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立春的由來和風俗
立春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1. 立春的由來:自古以來,我國重視農業生產,春種秋收的關鍵在於春。立春不僅是傳統的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古時候,天子會在立春日率領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發布布德施惠的命令。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在這一天都會舉行鞭春之禮,旨在鼓勵農耕,促進生產。自秦代起,我國一直將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2. 立春的風俗:
- 游春:人們為了迎接立春,會自發組成遊行隊伍。隊伍中最前面的是打扮成公雞的報春人,接著是一群人抬著巨大的春牛和春核雀牛形象,後面的人則裝扮成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燕子等各種形象。
- 互贈拜春:立春時節,人們會互相贈送賀禮拜賀,稱為拜春。主要贈送的小物件包括春牛、春牛圖、春娃等。
- 糊春牛:在家中用米或紙糊成春牛,並擺放在家中。
- 種迎春花:迎春花因在百花中開花最早,得名迎春花。立春這天,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傳說中立春這天是農戶農忙的時候,一年的勞動將從這天開始。農戶們會用紙製作一個大耕牛,帶到官府由縣官用鞭打三鞭,意味著家家戶戶的牛都開始勞動。舉行完儀式後,各家各戶就牽著耕牛下地去了。嫁出去的姑娘這天不能回娘家,一方面是因為爹娘沒有時間照顧,另一方面是怕姑娘借走耕牛,耽誤種地交不上稅,給官府帶來麻煩。
Ⅱ 立春的由來
1. 立春是中國傳統節氣之一,標志著春季的開始。自古以來,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春季對於農業生產至關重要。因此,立春不僅是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2. 在立春這一天,古代的天子會率領諸侯和大夫在東郊迎春,頒布恩惠和德政的命令。《事物記原》中記載,周公最早制定了立春時塑土牛的習俗,以此來象徵農耕的開始。
3. 歷代封建統治者在立春這一天會舉行鞭打春牛的儀式,目的是鼓勵農業生產的發展。自秦朝開始,立春被確定作為春季的開始,並被全國各地所接受。
4. 立春時節,民間會有各種娛樂活動來迎接春天的氣息,預兆著豐收的希望。人們會在空曠的地方搭建舞台,集資邀請戲班進行表演,祈求農業的吉祥。
5. 立春過後,天氣逐漸變暖,人們容易感到疲倦,俗稱「春困」。兒童在立春當天會早起,高呼「賣春困」,以提醒人們振作精神。
6. 宋朝詩人陸游在《歲薯》一詩中寫道:「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反映了立春後人們可以享受春日的溫暖,而不必擔心「春困」。
7. 古代立春的習俗中有一個說法,即立春這天,已婚女子不宜回娘家。相傳這是因為立春是農忙時節,農戶們開始忙碌一年一度的農業生產。女子回家可能會給父母帶來不便,也擔心會借走家中的耕牛。
8. 現在,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立春不再需要牛參與,但關於立春的習俗仍在一些地方流傳。這些習俗體現了古人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以及對自然規律的敬畏。
Ⅲ 立春的來歷和風俗
立春的來歷和風俗
立春的來歷和風俗,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又稱正月節、歲節或者打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不應該只是知道它是立春,還應該多多了解立春的由來,習俗和風俗,一起來看看吧。
立春的由來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生產大國,人們在春天播種,在秋天收獲,一年到頭的收獲關鍵看春天。所以,在民間才會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時候的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
相傳,《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天子要在立春日這一天,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立春的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2、游春
游春指人們為了迎接立春,自發組成遊行隊伍。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後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後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
3、鞭春
現在,城市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人們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據說可以不患症病樂。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
立春的風俗
從古至今,民間就一直流傳著立春節氣這天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的說法。究其原因,在傳說中是這樣解釋的:
一說是立春節氣這天是農戶農忙的時候,一年的勞動將從今天開始,舉行完立春儀式之後各家各戶就牽著耕牛下地去了,這天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回娘家也沒人招待,爹娘在地里忙沒有閑暇伺候,回來也是給爹娘找麻煩,耽誤種地就麻煩了。
二說是,爹娘怕自家嫁出去的姑娘在立春這天回家借走耕牛去婆家種地,耽誤了自家種地。有句俗話「打春走娘家,踩窮了舅子」就是說嫁出去的`姑娘在打春日回娘家的話,就會把霉運帶給自己娘家。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轉動,現在都這個年代了,種地不再靠自家的一頭老黃牛,已經全部實現機械化生產了。
立春的由來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志著春季的開始。今年的立春節氣從2月4日開始,到2月18日結束。
對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譜》中這樣解釋的:「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
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
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立春的風俗
1、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2、咬春: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每逢立春時節,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贖春卷的小販。
3、祭祖: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
4、躲春:立春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
5、拜太歲:中國有迎太歲的習俗,把太歲想像成了值班的神,迎太歲就能平安富足。
立春養生飲食原則
一不「酸」
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因春天本來肝陽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而肝旺容易損傷脾胃。所以,春季飲食忌酸。
不宜食用羊肉、狗肉、鵪鶉、海魚、蝦、螃蟹等酸性食物。宜食用甘溫補脾之品,可多吃山葯、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也可用山葯和薏米各30克、小米75克、蓮子25克、大棗10枚共煮成粥,加少許白糖當主食長期食用。
二不「靜」
春天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人體應該藉助這一自然特點,重點養陽,養陽的關鍵在於「動」,切忌「靜」。
老年人應該積極到室外鍛煉,春季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動脈硬化。但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氣溫低、霧氣重而患傷風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氣管炎,應在太陽升起後外出鍛煉。另外,春練不能空腹,老年人早晨血流相對緩慢,體溫偏低,在鍛煉前應喝些熱湯飲。同時運動要舒緩,老年人晨起後肌肉鬆弛,關節韌帶僵硬,鍛煉前應先輕柔地活動軀體關節,防止因驟然鍛煉而誘發意外。
三不「怒」
春季是肝陽亢盛之時,情緒易急躁,要做到心胸開闊,身心和諧。
心情舒暢有助於養肝,因為心情抑鬱會導致肝氣郁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四不「妄」
老人本來陽氣相對不足,而春天是養陽的大好時機,如情慾妄動而房事較頻,會耗氣傷精,進一步損傷陽氣,因此老年人在春天應適當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