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截止2010年2月1日還在增發價格以下的股票
600052 浙江廣廈(7.17,-0.21,-2.85%) 7.38 7.48 13.46 2009-9-30 房地產
600082 海泰發展(7.86,0.62,8.56%) 7.24 7.42 9.59 2009-7-28 房地產
600170 上海建工(13.71,-0.27,-1.93%) 13.98 14.52 46.86 2009-10-13 建築建材
600208 新湖中寶 8.52 10.64 25.54 2009-10-27 房地產
600223 ST魯置業(9.71,-0.29,-2.90%) 10 10.12 13.16 2009-11-16 醫葯生物
600236 桂冠電力(7.53,0.17,2.31%) 7.36 8.18 12.19 2009-8-19 公用事業
600246 萬通地產(9.38,-0.46,-4.67%) 9.84 10.52 15.78 2009-12-5 房地產
600266 北京城建(15.20,-0.43,-2.75%) 15.63 17.27 37.99 2009-11-26 房地產
❷ 誰能詳解股票操作軟體上這些指標的用處嗎
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和最常用的指標就是MACD,還有KDJ,然後就是成交量VOL
MACD由Gerald Appel發明,全稱為均線集中分叉(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是最為簡單同時又最為可靠的指標之一。MACD使用滯後性的均線指標,來顯示趨勢特徵。當用長均線減去短均線後,這些滯後指標就成為了一個動力振盪指標(Momentum oscillator)。其結果是它構造了一根在零點線上下擺動的振盪線,並且沒有上下幅度限制。
MACD公式
最常用的標准MACD是26日和12日指數均線的差。這是為很多技術分析程序所採用的。Appel和其它一些人也嘗試採用其它的設置去適應快一些或慢一些的價格變化。比如,用相對短的均線可以產生更快速靈敏的指
標;而使用長均線可以產生一個較為遲鈍的指標,對短距離的上下波動不容易反應。在本文中,我們將使用12/26MACD做解釋。
在二根構成MACD的均線中,12日EMA是快線,26日EMA是慢線,二根均線均使用收盤價計算。經常性的是,我們會使用一根9日EMA覆蓋於MACD 作為觸發線。當MACD交錯過9日EMA並居於其上方時,這是牛市信號;相反,MACD交錯後在9日EMA線之下,是熊市信號。在下面的美林公司的股票圖表中,綠色線是12日EMA,藍色線是26日EMA,它們覆蓋於價格圖之上。MACD顯示於價格圖下方的圖表中,為粗黑線;同時拌有9日EMA線,為細藍色線。柱狀圖代表MACD和9日EMA的差別。當MACD高於9日EMA,則柱狀線為正數,反之為負數。
MACD是根據兩條不同速度的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來計算兩者之間的離差狀況作為行情研判的基礎,實際是運用快速與慢速移動平均線聚合與分離的徵兆,來判斷買進與賣出的時機與信號,在實際操作中,MACD指標不但具備抄底(價格、MACD背離時)、捕捉強勢上漲點(MACD連續二次翻紅時買入)的功能,而且能夠捕捉最佳賣點,幫助投資者成功逃頂。其常見的逃頂方法有:
1、股價橫盤、MACD指標死叉賣出。指股價經過大幅拉升後橫盤整理,形成一個相對高點,MACD指標率先出現死叉,即使5日、10日均線尚未出現死叉,亦應及時減倉。
2、假如MACD指標死叉後股價並未出現大幅下跌,而是回調之後再度拉升,此時往往是主力為掩護出貨而再最後一次拉升,高度極為有限,此時形成的高點往往是一波行情的最高點,判斷頂部的標志是「價格、MACD」背離,即當股價創出新高,而MACD卻未能同步創出新高,兩者的走勢出現背離,這是股價見頂的可靠信號。
MACD指標使用詳解
MACD是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主要是利用長短期的二條平滑平均線,計算兩者之間的差離值,作為研判行情買賣之依據。
演算法:
DIFF線 收盤價短期、長期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間的差
DEA線 DIFF線的M日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
MACD線 DIFF線與DEA線的差,彩色柱狀線
參數:SHORT(短期)、LONG(長期)、M 天數,一般為12、26、9
用法:
1.DIFF、DEA均為正,DIFF向上突破DEA,買入信號。
2.DIFF、DEA均為負,DIFF向下跌破DEA,賣出信號。
3.DEA線與K線發生背離,行情反轉信號。
4.分析MACD柱狀線,由正變負,賣出信號;由負變正,買入信號。
MACD應用文章1號:
MACD指標是基於均線的構造原理,對價格收盤價進行平滑處理(求出算術平均值)後的一種趨向類指標。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正負差(DIF)、異同平均數(DEA),其中,正負差是核心,DEA是輔助。DIF是快速平滑移動平均線(EMA1)和慢速平滑移動平均線(EMA2)的差。
在現有的技術分析軟體中,MACD常用參數是快速平滑移動平均線為12,慢速平滑移動平均線參數為26。此外,MACD還有一個輔助指標——柱狀線(BAR)。在大多數技術分析軟體中,柱狀線是有顏色的,在低於0軸以下是綠色,高於0軸以上是紅色,前者代表趨勢較弱,後者代表趨勢較強。
下面說一下使用MACD指標所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1.當DIF和DEA處於0軸以上時,屬於多頭市場,DIF線自下而上穿越DEA線時是買入信號。DIF線自上而下穿越DEA線時,如果兩線值還處於0軸以上運行,僅僅只能視為一次短暫的回落,而不能確定趨勢轉折,此時是否賣出還需要藉助其他指標來綜合判斷。
2.當DIF和DEA處於0軸以下時,屬於空頭市場。DIF線自上而下穿越DEA線時是賣出信號,DIF線自下而上穿越DEA線時,如果兩線值還處於0軸以下運行,僅僅只能視為一次短暫的反彈,而不能確定趨勢轉折,此時是否買入還需要藉助其他指標來綜合判斷。
3.柱狀線收縮和放大。一般來說,柱狀線的持續收縮表明趨勢運行的強度正在逐漸減弱,當柱狀線顏色發生改變時,趨勢確定轉折。但在一些時間周期不長的MACD指標使用過程中,這一觀點並不能完全成立。
4.形態和背離情況。MACD指標也強調形態和背離現象。當形態上MACD指標的DIF線與MACD線形成高位看跌形態,如頭肩頂、雙頭等,應當保持警惕;而當形態上MACD指標DIF線與MACD線形成低位看漲形態時,應考慮進行買入。在判斷形態時以DIF線為主,MACD線為輔。當價格持續升高,而MACD指標走出一波比一波低的走勢時,意味著頂背離出現,預示著價格將可能在不久之後出現轉頭下行,當價格持續降低,而MACD指標卻走出一波高於一波的走勢時,意味著底背離現象的出現,預示著價格將很快結束下跌,轉頭上漲。(見下面MACD實際應用技巧提高)
5.牛皮市道中指標將失真。當價格並不是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運行,而是保持水平方向的移動時,我們稱之為牛皮市道,此時虛假信號將在MACD指標中產生,指標DIF線與MACD線的交叉將會十分頻繁,同時柱狀線的收放也將頻頻出現,顏色也會常常由綠轉紅或者由紅轉綠,此時MACD指標處於失真狀態,使用價值相應降低。
在眾多的技術指標中,MACD是一種既簡單又實用的指標之一,比較適合初涉股海又想掌握一定技術指標的中小投資者使用。下面就談談MACD的運用法則:
1、利用DIF和DEA的取值和這兩者之間的相對取值進行行情預測。
(1)DIF和DEA均為正值時,屬多頭市場,DIF向上突破DEA是買入信號,DIF向下跌破DEA只能認為是回檔。 (2)DIF和DEA均為負值時,屬空頭市場,DIF向下突破DEA是賣出信號,DIF向上突破只能認為是反彈。
用DIF的曲線形狀進行分析,主要是利用指標相背離的原則。具體為:如果DIF的走向與股價走向相背離,則是採取具體行動的時間。
但是,根據以上原則來指導實際操作,准確性並不能令人滿意。綜合運用5日、10日均價線,5日、10日均量線和MACD,其准確性大為提高。
