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公私合營西南蠶絲公司股票

公私合營西南蠶絲公司股票

發布時間:2021-05-08 14:07:32

⑴ 《小學語文資料包》對對子

難聯:游西湖 提錫壺 錫壺掉西湖 惜乎錫湖
過南平 賣藍瓶 藍瓶得南平 難得藍瓶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讀書 秋讀書 春秋讀書讀春秋
東當鋪 西當鋪 東西當鋪當東西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下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賽詩台,賽詩才,賽詩台上賽詩才,詩台絕世,詩才絕世白塔街,黃鐵匠,生紅爐,燒黑炭,冒青煙,閃藍光,淬紫鐵,坐北朝南打東西
淡水灣,苦農民,戴涼笠,彎酸腰,頂辣日,流咸汗,砍甜蔗,養妻教子育兒孫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
過年苦,苦過年,年年苦過年年過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二曲天音,樂樂樂師之心
七弦妙曲,樂樂樂府之音炭去鹽歸,黑白分明山水貨
竹橫麻豎,青黃不接短長簾
竹橫麻豎,青黃交錯軟硬簾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風送花圃,陣陣畹華梅蘭芳煙沿艷檐煙燕眼
霧捂鳥屋霧物無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鐵瓮城西 金玉銀山三寶地
華夏國中 孔孟墨子一聖人上鉤為老,下鉤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過天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山西懸空寺空懸西山移椅倚桐同賞月
等燈登閣各攻書
拆字:水有蟲則濁,水有魚則漁,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木之下為本,木之上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閑看門中木
思間心上田少水沙即現
是土堤方成蠶為天下蟲
鴻是江邊鳥踏破磊橋三塊石
分開出路兩重山凍雨灑人東兩點西三點
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吾
人中王 人邊王 意圖全任一目不明 開口便成兩片
廿頭割斷 此身應受八刀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諸侯
伊有人尹無人伊尹一人元宰古木枯 此木成柴
女子好 少女更妙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三女為奸 二女皆從一女起
五人共傘 小人全靠大人遮十口心思 思國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賞 賞風賞月賞秋香日在東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間配定好人喬女自然嬌 深惡胭脂膠肖臉
止戈才是武 何勞銅鐵鑄鏢鋒竹寺等僧歸 雙手拜四維羅漢
木門閑可至 兩山出大小尖峰四維羅 馬各駱 羅上駱下羅騎駱
言者諸 豕者豬 諸前豬後諸牽豬寸土為寺,寺旁言詩, 詩曰:明月送僧歸古寺。
雙木為林,林下示禁, 禁雲:斧斤以時入山林。晶字三個日,時將有日思無日,日日日,百年三萬六千日。
品字三個口,宜當張口且張口,口口口,勸君更盡一杯酒。日月明朝昏,山風嵐自起,石皮破仍堅,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當來,千里重意若,永言詠黃鶴,士心志未已。妙人兒倪家少女
大言者諸葛一人山石岩前古木枯, 此木為柴
長巾帳內女子好, 少女更妙!張長弓,騎奇馬,單戈作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
靜掃塵埃,惜耳蒼苔 任門前紅葉鋪階 也堪畫圖 莫也奇哉 有數株松 數桿竹 數枝梅 花木栽培 取次教開 明朝事天自安排 知他富貴幾時來 且優游 且隨份 且開懷船載石頭石重船輕輕載重
尺量地面地長尺短短量長身輕擔重輕挑重
腳短路長短走長船漏漏滿鍋漏干
燈吹吹滅火吹燃酒客酒樓同醉酒
討人討畫好吟詩雞蛋無鹽真淡蛋
豬腸未切好長腸屋北鹿獨宿
溪西雞齊啼玉頭起芋頭芋頭枯 玉頭哭
和尚遊河上河上幽 和尚憂獨立小橋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館夢魂曾逐故鄉來誰曾將此樓一拳打破
我也在上頭大膽題詩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幽柏玲瓏濃蔭送秋殘
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例運少有餘財公一豌婆一豌 姑姑嫂嫂合一豌
新三年舊三年 補補衲衲又三年書生書生問先生 先生先生
步快步快追馬快 馬快馬快蠶作繭繭抽絲 織就綾羅綢緞暖人間
狼生毫毫扎筆 寫出錦綉文章傳天下
紅面關 黑面張 白面子龍 面面護著劉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陰心董卓 心心奪取漢江山
高矮子肩長 短棍趕黑黃牯至小田犁大丘
細大嫂尋新 破布做乾濕鞋去下屋賠上親東廟闞西廂房 東西兩廂 門戶相對 方敢並坐
南京河北京城 南北雙京 水土並分 可成霸業同字異音調琴調新調調調調來調調妙
種花種好種種種種成種種香上聯:一、三、八字讀音 (條),調整的 (調),其餘讀音(掉),音調的(調)。
下聯:一、三、八字讀去音,種植的 (種),其餘讀上音,品種,種類的(種)。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長長長長長長消上聯讀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聯讀音:長長漲,長漲長消。
行行行行行行行
長長長長長長長上聯讀音:杭行杭行杭杭行。
下聯讀音:長漲長漲長長漲。
樂樂樂樂樂樂樂
朝朝朝朝朝朝朝故宮太和殿上聯讀音:駱曰,駱曰,駱駱曰。
下聯讀音:招潮,招潮,招招潮。
朝雲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長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四川朝雲廟上聯讀音:朝雲潮,朝朝潮,朝朝朝退。
下聯讀音:長水漲,長長漲,長漲長流。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山海關孟姜女廟上聯讀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下聯讀音: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酒熱不須湯盞湯
廳涼無用扇車扇
無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飢雞盜稻童筒打
暑鼠涼梁客咳驚移椅倚桐同觀月
等燈登閣各攻書
嫂掃亂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令姑箍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帖瀚林書
觀音堂寺唐寅觀 (傳聞是唐伯虎對)焦山洞裡住椒山
揚子江頭渡楊子盜者莫來 道者來
閑人免進 賢人進劉伶飲盡不留零
賈島醉來非假倒風吹蜂 蜂撲地 風息蜂飛
李打鯉 鯉沉底 李沉鯉浮立樹梢月照斜影鷹不斜
貓伏牆角風吹毛動貓未動水陸洲 洲停舟 舟行洲不行
天心閣 閣落鴿 鴿飛閣未飛侍郎游市 眼前柿樹是誰栽
和尚過河 手扯荷花何處插密雲不雨 通州無水不通舟
鉅野皆田 即墨有秋皆即麥麻姑吃蘑菇 蘑菇蘚 麻姑仙
童子打桐子 桐子落 童子樂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註解:此為古對,在有些方言中「落」、「樂」同音,「崩」、「奔」同 音。
若干年前,某報紙編輯不知道古已有對,又在報上徵求下聯, 遂有讀者對了下面這副: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丫頭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姑娘栽谷 谷秧掉姑娘腳前
指揮燒紙 紙灰飛指揮頭上雞站箕沿上 雞壓箕 翻箕撲雞
驢系梨樹下 驢挨梨 落梨打驢鸚鵡洲 洲上舟 水推舟流洲不流
洛陽橋 橋下蕎 風吹蕎動橋不動尼姑沽酒 酒美價廉 尼姑宜沽
和尚上樓 樓高梯短 和尚何上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迴文倒順
人 過 大 佛 寺
寺 佛 大 過 人
郎 中 王 若 儷
儷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
居 然 天 上 客
賢 出 多 福 地
地 福 多 出 賢
僧 游 雲 隱 寺
寺 隱 雲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
是 如 柳 中 人雨 滋 春 樹 碧 連 天
天 連 碧 樹 春 滋 雨
風 送 花 香 紅 滿 地
地 滿 紅 香 花 送 風
艷 艷 紅 花 隨 落 雨
雨 落 隨 花 紅 艷 艷水 水 山 山 處 處 明 明 秀 秀
晴 晴 雨 雨 時 時 好 好 奇 奇春 回 先 富 村
村 富 先 回 春處 處 飛 花 飛 處 處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
重 重 綠 樹 綠 重 重
聲 聲 笑 語 笑 聲 聲霧 鎖 山 頭 山 鎖 霧
天 連 水 尾 水 連 天雪 嶺 吹 風 吹 嶺 雪
龍 潭 活 水 活 潭 龍鳳 落 梧 桐 梧 落 鳳
珠 聯 璧 合 璧 聯 珠油 燈 少 燈 油
火 柴 當 柴 火靜 泉 山 上 山 泉 靜
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香 山 碧 雲 寺 雲 碧 山 香
黃 山 落 葉 松 葉 落 山 黃秀 山 輕 雨 青 山 秀
香 柏 鼓 風 鼓 柏 香風送花香紅滿地
雨滋春樹碧連天
倒讀又成一聯:天連碧樹春滋雨,地滿紅香花送風。暮天遙對寒窗霧
霧窗寒對遙天暮天近山頭行到山腰天更遠
月浮水面撈到水底月還沉高高下下樹叮叮咚咚泉
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綠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水水山山 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時時好好奇奇重重迭迭山 曲曲環環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樹看山 山已峻
望水 水乃清風竹綠竹,風翻綠竹竹翻風。
雪裡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獲風收。
盈盈笑語,盈盈笑,笑頻頻傳報捷。佛腳清泉飄,飄飄飄,飄下兩條玉帶。
源頭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
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龍門叄級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讀書好 耕田好 學好便好
創業難 守業難 知難不難分水橋邊分水吃 分分分開
看花亭下看花回 看看看到蒲葉 桃葉 葡萄葉 草本木本
梅花 桂花 玫瑰花 春香秋香煙水亭 吸水煙 煙從水起
風浪井 搏浪風 風自浪興山美水美春光美宏圖更美
人新事新時代新傳業愈新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
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夏夏秋秋,暑暑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一盞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絕詩 施施施施主之才進進出出 笑顏開 人人滿意
挑挑揀揀 花色美 件件稱心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松葉竹葉葉葉翠
秋聲雁聲聲聲寒龍怒卷風風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千里為重 重山重水重慶府
一人成大 大邦大國大明君無錫錫山山無錫
平湖湖水水平湖開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金水河邊金線柳 金線柳穿金魚口
玉欄桿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頭保俶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湖四海。
錦帶橋,橋洞圓,圓似鏡,鏡照萬國九州。弓長張張弓,張弓手張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難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水,水落石出。
溪水歸河水,河水歸江,江歸海,海闊天空。黃花崗,崗花黃,黃照碧血,血染黃花留芳閣。
綠水河,河水綠,綠映白塔,塔印綠水存真容。聽雨,雨住,住聽雨樓也住聽雨聲,聲滴滴,聽,聽,聽。
觀潮,潮來,來觀潮閣上來觀潮浪,浪滔滔,觀,觀,觀數字聯水冷金寒 火神廟 大興土木
南腔北調 中軍官 什麼東西萬瓦千磚 百日造成十字廟
一舟二櫓 三人遙過四通橋花甲重開 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 內多一個春秋一掌擎天 五指三長兩短
六合插地 七層四面八方冰冷酒 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 百頭千頭萬頭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講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課演六爻 內卦三爻 外卦三爻
棒長八尺 隨身四尺 離身四尺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鴨浮江 數數三雙多一隻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從五步樓 十步閣 望百步大江五百羅漢渡江 岸邊波心千佛子
一個美女對月 人間天上兩嬋娟取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明燈四十九盞,一心只為酬三願。
平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變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一大喬,二小喬,三寸金蓮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紛,八分九分十信嬌。
十九月,八分圓,七個進士六個還,五更四鼓三聲向,二喬大喬一人占。清風滿地難容我
明月何時再照人檐下蜘蛛一腔絲意
庭前蚯蚓滿腹泥心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須梅昨夜敲棋尋子路
今朝對鏡見顏回未出土時便有節
及凌雲處尚虛心粟綻縫黃見
藕斷露絲飛
上聯諧鳳凰。
下聯諧鷺鷥。孔子生於舟末
光舞起自漢中虛心竹有低頭葉
傲骨梅無仰面花雨灑灰堆成麻子
風吹荷葉像烏龜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
壁上幾行文字哪個漢書月朗晴空今夜斷言無雨
風寒露冷來晚必定成霜
下聯:「成霜」諧「成雙」。獨覽梅花掃臘雪
細睨山勢舞流溪
上聯:Do, Re, Me, Fa, So, La, Ti。
下聯:一至七數字方言讀音。和尚挑水兩膀盡是汗淋
尼姑栽秧雙手按插布陣
「按插」諧「按察」,
「布陣」諧「布政」。
「盡是」諧「進士」,
「汗淋」諧「翰林」。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櫓速」諧「魯肅」,
「帆快」諧「樊噲」。
「笛清」諧「狄青」,
「簫和」諧「蕭何」。塔內點燈 層層孔明諸角(葛)亮
池中栽藕 節節太白理長根(庚)
上聯:諸葛亮字孔明。
下聯:李太白字長庚。細羽家禽磚下死
粗毛野獸石先生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撲簏
野老賣菱將擔倒,傾菱空籠
此聯之妙,在於末四字既關含義,又是象聲。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長
「晷」音鬼。上聯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聯的意思 是:太陽在天上的時間越來越短(所謂晷短,此乃夏至後發生的自然現 象),日夜的時差越來越長。若以諧音讀此聯,則變成:尼肥和尚瘦 鬼短夜叉長師姑田裡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綉裁
上聯為祝枝山所出,下聯為沈石田所對。
「禾上」諧音「和尚」, 「綉裁」諧音「秀才」。賈島醉來非假倒
劉伶飲盡不留零

⑵ 未來十年股市和樓市哪個市場收益高

今日接受樂居的超級訪談很抱歉,因為提問太踴躍,盡管在規定時間不斷回答,但仍不能滿足大家的要求,加上120字的限制,有些答復不全面,現就大家共同關注的未來五年最看好哪個市場,以及如何看待股市、樓市、金市,如何作資產配置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問:近日張欣在說,有投資鼻祖說在中國投資房地產是唯一選擇,你們怎麼看啊?

