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杉洋鎮的概況
杉洋鎮境內文物古跡眾多,依照原貌重建的藍田書院,還有遠近聞名的獅岩積雪、一線洞天、雲梯接漢、古洞流雲等藍田八景和號稱「瑞士風光」的白溪萬畝草場。同時明清代的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180餘幢。2011年順利評為「省級文化歷史名鎮」,目前正著手准備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古鎮旅遊文化產業潛力日益彰顯。
文昌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建隆年間(960-963),整體建築為正方形,座西向東,南北寬28米,進深30米,由U型迴廊、天井、六角三層塔等構成,同時供奉孔子、關羽和朱熹三人。
藍田書院:始建於宋代,是八閩最早的書院之一,理學大師朱熹曾兩度教學於此,1976年遭遇大火被毀,僅留下石壁上的「藍田書院」朱熹真跡四字。2010年,鄉賢余雲輝博士捐資400萬元正式啟動藍田書院重建工程,通過杉洋鎮政府以及鄉賢的支持,該工程於2012年11月正式完工,並於2013年1月9日完成落成典禮。蟬林祠:古田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杉洋余氏宗祠,原名仙岩寺,歷代有重修,嘉慶十八年(1813)改為「蟬林祠」,取蟬林科甲之意。現存建築為清咸豐二年(1852)至同治五年(1866)年間拓建,1982-1987年又陸續修葺。主建築坐東北朝西南,前後四進,依次為門埕、狀元坊、儀門、大廳、祖廳,總佔地面積達3300多平方米。天一堂:建於民國初年,屬歐式風格建築,由當時的教會所建。鳳林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杉洋李氏宗祠,建於唐天祐二年,位於杉洋鎮夏庄村鳳林山。 改革開放以來,杉洋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2010年以來,新一屆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建設古田東部工業中心,打造海西歷史文化名鎮」這個戰略目標,立足鎮情,充分發揮區位、後發、歷史文化、資源和政策等優勢,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據統計,201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5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3億元,比增11.93%;鄉鎮企業總產值5.93億元,比增18.5%;固定資產投資3047萬元;財政收入603.8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032元,比增16.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目前,鎮區已向西南延伸,面積已達到2.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農村居住環境不斷優化。加大基礎設施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力度,先後完成了龍舞溪河道清水項目、嶺里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凝望橋等4座危橋改造項目,對下湖攔河壩等近100公里水渠進行全面整修和硬化;以新農村建設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為平台,整合1270萬元實施30個農村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啟動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完善了通訊設施建設。縣級工業園區2012年正式啟動,一期征地徵收杉洋村集體土地共420畝,1200多萬的補償款全部發放到戶。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我鎮被確定為市級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在省市紀檢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完成了杉洋鎮2012-2015三年扶貧開發項目整體規劃編制和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性規劃,吸納和引進投資億元以上省扶貧對接項目--白溪天山茶場與廈門華祥苑合作開發的「白溪茶文化庄園」建設項目;閩東電力湖裡村已完成測風數據採集工作,目前已完成預可研工作;投資6000萬元的聚豐合金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高碳鉻鐵生產線已正式動工;注冊資金500萬元的「喜洋洋」傢具有限公司落地我鎮,並正式投產。此外,2.1萬山區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改善,橙欄崗地質災害點治理等一批防災、減災重點工程相繼完成,敖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黃金嶺石材工業園區及區內污水處理配套設施已建成並投入使用,農村發展條件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
『貳』 優秀的好文章摘抄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杉洋,冬日暖陽下,三五好友相會,探尋古鎮深厚的文化歷史和濃郁的人文氣息。
杉洋,曾名藍田,宋李廷芳《望江南藍田十詠》贊曰:「藍田好,仙路入桃源,秀水一條銀帶繞,奇峰四面玉屏環,人在洞中天;待客到,指點問青田,余族只今丞相裔,李家原是帝王孫,唐末避仙村。」杉洋自唐以來,各族及後裔竟出過2位狀元、3位尚書、90多位進士、200多位朝廷命官,與歷史名人有過千絲萬縷的關聯,特別是理學宗師朱熹曾兩度到藍田書院講學,先賢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古鎮後人。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者在古鎮的中學工作生活五年,感受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體驗了四姓八境聚族而居的復雜。親眼目睹了古鎮文化挖掘和保護先驅者的痴迷和赤誠,余理民先生對古鎮文化了如指掌,談起來眉飛色舞,如數家珍。同時,他還關心教育,行醫之餘,經常光顧校園,獎勵寫報道的小記者,成為作者記憶猶新的事。
來到校園綠樹濃蔭的古鎮中學工作,很是愜意。梧桐樹遮蔽操場,小水渠橫穿校園,水渠邊栽種著各種樹木,春天裡,柳絮在空中飛舞,隨波而去,別有情趣。晚風中,夜來香、梔子花香沁人心脾。這小橋流水,楊柳依依,一幅動態的水墨畫,令人終生難忘。
作者決意紮根古鎮,埋頭苦幹教書育人,工作五年做到了副校長職位。可惜一紙調令而揮別,未能更上一層樓,繼續為古鎮增光添彩。這些年,藍田書院因鄉賢余雲輝博士捐資仿古重建,通過辦講壇、講國學、練武術而名聲大噪,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
面對魁星閣前清邑人李捷英《題藍田書院》石刻,感慨一代宗師朱熹當年「避難」藍田書院講學的情景,成為朝廷命官,晚年流離失所,到這偏僻鄉村書院,一如既往興教講學、著書立說,這需要何等的心境?終成理學集大成者。
看到藍田書院內國學老師正給學童們講授《說文解字》,不自覺吟誦起去年創作的一首歌詞《古鎮杉洋》。
八境同安,象峰山下是故鄉。文臣武將狀元第,始祖肇基在盛唐。歲月流轉,時代夢想共唱響。
歌詞雖然對古鎮萬象多有涉及,但還是不能包羅萬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無法企及。聽著穿漢服的學童們朗朗書聲,激發了作者重上講台啟蒙學子的慾望,流連三圈,欲言又止,終是不忍打擾而悄悄退出學堂。
再度漫步古鎮的小石巷,歲月的滄桑也布滿了我們的臉龐,和這古鎮的蒼涼寂寞惺惺相惜。即便是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庚戌科狀元余復的祖居,也是一片煙塵。行走江湖多年,不論是讓塵土飛揚的人,還是塵土滿面的人,都是揮手一瞬間,終究要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