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滿洲八旗是什麼
八旗滿洲指外八旗的滿洲旗分。清代八旗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俗稱「滿洲八旗」。所屬除滿洲成員外,滿洲佐領下亦有少量蒙古、漢人,並單獨編有高麗佐領六個,俄羅斯佐領、番子佐領各一個。八旗滿洲的地位優於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是八旗組織的主體。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三百人為一牛錄,設額真一領之。萬曆四十三年(1615)正式建立八旗,以初設之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增設之四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每旗設固山額真(漢名都統)一,梅勒額真(漢名副都統)二,下轄甲喇(漢名參領)五,每甲喇轄牛錄(漢名佐領)五。以後隨著人丁繁衍,所屬佐領時有增設,崇德末年共有佐領三百零九個、半分佐領五個,到乾隆後期增至佐領六百七十個、半分佐領五個,遂為定製,直至清末未變。
組織機構
清代的「滿洲」也包括索倫、錫伯等族(今鄂溫克、鄂倫春、錫伯族)。1601年(明朝萬曆二十九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將女真族內原來牛錄這一臨時性的生產和軍事組織,根據戰爭的需要,改編成長期的正式組織。規定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亦稱「佐領」),每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亦稱「參領」),每五甲喇設一固山(gusa,即旗)額真,每固山額真左右設兩梅勒額真。
設有四旗,各旗以純色作區分,分別是:黃、紅、藍、白。故稱為「正黃旗」等。十四年後又增設四旗,並在原純色周圍嵌上其它顏色,稱為鑲黃、鑲紅、鑲藍、鑲白。故合稱八旗滿洲。正白(在順治年間,正白旗本來隸屬於下五旗,之後多爾袞將自己所統領的正白旗升格為上三旗之一,而在順治年間本來隸屬於上三旗的正藍旗就隨著正白旗的升格而降格為下五旗之一)、正黃、鑲黃為上三旗(亦稱內府三旗),隸屬親軍,其餘五旗為下五旗。日本學者中山八郎認為,「八旗成立當時是五六萬乃至十萬內外;入關前後的兵力為二十五萬。」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聰時期定王公爵止於貝勒,崇德元年始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九等。順治十年()增奉恩將軍為十等。亦有異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漢人甚少。清代世職,太宗時與官名本多相同,順治四年成為榮譽稱號。
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為男爵,阿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雲騎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壯丁原則上三年編審一次,分正戶、另戶、另記檔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旗民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八旗種類
由於上述歷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從上所述,正黃旗並不是努爾哈赤親統的部隊。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
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旗制與八旗滿洲同。
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皇帝直接控制上三旗,即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順治前)或正白旗(順治時期及後期),間接控制其他五旗),旗制終清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