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澳門三大頂級豪門家族都是誰何鴻燊家族不在其中,為什麼
賭王何鴻燊因病去世,享年98歲。7月8日至10日,賭王喪禮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各界名流前往弔唁,極盡哀榮,並且為賭王扶靈的8位政商名流的身份彰顯了賭王喪禮的規格之高。
賭王能夠享有如此高規格的喪禮,與他多年來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有關。在上世紀90年代,賭王在澳門的賭場聘用的員工就近1萬人,這意味著澳門每40多個人里就有一個人在博彩業工作,因此何鴻燊成了很多澳門人的衣食父母,他被很多澳門人稱為「無冕港督」和「米飯班主」。
又因為賭王生性風流,一輩子娶了4個妻子,育有17名子女,他和四位妻子,以及他17位子女的故事一直被大眾津津樂道。
這使得賭王家族在坊間擁有很高的知名度,以至於很多人認為賭王家族是澳門的第一豪門家族。
除了事業有成,崔殿明還有2個非常優秀的兒子,他們分別是長子崔德勝,次子崔德祺,並且崔德祺還將澳門的建築業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崔德祺1912年在澳門出生,1939年他從廣州建築工程專業學校畢業後就回到了澳門,開始了自己的建築業生涯。
結果崔德祺僅用了10年時間,就讓建築業與出口加工業、博彩旅遊業、金融服務業並列為澳門的四大經濟支柱之一,他還創建了澳門建築置業商會。
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同時,崔德祺還積極從事慈善工作,在澳門有「大慈善家」之稱。並且在改革開放後,崔德祺致力於澳門與內地的交流合作,發展貿易,交流文化,貢獻頗多。
崔德祺一生有3個孩子,分別是長子崔世平,次子崔世業,女兒崔筱瑜,目前崔筱瑜和崔世業都在美國,崔世平則是建築家。
崔德祺的哥哥崔德勝則有2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崔世昌、次子崔世A。崔世昌是澳門注冊會計師公會會長。崔世A則更厲害,曾是澳門地區的大人物,他的妻子是霍英東的侄女霍慧芬。
在澳門崔世昌、崔世A、崔世平三人被稱為「崔家將」。
然而不管是何賢家族、馬萬祺家族還是崔德祺家族,他們都為澳門的穩定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三大家族的後人們依舊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澳門的發展發光發熱。
㈡ 十大軍閥簡介
1、袁世凱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奠基人,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軍閥,他是厚黑的典型。戊戌變法中,他假裝支持變法,使「戊戌六君子」倒在血泊中,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們打著「實行君主立憲」的旗號,演出一場「逼宮戲」,後又舉著贊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2、段祺瑞
段祺瑞這只「北洋之虎」,皖系的巨魁,在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十六年間,他三次出任國務總理,一直處於權利的核心,即使在他下台期間,仍能呼風喚雨,待機而出。他不搞陰謀,不搞謀殺,崇尚簡朴,為政清廉。
3、曹錕
曹錕1985年投奔袁世凱新建陸軍,很快成為「三洋三傑」之外的第三號人物。曹錕作為直系重要頭目之一,在直、奉、皖三大派系中左右逢源,先是圖謀副總統不成,後又拉攏奉系,打敗皖系,最終謀取了直系軍閥獨掌北京政權。
4、張作霖
張作霖出身綠林,當過胡匪,因而被稱為「胡帥」。由一個被清政府招撫的土匪頭目,升至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王」,他還曾問鼎中原,一度控制北京政府並當上國家元首。「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5、吳佩孚
吳佩孚師從名儒,得中秀才,他讀了古今中外不少的書,不少的兵法,在軍事上,他長於權術,善於臨時應變,打敗了許多敵人,曾得「長勝將軍」的稱號。吳佩孚在其戎馬生涯中還做了許多的詩詞,反映他得意時,失意時,苦悶時的心情。因此他稱為秀才軍閥是恰當的。
6、閻錫山
