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牛犢頂橡樹是誰
牛犢頂橡樹
索爾仁尼琴,前蘇聯著名作家。1918年生於高加索地區,197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因持不同政見,於1974年被前蘇聯驅逐出境,定居美國。時經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邀請,返回俄羅斯。其代表作《古拉格群島》、《紅色車輪》、《牛犢頂橡樹》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確定了他在世界文壇上的地位。
中文名:牛犢頂橡樹
出生地:高加索地區
出生日期:1918年
職業:著名作家
主要成就:197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代表作品:古拉格群島、紅色車輪等
作品背景:文學生活的特寫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台灣譯作索忍尼辛,港澳譯作索贊尼辛(俄語:АлександрИсаевичСолженицын,拉丁語:;)1918年12月11日至2008年8月3日,前蘇聯—俄羅斯的傑出作家,前蘇聯時期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在文學、語言學等許多領域有較大成就。
作品背景
這本書是索爾仁尼琴從1967年開始寫作的文學—生活札記,到1974年結束。1967年,他在蘇聯文學界處於沉寂和孤獨中,1962年發表《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帶來的一帆風順已離他而去,這個時候他把自己從事寫作以來的經歷和感悟寫了下來;1974年,他在最後一篇札記的末尾寫下的寫作地點是「蘇黎世山區」,那是被驅逐之後新的生活地點。
《牛犢頂橡樹》是一部關於蘇聯國內「文學生活的特寫」,其中講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兩部均為長篇小說,與《1914年8月》組成三部曲,表明作者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否定十月革命的歷史必然性,並對列寧進行了攻擊。主張「以農業和手工業為基礎」恢復「古老的俄羅斯生活方式」。
這本書記述了索爾仁尼琴從事寫作開始到他被驅逐出蘇聯的全過程,具體包括:地下寫作時期的膽戰心驚;受到《新世界》雜志青睞而得以發表《傑尼索維奇的一天》;轟動後毫不妥協堅持自己的寫作原則與再次受到冷漠;第二次地下寫作經歷;作品偷運出國在國外出版引起強烈反響;獲得諾貝爾獎;被拘捕;被驅逐出境。
目錄
一點說明
地下作家
初露崢嶸
浮出水面
受傷的鳥
補記之一(1967年11月)
······
一點說明
地下作家
初露崢嶸
浮出水面
受傷的鳥
補記之一(1967年11月)
絞索斷裂
補記之二(1971年2月)
發作
扼殺
補記之三(1973年12月)
諾貝爾獎
遭遇戰
補記之四(1974年6月)
英雄末日
譯後記
作品出版
隨著作品在歐洲的出版,索爾仁尼琴在世界文壇的聲譽日隆。1970年,因為「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代所具有的道義力量」,索爾仁尼琴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索爾仁尼琴得到蘇聯當局的明確警告:出去後就別想再回國。沒有選擇主動流亡的索爾仁尼琴致信斯德哥爾摩,出於個人原因放棄諾貝爾獎。1973年底,以揭露十月革命以來「非人的殘暴統治」為主旨的《古拉格群島》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集中體現了索爾仁尼琴反對強權和暴力、極力消除籠罩在自己國家頭上不真實的神話和虛假印象、追求正義和真理的思想。但四年後,作為國際知名人士的索爾仁尼琴還是被迫出走他鄉,並被剝奪蘇聯國籍,從聯邦德國、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國。
評價
有人說,索爾仁尼琴的聲譽來自對蘇聯的批評,他作為「鐵幕」以西的政治工具而被過度吹捧。但事實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國的優待,索爾仁尼琴依然像自傳《牛犢頂橡樹》中牛犢那樣,在鐵幕那邊橫沖直撞,1978年,他在哈佛大學批評西方的演講招致美國的圍攻。而1994年被葉利欽邀請回到故鄉後,他又無情揭露俄羅斯社會現實並猛烈抨擊當權者,1998年拒領葉利欽總統頒發的聖安德列勛章。「只要還活著,或者直到牛犢頂到橡樹上折斷了脖頸時為止,或者是橡樹被頂得吱吱響,倒在了地上為止。」索爾仁尼琴這樣形容自己,他這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牛犢,總是很不明智地、數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腦袋和犄角狂熱地頂向枝幹龐大根基深厚的橡樹。
索爾仁尼琴就像巴爾扎克所說的那樣:「作家之所以成為作家,作家(我不怕這樣說)能夠與政治家分庭抗禮,或者比政治家還要傑出的法則,就是由於他對人類事務的某種抉擇,由於他對一些原則的絕對忠誠。」俄羅斯女作家尤利茲婭認為,索爾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後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夠改變社會進程,或至少影響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索爾仁尼琴自己也認為:「文學可以加速歷史前進的腳步。」「出色的作家,不成功的政治活動家。」北京大學俄語系任光宣教授這樣評價這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用文字和口號為俄羅斯命運奔走甚至受難的文學家。
摩羅在《巨人何以成為巨人》中說,「領袖不只是代表人民,而且的的確確是由人民培養出來的。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會有什麼樣的領袖,從而也就有什麼樣的民族和社會。」在俄羅斯,之所以能產生像索爾仁尼琴、帕斯捷爾納克等偉大的文學巨人,其原因就是有這樣一群具有「強烈的尊嚴意識和人道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並在普通百姓中獲得廣泛支持。也因如此,1994年之後的索爾仁尼琴甚至被一度視為俄羅斯未來的先知。「他能得到俄羅斯百姓認同主要是在於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說的時候他說了真話。這也是俄羅斯200多年來的一個傳統,無論知識分子還是普通百姓。」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文學專家陳建華這樣評價索爾仁尼琴。
總結自己的一生,索爾仁尼琴在《牛犢頂橡樹》中說到,「我一生中苦於不能高聲講出真話。我的一生都在於沖破阻攔而能夠向公眾公開講出真話。」但令人唏噓的是,隨著年華無情流逝,當年的「鬥士」索爾仁尼琴也只能坐在輪椅上接見現任總統。「索老的身體確實一日不如一日了。」和索爾仁尼琴相識並長期保持聯絡的北京大學任光宣教授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