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找一個以前的泰國富翁名字
50年前,陳弼臣這個名字在泰國還不見經傳,而今,已是無人不知。陳弼臣原籍是中國廣東潮陽,他的父親在曼谷一個商業機構當一名普通職員。5歲的時候,陳弼臣被送回家鄉上小學,後因家貧輟學。17歲時又去了曼谷,在那裡當售貨員,也干過廚師和搬運工,還擔任過兩家公司的職員。陳弼臣工作踏實,任勞任怨,無論干什麼都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經過4年自強不息的奮斗,終於從一家公司的一名秘書升任為這家公司的經理。以後,他又在幾位朋友的幫助下,集資籌辦了一家五金木材公司,並自任經理。陳弼臣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他懂得艱苦創業的道理,有了自己的企業,就是立住了腳,他要繼續尋求發展,並不滿足於小小的成功。之後他陸續又辦了3家公司,專營木材、五金、食品、葯物以及大米的外銷業務。經營得相當不錯,與亞洲各地的商業團體建立了廣泛的友好聯系,生意日漸興隆,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到1944年,陳弼臣與泰國的10位商人籌資20萬美元,創立了盤谷銀行。在這以後的20年裡,銀行的資產保持著平均每年20%的增長率,一躍而成為泰國最大的銀行,陳弼臣也成為泰國的第一號富翁。陳弼臣的巨大成功,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外部客觀環境,但從根本上說,如果沒有他出色的領導才能和先進的經營策略,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他這人,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在嚴酷的商業競爭中卻摸索出一些經營之道。他懂得管理,知道該怎樣指揮一個企業打勝仗。陳弼臣為人寬厚、平和,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無論是對待下屬還是對待客戶,無論在他成功之前還是發跡以後,從沒有絲毫驕橫和傲慢。這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和氣生財」。陳弼臣的次子陳有漢認為,他的父親是一位能夠在逆境中進取的領導者。在分析盤谷銀行20年來迅速發展的原因時,他說:「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盡力吸收優秀的有銀行工作經驗的人才。」陳弼臣善於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堅持「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原則,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深知自己在銀行業務知識方面的欠缺,所以,特別重視起用人才。他不僅親自物色和網羅一大批學有所長的能人,還建立了研究與計劃部門,這個部門是他的智囊團,為他制定重大的戰略方針,避免競爭中的盲目性。每位企業家都有自己的經營之道,陳弼臣的經營哲學與眾不同。他說:「開辦銀行是做生意,而不只是金融業務。我判斷一筆生意是否可做時,只是觀察這個顧客本人,他的過去和他的家庭情況。」盤谷銀行之所以能迅速發展,與陳弼臣敏銳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捕捉時機以及預見未來的能力是分不開的。陳有漢還說:「盤谷銀行的業務獲得迅速發展,是因為我們有能力掌握各種機會發展國際業務……因為我們最先開始擴展國際業務,所以我們就佔了便宜。」西方金融界人士分析盤谷銀行崛起的原因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曾經支配泰國等東南亞地區的洋商銀行忽略了海外華人的經商能力。陳弼臣則抓住了這個機會,盤谷銀行發展業務就是以東南亞各地的及香港的經濟活動能力為基礎,扶助他們發展國際貿易和各種工商業務。盤谷銀行本身的業務也後來居上,超過了許多洋商銀行,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銀行。」直至陳弼臣年逾古稀,他依然精力充沛,不僅參加每周兩次的董事例會,而且每天要到總行督陣,親自處理重要事務,就主要貸款和關鍵問題提出意見。他身邊的親信說:「關於銀行每日財務變化的情況,陳弼臣了如指掌,他甚至比許多具體操作的員工了解得更清楚。」據美聯社報道描述:「陳弼臣,貌不驚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是性情中人。他所擁有的巨大財富與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船王、地產王等富豪的資產不相上下。到1981年,盤谷銀行的總資產已達58億美元。」1982年美國《時代》周刊則報道說:「盤谷銀行1981年資產總額已達73億美元。同年獲利4840萬美元。」美國《機構投資者》雜志將陳弼臣列為世界最富有的12位銀行家之一。這裡面有些誇張,但作為泰國頭號大亨以至亞洲最大的富翁,他是當之無愧的。陳弼臣到底擁有多少資產?沒有人能准確地回答。