西王閻錫山經歷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幾個歷史重大變革時期。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他均能用他的權術或投靠袁世凱,或依附段祺瑞,或與中共合作,乃至與日本勾結來保全並擴展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因而他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這在中國近代軍閥史上是少的。
7、張宗昌
張宗昌無知無識,人稱「狗肉將軍」,他有三不知: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錢有多少,三不知姨太太有多少。他當過土匪,後又在張作霖的卵翼下發跡。竟至擁有兵數十萬成為山東的土皇帝。在他督魯的三年間為惡甚多,人民對他恨之入骨。
以擅長作戰並兼通文墨而發跡,在北伐戰爭中一路猛打猛沖過關斬將,是率軍第一個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將領。時人稱其為「飛將軍」。在中原大戰前脫離馮玉祥投靠蔣介石,韓復榘在山東擊敗了晉軍為蔣介石鞏固了前沿戰線。
9、韓復榘
韓復榘由一個普通的士兵被提升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繼張宗昌之後,他曾統治山東達七年之久。他自稱「韓青天」,到處斷案,卻草菅人命,留下不少笑話,抗日戰爭開始後,他退棄山東,成了蔣介石的替罪羊。
9、白崇禧
白崇禧是桂系新軍閥中,僅次李宗仁的第二號首腦人物。在眾多的軍閥中,白崇禧以足智多謀,滿腹經綸而聞名,有「小諸葛」之稱。
白崇禧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然而國民黨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戰果,局勢對國民黨政府愈趨不利,新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解放軍解放中國大陸後,白崇禧逃往台灣,1966年逝於台北。
10、陳炯明
陳炯明1911參加辛亥革命,因他極喜趨新弦奇,在當時的廣東社會,就軍事上的言行十分引人注意。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一、詞源出自《舊唐書·郭虔瓘傳》有著名的漢末群雄、北洋軍閥、直系軍閥、皖系軍閥等。
近代意義上的「軍閥」一詞,是由梁啟超從日本翻譯而來的。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二、民國十大軍閥相關的書籍《民國十大軍閥》:
《民國十大軍閥》書籍講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成為中國現代軍閥之祖。繼之,大小軍閥粉墨登場,擁兵自重,為搶奪地盤和各自利益大打出手,混戰一團,狼煙四起,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民國十大軍閥》對民國時期形成的十個主要軍閥進行梳理描述,全面介紹了這些軍閥逐漸壯大,擁兵自重的歷史,展現了這群風雲人物的個性風格和傳奇故事。這十大軍閥為: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陸榮廷、龍雲、劉湘、盛世才、馬鴻逵、馬步芳。
《民國十大軍閥》其分十章,每一章集中敘述一個軍閥人物。敘述脈絡清晰,描寫細致全面,史料運用准確,講述生動活潑。通過對民國十大軍閥的描述,讀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些軍閥們的興衰歷史,更加深刻地了解中華民國的變遷歷史。
㈢ 有哪些藝人祖籍是廣東江門地區的
......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者
民間藝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相連。