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百家姓 有沒有姓連的
有呀,台灣的連戰不就是姓連嘛
B. 廣水名人
http://www.zggs.gov.cn/zggs_wh02.s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連舜賓(公元?-1030年),北宋著名隱士。因不求仕進,奉養父親,調教兒子,周濟鄉鄰,而受世人敬仰。宋庠、宋祁及歐陽修游學到應山.都與他家交往甚密.死後歐陽修作《連處士墓表》,盛贊其賢。其子連賢、連庠皆進士及第,都做縣令一類的小官,因為官廉潔,人稱兄為「連底清」,弟為「連底凍」,號「應山二連」,與「二宋」齊名鄉內,後世謂「人才二宋」、「盛德二連 」,並稱「應山四賢」,縣城南有四賢祠。
鄭獬 ( 公元1022-1072年 ), 北宋官吏、詩人。縣北漿溪店南有鄭狀元販、宅。皇桔五年 ( 公元 1053 年 ) 進士第一,曾任荊南知府,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多次貶宮,病請任閑職,移家安陸。其詩風格英辣明白,不做作不裝飾 , 有些作品比較同情貧苦人民,有《那溪集》行世。晚年家貧子幼,死後棺樞在安陸寺廟存放10餘年才得以安葬。
連南夫 ( 公元 — 1143 年 ), 南宋初年主戰抗金名臣。政和二年 ( 公元 1112 年 ) 進士官至寶文閣學士、廣東經略安撫使兼廣州知州。紹興九年 ( 公元 1139 年 ) 與岳飛等一道反對秦栓與金國簽訂和約而被罷官,退居福建龍海。其子孫今散居在浙江、福建、廣東、台灣及東南亞各地,台灣「副總統」、「行政院長」連戰為其第26世孫、為連舜賓第31世孫。
李庭芝 ( 公元 1219 年一 1276 年 ),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淳拮元年 ( 公元 1241 年 ) 進士,曾任兩淮制置司事、兩淮制置使,守揚州。權相賈似道兵敗蕪湖,臨安失陷,他仍堅守揚州,多次斬殺元兵召降使,雖四周城池皆降,惟他誓死不降。後被召為少保左及相,才從揚州突圍,准備去福州,不幸在泰州因降將出賣被俘,押至揚州英勇就義
顏木,字惟喬,馬坪人。明正德二年舉人,十二年(1517)進士,性嗜讀書,勤於考索,文思精勁。居北京時,與黃岡王廷陳齊名,稱「楚兩傑」。補任許州知州,後調毫州。有武人石氏,性凶橫忍肆,他仗義懲辦遭誣陷,被免職,回家閑居,更加註意保持名節,他說:「能阻止我的功名,不能錯亂我的腳步,能罷免我的官爵,不能使我不學習。我將樹立品德,撰寫文章,以作後世模範,為淮河漢水之間的表率。」居馬坪二十餘年 , 每天都有記述,吟詠不斷。嘉靖十四年受聘篡修《興都志》 , 十六年受隨州知州任德所請 , 修《漢東志》,《隨州志》 , 以《隨州志》為名 , 記隨州、應山二縣之事 , 破志書傳統分類體 , 仿《春秋》作編年體 , 為志書未有之體例 , 為世人所稱贊。十八年受巡撫顧磷推薦和王延陳、王格同修《承天志》。十九年 , 篡修〈應山縣志〉。著有〈家政集〉、〈七禮解〉、〈選詩評〉、〈燼余稿〉等書
楊漣 (1571-1625年),明代著名諫官。萬曆三十五年(公元 1607年) 進士。初任常熟知縣,因考選清官第一,入朝任給事中。神宗病危,力主太子進宮服侍皇帝。光宗即位,極力反對鄭貴妃求封皇太後。光宗病重 , 召見大臣,他不屬大臣 , 亦在召見之列 , 臨危顧命。光宗死 , 李選侍居乾清宮挾太子欲把持朝政 , 他說服朝臣 , 挺身而出 , 闖進乾清宮 , 擁太子即位 , 並逼李選侍移出乾清宮 , 安定了朝局 , 升兵科都給事中。天啟五年 ( 公元 1625 年 ) 任左副都御史 , 因彈動魏忠賢24大 罪 , 被誣陷 , 慘死獄中。後平反昭雪 , 溢號「忠烈」。有。楊忠烈公文集〉傳世。
洪起元 (1621-1696), 字瑞芝 , 號義庵 , 城關人。行伍出身,身材魁梧,方頤大耳,長身,猿臂,善射,好談兵事。清阪治二年 (1645),應募技軍,授千總,屢立戰功,摧升游擊,隸屬江西總兵金聲植。五年正月金聲桓反清,他率所部入贛州,歸屬巡撫劉武元,參與平定金聲桓及廣東總兵李成棟的反清活動。繼又參與鎮壓鄭成功的抗清斗爭。康熙八年 (1669) 摧升武參將 , 旋調永州。十二年改任浙江寧波參將加副將銜。十王年藩王耿精忠踞福建反叛邀他參與 , 他拒絕引誘 , 旋奉命剿叛 , 屢立戰功。後叛將曾養性進犯台州 , 他出城拒戰 , 喉部中鳥槍鉛丸 , 仍力戰不已。十四年晉升都督同知 , 尋授嚴州州將 , 統兵進攻遂安 , 先後五捷 , 斬獲甚多。十五年七月 , 開化頓將白顯忠以官爵引誘他 , 他怒打來使 , 即率軍攻打開化 ,l1 日戰 而克,招降叛將三百餘人 , 兵一萬二千餘人。安撫流民二朵人 ; 九月 , 康親王進軍福建 , 耿精忠投降 , 他率軍撫剿虎州、也州的余黨 , 收復方和、松陽、龍泉三城。十八年以戰功晉都督。二十一年以病解任歸籍。其時應山除正賦外 , 雜派、岳 役甚重 , 民多逃亡 , 他請求知縣任啟元免除。二十七年夏逢 !在率被裁兵卒起事 , 進逼應山 , 他組織團勇拒守 , 縣城得以保全自為官後 , 家巨富 , 有田 5000 畝 , 家丁 200 人 , 捐資在印台建任公祠、又在祠前專建金星閣題為」 洪起元特建護國助戰 金星閣 ", 並重修大慈閹。二十八、九兩年連荒 , 出粟干石助賑 , 又私設粥廠數月 , 附近 6 縣的人多來就食。
左紹佐 (1846-1928), 字季雲 , 號第卿 , 別號竹葯生 , 太平 鄉左家河人 , 清光緒六年 (1880) 進士 , 授翰林院庶吉士 , 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都察院給事中、軍機章京轉監察御史 , 三十四年任廣東南韶連兵備道兼管水利事。曾多次上疏 , 奏參滿漢大員奕勤、瑛壽及袁世凱等 , 直言敢諫 , 不稍假借 , 大 膽揭露問題 , 抨擊時弊 , 提出一些利國利民的主張。勤於著 述 , 光緒十三年到經心書院主講 , 次年即編輯〈經心書院集〉四 卷。 1902 年即堅持寫日記直到 1927 年病重才罷。 1910 年 , 連州因釘門牌激起民變 , 他身為南韶連道道員 , 親身處理這一 事件 , 將逐日經過表形記於日記中 ,1911 年辛亥革命風暴席 卷全國各地 , 逐日記載了兩廣總督張鳴岐為首的官僚地主在廣州所進行的投機活動。所著還有 : 《蘊真堂集》、《竹葯齋司鈔》、《延齡秘錄》等。辛亥革命之際 , 避居上海 ,1914 年入國史館。 1915 年後 , 寓居北京。 1928 年病故。子樹珍 , 清光緒二十八年舉人 , 任鹽務總署稽核所總篡 , 著有《中國鹽政沿革史》、《鹽務地理》、《鹽務文牘》等 , 為鹽政專家。
聶洗 (1891-1936), 字怒夫 , 原名紹武 , 又名競武 , 派名渭忠 , 聶家店人。出身書香世家。父聶輯五 , 晚清秀才 , 曾在武昌兩湖師范任教 , 少年隨父在武昌讀書 , 由陸軍小學升入陸 軍第三中學 , 與同學席正銘組織知識交換部 , 藉以聯絡同學和外界革命同志。 1911 年 10 月 9 日得城中通知 , 准備當晚起 義 , 即轉告各同志 , 枕戈以待。 10 日晨 , 陸軍中學學生響應入 城 , 調守咨議局 , 次日守藩庫、官錢局、銅幣局等處 , 與同學冒著冷槍飛彈 , 加意防守 , 到首義成功。武漢光復後 , 即奉命到 武昌、漢陽等地演說 , 宣傳起義宗旨 , 揭露清朝劣跡 , 鼓動群眾 參軍參戰 , 捐款資助革命。不久 , 清軍大舉反撲 , 漢口發生激戰 , 時在軍務部任職。 19 日軍事科成立 , 派為戰時規測員 , 不 避艱險 , 調查長江各要隘 , 測繪上自軍山、下至田家鎮一帶的 地圖 , 又巡視戰線 , 運輸槍彈。 11 月 5 日漢陽軍事吃緊 , 與軍 務部副部長張振武等奔赴前線 , 激戰一晝夜 , 因後援不續 , 退 守十里鋪。時子彈打完 , 他毅然返回武昌打開三十一標軍械 庫 , 連夜押送一船子彈過江 , 運到前沿 , 腳部中彈受傷。漢陽失守後隨軍務部長孫武、軍事科長胡干城等照常辦公 ,12 月 1日停戰議和 , 不久 , 調任第四鎮參謀 , 協助鄧玉麟等籌劃北伐 , 後因和議告成而未果。 1913 年 3 月 , 鄧玉麟離職 , 亦隨之辭 職。 1914 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科一期 ,1918 年入陸軍大學第五期 , 嗣後到直系第三混成旅 ( 後為湖北省第一師 ) 任四 團團長。 