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股票價為什麼會漲跌,它是什麼因素引起的 誰控制的
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政策的利空利多、大盤環境的好壞、主力資金的進出、個股基本面的重大變化、個股的歷史走勢的漲跌情況、個股所屬板塊整體的漲跌情況等,都是一般原因(間接原因),都要通過價值和供求關系這兩個根本的法則來起作用。 下面就這些一般原因如何通過根本的兩個法則對股市產生作用的原理一一分述之。
1、政策的利空利多 政策基本面的變化一般只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例如:如果政策出利好,則投資者信心增強,資金入場踴躍,影響供求關系的變化。如果政策出利空,則影響投資者的信心減弱,資金就會流出股市,從而導致股市下跌。 當然,有時候政策面的變化,也會影響股票的價值。比如:2001年下半年國家公布國有股減持政策,不流通的國有股要通過減持變成能夠流通的流通股,這就導致原來的流通股的價值貶值,從而導致了股市的大跌。 因此,政策面的利空利多有時候是通過供求關系來影響股市的漲跌,有時候是通過價值關系來影響股市。
2、大盤環境的好壞 個股組成板塊,板塊組成大盤。大盤是由個股和板塊組成的,個股和板塊的漲跌會影響大盤的漲跌。同樣,大盤的漲跌又會反過來作用於個股。 因為當大盤漲的時候,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比較高,市場的資金供應就比較充裕,從而使得個股的資金供應也相對充裕,從而推動個股上漲。當大盤跌的時候,則反之。 特別是在大盤見底或見頂,突然變盤的時候,大盤的漲跌對個股有很大的影響:當大盤見底的時候,絕大部分個股都會見底上漲;當大盤見頂的時候,絕大部分個股都會見頂下跌。 在大盤下跌的時候買股票,虧錢的機率極大; 在大盤上漲的時候買股票,賺錢就容易很多了。 實踐也證明,在2001年6月份,大盤見到歷史大頂,之後一路下跌,幾乎所有的股票都下跌了30%—50%。在這段時間,可以說,只要買股票,就會被套牢。很多投資者平均虧損在30%以上。 同樣,在大盤見底的時候,即使隨便買入一隻股票,都可以給你可觀的收益。例如,1995年5月19日的大底,幾乎所有的股票都上漲了30%以上;2002年1月29日的大底,也是幾乎所有的股票都上漲了20%以上。 大盤變盤大幅上漲或大幅下跌的時候對於股票的漲跌影響很大,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當大盤沒有變盤,處於橫盤的狀態的時候,大盤的作用就顯得不怎麼明顯,也不怎麼重要了。 例如:2003年1月16日之後的幾個月的時間裡面,大盤大多時候處於橫盤趨勢,此時大盤對於個股的漲跌影響就不明顯,個股的漲跌主要受到其他因素,例如價值關系的影響、主力資金的運作等重要因素的影響。 這樣,2003年初,在大盤橫盤的情況下,所謂的「局部牛市」也就是因為幾個有價值的板塊被主力資金充分發掘而形成的。 總之,不能一味的強調大盤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視大盤的重要性。大盤在不同的時候,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主力資金的進出 主力資金對於一隻股票的影響十分重要,因為主力資金的進出直接影響股票的供求關系,從而對股票產生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隻業績優良的股票,如果沒有主力資金的發掘和關照,也是「白搭」。 反而有些虧損的ST股票,由於主力資金的拉動,而出現連續上漲的態勢。 可見,主力資金的重要性。
4、個股基本面的重大變化 個股基本面的好壞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這只股票的價值。因此,個股的基本面是通過價值法則來影響股價的。 當個股基本面出現重大的利空的時候,股價一般都會下跌。 當個股基本面出現重大的利好的時候,股價一般都會上漲。 當然,這都是一般的情況。特殊的情況,還有在高位的時候,莊家發出利好配合出貨,那樣股價就會下跌了。那個時候,其主要作用的就是主力資金的流出,從而導致股價的下跌了。 因此,個股基本面的變化或者說個股的消息面對股價的具體影響,還必須結合技術面上個股處於的高低位置來仔細分析,以免上假消息的當。 高位出利好,要小心。高位出利空,也要小心。 低位出利好,可謹慎樂觀。低位出利空,也不一定是利空。
