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富可敵國的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神的崛起
《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神的崛起》是一部權威的對沖基金發展史,充滿了對美國金融界人物戲劇性沉浮的引人入勝描述。在《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神的崛起》中,華爾街的生存之道、美國金融界的商業文化被演繹得出神入化。
《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神的崛起》的作者對該行業進行了包括300個小時訪談和無數內部文件在內的深入調查,並在此基礎上,講述了關於對沖基金鮮為人知的故事:從該行業的鼻祖阿爾弗雷德?溫斯洛?瓊斯到喬治?索羅斯,再到許多其他不那麼出名但在這個領域同樣有影響力的人物,從1987年的股市暴跌,到網路泡沫,再到抵押貸款證券的崩潰。在這個過程中,對沖基金參透了市場的玄機,不斷賺取巨額財富。它們的創新改變了世界,孕育了特殊金融工具的新市場,改寫了資本主義的規則。
《富可敵國:對沖基金與新精神的崛起》不僅僅是一部歷史,更是通向未來金融體系的窗口。 推薦序一 對沖基金:智慧的獨行俠,還是搗亂的壞孩子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推薦序二 對沖基金與中國
劉震
中國首隻對沖基金負責人
易方達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
中文版序
引言 對沖基金與新精英的崛起
第1章 誰締造了對沖基金第一個神話
第2章 大額交易的高手
第3章 趨勢分析時代來臨了
第4章 金融煉金術
第5章 這只「大老虎」比任何人都懂股票
第6章 每次擾亂市場的都是他
第7章 狙擊英鎊的「白色星期三」
第8章 對沖基金的狂歡結束了嗎
關鍵詞:格林斯潘 邁克爾·斯坦哈特 債券市場危機
第9章 是嗜血的金融大鱷,還是悲憫的救贖者
第10章 敵人就是自己
第11章 宏觀型對沖基金時代的終結
第12章 機構投資者,對沖基金的新活力
第13章 不可復制的神秘「大獎章」
第14章 它可能引發火災,也可能是消防員
第15章 誰是風暴中最大的贏家
第16章 「剩」者為王
結論 金融業的未來取決於對沖基金的過去
附錄:老虎基金創造了超額利潤嗎
譯者後記 [推薦序]
對沖基金:智慧的獨行俠,還是搗亂的壞孩子
巴曙松研究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關於對沖基金,市場最為津津樂道的,要麼是他們如何在動盪不居的金融戰役中獲得巨額財富、對沖基金經理每年獲得的數以億美元計的豐厚獎金以及這些對沖基金經理個人的傳奇般的才能,要麼是他們如何成為金融穩定的巨大沖擊力量,密謀於暗室,以令人出其不意的操作手法,沖擊政府的政策與市場的防線。
這樣兩個完全對立和迥異的形象,智慧的獨行俠,還是搗亂的壞孩子,在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幾乎同時得到了集中的展現: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許多對沖基金在金融危機沖擊下依然盈利豐厚,我們同樣也看到監管者把不少危機的導火索歸結為對沖基金。
實際上,許多對於對沖基金幾乎矛盾的看法,源自於對這個有些神秘的投資群體的不了解。因為信息的披露有限,公眾可以獲得的關於對沖基金的信息與資料往往一鱗半爪,各種誤讀當然就難以避免。我曾經遇到幾個全球較大的對沖基金,他們的辦公室往往不再繁華的中心商務區,而往往是在一般的公募基金很少去的安靜場所,我曾經見到一家全球較大的對沖基金在香港的公司,實際上就是在一個居民小區辦公的。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本關於對沖基金的著作凸顯了其獨特的價值。
本書跨越了更長的歷史、包含了更多位傳奇的對沖基金經理的故事,並且將離我們最近、破壞力最強的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這些對沖基金的生死存亡故事也鮮活展現給讀者,為讀者豐富了難得的一線市場體驗。無疑,本書精彩講述了對沖基金這一神秘群體的奇聞軼事。作為一名研究學者,在饕餮這些精彩故事之餘,我更加關心的是對沖基金行業背後發展的軌跡,這一產業對於全球金融市場的作用。因此,從專業金融研究的視角,剝離掉精彩的故事細節,對對沖基金與前沿金融理論的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希望能夠對讀者提供一定的指引。
『貳』 如何做外匯投機交易
