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勾股定理是什麼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畢氏定理,或稱畢達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
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斜邊邊長的平方等於兩條直角邊邊長平方之和。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麼a²+b²=c²
據考證,人類對這條定理的認識,少說也超過 4000 年!
中國最早的一部數學著作——《周髀算經》的第一章,就有這條定理的相關內容:周公問:「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商高答:「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就是說,矩形以其對角相折所稱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邊)為3,股(長直角邊)為4,那麼弦(斜邊)必定是5。從上面所引的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古代的人民早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發現並應用勾股定理這一重要的數學原理了。
在西方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證明是畢達哥拉斯給出的。據說當他證明了勾股定理以後,欣喜若狂,殺牛百頭,以示慶賀。故西方亦稱勾股定理為「百牛定理」。遺憾的是,畢達哥拉斯的證明方法早已失傳,我們無從知道他的證法。
實際上,在更早期的人類活動中,人們就已經認識到這一定理的某些特例。除上述兩個例子外,據說古埃及人也曾利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法則來確定直角。但是,這一傳說引起過許多數學史家的懷疑。比如說,美國的數學史家M·克萊因教授曾經指出:「我們也不知道埃及人是否認識到畢達哥拉斯定理。我們知道他們有拉繩人(測量員),但所傳他們在繩上打結,把全長分成長度為3、4、5的三段,然後用來形成直角三角形之說,則從未在任何文件上得證實。」不過,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幾塊大約完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倫的泥板書,據專家們考證,其中一塊上面刻有如下問題:「一根長度為 30個單位的棍子直立在牆上,當其上端滑下6個單位時,請問其下端離開牆角有多遠?」這是一個三邊為為3:4:5三角形的特殊例子;專家們還發現,在另一塊泥板上面刻著一個奇特的數表,表中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數字,這是一個勾股數表:最右邊一列為從1到15的序號,而左邊三列則分別是股、勾、弦的數值,一共記載著15組勾股數。這說明,勾股定理實際上早已進入了人類知識的寶庫。
勾股定理是幾何學中的明珠,它充滿魅力,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證明趨之若鶩,其中有著名的數學家、畫家,也有業余數學愛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貴的政要權貴,甚至有國家總統。也許是因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簡單又實用,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復被人炒作,反復被人論證。1940年出版過一本名為《畢達哥拉斯命題》的勾股定理的證明專輯,其中收集了367種不同的證明方法。實際上還不止於此,有資料表明,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已有500餘種,僅我國清末數學家華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種精彩的證法。這是任何定理無法比擬的。(※關於勾股定理的詳細證明,由於證明過程較為繁雜,不予收錄。)
人們對勾股定理感興趣的原因還在於它可以作推廣。
歐幾里得在他的《幾何原本》中給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廣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一個直邊形,其面積為兩直角邊上兩個與之相似的直邊形面積之和」。
從上面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直徑作圓,則以斜邊為直徑所作圓的面積等於以兩直角邊為直徑所作兩圓的面積和」。
勾股定理還可以推廣到空間: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對應棱作相似多面體,則斜邊上的多面體的表面積等於直角邊上兩個多面體表面積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直徑分別作球,則斜邊上的球的表面積等於兩直角邊上所作二球表面積之和。
如此等等。
【附錄】
一、【《《周髀算經》·》簡介】
《周髀算經》算經十書之一。約成書於公元前二世紀,原名《周髀》,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學著作,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和四分歷法。唐初規定它為國子監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經》。《周髀算經》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紹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測量上的應用。原書沒有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其證明是三國時東吳人趙爽在《周髀注》一書的《勾股圓方圖注》中給出的。
