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價格看點 > 中國通商集團的股票價格

中國通商集團的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2023-07-22 10:11:08

㈠ 漲幅超過騰訊,3年市值曾暴增200倍,豐盛控股如今淪為仙股

葉抱一 |

感泣天神,落花如雨。

雨花台畔,是南京主城的「南大門」,在雨花台軟體大道188號,則是著名江蘇名企豐盛控股的地盤。

按照豐盛系的公開說法,豐盛集團和豐盛控股兩家沒有任何股權關系的公司。

豐盛集團,原名南京豐盛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現在叫做南京建工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實控人是季昌榮;而豐盛控股,是港股公司,實控人是季昌群,但兩個人卻是兄弟關系。

雨花似乎沒有豐盛系,但在港股市場,豐盛控股早就掀起波瀾。

不同於嚴介和之子嚴昊,說自己的成功,主要來源於生得好,季昌群的發家完全就是一個白手起家的過程。

季昌群,1968年10月生,安徽當塗人,人稱馬鞍山首富。

(季昌群)

在眾多媒體的報道中,季昌群在1986年還只是一個工地上的小小推土工,每天在工地認真的搬著生活的苦磚。

在人人都可以成功的年代,季昌群打過怪,升過級,當過施工員,歷任南京嘉盛基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一步一步成長為5000人企業的集團總裁。

在2004年,季昌群實施收購了南京四建,讓這家企業從經營面臨困境重新有了活力。

2005年,季昌群又將所有建築企業整合,創辦了南京建工集團,自此,才有了豐盛系的說法。

2006年,季昌群又乘著節能減排的東風,成立豐盛能源環境 科技 發展有限公司,從事建築節能、再生能源利用業務。

2007年,季昌群甚至被寫入了南京雨花區的新聞人物年鑒中,並獲得南京市第三屆「光彩事業之星」榮譽稱號。

與此前的江蘇首富不同,季昌群走上了資本造富之路。

當時匯多利集團這個殼資源,正處於「香港殼王」簡志堅的控制下,市值不過3億港元。

2013年,匯多利被季昌群接盤,一頓操作之後,豐盛控股的商業業務被注入,一年以後「匯多利」改名為「豐盛控股」。

2016年前後,豐盛控股開始大肆並購,動用2.95億港元購買了衍生集團大概23.8%的股票;接著用4.36億港元吞下實力建業22.309%的股票,然後就是以全部發股票的方式收購了高速傳動。

在2016年,豐盛控股一口氣完成了20宗收購,涉資金額達69億元。與頻繁收購相伴的是,該股市值由原來的3億多港元變成600多億港元,3年內暴漲200多倍,同時股價由0.5港元最高升至約4.8港元,翻了9倍。

隨之,季昌群也成為江蘇首富,這年的前半年,季昌群活在高光里。

一時間,豐盛控股漲幅吊打港股股王騰訊,萬萬沒想到,那時就已經是巔峰。

正值豐盛控股在港股呼風喚雨之時,在2016年豐盛控股年報中,豐盛控股2016年營業收入48.55億港元,同比增加39.84%,凈利潤34.71億港元,同比增長154.98%。總資產達482億人民幣,凈資產達261億人民幣。

這樣一份靚麗的報表,卻引來做空機構格勞克斯對豐盛控股估值水平的質疑。

格勞克斯對於豐盛控股的負面指控,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是豐盛控股涉嫌操縱股價,二是豐盛轉移有公司價值資產的行為,三是格勞克斯認為豐盛利潤過高,有誇大之嫌。

克勞格斯以世上最大股價操控計劃,來形容豐盛控股操縱股票的內幕。

此舉導致豐盛控股遭遇連續的股價下跌,並一度讓豐盛控股宣布股票停牌。

面對做空機構的來勢洶洶,站在豐盛控股背後支持的並不少,不僅有江蘇省蘇商發展促進會、江蘇省安徽商會在內的全國27家安徽商會主要大型企業,還包括蘇寧環球、蘇寧雲商、南京金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儲悅孚能源集團等。

江蘇本地媒體高舉中國企業團結大旗,力挺豐盛控股,抵制外資的惡意做空行為。復牌之後豐盛控股火速藉助大量資金,開啟了高達40億港元的回購。

最終,豐盛控股在經歷連續的下跌後,最終以股價企穩,反倒上漲了35%結束了此次狙擊戰。

做空機構獲利的企圖被粉碎,但豐盛集團的並購確實存在問題。

雖然能帶來大量的資產,同時也會帶來大量的負擔。

2018年12月25日,南京豐盛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有約12.78億元到期債券未能償還,並可能觸發5隻債券總計45億元提前還款條款涉及違約債券共11隻。