一、什麼是投機想要做好投機,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投機。投機一詞源於拉丁文的speculari,意義是「暗中查明情況並予以評判」。我對投機的理解是:在當前事實基礎上,依據合理的邏輯和經驗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景或結果進行判斷,並根據信心(可能性)的大小進行下注。二、投機的要素歐洲證券教父科斯托拉尼說過,要成為一個好的投機者,需要具備資金、想法、耐心和運氣4個因素。運氣是外界因素,並非個人所能決定;耐心,屬於個人性格範疇,也不屬於本文討論的重點。不過說到個人性格對投機的影響,我認為還要加上一點,即果斷。拋開外在因素——不能被人所控制的運氣及屬於個人品性格特點的耐心與果斷,那麼剩下的就是資金和想法了。三、資金管理第一對於資金這一項,科斯托拉尼的要求是要有完備的資本。然後就是保護好資本,以便在市場里生存下來。生存是第一位的。因為「股市裡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甚至是合乎邏輯的事情」,科斯托拉尼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下了最精闢的注釋。市場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它的不確定性。為什麼呢?因為人,因為人性。投機鬼才巴魯克說過,股票市場產生波動,所記錄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類對這些事件做出的反應,是數以百萬計的一個個男人和女人如何感知這些事件可能會對將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是,外匯市場就是人,是人們在努力閱讀未來。而且正是因為人類具有的這種孜孜以求的特性,外匯市場才成了一個戲劇化的競技場,男人、女人在場上拿他們相互沖突的判斷進行較量,讓他們的希望與恐懼相互競爭,用他們的優點和弱點彼此對抗,以他們的貪婪之心與抱負理想進行比拼。人類大眾的瘋狂性使得你永遠不知道市場會炒到哪裡去,如果盲目堅持,在市場糾正自身的錯誤之前,你可能早已被市場完全擊潰,無力東山再起。更何況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缺陷的,市場總是錯的,但也有可能錯的是你。因而在投機市場上沒有一定穩賺不賠的買賣,沒有一筆交易值得賭上所有的資金。當我們遇到麻煩時,生存總是第一位的,風險控制應該擺在首要的位置。那麼該如何進行資金管理呢?每筆交易的風險應該限定在多少以內合適呢?答案因人而異,甚至因每筆投機不同而有差別,但總的原則是:任何一筆投機即使失敗都不要緊,不會對資本造成太大的傷害,還有能力多次下注,有多次翻身的機會。四、想法從何而來聰明的匯市交易商總是有想法的,但至於想法是對還是錯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行為經過深思熟慮,而且擁有想像力並堅信他們的想法。那麼想法從何而來呢?科斯托拉尼認為,對於些職業投機商而言,他們95%的工作是在白白浪費時間,研究圖表或商業報告,卻忘記了去思考。對一個投機者而言,其實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一環。但思考也不是漫無目的毫無邊際地思考,而是建立在研究或交流(別人的研究)的基礎之上的,或說思考時可以天馬行空,但想法突現之後,還是要在研究或交流的基礎上將其做成具體的策略計劃。那麼該如何研究或交流,從而為投機提供好的想法,進而做成具體的策略計劃予以實施呢?斯坦哈特把不同觀點定義為以事實為依據的、明顯不同於市場普遍觀點的看法。他甚至認為唯一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高水平的另類觀點。這要求掌握更多信息,對局勢有比別人更深入的了解,還需要深刻理解市場的真正預期是什麼。如此以來,正確的另類觀點變成共識的過程便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巨額利潤。理解預期至少跟了解基本面知識一樣重要,這兩者往往是不同的。斯坦哈特認為,要花很大一部分時間去聽涵蓋了所有投資領域的投資觀點——很多情況下是我們了解甚少的那些行業。要成為了一名專注的聽眾。為了有效理解這些觀點並方便日後管理,他建立了一個系統,迴避了各行業的專業知識。簡言之,他透過每個觀點內在的不同視角來問正確的問題。一位署期實習生幾年後回憶起他第一天上班時斯坦哈特給他的建議。斯坦哈特告訴他,最理想的情況是能夠在兩分鍾內告訴自己4件事:(1)自己的想法;(2)大多數人的看法;(3)不同觀點;(4)觸發性事件。五、制訂計劃(信心、規模、時機、止損)有了好的想法,准備好了資金後,該如何實施投機交易呢?計劃該如何制訂呢?