《周髀算經》使用了相當繁復的分數演算法和開平方法。
二、【伽菲爾德證明勾股定理的故事】
1876年一個周末的傍晚,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賞黃昏的美景,他就是當時美國俄亥俄州共和黨議員伽菲爾德。他走著走著,突然發現附近的一個小石凳上,有兩個小孩正在聚精會神地談論著什麼,時而大聲爭論,時而小聲探討。由於好奇心驅使,伽菲爾德循聲向兩個小孩走去,想搞清楚兩個小孩到底在干什麼。只見一個小男孩正俯著身子用樹枝在地上畫著一個直角三角形。於是伽菲爾德便問他們在干什麼?那個小男孩頭也不抬地說:「請問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和4,那麼斜邊長為多少呢?」伽菲爾德答道:「是5呀。」小男孩又問道:「如果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5和7,那麼這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又是多少?」伽菲爾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斜邊的平方一定等於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說:「先生,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伽菲爾德一時語塞,無法解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
於是,伽菲爾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潛心探討小男孩給他出的難題。他經過反復思考與演算,終於弄清了其中的道理,並給出了簡潔的證明方法。
如下:
解:勾股定理的內容: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a、b的平方和等於斜邊c的平方,
a²+b²=c²
說明:我國古代學者把直角三角形的較短直角邊稱為「勾」,較長直角邊為「股」,斜邊稱為「弦」,所以把這個定理成為「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邊之間的關系。
舉例:如直角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分別為3、4,則斜邊c2= a2+b2=9+16=25
則說明斜邊為5。
勾股定理
第一章 勾股定理一、 勾股定理的內容,勾股定理是怎樣得到的,從定理的證明過程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練習:如圖字母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積是 ( ) A. 12 B. 13 C. 144 D. 194 1、在△ABC中,∠C =Rt∠. (1) 若a =2,b =3則以c為邊的正方形面積 = (2) 若a =5,c =13.則b = . (3) 若c =61,b =11.則a = . (4) 若a∶c =3∶5且c =20則 b = . (5) 若∠A =60°且AC =7cm則AB = cm,BC 2 = cm2. 2、直角三角形一條直角邊與斜邊分別為8cm和10cm.則斜邊上的高等於 cm.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20cm,底邊上的高是6cm,則底邊的長為 cm. 4、△ABC中,AB=AC,∠BAC=120°,AB=12cm,則BC邊上的高AD = cm. 5、已知:△ABC中,∠ACB=90°,CD⊥AB於D,BC= ,DB=2cm ,則BC cm, AB= cm, AC= cm. 6、如圖,某人慾橫渡一條河,由於水流的影響,實際上岸地點C偏離欲到達點B200m,結果他在水中實際遊了520m,求該河流的寬度為_______。 7、在一棵樹的10米高處有兩只猴子,一隻猴子爬下樹走到離樹20米處的池塘的A處。另一隻爬到樹頂D後直接躍到A處,距離以直線計算,如果兩只猴子所經過的距離相等,則這棵樹高________米。
8、已知一個Rt△的兩邊長分別為3和4,則第三邊長的平方是( )
A、25 B、14 C、7 D、7或25
9、小豐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cm)電視機,下列對29英寸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小豐認為指的是屏幕的長度; B. 小豐的媽媽認為指的是屏幕的寬度;
C. 小豐的爸爸認為指的是屏幕的周長; D. 售貨員認為指的是屏幕對角線的長度
10、
二、 你有幾種證明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練習:
三角形的三邊長為(a+b)2=c2+2ab,則這個三角形是( )
A. 等邊三角形; B. 鈍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銳角三角形.
1、在ΔABC中,若AB2 + BC2 = AC2,則∠A + ∠C= °。
2、如圖,正方形網格中的△ABC,若小方格邊長為1,則△ABC是( )
(A) 直角三角形 (B)銳角三角形
(B) (C)鈍角三角形 (D)以上答案都不對
已知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是2n+1,2n +2n, 2n +2n+1(n為正整數)則最大角等於_________度.