隨著債務危機的爆發,豐盛控股同時也被業內質疑經營狀況出現異常。

2018年12月6日,豐盛控股在業績披露前發布《股東特別大會通告》,曝出罷免核數師的消息。

同時,原計劃賣掉中國高速傳動的計劃也被迫中止。

債務危機、不良的經營狀況等負面信息不斷傳開,豐盛系帝國搖搖欲墜。

豐盛控股的業績一落千丈,再也找不到輝煌,2018年豐盛控股歸母凈利潤為虧損30.30億元,2019年虧損28.4億。

自2018年起,豐盛控股由於陷入債務危機及業績持續虧損,公司股價從最高的4.926港元一路跌到0.13港元左右,區間跌幅高達97%,超過300億市值被蒸發。

豐盛控股的股價也是一地雞毛,完全淪為了仙股。

2019年8月15日,港橋金融全資子公司Digital King及其他兩名原告,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訴,要求季昌群共償還14.66億港元債務,其中港橋金融要求追索金額約3.56億元。

按照富豪榜門檻計算,在2016年身價還高達370億元的他,短短3年時間,個人財富縮水了300億。

財富縮水,紛爭便起。彷彿一個昭示,豐盛控股行將衰落。

在南京城裡,大老闆都愛玩私人飛機,比如金盛集團的王華、三胞集團的袁亞非、雨潤集團的祝義才。

其中,祝義才很有意思。他曾是江蘇首富,做的火腿腸馳名天下,還涉獵地產、金融、 旅遊 等產業,這讓雨潤有了「帝國」之稱。

但祝義財被強制指定居所監視,銷聲匿跡四年後,一蹶不振。

坐擁三架私人飛機的袁亞非深陷債務重組危機,至今仍未迎來曙光。

季昌群其名下的私人飛機,常用於其赴東南亞考察項目。

曾經南京的三朵金花,現在都風雨飄搖,看來私人飛機可真不能碰。

在季昌群落寞之時,只有老朋友閻志常伴左右。

閻志是誰?

武漢卓爾系的實際控制人,季昌群的豐盛控股持有卓爾,而閻志的卓爾又持有豐盛,二者互相交叉持股。

( 閻志)

「卓爾系」也在資本市場浮出水面。

香港上市的卓爾智聯和中國通商集團、美國紐交所上市的蘭亭集勢都有卓爾系的身影,在A股則有華中數控、漢商集團。

坐擁五家上市公司的湖北首富,2019閻志以152.7億的身價榮登富豪榜。

當豐盛股價上漲,卓爾的投資收益上漲,帶動利潤上漲,股價上漲,然後豐盛控股因為投資卓爾的收益上漲,利潤上漲,於是股價也接著上漲。

但一榮俱榮也意味著一損俱損,豐盛控股股價從5港元股跌到只有仙股的局面,卓爾智聯的股價也步入熊途,市值蒸發7成,堪稱火燒連環船之勢。

而另一顆大樹,具有國資背景的二股東華融系,也直接被坑慘了。

在豐盛控股不斷下跌之時,中國四大金融資產公司之一的中國華融,卻不斷增持豐盛控股。

2017年3月30日,Superb Colour 增持14.5億股,Superb Colour是華融(香港)之全資附屬公司,4月6日,中國華融又增持7億股;同一天superb colour繼續增持7億股。

中國華融與豐盛控股利益捆綁相當之多。2015年初,中國華融用5億港元的代價,成為了豐盛的第二大股東。

2015年2月,中國華融買下豐盛控股南京的一處土地,直接給豐盛控股帶來5.19億元資金;2015年12月,豐盛控股又與華融合資,設立杭州基建華融投資合夥公司。

中國華融也隨季昌群水漲船高,2015年到2017年中國華融凈利潤分別為144.82億,196.13億,219.93億,而隨著賴小民的落馬和豐盛系的下跌,2018年中國華融業績變臉,凈利潤下滑92.84%,當年凈利潤15.76億。

據了解,華融公司是一家經國務院批准,由財政部控股的國有非銀行金融機構,主業是經營處置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