(1)股價在經過漫長的下跌後,開始築底,隨後股價開始緩慢回升,5日、10日均價線,5日、10日均量線和MACD都出現黃金交叉點,簡稱三金叉,這時是股價見底的信號,而交叉的次數越多,且見底部不斷提高,則准確性越高,該股即將走出一波上升行情。如:0933神火股份,在2000年1月5日,該股5日、10日均價線,5日、10日均量線和MACD同時在底部金叉,即三金叉出現,此時即為介入的最佳時機,隨後該股出現了一波強勁的上攻行情,在3個月時間內,股價由10.69元上升到17.50元,升幅達70%。
(2)當股價經過一輪大漲,受到眾多中小投資者的追捧,主力開始派發,這時出現5日、10日均價線,5日、10日均量線和MACD同時死叉,則是賣出的最佳時機,這時若稍有遲疑,股價便會一瀉千里。如0722金果實業,因2000年3月9日三死叉出現,是強烈的賣出信號,隨後股價展開一輪暴跌,在短短2個月內,由27.17元跌至13.46元,跌幅驚人。主力出逃後,隨之而後的是連續陰跌。
MACD應用文章2號:
在股市投資中,MACD指標作為一種技術分析的手段,得到了投資者的認知。但如何使用MACD指標,才能使投資收益達到最佳境界,卻是知者甚微。技術分析作為股市一種投資分析的工具,有兩大功能。首先是發現股市的投資機會,其次則是保護股市中的投資收益不受損失。在股市操作中,MACD指標在保護投資者利益方面,遠超過它發現投資機會的功效,MACD指標作為中長期分析的手段,它所產生的交叉信號,對短線買賣比較滯後。MACD指標屬於大勢趨勢類指標,它由長期均線MACD,短期均線DIF,紅色能量柱(多頭),綠色能量柱(空頭),0軸(多空分界線)五部分組成。它是利用短期均線DIF與長期均線MACD交叉作為信號。MACD指標所產生的交叉信號較遲鈍,而作為制定相應的交易策略使用效果較好,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1 當DIF,MACD兩數值位於0軸上方時,說明大勢處於多頭市場,投資者應當以持股為主要策略。
若DIF由下向上與MACD產生交叉,並不代表是一種買入信號,而此時的大盤走勢,已是一個短期高點,應當採用高拋低吸的策略。一般情況下,在交叉信號產生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會有一個回調低點,此刻可以再行買入,達到攤低成本的目的。若DIF由上向下交叉MACD時,說明該波段上升行情已經結束,通常行情會在交叉信號產生後,有波象樣的反彈,已確認短期頂部的形成,此時投資者可以借機平倉出局。在之後的調整中,利用隨機指標KDJ,強弱指標KSI再伺機介入,攤低操作成本。若DIF第二次由下向上與MACD交叉,預示著將產生一波力度較大的上升行情,在交叉信號產生後,投資者應當一路持股,直到DIF再次由上向下交叉MACD時,再將所有的股票清倉,就可以扛著錢袋回家休息了。由於股市行情的變化多端,MACD指標常會與K線走勢圖呈背離的走勢,通常稱為熊背離。既K線走勢圖創出近期的第二個或第三個高點,MACD指標並不配合出現相應的高點,卻出現相反的走勢,頂點在逐步降低。次種現象應引起投資者的警覺,因為它預示著今後將有大跌行情產生,所以投資者宜採用清倉離場的策略,使自己的股票避免被套,資金避免受到損失。
2 當DIF與MACD兩指標位於0軸的下方時,說明目前的大勢屬於空頭市場,投資者應當以持幣為主要策略。
若DIF由上向下交叉MACD時,會產生一個調整低點。一般情況下,在此之後由一波反彈行情產生,這是投資者一次很好的平倉機會。在中國股市中,目前還沒有建立作空機制,因此股市一旦進入空頭市場,投資者最好的策略就是離場觀望。投資者可以在股票貶值的同時,使手中的資金得到增值。若DIF由下向上交叉MACD時,會產生近期的一個高點,投資者應當果斷平倉。這種信號的產生,一般以反彈的性質居多。在空頭市場中,每次反彈都應當視為出貨的最佳良機。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若DIF第二次由上向下交叉MACD時,預示著今後會有一波較大的下跌行情產生。投資者應當在交叉信號產生後,堅決清倉出局。通常產生的這段下跌,屬於波浪理論中的C浪下跌,是最具殺傷力的一波下跌。只有躲過C浪下跌,才可以說真正在股市中賺到了錢。在空頭市場經過C浪下跌以後,偶爾也會發生MACD指標與K線走勢圖產生背離的現象,通常稱為牛背離。既K線走勢圖出現第二或第三個近期的低點,MACD指標並沒有相應的低點產生,卻出現一底高過一底的相反走勢,這種現象的產生,預示著行情在今後會發生反轉走勢,投資者應當積極介入,因為目前的市場根本沒有風險。
3 當MACD指標作為單獨系統使用時,短線可參考DIF走勢研判。
若DIF由上向下跌穿O軸時可看作大勢可能步入空頭市場,預示著大勢將走弱,應當引起投資者的警覺。在空頭市場中,投資者承受的風險高於收益。若MACD由上向下跌空O軸時,確認大勢進入空頭市場。投資者應採用離場觀望的策略,以迴避市場風險,使牛市中賺到的利潤得到保障。若DIF由下向上穿越O軸時,可看作大勢可能布入多頭市場。預示著大勢將走強,操作上應部分資金參與。若MACD由下向上穿越O軸時確認大勢 進入多頭市場。投資者可以大膽持股,積極介入。在多頭市場中,獲得的收益高於承擔的風險。
4 在MACD指標中,紅色能量柱和綠色能量柱,分別代表了多頭和空頭能量的強弱盛衰。它們對市場的反應,要比短期均線DIF在時間上提前。在MACD指標中,能量釋入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通常是呈逐漸放大的。在東方哲學中講求,」陽盛則衰.陰盛則強」.在使用能量柱時,利用紅色能量柱結合K線走勢圖就得出,當K線走勢圖近乎90度的上升,加之紅色能量柱的快速放大,預示著大勢的頂部已近.尤其是相鄰的兩段紅色能量柱產生連片時,所爆發的行情將更加迅猛.反之,在空頭市場中,這種現象也成立.在熟悉了這種操作手法後,對投資者逃頂和抄底將大有益處。
5 在使用MACD指標過程中,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MACD指標對於研判短期頂部和底部,並不一定可信,只有結合中期乖離率和靜態錢龍中的ADR指標,才可以判定。
第二,利用周線中的MACD指標分析比日線的MACD指標效果好。
總之,在使用MACD指標時必須判定市場的屬性。即目前的市場是多頭市場,還是空頭市場。根據不同的市場屬性,採取不同的操作策略,以迴避風險,保障利潤的目的。具體操作中,MACD的黃金交叉一般是重要的買入時機.首先,就其要點分析,當DIF和MACD兩線在0軸之下且較遠時由下行轉為走平,且快線DIF上穿慢線MACD形成的金叉是較佳的短線買入時機,但必須注意DIF和MACD距離0軸遠近的判斷主要根據歷史記錄作為參考.而發生在0軸之上的金叉則不能離0軸太遠,否則其可靠性將大大降低.比較傾向於在紅海洋既紅柱連成一片區,在0軸上方DIF正向交叉MACD形成金叉,其中線可靠性較好.同時這也符合強勢市場機會多,弱勢市場難賺錢的股市道理.
===================================================================================================
MACD實際應用技巧提高:
1:在實際使用中股民可能感覺到,如果完全按照金叉買進、死叉賣出,獲利較難或還有可能套牢虧損。因此,在這里建議可以使用一種低位兩次金叉買進的方法。MACD在低位發生第一次金叉時,股價在較多情況下漲幅有限,或小漲後出現較大的回調,造成買進的股民出現套牢虧損情況。但是當MACD在低位第二次金叉出現後,股價上漲的概率和幅度會更大一些。因為在指標經過第一次金叉之後發生小幅回調,並形成一次死叉,此時空方好象又一次的占據了主動,但其實已是強弩之末,這樣在指標第二次金叉時,必然造成多方力量的發力上攻。
█▉[b]參數設置快速ema12, 慢速ema26
使用方法 :
隨股價上升macd翻紅,即白線上穿黃線(先別買),其後隨股價回落,dif(白線)向macd(黃線)靠攏,當白線與黃線粘合時(要翻綠未翻綠),此時只需配合日k線即可,當此時k線有止跌信號,如:收陽,十字星等。注意,在即將白黃粘合時就要開始盯盤囗,觀察賣方力量),若此時能止跌稱其為」底背馳」. 底背馳是買入的最佳時機 !!
可隨意取例,無數個股底部均有此現象.例 600771東盛科技 2004年5月26日以及 600491龍元建設2004年7月28日還有000039中意集團2004年7月13日 等等,舉不勝舉.