近年,江門市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申報工作,統計出江門市約有12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新會葵藝、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新會蔡李佛拳術、開平泮村燈會、台山浮石飄色、荷塘紗龍、台山廣東音樂等7個項目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鶴山獅藝、禮樂龍舟等10個項目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後,是扮演著傳承者和「支撐者」的眾多民間藝人,如荷塘紗龍傳承人李衍源和李贊均、鶴山獅藝傳承人馮昆傑、新會葵藝傳承人廖惠林、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瑞亨、台山浮石飄色傳承人趙汝潛、禮樂龍舟傳承人鄧錫康、泮村燈會傳承人鄺國強和鄺枝仔等均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李衍源、李贊均、廖惠林、張瑞亨、趙汝潛、鄺國強、鄺枝仔等,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江門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說,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掌握並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入選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實際上是對這些民間藝術家身份的最有效確定。
據悉,江門市的民間藝人主要分布在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曲藝、民俗等方面,約有數百人之多,尤以李衍源、李贊均、廖惠林、張瑞亨、趙汝潛、鄺國強、鄺枝仔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最為出名,此外,製作新會魚燈的李嚴、鍾松友、唱鹹水歌的梁華照、陳紅煥等也因為媒體的報道而被人們所熟知。
勞作於鄉間的藝術痴迷者
江門市的民間藝人大多活躍在五邑鄉間,他們中很多人年紀比較大,學歷普遍不高,平時主要以務農、捕魚等為生,民間藝術對他們來說,「當不了飯吃」。
蓬江區荷塘鎮篁灣村的李衍源69歲,李贊均56歲,均為荷塘紗龍傳承人,學歷均為小學,以務農為生。此外,76歲的鄺國強,64歲的趙汝潛,82歲的鄺枝仔等都生活在開平、台山等地農村,年紀也都比較大,學歷均為小學,都是農民。陳紅煥是新會大鰲的一位中年婦女,多年前曾在小鳥天堂唱鹹水歌,但那畢竟不能給她帶來很大的收入,所以,她平時的主業還是務農、捕魚。記者記得幾年前同她一起到西江撈蜆,只見紅姨把50多公斤的蜆耙緩緩地放到水裡,動作非常熟練,而且居然沒有一絲聲響。回到家中,紅姨又忙著做飯。等所有的事情忙完了,紅姨才有時間坐下來給我們唱幾句鹹水歌,她正在讀書的兒子也會唱幾句,是紅姨教的。離開的時候,紅姨和丈夫親自開船送我們走,記者不由得感嘆生活在僑鄉熱土上的民間藝人就像他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一樣質朴、善良,愛生活、愛藝術。
這些民間藝人雖然學歷不高,但他們精通、熱愛某門民間藝術,在農村地區絕對稱得上是多才多藝的「文化人」,令村人尊敬,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民間藝人,逢年過節村裡搞文化活動總少不了他。老民間藝人為豐富農村文化活動作出了突出貢獻,可謂德高望重。
篁灣村是蓬江區荷塘鎮的一條自然村,荷塘紗龍就是起源於篁灣的古老民間藝術,該村的李衍源老人從舞50年,熟悉表演中的所有一般性動作和高難度動作,在傳承中以教授舞龍頭為主,熟悉紗龍各個環節的製作工藝,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改良、創新,目前正在嘗試用不銹鋼材料代替竹、木做龍身,以求龍身更加堅固耐用。他曾先後多次參加荷塘紗龍表演活動,如1990年澳門嘉年華文化盛會、2004年僑鄉嘉年華暨江門旅遊節、2005年廣東省國際旅遊節日民間匯演等,贏得了觀眾的贊譽。
台山市斗山鎮浮石村的趙汝潛老人自小跟隨趙仲高、趙炳培等前輩學藝,如今擔任浮石飄色隊藝術指導,負責培訓女色仔技能,熟悉色櫃和道具製作技藝以及服裝、化妝等知識,設置了《嫦娥奔月》、《昭君出塞》、《穆桂英掛帥》等10個色櫃,「主要想通過飄色來表達人民群眾對以前英雄人物的崇拜。」趙汝潛說。1999年,浮石村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飄色之鄉」,趙汝潛老人功不可沒。
開平市水口鎮泮村鄉塘唇里村的鄺枝仔、鄺國強老人,上世紀50年代拜鄺日光為師學扎花燈,以後每年正月都參與扎燈工作,至今已扎了55個大型花燈,是村裡為數不多的會扎燈的老藝人,他們扎制的泮村花燈用料講究,手工精細,工藝精湛,用彩色紙剪成的圖案過千種,燈裙紋飾也貼得很有考究,年年不同,3米多高成品的花燈鮮艷奪目,十分搶眼,既有氣勢又很別致,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