答:這觀點肯定是不對且有所偏頗的,只是因過往幾年因股市的長期走熊及低迷,通脹的嚴重,房價以其保值功能及房價的高增長引人矚目並為投資人帶來豐厚回報才給人此印象,但是做投資不能光以歷史看未來!其實回顧過去十年金價的升幅同樣是驚人的!

問:不知對黃金、鉑金等貴金屬投資怎麼看?現在美元強勢,黃金走弱的情況下適合抄底做長線持有投資嗎?

答:由於美元與黃金具有負相關性,但若以現時美元走強而看跌黃金的未來將有所偏頗。無疑,美元和黃金同為最重要的儲備資產,加上黃金以美元標價,因此美元的堅挺就有可能稍弱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和保值功能的地位,但也要知道其負相關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有正相關時候,而且美元也不是只堅不軟,我們看到,今年以來美國多次以是否退出QE作為幌子,造成黃金市場的大幅波動,這有美國政府及機構通過「嘴巴」操縱金融市場來漁利,但我們要堅信,對美國有利的QE在全球沒停止印鈔下絕不肯輕易放棄。所以,每次有謠言造成黃金市場大跌反而是一大機會!其次,也要認識到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也有可能被稍弱,尤其是當歐元重新走強,人民幣逐漸走向自由兌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時,此外,國際間的摩擦、戰爭、國際的爭端及金融的動盪今後仍將頻繁發生,而每一次均對黃金市場造就機遇!因此,黃金作為稀有資源,供給短缺,加之在流動性泛濫、貨幣貶值、通脹威脅加劇、以及經濟背景下美元黃金1600點附近是機遇!今年可將黃金及白銀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問:對於我們這種小白領有什麼投資理財的建議呢?除了定投、定存之外,還有什麼可以選擇?

答:個人不大贊同定投、定存,因為你頂多取得大眾的平均收益,而且定投,意味著當大盤出現頂部時你可能也有部分資金抄頂了,如果經理人操作不好甚至可能虧損,所以個人更多傾向於有條件者以股市及黃金市場為主!同時穩型可配置年收益率約在5%以上的國債及貨幣型理財產品!

問:好像現在大家都很少提及貴金屬的投資,請問黃金與房產的投資相比怎樣?國家明言加強調控有點不敢投資房產了

答:就貴金屬及地產投資衡量,考慮風險性、不確定性、參與性,今年我更看好貴金屬市場。

問:貴金屬近期一直在走弱,我想問一下貴金屬未來走勢的分析及預測。還有像一般小白領,沒有太多資金進行房產投資,那麼,貴金屬、理財產品、外匯投資、存款,應該怎麼進行分配?

答:貴金屬以其稀缺性及保值性,在流動性泛濫,貨幣貶值、通脹威脅加劇、以及國際爭端和金融動盪不時發生下我中長期仍繼續看好,而且黃金自1920高位回落以來回調空間較大,個人認為1600點附近是中長線建倉機會!此外,年收益率約在5%以上的國債及貨幣型理財產品也可適當配置,但是,如是股票型理財產品就要謹慎了,必須衡量基金理財經理的能力!另在美元堅挺,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背景下可以適當考慮配置美元,因為不要盲目認同人民幣被低估的觀點,如果中國的M2增幅不降下來,人民幣貶值是遲早的事,而個人更傾向於今年加大對股市的投入,但前提是你懂股市,有時間及風險承受能力!

問:國家提出未來要搞城鎮化,是不是說未來房地產投資,必然要重於股市投資?

答:在國家城鎮化的發展戰略下,對那些進軍戰略性進軍城鎮化的企業來說前景無疑看好,但也需注意城鎮化建設非地產化,如果沒有交通、生活、教育、醫療的完善及作鋪墊,所謂的城鎮化,包括發展農村、城鎮地產市場有如空中樓閣!也需注意的是,城鎮化並不等同地產投資,也並非所有地產股均是城鎮化受惠概念股,雖然未來看好城鎮化,但不贊同房地產投資必然要重於股市投資的觀點,同時。在股市中城鎮化受惠概念也同樣可以受益於國家城鎮化政策!

問:最近股票行情不是很好哦,很多人都退出來了,房地產倒是非常熱,有中介還說一個月賺17萬。所以感覺還是投資房產靠譜,不過不是人人都能投資房產的,所以除了樓市和股市還有什麼產品是值得投資的呢?

答:近期房地產的短暫火爆是被"國五條「逼出來」的,是寅吃卯糧,日後如果各地出台的細則嚴格執行二手房要繳20%所得稅這條條例,加上一旺淡三墟,可以預期未來二手

市場很快將進入冰河期,未來將有不少二手中介將關門!我們做投資的切忌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未來,任何商品商場自由其運行規律,正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股市經過長達5年的長熊之後,隨著政策等大環境的改善,技術到位,個人認為自去年12月的1949點股市已經進入新一輪牛市,因而未來5年投資股市更靠譜,至於樓市,因政策的限制,做作為投資空間的機會越來越少!也因資金的限制,非普羅大眾能投!

問:賣二手房要繳20%所得稅了,這個消息傳來,樓市還未對調控作出反應,股市已經崩潰了。請問兩位老師,股市和樓市,哪個泡沫更大?

答:其主要原因是樓市有剛需在支撐,且經過多年的限購後剛需能量在積聚,而股市經過兩個多月上揚剛好處於調整周期,加上股市最怕的是不確定性及不良預期,地產的不確定性,及地產可能對銀行造成的不良影響,兩大權重板塊的恐慌拋售導致了消息見報當日股市的大幅下挫,但現在也開始回穩!要比較股市和樓市哪個泡沫更大?我覺得兩個均有泡沫,關鍵是看哪個城市,哪只個股,例如,在一些熱門一線城市,因有剛需做支撐,房價怎跌也跌不到哪裡,相反,一些冷門城市,炒得過高的房價其泡沫終有破滅的一天!如果真要比較兩個市場,客觀而有實事求是地說,股市比樓市的泡沫更大,風險更大,這有歷史原因及其虛擬特性所決定,而樓市有人口不斷增長,可供建樓土地越來越少,有實在的使用價值作支撐!但是,從未來5年成長性、投資、投機可操作性考慮,個人認為股市更勝一籌!

問:過去五年樓市投資收益遠高於股市,那麼,未來五年,誰勝誰負?

未來五年,我更看好股市,因為其調整更充分,5年熊市擠幹了不少水分,而且目前市場已經越來越規范,而樓市,從政策的導向來看,限購、一套房外征高稅已經扼殺了其投資及投機空間,而且不明朗性增加!

問:同是在通貨膨脹的預期之下,樓市與股市的價格走勢相悖,股市暴跌樓市猛漲,這是什麼原因?

答:商品的價格最終由其供求關系所決定,股市多年來高市盈率發行,虛假上市,令股價原背離其投資價值,而不顧市場的發展規律超高速發行及上市也令供需失衡,而土地、房子屬不可再生資源,買少見少,而人口卻是不斷增長,其特性註定了其長期價格以上升趨勢為主,具有不可替代的實質使用價值,這就造成同在通貨膨脹的預期之下,樓市與股市的價格走勢相悖,股市暴跌樓市猛漲的主因。

問: 現在國內投資渠道很單一,股市近幾年很差,很多股民紛紛投向房地產,但在房地產行業盛行的年代,國家又出台了很多策劃打壓房地產,股市不敢進,樓市進不了,那麼市場上這一波流動資金將會流向何方

我覺得只要具備一定專業知識,把握好波段買點選好股,今年進入股市的風險並不太大,樓市,由於限購,國家除了剛需一套房以外將征重稅,以令其大大失去投資、投機空間及價值!其實,市場的熱錢更多呈波段性在股市、商品期貨、貴金屬等幾大市場流動,而且這幾大市場流動也比較便利,大家要關注幾大市場的波段性操作,不應固執於某一市場!

問: 最近受國五條和股市低迷影響,信託倒成了一些人的投資首選,你們怎麼看?

答:信託可作為投資的選擇之一,但關鍵要看受託人是否可信及其實力,還有信託產品的投向,不可盲目!

問:股市唱的就是一個跌字,全球第二熊啊!對中國股市再無期望了,錢多了還是投資樓市比較靠譜吧?

答: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我覺得今年股市的機會更大!而樓市,從政策的導向來看,限購、一套房外征高稅已經扼殺了其投資及投機空間,而且不明朗性增加!而且現時的商業性住宅,如商鋪、寫字樓、公寓等有3-5%收益已不錯,短期投資、投機空間不大!

問:股市和樓市兩者都是目前比較好的投資渠道,不過即便都接近底部,想問問,如果投資地產股的話,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個人仍是堅持認為股市是今年比較好的投資渠道,如果投資地產股的話,我覺得最好等各地地產調控細則出台後,而要買最好是買香港的內房股,因為其有不少仍在凈值下!

問:按照目前房市調控政策,接下來如果想投資房市,應該選擇哪一類產品呢

答:建議等各地地產調控細則出台後,在港股中選擇內房股,尤其是A+H中比價偏低的內房股!

問:如果是保守型投資者的話,現在入房市,是否已經錯過最好時機了。但是股市,翻雨覆雲,適合保守型的投資者嗎?

答:現在入房市,肯定已錯過最好時機了,不建議。對於股市,只要選擇入點,選准股票同樣適合保守型的投資者!

問:樓市和股市還會下跌嗎?誰先會觸底?

答:其實兩個市場均已觸底,後市再創新低機會較微,至於未來誰更有機會!我更傾向於股市!

問:樓市一直打壓卻壓不下來,是不是還有上漲的空間?股市則一直讓人很失望,會如狄馬克預言那樣「咸魚翻身」嗎,會的話,有什麼跡象表明呢?

答:有句俗語叫該跌不跌理應看漲,除非用更嚴厲的政策及稅收手段,否則,按市場規律樓價還會繼續上漲,只是因稅收等費用昂貴,其投資、投機空間較少!對於股市,贊成狄馬克的判斷及預言,但其九個月將有48%的升幅判斷(約至2900點)過於樂觀,但我一直堅信的目標2600點一定會實現,其理由是圖形顯示現時股指已開始第三上升浪,因而創出2440點今年新高是沒問題的!

問: 國五條二手房征稅抑制了房事,會不會一資產所得稅的形式來抑制股市,讓大家把資金都集中象銀行,最後再來一次想歐洲一樣的存款所得稅把羊毛一次性剪完呢?

答:不會,因為現時股市各項稅收及費用夠高了,如傭金、印花稅及股息稅等,再征重稅的可能性不大!至於銀行屆時是否會徵收利息稅或所得稅,我覺得可能性也不大!

問:有人說中長期股市比樓市更有投資價值,您怎麼看?

我仍是堅持認為中長期股市比樓市更有投資價值之一!

問:我是剛需買房,心裡忐忑得很,今後一段時期內是股票投資收益率高,還是房產投資收益率高?

答:剛需買房就無需計較房價的波動,我需不看好樓市的投資,但看好樓價的上漲,只是其上漲所帶來的利潤被稅收所蠶食,今後一段時期內我認為應是股票投資收益率比較高高。

問:房產調控新政對樓市利好還是利空?對股市利好還是利空?

答:房產調控新政對樓市無疑具有利空作用,對股市,不過對股市的地產板塊有利空成分,至於對大盤,對有短暫影響,但也要認識到,股市和樓市是投資熱錢最青睞的兩大領域,一旦樓市的投資、投機空間被扼殺,這反可引導熱錢往股市走,因而從中長期看反而對股市是利好!

問:「國五條」後,業主會把20%的所得稅轉嫁到購房者身上,從而是購房者的成本提高。請問兩位,這樣會影響到購房者的投資回報率嗎?

答: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加重各項稅費及限購基本將樓市的投資、投機渠道堵死了,「國五條」後,業主會肯定會把20%的所得稅轉嫁到購房者身上,但個人認為業主也將承擔部分稅費成本,從而增加購房者的成本,加上房子養護及轉讓的費用,其實現時購房者的投資回報率並不高!