但賴小民的激進擴張,讓中國華融迅速發展成為擁有銀行、證券、信託、投資、期貨等全牌照的金融集團,甚至違背國家政策,將手伸向一些國家明令禁止的項目。

為了職位的高升,賴小民需要業績加持,至於長期風險則完全拋諸腦後。

「他不會考慮長期的風險,只要第一時間把規模做出來,實現短期利潤,至於這個項目三五年後出現風險,他不會管。因此我們只能去投一些相對高風險的項目,比如說房地產、股票等。」華融國際(華融公司下屬子公司)原總經理白天輝坦言。

可以說季昌群背靠華融、卓爾系資本大鱷,然後靠瘋狂並購成就了江蘇首富的稱號。

如今豐盛控股為解決流動性危機,正在透過子公司出售約4.22億股所持卓爾智聯股份,籌得3.45億港元還債。

當初閻志力在朋友圈力挺好友季昌群,大意如下:「豐盛是個好公司,季總是位很有遠見、很講信用、很靠譜的朋友。

豐盛作為一家能戰勝做空機構的上市公司,會成為中國企業史的重要案例。

但兄弟二人,分道揚鑣也許就在眼前。

同時豐盛控股現金流不斷惡化,2018年中期流出21億,2018年底再度流出26.8億,2019年中期再流出12億。

目前豐盛控股賬上現金不足14億,但豐盛短期負債及長期借貸當期到期部分高達65億。

資金惡化,豐盛控股也開始了「斷臂求生」之路。

2月25日,豐盛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豐盛全資附屬公司Viewforth進一步出售合共1616萬股建發國際集團股份,總代價約為1.47億港元。

疊加此前出售的合共3401.6萬股建發國際集團股票。兩次出售後,豐盛控股合計出售5017.6萬股建發國際集團股份,總代價約3.9億港元。

在內資瘋狂拋售8000萬股豐盛控股的背後,豐盛控股的命運究竟會怎樣?

與其成為僵屍股,不如趁著港股私有化的熱潮,順應大勢。

在58同城私有化之後,其股價一夜大漲,360私有化之後,借殼江南嘉捷,在A股上演了漲停神話。

在股市上市和生存下去,對於企業來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話題。為保存實力並謀得更大發展空間,近年來不少企業選擇通過私有化蟄伏、積蓄力量,也有諸多企業通過私有化重裝上陣,演繹出了更多可能性。

但豐盛控股面臨2個問題,大股東持股只有約45%,股權比較分散,私有化難度很高;另一方面,豐盛控股現金流入壓力較大,而且長短期債務超過100億,遠高於現金水平。

在鳳財訊深度報道中,有豐盛控股員工內部透露,盡管最近公司內部確實不穩定,大家都覺得要倒閉,但又一直沒倒。

豐盛控股的商業地產依然有條不紊的進行,其中紫悅廣場位於南京市雨花區區安德門大街與軟體大道交匯處,緊鄰地鐵一號線天隆寺出口,距離南京南站交通樞紐也僅3公里。

在雨花台區,紫悅廣場與雨花客廳一街之隔,後者則在雨花台區有相當高的人氣。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在2020年的分岔路口,豐盛控股的選擇已然不多。

曾經的江蘇首富們,如袁亞非,祝義才,他們的財富數字亦像人生般跌宕起伏,所以,又有誰能說得准,誰是永遠的第一呢?