反之,當股價高位回落,macd翻綠,再度反彈,此時當dif(白線)與macd(黃線)粘合時[要變紅未變紅]若有受阻,如收陰,十字星等,就有可能」頂背馳」是最後的賣出良機!!!此時許多人以為重拾升勢,在別人最佳賣點買入往往被套其中.例子也很多,網友們自己去把握。
但是在操作時要注意:
a.背馳時不理是否擊穿或突破前期高(低)位
b.高位時只要有頂背馳可能一般都賣,不搏能重翻紅,除非大陽或漲停.
c.其為尋找短期買賣點的奇佳手段,短期幅度15%以上,但中線走勢要結合長期形態及其他. ▉
2:關於MACD的實戰經驗修正
首先,建議MACD使用周期必須縮小到分時K線。
MACD本身就是以追逐趨勢為主,屬於中長型指標,按照日線MACD操作需要具備非常優秀的心理素質。據觀察,大部分投資者根本不可能連續很多個交易日都能承受巨大的資金權益波動,因而按照MACD日線周期操作明顯抬高了投資者的操作成本,使投資者原本沉重的心理負擔變得更加超負荷運行。關鍵在於:日線周期的MACD波動得非常緩慢,經常在市場行情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之後才步履蹣跚地發出已經遲得不能再遲的信號,此時介入將導致投資者的利潤大幅度縮水。實際上MACD完全可以縮小到分時K線中使用。至於使用5、15、30、60分鍾哪一種分時MACD,我們可以參照指標周期共振綜合使用,或者投資者可以挑選自己擅長的分時周期使用。在期貨市場上,MACD在分時K線中使用效果比較顯著。
其次,要充分地使用MACD的頂底背馳信號。
這是市場最明顯的警示性信號,很難被人為操縱(因為MACD運算較為復雜,屬於趨勢追逐性工具,某些投資力量對頂底背馳信號進行騙線操作時經常力不從心)。
3:在實戰中注意MACD「山峰」和「谷底」
1.在多頭趨勢中,DIFF向下交叉DEA,形成了一個「山峰」,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看清楚:這個「山峰」的位置和前幾次「山峰」的位置相比,是高了還是低了,與此相對應的K線走勢是逐步抬高還是在逐步降低。
如果K線走勢逐步抬高,幾個「山峰」也在同時穩步上行,此時投資者可安心持有多頭倉位,等到K線價格有效跌破了普通移動平均線的重要支撐,再全部平倉。需要指出的是,空頭投資者此時的風險卻變得極大,此時不可逆勢進行波段性空頭操作。
關鍵點在於,如果K線走勢逐步抬高,卻突然出現與之相反、連續下降的「山峰」,形成了K線走勢和MACD「山峰」的頂背馳,此時投資者應該立刻開始逐步平倉離場。這種情況往往意味著多頭主力在拉高出貨,價格的上漲往往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
2.在空頭趨勢中,DIFF向上交叉DEA,形成了一個「谷底」,同樣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看清楚:這個「谷底」的位置和前幾次「谷底」的位置相比,是高了還是低了,與此相對應的K線走勢是逐步抬高還是在逐步降低。
如果K線走勢逐步降低,幾個「谷底」也在同步緩緩下滑,出現了K線走勢和MACD谷底背離,此時投資者必須堅決持有空頭頭寸,除非K線價格有效向上突破了普通移動平均線的重要壓力,再全部平倉。此時,多頭投資者風險極大,不可逆勢進行波段性多頭操作。
一定要注意,如果K線走勢逐步降低,「谷底」突然與之相反連續上升,投資者應該考慮開始逐步平倉離場。這種情況往往意味著空頭主力在壓盤出貨,價格的下跌帶有誘騙性。
總之,MACD是移動平均線最好的使用「伴侶」,投資者應在行情走勢中多加運用,具體使用情況隨品種不同和市場行情不同而有變化,要靈活運用。
4:MACD底背馳買入法
MACD底背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負(綠)柱峰底背馳,另一種是兩條曲線底背馳。
①負(綠柱峰)底背馳買入法。
A、負(綠)柱峰一次底背馳買入法。
特徵:只有兩個負柱峰發生底背馳。這是較可信的短線買入信號。兩個負柱峰發生底背馳時,買入時機可採用「雙二」買入法,即:在第二個負柱峰出現第二根收縮綠柱線時買入,這樣可買到較低的價位。
例①:山推股份(000680),2003年1月22日,負柱峰出現了底背馳(與2002年11月22日低點的負柱峰相比較),2003年1月7日在第二個負柱峰出現第二根收縮綠柱線,以當天均價7.86元買入,買在較低價位。例②:桂柳工(000528),2003年6月24日出現了負柱峰底背馳(兩峰相連底背馳),6月26日第二個負柱峰出現第二根收縮綠柱線,以當天均價10元買入,買在了調整波段的低位。
B、負(綠)柱峰二次底背馳買入法。
MACD負柱峰發生兩次底背馳是較可信的買入信號。買入時機:第三個負柱峰出現第一根或第二根收縮綠柱線時。
例①:深深房(000029),2002年6月5日,負柱峰出現了兩次底背馳,6月6日第三個負柱峰出現第一根收縮綠柱線,以當天均價7.60元買入,6月25日以均價11.90元賣出,每股賺4.30元,13個交易日獲利56%。例②:龍騰科技(600058),2002年6月5日,負柱峰出現二次底背馳,以當天均價13.20元買入,6月24日以均價15.40元賣出,每股賺2.20元,11個交易日獲利16.6%。
C、負柱峰復合底背馳買入法。
特徵:負柱峰第一次底背馳後,第三個負柱峰與第二個負柱峰沒有底背馳,卻與第一個負柱峰發生了底背馳,稱為「隔峰底背馳」。這是可信的買入信號。買入時機:第三個負柱峰出現第一根或第二根收縮綠柱線時。
例①:全興股份(600779),2003年5月14日,負柱峰出現復合底背馳(與2003年3月20日及2003年4月9日的負柱峰相比較),5月15日第三個負柱峰出現第一根收縮綠柱線,以當天均價買入,獲利頗豐。例②:京東方(000725),2003年5月13日出現負柱峰復合底背馳,5月16日第三個負柱峰出現第二根收縮綠柱線,以當天均價9.10元買入,6月13日以均價10.40元賣出,每股賺1.30元,19個交易日獲利14.2%。
②負柱峰與MACD兩曲線同時出現底背馳時,買入信號較可靠,可積極買入。
例:中技貿易(600056),2003年1月6日,負柱峰與MACD兩曲線同時出現底背馳,引發了一波強勁的上升行情。2003年1月初,深、滬兩市有一批個股是出現了負柱峰與MACD兩曲線同時底背馳的情況,這些個股在2003年上半年均有不俗的表現。
③MACD兩條曲線兩次底背馳或復合底背馳,有較大機會出現中、長期底部。
④MACD負柱峰及兩曲線底背馳大多數在股價處於60日均線下方運行之時出現。股價在60天均線上方運行的強勢市場較少出現,一旦出現可積極買入。
5:MACD兩曲線「死叉後再快速金叉」買入法
此方法要滿足的條件是:
MACD兩曲線死叉在3個交易日內再重新金叉。這種情況出現,表明主力洗盤兇狠,故意製造MACD死叉的假象,這樣更會使不堅定者出局,後市有利於主力拉抬。買入時機:MACD兩曲線重新金叉且當天出現放量陽線時。
6:活用「探底器」,尋覓真底部
在此介紹一種利用MACD與30日均線配合起來尋找底部的辦法,可剔除絕大多數的無效信號,留下最真最純的買入信號。其使用法則:MACD指標中DIF線在0軸以下與MACD線金叉後沒有上升至0軸以上,而是很快又與MACD線死叉,此時投資者可等待兩線何時再重新金叉,若兩線再度金叉(在0軸以下)前後,30日平均線亦拐頭上行,這表明底部構築成功,隨後出現一波行情的可能性較大。
例1:寧夏恆力(600165)上市以來共出現過兩次這樣的信號,每次出現後均出現一波較大的行情,第一次:股價從98年11月開始持續陰跌,99年1月11日金叉之後便在2月1日死叉,3月4日兩線再度金叉,隨後30日亦開始拐頭上行,該股築底成功,很快展開翻番行情。第二次:該股自99年11月18日起DIF線與MACD線在0軸以下共出現三次金叉與死叉,期間30日均線保持下行態勢,顯示底部並未構築成功,最後一次金叉是2000年1月20日,1月24日30日均線便開始拐頭上行,此時股價尚在9元多,隨後該股振盪走高,升勢至今未止。MACD中的兩線在0軸以下金叉、死叉的次數越多,說明該股築底時間越長,一旦反轉後向上的空間越廣闊。
例2:如川投控股(600674)自99年6月以來構築一條下降通道,期間MACD線與DIF在0軸下方發生金叉與死叉共計七次,但均未能扭轉回調走勢,30日均線亦一直保持下行態勢,最後一次金叉出現在2000年1月21日,當天30日拐頭上行,同時收一根放量中陽線,發出一個強烈的見底回升信號,該股自此形成重要底部,至今年初累計漲幅達四倍!可見,利用MACD指標與30日均線,猶如底部的「探測器」,兩者結合起來,無論「真底」藏在何方,都能較輕易地探測出。
太多可以到連接里邊看吧
❸ 韓國股票史 知道的來
給你個全點的答案,包括韓國\日本\台灣:
高速發展的經濟體
都出現了股市大泡沫
我們選擇的是同處亞洲市場的日本、中國台灣地區、韓國和泰國四個市場,選擇的時間段分別是1982-1992年(10年)的日本市場、1983-1990年(7年)的台灣市場、1985-1992年(7年)的韓國市場和1986-1998年(12年)的泰國市場。我們之所以選擇上述市場,在於上述時期內,這四個國家或地區都展現了與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相似性。
首先,這些國家或地區都經歷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階段。日本1960年代就開始騰飛,持續高速增長了3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台灣地區、韓國與香港、新加坡緊隨日本之後,於1970、1980年代經濟快速增長而被譽為「亞洲四小龍」(因為後面的兩個市場較小,受外部影響較大,獨立性較差,我們不對其進行重點考察),而泰國則是後來興起的「亞洲四小虎」之首。經濟的高速增長與股票市場牛市興起的背景基本吻合,這四個國家和地區在泡沫產生之前,都經歷了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在泡沫時期,四個市場的GDP通常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其中,日本為4.12%(盡管增速有所下降,但還是延續了1960、1970年代的增長勢頭)、台灣為7.69%、韓國為7.97%、泰國為8.5%。
