懂的東西就收集資料把它弄懂;給自己定一個個目標,腳踏實地地朝著理想前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經過不懈努力,能成為一名科學家!

8. 古今中外科學家的事跡

一、愛迪生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二、阿基米德

公元前218年,敘拉古和羅馬帝國之間發生戰爭,是在阿基米德年老的時候,羅馬軍隊的最高統帥馬塞拉斯率領羅馬軍隊包圍了他所居住的城市,還佔領了海港。

阿基米德雖不贊成戰爭,但又不得不盡自己的責任,保衛自己的祖國。阿基米德眼見國土危急,護國的責任感促使他奮起抗敵,於是阿基米德絞盡腦汁,日以繼夜的發明御敵武器。

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一種叫作石弩的拋石機,能把大石塊投向羅馬軍隊的戰艦,或者使用發射機把矛和石塊射向羅馬士兵,凡是靠近城牆的敵人,都難逃他的飛石或標槍······阿基米德還發明了多種武器,來阻擋羅馬軍隊的前進。

根據一些年代較晚的記載,當時他造了巨大的起重機,可以將敵人的戰艦吊到半空中,然後重重地摔下使戰艦在水面上粉碎。

三、陳景潤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四、鄧稼先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響起。22天後,北平淪陷了。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盡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

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裡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鄧以蟄憑自己的經驗寄希望於鄧稼先,但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五、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非常善於動腦筋,經常會想到一些別人不容易想到的東西。

有一次手工課上,老師教大家疊紙盒。正當大家都忙於疊紙盒的時候,老師卻發現愛因斯坦趴在桌子上。老師以為準是小愛因斯坦懶惰,不想動手,於是走過去問愛因斯坦為什麼不疊紙盒。愛因斯坦抬了抬頭,問道:「老師,您知道一張紙的厚度嗎?」

老師說:「這個很好測量啊,你先測出100張紙的厚度,然後除以100不就得到每張紙的厚度了嗎?」愛因斯坦拿出直尺,准確地測量了一下,然後計算得出一張紙的厚度是0.08毫米。

9.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的事跡有哪些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6.25—1986.7.29),漢族,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一個書香門第。鄧稼先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並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並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科學家。鄧稼先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被譽為「兩彈元勛」。

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我國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3、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漢族,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在江蘇丹陽。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的美稱。

4、李四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蒙古族,出生於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李四光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

他是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是《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和《地質力學概論》。

5、袁隆平

袁隆平,漢族,1930年9月7日出生於北京,他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有「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美稱。

於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技學技術獎。他的代表作有《袁隆平論文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論文集》和《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

閱讀全文

與科學家事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託公司買股票 瀏覽:223
七十周年紀念幣 瀏覽:803
桂冠電力股票行情分析 瀏覽:914
地產公司收購股票的故事 瀏覽:171
股票數據一般在哪裡下載軟體 瀏覽:969
股票九點半前能買股票嗎 瀏覽:789
蘋果股票回購案例分析 瀏覽:918
股票可以在支付寶買 瀏覽:299
唐家三少小說順序 瀏覽:73
文具股份股票行情 瀏覽:8
千方科技股票分析 瀏覽:842
線上股票策略首推丨億配資 瀏覽:471
平板能兼容幾個炒股軟體 瀏覽:553
股票期權增加的普通股股數怎麼理解 瀏覽:601
不小心按到手機懸浮窗上的股票 瀏覽:849
忻州師范學院分數線 瀏覽:596
自選股票查詢華夏 瀏覽:458
銀江股份股票19年凈利潤 瀏覽:698
股票交易平台怎樣充值 瀏覽:112
股票行情資料庫 瀏覽: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