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供應商5種定價模型
供應商的定價藝術:5種策略揭示市場生存法則
在商海博弈中,定價策略猶如戰略武器,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以下是五種常見的供應商定價模型,讓我們深入了解其背後的邏輯與風險。
1. 成本+利潤=價格(壟斷或新品市場)
當供應商掌握市場主導權,他們通常採用這種定價法。成本5元,加上期望的60%利潤,即8元/PCS。然而,這種定價忽視了市場動態,一旦外部環境變化,如稅費上漲或成本上升,可能導致集體調價,但同時也可能因價格過高失去市場份額。
2. 價格-成本=利潤(競爭市場)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供應商不得不通過降低成本來維持利潤。如恆大冰泉的例子,從4元/瓶的高價到2元/瓶的市場接受度,體現了在成本與利潤之間尋找平衡的艱難。過度依賴價格戰可能導致市場疲軟和客戶流失。
3. 價格-利潤=成本(夕陽產業)
在成熟或夕陽產業,企業無定價權,只能隨行就市。如我國早期彩電行業,過度競爭導致價格戰,最終通過行業轉型找到了新的發展契機。這種定價策略要求企業適時調整,以適應市場變遷。
4. 跳躍定價法(無法橫向比較)
對於文化產業和新IP設計等行業,定價難以用常規方法衡量,更多依賴於創意和市場情緒。供應商可能根據產品獨特性或市場需求調整價格,造成市場上的價格波動。
5. 社會責任定價法(底層需求導向)
當社會責任感驅使,供應商會考慮社會底層需求。如地震後的帳篷廠,以低價為受災群眾提供援助。公共事業型企業如公交和自來水公司,則以服務社會公眾利益為定價基礎,兼顧利潤與社會福利。
每一種定價模型都有其適用場景和局限性,供應商需要靈活運用,同時密切關注市場動態,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定價不僅是商業策略,更是企業與社會的交匯點,需要精細的計算與深思熟慮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