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及其封閉原因
清末莫高窟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發現的藏經洞,為學術界提供了大量的寫本和美術品。近一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資料的研究成果,已經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中古時代東西方文明的理解。
敦煌藏經洞的封閉年代和原因,關系著我們對藏經洞出土資料的正確理解和分析,是敦煌學研究者長期關心的問題。然而,由於這一問題涉及到我們對藏經洞資料的總體認識,也離不開我們對大約十一到十三世紀(宋元時代)西北地區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全面了解,因而迄今還沒有十分令人滿意的解說。
早期藏經洞周圍環境
一、敦煌藏經洞封閉原因的幾種假說
關於敦煌藏經洞的封閉,爭論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封存的原因,一是封存的年代,二者又是相互關聯的。迄今為止,學者們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對這兩點提出種種解說,歸納起來,影響最大的說法仍然是最早討論這個問題的斯坦因和伯希和。
斯坦因根據他在洞中所藏一些包裹皮中發現的一批相當數量的漢文碎紙塊、帶有木軸的殘經尾、木軸、絲帶、布包皮、絲織品做的還願物、絹畫殘片、畫幡木網架等等,認為這些東西是從敦煌各寺院中收集來的神聖廢棄物,藏經洞就是堆放它們的處所。他還根據所見寫本和絹畫題記最晚者為十世紀末的情況,推測洞窟的封閉是在十一世紀初葉【1】。其觀點可以作為「廢棄說」的代表。
伯希和根據洞中無西夏文書,而藏漢文本及絹畫、壁衣、佛像、石碑雜沓堆置,因而認為是1035年西夏入侵敦煌時為避外寇而倉皇封閉的【2】。有人稱之為「避難說」。
此後,藤枝晃教授採用「廢棄說」,他認為廢棄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印本佛典取代了卷軸裝佛典,圖書館書架的重新布置導致原來的卷軸佛典的廢棄,時間在1002年以後不久【3】。
方廣錩博士也主張「廢棄說」,他提出的假設是在曹氏政權的某一年,敦煌各寺院進行了一次寺院藏書大清點,結果將一大批殘破無用的經卷、過時的文書、廢紙、幡畫、多餘的佛像等等,統統集中封存在藏經洞中【4】。而另一些學者則沿著伯希和的思路,又提出1008-1010年備戰西夏而封存說【5】、1094-1098年黑韓王朝威脅說【6】,以及在更晚的年代中找尋封閉原因,甚者認為晚到元朝【7】。
本文對這兩種看法提出質疑,並闡明自己的看法,目地是拋磚引玉,使有關藏經洞的討論立足於通盤考慮敦煌藏經洞文獻、文物以及當時歷史背景的基礎上。
Ⅱ 敦煌莫高窟發現藏經洞
眾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但是,你知道一百多年前被發現的藏經洞嗎?那麼,藏經洞究竟是什麼?藏經洞文物遭到哪些破壞與掠奪?
公元1900年7月1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住在莫高窟的當家道士王圓篆無意間在16號的洞窟中發現了從西晉到北宋的5萬多件經卷、文書、繪畫,大約是北來中期為避亂而封藏於洞中的,這個洞就被稱為藏經洞。
藏經洞文物的發現,並未引起清朝的重視,而帝國主義的文化強盜卻聞風而至,他們利用王道士的愚昧和貪財,大肆掠奪。
英國的斯坦因以考古為名,花了500兩銀子,用7天時間在洞內挑選了近萬件寫本、印本卷子,裝滿24大箱,其中有長1丈多的唐綉觀音和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另外還挑選了5箱精美繪畫藝術品,運回英國後收藏於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法國人伯希和得知,也以50兩銀子一捆的代價,盜走5000多件珍品。美國人華爾納用特殊的化學溶劑,剝走了7個洞中的26方壁畫。
1909年清朝才下令將藏經洞所余文物全部運往北京,僅剩8697件,存放於京師圖書館。
盡管僅剩的藏經洞文物,已然歸於國家所有,並得到好好保護。但是,藏經洞內的大多數文物仍舊流落在外,至今無法追回。毫無疑問,這是中國五千年文化遺產的一大損失啊!
更多相關內容請前往: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 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