投機的核心問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下大賭注,什麼時候該下小的賭注或不下賭注,即規模的控制。交易既是一個概率游戲又不完全是。說它不是,是因為交易並不是一個做100次有70、80或90次正確就贏了的游戲,很多人在這里被誤導了。交易是要從整體上看贏的錢比輸的錢多才是勝的游戲,而不是贏的次數。說它又是一個概率游戲,是因為想要從整體上贏的錢比輸的錢多,我們需要在我們把握較大時下大的賭注,即某一次交易贏的概率較高時要加碼。交易是一個失敗者的游戲,如果我們該贏時還不能盡可能地多贏(相對於每次輸的數額來講)的話,那麼最終我們一定是輸。因而,一筆投機規模的大小首先與信心有關,信心越足,可用於冒險的資金數額就越大,因而規模就可能越大。但可冒險資金僅是決定規模的一個因素,決定規模的另一個因素是止損的空間。在資金一定的前提下,止損越寬,則規模越小,止損越小,則規模越大。或者反過來說更能說明問題,即在資金一定的前提下,規模越大則可供迴旋的餘地越小,增加了被洗出局的可能性,而規模越小,則可伸展的空間也越大,但這樣也就限制了獲利的空間。這就成了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究竟是大規模小止損還是小規模寬止損呢?於是,另一個因素——時機就被牽扯進來了。對時機的把握能力決定了止損的空間設置,若時機把握能力強,判定進場之後市場逆向波動的幅度和時間小,則止損的幅度可設置的小一點。否則,我們就需給予足夠的空間以防止隨機波動將倉位洗出市場。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技術面也可能與止損的設置有關,但不是最主要的。於是,信心、規模、時機、止損的相互平衡構成了投機最核心也是最難的問題。在總資金一定的背景下,信心和時機的把握決定了規模與止損的平衡取捨。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信心越足規模就越大的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總資金相同的情況下,對第二筆投機信心的強勁使得我願意拿兩倍於第一筆投機的資金去冒險,但我對第一筆交易時機的掌控能力更強可能使得我可將止損設為僅為第二筆交易的1/4,則盡管第二筆投機成功的概率更大,但規模上第一筆交易仍可為第二筆交易的兩倍。有了想法,有了資金管理,又解決了規模如何控制的問題,在具備耐心和果斷性格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制訂一個投機策略計劃並加以實施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計劃最終能否獲利(不是成功,只要做到了前面幾點,嚴格實行就已經是成功了)就要看老天爺(運氣)的了。
『叄』 邁克爾·斯坦哈特的短線高手
與巴菲特不同,斯登哈德並不迷信長線投資,雖然他有時也會這樣做。他立足於短線,認為10%、15%的收益積累起來要比囤積股票來日待漲要可靠的多。他覺得這種所謂的長期投資的收益是比較虛無的,"等到長期投資的股票賺到錢以後,短線上獲利金錢已經擺在那裡一年了"。基於這種理論,他把從117元啟動的IBM股票在132元就獲利了結了,同時在該價位做空,股價下跌到120元時平倉。斯登哈德承認IBM股票的確可以獲得長線利潤,但他不只是在那裡等待股票漲到自己的價位,他做的更多也得到了更多。
斯登哈德喜歡短線,他對方向性的判斷異常的准確,當他得知利率有可能下調時,便毫不猶豫買入了債券 。為了在第一時間知道信息,他每年花3500萬美圓購買華爾街上所有的資料。經管如此,他從不誇大短線操作的效用,他希望各種短線技巧不要被炒得過熱,他還希望人們可以在短線被誇大其詞時重新關注長線趨勢。
辯證眼光
斯登哈德花費巨資購買華爾街的情報,但他從不相信經紀人的觀點,"假如一個經紀人偉大,那麼他便不會出賣他的觀點,因為回報率太低"。他始終相信那些人只是隨大流的,他們始終在做的事就是不斷的改變他們的觀點,然後找出一些理論依據。斯登哈德傾向於自己獨立的思考,他的不受約束的 思維使他能把握那些"方向性"的變化。斯登哈德喜歡的股票通常在不久之後成為世人矚目的對象,而他也盡可能的利用新的投資工具,介入新的投資領域。如果一旦了解到他的投資組合,人們會驚奇的發現斯登哈德的注意力集中在股市的各個領域,股票雜亂沒有內在的邏輯性,但是這卻是威力最大的投資組合之一。斯登哈德的 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從不盲從,對華爾街上滿天飛的最新預測始終有清醒的認識。