5、個股的歷史走勢的漲跌情況 江恩曾說過:「人性不變,所以歷史繼續重演。」因此,一隻股票的歷史走勢,對於股票將來的走勢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打個簡單的比方:個股經過前期一段時間(歷史走勢)的上漲,目前處於比較高的位置,此時,個股上漲的動力就會明顯減弱,風險就會逐漸增加。因此,這段時間的上漲(歷史走勢),對股票將來的走勢的影響就表現在風險的增加上面。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歷史走勢影響股票將來的例子,還遠遠沒有達到江恩的「人性不變,所以歷史繼續重演」的境界。 股市是有人控制買賣股票,從而形成的市場。股市的漲跌,都烙上了人性的痕跡。人性影響股市,而人性又是相對不變的。所以,股市的規律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會改變,所以歷史將在人性的影響下繼續重演。
6、個股所屬板塊整體的漲跌情況 大盤對於個股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樣,板塊的漲跌對於本版塊的個股也有相當的影響作用。 因為大盤上漲的時候,一般都有熱點板塊的支持。熱點板塊形成之後,就會在這個板塊中形成賺錢效應,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這個板塊。這樣,供求關系就發生了變化,資金的供大於求,於是這個板塊的股票就 比其他板塊的股票漲幅大的多。
Ⅱ 動量效應的研究發展
自從Jegadeesh和Titman(1993)發現股市存在動量效應以來,對動量效應的研究逐漸成為金融學中最「核心」的領域。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理論對此類問題的解釋始終存在分歧。
一、行為金融與中國大陸股市的動量效應
(一)傳統金融理論與行為金融模型
Fama和French(1993,1996)等從傳統理論的角度對動量效應進行了解釋:動量效應不是市場無效的證據,動量策略的超額收益可能與人們採用的理論工具有關——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β值不是好的風險指標,只要在因子模型中加入新風險因子,超額收益或許就會消失。但對因子模型中應當加入哪些風險因子,學者們未能達成共識。
行為金融則認為傳統金融理論的前提出了問題,因而試圖從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入手來找出動量效應的產生機制,但這些解釋也存在缺陷。Shefrin(2000)認為,行為金融模型對投資人行為模式的假設,並沒有以心理學試驗為基礎,缺乏合理的依據。正如Peter(1999)所認為的:「為了發展一個理論模型而尋找不合理的邏輯假設就好比把車放到了馬前頭」。與此同時,這也使經濟學失去了自己的特點,經濟學畢竟不是心理學,它不應該研究具體的認知模式,其假設應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與抽象性。
(二)中國股市的動量效應與行為金融
對於中國股市的動量效應,中國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王永宏、趙學軍(2001),朱戰宇、吳沖鋒和王承煒(2003),吳世農、吳超鵬(2003),肖軍、徐信忠(2004),馬超群、張浩(2005),趙振全、丁志國和蘇治(2005),林松立、唐旭(2005)等都認為,如果採用月度數據檢驗,中國大陸股市並不存在明顯的動量效應,而中長期反轉現象則比較突出;周琳傑(2002)發現動量策略的利潤對形成期和持有期的期限敏感,形成期和持有期為一個月的動量策略贏利性最為顯著;劉煜輝、賀菊煌和沈可挺(2003)則認為形成期和持有期在2周和24周之間的動量策略有顯著收益;余書煒(2004)則發現形成期和持有期在10到15天的動量策略有顯著收益。曹敏、吳沖鋒(2004)認為,中國大陸證券市場作為新興市場,和西方證券市場的反向策略存在差異,主要表現在中國股市的反向周期短於西方發達國家。
雖然以上實證研究的樣本期間不盡相同,但一致結論是中國股市的動量策略利潤只存在於形成期和持有期在4周以內的周期策略中;而西方國家股市的動量策略利潤一般存在於形成期、持有期為中期(3-12個月)的策略中。朱戰宇、吳沖鋒和王承煒(2003)等都認為,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等模型沒有揭示出中國股市動量效應產生的機制。他們認為,BSV模型、DHS模型等模型中的投資者是根據對上市公司業績的預期來對公司的股票進行估價的,這符合發達資本市場上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模式,而國內投資者基本上不關心公司的基本面,愛好短線操作,容易出現跟風等現象,從投資者認識偏差角度來解釋中國股市的動量效應並不合適。
二、奈特不確定性視角下的股市動量效應
1.不確定性的兩種分類
