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答案
原因之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實。
股份公司作為公眾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與公眾進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股票價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實信息的基礎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虛假,故意誇大公司的業績或者經營狀況,就會造成投資者盲目投資,股票價格發生異常波動,以致不能真實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為了達到圈錢的目的,故意編制公司的虛假信息,給投資者描繪了一幅金燦燦的通往「黃金寶殿」之圖,其實這幅承載著投資者狂熱希翼的致富之圖,不過如水中月、鏡中花般虛無縹緲,最終只能因公司經營的真相被揭穿而成為南柯一夢。許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沒能逃出幻滅的結局。
原因之二:英國政府的態度不理智。
雖然證券市場自身對股票價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但政府的監管依然不可少。英國政府在對待南海泡沫事件的態度上並不理智,從事件發生前「過度放縱」到事件發生後「一下管死」,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南海泡沫事件發生前,英國政府過度地縱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為日後高額發行股票的圈錢活動創造了「信譽」,也給公眾投資者造成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寵兒」的印象,此其一。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認購了政府高達1000萬英鎊的債券,從而取得了英國在南美洲海岸的貿易壟斷權,此時,英國政府應當預見到象南海公司這樣漸有影響的股份公司應當真實對外公告其經營信息,否則,一旦公司形成氣候,股票發行規模擴大,虛假的信息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害將不堪設想。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盡到這樣的監管職責,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對外吹噓,吊足了投資者的胃口。而且,當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價發行股票時,英國政府並沒有根據南海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及時地予以制止,反而,讓人瞠目的是議會的議員甚至連國王都爭相購買了南海的股票,以致當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現在短短十個月時間由100多英鎊暴漲到1000英鎊又狂跌到100多英鎊的動盪局面時,英國政府束手無策,只得通過「泡沫法案」對股份公司進行強行壓制。
南海泡沫事件發生後,英國政府通過了「泡沫法案」,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現,但卻對股份公司實行封殺,嚴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發展,此其二。泡沫法案規定任何未經合法授權而組建的公司,及擅自發行股票均屬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資格;嚴懲非法的證券交易,從而保護股東及社會利益。但實際通過的法案卻故意使法人形式難以採用,從而走上了另一極端。該法案一直持續到1825年,在一百年的時間里,公眾對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避而遠之,「泡沫法案」對英國股份公司發展的消極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原因之三:公眾對股票投資的極端不理性。
在對巨大財富的憧憬中,公眾的理性防線徹底崩潰,完全任由股份公司發布的消息牽引,迷失了方向。當公眾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別股份公司的經營范圍,只為股價的一時上漲而買入股票時,他們的投資行為已經演變為一種投機性行為,無論股票的價格多高,無論它是否已經偏離了公司的基本價值,只要相信它還會繼續漲下去,公眾就會不顧一切地買進。在這種慾望的支配下,公眾已經談不上對股市基本行情的認識,已經不能客觀預期投資所帶來的後果。他們的行為只會使股價越來越高,泡沫越來越大,等待他們的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滅。
『貳』 請問為什麼發行股票,也能進行吸收合並企業通俗舉例子解釋下。
首先需要了解資本市場上最常用的兩種收購方式就是現金收購和股權收購。
現金收購簡單明了,就不說了。股權收購主要又有增發新股和換股兩種手段。看一個國內比較著名的平安收購滲簡李深發展案例就可以大致明白
2010年前,平安集團持有深發展4.68%股份
2010年5月,平安集團向當時的深發展大股東新橋定向增發約3億股,新橋以其所持有的約5.2億股深發展股份作為支付對價,交易完成後,平安集團持有深發展21.4%股份
2010年7月,深發展向平安人壽定向增發約3.8億股,平安人壽出資約70億認購。由於平安人壽是平安集團的控股子公司,交易完成後,平安集團共持有深發展29.99%股份
2010年9月,平安集團宣布,以平安銀行90.75%的股權以及26.9億現金交換深發展16.39億股份。交易完成後,平安叢遲集團擁有深咐虛發展52.38%股份,深發展成為其控股子公司。而深發展擁有原平安銀行90.75%股份,成為平安銀行母公司。即,平安集團控股深發展,深發展控股平安銀行。
這次經典的收購案例中有現金收購、有被收購方發行股票,有收購方發行股票,有股權交換,最終都是為完成收購目的服務的
『叄』 企業上市會面臨哪些風險-股城經驗
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司上市也稱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是指公司首次在公開市場掛牌交易。在中國內地來說就是通過向上交所,深交所申請,把公司的股票在這兩個股票交易所進行交易。其他知名的交易所包括香港股票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和紐約交易所以及倫敦交易所等。雖然說企業上市好處很多,但是風險也不少,那企業上市會面臨哪些風險呢?