3、已知,如圖,四邊形ABCD中,AB=3cm,AD=4cm,BC=13cm,CD=12cm,且∠A=90°,求四邊形ABCD的面積。
閱讀材料:
三角學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定理,我國稱它為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因為《周髀算經》提到,商高說過"勾三股四弦五"的話。下面介紹其中的幾種證明。
最初的證明是分割型的。設a、b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c為斜邊。考慮下圖兩個邊長都是a+b的正方形A、B。將A分成六部分,將B分成五部分。由於八個小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故從等量中減去等量,便可推出:斜邊上的正方形等於兩個直角邊上的正方形之和。這里B中的四邊形是邊長為c的正方形是因為,直角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等於兩個直角。如上證明方法稱為相減全等證法。B圖就是我國《周髀算經》中的「弦圖」。
下圖是H.珀里加爾(Perigal)在1873年給出的證明,它是一種相加全等證法。其實這種證明是重新發現的,因為這種劃分方法,labitibn Qorra(826~901)已經知道。(如:右圖)下面的一種證法,是H•E•杜登尼(Dudeney)在1917年給出的。用的也是一種相加全等的證法。
如右圖所示,邊長為b的正方形的面積加上邊長為a的正方形的面積,等於邊長為c的正方形面積。
下圖的證明方法,據說是L•達•芬奇(da Vinci, 1452~1519)設計的,用的是相減全等的證明法。
歐幾里得(Euclid)在他的《原本》第一卷的命題47中,給出了勾股定理的一個極其巧妙的證明,如次頁上圖。由於圖形很美,有人稱其為「修士的頭巾」,也有人稱其為「新娘的轎椅」,實在是有趣。華羅庚教授曾建議將此圖發往宇宙,和「外星人」去交流。其證明的梗概是:
(AC)2=2△JAB=2△CAD=ADKL。
同理,(BC)2=KEBL
所以
(AC)2+(BC)2=ADKL+KEBL=(BC)2
印度數學家兼天文學家婆什迦羅(Bhaskara,活躍於1150年前後)對勾股定理給出一種奇妙的證明,也是一種分割型的證明。如下圖所示,把斜邊上的正方形劃分為五部分。其中四部分都是與給定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一部分為兩直角邊之差為邊長的小正方形。很容易把這五部分重新拼湊在一起,得到兩個直角邊上的正方形之和。事實上,
婆什迦羅還給出了下圖的一種證法。畫出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得兩對相似三角形,從而有
c/b=b/m,
c/a=a/n,
cm=b2
cn=a2
兩邊相加得
a2+b2=c(m+n)=c2
這個證明,在十七世紀又由英國數學家J.沃利斯(Wallis, 1616~1703)重新發現。
有幾位美國總統與數學有著微妙聯系。G•華盛頓曾經是一個著名的測量員。T•傑弗遜曾大力促進美國高等數學教育。A.林肯是通過研究歐幾里得的《原本》來學習邏輯的。更有創造性的是第十七任總統J.A.加菲爾德(Garfield, 1831~1888),他在學生時代對初等數學就具有強烈的興趣和高超的才能。在1876年,(當時他是眾議院議員,五年後當選為美國總統)給出了勾股定理一個漂亮的證明,曾發表於《新英格蘭教育雜志》。證明的思路是,利用梯形和直角三角形面積公式。如次頁圖所示,是由三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直角梯形。用不同公式,求相同的面積得
即
a2+2ab+b2=2ab+c2
a2+b2=c2
這種證法,在中學生學習幾何時往往感興趣。
關於這個定理,有許多巧妙的證法(據說有近400種),下面向同學們介紹幾種,它們都是用拼圖的方法來證明的。
證法1 如圖26-2,在直角三角形ABC的外側作正方形ABDE,ACFG,BCHK,它們的面積分別為c2,b2和a2。我們只要證明大正方形面積等於兩個小正方形面積之和即可。
過C引CM‖BD,交AB於L,連接BC,CE。因為
AB=AE,AC=AG ∠CAE=∠BAG,
所以 △ACE≌△AGB
SAEML=SACFG (1)
同法可證
SBLMD=SBKHC (2)
(1)+(2)得
SABDE=SACFG+SBKHC,
即 c2=a2+b2
證法2 如圖26-3(趙君卿圖),用八個直角三角形ABC拼成一個大的正方形CFGH,它的邊長是a+b,在它的內部有一個內接正方形ABED,它的邊長為c,由圖可知。
SCFGH=SABED+4×SABC,
所以 a2+b2=c2
證法3 如圖26-4(梅文鼎圖)。
在直角△ABC的斜邊AB上向外作正方形ABDE,在直角邊AC上又作正方形ACGF。可以證明(從略),延長GF必過E;延長CG到K,使GK=BC=a,連結KD,作DH⊥CF於H,則DHCK是邊長為a的正方形。設