1926 年北伐軍進逼武漢時 , 他把家屬移寓漢口 , 隻身隨部留守武昌 , 在最後關頭 , 參與開城迎接北伐軍。隨即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 軍長唐生智 ) 參謀處處長。 " 七·一 五 " 政變後 , 桂系控制湖北 , 胡宗鋒任武漢衛戍司令 , 受委就任武漢衛戍司令部參謀長。 1928 年放棄軍職 , 任湖北禁煙局局 長 , 繼任宣昌禁煙稽查處處長。此間兼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候補執行委員。 1929 年任國軍編遣委員會第四編造區遣置局局長。桂系失敗後避居上海「九·一八」事變後 , 在南昌充 任旅長。 1935 年夏任貴州第七行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 , 並兼平越縣 ( 現為福泉縣 ) 縣長。 1936 年 1 月 25 日紅二方面 軍長征路過平越 , 率部阻抗 , 戰敗身亡。有妻室二人 , 原配張 氏 , 應山人 , 繼配孫國英 , 宜昌人。有子女 8 人 , 其中 , 長子聶燕伯 , 高級工程師。女聶華苓 , 作家、教授 , 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組織主持人。子聶華桐 , 美國物理學博士 , 高 能物理學教授。
程瑞霖 (1900 一 1943) 號英霆 , 城郊程家梨園人。求學 於武昌中學 , 上海中國公學 , 在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專攻經 濟 , 獲碩士學位。學成回國 , 即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中央政 治學校教授 , 並受國民黨中央委託辦《政治評論》周刊。 1935 年任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教授 , 次年任教務長。不久 , 任暨南大 學商學院院長兼國際貿易系主任。 1937 年上海淪陷 , 暨大旋 即遷入公共租界 , 工作無人主持 , 危難之際受命代理校長 , 並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 聯絡、接濟不願事敵之教育界人士。他經常在《中美時報》發表堅持抗戰的文章 , 怒斥漢奸事敵 , 遭敵偽懸賞緝捕。後在朋友的掩護下 , 經英領事館逃香港 , 於 1940 年由廣州轉至重慶。 1941 年赴湖 南乾城所里 , 任國立商業專科學校校長。次年該校擴充為商 學院 , 受任院長。 1943 年盛暑 , 與師生游泳 , 不幸失足沒頂 , 遺體葬湖南所里。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a363c0100090g.html
C. 連舜賓的連戰中秋祭祖
2013年9月19日是中秋佳節。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偕家人,從海峽彼岸直抵湖北省廣水市尋根問祖。
上午11時30分,連戰一行在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前會長陳雲林、湖北省台辦主任劉凱春等的陪同下,驅車來到位於廣水市陳巷鎮輔弼沖村的連舜賓處士陵園。廣水市委書記吳超明、市長黃繼軍及廣水連氏宗親和自發前來的鄉親,夾道歡迎從台灣遠道歸鄉尋根的親人。
據考證,廣水市蔽山之麓連舜賓處士陵園系宋代古跡,是連戰在大陸現存的有據可考的最早的一座祖墓,連戰是其嫡傳三十代孫。
按照當地風俗,連戰偕夫人連方瑀恭恭敬敬上香、獻果、敬酒、鞠躬,行13道大禮,祭拜先祖連舜賓。站在先祖墓前,連戰深情地對鄉親們說:「身在寶島,引領北望,鄂北廣水,祖墓縈心……當此中秋,渡海而來,恭祭我祖,俯首緬懷……忠仁孝悌,不敢違背,家國情懷,永當銘記。」連戰表示深信:「不管是千年古道還是萬丈西風,我們兄弟姊妹執手同心,定能振興中華。」
D. 姓連的明星[古代知名人物也行- -]
全是古代的名人,望採納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連 庶:字居錫,安州應山人。宋仁宗年間舉進士,調商水尉、壽春令。興學,尊禮秀民,以勸其俗;開瀕淮田千頃,縣大治。淮南王舊壘在山間,會大水,州守議取其甓為城,庶曰:「弓矢舞衣傳百世,藏於王府,非為必可用,蓋以古之物傳於今,尚有典刑也。」壘因是得存。以母老乞監陳州稅。嘗送客出北門,見日西風塵,而冠蓋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歸。久之,翰林學士歐陽修、龍圖閣直學士祖無擇言庶文學行義,宜在台閣。以知崑山縣,辭不行。累遷職方員外郎,卒。
連總:(生卒年待考),字會川;閩縣人。著名唐朝文士。唐咸通年間進士,善於作賦,為文學家溫庭筠所稱道。
連南夫:(1085~1143年),字鵬舉,應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徽猷閣侍制,擢顯謨閣學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書銜、兼太平洲廣德軍制置使,知信州、泉州,進寶文閣學士、知廣州、遷廣東經略安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因得罪權相秦檜,被謫知泉州,後隱於龍溪縣十一都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西)之麓,紹興十三年(1143年)卒,謚忠肅,贈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於秀山,後人因此把南夫隱居處稱「連厝」,把葬地稱「連山」、「尚書尖」、「尚書峰」,把連南夫的後裔稱「連山氏」。
連久道:(生卒年待考),字可久。著名宋朝詩人、道士。十二歲就能作詩。父親帶他見當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漁父詞》,熊曲肱也寫詩相贈,又說:「這個孩子在富貴中留不住。」後來,連久道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著鳥羽做的衣服,如神仙一樣飛翔,來往於西山之間。
連礦: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E. 古代姓連 名人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連南夫(1085~1143年),字鵬舉,應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徽猷閣侍制,擢顯謨閣學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書銜、兼太平洲廣德軍制置使,知信州、泉州,進寶文閣學士、知廣州、遷廣東經略安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因得罪權相秦檜,被謫知泉州,後隱於龍溪縣十一都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西)之麓,紹興十三年(1143年)卒,謚忠肅,贈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於秀山,後人因此把南夫隱居處稱「連厝」,把葬地稱「連山」、「尚書尖」、「尚書峰」,把連南夫的後裔稱「連山氏」。