問:股市與樓市,哪個投資價值更大?

答:對於樓市,我看好房價,但不看好樓市,這是因為由房子是稀缺商品,買少見少,而人口卻是不斷增長,加上M2不斷增長,通脹的預期也令其上升預期及趨勢不可避免,但是,現時樓市調控的政策越來越嚴厲了,限購、交易稅費的大幅調高,令投資、投機的交易成本大為上升,而且不可忽視房子的養護成本是相當高的,這些大大侵蝕了投資人因房價上升本可帶來的利潤,現時即使是商業性質的商鋪、寫字樓、公寓其出租回報率相當低,年收益有3-5%已相當不錯,而且從現時國家的導向看,日後可能除了自住的剛需房外可能要徵收重稅,近日已有官員提議,對兩套以上的住房要徵收不動產調節稅,這條對地產市場的沖擊很可怕,因為現時房子如果租不出去,其管理費等養護費用已經很高,日後如果一旦再徵收不動產調節稅,那將令更多人養不起房而造成恐慌性拋售,稅費的過高,政策的不確定性基本將樓市的投資、投機渠道堵死了。值得注意的是,現時地產的調控主要是向投資人、持有人埋手,向他們徵收重稅賦,而不是從降低價、增供給、減少貨幣發行量及降低建築成本等治本措施著手,因此,只要不改變地方政府將賣地收入作為財政主要收入來源,不改變將地產作為支柱產業根本就很難有效遏制房價的上揚,現時的「國五條」,受影響的主要是二手樓,而對一手樓根本沒有影響,因此在二手樓交易進入冰河期後日後發展商的小型住宅在剛需下反而同樣更吃香,所以,地產上市公司業績不一定受很大影響,這與地方政府將地產作為支柱產業和財政收入來源有關,而一手樓的發展可拉動其他產業相關發展,拉動GDP!相反,打擊限制二手樓受影響的主要是持有人!因此,今年不建議不建議將樓市作為投資或投機品種,機構及大戶也應該降低其組合配置,如果想投資地產或該領域,不妨考慮港股H股中的地產股或內房股,因為目前仍有個別績優內房股低於凈值!對於股市,經過五年長熊,無論調整的空間或是時間均較充分,市場平均市盈率也處於歷史低位,市場也越來越規范,從技術及圖形,滬指自去年12月的1949點見底後已展開新一輪牛市,預期今年2600點目標位可達到,五年內可創歷史新高,因而建議加大股市的投資配置!

問:最近打算理財,女孩子剛開始理財,選擇什麼樣的產品會比較好呢?要求風險小收益穩定,是基金,股票,還是定投呢?

答:風險小收益穩定既不是基金、股票,或定投,而是國債!

⑶ 蘇州絲綢的古代名聲

明代蘇州絲織業的興盛超越前朝。明初,洪武元年(1368)即在蘇州設織染局,局址在天心橋東(今北局人民商場)。明代中央內府司禮監有蘇杭織造太監一員,專司蘇杭織造,派駐蘇州。萬曆年間,織造太監因一味營利,仗勢橫行,激起民變。在蘇州山塘街五人墓側,至今有明義士葛賢墓遺跡。在定陵展覽館和故宮博物院,陳列的明代絲綢產品,每匹綢緞的段首都有封簽,上面印著織造年月、織品名稱、尺寸、委官及機織工匠的姓名,大部分來自蘇州,還有參加過當時反抗宦官稅吏斗爭的工匠名字。北京慈因寺發現明代萬曆年間蘇州織造的四件錦緞等。虎丘新莊王錫爵墓出土有忠靖冠服、織銀錦帛、龍紋緙絲等。
明代蘇州絲織業極為繁盛,據張瀚《松窗夢話》載:「大都東南之利,其莫大於羅、綺、絹、紵,而三吳為最。既余之先世亦以機杼起家,而今三吳之以機杼致富者尤眾。」顯然僅有官署的織造是不夠的,民間的機戶也生機勃勃。由於絲織業的興盛,新興了一批市鎮,如盛澤、震澤等。乾隆《吳江縣志》稱:「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業,始稱為市」。到明末,盛澤已經發展成為絲織手工業大市鎮,擁有人口五萬。在蘇州有盛澤綢庄所設的庄船專用船埠碼頭。舊址在閶門內水關橋臭弄口(今閶門飯店河埠),原址現稱為「盛澤碼頭」,遺跡尚存。 清代時在順治三年(1646)設蘇州織造局,分為南北兩局:南局名總織局,在葑門內帶城橋東(局址在今市十中校址及孔付使巷內);北局名織染局,仍以明織染局址改建。官府織造的產品分為上用和官用兩種,除織造各式龍袍、莽袍、補子、緞匹、宮綢等以外,還有各種臨時差派,如皇帝大婚、皇太後萬壽貢、端午貢等。與官府織造發展的同時,蘇州民間絲織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據乾隆《長洲縣志》卷十六載:蘇州「織作在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又據記載:乾隆三十五到四十五年間(1770~1780),蘇州的民辦手工業織機已發展到一萬數千。如石恆茂英記、李啟泰、杭恆富祿記、李宏興祥記等紗緞鋪,都是在乾隆前後開設的。清代蘇州絲織產品,除宋錦、緙絲、龍袍等類外,主要有漳緞、織金、閃緞、妝花緞、摹本緞、貢緞、天鵝絨、高麗紗、花素累緞、陀羅經被、百子被面等,工藝技術均有較高水平,暢銷國內外,外銷約佔60%,銷往朝鮮、安南、緬甸、印度等國家。
民國
1912年9月在閶門內下塘原清代寶蘇局內,創設江蘇省立第二工場,產品有江綢、提花絲光布等。1914年謝守祥等在齊門路首先創辦蘇經紡織廠,將木機改進為手拉鐵機工廠。1917年陸季皋等在倉街開辦振亞織物公司。同期又有延齡冠記、甡記、東吳、程裕源、廣豐、洽大等絲織廠相繼開設,到1921年共有綢廠十四家。1913年起蘇州開始使用進口人造絲,用於製造衣邊和織帶業原料。1922年起正式採用人絲原料,與真絲交織,生產軟緞、線綈等產品。織物品種逐步更新,織機設備亦有所改進。1922年蘇經紡織廠首先以引擎傳動,試驗改進鐵木手拉機為電力織機。1925年振亞廠亦改裝電力機試製成功。織機改進的結果,使產量大增,效果顯著,各廠紛紛改機。從此蘇州絲織工業由手工業工場轉入了近代工業的發展道路。1931年前後蘇州盛行廠絲和人絲交織的錦地縐等新產品。
1937年抗戰前夕,蘇州有綢廠93家,紗緞庄77家;年產綢緞共28萬8千匹。主要產品有塔夫綢、古香緞、織錦緞、喬其絲絨、毛葛、雙管綃、博士呢、碧縐、錦地縐、軟緞、中華緞等一百餘種。蘇州淪陷期間,絲織業一度停頓後,先後恢復生產,但備受摧殘。在勝利前的1945年初,蘇州絲織業尚有97戶,另有紗緞庄25戶,產品主要有大偉呢、格子畢縐、金玉緞、九霞緞、大富貴織錦被面、花素累緞、陀羅經被等等。抗戰勝利後,蘇州絲綢業有所恢復,到1949年4月蘇州解放時,尚有綢廠99戶。 蘇州絲綢產業鏈完整,製作精良,質量上乘,花色品種繁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民國時期中國出口的主要工業產品,也是享譽世界的中國代表性工業產品。 建國初期,外銷斷絕,內銷呆滯,絲織業困難重重。1951年我國對東歐國家展開以絲織品換鋼材的易貨貿易,促進了絲綢外銷。蘇州塔夫綢被譽為「塔王」。國內通過開展城鄉物資交流會,活躍了內銷渠道,促進了絲織工業的發展。到1951年底,生產規模已恢復到建國前舊觀。
1954年到1956年公私合營高潮中,蘇州市區原有六十四家私營絲織廠、三家公私合營廠和十八家漳絨廠先後合並,成為振亞、東吳、光明、新蘇等四家絲織廠和新光漳絨廠及二個漳絨合作社(後改東風絲絨廠)。此後絲綢業形成專業化生產體系 ,絲織機台和經濟效益都有顯著提高。
1963年試織成功第一隻合纖和人絲交織新產品「爛花綃」;1965年經過鑒定,完成了機織滌綸長絲人造血管的研究製造;光明廠製造成功自動接經機。1970年後開始建立化纖原料生產。
1980年起改變原有單一的統購統銷,改為與自產自銷相結合。1980年東吳廠引進劍桿織機;1982年振亞廠引進噴水織機等新型無梭織機,加速了絲織工業的機械化、自動化和電子控制的進程,蘇州絲綢產品也不斷得到更新。1982年花色品種已增加到十九個大類,160多個品種,2000多隻花色,產品暢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蘇州絲綢從建國後躍上一個新台階,從繅絲、染絲、絲織、絲綢印染和絲綢機械等企業;建立蘇州絲綢科學研究所、絲綢工學院、絲綢檢驗所和絲綢職工大學等科研教育單位,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絲綢工業體系。
九十年代末,蘇州工業進入產業調整轉型期,蘇州絲綢工業實行產業轉移,四大綢廠等也隨之完成了歷史使命。建立於1991年的蘇州絲綢博物館,之所以能建館是有賴於各大綢廠的贊助。我們是不能忘記的,因此,我們不只是有責任、有義務 ,更是一種使命感,把蘇州歷史上傳統的絲綢產品來傳承下去。
可以說蘇州的歷史是與絲綢的歷史相始終。無論是新舊石器遺址,還是春秋吳王宮的織里(這是中國最早的織造官署),都無不見證著絲綢歷史的悠久。蘇州的發展也隨著絲綢業的興盛而興盛,明清時期,蘇州能成為一方大都市,都與此息息相關。蘇州至今留存有很多與絲綢相關的各個時期的歷史遺址,是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記載著曾經的輝煌和榮耀。建國以後,蘇州的絲綢工業也是當之無愧的利稅大戶,在對外貿易,出口創匯,為蘇州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如果說絲綢、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張國家名片,那麼絲綢就如一位市長所說的,是蘇州的一張燙金的城市名片。