奈特(Knight,1921)把未來的不確定性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具有確定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就是常說的「風險」(risk);另一種是沒有確定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其主觀概率是不確定的,稱為奈特不確定性或模糊(ambiguity)。如果拋硬幣的話,你會知道風險有多大,如果賭正面,贏的概率是50%。奈特認為,當你完全不知道各種可能性狀態以及各種狀態的概率時,就存在奈特不確定性。Savage(1954)等認為,雖然有時不能計算出某種事件的概率分布,但我們可以對這個事件指定一個先驗信念,這對建立數理模型的技術選擇沒有什麼區別,因此,奈特對不確定性的分類沒有意義了。Ellsberg(1961)等通過一系列試驗否定了Savage假設。他們的試驗表明,奈特對不確定性的劃分是有意義的。這些試驗還表明,人們常對奈特不確定性表現出厭惡的傾向,即便告訴試驗者Ellsberg試驗存在邏輯上的矛盾,試驗者仍然堅持自己的選擇,並願意為避免奈特不確定性而支付溢價。他們發現有人喜歡賭博(風險),卻不喜歡奈特不確定性,厭惡奈特不確定性的人不一定厭惡風險。這進一步證實奈特的觀點:風險厭惡和奈特不確定性是兩種不同的現象。他們還發現,在面臨奈特不確定性時,人們更在乎別人的想法,更容易形成「羊群效應」。
2.系統的復雜性造成了奈特不確定性
奈特不確定性是如何產生的呢?現代自然科學證明,由於系統內部的非線性機制(或正反饋機制或復雜性機制)造成了系統的進化,從而形成了奈特不確定性。如果系統是一個簡單的系統,那麼這個隨機過程就是遍歷的(ergodic),可以通過頻數試驗等方式得到這個過程的概率分布。自然界大多數隨機事件都屬於這種過程,這種過程就是一般不確定性——風險。但如果系統是進化的,過程就是非遍歷的(nonergodic),即使具備了歷史的和當前的所有信息(完全信息),也無法獲得某種未來不確定事件的概率分布,因為它不是過去過程的簡單重復,永遠有新的狀態被創造出來,我們不能預知這個狀態,更不可能獲得這種狀態的概率分布。經濟社會中的大多數系統都屬於這種過程,這種不確定性就是奈特不確定性。
(二)奈特不確定性視角下的動量效應微觀機制
Lewellen和Shanken(2002)認為,股票價格序列的可預測性與股票定價過程中的「參數的不確定性」有關,當決策者對未來現金流量的先驗信念不確定時(即存在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時),代表性投資者通過貝葉斯過程逐漸更新信念,這個學習過程滲透到股票定價過程中,導致股票價格正相關。
徐元棟、黃登仕(2003),徐元棟(2004)從奈特不確定性的角度探討了股市動量效應產生的微觀機制。與LS模型類似,投資者也不可能准確地確定未來現金流量的的概率分布,原因就是投資者面臨奈特不確定性。與LS模型不同,他們認為,市場上的投資者不能用一個「代表性投資者」來代替,這些投資者是不同質的,他們對未來現金流量具有不同的先驗信念。當這些異質投資者出現市場傳染現象時,就造成了動量效應。
Ford、Kelsey和Pang(2006)則從微觀金融角度研究了動量(反向)效應產生的機制。當市場上出現模糊(ambiguity)信號、不能確定股票的基本價值(面臨奈特不確定性)時,如果做市商與投資者都表現出樂觀情緒(悲觀情緒),股市就會出現動量現象。
Gerdjikova(2006)試圖在CBD理論(Casebased Decision Theory,案例決策理論)下解釋股市上的所有異常現象。由於投資者面臨奈特不確定性,他無法確定股票的基本價值。如果股票價值在合理區間內,投資者為了追求更多財富而在股市上頻繁交易從而造成了動量效應。
奈特不確定性視角下的動量效應機制理論認為,投資者不能確定股票未來現金流量的概率分布,異質投資者的市場傳染或者情緒的悲觀(樂觀)造成了動量效應。這些模型可以較好地解釋中國股市的動量現象。行為金融認為,決策者對股票現金流量的概率分布是確定的,不存在所謂「奈特不確定性」,是有限理性的投資者犯了認識偏差錯誤,從而造成了動量效應。這兩種解釋的最大分歧在於對不確定性的處理。
(三)奈特不確定性視角下的「奈特不確定性厭惡」補償模型
近年來,西方學者開始從奈特不確定性「厭惡」的角度來研究動量策略的「利潤」的來源。Andrew和Hodrick(2006)、Zhang(2006)等發現動量策略的超額利潤以及收益率橫斷面差異與奈特不確定性有正相關關系。Anderson、Ghysels和Juergens(2005,2006)則試圖在資產定價模型中加入「奈特不確定性厭惡因子」來解釋股市中的動量效應現象。從奈特不確定性角度看,投資者除面臨一般風險外,還面臨「更高級風險」,即奈特不確定性。只要在定價因子模型中考慮這種「更高級風險」,異常超額收益就會消失。
(四)奈特不確定性視角下兩種解釋方案的邏輯聯系