1、花費巨大。最重要的是企業為達到上市條件進行的企業重組的成本,具體包括企業資產債務重組的成本、僱傭職業經理人的成本、為了滿足企業業績要求而增加的前期財務成本、規范公司治理結構的成本。還有企業為了上市,還要花費各種各樣的中介費用。為了獲得更好的發行價格,所花費的路演等費用。
2、敏感問題會曝光。出於保護投資者的目的,監管機構要求上市企業對企業的重大信息進行定期或臨時的披露,這些信息包括重要的財富數據、重大交易、股本變化、贏利和預算等。這樣一來,一些不便公布的敏感商業信息也不得不公開,而這些信息一旦被競爭對手知道,可能也會給企業造成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敏感信息的紕漏確實會成為企業拒絕上市的理由。
3、削弱控制權。企業上市,實質上就是將企業的股權賣給投資人以獲得他們的資本投入,這可能使原始股東持股比例出現或多或少的下降,導致其對企業的控制地位從單純控制或絕對控制轉化為相對控制,更為極端的情況是,原始股東的控制權會被奪走。隨著控制權市場的發展,股票公開發行上市後,對企業虎視眈眈的收購方就可能通過二級市場收購獲得企業的股份,從而與原控股東爭奪控制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萬科和寶能股權爭奪戰。
4、嚴管之下提高了企業成本。為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官方出台了《企業被捕控制指引》,內容涉及企業總體組織架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社會責任、企業文化、資金活動、采購業務、資產管理、銷售業務、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擔保業務、業務外包、財務報告、全面預算、合同管理、內部信息傳遞和信息系統等各個方面的規范條例,這些條例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建立起復雜的公司治理機構,構建規范的內部審計架構和審計委員會,進行詳細的信息披露,成立這些規范化的機構,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5、股價波動。為了維持股價,企業不得不採用各種手段維持業績,這種壓力很容易導致企業經營行為的短期化,給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股價波動直接影響了企業的運營決策,很多上市公司,為了迎合媒體和投資者的口味,有時候會做出錯誤的運營決策,結果往往會配了夫人折了兵。
以上就是企業上市會面臨哪些風險的介紹。簡單而言,上市就是將公司的所有權分成若干份,放在公開市場上流通,機構或個人投資者如果看好公司的發展,就會買入該公司的股票,為此公司可以募集到資本金。同時公司上市有利有弊。
『肆』 有哪些非公開發行導致實際控制人變更的案例
浙江菲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於2014年非公開發行將導致實際控制人變更及股東權益變動的提示性公告
證券代碼:600526 證券簡稱:菲達環保(600526,股吧)公告編號:臨2014—055
浙江菲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2014年非公開發行
將導致實際控制人變更
及股東權益變動的提示性公告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本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並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承擔個別及連帶責任。
浙江菲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於2014年8月12日召開了第五屆董事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本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的議案》等議案,現將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後股東權益變動情況提示說明如下:
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為140,515,222股,全部由巨化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巨化集團」)以現金認購,發行價格為8.54元/股,若公司股票在本次非公開發行的定價基準日至發行日期間發生派息、送股、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等除息、除權事項,本次發行的發行價格和數量亦將作相應調整。
本次非公開發行前,菲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菲達集團」)持有公司23.75%的股份,為公司的控股股東。諸暨市國資委持有菲達集團100%的股權,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本次非公開發行完成後,巨化集團將成為公司新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25.67%,菲達集團持股比例降為17.65%。浙江省國資委持有巨化集團100%的股權,將成為公司新的實際控制人,公司的控制權將發生變化。
特此公告。
浙江菲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會
2014年8月15日
『伍』 【案例】上市公司吸收合並超經典案例及詳細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吸收合並的背景與作用
始於1993年的上市公司吸收合並,是各大公司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升規模,避免被淘汰而採取的策略。吸收合並本質上是企業以發行新股或現金支付的方式,獲取目標公司的產權,保留存續企業法人地位,取消目標公司獨立法人資格的過程。其中,換股吸收合並是重要形式,通過發行新股票作為對價交換目標公司股東手中的股票,降低並購成本,對我國證券市場與企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案例解析:美的集團對小天鵝的並購
美的集團在2008年首次對小天鵝進行並購,成為控股股東。期間,美的集團持續增持,至2013年,美的集團持股超過50%。2018年,美的集團發起第二次並購,通過換股吸收合並小天鵝公司,實現資產整合與小天鵝B股問題的解決,交易規模達143.83億元,成為中國資本市場首例A股上市公司換股吸收合並A+B股上市公司的重組項目。
並購雙方情況
美的集團在並購前,已規劃成為全球化公司,研發投入占本年凈利潤近一半,累計科研投資超過300億元。海外銷售收入佔比40%以上,銷售網路覆蓋多個非國內生產基地和運營基地,具有較強競爭力,但銷量有待進一步完善。小天鵝公司作為洗衣機產業的代表性企業,市場份額增長勢頭良好,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並購結構安排
美的集團採用換股吸收的方式,針對同意並購的小天鵝股東發行新股票,增發股票選擇在深交所主板流通,包括A股和B股持有者,不包括美的自身和TITONI。並購後,小天鵝企業資源將全部歸屬於美的。換股價格和比例根據並購方案制定,美的集團發行價格基於換股價格基準,最終確定為A股46.91元/股,B股38.07元/股。美的集團依據換股比例選擇增發股票數量,實現並購目標。
基於品牌構築和提升的並購策略
此次並購有助於避免同業競爭,提高美的集團的市場競爭力。整合業務實現協同效應,擴張產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洗衣機板塊競爭力,通過並購實現資源的高效整合與產業拼圖的優化。並購後,美的和小天鵝的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對美的的戰略規劃大有裨益。
『陸』 請問哪裡可以找到證券違規的案例
案例分析
原野案:柳暗花明又一村
購並第一案:寶延風波
四川長虹:轉配股暗渡陳倉,悄然上市
脫胎換骨瓊民源
萬時紅集團是資本運作高手還是證券市場大鱷
北大收購延中實業
中遠發展
廣西虎威
粵海發展
大東海何時福如東海?---中國首宗債轉股案例追蹤
賣殼者空手套白狼
從公開信息透視大慶聯誼股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