斯登哈德用他成功的事實告訴我們如何去看待股評家,我們需要股評家,他們可以幫助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股市熱點,掌握全世界金融投資領域的最新動向,他們也可以對股市中的風雲變幻說出個所以然來。正因為這樣,股評家是市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也是斯登哈德每年花費巨資購買華爾街的所有的消息的原因 。但是,股評家並不代表市場,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海外成熟證券市場,代表股評家多空觀點的股市分析師指數一直是一個反向的指標,這很說明問題。所以千萬不要迷信股評家,這和不要迷信任何的技術秘訣一樣,股評 家即使沒有道德問題,他們也只是凡人。
『肆』 邁克爾·斯坦哈特的身世簡介
邁克爾·斯坦哈特出生於一個珠寶商家庭。一歲時,父母離異。作為補償,他的父親沒有給他現金,而給了他100股費城迪克西水泥公司的股票,及100 股哥倫比亞天然氣股票。斯登哈德13歲時,在布魯克林著手研究交易報道及跟蹤「世界電訊」上所載的那些股票價格。他說過,「我那時對股票一竅不通,我所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人了解股市。」他開始頻繁地進入美林公司的辦公室,「同這些吸著雪茄的老人觀看屏幕。我被它迷住了。」不久,他開始買賣股票。
16歲那年,他憑借出眾的智商考入了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金融學院,19歲便提前畢業。
1960年,他在卡爾文·巴洛克互助基金里找到了一份證券研究的工作,從而開始了他在華爾街傳奇的投資生涯。
斯坦哈特的真正發跡是在1967年,當時他在在利布·羅茲證券公司做首席分析員,進而認識了法因和貝科斯茲, 三人一拍即合,共同酬資770萬成立新公司,首年獲利30%,次年獲利84%,而同期的標准普爾指數僅僅上升6.5% 和9.3%。如果投資者在1967年購買斯登哈德的基金,在20年後,便可獲得100倍的財富,年平均增長率為27%。 1969年,三位合夥人都變成百萬富翁,後來,法因和貝科斯茲相繼離開開創新的基金,斯登哈德獨自管理套利基金依然戰果斐然,20年內,他成為了億萬富翁。
斯登哈德反應敏捷,思維跳躍有想像力,從不迷信任何的金科玉律,在短線操作上更是行家裡手。後來,斯登哈德迷上了猶太教,甚至把他的資金投向了以色列。
『伍』 誰能介紹一個均線理論的書啊
商品名稱 商品定價 出版社
短線是銀之六:炒股實戰真功夫 36.00 四川人民
短線奪金:如何成為專業短線高手 28.00 經濟管理
短線是銀之五:頭部不再套(贈光碟) 30.00 四川人民
短線是銀之七:挑戰炒股極限 38.00 四川人民
短線是銀之七:挑戰炒股極限 38.00 四川人民
道破短線天機 55.00 廣東經濟
短線點金之三道破股價漲跌之玄機 26.00 滬財經大
短線是銀之八 38.00 四川人民
短線是銀之二短錢高手實戰股譜 25.00 四川人民
短線點金之一:揭開市場的底牌 25.00 滬財經大
短線點金之二破解股價的運行軌跡 26.00 滬財經大
短線天王1高手修煉入門 36.00 海南
短線是銀之一:短線高手的操盤技巧 25.00 四川人民
短線是銀之四:十萬到百萬(含盤) 30.00 四川人民
短線操盤技法 35.00 氣象出版
寧波高手1:再戰江湖、短線法寶、豈容錯過 26.00 地震出版
中短線臨盤決策技法0810 36.00 天津科技
短線天王3精進買賣點位 36.00 海南
短線天王5盈利出手即定 36.00 海南
短線天王4周全戰術制定 36.00 海南
短線天王2牛股捕捉絕技短線 36.00 海南
短線狙擊手 36.00 廣東經濟
短線是銀之三短線高手制勝的54張王牌 25.00 四川人民
短線交易大師(工具和策略) 48.00 地震出版
短線是銀之五頭部不再套 30.00 四川人民
新短線英雄(含盤) 68.00 海南
新股民炒股指南Ⅱ短線操作與長線操作 39.80 企業管理
短線是銀之三短線高手制勝的54張王牌 25.00 四川人民
短線是銀之三:短線高手制勝的54張王牌 25.00 四川人民
短線投資的28堂必修課 28.00 海天出版
短線兵法 29.80 企業管理
超級短線新武器 43.00 中國青年
短線精英:五域贏利系統 30.00 中國科技
短線交易秘訣 38.00 機械工業
短線:新股票市場中的短線交易 49.00 東方出版
我不是多頭:短線大師斯坦哈特回憶錄 39.00 中國青年
短線交易入門 38.00 中國青年
十天打造長線與短線高手 28.00 經濟管理
放短線釣大魚 32.00 經濟管理
短線炒股一點通 35.00 經濟科學
放短線釣大魚:大客戶銷售攻略 32.00 機械工業
短線炒手:散戶致富的秘訣0810 26.00 經濟管理
『陸』 全球對沖基金二十年的發展史有些什麼
對沖網的智庫網路里提到:全球對沖基金發展史就是一個激烈殘酷的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他們的投機登峰造極,他們的垮台也令人猝不及防。次貸危機一波一波蔓延,又將對沖基金推到了火山口。在新一場的「貨幣戰爭」前,對沖基金何去何從?