其次,這些國家或地區基本都經歷了本幣升值的過程(泰國除外,其在泡沫期間仍然實行聯系匯率制度)。1980年代中期,為解決美國經濟面臨的財政和貿易雙赤字的困境,1985年9月,美日等五國簽訂「廣場協議」,旨在降低美元對日本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匯率,由此導致了日元的急劇升值,韓元和台幣也緊隨其後,紛紛升值。其中,日本在1984-1995年本幣對美元升值63%,台灣在1985-1992年升值幅度達到38%,韓國在1985-1989年升值幅度達到25%。
我們發現,在上述時間區間內,這些市場的股市都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大泡沫。而各市場估值差異性也較大,並可能長期出現系統性偏離,從而考量泡沫大小需要綜合各種因素,不能簡單地以PE、PB的高低為唯一指標,因此,我們給出對於大泡沫的統一描述:
(1)短時間內上漲幅度驚人,至少都有數倍的漲幅;(2)泡沫破滅後的下跌幅度很大和速度很快(跌落幅度超過50%以上,時間1-2年內);(3)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通常超過3-5年)沒有有效創出新高,股市整體投資收益顯著降低,甚至長時間為負。
以下我們統計了中國台灣地區、日本、韓國和泰國等幾個市場的泡沫特徵,為便於比較,我們也提供了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相關數據。
日本日經225指數從1982年9月的7000點,漲到1989年底的39000點,其中,歷時7年時間,漲幅達4.63倍。達到高點後,股指快速下跌,用了2年時間,跌去60%,股指從39000點跌到1992年10月的17000點。直到今天,日經指數仍不到高點時候的一半。
台灣加權指數從1983年的440點,漲到1990年的12000點,其中,歷時7年,漲幅高達26倍。達到高點後,股指一路快速下跌,用了1年時間,就跌去78%,股指從12000點跌到1990年底的2700點附近。直到今天,台灣加權指數仍然沒有達到12000點的歷史高點。
泰國曼谷綜合指數從1986年7月的130點,漲到1993年的1700點,其中,歷時7年時間,漲幅高達12倍,達到高點後,股指震盪整理了2年時間,然後從1996年初開始快速下跌,用了2年半時間,跌去80%,股指從1700點跌到1998年9月的250點。直到今天,泰國曼谷綜合指數也沒有恢復到歷史高點。
韓國綜合指數從1985年10月的140點,漲到1989年3月的1000點,其中歷時3年半,漲幅達到6倍以上。達到高點後,股指快速下跌,用了2年時間,跌去50%,股指從1000點跌到500點,低點後2年時間有所恢復,但短暫的新高後,韓綜指繼續下跌,並一直到2005年才實現了對歷史新高的有效突破,期間歷時15年。
上述四個市場的泡沫盡管都不小,但是比較而言,韓國市場的泡沫相對較小,無論從跌幅、下跌的時間以及恢復的時間來看都是程度最小的(後面我們還將從估值角度分析,韓國市場估值也是最低的)。順便提一下的是,香港和新加坡在泡沫破滅後也出現了快速下跌,2000年受美國科技泡沫影響短暫創出新高,但實際上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才實現對泡沫高點有效突破。另外,作為比較,我們也列示了H股指數、上海A股與深圳成分指數近年來的漲幅,上海A股4.5倍漲幅,深圳成指6倍漲幅,H股漲幅更大,有8倍。
因此,我們傾向於認為新興的市場總是會出現一輪因為經濟高速增長(經濟高速增長也是本幣升值的內在根源)導致的牛市,牛市發展到後期,大型泡沫的出現似乎不可避免,這可以被一種行為金融學上的心理自我強化機制來解釋,而泡沫破滅後,都迎來了相當長一段低投資收益的時期。
泡沫時期的市場特徵分析
既然泡沫看起來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讓我們來好好地解剖它、研究它。以下我們來觀察在泡沫生成、吹大的過程中的某些市場特徵。
1、估值水平比較
首先來看泡沫時期各個市場的估值情況(下面提到的市盈率和市凈率如果不特別指出則皆為靜態指標,由於業績預測的不確定性,國際上一般都用靜態或者滾動指標作為衡量指標)。
日本一直被我們認為是一個高市盈率的國家,但是實際上,我們通過研究其歷史市盈率的變化發現,在1980年代的初期,日本東京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水平只有20倍左右,隨後,日本市場市盈率逐漸提高,從1980年初的20倍,逐漸推升到1987年的70倍,1987至1989年三年時間內,盡管股指繼續上漲,但是PE相對維持60-70之間,因此,日本市場不過5倍的漲幅中,有3倍漲幅來自於估值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泡沫加速膨脹的後面幾年中,市盈率水平並沒有持續提高,而是維持相對高位震盪,這反映了泡沫後期的企業盈利情況增長較高。為說明問題,我們以日本的企業利潤數據為證,日本製造業稅後利潤於1988財年增速達到52.34%,1989財年也有18.80%,而股指在同期只漲了50%,當然,我們相信這期間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利潤還應該來源於證券市場資產價格上漲(交叉持股、投資收益等)帶來的正反饋收益。1990年泡沫破滅後,盈利水平伴隨經濟增速一起下滑,這加速了日本泡沫破滅的過程。隨後的1990年代中期,由於日本企業效益的下降,大量微利或者虧損企業出現,導致市場整體市盈率水平一度突破過100倍,不考慮這段時期的市盈率變化,日本整體市盈率水平在泡沫破滅後,到目前已經恢復到1980年代泡沫初期的20-30倍左右水平。PB水平的下降幅度也是比較大的,日本股市在達到1989年底的最高點5.4倍PB以後,整體PB水平就伴隨股指一路下降,在股指達到最低點後,PB水平為1.7,隨後的多年直到現在,PB一直維持1.2至2之間的水平。
在股市泡沫上面,中國台灣是與日本最為接近的市場,而且,漲跌幅度都超過了日本。在1990年初的泡沫高峰期,中國台灣整體市盈率達到70倍以上的最高點,之後迅速下降,9個月時間內下降到只有20倍左右的水平,隨後有所恢復到30倍左右,至今的多年時間內一直在20倍左右水平。而PB水平也是從泡沫高峰期的8.9倍,下降到1991年底的3倍左右,1992年初有所恢復回到4倍,隨後跌至1993年初的2.26倍。相比日本而言,中國台灣的泡沫破滅速度更快,而且在破滅後的最初幾年內,經濟增長與公司盈利增長速度並沒有顯著地下降,因此,可以認為中國台灣泡沫的破滅更多地體現為估值的下降。
與中國台灣、日本相比,韓國的泡沫程度要小很多,在泡沫產生和破滅中,韓國的PE水平一直維持15-25倍之間,PB也相對較低,在1-2倍水平左右。
泰國的泡沫盡管一點不遜於台灣和日本,但是在估值上,PE與PB在泡沫期都不是很高,在牛市初期的時候,只有10倍,在泡沫最高峰的1993年底,也只有26倍,不過泰國市場的PB值相對韓國而言較高,泡沫高峰期達到過4倍。在1989年的時候有過短暫的估值高估階段,PB最高7倍,PE30倍,1993年股市新高的時候PE、PB都有所下降,並沒有超過1989年的最高估值水平。
我們認為PB才是較穩定的估值指標,從PB看,國內估值也已經接近或者超過多個市場高峰期估值,就靜態估值PB、PE,僅僅相比台灣,我們還顯得比較溫和。
2、整體證券化率比較
估值水平是微觀層面的比較,我們還比較了資產證券化率這一宏觀指標。我們發現,在中國台灣、日本的泡沫高峰期,其證券化率分別為180%、150%左右,泰國和韓國相對較低,尤其是韓國只有61.7%。比較而言,中國目前單考慮A股證券化率就為108%,但根據證券化率的本意,我們還應算上在香港和美國等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市值,這樣,我們的證券化率為158%,這一水平已經可以與日本、台灣泡沫期的證券化率水平相提並論了。
另外,再考慮到國內GDP構成中有相當部分是三資企業和外資的貢獻,而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沒有在國內上市,因此,我們的證券化率應該比發達國家更低才合理。
3、金融地產行業的演變規律
在行業結構上,得益於資本市場繁榮,各個市場的金融類股票漲幅居前。日本市場盡管普漲明顯,但金融類漲幅相對居前;台灣泡沫高峰期金融類100多倍PE,因此,盡管泡沫高峰期的三年內金融行業漲幅巨大,但很大的貢獻來自於估值提升;韓國盡管整體PE不高,但2000年以金融服務為首的行業PE達到最高,相應證券類為首的金融行業漲幅居前,達到40多倍;泰國證券類漲幅達到20倍,而銀行股表現一般,稍好於指數漲幅。
各個市場的房地產行業與股市的發展也密切相關,這與房地產具有極強的金融屬性有關。我們比較了上述四個市場發現,日本的房地產市場與股市走勢基本吻合,在1983年到1990年的牛市行情中,日本六大城市地價指數漲幅為3.6倍,於1990年9月達到峰值,隨後就伴隨股指基本沒有反彈的下跌,一直到今天,仍維持在1983年左右的水平。由於土地稀缺,日本東京地價在房價中的比例高達65-80%,一般城市在60-75%,因此,地價指數與房地產指數相關性非常強。而台灣地區在1980年代末房地產與股價齊漲時,房地產價格也上漲2倍以上,房產價格由於調控政策也開始下跌,但是下跌幅度遠沒有股市大,尤其是台北市這一大城市房價的抗跌性更強,在1992年達到高峰後,盡管緩慢下跌但跌幅不大,到1996年也只有20%的跌幅。相對股市而言,韓國的房價指數走勢更為穩健,房價整體漲幅相比而言不是很大,全國房價指數從1986年到1991年達到局部高點,上漲80%,隨後出現盤整格局,至2002年以來繼續上漲。泰國的房價指數抗跌性也較強,上世紀90年代早期,泰國房地產價格急劇上漲,漲幅在2-3倍,受到金融危機沖擊,1998年,房屋價格平均下跌15%至20%。
我們研究發現,各市場的房地產走勢與股市走勢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但不同步;房價走勢相對股市而言波動相對要小。
是什麼導致了泡沫的破滅
1、泡沫的破滅時間與實體經濟衰退、升值結束與否沒有必然聯系