從奈特不確定性視角來研究動量效應也有兩條思路:一是從奈特不確定性角度研究動量效應產生的機制;二是在傳統的資產定價模型中加入「奈特不確定性厭惡因子」,將其作為動量策略「超額」利潤產生的來源。從邏輯上看,這兩條思路並不矛盾,奈特不確定性視角下的動量效應的微觀機制涉及的是「里」,「奈特不確定性厭惡補償」模型涉及的是「結果」,是「表」。以奈特不確定性為邏輯起點,可以將這兩條研究思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行為金融模型主要從認識性偏差(或雜訊)或信息不完全的角度對動量效應等異常現象進行了解釋。但問題是既然這些直覺性決策容易導致認知偏差,投資者為什麼仍然採取直覺性決策模式呢?行為金融沒有給出「理性」決策者產生上述決策行為模式的原因。實際上,投資者面臨的是奈特不確定性的環境,表現為事實上的「有限理性」。從決策行為可以看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學習與記憶自適應性:傾向於本能的自我安全感(自我控制、認知失調)以及通過直覺性決策方式進行決策,即原則理性(rule rationality)(Aumann,1997)。在原則理性的視角下,如果決策者處於一個復雜的、奈特不確定性的世界,採用直覺性決策是合乎他們的理性的。
行為金融沒有對「雜訊」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如果雜訊是與投資價值無關的信息,作為理性投資者為什麼不能過濾雜訊?行為金融學也重點研究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有信息優勢或劣勢的投資者的行為對證券價格的影響。有人認為,對於公開市場上的大量、普遍交易的股票來說,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說不存在使股票價格產生大波動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有人認為,「雜訊」是與股票價值相關的信息,但由於投資者在面臨奈特不確定性時的「原則理性」,決策者只能憑直覺利用這些信息。
Ⅲ 股票價格漲跌的原理是啥呢
股票價格漲跌的根本原理是:供需關系,股票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時股票價格下跌,反之下跌。
還有很多影響供需關系進而影響股價的因素有:
1、國家政策或者經濟形勢對公司是利好的。
2、莊家或則主力資金介入和撤出導致股價上漲和下跌。
3、上市公司的營業狀況良好。
股價的漲跌影響因素很復雜,也很難分析。
股票本身沒有價值,但它可以當做商品出賣,並且有一定的價格。股票價格(Stock Price)又叫股票行市,是指股票在證券市場上買賣的價格。股票價格分為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股票的理論價格不等於股票的市場價格,兩者甚至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是,股票的理論價格為預測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動趨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是股票市場價格形成的一個基礎性因素。
Ⅳ 股票的漲跌主要是由於哪些因素決定的
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政策的利空利多、大盤環境的好壞、主力資金的進出、個股基本面的重大變化、個股的歷史走勢的漲跌情況、個股所屬板塊整體的漲跌情況等,都是一般原因(間接原因),都要通過價值和供求關系這兩個根本的法則來起作用。 下面就這些一般原因如何通過根本的兩個法則對股市產生作用的原理一一分述之。
1、政策的利空利多 政策基本面的變化一般只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例如:如果政策出利好,則投資者信心增強,資金入場踴躍,影響供求關系的變化。如果政策出利空,則影響投資者的信心減弱,資金就會流出股市,從而導致股市下跌。 當然,有時候政策面的變化,也會影響股票的價值。比如:2001年下半年國家公布國有股減持政策,不流通的國有股要通過減持變成能夠流通的流通股,這就導致原來的流通股的價值貶值,從而導致了股市的大跌。 因此,政策面的利空利多有時候是通過供求關系來影響股市的漲跌,有時候是通過價值關系來影響股市。