⑷ 無錫的政治、經濟、文化如何盡可能詳細說明一下。拜託了各位 謝謝

無錫概覽 > 歷史沿革 無錫建置沿革:無錫建置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歷史之變革: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春秋時期,吳國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上、軍事上也十分強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無錫已有冶鐵、鑄銅、制陶、髹漆等手工業門類,農業生產已使用鐵器農具和牛耕技術。六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遷,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唐、宋時期,無錫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的輪荒耕作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市場繁榮。無錫成為富庶江南的一塊寶地。 明清時期,無錫依憑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水陸交通和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錫西北的芙蓉湖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農業上由於精耕細作,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麥,秋收禾稻,中年之歲,畝得三石」,成為全國「米倉一區」。隨著手工業的興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無錫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米市:早在元代,無錫已是鄰近縣上交漕糧的集中地。明代,由於興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術的推廣,無錫糧食產量穩定,無錫之米與蘇杭之帛、淮揚之鹽、浮梁之瓷、溫州之漆相提並稱。至清代前期,無錫稻米集散不僅經營規模、交易數量居江蘇各縣之冠,而且成為漕糧的主要采辦地和「產者輸之,購者集之」的糧食餘缺調劑市場。至雍正、乾隆年間,無錫米市已初具規模,「米豆之業甲於省會」,「皖、豫米商紛然麇集,浙東糴販,靡不聯檣」。布碼頭:隨著無錫米市的形成與發展,北方地區,特別是蘇北淮揚、高寶湖等產棉區的棉花由購米船隊運至無錫,無錫鄉間棉紡織業十分興盛。所以,無錫盡管不種棉花,但四鄉農村幾乎家家有紡機,戶戶織棉布。明弘治年間,無錫北門外蓮蓉橋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賈收之,擁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明末清初,布碼頭一度衰落。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再度興起,全縣織布木機有4~5萬台,年產土布300萬匹,佔全國棉布產量的6.7%。各地布商雲集無錫,從北柵口至北塘,形成綿延數里的布市。乾隆年間,無錫每年經銷的土布達700~1000萬匹。無錫有「布碼頭」之稱,與漢口的「船碼頭」、鎮江的「錢碼頭」,並稱為長江「三碼頭」。 近代無錫:近代,無錫經濟的輻射力逐漸增強,成為江南的一個經濟中心城市。無錫米市在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國戰事中被毀。戰事以後逐漸恢復。光緒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糧轉到上海、無錫采辦,又指定江蘇各縣的漕糧在無錫集中轉運。無錫米市得到進一步發展。至清末,無錫年辦漕米130萬石。同時,由於無錫米市粳、秈、糯品種齊全,數量充足,儲運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糧商都到無錫采購,江蘇產棉區大多也到無錫購米。無錫成為南供民食、北輸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達600~750萬石。無錫布碼頭繼續興盛,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清末,無錫制絲業迅速發展。光緒四年(1878年),無錫生絲產量達13.8萬斤,占蘇、常、鎮三府生絲總產量的38.83%,成為江蘇省最大的產絲縣。與此同時,蠶絲貿易十分活躍,「一年也有數十萬金之巨」。光緒六年(1880年),無錫輸出生絲近10萬公斤,價值48萬海關兩。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銷往周邊地區。無錫成為甲於東南的絲繭市場。 甲午戰爭後,許多有識之士看到國家積貧積弱,主張「實業救國」。戊戌變法後,清政府也不得不放鬆對民間興辦實業的限制,實行某些提倡工商業的措施。無錫的近代工業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和國內其他城市的工業開始時大多是官辦(包括「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不同,無錫的工業一開始便是民族資本興辦的。1895年,楊宗濂、楊宗瀚兄弟創辦業勤紗廠,成為無錫近代工業企業的濫觴。1900年,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與朱仲甫合夥創辦保興麵粉廠,匡仲謀創辦亨吉利布廠。1904年,周舜卿開辦裕昌絲廠。以棉紡織業、繅絲業、麵粉加工業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業如雨後春筍在無錫興起。自1895年至1913年,無錫共建工廠19個,平均每年1個。從1914年至1933年20年間,共建工廠182個,平均每年9個。至1937年日軍侵佔無錫前夕,無錫已擁有工廠315個,產業工人6.3萬人,年總產值7726萬元。繅絲廠和繅絲車數量,分別佔全省的94%和95%,居全國城市首位。紗錠 24萬多枚,布機3500多台,分別佔全省的38%和92%。麵粉工業無論是工廠數還是生產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業產品的產量,棉紗佔全國0.8%,麵粉佔12%,蠶絲佔40%。 據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國工業調查報告》統計,無錫在全國6個主要工業城市中,產業工人數占第二位,工業產值僅次於上海、廣州,居第三位,資本總額居第五位。由於貸款業務興旺,放大於存,資金缺口很大,經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調劑,因而無錫成為江浙一帶著名的「放款碼頭」。無錫盡管是國內民族工業發展最快和民族工業企業較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民族工業的發展始終充滿艱險和曲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嚴重經濟危機,給無錫民族工業以沉重的打擊。所幸無錫一批實業家勵精圖治,改進企業管理,加強技術改造,才使企業轉危為安。1937年底日軍侵佔無錫後,無錫的經濟更遭受空前的浩劫。日軍在無錫殺害1.4萬餘人,燒毀廠房2.8萬多間,商店店堂5.4萬多間,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萬間,搶走糧食545萬余石,財產損失20730萬元以上。民族工業遭受致命的摧殘,許多工廠變為一片廢墟,「繁華之區變成瓦礫之丘」。無錫經濟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經濟有所復甦,棉紡織業、交通運輸業恢復較快。但這種景象沒有維持多久。由於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內戰,無錫經濟陷入困境,民族工商業經營困難,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年,無錫市國民收入為0.71億元,社會總產值2.08億元。解放初,無錫市人民政府採取措施,整頓和恢復發展經濟。在城市,將敵逆資產和官僚資本收歸國有,建立起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同時組建發展合作經濟,對私營工業積極扶持。在農村,發動群眾,開展土地改革。經過1950~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無錫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53~1957年,無錫市在制訂、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營的工商企業共2182戶,其中工業819戶,商業697戶,交通運輸業368戶,手工造船業298戶。5371戶個體手工業者與原來的116個社組成199個合作社。至年底,在農村建立高級社147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無錫市開展「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期間,發展了一批新的工業門類,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業項目,社隊工業(後改鄉鎮工業)也應運而生。但由於在所有制上急於過渡,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嚴重浪費和經濟比例關系的失調。1960~1962年,全市經濟出現嚴重困難。1961年起,無錫貫徹執行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過調整,無錫市經濟形勢逐年好轉。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的生產秩序受到破壞和干擾,生產下降,商業網點大批撤並,集市貿易關閉。1969年後,生產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無錫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1978年後,無錫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時期,經濟總體實力明顯增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著重調整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關系,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1980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首先在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公社、大隊建立為農服務的經濟實體。糧食種植逐步向種田大戶集中。全面推廣無錫縣堰橋鄉鄉鎮工業「一包三改」(實行以經理、廠長為主的經濟承包責任制,改幹部任免制為選聘制,改工人錄用制為合同制,改固定工資制為浮動工資制)的經驗。全市農村形成以鄉鎮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在城市,自1984年起,無錫進入工業化初期,開始以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為重點,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同時,對計劃、財稅、金融、價格、物資、勞動工資、外貿等體制進行初步改革,培育和發展各種生產要素市場,陸續建立物貿中心、鋼材、化工輕工原料、木材建材等生產資料市場。商業、供銷、糧食部門也建立一批貿易中心。集市貿易興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向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引進競爭機制,深化企業內部改革的深層發展。還進行科技體制改革,改撥款制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和課題承包責任制;放寬對科研人員的政策。進行教育結構改造,將職業大學改建為江南大學,擴建教育學院和無錫廣播電視大學,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成人高校堅持走聯合協作道路,擴大辦學功能。 1993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378元,在江蘇省率先達到小康標准。1993年後,無錫經濟呈加速發展態勢。對農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機械化水平、科學種養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等都有較大提高,耕地保護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農業雙層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向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迅速發展。在土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逐年增長的情況下,糧油和主要副食品的產量保持較高的生產水平。工業在調整結構、提高水平、擴大規模、增強後勁方面取得新的成績。企業改革向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轉換機制深化,國有企業加快了進入市場的進程。全市組織一批重點建設和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形成了一批集團化企業。鄉鎮工業通過上規模、上水平得到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顯著增加,經濟素質明顯提高。順利實施國家部署的財稅、金融、外貿、投資等體制改革。市場體系進一步發育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逐步顯示出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了步伐。整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個私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對外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滬寧高速公路無錫段、錫澄高速公路、錫宜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無錫機場通過改造,開通了5條國內航線。縣鄉公路在基本實現村村溝通的基礎上,道路等級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內外暢通的交通網路。市內以路橋建設為重點,加快了城市布局調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擴建了一批幹道、橋梁,新建了火車站廣場。市區建成區面積逐漸擴大。一批新型城鎮正在興起。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較快發展。以治理太湖為主導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鄉抗洪防災能力明顯增強。各類教育協調統籌發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體的高中階段教育逐步普及,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步伐。教育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每年組織實施國家和省級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高速增長。創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劇目。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率接近100%。體育、衛生、環境保護、計劃生育、老齡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績。 1981年,無錫市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經濟開始向城鄉一體化方向發展。1984年列為全國13個較大的市和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給無錫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無錫已建成以紡織、電子、機械、化工、醫葯為主,門類比較齊全,配套協作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沿海地區具有較大規模、較高水平的現代工業城市,並跨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投資環境40優的行列。 http://www.wuxi.gov.cn

⑸ 無錫歷史

有好幾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無錫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和繁衍。商末,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偕弟仲雍,為讓王位南奔,斷發紋身,做了當地土著居民的首領,築城建都於梅里平墟(今錫山市梅村一帶),史稱"勾吳"。周滅商後,封仲雍後代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新王莽時期(公元前9-23年),改無錫縣為有錫縣。東漢光武年間(公元25-57年)復稱無錫縣。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縣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屬常州。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立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錫山、宜興3縣(市)。

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於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 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誌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志》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 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一說法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 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鳥」。

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 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 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 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 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歷史之變革: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 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蹈輔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 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 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 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春秋時期,吳國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上、軍事上也十分強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無錫已有冶鐵、鑄銅、制陶、髹漆等手 工業門類,農業生產已使用鐵器農具和牛耕技術。六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遷,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商業貿 易開始形成。唐、宋時期,無錫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的輪荒耕作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 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 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市場繁榮。無錫成為富庶江南的一塊寶地。

明清時期,無錫依憑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水陸交通和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錫西北的芙蓉湖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 田。農業上由於精耕細作,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麥,秋收禾稻,中年之歲,畝得三石」,成為全國「米倉一區」。隨著手工業的興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無 錫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米市:早在元代,無錫已是鄰近縣上交漕糧的集中地。明代,由於興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術的推廣,無錫糧食產量穩 定,無錫之米與蘇杭之帛、淮揚之鹽、浮梁之瓷、溫州之漆相提並稱。至清代前期,無錫稻米集散不僅經營規模、交易數量居江蘇各縣之冠,而且成為漕糧的主要采 辦地和「產者輸之,購者集之」的糧食餘缺調劑市場。至雍正、乾隆年間,無錫米市已初具規模,「米豆之業甲於省會」,「皖豫米商紛紛麇來,浙東糴販,麇不聯 檣」。

布碼頭:隨著無錫米市的形成與發展,北方地區,特別是蘇北淮揚、高寶湖等產棉區的棉花由購米船隊運至無錫,無錫鄉間棉紡織業十分興盛。所以,無錫盡管不種 棉花,但四鄉農村幾乎家家有紡機,戶戶織棉布。明弘治年間,無錫北門外蓮蓉橋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賈收之,擁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 不下數十百萬」。明末清初,布碼頭一度衰落。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再度興起,全縣織布木機有4~5萬台,年產土布300萬匹,佔全國棉布產量的 6.7%。各地布商雲集無錫,從北柵口至北塘,形成綿延數里的布市。乾隆年間,無錫每年經銷的土布達700~1000萬匹。無錫有「布碼頭」之稱,與漢口 的「船碼頭」、鎮江的「錢碼頭」,並稱為長江「三碼頭」。

近代無錫:近代,無錫經濟的輻射力逐漸增強,成為江南的一個經濟中心城市。無錫米市在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國戰事中被毀。戰 事以後逐漸恢復。光緒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糧轉到上海、無錫采辦,又指定江蘇各縣的漕糧在無錫集中轉運。無錫米市得到進一步發 展。至清末,無錫年辦漕米130萬石。同時,由於無錫米市粳、秈、糯品種齊全,數量充足,儲運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糧商都到無錫采購,江蘇產棉區大多也到 無錫購米。無錫成為南供民食、北輸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達600~750萬石。無錫布碼頭繼續興盛,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清末,無錫制絲業迅速發展。光 緒四年(1878年),無錫生絲產量達13.8萬斤,占蘇、常、鎮三府生絲總產量的38.83%,成為江蘇省最大的產絲縣。與此同時,蠶絲貿易十分活躍, 「一年也有數十萬斤之巨」。光緒六年(1880年),無錫輸出生絲近10萬公斤,價值48萬海關兩。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銷往周邊地區。無錫成為甲於東 南的絲繭市場。

甲午戰爭後,許多有識之士看到國家積貧積弱,主張「實業救國」。戊戌變法後,清政府也不得不放鬆對民間興辦實業的限制,實行某些提倡工商業的措施。無錫的 近代工業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和國內其他城市的工業開始時大多是官辦(包括「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不同,無錫的工業一開始便是民族資本興 辦的。1895年,楊宗濂、楊宗瀚兄弟創辦業勤紗廠,成為無錫近代工業企業的濫觴。1900年,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與朱仲甫合夥創辦保興麵粉廠,匡仲謀創 辦亨吉利布廠。1904年,周舜卿開辦裕昌絲廠。以棉紡織業、繅絲業、麵粉加工業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業如雨後春筍在無錫興起。自1895年至1913年, 無錫共建工廠19個,平均每年1個。從1914年至1933年20年間,共建工廠182個,平均每年9個。至1937年日軍侵佔無錫前夕,無錫已擁有工廠 315個,產業工人6.3萬人,年總產值7726萬元。繅絲廠和繅絲車數量,分別佔全省的94%和95%,居全國城市首位。紗錠 24萬多枚,布機 3500多台,分別佔全省的38%和92%。麵粉工業無論是工廠數還是生產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業產品的產量,棉紗佔全國0.8%,麵粉佔12%,蠶 絲佔40%。

據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國工業調查報告》統計,無錫在全國6個主要工業城市中,產業工人數占第二位,工業產值僅次於上海、廣州,居第三位,資 本總額居第五位。由於貸款業務興旺,放大於存,資金缺口很大,經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調劑,因而無錫成為江浙一帶著名的「放款碼頭」。無錫盡管是國內民族工業 發展最快和民族工業企業較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民族工業的發展始終充滿艱險和曲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嚴重經 濟危機,給無錫民族工業以沉重的打擊。所幸無錫一批實業家勵精圖治,改進企業管理,加強技術改造,才使企業轉危為安。1937年底日軍侵佔無錫後,無錫的 經濟更遭受空前的浩劫。