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雲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連橫: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台灣,在台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後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於1878年的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台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台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台灣的歷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後序中說:「台自開辟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台灣通史》後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台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台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台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後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遊。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後來病逝於滬。
連戰:連橫之孫。於1936年出生於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台,後步入政界。現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瀛洲:連瀛洲10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後輟學到香港的小雜貨店當學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與友人創立華興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兼船務代理,事業穩步發展。1949年連瀛洲與數名馬來西亞華商成立華聯銀行,進入金融業,2001年華聯銀行與大華銀行合並,躋身新加坡第一大銀行,大華銀行集團。
連金錘:連金錘幼時隨父從德化縣遠渡南洋(現今的馬來西亞),後居住於此地,與幾名同鄉齊種植黃梨維生。他有7子5女,17孫9男8女。現今其子居住各個地方,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柔佛州與雪蘭莪州。
F. 有沒有知道包括萬,發,連,玉,宗的趙氏家譜的啊急用啊~~~~~!~!~!~!~謝謝
萬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於芮國(在今陝西大荔縣朝邑城南,姬姓諸侯國,公元前640年為秦所滅),史稱芮伯。春秋時,傳至芮伯萬,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後因芮伯萬寵姬太多,便被母親芮姜趕出國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孫以祖父的字"萬"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萬"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畢萬,乃畢公高之後,因輔佐晉獻公有功,受封於魏(今山西芮城北,原為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功滅,把他封給了畢萬),又稱魏萬,其子孫以祖父的字"萬"為氏,稱萬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有鮮卑族復姓葉萬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萬氏。一說代北(泛指漢、晉代郡和唐以後代州以北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帶。)三字姓萬紐於氏改為萬氏。
4、周武王因"以萬人而服天下",其後就有人以"萬"為姓氏。
5、古代有弈葉的人,曾居住在陰山北面的萬紐於山,他的後代以居住地為氏,取山名的第一個字"萬"作為姓氏。
二、遷徙分布
萬姓主要有兩個支派,即出自於芮伯萬及畢萬之後。這兩個支系後成了我國萬姓的主要來源,自然,萬姓發祥地應在今山西芮城一帶。大致上,早在戰國之時,已有萬姓遷入山東省境,至漢代以前,萬姓乃主要繁衍於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及四周地區。漢代,萬姓已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萬姓有以"扶風"、"河南"為其堂號。換言之,主要發源於山西芮城一帶萬姓,在後來不久卻稱盛於今河南北部及陝西關中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河南一帶由於他族改姓萬,使得萬姓家族的隊伍更加龐大,同時,又因北方戰亂之故,萬姓同其他士族一樣,又不得不大舉南遷。早期主要南遷繁衍於今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其後不斷向四周擴展,以至宋代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
三、郡望堂號
【堂號】
"顕西堂":明末萬壽祺,萬曆舉人。明亡以後,誓不降清。穿著儒士的衣服,戴著和尚帽子,往來吳、楚之間,世稱"萬道人"。他的書房叫"顕西堂"。他和閻爾梅被人稱為"徐州二遺民"。他的著作有《顕西堂集》。
【郡望】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相當今陝西麟游、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地區。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
河南郡: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四、歷史名人
萬 章:戰國時期孟子門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關於他的事跡,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萬修:漢代扶風人,平河北立大功,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大將軍。封槐里佐樹侯。
萬安國:北魏代郡人,大將軍,大司馬,封安成王。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長多種樂器,著有《樂譜》。
萬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詩,文詞俊秀,與賀知章揚名上京。
萬敬偳:唐代廬州人,三世同堂,力盡孝道,高宗詔表,居所改名成孝里。
萬齊:唐代,代宗欽點翰林院大學士,後升殿前侍郎。
萬楚:唐代,代宗開元進士,善攻詩聞名。
萬虎:唐代,代宗御前鎮殿大將軍。
萬彪:唐代,代宗九門提督大將軍。
萬頃:宋代浙江紹興人,十歲受帝召見誦經史、子書如流,欽賜文林郎。
萬昌泰:南宋進士。
萬子庚:南宋進士。
萬人傑:南宋,創前直諫大臣。
萬金:元代,進士,兵部侍郎。
萬玉:元代,進士,升傳宣太史,時人稱萬氏三龍。
萬清:元代,進士,升樞密院使,鎮守建昌路總管府。
萬祥元:元末,進士,翰林院編修,誥封奉政大夫。
萬安:明代,憲宗,孝宗兩朝,翰林院編修大學士。
萬陽春:明代,進士,十歲能成詩對,十六歲中進士,兩任知縣,一任知州,誥封清禎惠民大夫。
萬宏仁:明代,武進士,副將,受昭武將軍。(入川我支第四代祖)
萬全:明代,著名醫學家。
萬文:明代,大孝子。
萬元吉:明代,軍事紀監,兵部左侍郎。
萬孚:清代,四川瀘州人,道光壬午舉人。(入川我支第十六代祖)
萬泰:清代,戶部主事,詩史學家。
萬斯大:清朝經學家。他一生精於經學,對《春秋》、《三禮》尤有研究。為萬斯同之兄。