㈡ 證券發展史

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觀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的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證券產生的歷史,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國家向大戶的舉貸和王侯給平民的放債,形成了最早的債券。漢唐以後,國家因軍事需要臨時向富商舉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現象。隨著商業的發展,飛錢、會票、當票等商業票據出現,證券的品種更加豐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後清前,在一些投資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風險的行業,如上海沙船業,四川井鹽業,雲南、廣東礦冶業和山西金融業,已經較多地採用"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明顯地具有資本主義的股份制特徵,而"集資合股"的參與者之間簽訂的載明權利責任的契約,則是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
當然,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的出現,在中國則是19世紀40年代以後的事。1840年鴉片戰爭後,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相繼對外開埠通商,有價證券及其交易,就跟著第一批最先進入所開商埠的外國洋行在中國出現。外資在華設立的各類股份制公司企業,把西方國家已普遍採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產經營形式和集股籌資的方法帶到了中國。
中國仿效西方,採用股份制發行證券組織近代企業公司的活動始於19世紀70年代。與此同時,清政府洋務派從19世紀60年代起,舉辦旨在"自強"的軍事工業。由於清政府財政困難,經費難以為繼,70年代後,為借重民間私人資本,解決國家財力不足,洋務派仿效西方股份制,採用"官督商辦"和"商辦"等形式,興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國近代民用企業。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詔籌建上海輪船招商局。隨著該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認定和籌集,中國第一家近代意義的股份制企業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誕生。繼航運業後,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險業、礦業、紡織業和通訊電報業等方面得到普遍運用,於是又有一批華商股票應運而生。如仁和保險、濟和保險、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局等都是中國近代最早出現的華商股票。原先附股於外資企業公司的中國人,此時也紛紛移資或投資洋務民用企業,或自立門戶舉辦近代工礦企業公司。到19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創辦的新式工礦企業就有十五六家,這些礦業公司都發行了股票。至此,華商證券的發行已小有氣候。
證券一經產生,證券交易不久也隨之出現。據史料記載,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證券買賣交易活動,但僅局限在外商之間,買賣並不興隆。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上海殖民經濟的初步"繁榮",外商證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躍。60年代中期,由於世界棉業投機熱潮席捲上海,在華外資銀行獲得豐厚利潤,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華銀行面值10英鎊的股票,市價曾高達25英鎊;(註:《字林西報》,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資航運公司獲利也很豐厚,航運公司股票成為銀行股票以外的另一買賣熱點,以致市場上證券交易額"日以百萬計,投機交易有時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業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從事股票買賣的證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涇橋北,出現了中國第一家專營有價證券的英商長利公司,後來又有幾家這樣的公司相繼設立。"店多成市,該業始發達"。(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之略史》,載《銀行周報》第3卷總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紀80年代前後,外資又開始進入租界公用事業和其他實業,市面上又出現了上海自來水公司、上海電燈公司等十幾種新股票。西商各證券掮客為謀本業前途的發展,於1891年聯絡同業,組織上海證券掮客公會即上海股份公所,以買賣外商在華所設各事業公司的股票。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初步形成。
至於中國華商進行的證券交易,若將19世紀五六十年代華商附股外資企業公司的證券活動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現。五六十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社會資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於中國新辦的近代企業不久便獲厚利,加上個別企業發放優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產、銀洋買賣投機之外,又熱衷於對新式企業的股票、債券的追逐。
1882年前後,先前成立的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近代廠礦企業經營成功,獲利很高,股票價格成倍增長,如輪船招商局面值100兩的股票,1882年卻漲到了200兩以上;(註:《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員會報告書》下冊,第31頁。)1881年年底,開平煤礦正式投產前夕,其面值100兩的股票在上海市場上的價格就漲至150兩左右,到1882年6月,竟還有人願以每股237兩的價格收進。(註:《申報》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響,人們爭相購買荊門煤鐵礦、長樂銅礦及鶴峰銅礦等十幾種剛上市不久的礦業股票,這些股票的價格很快超過其面值。如長樂銅礦和鶴峰銅礦的股票面值均為100兩,1882年最高價分別達到220餘兩和170餘兩。(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當時的《上海新報》和《申報》等華文報紙,對此都有專門報道。這些礦業股票籌集的股金就有白銀300萬兩,其市場交易額估計在1000萬兩以上,這在當時是一筆十分可觀的資金。
受礦業股票上漲行情影響,其他上市的洋務企業股票價格也隨之全線上漲。如上海電報局100兩面額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兩大關;而上海機器織布局的股票價格也溢出原價15%左右。(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
華商證券交易,起初既沒有固定的場所,又沒有相應的交易規則,證券轉讓、買賣一般在親朋好友、熟人中"以親帶友、以友及友"進行。成交的價格卻視外商證券行情和證券本身的市場供求而定。後來,隨著證券發行量的擴大,持有證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證券的品種和數量也越大,證券買賣變成了經常的需要。於是"為各項公司通路徑而固藩籬"(註:《申報》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於1882年9月成立。該公司內部組織分明,還訂有章程,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設立首開中國有組織的證券市場的先河,成為中國自設證券交易所的權輿。
由於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加之買辦商人胡光墉投機絲業失敗和中法關系趨緊等其他原因,引發了1883年10月的倒賬金融風潮。礦業股票連同其他華商股票即行下跌。低價出售也無人承接,連平時素有信譽的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股票的價格也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礦業股票更是無人問津,幾乎形同廢紙。介入股票投機和承做股票質押的錢庄受累倒閉,破產者不計其數。一度空前興盛的股票市場低落至極點,直至10年之後,一般商人仍"視集股為畏途",(註:《論商務以公司為最善》,見《申報》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為人所厭聞",(註:《礦務檔》第七冊,第4358頁,台灣近代史研究所編,1960年版:《洋務運動》(七)第316頁,中國史學會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見這次風潮對證券投資者心理打擊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國早期證券和證券交易視作中國證券市場的萌芽的話,那麼,1895年以後至清末,中國證券市場就進入了初步形成階段。