2、大盤環境的好壞 個股組成板塊,板塊組成大盤。大盤是由個股和板塊組成的,個股和板塊的漲跌會影響大盤的漲跌。同樣,大盤的漲跌又會反過來作用於個股。 因為當大盤漲的時候,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比較高,市場的資金供應就比較充裕,從而使得個股的資金供應也相對充裕,從而推動個股上漲。當大盤跌的時候,則反之。 特別是在大盤見底或見頂,突然變盤的時候,大盤的漲跌對個股有很大的影響:當大盤見底的時候,絕大部分個股都會見底上漲;當大盤見頂的時候,絕大部分個股都會見頂下跌。 在大盤下跌的時候買股票,虧錢的機率極大; 在大盤上漲的時候買股票,賺錢就容易很多了。 實踐也證明,在2001年6月份,大盤見到歷史大頂,之後一路下跌,幾乎所有的股票都下跌了30%—50%。在這段時間,可以說,只要買股票,就會被套牢。很多投資者平均虧損在30%以上。 同樣,在大盤見底的時候,即使隨便買入一隻股票,都可以給你可觀的收益。例如,1995年5月19日的大底,幾乎所有的股票都上漲了30%以上;2002年1月29日的大底,也是幾乎所有的股票都上漲了20%以上。 大盤變盤大幅上漲或大幅下跌的時候對於股票的漲跌影響很大,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當大盤沒有變盤,處於橫盤的狀態的時候,大盤的作用就顯得不怎麼明顯,也不怎麼重要了。 例如:2003年1月16日之後的幾個月的時間裡面,大盤大多時候處於橫盤趨勢,此時大盤對於個股的漲跌影響就不明顯,個股的漲跌主要受到其他因素,例如價值關系的影響、主力資金的運作等重要因素的影響。 這樣,2003年初,在大盤橫盤的情況下,所謂的「局部牛市」也就是因為幾個有價值的板塊被主力資金充分發掘而形成的。 總之,不能一味的強調大盤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視大盤的重要性。大盤在不同的時候,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主力資金的進出 主力資金對於一隻股票的影響十分重要,因為主力資金的進出直接影響股票的供求關系,從而對股票產生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隻業績優良的股票,如果沒有主力資金的發掘和關照,也是「白搭」。 反而有些虧損的ST股票,由於主力資金的拉動,而出現連續上漲的態勢。 可見,主力資金的重要性。
4、個股基本面的重大變化 個股基本面的好壞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這只股票的價值。因此,個股的基本面是通過價值法則來影響股價的。 當個股基本面出現重大的利空的時候,股價一般都會下跌。 當個股基本面出現重大的利好的時候,股價一般都會上漲。 當然,這都是一般的情況。特殊的情況,還有在高位的時候,莊家發出利好配合出貨,那樣股價就會下跌了。那個時候,其主要作用的就是主力資金的流出,從而導致股價的下跌了。 因此,個股基本面的變化或者說個股的消息面對股價的具體影響,還必須結合技術面上個股處於的高低位置來仔細分析,以免上假消息的當。 高位出利好,要小心。高位出利空,也要小心。 低位出利好,可謹慎樂觀。低位出利空,也不一定是利空。
5、個股的歷史走勢的漲跌情況 江恩曾說過:「人性不變,所以歷史繼續重演。」因此,一隻股票的歷史走勢,對於股票將來的走勢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打個簡單的比方:個股經過前期一段時間(歷史走勢)的上漲,目前處於比較高的位置,此時,個股上漲的動力就會明顯減弱,風險就會逐漸增加。因此,這段時間的上漲(歷史走勢),對股票將來的走勢的影響就表現在風險的增加上面。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歷史走勢影響股票將來的例子,還遠遠沒有達到江恩的「人性不變,所以歷史繼續重演」的境界。 股市是有人控制買賣股票,從而形成的市場。股市的漲跌,都烙上了人性的痕跡。人性影響股市,而人性又是相對不變的。所以,股市的規律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會改變,所以歷史將在人性的影響下繼續重演。
6、個股所屬板塊整體的漲跌情況 大盤對於個股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樣,板塊的漲跌對於本版塊的個股也有相當的影響作用。 因為大盤上漲的時候,一般都有熱點板塊的支持。熱點板塊形成之後,就會在這個板塊中形成賺錢效應,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這個板塊。這樣,供求關系就發生了變化,資金的供大於求,於是這個板塊的股票就 比其他板塊的股票漲幅大的多。
Ⅳ 股票價格動量效應
基本概念:
1.價格——最重要的是,這是一陵握閉個判斷我們能不能賺錢的指標。如果我們低買高賣,我們就會賺錢。如果你高買低賣,你就會虧損。同時,一天中有四種形態:開盤價、收盤價、最低價和最高價。這些都可以從字面上理解,這里就不贅述了。
2.成交量——以股為單位,100股為一手,最小成交量為一手。單日成交金額可以通過成交量和單日均價來計算。