日軍在無錫殺害1.4萬餘人,燒毀廠房2.8萬多間,商店店堂5.4萬多間,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萬間,搶走糧食545萬余石,財產損失20730萬元 以上。民族工業遭受致命的摧殘,許多工廠變為一片廢墟,「繁華之區變成瓦礫之丘」。無錫經濟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經濟有所復甦,棉紡 織業、交通運輸業恢復較快。但這種景象沒有維持多久。由於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內戰,無錫經濟陷入困境,民族工商業經營困難,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 年4月23日,無錫解放,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年,無錫市國民收入為0.71億元,社會總產值2.08億元。解放初,無錫市人民政府採取措施, 整頓和恢復發展經濟。在城市,將敵逆資產和官僚資本收歸國有,建立起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同時組建發展合作經濟,對私營工業積極扶持。在農村,發動群 眾,開展土地改革。經過1950~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無錫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53~1957年,無錫市在制訂、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營的工商企業共2182戶,其中工業 819戶,商業697戶,交通運輸業368戶,手工造船業298戶。5371戶個體手工業者與原來的116個社組成199個合作社。至年底,在農村建立高 級社147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無錫市開展「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在此期間,發展了一批新的工業門類,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業項目,社隊工業(後改鄉鎮工業)也應運而生。但由於在所有制上急於過渡,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造 成人力、財力、物力的嚴重浪費和經濟比例關系的失調。1960~1962年,全市經濟出現嚴重困難。1961年起,無錫貫徹執行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 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過調整,無錫市經濟形勢逐年好轉。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的生產秩序受到破壞和干擾,生產下降,商業網點大 批撤並,集市貿易關閉。1969年後,生產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無錫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1978 年後,無錫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時期,經濟總體實力明顯增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著重調整農業、輕 工業、重工業的比例關系,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1980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首先在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公社、大隊建立為農服 務的經濟實體。糧食種植逐步向種田大戶集中。全面推廣無錫縣堰橋鄉鄉鎮工業「一包三改」(實行以經理、廠長為主的經濟承包責任制,改幹部任免制為選聘制, 改工人錄用制為合同制,改固定工資制為浮動工資制)的經驗。全市農村形成以鄉鎮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在城市,自1984年起,無錫進入工業化初期,開始以 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為重點,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

同時,對計劃、財稅、金融、價格、物資、勞動工資、外貿等體制進行初步改革,培育和發展各種生產要素市場,陸續建立物貿中心、鋼材、化工輕工原料、木材建 材等生產資料市場。商業、供銷、糧食部門也建立一批貿易中心。集市貿易興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向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引進競爭機制,深化企業內 部改革的深層發展。還進行科技體制改革,改撥款制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和課題承包責任制;放寬對科研人員的政策。進行教育結構改造,將職業大學改建為江南 大學,擴建教育學院和無錫廣播電視大學,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成人高校堅持走聯合協作道路,擴大辦學功能。

1993 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378元,在江蘇省率先達到小康標准。1993年後,無錫經濟呈加速發展態勢。對農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機械化水平、科學種養 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等都有較大提高,耕地保護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農業雙層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向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迅速發展。在土地面 積逐年減少、人口逐年增長的情況下,糧油和主要副食品的產量保持較高的生產水平。工業在調整結構、提高水平、擴大規模、增強後勁方面取得新的成績。企業改 革向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轉換機制深化,國有企業加快了進入市場的進程。全市組織一批重點建設和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形成了一批集團化 企業。鄉鎮工業通過上規模、上水平得到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顯著增加,經濟素質明顯提高。順利實施國家部署的財 稅、金融、外貿、投資等體制改革。市場體系進一步發育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逐步顯示出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了步伐。整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 明顯提高。

個私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對外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滬寧高速公路無錫段、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無錫機場 通過初步改造,開通了5條國內航線。縣鄉公路在基本實現村村溝通的基礎上,道路等級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內外暢通的交通網路。市內以路橋建設為重點, 加快了城市布局調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擴建了一批幹道、橋梁,新建了火車站廣場。

市區建成區面積逐漸擴大。一批新型城鎮正在興起。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較快發展。以治理太湖為主導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鄉抗洪防 災能力明顯增強。各類教育協調統籌發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體的高中階段教育逐步普及, 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步伐。教育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每年組織實施國家和省級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高速增 長。創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劇目。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率接近100%。體育、衛生、環境保護、計劃生育、老齡工作都取得 了可喜成績。

1981年,無錫市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經濟開始向城鄉一體化方 向發展。1984年列為全國13個較大的市和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給無 錫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無錫已建成以紡織、電子、機械、化工、醫葯為主,門類比較齊全,配套協作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沿海地區具有較大規模、較高 水平的現代工業城市,並跨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投資環境40優的行列。

⑹ 我愛你們啊,中國 這篇課文的資料是什麼

桂林山水
說起「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謂家喻戶曉。但這一不朽名句的出處,卻鮮為人知。

801年前的宋代,時任廣西提點刑獄兼權府事的王正功,在為赴京城趕考的桂林考生餞行的宴會上,當眾賦詩,最早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在對獨秀峰石刻進行清理時,意外發現這里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

由於宋代旅遊的發展,不少人留下了與王正功類似的溢美之詞。如張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鄧公銜的「桂林岩洞冠天下」,曾幾的「江山清絕勝中原」,張孝祥的「桂林山水之勝甲東南」等等。其中,南宋末年的李曾伯在《重修湘西樓記》中直書「桂林山川甲天下」,與王正功的提法十分類似。

另外,據目前考證發現,歷史上最早贊美桂林山水的文章出自南北朝時的大學者顏延之。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他來到桂林獨秀峰遊玩,感悟山水之際,揮筆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的詩句。

絲綢

絲綢,是由蠶的蠶繭抽絲後編製取得的天然蛋白質纖維,再經過精心編制而成的紡織品,蠶的發生期一般從桑樹發芽時開始,蠶子發生時稱為催青期、要在空氣流通,溫、濕度適當的室內保護12-13天。使蠶子孵化、孵化出來的蟻蠶只有3mm長,0.5mg重,經過桑葉飼養25-28天,蠶成熟前長7.5-9cm。重約4-5g,在整個育蠶期中,對於濕度通氣、飼葉、清除蠶所排泄的蠶沙和碎葉,到蠶熟後上簇作繭,是一系列較細致的工序。
蠶熟上簇作繭之後,下一步就是繞絲。為避免蠶繭在貯存期間活蛹化蛾,簡單的烘繭殺蛹設備會利用熱能殺死鮮繭繭腔中的活蛹,並除去適量水分。繅絲的方法很多,按繅絲蠶繭沉浮的不同,可分為浮繅、半浮繅、沉繅三種,蠶繭的浮沉主要取決於煮繭後繭腔內吸水量的多少。將煮熟繭繅成生絲,要經過索緒、理緒、集緒、捻鞘、絡交、卷取、乾燥等工序。蠶繭經由繅絲機繅製成生絲後,便進入了絲織階段。
一條蠶短短的一生吐出的絲卻有1000米長,做一條領帶需要111個蠶繭,而做一件女士上衣則需要630個蠶繭。
絲是桑蠶在桑樹上所吐出的纖維。蠶絲是一種生態學非污染的天然纖維。具有其它纖維及加工品無可替代的獨特性能和無可比擬的旺盛生命力。經過染織而成的各種色彩絢麗的絲綢面料,更易縫制加工成各種高級成衣和室內裝飾品、旅遊紀念品及眾多工藝美術品,難怪國外消費者將絲綢譽為「美的源泉」。
另外,用真絲綢為衣料做成的絲綢服裝,對人體有保健作用。自古以來,真絲就有"絲綢皇後"的美譽。到了現代,人們又賦予了它"健康纖維"、"保健纖維"的美稱。因此,真絲纖維的保健功能是任何纖維都無法相比的、無法替代的。真絲纖維中含有人體所必須的18種氨基酸,與人體皮膚所含的氨基酸相差無幾。故又有人類的"第二皮膚"的美稱。穿真絲衣服,不但能防止紫外線的輻射、防禦有害氣體侵入、抵抗有害細菌,而且還能增強體表皮膚細胞的活力,促進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同時對某些皮膚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另外,由於特殊的吸濕性和透氣性,還有調節體溫、調節水份的作用。