走向市場的積極探索者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在文化生活上的選擇性越來越大,心態也越來越浮躁,民間藝人還有沒有生存空間?江門市美術館副館長王暢懷在擔任市群藝館副館長期間接觸了大量民間藝人,他說:「實際上,我市的一些有膽識的民間藝人已經在市場化的道路上進行探索、創新了。」新會區文廣新局副局長林福傑也認為,「發展是最好的保護。」
張瑞亨茅龍筆繪畫藝術展目前正在白沙祠展出,張瑞亨曾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做筆,這樣才有氣氛」。張瑞亨現為岡州畫院院長,1976年開始研究茅龍書法。上世紀90年代初,張瑞亨在岡州畫院設立「茅龍軒」建立制筆文化展覽廳,推廣茅龍筆並創制「茅龍國畫筆」,獲廣東省首屆民間工藝精品銅獎,研究「茅龍皸法」繪畫,得到崔德祺博士、關山月教授的指導。曾在澳門文化廣場、江門美術館、法國留尼旺聖堡羅等地舉辦茅龍筆及其書畫展覽,並培養了一批制筆人才。「張瑞亨既有藝術才能,又有市場眼光,而且善於創新。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既把茅龍筆推介出去了,又把自己的書畫推介出去了,這就是雙贏,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很有效地保護和發展。」王暢懷評價說。
伍炳亮也是這樣,他在台山市公益鎮創辦伍氏興隆明式傢具藝術公司,招了不少民間藝人在其指導下進行木雕創作,他本人創新設計的明清式藝術傢具,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並在各類展會中獲獎,在國內市場上擁有較高的知名度。「我們的客戶是收入水平、文化層次較高、具有一定鑒賞能力的人群,所以,我們不僅僅是在造傢具,更是在造文化。」這是伍炳亮對市場的定位。
新會葵鄉傳統工藝品開發中心總經理廖惠林,專業從事葵類工藝的傳承、開發和創新,並迅速培養了一班年輕新人,新會葵扇及葵類工藝品也成為新會著名的特色旅遊產品。談到創新,廖惠林說:「葵藝以後的發展方向就是逐漸從兼實用型工藝品向純收藏工藝品轉變,這或許是讓葵藝得以穩妥傳承的唯一出路。」
民間藝人走市場化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其間充滿了坎坷和艱辛,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尷尬。「現在的年輕人,覺得學民間技藝沒錢賺就不想學,非得讓他們看到市場前途才能吸引他們過來學習、傳承。民間技藝在市場上求生存、求發展,光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了,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真正重視傳統手工技藝的市場化發展,把優惠措施落到實處,對相關企業多一些扶持。」一位民間藝人言辭懇切地對記者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望者
江門市的民間藝人對民間藝術始終充滿激情,無論自身經濟條件如何,都未曾放棄心中的那份難舍之情,而且很多人還以自己的積極行動來保護民間藝術,使之流傳下去,他們不愧為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忠實的守望者。
江門市文藝家協會主席陳波集公務員、說書藝人、民間藝術家等於一身,不求名利,默默耕耘,曾協助陳一峰先生籌建五邑中華詩詞學會、龍溪詩社、竹園詩社、江門楹聯學會等,並深入民間,與民間藝人打成一片,大力挖掘和推廣本土民間藝術瑰寶,對五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推廣不遺餘力。令陳波感到欣喜的是,近年來,江門市的木雕、葵藝、茅龍筆、銅雕、石雕、玉雕等民間工藝在廣東省舉辦的大型展覽會上脫穎而出,名列廣東省前茅。「我們的葵扇、茅龍筆等都是很好的工藝品,日本人很喜歡,政府有關部門如果能進一步做好宣傳和推廣工作就好了。」陳波總是在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斷地思考。
...............
http://www.gdwht.gov.cn/shownews.php?BAS_ID=2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