五邊形ACKDE的面積=S
一方面,
S=正方形ABDE面積+2倍△ABC面積
=c2+ab (1)
另一方面,
S=正方形ACGF面積+正方形DHGK面積
+2倍△ABC面積
=b2+a2+ab. (2)
由(1),(2)得
c2=a2+b2
證法4 如圖26-5(項名達圖),在直角三角形ABC的斜邊上作正方形ABDE,又以直角三角形ABC的兩個直角邊CA,CB為基礎完成一個邊長為b的正方形BFGJ(圖26-5)。可以證明(從略),GF的延長線必過D。延長AG到K,使GK=a,又作EH⊥GF於H,則EKGH必為邊長等於a的正方形。
設五邊形EKJBD的面積為S。一方面
S=SABDE+2SABC=c2+ab (1)
另一方面,
S=SBEFG+2•S△ABC+SGHFK
=b2+ab+a2
由(1),(2)
得出論證
都是用面積來進行驗證:一個大的面積等於幾個小面積的和。利用同一個面積的不同表示法來得到等式,從而化簡得到勾股定理)圖見http://ett.edae.com/21010000/vcm/0720ggdl.doc
【各具特色的證明方法】
勾股定理是數學上證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有四百多種證法!但有記載的第一個證明——畢達哥拉斯的證明方法已經失傳。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種證法,屬於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他的證法採用演繹推理的形式,記載在數學巨著《幾何原本》里。
在中國古代的數學家中,最早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的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數學家趙爽。趙爽創制了一幅「勾股圓方圖」,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給出了勾股定理的詳細證明。在這幅「勾股圓方圖」中,以弦為邊長得到正方形ABDE是由4個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間的那個小正方形組成的。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為ab/2;中間的小正方形邊長為b-a,則面積為(b-a) 2 。於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4×(ab/2)+(b-a) 2 =c 2
化簡後便可得: a 2 +b 2 =c 2
亦即:c=(a 2 +b 2 ) (1/2)
趙爽的這個證明可謂別具匠心,極富創新意識。他用幾何圖形的截、割、拼、補來證明代數式之間的恆等關系,既具嚴密性,又具直觀性,為中國古代以形證數、形數統一、代數和幾何緊密結合、互不可分的獨特風格樹立了一個典範。
以下網址為趙爽的「勾股圓方圖」:http://cimg.163.com/catchpic/0/01/.gif
以後的數學家大多繼承了這一風格並且有發展, 只是具體圖形的分合移補略有不同而已。 例如稍後一點的劉徽在證明勾股定理時也是用以形證數的方法,劉徽用了「出入相補法」即剪貼證明法,他把勾股為邊的正方形上的某些區域剪下來(出),移到以弦為邊的正方形的空白區域內(入),結果剛好填滿,完全用圖解法就解決了問題。
以下網址為劉徽的「青朱出入圖」:http://cimg.163.com/catchpic/A/A7/.gif 勾3股4
2. 勾股定理的概念
勾股定理是描述直角三角形邊長之間關系的數學定理。
1.勾股定理的定義和表述
勾股定理,也稱畢達哥拉斯定理,是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公元前6世紀提出的一個重要數學定理。它指出,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即,設直角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分別為a和b,斜邊為c,那麼有a²+b²=c²。
4.拓展知識:泰勒定理
泰勒定理是數學分析中關於函數逼近的重要定理,其實質是把一個復雜的函數近似表示為簡單的部分函數的和。泰勒定理在物理學、工程學等應用廣泛,例如在物體運動的研究中,可以使用泰勒定理來進行運動軌跡的近似計算。
泰勒定理擴展了數學和科學領域中函數的處理和計算方法,提供了更加靈活和精確的數學工具。
5.總結
勾股定理是描述直角三角形邊長之間關系的重要數學定理,通過幾何證明和代數證明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它在幾何學、工程學、導航和物理學等各個領域有廣泛應用,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基礎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