萬斯同:清代著名史學家,博通諸史,尤精明史。他講求志節,堅決不願在清朝為官。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年表》。
萬壽棋:清代著名國畫家。
萬 樹:清朝文學家、戲曲作家。在詞的格律方面,造詣很深。編有《詞律》20卷,為填詞者所推重。又有雜劇、傳奇21餘種。
萬香鳳:清代,江西寧義人,進士,兵部經筵講官左侍郎。
萬啟均:清代,江西南昌人,進士內閣中書,癸酉四川大主考。
萬世發:清代,江西南城人,進士,國了監,修道院助教。
萬方雍:清代,江西寧義人,廣東行走主事。
萬紹修:清代,江西南昌人,甲武恩科進士。
萬世美:清代,福建甌寧人,進士,內閣中書。
萬雲:清代,浙江仁和人,監察御史。
萬嵩:清代,順慶府人,乾隆丁酉科解元。
萬岩:清代,湖廣黃州人,乾隆庚子科解元,湖北教諭。
萬寶:清代,常州人,舉人,浙江訓導。
萬華:清代,雲南江州人,浙江知縣。
萬珍:清代,江西義安人,浙江知縣。
萬希和:清代,湖北人,舉人,湖南知縣。
萬希煜:清代,湖北人,歷廣東知縣。
萬法周:清代,德安人,副榜,歷湖北教諭。
萬在衡:清代,浙江仁和人,監生,歷湖南知縣。
萬雲霞:清代,臨江人,拔貢,歷江西教諭。
萬文選:清代,同川人,歷陝西教諭。
萬演光:清代,浙江臨安人,舉人,歷雲南教諭。
萬朝宗:清代,湖廣人,歷江西訓導。
萬承宗:清代,湖廣舉人。
萬邦彥:清代,順天府人,歷江西巡險。
萬豫安:清代,順天府宛平人,歷廣東巡檢。
萬人傑:清代,潼川人,資州學政。
萬誠:清代,涌州人,內閣中書。
萬達:清代,滿州人,戶部司員。
萬其智:清代,江西人,康熙十九年,任職納溪。
萬聽:清代,湖廣楚雄人,廩生。
萬 川: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博學能文,尤精繪畫,擅長花鳥。用筆含蓄,色調柔和清新,富有天趣,為當時藝苑所推崇。有《繪事瑣言》、《繪事雕蟲》等繪畫論著,影響頗大。
萬玉山:名僧、氣功大師。
萬 表:世襲寧波指揮僉事。正德武進士。於國計贏絀,河流通塞,無不通曉。通經術,熟習先朝典故。曾求學於錢德洪(緒山),宗王(陽明)學。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
萬密齋(1488—1580),亦名萬全,羅田大河岸人,與李時珍齊名的明代大醫學家。清初被皇帝封為「醫聖」,康熙四十七年(1708),羅田知縣沈廷楨為他重建墳墓,並立墓碑。
萬福麟:民國,國民黨高級將軍。
萬濤:民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烈士。
萬家寶(曹禺):共和國著名劇作家。
萬里: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萬國權: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
萬海峰:共和國成都軍區政委。
萬紹芬:共和國江西省省長、省委書記。
萬賢國:湖南省澧縣人,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湖南省農學會與核學會常務理事、省光學會理事、省原子能農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水稻輻射育種工作,育成了「湘早糯 1號」、「湘激80—41」、「湘激80—32」、「湘激76—163」、「湘輻91—1」、「湘輻85—6」、「湘輻87—12」等。出版了《同工酶技術及其應用》、《水稻栽培》2本專著,發表了論文60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萬健:副編審,四川簡陽人。「九三」學社社員。曾任甘肅省財政科學研究所副主編、編委、「九三」學社甘肅省委宣傳部部長,甘肅省高校學術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甘肅省美學研究會理事。先後發表美學、詩歌研究、經濟等方面的論文30餘篇,詩詞80餘首,書畫70餘幅。學術研究、書畫成果已分別入編《中國當代專家學者傳略選》、《中國網路專家人物傳集》、《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
萬 錦:江西臨川人。任江西省撫州地區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在全國報刊發表文章百餘篇,主編了《年輕幹部方略》(伊犁人民出版社),主編了《贛東文學作品選》(長江文藝與報社)。
萬 燕:女,原名萬小燕,北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副高級館員。近代史研究所工會副主席,婦工委委員。
萬百萬:教授,江蘇南京人。交通大學任,博士生導師。
萬百五:教授,江蘇南京人。西安交通大學任教,博士生導師。享有國務院給予的政府特殊津貼。在國內外發表270餘篇學術論文。
萬德鈞:廣西玉林人。筆名魯曼。民盟盟員。廣東肇慶市群眾藝術館戲曲部主任。中國國際名人協會會員、廣東戲劇家協會、曲藝家協會會員、廣東民俗文化研究會會員、肇慶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
萬一 :原名萬梃森。河北昌黎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霞色》、《清幽》分別參加第六屆、八屆全國美展。1987年設計「猛禽」特種鄧票一套四枚被評為銀質獎。
萬望月:陝西洋縣人。中國書協、世界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中國書研會會員,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中外名人研究會藝術委員會學術委員。
萬聯眾:天津人。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被聘為人民日報社歷聞函授部黑龍江分校常務副校長。著有《郭玲春新聞伯選評》《消息寫作藝術技巧》兩書。成表新聞論文70多篇。
萬龍驤:高級工程師。河北棗強人。沈陽汽車製造廠副廠長。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沈陽市有突出貢獻專家。
萬孟儀:副主任醫師。江西省南豐縣中醫院院長,兼任政協常委醫葯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南豐縣中醫學會理事長、中華全國醫學會撫州分會理事、南豐縣醫學會理事。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2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二 遷徙分布 連姓望族居住於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記載,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四 歷史名人
1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2,連盛:字文昌,進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