對沖網的智庫網路里提到:全球對沖基金二十年的發展史就是一個激烈殘酷的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期間的一幕幕悲喜劇,留給世人幾多感嘆,幾多沉思。
上世紀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勢頭以及倫敦金融城的「金融大變革」導致日本和北美的金融開放,全球對沖基金蓬勃發展,僅1990年到2000年的短短十年,就有3000多個對沖基金在美國與英國出現。不過同時也伴隨著大量基金的倒閉。
因利率上升和行業經歷了1991到1993年的調整,1994年對沖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在行業歷史上首次縮水。1995年夏,布魯斯·科文納,傳奇的貨幣與大宗商品投機客,解散了他的美國基金並把其管理的卡克斯頓18億美元資產的三分之二還給了投資者。卡克斯頓成立於1983年,在其存續的絕大部分期間平均年度回報至少有30%,但1994年出現虧損,1995年艱難掙扎。在接下來的10月份,邁克爾·斯坦哈特26億美元的合夥投資基金對沖基金也令人震驚地關閉了。斯坦哈特是華爾街歷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人之一,以激進、短線風格和大手筆、冒險的出手而著稱,給投資人賺了許多錢。他在1967年就開始設立運作基金,是行業內的先鋒人物,超過30%的平均年度回報使其在頂峰時期管理的資產達到44億美元。
1997年7月,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的創立者喬治·索羅斯狙擊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引發亞洲金融風暴,其旗下量子基金的規模和投機活動也達到頂峰,震驚世界。但在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眼裡,索羅斯所引領的對沖基金是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貶值的罪魁禍首。
1998年是對沖基金業難忘的一年。那年9月,此前取得輝煌戰績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遭遇滑鐵盧。這家由所羅門兄弟前交易主管約翰·梅里韋瑟在1994年創立、擁有夢幻組合團隊的基金,在一系列投資錯誤後面臨資金和信用危機,瀕臨倒閉。在美聯儲出面組織安排下,以美林、摩根為首的十幾家國際金融機構注資36億美元購買了其90%股權,共同接管了該公司。不過,壞運氣在延續。除了長期資本公司、埃佛勒斯資本的崩潰,羅伯遜的基金回報也在第四季度被一筆勾銷,索羅斯旗下的一隻基金則虧損了18%。數據顯示,當年專注投資美國股票的對沖基金平均回報率為12.7%,遠低於標普500指數28.6%的收益水平。
新千年對於對沖基金而言沒什麼喜慶,2000年3月,資產規模60億美元的老虎基金宣布關閉並清盤,而索羅斯的基金這一年在投資科技股的嘗試隨著市場泡沫破裂而失敗,首席投資官明星經理人斯坦利·德魯肯米勒等幾位核心人物也相繼離去。索羅斯宣告金盆洗手、不再從事全球金融市場投資,同時旗下的量子基金、量子新興基金將合並重組為量子慈善基金,採取保守和低風險的投資策略。
2002年以來,在投資需求推動下,並伴隨著股票市場回升,對沖基金的資產規模呈現迅速增長。2004年12月,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到達1萬億美元,創下新紀錄。2005年8月,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成為非官方的對沖基金之都,這里有超過100隻對沖基金,管理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佔全球對沖基金資產的約十分之一。
2006年8月,紐約最大的一家從事天然氣期貨交易的對沖基金——MotherRock,6、7月在天然氣市場遭受巨額損失後宣布關閉。隨後不到一個月時間里,康涅狄格的AmaranthAdvisors,盡管有全球引以為豪的風險管理系統,還是由於一次天然氣投資失誤而在一周內損失了50億美元,使得其管理的資產縮水了一半。幾天後,再次賠掉了10億美元,Amaranth協議將其能源的資產組合出售給JP摩根和CitadelInvestmentGroup。月底,在與花旗集團商討了資產分拆出售的可能性後,Amaranth宣布清盤,成就了行業歷史上最為悲壯的一次失敗。
據對沖網指數與評級研究院統計:在2001年到2006年的五年裡,對沖基金的資產從5640億美元增長到1.5萬億美元,數量從4500隻擴張到12000隻,5年增長率達到200%。2006年底,對沖基金百強所管理的資產已經從上年的7200億美元攀升到1萬億美元,升幅達到驚人的39%。對沖基金的擴張蔓延到全球,100強中有23家位於美國之外。
2007年上半年對沖基金平均收益率為7.77%,高於同期的標普500指數的6%,但低於MSCI的8.01%。在回報率的背後,是次貸危機下的「山雨已來」。6月,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貝爾斯登資產管理公司旗下兩只對沖基金因巨額虧損陷入困境,之後這兩只基金宣布破產。8月底,投資銀行巴克萊資本宣布出資16億美元拯救倫敦的一家對沖基金CairnCapital。事實上,在當時飽受煎熬的對沖基金遠遠不止這幾家。
同期,美國高盛集團於2007年8月13日稱,它與部分投資者一起向該公司旗下一隻對沖基金注入了約30億美元資金「自救」。截至2007年8月的第一周,這只名為「環球證券機遇基金」(GlobalEquityOpportunitiesFund)的對沖基金凈值損失大約15億美元,達30%左右。該基金的資產凈值在新的資金注入之前為36億美元。保住面子是高盛此役的重中之重。參與這次注資行動的投資者包括C.V.斯塔爾公司、佩里資本公司(PerryCapital)和美國億萬富豪伊萊·布羅德。