既然泡沫的產生有著很強的規律性,那麼泡沫的破滅也似乎成為必然。現在很多人認為既然牛市泡沫的產生一般都是伴隨著GDP和公司盈利的高速增長,以及本幣的持續升值過程,那麼,泡沫的破滅通常的先兆就應該是經濟增速出現下滑,或者本幣升值預期結束的時候,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發現,泡沫破滅的時間與GDP增速下滑以及本幣升值是否結束沒有必然聯系:首先,從GDP增長的角度,台灣和韓國的經濟增長在泡沫破滅後依然較為強勁,盡管比泡沫破滅前有所降低,但到1997年金融危機以前仍分別保持了5.79%和6.08%的較高增長水平,泰國泡沫在1996年破滅,那年的經濟仍然高達5.9% ,而日本經濟開始衰退也是在泡沫破滅後的一年以後;其次,從本幣升值與否的角度,日元在1995年前一直保持著持續的升值、台幣的升值也持續到1992年,而這個時候,泡沫早就完全破滅了。因此,不能認為只要GDP仍然保持較高速度增長、本幣升值仍然持續,就認為泡沫不會破滅,換言之,GDP增速下滑以及本幣結束升值不是泡沫破滅的最根本原因。此外,我們還發現,除了日本之外,泡沫的破滅對實體經濟影響並不是非常大的,盡管股票市場陷入低迷,但是,GDP增速仍會保持較為快速的增長,這其中,台灣、韓國、泰國市場泡沫的破滅對實體經濟發展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而之所以日本股市泡沫破滅後,進入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期,其中的原因在於日本銀行介入資本市場太深,積累了大量壞賬,泡沫期投資生產的設備出現嚴重過剩、房產和股票下跌導致企業和個人負債提高,隨後的10年經濟低速乃至負增長,稱為「失去的十年」,泡沫破滅對日本實體經濟的確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2、各市場泡沫時期的調控措施比較
各國面對資產泡沫的出現,無一例外,都採取緊縮性的政策調控,而利率提高等緊縮性調控政策產生的累積效應的確能成為擠破泡沫的最後稻草;而當泡沫破滅後,降息等提高流動性的寬松貨幣政策往往也於事無補。
我們首先來看日本的情況:1980年代初,日本市場的漲幅和估值水平處於穩步提升階段,因此,日本政府並沒有刻意採取強硬的調控政策限制股市發展,這時的最大問題在於貿易日益增長引發的日美貿易摩擦。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升值導致了1986年秋季日本經濟的短暫衰退,為此,日本政府還採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於1986年11月和1987年2月兩次調低了官方貼現率,由原先的5%降低到2.5%。而1980年代後期,日本開始意識到資產價格膨脹的嚴重性,於1989年將官方貼現率提高到3.25%,又於1989年底進一步提高到4.25%。1990年8月,為防止海灣戰爭可能導致的石油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預防性緊縮政策,將官方貼現率提高到6.0%,於是積重難返的股市開始暴跌,泡沫破裂。相反,在泡沫破滅期內,由於擔心經濟持續衰退,日本貨幣當局重新轉向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連續降低利率(在隨後失去的十年中,利率降低到零),增加貨幣供應,但是收效甚微。
其次,與日本非常相似的中國台灣地區市場上,似乎是完全的一個翻版。由於新台幣在短期內大幅升值,對當時的中國台灣地區經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1985-1987年,台國際收支賬戶中短期資本凈流入猛增,為延緩外資進入,中國台灣地區還引導利率不斷下調,從1983-84年的7.25%,調低到1988年的4.5%,但仍無法阻止熱錢湧入,新台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劇。1980年代末,資產泡沫快速膨脹,迫使台灣採取一系列強硬的緊縮政策:比如開放外匯管制,大幅提高居民匯出資金的額度限制,引導企業對外投資;實現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並隨後大幅升高存款准備率和再貼現率,採取緊縮政策降低貨幣供應量,其中,1989年4月再貼現率從維持了一年的4.5%提高到5.5%,同年,8月提高到6.153%,9月再提高到7.75%;同時,嚴格取締地下金融活動,打擊股市非法資金等等。其中,最嚴厲的調控措施是1988年9月份台當局宣布恢復徵收證券交易所得稅,股市投資者信心受到嚴重沖擊,股指大跌55%。但其後,為避免崩盤,台灣當局對其政策予以澄清,並鼓勵機構進場護盤,導致投資熱情重新點燃。還是與日本相似,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普遍預期油價將上漲,外資撤離,中國台灣地區股市開始崩盤。
再次,我們來看韓國,在1980年代初,韓國的利率水平相對保持較低水平,從1987年開始,韓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過度投機使物價水平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韓國於1988年12月宣布了一攬子利率自由化措施,包括放開大多數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貨幣市場工具利率等,結果利率急劇攀升,1989年基準利率——拆借利率達到18%,自由化計劃被迫中止。泡沫破滅後,利率也隨之下降,在1990年代基本維持在6-8%左右水平;同時,還大幅度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從1985年的4.5%逐步提高到1991年歷史最高點11.50%,並一直維持到1995年。
最後,泰國的牛市泡沫啟動和破滅時間比上述三個市場要晚,泰國實施的匯率盯住制度使中央銀行喪失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靈活性,一直維持著較高的利率水平,1980年代以來,一直到1990年代,泰國最小貸款利率多年一直維持在12-16%水平浮動。1995-1996年,由於出口增長下降、泰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短期資本開始外流,為了維持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吸引外資流入,防止外資流出、更為了抑制資產價格泡沫,泰國中央銀行被迫繼續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不斷收緊銀根,持續提高利率。1996年,由於經常項目逆差迅速擴大、泰國經濟形勢惡化、使泰銖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這為國際投機資本提供了可乘之機,1997年以泰國為代表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
3、外資在泡沫產生與破滅中所起作用
四個市場的證券自由化程度各有異同:日本是四個市場中自由化開展時間最早、程度最深的,其在1980年代初就允許境外投資者投資國內市場,而中國台灣、韓國的證券市場自由化進程則較慢,台灣在1990年股市大跌的時候才引入QFII制度,寄希望於境外資金入場救市,而韓國在1992年引入QFII制度,也是在其泡沫破滅後實施的制度。
因此,我們認為,外資在泡沫產生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是毋庸質疑,尤其是日本、中國台灣和韓國市場正處於本幣升值階段,外資通過多種渠道進入境內的房市和股市,而盡管泰銖並沒有升值,但是由於升值預期明確,同樣,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泰國,因此,外資在助推境內房市、股市泡沫中的確起到相當作用,外資的進入直接助推了泡沫的吹大。但泡沫的產生最主要是由於本土資金的推動,我們注意到在泡沫時期往往本土投資者都展現了極大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泡沫破滅時與外資的關系也不大。以日本為例,實際上外資從1980年後期就開始陸續撤離日本,最後的泡沫瘋狂階段,基本由國內資金推動。而中國台灣地區和韓國的外資比例都很小,外資在泡沫後期的撤離對泡沫的破滅更多的只是心理意義。其中,只有泰國市場受外資影響算是最大的,這與其在1995年以後繼續保持高利率吸引外資的政策有關,1995年泰國證券市場外國投資比重僅4.8%,1996年快速上升到34.25%,在金融危機前更是達到44%以上的水平,金融危機後外資撤離,的確對國內市場造成較大負面沖擊。
❹ 關於股份的問題
交叉持股是指在不同的企業之間互相參股,以達到某種特殊目的的現象。它的一個主要特徵是,甲持有乙的股權;乙持有丙的股權;丙又持有甲的股權……,在牛市行情中,甲乙丙公司的資產都實現了增值,意味著它們所持有的別的公司股權也在升值,進而又刺激自身股價上漲,從而形成互動性上漲關系,也形成了泡沫性牛市機制。
之所以要討論交叉持股的問題,是因為在目前的牛市裡,這類群體的表現足以令我們不能等閑視之。
持股增值的根源是在適當的會計准則下,標的企業的資產價格膨脹所引起的資產重估。資產價格的膨脹則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由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所決定的———大量過剩資金滯留資產市場,使得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另外一種原因,則是被參股企業由於經營環境改善使得利潤或資產大幅增值,從而使參股企業間接受益。說到底,股權增值是一個間接增值的過程,也是虛擬資產增值的最後一個環節,所有實體經濟以及虛擬資產的增值最終都會反映到股權增值上來。因此,股權增值是泡沫最終產生的結果,它是最容易被無限放大的泡沫,當然它也是最虛弱的、最容易破滅的泡沫。
資產價格的膨脹是有序的,它的發展脈絡也是可以追尋的。一般來說,由貿易順差以及匯率升值所導致的流動性過剩,會直接引致資產價格的上漲,最為明顯的是房地產、儲蓄類金融資產以及藝術品,但是前兩者比較容易反映到資本市場上來,房地產和金融類資產價格的上漲,會使得其影子資產———股票進行上漲,進而使持有這些資產股權的企業實現了股權增值。而像藝術品這類資產則沒有相應的虛擬資產來對應,因而對上市公司來說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交叉持股的起源及發展