曼谷的一位美國企業管理顧問彼得·彼東指出:現在,陳先生共有140家公司。盤谷銀行在泰國共設有263家分行,在國外有15個分支機構,分別分布在吉隆坡、雅加達、大阪、新加坡、東京、紐約、洛杉磯、漢堡、倫敦和香港台北等地,共僱傭1.66萬多名雇員。另外還有許多不動產沒有公布。泰國每年的出口貿易中有40%是盤谷銀行資助的,此外,盤谷銀行還經營泰國40%的大米貿易。陳弼臣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海外華人,深知創業的艱難,更知道華人在國外的艱難,所以,他時刻不忘團結、幫助自己的同胞。早在創業之初,陳弼臣就經常幫助那些被外國大銀行拒之門外的華裔商人,為他們解決資金和業務上的困難。有些身穿短褲、走投無路的小商人直接闖進他的辦公室,陳弼臣並不因此而生氣,卻是滿懷同情地接待他們,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在盤谷銀行初建時,陳弼臣就與亞洲各地的華人商業團體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如今他已經躍身亞洲最大的富豪之列,可每個月還抽出兩個周末趕赴東南亞各大城市和香港,與他的華人老朋友們洽談業務。美聯社記者在一篇特稿中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這四十幾個華人家族在海外華人中表現最為突出,他們在東南亞的一片赤貧土地上努力奮斗,網羅大眾階級,互相幫助,如同中國古代富族互相通婚一樣。他們賺取了巨大的財富,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陳弼臣的後代都出生在泰國,受的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從表面上看,他們都越來越西方化和泰國化,但他們的血管里流的是炎黃子孫的血,有一顆中國心。提起祖籍,他們都以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而感到自豪。陳弼臣不僅是一位金融界的巨子,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當泰國被日本人佔領時,他就一邊做生意,一邊支持、參與抗日,與東南亞華人社團保持聯系。他對政治的關注也影響了下一代,他的次子陳有漢於1980年出任泰國副總理。人們常說,創業固然艱難,守業則更難。的確是這么回事。尤其在當今商業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豪強並起,守業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陳弼臣深知這個道理,他要求他的兒子們一定要比他更強。陳有漢在大學里攻讀的是銀行學,畢業後曾在蘇格蘭銀行供職。在這期間,他對歐美經濟制度研究頗深,並掌握了世界金融知識。1952年,他回到泰國出任盤谷銀行內部審計員,成功地解決了因管理不善而發生的嚴重的流動資金問題。1979年,陳有漢升任為總裁。在他出任泰國副總理後,總裁的位置轉交給他的弟弟。這位年輕的總裁在父兄的關心和栽培下,也具有相當出色的經濟才能和敏銳的商業觸角,在整個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情況下,他3年之中使盤谷銀行的資產增加了20億美元。1982年,盤谷銀行從曼谷古老的中國城狹窄的小街搬到了最繁華的商業大道上,這不僅意味著盤谷銀行的蒸蒸日上,也象徵著陳氏家族新一代領導核心的崛起。陳氏企業不僅與東南亞華人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世界各地的商業城市也都有他們的分支機構。陳弼臣是泰國金融機構涉足國外的一位先驅者,他敢於在國外開拓新的業務領域,50年代在香港創辦了第一家海外銀行,接著又在歐洲、美洲和亞洲設立分支機構,盤谷銀行在這些地方不僅經營著五金、木材、食品等貿易,而且還有煉糖業和紡織業等。目前,陳氏家族企業已經擺脫了一般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解決了繼承和創新的問題。1975年在市場上公開發行股票,正朝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盤谷銀行作為泰國的三大金融機構之一,經營著泰國近三分之一的信貸業務,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經歷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陳弼臣大獲成功,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說:「我的事業,都只是適應社會的需要。僅此而已。」
Ⅱ 陳有漢的人物生平
1959年10月,陳有漢進入盤谷銀行工作,先由會計部副經理做起。由於有很強的專業背景,加上父親悉心傳授銀行業務,教他洽談生意、觀察分析金融形勢等知識和技巧,陳有漢成長很快,三年後升任會計部經理,不久獲得受權代表銀行簽字的資格。在會計部任職的十幾年間,陳有漢兢兢業業整天從早到晚地工作,直至最後一份支票核准、現金入庫後才回家。