景德鎮陶瓷
景德鎮地區的制陶業「始於漢世」(東漢,公元25-220年),此時的陶器「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邇俗粗用」,並不遠銷。因此,影響所及,極為有限。
景德鎮地區「水土宜陶,陳(陳代公元557-589)以來土人多業此,鎮陶自陳代以來名天下。」東晉(公元317-420年)時人趙概對景德鎮陶瓷的釉胎配製,成型和焙燒等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發展景德鎮由陶至瓷的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制瓷師主」,立廟奉祀。南北朝時,陳至德年元年,京城興建宮殿,陳後主詔新平鎮燒制瓷礎進御;隋(公元581-618年)大業中,新平鎮製成「獅象大獸兩座,奉於顯仁宮」,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鎮陶瓷就已名揚天下。「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稱假玉器」,「鎮鍾秀里人陶民所燒造」,「陶玉攜瓷入關中,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揚天下」,「霍窯,窯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潤如玉,為東山裡人霍仲初所作,當時呼為霍器」。邑志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進御。」據考古發現,景德鎮五代窯址頒布甚廣,有十八處之多,尤其是延續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窯址,規模最大,影響甚遠。這些窯址都燒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調偏灰,白的色調純正。而且,白瓷胎質細密,透光度較好,其燒成溫度已達1150-1200℃,孔隙度為0.8%,胎體白度達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盤、碗、壺、盒、水盂等,以盤碗為主。這說明,五代時的景德鎮以她為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對於宋代青白瓷的製作,對於元、明、清瓷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生產瓷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唐代燒造出潔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稱。在宋代御次殊榮,即皇帝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之後,歷經元,明,清三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時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發展到歷史顛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藝的深厚積淀,為景德鎮奠定了舉世公認的瓷都地位.景德鎮瓷器"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尤其是熔工藝,書法,繪畫,雕塑,詩詞於一爐,真是"貴逾珍寶明逾鏡,書比荊關字比蘇".典雅秀麗的青花,五彩繽紛的彩繪,斑斕絢麗的色釉,玲瓏剔透的薄胎,巧奪天工的雕塑,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在乾隆時期,景德鎮的瓷窯很多,而且分布很廣,除官窯外,還有民窯兩三百處,工匠數以萬計.這個時期生產的青花瓷畫面清晰干凈,色彩翠藍光艷,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調強烈,富麗堂皇,較之明代又有發展.創作的粉彩瓷器色調柔和,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畫激發作畫,再入窯燒製成的琺琅彩瓷器,融匯中西,異常精美,是皇宮的專用品。在這些絢麗多彩的名貴瓷器,通過各種渠道,沿著路上"絲綢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為傳播中華文化藝術,經貿交往,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宋代,景德鎮瓷器以靈巧、典雅、秀麗的影青瓷而著稱於世。這種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燒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緻細膩,有「素肌玉骨」之譽,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瑩潤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種精細的花紋,三者互相結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顏色比瓊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細秀麗,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約風姿,成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極其珍貴的品種,從而使得景德鎮躋身於宋代名窯之林。
宋代景德鎮制瓷業已呈現繁榮局面,據考古發現,宋代窯址分布多至30處,有窯「三百餘座」,陶瓷的器型也發展到數百種之多。宋代的景德鎮不僅燒造出了溫潤如玉、品種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燒造出大批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種顏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靚典雅,素凈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凈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並且標志著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徵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技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釉里紅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瓷器,燒成難度大,色彩艷麗,以至於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極其珍貴的瓷器品類。釉里紅可以單獨裝飾瓷器,亦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里紅,兩者相映生輝,極其名貴。
在高溫顏色釉的燒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設立於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燒的「樞府」瓷,胎體厚重呈失透狀,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又稱「卵白釉」)。這種潔白潤澤的樞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紅等彩瓷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也為以後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潔白」瓷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它色釉如紅釉、藍釉、金釉等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對各種呈色劑的發色規律已有熟練的掌握,使景德鎮瓷器裝飾異彩紛呈,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銀的局面,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明時的景德鎮官民競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景德鎮真正成了「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繼承前代技術並發揚光大的種類燒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鎮還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沒落的著名窯場的優秀技藝,並廣采博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新的造型、新的裝飾,真正是「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這些創新,不僅造就了明代景德鎮在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輝映千古。
永樂時,景德鎮成功地燒出了玲瓏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間,又造出精細的青花玲瓏瓷,玲瓏瓷碧綠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為一體,引人入勝。
大龍缸和薄胎瓷的燒造成功,是明時景德鎮瓷業高度技術成就和制瓷技師驚人智能的體現。大龍缸,直徑高度均達70厘米以上,通身飾以五爪龍須,形制巨大,氣勢宏偉,荘重肅穆,為帝王專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進而更現它的神秘。薄胎瓷的製作,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制瓷技師的藝術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細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紙」。
以成化閗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空前的絕作。創於成化時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閗彩工藝,開創了我國彩瓷的新時代。成化時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種,多者達六種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徵又極其鮮明,比單純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絢麗,給人以爭奇斗艷,美不勝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萬曆(公元1573-1619年)年間在成化閗彩的基礎上創出了青花五彩,改變以閗彩中僅青花是構成整個圖案的決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構成整個圖案的一種顏色,青花和紅、黃、綠等色處於一樣的地位而沒有主從之分,這就大大豐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現力,呈現出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以及釉下藍色為主突出紅色的局面,嘉靖、萬曆彩瓷也就以圖案花紋滿窯,色彩濃艷深翠而行於世。明代彩瓷還有白地綠彩、青花紅綠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較為出名。
明代景德鎮的高溫單色釉(燒出溫度在1200℃以上)和低溫單色釉(燒成溫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發展。白瓷的製作,明代各朝都有燒造,各臻其妙。永樂的潔白甜凈;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瑩厚如堆脂,光瑩如美玉;嘉靖的純凈無雜;萬曆的透亮明快;無不使人嘆服稱奇,爽心悅目。明代單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還有永樂、宣德的紅釉和藍釉,以及成化孔雀綠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黃釉。明永樂時的鮮紅器亦稱「祭紅」,釉厚如脂,光瑩鮮艷,有「永樂之寶」之譽,贏得「永器鮮紅最貴」的評價。宣德年間的寶石紅釉又比永樂鮮紅釉更勝一籌,釉汁晶瑩似紅寶石,胎質細膩堅致,極其名貴。明代的藍釉瓷器,在宣德時燒造較多,後人把它和白釉、紅釉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鎮制瓷業,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無論是產品造型、裝飾技法、還是裝飾題材、裝飾風格,都達到了「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諸巧妙,於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尤各極其勝」的極度繁榮境界,制瓷技術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時的景德鎮「延袤十餘里,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萬,藉此食者甚眾,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語》),「利通數十省,四方商賈,販瓷者萃集於斯」。與明代一樣,清代也是官窯民窯並存共榮,並且均有名窯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窯廠,名窯輩出,創新層出不窮。康熙年間著名的官窯有「臧窯」、「郎窯」。康熙年臧窯,「廠器也」,為督陶官臧應選所造。臧窯的主要成就是單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紅均極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艷麗純凈,瑩澈明亮,層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譽,別具風格而「獨步本朝」,尤其是民窯青花更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發明了釉上藍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個轉折點,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佔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隨著色彩的增多,金彩的運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紅、霽紅等地上描金的單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鮮艷富麗,光澤透澈明亮。郎窯,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御窯時生產的瓷器。郎窯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窯器而著稱。郎窯的傑出成就,是仿製明宣德祭紅釉而創制的以郎窯紅為代表的顏色釉,郎窯紅,「華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艷的色澤,猶如凝結的牛血一般鮮紅(故也稱其為牛血紅),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開片,既象玻璃般光澤鮮艷奪目,又象紅寶石一樣瑰麗,極為名貴,為歷代珍品。康熙時還曾燒制出與郎窯紅齊名的色調淡雅的缸豆紅,也稱美人醉;用詩「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形容它極為貼切。在五彩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於康熙朝始創的粉彩,到雍正年間獲得空前的發展,並且有「清一代,以此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摻入,加上國畫沒骨法渲染手法的運用,突出了書畫的陰陽、濃淡、深淺的立體感,同時粉彩燒成溫度較古彩低,色彩對比比較和諧;因而顯得粉潤柔和,色彩豐富絢爛雅麗,形象逼真,構圖文雅雋秀,所謂「鮮嬌奪目,工緻殊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集詩、書、畫、印於一身而又以瓷器藝術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窯,成就輝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歲之身協理窯務,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質、釉面、器型、品種、工藝手法、裝飾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繪,無論仿古,無論創新,無不登峰造極。正如《景德鎮陶錄》所述:「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金。又仿效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種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窯至此,集大成矣!」。從乾隆中期開始,景德鎮的瓷業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趨衰落,道光以後,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解放,景德鎮瓷業一直處於蕭條狀態,「故乾隆一朝,為清極盛時代,亦為一代盛衰之樞紐」《飲流齋說瓷》。
清末和民國時期,戰爭不斷,景德鎮陶瓷走下坡路。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景德鎮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了景德鎮十大瓷廠。
景德鎮市人民瓷廠,1956年由公私合營的華光、群益、光大三個瓷廠合並而成,稱「景德鎮第三瓷廠」,1957年更名新平瓷廠,1969年改為現名;
景德鎮市建國瓷廠,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鎮解放後第一家國營企業;
景德鎮市藝術瓷廠,原名工藝美術瓷廠,建於1960年,1972年改為現名;
景德鎮市紅星瓷廠,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廠合並而成;
景德鎮市紅旗瓷廠,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廠合並而成;
景德鎮市為民瓷廠,1965年建成投產,原名高級美術瓷廠,1966年改現名;
景德鎮市宇宙瓷廠,原為建國瓷廠第一分廠,建於1954年,1958年與第十三陶瓷手工業合作社和第四瓷廠後改現名;
景德鎮市東風瓷廠,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資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營,1956年稱第一瓷廠,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廠的一部分並入,改稱現名;
景德鎮市光明瓷廠,1961年由紅旗瓷廠一部分劃出成立;
景德鎮市景興瓷廠,1961年由華電瓷廠的幾個分廠和國光瓷廠合並而成;
景德鎮市新華瓷廠,原屬新平瓷廠(今人民瓷廠)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鎮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廠 華風瓷廠。 {景德鎮市華風瓷廠,1978年籌建,1985年投產}。
自90年代開始十大瓷廠和華風瓷廠因經營不善陸續停產。

先這些吧,(*^__^*) 嘻嘻……

⑺ 蘇州絲綢的歷史

蘇州是絲綢的故鄉,太湖流域留存有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見證著絲綢歷史的悠久。園區唯亭鎮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紡織品實物殘片;吳興錢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絲織品實物;吳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紡輪和骨針 ,以及帶有絲絞紋和蠶紋的陶,這都說明了蘇州古代先輩很早就掌握了養蠶紡絲的技術。

蘇州在上古時期屬九州中的揚州,夏禹時就有絲織品土貢「織貝」一類的彩色錦帛。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國觀禮時,曾將吳國所產的縞帶贈給鄭相國子產。據《史記》載: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吳楚兩國因爭奪邊界桑田,曾發生大規模的「爭桑之戰」,說明蠶桑之利在當時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吳國都城就在蘇州,至今還保存著與絲綢遺址有關的織里、錦帆涇等地名。

三國東吳時,絲帛之饒,衣復天下,蘇州絲綢已發展成為「瞻軍足國」的重要物資。 南北朝時,有日本使者求吳織、縫織女工歸,《日本書紀》亦有相應的史實記載。

隋唐時,蘇州屬江南東道,絲綢貢品數量最多,土貢有絲葛、絲綿、八蠶絲、緋綾。韓愈曾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千九。以今觀之,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五郡又居兩浙十九也。」當時有「蜀桑萬畝,吳蠶萬機」的說法,形容長江流域蠶桑紡織業的發達。

兩宋時期,據《宋史紀事本末》:「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壬午春三月,命宦者童貫置局於蘇杭。」蘇州、杭州、成都為當時聞名全國的三大織錦院。蘇州的宋錦最為著名,緙絲名家沈子蕃、吳子潤亦出於蘇州。《吳門表隱》記載:元豐初(1078年)城內祥符寺巷即建有機聖廟(又名軒轅宮),還有新羅巷、孫織紗巷(今古市巷裝駕橋巷之間及嘉余坊)等生產紗羅的地方。虎丘塔和瑞光塔分別出土了五代北宋時期的刺綉、絲織經袱和經卷絲織縹頭。

元代時,在至正年間(1341——1368年),建織造局於平橋南。當時有名的蘇杭五色緞,行銷國外。盤門張士誠母曹氏墓出土有大批隨葬錦、緞、綢、綾、絹等衣服。有保存完好且工藝精美的織錦緞被、提花龍鳳衣帶、綉花鞋、正反緞、雲龍紋及各色花紋袍襖裙等絲織品。

明代蘇州絲織業的興盛超越前朝。明初,洪武元年(1368)即在蘇州設織染局,局址在天心橋東(今北局人民商場)。明代中央內府司禮監有蘇杭織造太監一員,專司蘇杭織造,派駐蘇州。萬曆年間,織造太監因一味營利,仗勢橫行,激起民變。在蘇州山塘街五人墓側,至今有明義士葛賢墓遺跡。在定陵展覽館和故宮博物院,陳列的明代絲綢產品,每匹綢緞的段首都有封簽,上面印著織造年月、織品名稱、尺寸、委官及機織工匠的姓名,大部分來自蘇州,還有參加過當時反抗宦官稅吏斗爭的工匠名字。北京慈因寺發現明代萬曆年間蘇州織造的四件錦緞等。虎丘新莊王錫爵墓出土有忠靖冠服、織銀錦帛、龍紋緙絲等。

明代蘇州絲織業極為繁盛,據張瀚《松窗夢話》載:「大都東南之利,其莫大於羅、綺、絹、紵,而三吳為最。既余之先世亦以機杼起家,而今三吳之以機杼致富者尤眾。」顯然僅有官署的織造是不夠的,民間的機戶也生機勃勃。由於絲織業的興盛,新興了一批市鎮,如盛澤、震澤等。乾隆《吳江縣志》稱:「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業,始稱為市」。到明末,盛澤已經發展成為絲織手工業大市鎮,擁有人口五萬。在蘇州有盛澤綢庄所設的庄船專用船埠碼頭。舊址在閶門內水關橋臭弄口(今閶門飯店河埠),原址現稱為「盛澤碼頭」,遺跡尚存。

清代時在順治三年(1646)設蘇州織造局,分為南北兩局:南局名總織局,在葑門內帶城橋東(局址在今市十中校址及孔付使巷內);北局名織染局,仍以明織染局址改建。官府織造的產品分為上用和官用兩種,除織造各式龍袍、莽袍、補子、緞匹、宮綢等以外,還有各種臨時差派,如皇帝大婚、皇太後萬壽貢、端午貢等。與官府織造發展的同時,蘇州民間絲織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據乾隆《長洲縣志》卷十六載:蘇州「織作在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又據記載:乾隆三十五到四十五年間(1770~1780),蘇州的民辦手工業織機已發展到一萬數千。如石恆茂英記、李啟泰、杭恆富祿記、李宏興祥記等紗緞鋪,都是在乾隆前後開設的。清代蘇州絲織產品,除宋錦、緙絲、龍袍等類外,主要有漳緞、織金、閃緞、妝花緞、摹本緞、貢緞、天鵝絨、高麗紗、花素累緞、陀羅經被、百子被面等,工藝技術均有較高水平,暢銷國內外,外銷約佔60%,銷往朝鮮、安南、緬甸、印度等國家。

1912年9月在閶門內下塘原清代寶蘇局內,創設江蘇省立第二工場,產品有江綢、提花絲光布等。1914年謝守祥等在齊門路首先創辦蘇經紡織廠,將木機改進為手拉鐵機工廠。1917年陸季皋等在倉街開辦振亞織物公司。同期又有延齡冠記、甡記、東吳、程裕源、廣豐、洽大等絲織廠相繼開設,到1921年共有綢廠十四家。1913年起蘇州開始使用進口人造絲,用於製造衣邊和織帶業原料。1922年起正式採用人絲原料,與真絲交織,生產軟緞、線綈等產品。織物品種逐步更新,織機設備亦有所改進。1922年蘇經紡織廠首先以引擎傳動,試驗改進鐵木手拉機為電力織機。1925年振亞廠亦改裝電力機試製成功。織機改進的結果,使產量大增,效果顯著,各廠紛紛改機。從此蘇州絲織工業由手工業工場轉入了近代工業的發展道路。1931年前後蘇州盛行廠絲和人絲交織的錦地縐等新產品。

1937年抗戰前夕,蘇州有綢廠93家,紗緞庄77家;年產綢緞共28萬8千匹。主要產品有塔夫綢、古香緞、織錦緞、喬其絲絨、毛葛、雙管綃、博士呢、碧縐、錦地縐、軟緞、中華緞等一百餘種。蘇州淪陷期間,絲織業一度停頓後,先後恢復生產,但備受摧殘。在勝利前的1945年初,蘇州絲織業尚有97戶,另有紗緞庄25戶,產品主要有大偉呢、格子畢縐、金玉緞、九霞緞、大富貴織錦被面、花素累緞、陀羅經被等等。抗戰勝利後,蘇州絲綢業有所恢復,到1949年4月蘇州解放時,尚有綢廠99戶。

建國初期,外銷斷絕,內銷呆滯,絲織業困難重重。1951年我國對東歐國家展開以絲織品換鋼材的易貨貿易,促進了絲綢外銷。蘇州塔夫綢被譽為「塔王」。國內通過開展城鄉物資交流會,活躍了內銷渠道,促進了絲織工業的發展。到1951年底,生產規模已恢復到建國前舊觀。