相互持股最早開始於日本的陽和房地產公司事件。1952年該公司被惡意收購,從而引發了三菱集團內部結構調整。1953年,日本《反壟斷法》修改後,出於防止被從二級市場收購的需要,三菱集團下屬子公司開始交叉持股。從此以後,交叉持股在日本作為一種防止被收購的策略而大行其道。在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企業還把相互持股作為跟銀行保持密切關系以獲取資本的一種策略。
相互持股發展的第二次浪潮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外國投資自由化階段,這個階段美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大舉向日本進行FDI,尤其是闖入了一些日本企業的優勢領域,比如汽車行業。豐田是第一家運用相互持股策略來防止被外國企業惡意收購的公司,之後,日產、五十鈴、日野、大法等汽車公司也採取了同樣的策略。
交叉持股顯然達到了防止惡意收購與加強銀行與企業之間關系的目標,但也有很強的副作用,那就是削弱了股東對企業管理層的控制。但無論如何,交叉持股使得日本的上市公司在資產重估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資產重估發端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當時日本由於多方面的因素導致了貨幣過量供應,期間還伴隨著日元升值,流動性泛濫促使國內資產價格迅速膨脹。流動性催生了日本股市泡沫,而交叉持股概念又助推了股市走向泡沫性牛市的巔峰。
2、泡沫的破滅
由於日本上市企業大量交叉持股,使得實體資產價格膨脹最終傳導至資本市場,形成了大量的泡沫。交叉持股使得相關企業在牛市中漲幅巨大,三菱重工和新日鐵在1987-1989年的三年大牛市中,遠遠跑贏了日經指數。
然而,因交叉持股泡沫膨脹式的上漲不是以價值為驅動的,並且相互之間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鏈條關系,在上漲過程中如果其中有一家公司掉鏈子,意味著行情可能會形成「多米諾骨牌」式的下跌。同理,泡沫性牛市中交叉持股的互動性上漲總會有個頭,一旦上漲機制被破壞,可能是流動性匱乏,也可能是企業利潤不能支撐其增長,則意味著即將發生的是群體性下跌,這就是泡沫的破滅。日本從1990年開始進入了長達10年的熊市,其中交叉持股就是罪魁禍首之一,多米諾骨牌式的下跌使得股市陷入了一個悖論,猛烈下跌的結果是帶來了更猛烈的下跌,使得股市資產大幅貶值。
中國的會計准則對於交叉持股的影響
會計准則對於交叉持股或者參股企業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它決定了企業是以何種方式享受股權投資帶來的收益。日本的會計准則決定了日本企業只能以分紅和出售的形式享有這種投資收益,二級市場的波動不能直接體現在企業盈利中,中國在實施新的會計准則之前也是這種情況。在股權分置改革以後,大小股東的利益趨於一致,少數股東更有動力監督企業良性發展,並且隨著會計准則的更改,其限售股份的價值將體現在財務報表中,這就引發了股權投資重估的進程。
1、新會計准則對交叉持股的相關規定
根據新的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將分為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方式計量。在長期股權投資中,對企業有控制權以及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並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的股權都將以成本法計量,否則將以權益法計量。根據我們統計的數據來看,這也就意味著相當多的上市公司交叉持股股權將以權益法計量。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對於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後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按照這一規定,上市公司進行短期股票投資的,將不再採用原來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而將純粹採用市價法,此舉將使上市公司在短期證券投資上的損益浮出水面,也就意味著這些交叉持股公司面臨價值重估機遇。
2、新會計准則下最佳股權安排
根據新的會計准則,上市公司對於其股東地位可以做出最有利的安排。對於相對和絕對控股股東來說,股權投資將會是長期的,這部分股權以成本法計量,控股公司的收益或分紅將會合並到企業報表中,這是其分享投資股權的一般方式。而對於少數股東來說,享受企業分紅可能並不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把股權投資這項放入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部分,這樣不但可以獲得股權投資收益享受股東權益增值和分紅(同股同權),而且二級市場的價格變動也能夠體現出來,以獲取雙重收益。
滬深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現狀
1、交叉持股情況非常普遍,尤以參股金融企業為甚
目前滬深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況非常普遍,具不完全統計,滬深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為340例,上市公司參股銀行361例(上市及非上市),參股保險公司68例(上市及非上市),參股綜合類券商270例(上市及非上市),參股經紀類券商8例,參股信託公司68例(上市及非上市),參股基金管理公司20例。
滬深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和參股的情況不同於日本,日本企業更多的是集團內部子公司相互持股,並且多是銀行持股企業比例較高,而企業持股銀行比例較低。中國銀行(行情論壇)業的股權多在企業手中,其中只有少數金融類企業(如保險)參股銀行,而且從其他金融企業的情況來看也是如此,這是由於中國金融行業的監管所導致的。而且還有一個顯著特徵。中國參股銀行的企業持股比例都非常低,大部分不到1%,而且多在0.1%以下,僅有平安持有浦發銀行(行情論壇)4.52%的股權以及東方集團(行情論壇)持有民生銀行(行情論壇)4.71%的股權比例比較高,這點和日本企業動輒持有銀行4%、5%的股權不同。雖然如此,因為這些企業的股本本身也比較小,因此這些股權已經足夠對上市公司產生巨大的影響。
相對於銀行來說,企業對證券、保險企業的參股比例要高得多。雖然大部分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並未上市,這部分股權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將以成本法計算,但這些金融企業處於高速成長期,因此參股這些金融企業的上市公司會獲得較高的資本增值,其投資收益率體現在財務指標上就是凈資產回報率。而一旦股權轉讓或投資標的實現上市,這部分股權計入投資收益的話將會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同理,投資於其它優秀企業的上市公司也是這種情況。
2、大量參股金融企業使泡沫化更嚴重
中國現行的會計准則以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特徵,使得股權投資比日本更加泡沫化。金融類企業是資產重估的根源,也是泡沫產生的根源,而滬深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的這類股權,因此這種泡沫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參股金融企業的股價大幅攀升,而且相當多的這類企業基本面都比較差,僅憑借金融股權就烏雞變鳳凰。可以預見到中國證券市場金融股權的泡沫才剛剛開始,因為金融企業上市潮才剛剛開始,還有大量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銀行、信託等企業等待上市,這些金融企業的股權最終都將會演變為證券市場的泡沫。
如何選擇交叉持股公司
對於交叉持股公司的選擇,我們看好四類投資標的:
第一類:關注本幣升值背景下持有金融公司的股權,比如持有儲蓄金融、券商和保險股權的上市公司。
第二類:持有具有資源重估機會的公司股權的上市公司,比如稀有金屬、石油、煤炭等等,這類公司具有比較強的議價能力,所以其股權可能在資產市場中具有較大升值空間。
第三類:持有優質公司股權的上市公司。
第四類:持有即將上市公司股權的上市公司。
在選擇這些公司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看上市公司的會計政策里會計科目是如何處理的。總的原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況,即「控股股權成本計量,參股股權公允價值計量」,這樣既可以保證控股股權獲得長期資本增值和企業分紅,也可以保證參股企業享受企業分紅和二級市場價格上漲的雙重收益。
當然,不能脫離企業的基本面單獨看股權投資,在選擇投資標的的時候還是要在這個主題背景下篩選基本面較好的企業。
❺ 什麼是t+0 請舉個實例 我有一直股票15元買了700股 跌到10元的時候買進300股 幫忙做個計算
蠻多人對做短線比較有興趣,認為短線很刺激,他們無法接受長線持股待漲的煎熬,可假若大夥不會做短線,那麼可能會出現虧得更快的情況。這次要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是做T的秘籍。
開講之前,可千萬不要錯過我為大家准備的福利--速領!今日機構牛股名單新鮮出爐!