以上兩個指標是最重要的,其他很多指標基本都是這兩種數據的使用。
同時,在一開始,我們經常聽到的一些術語很難理解如下:
1.人氣:根據網路,人氣指數是以當日開盤價為基礎,即以當日的最高價和最低價與當日開盤價進行比較,通過一定時間內開盤價在股價中的位置來反映市場買賣人氣。
日常生活中也有對應。早上去超市買東西,超市人多,供不應求,說明這家超市人氣比較好。一般來說,大眾化的股市會上漲。
2.意願:意願指數基於昨天的收盤價,並分別與當天的最高價和最低價進行比較。通過一定時間內收盤價在股價中的位置,反映市場的買賣意願。
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晚上去超市,願意花更高的價格買東西,說明他們非常願意買。
人緣好代表今天比昨天好,意願好代表你那天買的更好。兩全其美才是真的好。
3.情感和盈利能力
一般看大盤整體漲跌(大盤上漲,說明大盤整體賺錢)、大盤漲跌次數對比(比如漲到3000,跌到1500,基本說明66%的人大概都在賺錢)、漲停和跌停對比(這是尺裂超短期指標,比如100個漲停,15個漲停,說明賺錢效果好)、連續板(短期指標)
如果每天把這些值聯系起來,就能看到整個發展趨勢,效果可能會更好。這些指標可以在一些軟體中看到。
中國股市買賣股票以手為單位
一手=100股,所以買賣股票的數量是100股的倍數。
滬深兩市有幾千隻股票,每隻股票的價格便宜的一兩塊一股的,貴的像茅台兩千多塊一股的,那麼最低買入一手股票需要的資金就從幾百塊到二十幾萬。看你買什麼股票。
A股
根據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規定,最低交易量為一百股A股,就是一手。
港股
港股的交易規則不同,所以港股交易的股數是不固定的(公司決定一手皮鏈股數),不同的股票有不同的規定,可以在股票明細頁面看到。一手1000股,一手2000股,一手400股,一手4000股等等。
美股
在美股,股票交易的單位不是「手」。在美國,最小的交易單位是一股。美股票每筆交易的股份數量沒有限制,只需購買一股即可操作,因此美股票的投資門檻相對較低。
同理買入一手股票,就是一單(只買入沒賣出也算),交易一次就生成一單。
Ⅵ 什麼是動量效應
逆向投資策略:是利用市場上存在反轉效應,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現,並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較好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和對業績較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現象,這就為投資者利用逆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慣性投資策略:利用動量效應所表現的股票在一定時期內的價格粘性,預測價格的持續走勢從而進行投資操作的策略。也就是買進開始上漲,並且由於價格粘性和人們對信息的反應速度比較慢,而預期將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上漲的股票,賣出已經開始下跌而由於同樣的原因預期將會繼續下跌的股票。動量效應,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續原來的運動方向的趨勢,即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仍會高於過去收益率較低的股票。財經知識可查詢炎黃財經。
Ⅶ 什麼是動量效應
動量效應(Momentum effect)一般又稱"慣性效應"。動量效應是由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的,是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續原來的運動方向的趨勢,即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仍會高於過去收益率較低的股票。
網路:http://ke..com/link?url=ADR6vvdmgnMTAgwhg8hPuAxj_Z7zwNpQHIv13Pmy91iJBWOZ_Z5iqUgaq1_I8o_v9AwEpjFIdnwKC9Z7V4zKrq
Ⅷ 金融投資中認知與行為偏差有哪些類型,在實際的投資中有什麼意義
投資者的認知與行為偏差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過度自信的認知偏差過分自信如何影響投資者的決策?
投資股票是一項困難的工作。它需要收集、分析信息,並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決策。然而,過分自信會導致我們高估信息的准確性和我們分析信息的能力。這樣就會導致錯誤的投資決策,經常表現為過分頻繁交易、冒風險和最終的投資損失。