1954年到1956年公私合營高潮中,蘇州市區原有六十四家私營絲織廠、三家公私合營廠和十八家漳絨廠先後合並,成為振亞、東吳、光明、新蘇等四家絲織廠和新光漳絨廠及二個漳絨合作社(後改東風絲絨廠)。此後絲綢業形成專業化生產體系 ,絲織機台和經濟效益都有顯著提高。

1963年試織成功第一隻合纖和人絲交織新產品「爛花綃」;1965年經過鑒定,完成了機織滌綸長絲人造血管的研究製造;光明廠製造成功自動接經機。1970年後開始建立化纖原料生產。

1980年起改變原有單一的統購統銷,改為與自產自銷相結合。1980年東吳廠引進劍桿織機;1982年振亞廠引進噴水織機等新型無梭織機,加速了絲織工業的機械化、自動化和電子控制的進程,蘇州絲綢產品也不斷得到更新。1982年花色品種已增加到十九個大類,160多個品種,2000多隻花色,產品暢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蘇州絲綢從建國後躍上一個新台階,從繅絲、染絲、絲織、絲綢印染和絲綢機械等企業;建立蘇州絲綢科學研究所、絲綢工學院、絲綢檢驗所和絲綢職工大學等科研教育單位,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絲綢工業體系。

九十年代末,蘇州工業進入產業調整轉型期,蘇州絲綢工業實行產業轉移,四大綢廠等也隨之完成了歷史使命。建立於1991年的蘇州絲綢博物館,之所以能建館是有賴於各大綢廠的贊助。我們是不能忘記的,因此,我們不只是有責任、有義務 ,更是一種使命感,把蘇州歷史上傳統的絲綢產品來傳承下去。

可以說蘇州的歷史是與絲綢的歷史相始終。無論是新舊石器遺址,還是春秋吳王宮的織里(這是中國最早的織造官署),都無不見證著絲綢歷史的悠久。蘇州的發展也隨著絲綢業的興盛而興盛,明清時期,蘇州能成為一方大都市,都與此息息相關。蘇州至今留存有很多與絲綢相關的各個時期的歷史遺址,是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記載著曾經的輝煌和榮耀。建國以後,蘇州的絲綢工業也是當之無愧的利稅大戶,在對外貿易,出口創匯,為蘇州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如果說絲綢、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張國家名片,那麼絲綢就如一位市長所說的,是蘇州的一張燙金的城市名片。

歷史上蘇州的絲綢產品一直綿延不絕,從春秋時期的吳縞,到三國兩晉時的吳綾;從隋唐時期的八蠶絲、緋綾到宋錦、緙絲;宋、元、明、清時期設置官府織造局,產品更是名目繁多:主要有漳緞、織金、閃緞、妝花緞、摹本緞、貢緞、天鵝絨、高麗紗、花素累緞等。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伴隨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工藝產品,閃爍、繼承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光輝。這其實是前人給予的最豐厚的饋贈。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使其發揚光大。雲錦、蘇綉、宋錦已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雲錦、蘇綉是比較成功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另一方面,是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產品亟待拯救,如何把歷史文化遺產轉化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商業產品,走向市場,並由市場需求而發展壯大,這正是我們所需努力的,做到這一點,我們就無愧於前人,無愧於我們的歷史文化。

⑻ 黟縣的經濟發展

2009年,黟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78億元,比上年增長12.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706萬元,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9億元,增長37.5%。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9.4:41.4:39.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7%、55.7%、40.6%。
2012年,黟縣地區生產總值20.8億元,同比增長9.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億元,增長3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億元,增長15.1%;固定資產投資24.2億元,增長20.3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15.7:48.5:35.8。 黟縣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已建成面積1.9平方公里,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8億元,入園企業58家,提供就業崗位4000餘個,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75.4億元,基本形成了以繭絲綢、果蔬食品、旅遊商品、機電製造、高檔紡織、木竹精深加工為主的特色工業體系。
建國前,黟縣工業基礎薄弱,城鎮以「三坊一店」(糟坊、醬坊、爐坊、糕餅店)為主體、其次是鐵、木、竹、棕、縫紉、糧油(水碓、油榨)、織薴麻布加工業及石灰窯、紙槽等。焦福泰油紙傘、源頭薴布、胡永興蚊香、程三元毛筆為黟縣較有特色的產品。民國14年(1925年),培本布廠開始使用人力鐵木織布機。民國20年,城區創辦私營光寰電氣廠。民國31年縣政府開辦民生染織布廠,為黟縣唯一的官辦工廠。至解放前夕,全縣沒有一個煙囪,沒有一台動力機。但縣人旅外辦實業、從工者很多,江西景德鎮市就有11家工業企業為黟縣人開辦。
1952年,全民所有制的黟縣酒廠和公私合營企業黟縣電燈廠建成投產。同年,8名鐵匠組成黟縣鐵業生產小組。1956年,全縣35個手工業行業852人,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組成8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12個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成立黟縣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逐步把手工業的經濟納入國家計劃軌道。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67.6萬元,比1949年增長8倍。1958年,為追求高級形式,把全縣手工業按一行一業組建規模較大的生產合作社,拆點搬家,集中生產,統一核算,在大辦工業的號召下,採掘、冶煉、機械、化工、輕工、紡織等工業企業競相上馬,計劃比例失調,出現工業增產,商業積壓的畸形現象。其間大辦鋼鐵,縣財政支出13.5萬元,毫無效果。同時,西武、和平、東源、洪星、際聯、漁亭、美黃7個鄉的鐵、木、竹、縫、棕5個行業的28個手工業單位281人,與各鄉信用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四社合一」。縣手工業聯合社的農具廠、木器廠、機瓦廠、竹器廠、石灰廠和縫紉、五金、皮革、棕業、鍾表等10個合作工廠(社、組)及美溪綜合廠共393人,全部下放到公社。1959年,黟縣、祁門縣並縣時,黟縣手工業聯社因所屬10個手工業企業455人下放到黟城公社而全面解體。
1961年後,關閉了全民所有制碧山野生植物油廠、黟縣陶器廠;縣辦的石山磚瓦廠、雨傘廠轉為集體所有制企業;成立集體所有制鐵業、木業、工藝生產合作社和白鐵小組,縮小了黟縣紡織廠生產規模;收回鄉間名師巧匠396人,重新組建城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7個。1962年,全民所有制企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為1311元,1965年為3423元,年遞增28%。1970年起,開始發展「五小」(小煤窯、小鋼鐵、小化肥、小水泥、小農機)工業,小型工廠應運而生。至197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年遞增15.8%。
1979年,停辦農葯廠,新建黟縣軸承廠;農村10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從二輕系統劃歸社隊企業系統,鄉鎮工業異軍突起。工業企業經營由單一的生產型轉為生產經營型。同年,在石煤綜合廠和五金廠試點推行工業企業經濟責任制。1980年增加軸承廠、輕機廠為試點企業,1981年在全縣工業企業中推開,取得顯著效果。到1983年,黟縣工業總產值達1310萬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扭轉了黟縣預算內工業利潤倒掛,依靠財政補貼的被動局面。
1984年,全縣工業企業整頓結束,企業素質提高,黃山軸承廠202型軸承獲1984年安徽省優質產品證書,縣電力公司獲安徽省電力系統1984年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稱號,黟縣酒廠吉陽牌白酒獲1985年徽州地區酒類評比第一名。
1985年,全縣有電力、機械、電鍍、軸承、石煤利用、汽車修配、五金、建材、森工、釀造、糧油、食品、飼料、制茶、印刷、塑料、造紙,製鞋、服裝、繅絲、紡織、林化等20多個行業,79個工業企業(其中全民所有制15個,集體所有制24個、鄉鎮工業40個)。全民所有制職工1280人,集體所有制職工765人,鄉鎮工業從業人員650人。工業企業有中、初級技術職稱人員39人(其中工程師4人)。固定資產凈值86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635萬元,集體所有制87萬元,鄉鎮工業143萬元)。機械總能力19114千瓦(其中全民所有制16558千瓦,集體所有制639千瓦,鄉鎮工業1917千瓦)。工業總產值2047萬元,為1949年的27倍。1985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9.02%上升為42.37%。
2012年,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實現7.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9%,規模以上工業30家,比上年增加4家,實現增加值3.69億元,同比增長13.7%。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生產:軸承380萬套,下降51.6%;罐頭5220噸,增長22.7%;白廠絲599噸,增長8.8%;纖維板4951平方米,下降32.1%。工業經濟效益有所下滑。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效益綜合指數為189%,同比下降54.3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9109萬元,增長4.6%;實現利稅9017萬元,下降12.7%;實現利潤總額5505萬元,增長6.8%。
2012年鞏固擴大「12555」重點企業培育成果,中綉飛梭、新達機械、金坑源紙業等企業加速發展,特色工業初具規模。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增長12.5%。工業招商取得新成效,新簽康師傅瓶裝水、LED燈具、汽車配件等項目10個,協議投資4.2億元。 絲織業 繭絲綢產業是黟縣經濟的又一支柱產業。八十年代初,從一個鎮辦集體繅絲廠起步,二十年後,黟縣已發展有桑園4.5萬畝,年產鮮繭2000噸;2013年有規模以上繅絲企業兩個,年繅白廠絲400噸,其中華盛絲綢集團的生產規模名列安徽省第二;一個規模以上捻線企業,年產捻線絲260噸,名列安徽省第一。 黟縣耕地面積8249.2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62%。農村經濟以傳統的林、桑、茶為主,糧食自給。桑、茶、果、竹、木等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以葉村為代表的蠶桑基地、以溪下村為代表的有機茶基地、以五里村為代表的桃業基地、以胡門村為代表的皖南花豬養殖基地。華盛絲綢、惠達食品、桃源罐頭、千磨竹業、杉森木業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竹針全國市場佔有率70%以上,白廠絲產量居全省縣域前列,五溪山毛峰、「AH2糖水板板栗罐頭」等榮獲安徽省名牌產品稱號。黟縣先後榮獲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基地和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2012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902元,增長15.5%。
黟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較多,有以生產糖水板栗、箬葉、微菜乾、竹筍罐頭等系列產品的食品企業,其糖水板栗產量在全國同行中名列第一,產品95%以上出口海外。黟縣臘八豆腐、宏潭豆腐乳等傳統手工藝製作的產品,也從手工作坊里走進大型超市。黟縣的茶葉製作久負盛名,其中以黃山毛峰、五溪香芽、西遞翠眉等品種尤為出名。
建國前,由於封建制度的限制,官、商的盤剝,生產方式的落後和自然災害的侵襲,黟縣的糧食單產只有100多公斤。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版的《黟縣志》載:「歲收不給三月」。民國23年(1934年)資料記載,全縣糧食總產1262萬公斤。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僅1079.18萬公斤,單產100.5公斤;油料總產36.27萬公斤,單產16公斤。農業總產值為634萬元。
建國後,黟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採取各種改革措施,促使農業生產穩定增長。1949年,實行減租減息,1950年至1951年,進行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土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1952年,總產上升到1625.61萬公斤,1953年至1957年,實現農業合作化,農民依靠集體力量,開展農田建設,提高了抗禦災害能力,使糧食產量穩步上升,1957年,糧食總產達2036.07萬公斤,1958年,由於左的思想路線的影響和工作上的失誤,糧食生產下降,1960年,糧食總產只有1623.14萬公斤。1962年開始,經過三年的恢復調整,糧食產量有了回升,1965年,總產達2296.13萬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間,糧食總產增長緩慢。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進行農村體制改革,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29533畝,單產302公斤,總產上升到3908.07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2.6倍,油料總產147.71萬公斤,比1919年增長3.1倍;農業總產值達3266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為1949年的6.38倍;茶葉、蠶桑、畜牧、水產及其他農副業生產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黟縣從1953年起,糧食、油料自給有餘,1953年至1985年,全縣農民向國家提供商品糧食共26827萬公斤,食用油脂297.84萬公斤,和大量的豬肉、禽蛋、魚、茶葉、蠶絲、薴麻、香菇等農副產品。
2012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完成56608萬元,同比增長3.4%,其中:農業產值21832萬元,增長4.5%;林業產值13899萬元,增長2.7%;牧業產值17543萬元,增長1.3%;漁業產值519萬元,增長117.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815萬元,增長2.2%。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的產業構成由2011年的37.8:24.7:32.1:0.4:5.0調整為38.5:24.6:31.0:0.9:5.0。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達9950公頃,同比增長0.8%,其中:糧食種植面積5089公頃,增長0.5%;油料種植面積2890公頃,增長0.5%;蔬菜種植面積1444公頃,增長1.8%。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多減少。其中:糧食總產量27001噸,增長4.7%;油料產量4001噸,增長3.9%;茶葉產量1535噸,增長3.6%;蔬菜產量20048噸,增長1.9%;葯材產量91噸,下降4.2%;瓜果產量1480噸,增長1.6%;糖料產量714噸,增長2.0%;水果產量2097噸,下降0.3%;肉類總產量5240噸,增長1.7%;蠶繭產量1759噸,下降4.5%;禽蛋產量663噸,增長1.4%;水產品產量560噸,增長16.2%。
2012年黟縣連續四年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五里桃業協會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集體」,宏村鎮、洪星鄉竹筍基地被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毛竹筍)標准化基地」。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7家,省級專業合作示範社2家、市級示範社4家。實現農業總產值5.7億元。新增新農村建設「十有」達標村5個、基本達標村6個。 黟縣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優秀文化遺產,旅遊業已逐漸成為黟縣經濟的主導產業。
全縣共有景區景點13處,其中5A級、4A級、3A級景區各2處,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個,省級農家樂旅遊示範點4個、星級農家樂示範戶19家市級、旅遊專業村8個,三星級以上飯店4處。擁有國家級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2家,省級1家;旅遊商品個體私營作坊150多個,形成4大類、1200多個品種的旅遊商品系列,多種旅遊商品在國家、省級旅遊商品博覽會和工藝品設計大賽上相繼獲得100多個大獎。先後榮獲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全國文化旅遊示範縣」、「中國最具文化魅力旅遊名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十大縣域旅遊之星」等稱號。
2009年,旅遊接待403.16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63億元,旅遊商品購物市場營業收入達6000多萬元,旅遊對財政收入貢獻率超過20%。2012年旅遊接待量完成1010萬人次,增長31.7%;實現旅遊總收入75億元,增長32.5%。