一、股票做T是什麼意思
如果今天買的這只股票,你又想賣出去,那麼必須符合A股的交易市場模式T+1,也就是說必須隔天才能賣出去。
而股票做T,股票進行T+0的交易操作就是指把當天買進的股票當天再賣出去,買股票的人通過交易日當天的漲跌做出差價,股票一旦大幅下跌就立馬買入股票,待其漲到一定程度再將買入的部分賣出,錢就是這樣掙到的。
就好比,在昨天的時候我持有700股的xx股票,市價15元/股。今天一大早發現該股居然跌到了10元/股,然後趁機買入了300股。時間就這樣到了下午,這只股票就突然間就很大的幅度上漲到11元/股,我立馬就以這個價格賣了500股,從而去獲得(11-10)×500=500元的差價,這樣子就是做T,也就是T+0。
可是,不是全部的股票做T都可以!一般情況下,那些日內振幅空間較大的股票,它們是適合去做T的,比方每天具有5%的振幅空間。想知道某隻股票會不會賠錢的,直接點開這里也行,就會有專業的人員為你診斷這方面的股票而挑選出最適合的T股票!【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到底好不好?
二、股票做T怎麼操作
那股票做T到底怎麼操作?一般操作情況下,有兩種方式,正T倒T。
正T即先買後賣,這股票一直在投資者手裡面持有著,當天的股票開盤之後下跌到低點的時候,作為投資者買入1000股,等股票沖高後,在高點將1000股底倉賣出,這樣總共持有的股數是不變的,T+0這樣的效果也就能夠體現到了,而其中的差價又能夠大賺一把。
而倒T即先賣後買。投資者預計到股票將大幅下跌的徵兆,因此,他們選擇在高位點先賣出去一些股票,投資者等股價回落後再出手買進,總量仍然可以保持不變,但是,投資者能拿到收益。
比如投資者持有該股2000股,當天早上市價為10元/股,自己相信今天一天之內或者較短時間內該股會出現調整,於是賣出手中的1500股,等股票跌到一股只需要9.5元時,這只股票差不多就已經能讓他們感到滿意了,再買入1500股,這就賺取了(10-9.5)×1500=750元的差價。
這時有人就問了,可以買入的低點是什麼時候,可以賣出的高點又是什麼時候要怎樣知道呢?
這是就需要一款能判斷股票趨勢的買賣點捕捉神器,絕對能讓你緊緊抓住每一個機會,點開下面的鏈接領走吧:【智能AI助攻】一鍵獲取買賣機會
❻ 美國有哪幾個股票交易市場
紐約股票交易所 (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櫃台交易市場、粉單。
1、紐約股票交易所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上市公司總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IPO數量及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交易量第二(2008年數據)的交易所。
在2005年4月末,NYSE收購全電子證券交易所(Archipelago),成為一個盈利性機構。
有大約2,800間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15萬億美元。至2004年7月,三十間處於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中的公司除了英特爾和微軟之外都在NYSE上市。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紐約證券交易所排名第372。
2、美國證券交易所
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過去曾是全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坐落於紐約的華爾街附近,現為美國第三大股票交易所。
美國證券交易所大致上的營業模式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樣。但是不同的是,美國證券交易所是唯一一家能同時進行股票、期權和衍生產品交易的交易所,也是唯一一家關注於易被人忽略的中小市值公司並為其提供一系列服務來增加其關注度的交易所。
美交所通過和中小型上市公司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來幫助其提升公司管理層和股東的價值,並保證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一個公平及有序的市場交易環境。
3、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
全稱為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是美國的一個電子證券交易機構,是由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所擁有與操作的。
NASDAQ是全國證券業協會行情自動傳報系統的縮寫,創立於1971年,迄今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納斯達克排名第176。
(6)根科船務貿易的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美國股票市場的基本特點為:
1、規模大、市場成熟、運作規范、股價穩定。經過數百年的市場規范運作,呈現出一種成熟市場的特徵。主要表現在股價水平與股價波動方面。
2、證券市場管理嚴格、規范。美國證券市場的管理為注冊制,其證券業的法規管制十分嚴格,聯邦和州立法機關頒布了各種法規來管制這一領域的經濟活動。
3、美國允許外國股份公司在美國證券市場發行股票並進行交易。在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下面設有專門負責外國發行人證券發行的「國際公司融資科」。
一般說來,外國公司的股份可以以下列3種方式在美國持有並進行交易:第一,外國公司在其本國所發行的股票;第二,外國公司向美國市場特別發行的股票;第三,美國存股證(ADR)。
4、美國有眾多的交易所。其中屬全國性證交所的有紐約證交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
地區性證交所有10多家,如波士頓證交所、辛辛那提證交所、中西部證交所、太平洋證交所、費城證交所、山間證交所和斯波克納證交所等。紐約證交所是全國最大的證交所,其交易量佔全部證交所交易總量的70%一80%。
5、美國發達的場外交易。美國場外交易由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管理,該協會有3000個證券交易商,500個證券經紀人和很多投資銀行家。
1971年為提高場外交易的效率,美國建立了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NASDAQ),目前是僅次於紐約證交所和日本東京證交所的世界第三個重要的證券交易系統。
6、美國的股價指數。在美國,股票價格指數很多,主要有:道·瓊斯股價平均數,標准一普爾500種股價指數、美國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和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股價指數。
納斯達克的特點是收集和發布場外交易非上市股票的證券商報價。它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目前的上市公司有5200多家。
納斯達克又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電子交易的股市,它在5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26萬多個計算機銷售終端。
納斯達克指數是反映納斯達克證券市場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基期為1971年2月8日,基值為lOO。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涵蓋所有新技術行業,包括軟體和計算機、電信、生物技術、零售和批發貿易等。
美國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是用於衡量在美國證交所上市的所有普通股、美國存股證和認股憑證總市價的變動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股票市場
❼ 美國波動大的股票
現在波動大的金融股最大。。。。。。。而且MS,JPM都屬於上下頻率快~幅度大的,你自己有這樣的股票拉。
如果還要有銀行股BK~~~~很變態的哦
最近CVS很好做,還有CNX。。。。還有我非常喜歡的POT。。。不過已經超過你的30美圓了,500,800股那個進去high啊。
股票每個階段的特性都不一樣的,所以你要是想要長久的這樣股票~我么有~~~~
❽ 股市風險的探析
股市風險探析
觀察中國股市風險,需要從結構上來把握,對風險的實際分布狀態進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輪大跌之前,特別是當上證綜指上摸4000點之後,各種恐高的聲音再次響起。其中擔憂風險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預的人有兩大理由:一是股指漲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沖動,甚至有媒體把民工入市也當作股市過熱的證據來調侃。這難道是判斷風險的依據?股市風險固然可以從指數上看出一二,但那隻是表象,在這表象後面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各利益相關方的信息風險,是信息不對稱、信息缺損與信息操縱風險。