2008年伊始,穩坐美國投行前5強的貝爾斯登幾十年的光輝歷程毀於一旦。6月,鼎盛時期資產額超過140億美元的美國HBK投資公司旗下基金遭投資者巨額撤回資本,公司資產縮水至115億美元;而另一家對沖基金巨頭法拉倫資本管理旗下的離岸投資者基金當時面臨14億美元甚至更多的撤資。
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西方投機力量為了降低次貸危機造成的巨額損失,一方面引入發展中國家主權基金為其注資,為次貸損失買單;另一方面假借發展中國家需求增長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沖擊,肆意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在雷曼申請破產保護後,歐洲一些對沖基金陷入了恐慌,因為它們無法收回抵押給雷曼的資產,促使它們對交易平倉。同時,紐約和倫敦的其他對沖基金目前正努力從其他集團收回抵押品,從而造成了更多的壓力。賣空禁令迫使一些交易櫃台停止了業務,這又喚醒了人們對對沖基金可能崩潰的擔憂
資料來源:對沖網智庫網路
『柒』 為什麼很多人仿效巴菲特失敗
因為巴菲特學習能力和他接受信息的廣度、及時性;他對待經濟問題的獨特視角都不是容易仿效的。學了半天只學會了形象,沒有學內涵。
『捌』 短線低吸賺錢的法寶
月季線上行,周線無明顯下行的日線下行無力出現掉頭特徵時入場做短線是不錯選擇,止損放放日拐點處,止盈設止損1.5倍,不可貪心。三根紅箭頭線分別為止損、入場、離場,這樣的入場機會比較容易找。看如下圖一、圖二。這個方法簡單,需要的是尋找耐心和等待機會,沒機會絕不可強入。
圖二
『玖』 世界是彎的的序言
在開始寫作這本關於當今全球經濟新發展的書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巨大的挫折感。我在想,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全球金融體系在前一分鍾運作良好,而在接下來的片刻之間,世界就好像已經走到了盡頭?信息革命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把世界經濟轉變成一台真正的全球財富機器,全球的股票市場也得以飛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緊接著股票市場卻急轉直下。然後就是人們越來越感覺到,他們家庭的抵押借款很快就超出了整個家庭財產的價值。他們發現,他們家庭的所有積蓄—即使他們的現金被放進了原本以為非常安全的貨幣市場基金—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世界已不再是平的
為了全面了解這個新的全球體系的含義,我開始重新閱讀關於全球化的經典書籍—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對全球化令人信服的描述主要集中於產品和服務的全球供應鏈系統。整本書就好像在實施一種「催眠術」—把讀者從班加羅爾的印度矽谷帶到了中國東北部。弗里德曼的書描述了數字技術如何縮短了國家之間的距離,以及其給全球供應鏈系統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這種技術的變化也促使全球各個國家的商業人士在商業交往中能夠在世界的商業平台上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相對優勢。作為《紐約時報》享有盛譽的專欄作家,弗里德曼警告,美國的經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了的新環境,否則就會出現萎縮。實際上,這本書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因為它向世界各個國家的眾多讀者介紹了這個機會與挑戰並存的新世界。
在重新閱讀完《世界是平的》一書後,有一天,我在位於華盛頓特區白宮對面的海–亞當斯酒店與一位老朋友—他的名字叫約翰·德普雷,他曾經是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比爾·布拉德利長期的對外政策顧問—共進午餐。「德普雷,」在我們落座之後,我說,「我正在以極其失望的心情探討全球化問題。坦率地說,從金融市場的角度看,世界不是平的。與創造產品和服務的世界不同,在金融世界中,沒有任何發展趨向是直線式的。相反,我們所面臨的是持續不斷而且無法預料到的斷層—各種不確定的迂迴曲折常常要求數以百萬計的市場參與者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金融世界中,很少有發展趨向是呈直線式的。」
德普雷—這位60歲的智者坐在那裡陷入了沉思。他用手托著下巴,視線從遠處的拉斐特公園一直轉移到白宮前面的廊柱上。「那麼你剛才所說的就是,」他停頓了幾秒鍾後開始慢吞吞地說道,「世界不是平的;世界是彎曲的。」
「是的,」我回應道,「對金融市場來說,世界是彎曲的。我們看不到任何地平線。結果,我們的視線被限制住了。這就好像我們被迫要穿越危險的彎彎曲曲的山路,而到處是陡峭的山谷,每攀登一步都會危險重重。我們看不到前面所發生的事情。很多事情總是讓我們感到吃驚,這也是為什麼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危險的地方。」
就現實背景來說,金融市場一直被一種不確定的、不完全的信息困擾著—它缺少透明度。到處都是投資者和交易者不知道或無法知道的事情。但在新的全球經濟體制下,這種「瘋狂的」全球流動市場不僅增加了眾多的不確定因素,也使得這些不確定因素的關系和相對重要性面臨重新調整的局面。
金融市場中出現了很多對投資前景相當樂觀的新參與者。好像突然之間,大量的資金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投資機會。工業化經濟體中的銀行家、商業人士和政府正在與新興經濟體中的企業人士、初創企業和傳統的國有企業展開激烈競爭以吸引這些資金。隨著新型證券化債務、夾層投資①以及其他一些瘋狂而復雜的金融投資工具的出現,要想在任何時間都能夠明了投資進程幾乎是不可能的。投資者需要一些新的投資信息以做出正確的決斷。但確切地說,這些新的投資信息指的是什麼呢?他們能從哪裡獲得這些信息呢?