隨著國外資本投資的銀行、工礦企業和鐵路公司在華的設立,以及鐵路借款、礦業借款與政府借款的簽訂,外國在華發行的外資證券規模迅速擴大。
與此同時,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振興工商、實業救國"的呼聲再一次引發了中國第二次設廠辦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法規,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勵興辦各式銀行、企業。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的創立率先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間,中國先後創辦新式廠礦企業386家,資本額達8.8億多元,華商在機械製造、電力、采礦、棉紡和其他工業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華商股票的發行量也隨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債制度也在1894年前後移入中國。1894年清政府為籌措甲午軍費,仿效西方,向國內發行公債,"息借商款"。此後,又發行了"昭信股票"和"愛國公債"兩次公債。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蘇松太道吳健彰為鎮壓上海小刀會起義,向外國洋行賒賬雇募船炮,首開中國近代舉借外債先河。隨後海防借款、軍需借款、抵禦外侮借款、賠款借款、實業借款、鐵路借款、礦業借款,甚至行政經費借款,一發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債208筆,債務總數為白銀13億多兩。(註:《清代外債史論》,第672頁,許毅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證券交易市場方面,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也有了迅速的發展,最顯著的表現是上海眾業公所的設立與發展。原先設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後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續借款等金幣公債,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記、鴻源等大紗廠新股票的面市,業務發展出現了較大轉機。1898年,該所修訂了章程,但仍無固定交易場所,證券的交易買賣,多在舊西商總會內或在匯豐銀行門前階沿進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國聯軍入侵的混亂之際,攫取了中國的開平煤礦,由於這一產權的中外轉移,原持有該礦股份的華人紛紛將股票出售或轉讓,給原來不甚景氣的股票交易市場帶來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舊西商總會租定了部分房屋作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醞釀改組為上海證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在香港注冊,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該所採取會員制,只有會員才能參與證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會員即擴充為100人,其中西商會員87名,華商會員13名。交易買賣的證券有中國和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國政府金幣公債,(註:《民國經濟史》,第153頁,上海銀行學會編,1948年版。)後來又增加市政公債。當時進入這個市場開拍的股票先後有:公和祥碼頭、椰松船廠、公益紗廠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遷址上海外灘1號。
由於西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除為外國在華企業公司在華籌集資金服務外,還是少數洋商投機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顧中國社會經濟和投資者的利益,1910年爆發的橡皮股票風潮就是最好的例證。1903年,英國投機商人麥邊在中國成立藍格志拓殖公司,開業後的頭幾年並沒有多少業務,1909年國際市場橡膠漲價,國外經營橡膠園種植業和投資橡膠工業的人獲利豐厚。麥邊便藉此機會,於1910年初大造輿論,宣揚經營橡膠行業可獲巨利,並謊稱其公司在澳大利亞擁有大片的橡膠園。為了誘騙人們購買其公司股票,他編造該公司的經營發展計劃,奢言年分紅可達45%左右。人們不明真相,競相購買。"僅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標賣,已有以七十兩之巨價承購者"。(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中掀抬股價,橡皮股票價格暴漲。麥加利、匯豐和花旗等外商銀行見有利可圖,便與麥邊勾結,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舉又造成了該公司信譽可靠、實力雄厚、盈利可觀的假象。爭購者於是更加踴躍,連許多錢庄也都轉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價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地裡趁高脫手,捲款潛逃。其他外商亦步麥邊後塵,紛紛拋售手中的橡皮股票。這時,外資銀行宣布停辦此項股票的押款,(註:《上海錢庄史料》,第7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騙局敗露,人們又爭相拋售橡皮股票,但無人購進,橡皮股票價格一落千丈,最後成為廢紙。持票者紛紛破產,錢庄也因此倒閉了二十多家,市面極度恐慌,釀成了一場金融風潮。更為嚴重的是這次風潮使中國新興的證券市場遭受沉重打擊,中國股票市場自此進入低谷
此期的華商證券交易市場較1883年前,交易規模總體上有所後退,但也不乏市場新熱點。一方面,隨著1895年後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現,尤其是銀行的創辦和商辦鐵路公司的出現,證券交易又漸有起色。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債券成為交易買賣的新熱點。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國通商銀行後,清政府又採取"官商合辦"的形式,設立了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性省銀行和私營商業銀行也在此期設立。這些新興的銀行發行了大量的股票,這些銀行股票在市場上十分受人青睞。1903年,清政府開放鐵路,"寓商於路",提倡商人設立鐵路公司,集股籌資承辦鐵路。於是,1903-1907年,全國15個省份先後成立了18個"官商合辦"和"商辦"的鐵路公司,發行了大量的鐵路股票。這類股票一經發行,便成為市場亮點。在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礦企業股票發行與交易的帶動下,中國近代證券市場初步形成。而這時的政府公債由於發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視購買公債為對朝廷的報效和捐助,故當時購入者,也不敢在市場上出售,所以還未形成交易市場。
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組織形式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自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倒閉後,雖先有1904年梁啟超提出了組織"股份懋遷公司"(即證券交易所)的倡議,後在1907年又有上海買辦商人袁子壯、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組織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視和採納。華商證券交易一直處於無組織的狀態中。光緒末年,上海買辦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關橋開設了專營證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買辦商人孫靜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開設了另一家專營證券的"信通公司",但規模和功能遠不能與原先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專營的證券公司外,許多茶商、錢商、皮貨商、古董商和雜貨商以及買辦也兼做股票買賣。這些股票掮客經常出入茶館,在經營本業的同時,還洽談股票生意。約在1910年前後,股票交易買賣活動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樓,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茶會"時期。
總之,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現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公司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中國證券市場一開始便存在華洋兩個不同體系的市場,這正是舊中國社會性質的寫照。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為後期的證券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