中國股市本輪近20%的暴跌,經過十來天的反彈整理,似乎就這么過去了。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果我們現在還只是看到數百家公司股票連續跌停、市值損失上萬億元,如果我們還簡單地認為,這是股票交易印花稅惹的禍,或者真假「洋鬼子」忽悠出來的毛病,甚至還在暗自慶幸這是對新股民的一次很好的風險教育,而不作系統、深入、貼近實際的思考,那就有點不知教訓,甚至白付學費了。從各類市場參與者在這場風波前後的表現,以及管理層與媒體的作為看,潛藏在中國股市中的內在與外在缺陷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那麼這個市場的中長期風險就要比眼前的短期風險更大,更危險,也更有害了。
首先看內在風險。從結構上看,除了系統性風險外,在資本市場上最直接的風險是來自投資品自身的信息風險,也就是由投資品的信息殘缺、延宕、非對稱傳布,或信息虛假、欺詐、操弄等造成的風險。以股票為例,股票作為投資品,其風險主要有公司治理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而所有這些風險都表現為公司信息及信息披露風險。尤其是那些與經營情況和盈利預期直接相關的信息,以違規或違法的方式在市場上做選擇性傳播,更是導致市場異動與投資者行為異常的直接原因。比如,近期杭蕭鋼構(19.59,-0.45,-2.25%)股價異動就典型地反映了這種信息非對稱傳播的危害。
除此之外,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股權分置問題雖然在短期內在股權制度上有了重大變革,並由此引發了市場由熊轉牛的突變,但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行為偏好,尤其是只注重自己那部分利益的習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徹底改變。大股東無視全體股東的長遠利益與公司前途,在充分享有股權分置改革以前的那些特殊股權利益之後,又得到了本次股改帶來的利益變現機會,這種一次性制度紅利很可能扭曲大股東的行為,造成普遍的公司治理短期化惡果,比如大股東會盡可能地把短期業績做好,或者製造利好題材,以配合大小非高價減持等等,若是這樣一種結局,那麼這樣的股權分置改革將是可悲的,而中國股市的中長期風險也就可想而知了。
從市場層面看,相對於其他風險,市場操作風險也許是最容易被投資者所感受的。因為隨著股指的漲跌,股價的波動,操作風險也跟著起伏。如果我們撇開其他因素,單就市場操作來講,通常有三大風險會直接呈現在所有投資人面前:一是估值風險,二是資金流量與流向信息風險,三是投資者博弈風險。從實際操作尤其是短線操作看,由於市場是憑實力說話的,因此擁有資金話語權的主力機構永遠是市場的主導者,而中小散戶多半都是群羊效應中的尾隨者,根本無法與主力抗衡,因而市場操作風險主要取決於主力機構。
比如,前兩年上證綜指只有1000多點,主力對當時的市場不認可,股市照樣走熊。而現在的中國經濟基本面並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股市卻已判若兩人。可見對市場的估值,主要取決於主力的贏利預期。在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對股市打壓越低,吸籌越多,日後贏利才越高。而市場的這種估值風險,不僅表現在大盤上,更直接地表現為主力對個股與板塊的操控上。這是其一。其二,對市場操作影響更大的是有關資金流量與流向的信息也受控於主力。因為主力資金不僅會影響股價,而且能隱蔽地把握與操弄資金流量與流向。這便構成了資金信息的不對稱風險。另外,再從博弈關系看,市場上盡管散戶很多,但能夠動用各種交易手段來影響股價的,主要還是主力。所以只有主力機構才是市場的麻煩製造者,才是市場風險的策源地。而主力的所作所為,將直接關系著市場的中短期交易風險。
除了這兩種內在風險之外,還有一種比較隱晦的風險,那就是中介與資訊服務風險。這是由券商等中介服務機構的服務殘缺與隱晦的不公正而造成的投資風險。這種風險通常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對服務對象實施差別化服務。比如,對主力資金提供各種買賣便利,而對中小散戶則缺乏包括理財指導與風險提示等在內的起碼的市場服務;還有一種是對資訊產品實施差別化供給。比如,一些中介機構將其調研報告分不同時間和詳略文本,向不同對象發布,造成信息不對稱,進而為不同對象的買賣時點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這種非對稱性信息服務對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散戶的影響與傷害往往更大、更直接,並由此構成了對股市的短期擾動。
股市的內在風險還有很多,表現形式也五花八門,但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作為市場參與者,由於各自的利益訴求不同,在博弈過程中,各利益相關方所處的位置也不盡一致,因此對市場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而由此觸發的市場風險也有很大差別。從主導性看,首先是上市公司,其次是各類機構,最後才是散戶。而散戶由於其投資偏好千差萬別,不可能形成一股影響市場的合力,因此拿散戶說事,其實是一種誤導。而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博弈結果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以強凌弱,用竭澤而漁的方式進行財富掠奪,最後造成市場生態整體惡化,釀成巨大風險;還有一種是共生共榮,形成有合理投資預期的市場生態。就目前而言,特別要警惕的是前一種結果,那是一種危險的游戲,需要從制度上加以制止。
除了內在風險,在觀察股市風險構成時,還有兩個外在因素,也會對股市造成局部系統性傷害,一個是輿論誤導風險,還有一個是監管不當風險。
輿論誤導風險主要是由媒體或其他機構的信息傳播方式不當而引發的市場風險。這種風險有些可能是由於不懂市場經濟規律或不能公正地對待不同市場主體而造成的;有些卻有可能是出於商業利益而故意操弄的。比如,將財經報道娛樂化,為吸引「眼球」,故意將極小概率事件極力放大、甚至不惜歪曲事實真相,以博取聳人聽聞的效果;又如,有些傳媒熱衷於煽情,追「名人」、「洋人」,放「狠話」、「怪話」,操弄話語權,以謀求賣點;再如,有些證券機構及其代言人出於商業考慮,在不同時點對股市作誘導性評價,等等。
凡此種種,輿論誤導風險,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佔有輿論優勢的利益相關方,為了一己的利益而影響輿論導向,在財經信息傳播的系統、完整、對稱、均衡性上有違「三公」原則,由此誤導公眾,並釀成人為的市場風險。其結果一是造成市場短期波動加大、效率降低,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減弱;二對投資者來說,則意味著投資成本上升、投資判斷力降低,操作失誤增加。在以信息為主導的虛擬市場中,這是一種容易釀成局部性系統風險的人為隱患。
至於監管風險,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監管不到位風險,比如對影響市場的主導性力量,如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對各類機構合法合規經營的監管是否到位,將直接影響市場的基礎和整體質量,對券商等中介機構在對散戶服務特別是風險提示方面的督導是否到位,也直接影響市場心態直至社會輿論;還有一個是監管不當風險,包括政策措施內容不當和出台時機不當的風險,也將影響市場的正常運行。
觀察中國股市風險,需要從結構上來把握,對風險的實際分布狀態進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輪大跌之前,特別是當上證綜指上摸4000點之後,各種恐高的聲音再次響起。其中擔憂風險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預的人有兩大理由:一是股指漲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沖動,甚至有媒體把民工入市也當作股市過熱的證據來調侃。這難道是我們判斷風險的依據?
更為奇怪的是,發出這種聲音的居然有不少是吃過洋麵包的專業人士與財經媒體,比如有媒體稱,中國股民正在搶乘泰坦尼克號這艘冰海沉船,等等。這種用極具煽情色彩的語言不做量化分析的報道出自專業媒體,實在匪夷所思。
如果說股指背離基本面,漲得太快太過,有價值回歸的要求、有市場調整的風險,這好理解;如果有些新股民缺乏必要的投資理財知識與風險防範意識,需要時時加以提醒和告知,這也好理解。但是如果我們僅憑指數高低或股民開戶多少來判斷股市風險,那也太簡單、太教條、太離譜了。
股市風險固然可以從指數上看出一二,但那隻是表象,在這表象後面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各利益相關方的信息風險,是信息不對稱、信息缺損與信息操縱風險。而對於股市風險信息的誤導,本身又是一大可笑又可悲的人為風險。
從宏觀基本面和上市公司與證券市場的各項近期指標看,短期內都有喜人的業績,也就是說短期內並沒有哪些重大因素能夠改變股指持續向上的牛市格局,令人擔心的則是上述中長期缺陷如果得不到治理,有可能釀成市場未來風險。這是中國股市目前的基本狀況。因此,唯股指是論,僅憑指數高低來評論股市風險大小,是非常粗糙的做法。
但願本輪大跌付出的代價能夠讓我們看到這一點。在對股市風險的評價中,能夠拿出有充分說服力的事實與量化指標來,而不是一葉障目,或者為了別有用心的商業目的,在那裡忽悠人。
❾ 正券的前身是什麼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 Bubble 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 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