金融市場總是在一種信息和分析數據不對等的情況下運作。你所認為或知道的是這種情況,而我所認為或知道的是另外一種情況。但今天的政策制定者和市場交易者必須更多地依靠他們的勇氣和本能做出決斷。市場的「舞台」越大,風險就會越高,而整個市場體系—由於它的規模和復雜性—也會變得越脆弱。這就好像一座紙牌搭建的房子,任何一個原因都有可能導致房子的坍塌。當然,這一切未必會發生,但當權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謹慎應對。他們需要開始認真處理那些以前他們毫不在意的事情。
思考一下,我們真正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動向嗎?我們知道日本家庭主婦—聽起來很奇怪,但她們對世界儲蓄資金的流動方向卻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頭腦中想的是什麼嗎?對於我們最大的、最值得信任的金融機構,或者說這些機構所採用復雜金融工具的會計分類賬目的精確性,我們又有多少了解呢?我們知道今天受「非民主國家」政府控制的大量儲蓄對全球的長期戰略有什麼樣的影響嗎?還有,全球財富的不均衡佔有所蘊涵的社會和政治含義是什麼呢?
另外,市場明顯缺乏關於什麼才是最關鍵問題的導向信息—不論全球化趨向本身是否能夠持續下去。受人們對自由流動的資金和產品需求暴漲的影響,全球化的市場正在逐漸升溫。令人吃驚的是,最近的《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的民意調查顯示,超過66%的美國民眾,甚至是共和黨人,都認為自由貿易正在損害美國的利益。而且,由次貸危機帶來的2007年和2008年信用危機所導致的混亂與動盪也沒有化解這場矛盾。反全球化運動的最新戰鬥口號已經在「地平線」上出現了。
「可能最麻煩的是,」當午餐結束的時候我說道,「大多數人缺乏一種歷史性的判斷視角。他們認為,繁榮時期的出現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美國中間年齡段的市場參與者一般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們沒有那種對於70年代經濟大蕭條和石油短缺時期—這些都發生在我們今天的經濟全球化之前—的印象。他們根本不了解我們當前這個令人吃驚的股票市場和充足就業機會背景下的高產能經濟世界。很多全球化的支持者都被卷進了一個自我滿足的『旋渦』之中。因此,我們面前的這個世界是一個脆弱的,並且更容易受到政策左右的經濟世界。」
「最重要的是,」我對德普雷強調,「政策制定者並沒有認識到當前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也沒有認識到由金融市場所帶來的繁榮局面會因為良好的經濟政策和行為—這些政策和行為由立法貫徹實施或者通過對經濟的安全調控而得以實施—所帶來的出其不意的結果而悄悄消失。今天,我們發現自己正處於一種全球化的金融體系既會對我們國家的福祉有積極影響,又會對我們國家的利益造成威脅的狀況之中。」
最後我總結,弗里德曼的書只是精彩地展示了全球化這個命題的第一部分,但這里還有全球化的第二部分—全球化命題的金融部分。比如,讓我們看一下次級抵押貸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即使位於北極圈附近的挪威的一個小村莊也會面臨將來嚴重的財務問題—因為它的財務經理對花旗集團的一種叫債務抵押債券①的投資產品進行了大量投資。當位於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房地產市場崩潰時,債務抵押債券就會變得不值錢了,那麼這個挪威的小村莊也就不得不關閉幼兒園和老年健康服務中心。
最後我們又把談話轉到了歷史方面,我們一致認為關於世界當前的政治、經濟和金融困境,並沒有什麼新的內容。實際上,今天的世界經濟與1870~1914年間所出現的綜合市場和繁榮局面—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稱其為「人類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特殊事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也被持續不斷的金融危機所籠罩,但整個經濟社會還是出現了繁盛局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今天我們所提的問題和人們在1914年所提的問題是一樣的:要想保持全球這種新的、成功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危險的政策制定能夠使社會的財富創造發生逆轉嗎?這會帶來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還是保護主義的盛行?無法預料的金融危機爆發—在世界還沒有為此准備好,而只有採取貿易戰、嚴格的資本控制和其他「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的背景下—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災難?