3,連礦: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4, 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雲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5,連橫,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台灣,在台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後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於1878年的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台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台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台灣的歷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後序中說:「台自開辟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台灣通史》後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台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台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台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後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遊。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後來病逝於滬。
6,連戰,連橫之孫。於1936年出生於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台,後步入政界。現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但中國姓連的不多。
「玉姓」
1.漢族中的玉姓
目前所知的玉氏資料不一致,起源待考。
2.回族中的玉姓
回族中的玉姓原為閃姓,後被賜姓玉。
「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姓閃,賜姓玉。」---《回教民族說》
在元代,玉氏有鎮國上將軍、前衛系軍都指揮使玉哇失、散曲家玉元鼎(原名阿魯丁)等人。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
3.滿族中的玉姓
滿族中的玉姓,傳說來自「哈斯」,「哈斯」滿蒙文含義就是「玉」的意思。
4.傣族中的玉姓
傣族中的玉姓,是傣族現在的四大姓之一。
5.朝鮮、韓國玉姓
朝鮮、韓國玉姓。朝鮮王姓原是大姓,曾是高麗王朝的國姓。傳說後來高麗被李朝滅亡,李成桂迫害王姓國人,於是王姓族人大多改姓:加一點變「玉」、加人字變成「全」、「金」。
1、四岳之後,以職官命氏。四岳,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四岳的後代,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襲宗伯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
2、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與鍾氏皆晉伯宗之從也。春秋時,宋桓公之子敖(宋襄公同母弟)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鍾離,其後人稱鍾離或鍾氏; 州犁的小兒子連,遷居於南陽,便以祖父之字為姓,稱宗氏。
3、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宗子的後代也稱宗氏。
4、宗氏,陳宣公六世孫宗來氏之後.
5、出自劉姓,以職官名命姓,是漢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劉德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官職名命姓,稱宗正氏,後來加文而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並入宗姓.
二、郡望堂號
【堂號】
忠簡堂:宋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謚忠簡。
安西堂:後魏宗政珍孫,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郡望】
京兆: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河東郡:秦始皇時置。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宗政氏望出彭城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三、歷史名人
宗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東漢建武初為五官中郎將。先後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遷東海相。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後任司隸校尉、河內太守。建初元年,卒於家。
宗資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於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於海內」也。
宗澤(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爭中涌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親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義兵都督總管,用岳飛為將,屢敗金軍,臨終時,還三呼"渡河"。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人。少聰穎。東晉末至南朝宋時,屢征其為官,均不就。長於琴書,尤喜書畫,精於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畫所游山水名勝。著有《明佛論》和《畫山水序》。為南朝宋時傑出的書畫家。
宗愨:南宋南陽郡涅陽人,字元干(西元?-465年)。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願,答曰:"原乘長風破萬里浪。"歷封鎮武將軍、左衛將軍。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陽侯。
梁尚書宗夬,字明揚,南陽涅陽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諮議參軍。夬少勤學,有局干。弱冠,舉郢州秀才,歷臨川王常侍、驃騎行參軍。中興初,遷御史中丞,以父憂去職。起為冠軍將軍、衛軍長史。天監元年,遷征虜長史、東海太守,將軍如故。二年,征為太子右衛率。是冬,遷五兵尚書,參掌大選。三年,卒,時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南朝齊藝術家宗測字敬微,炳之孫也,代居江陵。性善書畫。傳其祖業,隱廬山。畫阮籍遇孫登於行障上,坐卧對之。又永業寺佛影台。皆稱臻絕。嘗游衡山七嶺,著《衡山記》。
宗懍者,亦南陽人,梁吏部尚書,梁亡入周,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著《荊楚歲時記》,今存於世。
唐代有少監宗政辯。 唐朝宰相宗楚客,字叔敖,武後從姊子,及進士第,累遷戶部侍郎。其先南陽人。曾祖丕,後梁南弘農太守,梁亡入隋,居河東之汾陰,故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誌》。
三國蜀漢鎮軍大將軍宗預,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曾督永安,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景耀元年,以疾征還成都。後為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