A、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頻繁交易。他們的過分自信會使他們非常確信自己的觀點,從而增加了他們交易的數量。投資者的觀點來自於他們對所獲得的信息的准確性的確信程度,以及他們分析信息的能力。一般而言,投資者會高估他們所獲得的信息的准確性,而且對信息的分析判斷也會存在偏見。,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更加強烈地相信他們自己對一種股票的價值的判斷,而不太在乎別人的想法。
心理學家發現,在較男性化的任務范疇(比如財務管理)方面,男性比女性會有更高程度的過分自信。』在做投資決策時,男性會比女性表現得更加過分自信一些。因此,男性投資者要比女性投資者交易得更頻繁一些。
過分自信不僅導致你交易太多而把金錢浪費在傭金上,而且還會導致你賣出好股票而買入差股票。
1、 B、過分自信還會影響投資者的冒險行為。理性的投資者會在最大化收益的
同時最小化所承擔的風險。然而,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錯誤判斷他們所承擔的風險的水平。想想看,如果一個投資者深信自己所挑選的股票會有很高的回報率,哪裡還會意識到風險呢?
過分自信的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會有較高的風險,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們傾向於買入高風險的股票,高風險的股票主要是那些小公司和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因素就是他們沒有充分地進行分散化投資。
過度自信是投資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過度自信在牛市的頂峰達到它的最高點,而在熊市的底端達到最低點。牛市往往導致了更多的過度自信。
人們在獲得收益之後傾向於接受他們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賭博,而遭受損失之後,他們會拒絕以前通常接受的賭博,這種現象稱為「賭場資金效應」(house money effect)。過長的牛市可能會引起賭場資金效應,即獲得收益者會提高賭注的願望。因為巨大收益使投資者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更大的投資活動,這時變得不再迴避風險。
2、信息反應的認知偏差
①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
股市中對信息存在「過度反應」(over reaction)和「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兩種現象。反應不足是指人們對信息反應不準確的另一種形式,也可稱為保守主義,就是指人們的思想一般存在惰性,不願意改變個人原有的信念,即使新的信息來了,人們的反應仍是不足的。反應過度是指人們對於信息的理解會產生偏差,對於某些信息產生過激的反應。特別是最新的信息,甚至是小道消息,使得人們過分關注,在投資決策中給這些信息加上很大的權重,而忽視其他信息。
在股市中,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方向轉變,投資者會錯誤的相信公司是處於均值回歸狀態,並且會對近期的消息反應不足。如果投資者得到收益增長的信息,那麼他們會傾向於得出結論:公司正處於一種增長的狀態,並且會過度地導致過度反應的推理趨勢。這些投資者在市場上升時變得過於樂觀而在市場下降時變得過於悲觀。當預測一再失誤時,會對重要的信息反應不足,從而使市場暴漲或暴跌。
過度交易並過度反應會使長期業績受到損害。投資者對難以處理或難以獲取的信息反應不足。總之,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誇大自己對股票價值判斷的准確性;自我歸因偏差則使他們低估關於股票價值的公開信息。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都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持續性和長期反轉。
②動量效應與反轉效應
動量效應(momenturn effect)是指在較短時間內表現好的股票將會持續其好的表現,而表現不好的股票也將持續其不好的表現。
反轉效應(reversaleffect)是指在一段較長時間內,表現差的股票在其後一段時間內有強烈的趨勢經歷相當大的逆轉,而在給定的一段時間內,最佳股票則傾向於在其後的時間內出現差的表現。