但在成為接班人道路上,陳有漢並未被父親立即選中。陳弼臣深知:世界各大家族企業的衰落,大多源於繼承人都是坐享父蔭,或不思進取,或難堪大任,因此要想保證企業的延續和興旺,應當注重接班人的能力和品性,而非血緣關系。
陳弼臣當年辭去總裁一職時,陳有漢和另一干將黃聞波同在他手下任副總裁。他沒有選中陳有漢,而是讓黃聞波接替總裁一職。1983年陳弼臣辭去執行董事會主席一職時,有人猜測陳有漢這回可以順利接任,但出人意料的是,陳弼臣邀請曾任財政部長的林日光接替。1984年,陳弼臣70歲,最後辭去董事長職務,任名譽董事長,董事長一職還是沒有輪到陳有漢,而是由原任副董事長的許敦茂接班。 父親的這種「抑制」政策,並沒影響陳有漢的管理才華的發揮。1980年3月,已經磨煉了21年之久的陳有漢,憑借自己的實力,經董事局一致推舉,出任盤谷銀行總裁。鑒於當時盤谷銀行的業務飛速發展,業界普遍認為陳有漢不可能像前兩任總裁那樣成功,更別提「超越」了。
但陳有漢憑借自己「中西結合」的管理方式,把盤谷帶入一個新的輝煌時代。在他擔任總裁的12年間,盤谷銀行的事業蒸蒸日上,這一時期,盤谷銀行的發展速度、所取得的業績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
陳有漢與其父陳弼臣有著不同的經營方式,但又繼承了父親的優點。陳弼臣講道義、重人情,靠誠實和信譽深入各行各業,與顧客保持著密切聯系,使得業務不斷得以發展。陳有漢則受過現代高等教育,諳熟現代金融理論,因此,他採取的是一套現代金融業的管理模式,彌補了他父親陳弼臣金融理論與教育基礎的不足。 陳有漢強調團體精神,他任內所做的最大調整就是完成了盤谷銀行從家族到團隊協作的轉變。陳有漢認為員工是銀行的最大資產,只有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銀行才能為廣大的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在分析盤谷銀行20年來迅速發展的原因時,陳有漢說:「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盡力吸收優秀的有銀行工作經驗的人才。」要把優秀的人才吸引到企業中,陳有漢認為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滿意的薪酬;第二,充分的信任;第三,能力的體現和認同。
陳有漢強調所謂「微笑質量」,也即是服務素質(Service)、管理素質(Mangagement)、公關形象素質(Image)、信貸素質(Lending)和員工素質(Employ-ee)。這五個英文詞語的頭一個大寫離母構成了英文單詞微笑(SMILE)。
在採用信息技術管理企業方面,陳有漢也是遠見卓識。早在70年代任會計部經理時,他就超前意識到計算機技術將決定銀行業未來的競爭,他說這是他考察西方大銀行得出的結論。在他的建議下,盤谷銀行投資數百萬美元,購買了IBM大型計算機主機,並在泰國首家實現了存款計算機聯網。陳有漢任總裁後,更加重視銀行業務的計算機化,被盤谷銀行的員工稱為「新機長」。1987年底盤谷銀行實現了全國所有分行的計算機聯網服務,後又向世界各地分行實行聯網,從而使盤谷銀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先進的「電子銀行」。
創新的同時,陳有漢也繼承並改進了父親的經營管理策略。陳弼臣在位時就以能力來啟用人才,恪守「任人唯賢」、「惟才是舉」的原則,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陳有漢繼承這一原則,吸收了大批具有現代經營管理才能的人才,包括公務員中及金融界的傑出人士。
他還秉承父策,不遺餘力開拓海外市場。陳弼臣率先開設了盤谷銀行在香港的分行,陳有漢接手後,更是把業務從香港擴展到日本、新加坡、倫敦、馬來西亞等國家與地區,始終走在泰國其他銀行之前,搶佔了競爭先機。
由於陳有漢經營有方,盤谷銀行最終成為東南亞最大的私人商業銀行、泰國的金融支柱和泰國四大華人金融財團之一。
陳有漢繼任父業後,注意在社會上樹立盤谷銀行的良好形象,以擴大企業影響,有利業務發展。為此,他每年都要獻出一筆巨款,用於社會救濟和大中學校的獎金,並在全國城鄉興建眾多福利設施。他運用經濟手段,為提高泰國人在諸如保健、教育、文化及其他許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陳有漢領導盤谷銀行對泰國經濟的卓越貢獻,他屢次獲得泰國王室的御賜勛章,包括一等皇冠勛章和一等白象勛章等。陳有漢1987年至1992年成為泰國上議院議員,並成為諸如上議院財政、金融和銀行機構委員會等多個委員會的成員和顧問。1994年,陳有漢被推選為「亞太銀行傢俱樂部」主席。
Ⅲ 陳有漢的模範父親
陳有漢博士是個慈愛的父親。他與曾金萍女士育有兩男兩女:長子陳智深,次子陳智淦,長女陳麗碧,次女陳麗翠。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陳有漢博士嚴格教育子女,四個子女均被送往美國深造。在悉心栽培下,均在各自的事業王國里大展宏圖。陳有漢博士由此獲得泰國皇上陛下親自頒發的「泰國模範父親獎」。
如果說陳有漢博士從父親的手裡接下家族事業並將之發展壯大是種輝煌與成功的話,那麼他將其平穩過度到第三代,為第三代才能發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則是另一個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