宗臣(1525~1560)字方城,明代名宦,嘉靖進士,江蘇興化人。歷官福建參政、提學副使。曾率領福建軍民抗擊倭寇,病逝於任上。文章與李樊龍、王世貞相切磨,為嘉靖七子。
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清代書畫家,七歲詠梅,遠近傳誦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謂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屢空,未嘗以貧告人。康熙初,貢太學,銓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畫山水,工詩。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與從弟元豫、觀,從子之瑾、之瑜皆工詩,有「廣陵五宗」之目。
清書法家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官內閣中書。累至山東運河道,以疾告歸。年甫三十,歷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書院。歸後,主戢山書院,成就甚眾。稷辰著有《躬恥齋文鈔》二十四卷,詩鈔二十八卷,及《四書體味錄》,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宗樓,衛國有宗魯。 更多內容請訪問宗澤廟館
姓發的我真就去愛莫能助了~
G. 中國有連這個姓嗎
一、姓氏源流
連(Lián 連)姓源出有三:
1、出自高辛氏,遠古顓頊之後,以祖字為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2、出自羋姓,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出自姜姓,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得姓始祖:惠連。據《姓氏考略》上說,連姓出自陸終三子惠連之後。這就是說惠連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連。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有記載說,左傳齊大夫是連稱之後。根據這種說法,我國連姓家族發祥於現在山東省境內,算起來已有有2000多年的歷史。然而《魏書·官氏志》則認為,連氏,太連氏,皆改連氏。由此可見,我國的連氏家族非常的復雜,要想找到真正出處,困難很大。望族居上黨郡(今山西長治縣)。連氏後人尊惠連為連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連姓在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位列百家姓第七十四位。連姓的歷史十分古老,先秦時期名登《左傳》的連稱,即為最顯著的例子。連稱,是當時齊國的大夫,曾經風雲一時。他的事跡,《左傳》是這樣記述的:「襄公使稱與管至父戍蔡丘,瓜時而王,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遂作亂,弒襄公。」這位連稱,據說便是後世連姓的始祖。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便采認這個說法:「左傳齊大夫連稱之後。」根據這派考證,則連姓家族是發祥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推算起來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不過,關於連姓的源流,過去的姓氏學者大多認為並非僅僅只有《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說的2000多年,而將之推溯到更為遙遠的上古時期,認為他們是陸終的第三子惠連所一脈傳留下來的。這派說法,《姓氏考略》一書最足以代表,該書指出:「出自陸終三子惠連之後。」 惠連,是陸終6個兒子當中的老三。陸終,則是祝融氏吳回之子。吳回,又是顓頊帝高陽氏的曾孫。高陽氏,則是黃帝的裔孫。像這樣一步一步地往上面推溯上去,則連氏家族的源遠流長和光榮家世,自是人所共睹,不在話下了。連氏家族的組織情形,實際上相當地復雜,除了上述源自惠連和連稱的兩支之外,另外至少還有三四支不同的組成分子。這種情形,只要參閱下列的文獻,相信便可以一目瞭然——《姓氏考略》:「又楚連尹、連敖,皆官名,連姓必有以官為氏者。望出上黨。又,鮮卑有連氏,《見漢書》」。《魏書官氏志》曰:「是連氏、太連氏,皆改連氏」。由此可見,連氏家族,至少是由五支不同的「人馬」所組成。一支源自上古的顓頊高陽氏。一支為齊國大夫連稱之後。一支來自楚國連尹、連敖等官職的後人。一支出於鮮卑族。一支則為通古斯族的後裔所改。像這樣復雜的組織情形,目前連姓人士要正確地找到自己的真正出處,恐怕就困難重重了。《姓氏考略》上所謂的連尹和連敖,都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官職之名。連尹,依照《左傳》的註疏,是一種射官,後來楚國的確有人以「連尹」兩個字為姓。譬如,在《通志氏族略》上就有一位叫作連尹襄老的楚國人。連敖,也是類似連尹的一種職位不甚高的官職,當年韓信亡楚歸漢時,就曾委屈地擔任過這種小官。「以官為氏」,是古人得姓的主要途徑之一。連氏家族之中有一部分是先秦時期連尹、連敖的後裔,雖然詳細的情形無可考,但卻是順理成章,十分可能的事。(余略)
三、歷史名人
連 庶:字居錫,安州應山人。宋仁宗年間舉進士,調商水尉、壽春令。興學,尊禮秀民,以勸其俗;開瀕淮田千頃,縣大治。淮南王舊壘在山間,會大水,州守議取其甓為城,庶曰:「弓矢舞衣傳百世,藏於王府,非為必可用,蓋以古之物傳於今,尚有典刑也。」壘因是得存。以母老乞監陳州稅。嘗送客出北門,見日西風塵,而冠蓋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歸。久之,翰林學士歐陽修、龍圖閣直學士祖無擇言庶文學行義,宜在台閣。以知崑山縣,辭不行。累遷職方員外郎,卒。
連 盛:字文昌,進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
連 礦: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連 橫:史學家、詩人。字武公,號雅堂。是江都(福建省)連氏的第十世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台灣,在台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後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於1878年的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台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台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台灣的歷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後序中說:「台自開辟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台灣通史》後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台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台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台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後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遊。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後來病逝於滬。