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產生的根源仍然在於投資者對於信息的反應不足與過度反應。例如,當公司公布收益上升的消息後,股票價格首先在短期內表現出持續的走勢,隨後在長期又出現反轉走勢。顯然,這是由於前期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不足,過於保守,後期是由於投資者對新信息估價過高,出現過度反應。
③隔離效應
隔離效應(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們願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決策的傾向,即使信息對決策並不重要,或即使他們在不考慮所披露的信息時也能做出同樣的決策。隔離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時在重要的公告發布之前,出現價格窄幅波動和交易量萎縮,而在公告發布之後會出現更大的波動或交易量的上升現象。
3、損失厭惡的認知與行為偏差
人們在面對收益和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不對稱性。人們並非厭惡風險,而是厭惡損失。損失總顯得比收獲更突出,感受更強烈。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是指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感到損失令他們產生更大的情緒影響。人們發現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損失厭惡與稟賦效應:許多決策是在兩種方案中選擇:維持原狀,或者接受一個新的方案。現狀為參考水平,因為損失比盈利顯得更讓人難以忍受,所以決策者偏愛維持原狀。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也叫擁有效應,這是指人們不願意放棄現狀下的資產,這是因為放棄一項資產的痛苦程度大於得到一項資產的喜悅程度。稟賦效應告訴我們,同樣一個東西如果是我們本來就擁有的,那麼賣價會較高;如果我們本來就沒有,那麼我們願意支付的價錢會較低。
4、後悔厭惡
後悔厭惡(regret aversion)是指當人們做出錯誤的決策時,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痛苦。為了避免後悔,人們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如投資者趨向於等待一定的信息到來後,才做出決策,即便是這些信息對決策來講並不重要,沒有它們也能做出決策。人們對錯誤決定而自責的情緒就是後悔。後悔比受到損失更加痛苦,要為損失承擔責任。
避免後悔和尋求自豪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但是它會怎麼樣影響投資決策呢?兩位金融經濟學家赫什?謝夫林(Hersh Shefrin)和邁爾?斯塔特曼(Meir Stat—man)用心理行為來分析投資者的行為。』他們發現害怕後悔和尋求自豪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傾向於過早賣出盈利的股票,而長時間持有虧損的股票,他們稱這種狀況為「傾向性效應」。
Ⅸ 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動量效應與反轉效應,動量效應與反轉效應關系。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產生的根源在於對信息的反應不足與過度反應.利用業績披碟後公司股價走勢變化這一例戶,動量效應行為金融對動扭效應進行了解釋。動量效應是當公司公布收益上升的消息後.股票價格首先在短期內表現出持續的走勢,動量效應隨後在長期又出現反轉走勢。動量效應之所以在前期出現持續走勢,動量效應關鍵在於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不足,過於保守。
此時.由於歷史信息較之新信息更具顯著性,因而對新信息估價過低,動量效應投資者仍錨定於過去的歷史價格,動量效應因而價格趨勢並未因新信息的出現而有所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信息變得較歷史信息顯著.此時投資者對新信息估價過高,動量效應出現過度反應。動量效應間贏者輸者效應相同.動量效應過度反應所導致的價格偏離不會長久持續下去.偏離的價格最終得到糾正,動量效應因而出現反轉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