⑼ 研究無錫歷史文化 作文

作文好像沒有,先給你個無錫歷史教育網http://www.cnhistory.com/

小資料:
1.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十一世紀末,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從陝西來到江南,定居梅里(現錫山市梅村鎮),號稱勾吳。他帶領當地居民興修水利,農耕蠶桑,促進了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的融合,開創了吳文化。公元前202年正式建縣,因境內錫山錫、鉛源枯竭而取名「無錫」。歷史上,由於帝王君侯之變遷,時稱無錫縣,時稱有錫縣,自公元497年, 無錫縣名稱沿襲不變。1949年設無
錫市。

2.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於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 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誌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志》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 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一說法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 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鳥」。

3.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 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 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

4.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 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 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5.歷史之變革: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 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6.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蹈輔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 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 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 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7.無錫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春秋時期,吳國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上、軍事上也十分強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無錫已有冶鐵、鑄銅、制陶、髹漆等手 工業門類,農業生產已使用鐵器農具和牛耕技術。六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遷,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商業貿 易開始形成。唐、宋時期,無錫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的輪荒耕作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 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 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市場繁榮。無錫成為富庶江南的一塊寶地。

明清時期,無錫依憑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水陸交通和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錫西北的芙蓉湖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 田。農業上由於精耕細作,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麥,秋收禾稻,中年之歲,畝得三石」,成為全國「米倉一區」。隨著手工業的興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無 錫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米市:早在元代,無錫已是鄰近縣上交漕糧的集中地。明代,由於興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術的推廣,無錫糧食產量穩 定,無錫之米與蘇杭之帛、淮揚之鹽、浮梁之瓷、溫州之漆相提並稱。至清代前期,無錫稻米集散不僅經營規模、交易數量居江蘇各縣之冠,而且成為漕糧的主要采 辦地和「產者輸之,購者集之」的糧食餘缺調劑市場。至雍正、乾隆年間,無錫米市已初具規模,「米豆之業甲於省會」,「皖豫米商紛紛麇來,浙東糴販,麇不聯 檣」。

布碼頭:隨著無錫米市的形成與發展,北方地區,特別是蘇北淮揚、高寶湖等產棉區的棉花由購米船隊運至無錫,無錫鄉間棉紡織業十分興盛。所以,無錫盡管不種 棉花,但四鄉農村幾乎家家有紡機,戶戶織棉布。明弘治年間,無錫北門外蓮蓉橋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賈收之,擁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 不下數十百萬」。明末清初,布碼頭一度衰落。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再度興起,全縣織布木機有4~5萬台,年產土布300萬匹,佔全國棉布產量的 6.7%。各地布商雲集無錫,從北柵口至北塘,形成綿延數里的布市。乾隆年間,無錫每年經銷的土布達700~1000萬匹。無錫有「布碼頭」之稱,與漢口 的「船碼頭」、鎮江的「錢碼頭」,並稱為長江「三碼頭」。

近代無錫:近代,無錫經濟的輻射力逐漸增強,成為江南的一個經濟中心城市。無錫米市在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國戰事中被毀。戰 事以後逐漸恢復。光緒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糧轉到上海、無錫采辦,又指定江蘇各縣的漕糧在無錫集中轉運。無錫米市得到進一步發 展。至清末,無錫年辦漕米130萬石。同時,由於無錫米市粳、秈、糯品種齊全,數量充足,儲運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糧商都到無錫采購,江蘇產棉區大多也到 無錫購米。無錫成為南供民食、北輸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達600~750萬石。無錫布碼頭繼續興盛,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清末,無錫制絲業迅速發展。光 緒四年(1878年),無錫生絲產量達13.8萬斤,占蘇、常、鎮三府生絲總產量的38.83%,成為江蘇省最大的產絲縣。與此同時,蠶絲貿易十分活躍, 「一年也有數十萬斤之巨」。光緒六年(1880年),無錫輸出生絲近10萬公斤,價值48萬海關兩。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銷往周邊地區。無錫成為甲於東 南的絲繭市場。

甲午戰爭後,許多有識之士看到國家積貧積弱,主張「實業救國」。戊戌變法後,清政府也不得不放鬆對民間興辦實業的限制,實行某些提倡工商業的措施。無錫的 近代工業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和國內其他城市的工業開始時大多是官辦(包括「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不同,無錫的工業一開始便是民族資本興 辦的。1895年,楊宗濂、楊宗瀚兄弟創辦業勤紗廠,成為無錫近代工業企業的濫觴。1900年,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與朱仲甫合夥創辦保興麵粉廠,匡仲謀創 辦亨吉利布廠。1904年,周舜卿開辦裕昌絲廠。以棉紡織業、繅絲業、麵粉加工業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業如雨後春筍在無錫興起。自1895年至1913年, 無錫共建工廠19個,平均每年1個。從1914年至1933年20年間,共建工廠182個,平均每年9個。至1937年日軍侵佔無錫前夕,無錫已擁有工廠 315個,產業工人6.3萬人,年總產值7726萬元。繅絲廠和繅絲車數量,分別佔全省的94%和95%,居全國城市首位。紗錠 24萬多枚,布機 3500多台,分別佔全省的38%和92%。麵粉工業無論是工廠數還是生產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業產品的產量,棉紗佔全國0.8%,麵粉佔12%,蠶 絲佔40%。

據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國工業調查報告》統計,無錫在全國6個主要工業城市中,產業工人數占第二位,工業產值僅次於上海、廣州,居第三位,資 本總額居第五位。由於貸款業務興旺,放大於存,資金缺口很大,經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調劑,因而無錫成為江浙一帶著名的「放款碼頭」。無錫盡管是國內民族工業 發展最快和民族工業企業較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民族工業的發展始終充滿艱險和曲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嚴重經 濟危機,給無錫民族工業以沉重的打擊。所幸無錫一批實業家勵精圖治,改進企業管理,加強技術改造,才使企業轉危為安。1937年底日軍侵佔無錫後,無錫的 經濟更遭受空前的浩劫。

日軍在無錫殺害1.4萬餘人,燒毀廠房2.8萬多間,商店店堂5.4萬多間,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萬間,搶走糧食545萬余石,財產損失20730萬元 以上。民族工業遭受致命的摧殘,許多工廠變為一片廢墟,「繁華之區變成瓦礫之丘」。無錫經濟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經濟有所復甦,棉紡 織業、交通運輸業恢復較快。但這種景象沒有維持多久。由於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內戰,無錫經濟陷入困境,民族工商業經營困難,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 年4月23日,無錫解放,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年,無錫市國民收入為0.71億元,社會總產值2.08億元。解放初,無錫市人民政府採取措施, 整頓和恢復發展經濟。在城市,將敵逆資產和官僚資本收歸國有,建立起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同時組建發展合作經濟,對私營工業積極扶持。在農村,發動群 眾,開展土地改革。經過1950~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無錫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53~1957年,無錫市在制訂、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營的工商企業共2182戶,其中工業 819戶,商業697戶,交通運輸業368戶,手工造船業298戶。5371戶個體手工業者與原來的116個社組成199個合作社。至年底,在農村建立高 級社147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無錫市開展「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在此期間,發展了一批新的工業門類,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業項目,社隊工業(後改鄉鎮工業)也應運而生。但由於在所有制上急於過渡,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造 成人力、財力、物力的嚴重浪費和經濟比例關系的失調。1960~1962年,全市經濟出現嚴重困難。1961年起,無錫貫徹執行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 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過調整,無錫市經濟形勢逐年好轉。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的生產秩序受到破壞和干擾,生產下降,商業網點大 批撤並,集市貿易關閉。1969年後,生產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無錫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1978 年後,無錫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時期,經濟總體實力明顯增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著重調整農業、輕 工業、重工業的比例關系,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1980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首先在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公社、大隊建立為農服 務的經濟實體。糧食種植逐步向種田大戶集中。全面推廣無錫縣堰橋鄉鄉鎮工業「一包三改」(實行以經理、廠長為主的經濟承包責任制,改幹部任免制為選聘制, 改工人錄用制為合同制,改固定工資制為浮動工資制)的經驗。全市農村形成以鄉鎮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在城市,自1984年起,無錫進入工業化初期,開始以 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為重點,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

同時,對計劃、財稅、金融、價格、物資、勞動工資、外貿等體制進行初步改革,培育和發展各種生產要素市場,陸續建立物貿中心、鋼材、化工輕工原料、木材建 材等生產資料市場。商業、供銷、糧食部門也建立一批貿易中心。集市貿易興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向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引進競爭機制,深化企業內 部改革的深層發展。還進行科技體制改革,改撥款制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和課題承包責任制;放寬對科研人員的政策。進行教育結構改造,將職業大學改建為江南 大學,擴建教育學院和無錫廣播電視大學,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成人高校堅持走聯合協作道路,擴大辦學功能。

1993 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378元,在江蘇省率先達到小康標准。1993年後,無錫經濟呈加速發展態勢。對農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機械化水平、科學種養 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等都有較大提高,耕地保護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農業雙層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向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迅速發展。在土地面 積逐年減少、人口逐年增長的情況下,糧油和主要副食品的產量保持較高的生產水平。工業在調整結構、提高水平、擴大規模、增強後勁方面取得新的成績。企業改 革向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轉換機制深化,國有企業加快了進入市場的進程。全市組織一批重點建設和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形成了一批集團化 企業。鄉鎮工業通過上規模、上水平得到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顯著增加,經濟素質明顯提高。順利實施國家部署的財 稅、金融、外貿、投資等體制改革。市場體系進一步發育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逐步顯示出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了步伐。整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 明顯提高。

個私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對外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滬寧高速公路無錫段、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無錫機場 通過初步改造,開通了5條國內航線。縣鄉公路在基本實現村村溝通的基礎上,道路等級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內外暢通的交通網路。市內以路橋建設為重點, 加快了城市布局調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擴建了一批幹道、橋梁,新建了火車站廣場。

市區建成區面積逐漸擴大。一批新型城鎮正在興起。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較快發展。以治理太湖為主導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鄉抗洪防 災能力明顯增強。各類教育協調統籌發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體的高中階段教育逐步普及, 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步伐。教育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每年組織實施國家和省級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高速增 長。創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劇目。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率接近100%。體育、衛生、環境保護、計劃生育、老齡工作都取得 了可喜成績。

1981年,無錫市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經濟開始向城鄉一體化方 向發展。1984年列為全國13個較大的市和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給無 錫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無錫已建成以紡織、電子、機械、化工、醫葯為主,門類比較齊全,配套協作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沿海地區具有較大規模、較高 水平的現代工業城市,並跨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投資環境40優的行列。

閱讀全文

與公私合營西南蠶絲公司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晨股份股票診斷 瀏覽:489
如何看股票交易明細bs 瀏覽:121
歷史拳王排名 瀏覽:323
買股票要買哪種股票好賺錢 瀏覽:624
被納入msci股票好 瀏覽:914
直播室買股票能信嗎 瀏覽:568
韓國娛樂公司股票排名 瀏覽:921
中小型企業劃分標准 瀏覽:57
個人民間股票配資合法嗎 瀏覽:494
做強做優做大 瀏覽:192
股票期權資金門檻降低 瀏覽:636
股票停牌至復牌期間可以買股 瀏覽:190
推薦一個靠譜的股票軟體 瀏覽:425
股票交易公司都沒有五險 瀏覽:861
廣發華福大智慧下載 瀏覽:372
股票手機計算 瀏覽:159
美國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場所分為 瀏覽:510
講炒股網路課 瀏覽:900
期權股票怎麼收費 瀏覽:861
伊利特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