連 戰:連橫之孫。於1936年出生於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台,後步入政界。現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雲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此外,連姓名人還有:宋仁宗慶歷年間,有連庶、連庠兄弟,深得歐陽修的器重;宋高宗建年間的連南夫,曾在廣東鬧飢茺時救濟民眾無數;紹光年間的連希覺,曾在英州為地方築堤引水灌田;宋寧宗寧元年產的連三益,歷知沙縣、廣州、紹興,任滿離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至於明代,入仕的連姓之人也有不少。如明在祖時的名御史連均;英宗正統年間的福建按察副使連鏞;憲宗成化年間的御史連盛;神宗萬曆年間的廣西按察副使連繼芬;思宗崇禎年間出知靈州的連宗度,等等,都為造福百姓,做過一些好事。在上述連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連庶、連庠兄弟是湖北應山人,連南夫是湖北安陸人,連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連均、連鏞都是江蘇建安人,連盛是河北永年人,連繼芬是福建龍岩人。這些充分說明,明清時期,連姓人已遍布大江南北。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記載,連氏望出上黨郡。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
2、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此外,連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瞻依堂」、「上黨堂」、「武功堂」等。
H. 歷史上湖北省廣水市最出名的人物是那個,誰知道
明朝東林黨楊漣(第一)、連戰祖先連舜賓(第二)、南宋抗元名將李庭芝(第三)。
I. 湖北廣水從古到今出過哪些名人啊
連舜賓(公元?-1030年),北宋著名隱士。因不求仕進,奉養父親,調教兒子,周濟鄉鄰,而受世人敬仰。宋庠、宋祁及歐陽修游學到應山.都與他家交往甚密.死後歐陽修作《連處士墓表》,盛贊其賢。其子連賢、連庠皆進士及第,都做縣令一類的小官,因為官廉潔,人稱兄為「連底清」,弟為「連底凍」,號「應山二連」,與「二宋」齊名鄉內,後世謂「人才二宋」、「盛德二連 」,並稱「應山四賢」,縣城南有四賢祠。
鄭獬 ( 公元1022-1072年 ), 北宋官吏、詩人。縣北漿溪店南有鄭狀元販、宅。皇桔五年 ( 公元 1053 年 ) 進士第一,曾任荊南知府,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多次貶宮,病請任閑職,移家安陸。其詩風格英辣明白,不做作不裝飾 , 有些作品比較同情貧苦人民,有《那溪集》行世。晚年家貧子幼,死後棺樞在安陸寺廟存放10餘年才得以安葬。
連南夫 ( 公元 — 1143 年 ), 南宋初年主戰抗金名臣。政和二年 ( 公元 1112 年 ) 進士官至寶文閣學士、廣東經略安撫使兼廣州知州。紹興九年 ( 公元 1139 年 ) 與岳飛等一道反對秦栓與金國簽訂和約而被罷官,退居福建龍海。其子孫今散居在浙江、福建、廣東、台灣及東南亞各地,台灣「副總統」、「行政院長」連戰為其第26世孫、為連舜賓第31世孫。
李庭芝 ( 公元 1219 年一 1276 年 ),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淳拮元年 ( 公元 1241 年 ) 進士,曾任兩淮制置司事、兩淮制置使,守揚州。權相賈似道兵敗蕪湖,臨安失陷,他仍堅守揚州,多次斬殺元兵召降使,雖四周城池皆降,惟他誓死不降。後被召為少保左及相,才從揚州突圍,准備去福州,不幸在泰州因降將出賣被俘,押至揚州英勇就義
顏木,字惟喬,馬坪人。明正德二年舉人,十二年(1517)進士,性嗜讀書,勤於考索,文思精勁。居北京時,與黃岡王廷陳齊名,稱「楚兩傑」。補任許州知州,後調毫州。有武人石氏,性凶橫忍肆,他仗義懲辦遭誣陷,被免職,回家閑居,更加註意保持名節,他說:「能阻止我的功名,不能錯亂我的腳步,能罷免我的官爵,不能使我不學習。我將樹立品德,撰寫文章,以作後世模範,為淮河漢水之間的表率。」居馬坪二十餘年 , 每天都有記述,吟詠不斷。嘉靖十四年受聘篡修《興都志》 , 十六年受隨州知州任德所請 , 修《漢東志》,《隨州志》 , 以《隨州志》為名 , 記隨州、應山二縣之事 , 破志書傳統分類體 , 仿《春秋》作編年體 , 為志書未有之體例 , 為世人所稱贊。十八年受巡撫顧磷推薦和王延陳、王格同修《承天志》。十九年 , 篡修〈應山縣志〉。著有〈家政集〉、〈七禮解〉、〈選詩評〉、〈燼余稿〉等書
楊漣 (1571-1625年),明代著名諫官。萬曆三十五年(公元 1607年) 進士。初任常熟知縣,因考選清官第一,入朝任給事中。神宗病危,力主太子進宮服侍皇帝。光宗即位,極力反對鄭貴妃求封皇太後。光宗病重 , 召見大臣,他不屬大臣 , 亦在召見之列 , 臨危顧命。光宗死 , 李選侍居乾清宮挾太子欲把持朝政 , 他說服朝臣 , 挺身而出 , 闖進乾清宮 , 擁太子即位 , 並逼李選侍移出乾清宮 , 安定了朝局 , 升兵科都給事中。天啟五年 ( 公元 1625 年 ) 任左副都御史 , 因彈動魏忠賢24大 罪 , 被誣陷 , 慘死獄中。後平反昭雪 , 溢號「忠烈」。有。楊忠烈公文集〉傳世。
洪起元 (1621-1696), 字瑞芝 , 號義庵 , 城關人。行伍出身,身材魁梧,方頤大耳,長身,猿臂,善射,好談兵事。清阪治二年 (1645),應募技軍,授千總,屢立戰功,摧升游擊,隸屬江西總兵金聲植。五年正月金聲桓反清,他率所部入贛州,歸屬巡撫劉武元,參與平定金聲桓及廣東總兵李成棟的反清活動。繼又參與鎮壓鄭成功的抗清斗爭。康熙八年 (1669) 摧升武參將 , 旋調永州。十二年改任浙江寧波參將加副將銜。十王年藩王耿精忠踞福建反叛邀他參與 , 他拒絕引誘 , 旋奉命剿叛 , 屢立戰功。後叛將曾養性進犯台州 , 他出城拒戰 , 喉部中鳥槍鉛丸 , 仍力戰不已。十四年晉升都督同知 , 尋授嚴州州將 , 統兵進攻遂安 , 先後五捷 , 斬獲甚多。十五年七月 , 開化頓將白顯忠以官爵引誘他 , 他怒打來使 , 即率軍攻打開化 ,l1 日戰 而克,招降叛將三百餘人 , 兵一萬二千餘人。安撫流民二朵人 ; 九月 , 康親王進軍福建 , 耿精忠投降 , 他率軍撫剿虎州、也州的余黨 , 收復方和、松陽、龍泉三城。十八年以戰功晉都督。二十一年以病解任歸籍。其時應山除正賦外 , 雜派、岳 役甚重 , 民多逃亡 , 他請求知縣任啟元免除。二十七年夏逢 !在率被裁兵卒起事 , 進逼應山 , 他組織團勇拒守 , 縣城得以保全自為官後 , 家巨富 , 有田 5000 畝 , 家丁 200 人 , 捐資在印台建任公祠、又在祠前專建金星閣題為」 洪起元特建護國助戰 金星閣 ", 並重修大慈閹。二十八、九兩年連荒 , 出粟干石助賑 , 又私設粥廠數月 , 附近 6 縣的人多來就食。
左紹佐 (1846-1928), 字季雲 , 號第卿 , 別號竹葯生 , 太平 鄉左家河人 , 清光緒六年 (1880) 進士 , 授翰林院庶吉士 , 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都察院給事中、軍機章京轉監察御史 , 三十四年任廣東南韶連兵備道兼管水利事。曾多次上疏 , 奏參滿漢大員奕勤、瑛壽及袁世凱等 , 直言敢諫 , 不稍假借 , 大 膽揭露問題 , 抨擊時弊 , 提出一些利國利民的主張。勤於著 述 , 光緒十三年到經心書院主講 , 次年即編輯〈經心書院集〉四 卷。 1902 年即堅持寫日記直到 1927 年病重才罷。 1910 年 , 連州因釘門牌激起民變 , 他身為南韶連道道員 , 親身處理這一 事件 , 將逐日經過表形記於日記中 ,1911 年辛亥革命風暴席 卷全國各地 , 逐日記載了兩廣總督張鳴岐為首的官僚地主在廣州所進行的投機活動。所著還有 : 《蘊真堂集》、《竹葯齋司鈔》、《延齡秘錄》等。辛亥革命之際 , 避居上海 ,1914 年入國史館。 1915 年後 , 寓居北京。 1928 年病故。子樹珍 , 清光緒二十八年舉人 , 任鹽務總署稽核所總篡 , 著有《中國鹽政沿革史》、《鹽務地理》、《鹽務文牘》等 , 為鹽政專家。