㈢ 在中國大陸能否購買到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

在中國大陸是沒有辦法購買到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股票的,在你想要購買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股票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他們會詢問你的資金來源,如果說你的資金來源是台灣的話,或者其他地方,那麼你就可以去購買台灣的證券交易所股票,但是如果你的資金來源是大陸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去購買台灣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了。

但是按照現在的趨勢來看,我們中國的股票市場前景要比台灣要好很多,如果說要大費周章去購買台灣的股票的話,說不定還會虧錢,到時候不僅虧錢,還會讓自己的精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損耗,所以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如果想要好好的掙一筆錢的話,最好還是研究一下自己國內的,我們大陸的股票的股票趨勢,然後好的分析掙錢,而不是想辦法去買國外,或者是台灣的股票。

還是根據股票的市場波動來分析吧!就目前來看,我國的股票市場還是處於一個上升的階段,如果說能夠很好的去運用自己所學的金融知識,然後買到一支比較適合自己的股票,那麼大賺一筆也是有可能的,沒有必要去特意買其他地方的股票。

㈣ 中國第一家銀行叫什麼

中國通商銀行簡稱通商銀行。系督辦全國鐵路事務大臣盛宣懷奏准清廷後,於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

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上海最早開設的華資銀行。解放後,人民政府接收通商銀行的官僚資本部分作為公股,改造成為公私合營銀行之一。

(4)中國通商集團的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以後,由於需要賠付巨額賠款,洋務企業出現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由盛宣懷發起,1897年5月27日,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外灘6號成立,實收資本金250萬兩,100萬兩來自盛宣懷主管的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78萬兩來自李鴻章等官員投資,其餘為商股。

1898年該行發行紙幣,1912年以後停止使用。1919年,傅筱庵出任華經理,控制該行實權。1934年,該行實收資本350萬元,在上海各大銀行中排名第15位。

閱讀全文

與中國通商集團的股票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恆林股份股票分紅 瀏覽:460
股票型基金投資分散化 瀏覽:916
手機炒股好 瀏覽:334
正川股份的股票市值 瀏覽:241
師散戶買的股票是哪裡來的 瀏覽:126
值得買入股票的公司 瀏覽:953
股票行情結構 瀏覽:930
公募基金可開戶參與股指期貨交易 瀏覽:271
炒股的數據怎麼看 瀏覽:973
不會套牢的股票交易 瀏覽:419
白酒股票買哪一個 瀏覽:226
股票賬戶會不會亂扣錢 瀏覽:550
亞廈股份股票最新消息 瀏覽:844
養老金基金購買股票 瀏覽:876
公司的股票是怎麼算的 瀏覽:502
股票型基金和a股 瀏覽:580
股票賬戶怎樣開通基金開戶 瀏覽:412
世界歷史紀錄片 瀏覽:392
基金風險大還是股票 瀏覽:238
財通證券同花順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