聶洗 (1891-1936), 字怒夫 , 原名紹武 , 又名競武 , 派名渭忠 , 聶家店人。出身書香世家。父聶輯五 , 晚清秀才 , 曾在武昌兩湖師范任教 , 少年隨父在武昌讀書 , 由陸軍小學升入陸 軍第三中學 , 與同學席正銘組織知識交換部 , 藉以聯絡同學和外界革命同志。 1911 年 10 月 9 日得城中通知 , 准備當晚起 義 , 即轉告各同志 , 枕戈以待。 10 日晨 , 陸軍中學學生響應入 城 , 調守咨議局 , 次日守藩庫、官錢局、銅幣局等處 , 與同學冒著冷槍飛彈 , 加意防守 , 到首義成功。武漢光復後 , 即奉命到 武昌、漢陽等地演說 , 宣傳起義宗旨 , 揭露清朝劣跡 , 鼓動群眾 參軍參戰 , 捐款資助革命。不久 , 清軍大舉反撲 , 漢口發生激戰 , 時在軍務部任職。 19 日軍事科成立 , 派為戰時規測員 , 不 避艱險 , 調查長江各要隘 , 測繪上自軍山、下至田家鎮一帶的 地圖 , 又巡視戰線 , 運輸槍彈。 11 月 5 日漢陽軍事吃緊 , 與軍 務部副部長張振武等奔赴前線 , 激戰一晝夜 , 因後援不續 , 退 守十里鋪。時子彈打完 , 他毅然返回武昌打開三十一標軍械 庫 , 連夜押送一船子彈過江 , 運到前沿 , 腳部中彈受傷。漢陽失守後隨軍務部長孫武、軍事科長胡干城等照常辦公 ,12 月 1日停戰議和 , 不久 , 調任第四鎮參謀 , 協助鄧玉麟等籌劃北伐 , 後因和議告成而未果。 1913 年 3 月 , 鄧玉麟離職 , 亦隨之辭 職。 1914 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科一期 ,1918 年入陸軍大學第五期 , 嗣後到直系第三混成旅 ( 後為湖北省第一師 ) 任四 團團長。 1926 年北伐軍進逼武漢時 , 他把家屬移寓漢口 , 隻身隨部留守武昌 , 在最後關頭 , 參與開城迎接北伐軍。隨即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 軍長唐生智 ) 參謀處處長。 " 七·一 五 " 政變後 , 桂系控制湖北 , 胡宗鋒任武漢衛戍司令 , 受委就任武漢衛戍司令部參謀長。 1928 年放棄軍職 , 任湖北禁煙局局 長 , 繼任宣昌禁煙稽查處處長。此間兼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候補執行委員。 1929 年任國軍編遣委員會第四編造區遣置局局長。桂系失敗後避居上海「九·一八」事變後 , 在南昌充 任旅長。 1935 年夏任貴州第七行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 , 並兼平越縣 ( 現為福泉縣 ) 縣長。 1936 年 1 月 25 日紅二方面 軍長征路過平越 , 率部阻抗 , 戰敗身亡。有妻室二人 , 原配張 氏 , 應山人 , 繼配孫國英 , 宜昌人。有子女 8 人 , 其中 , 長子聶燕伯 , 高級工程師。女聶華苓 , 作家、教授 , 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組織主持人。子聶華桐 , 美國物理學博士 , 高 能物理學教授。
程瑞霖 (1900 一 1943) 號英霆 , 城郊程家梨園人。求學 於武昌中學 , 上海中國公學 , 在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專攻經 濟 , 獲碩士學位。學成回國 , 即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中央政 治學校教授 , 並受國民黨中央委託辦《政治評論》周刊。 1935 年任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教授 , 次年任教務長。不久 , 任暨南大 學商學院院長兼國際貿易系主任。 1937 年上海淪陷 , 暨大旋 即遷入公共租界 , 工作無人主持 , 危難之際受命代理校長 , 並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 聯絡、接濟不願事敵之教育界人士。他經常在《中美時報》發表堅持抗戰的文章 , 怒斥漢奸事敵 , 遭敵偽懸賞緝捕。後在朋友的掩護下 , 經英領事館逃香港 , 於 1940 年由廣州轉至重慶。 1941 年赴湖 南乾城所里 , 任國立商業專科學校校長。次年該校擴充為商 學院 , 受任院長。 1943 年盛暑 , 與師生游泳 , 不幸失足沒頂 , 遺體葬湖南所里。
J. 連氏家族的祖先是誰
連氏家族的祖先是連稱。
連姓姓氏起源:
1、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2、出自高辛氏,遠古顓頊之後,以祖字為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3、出自羋姓,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4、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5、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連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連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在鎮壓了紂子武庚祿父叛亂之後,為了控制遠在各地的諸侯國,便將每十個邊遠諸侯國編為一個連,由周王室派遣或指定某諸侯國之君為首領,稱連帥。
6、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連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連長,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小行政區域軍事行政長官。
7、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連率,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連率,是漢朝時期對「太守」的別稱。
8、源於南匈奴,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史稱「胡夏「。
9、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北匈奴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後漢書}中記載,連休:鮮卑族,後代居於山西上黨南豐溝一帶。
10、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
赫哲族穆里雅連氏,出自古老的費雅喀奇勒爾族,世居黑龍江下游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uliyal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後,赫哲族、滿族穆里雅連氏多冠漢姓為連氏、穆氏、李氏等。
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93位。根據台灣在2007年的統計,連姓排名為第73位,是少數沒有出現在中國百家姓中的台灣首一百個姓氏。
2018年來自公安部身份證資料庫的資料表明:連姓在全國有54萬,排名所有姓氏人口的第190位,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04%。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壩頭地區是全國最大的連氏聚居地,有22個鄉村是連氏所居。山東省連氏約有六萬多人,連氏家族重要的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