今天的工業化世界希望中國能夠更好地管理其資金運轉,但對於中國的具體發展政策的制定來講,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全世界都不贊賞美國的預算政策和當前的財政赤字,但是沒有人能夠構想出這些問題妥善的解決之道。而且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出現一條出路。世界大部分的過剩儲蓄資金集中在以中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一些產油國的手裡,這對於未來的世界意味著什麼,沒有人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我們不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還要同時關注其他國家出現的問題。
在他的書中,弗里德曼對金融政策的建議是,政府削減稅收,提高教師薪水,形成一種有利於能夠高效創造價值的創新者—工程師—成長的培養體制。然而,維持資金的自由流動以保證全球化「血液」的動能,也需要「高、精、尖」的全球金融「腦科醫生」。那是因為今天的世界缺少一種金融規則,或者說更多的是缺少一種能夠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重新恢復金融秩序的非正式的、不成文的規定或規則。相反,我們必須摸索前行、小心應對,就好像是我們在一隻手被綁在背後而另一隻手戴著很不合適的拳擊手套的情況下,正在為病人實施一個精細的腦科手術。金融市場已經變得龐大無比,有時候它又危機重重,而我們的政府機構卻不能完全高效地讓它保持一種穩定狀態。
金融災難的風險越來越大
20世紀早期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情況非常相似,那時全世界面臨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殘酷現實。在不到15年的時間里,資本和貿易流動就發生了崩潰,這同時也加劇了經濟大蕭條。今天全球最著名的貨幣政策理論家弗雷德里克·米什金非常悲觀地認為:「金融市場的另一波惡化局面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寫道:「20世紀初葉發生的大崩潰,部分是因為世界面臨容納全球經濟和政治新秩序中崛起力量的壓力。」他認為,今天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也會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壓力—「一種相互敵視的狀態最終會破壞一個自由的國際經濟秩序」。
當然,世界不可能發生能夠改變我們這個世界體系的重大轉折。工業化世界的金融市場已經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因素。金融大轉折的發生很少源於一項嚴格實施的計劃性政策的打擊。相反,就像千刀萬剮致人於死地一樣,它們往往源於一系列小的,看起來是良性但卻能引起金融市場動盪和人們恐懼心理的金融政策。這就是在金融危機初期所發生的事情,今天我們所承載的爆發金融災難—這是一種能夠給我們帶來深重災難和「病痛」的惡性循環—的風險已經越來越大。
我對這種新的全球經濟體系的復雜局面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了,因為我多年來一直站在全球經濟體系的最前沿,而且還在這種經濟體系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一點小小的作用。在我過去30年的職業生涯中,我目睹了創造這種金融全球化的力量的展現,我與全球金融領域的一些關鍵性人物經常進行不定期的交流、討論。我感到非常有必要與那些無法有此經歷的讀者朋友分享我的知識與經驗。
多年以來,我曾經擔任過美國國會領導層高級成員的首席顧問,後來又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經濟問題高級顧問。在過去的20年時間里,通過我的公司—約翰遜·斯密克國際經濟咨詢公司(Johnson Smick International,該公司以前叫做斯密克·梅德利合夥公司),我一直與世界上一些最成功的資本管理者共事,他們包括喬治·索羅斯、邁克爾·斯坦哈特①、路易斯·培根②、斯坦·德魯肯米勒③和朱利安·羅伯遜④。我們所提供的服務類似於特別記者所提供的服務—其區別就像付費無線電視和免費的電視廣播網的區別一樣。
此外,我還創建了《國際經濟》雜志—這是一份適合於全球各國中央銀行和政府金融機構的雜志—並且一直做該雜志的編輯。我還構想並組織了就美元和貿易問題而召開的美國國會高層會議,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全世界有很多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的銀行家和美國國會領導層參加了此會議。
在20年時間里,我幾乎每天都與全球金融領域最出色的經濟學家和最直接的市場交易者進行接觸。他們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應對同樣的問題:如何在這一麻煩不斷的新體系中生存下來,並且獲得良好發展。
在2007年1月,也就是在次貸危機爆發半年多之前,有一天晚上在華盛頓舉行的晚宴上,我與在座的客人談論道:「像今天這種全球的金融體系,普通人即使是在了解了之後也會感到非常震驚。它看起來 『很健康、很有活力』,但卻面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而且這種體系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從眾效應①,這將會對我們工業化的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破壞作用。」在宴會結束後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的妻子維吉提醒我說:「你應該寫一本這方面的書。既然中央銀行家和華爾街金融人士都知道這幕後的真相,那麼為什麼不讓每個人都知道呢?為什麼你不把那些金融大鱷們所了解的金融市場以及這種市場的不確定性對我們的影響告訴所有人呢?」
她的一席話使我認識到了創作這本書的必要性,可以說,是她為我提供了以這個題目為創作要點的動能和信心。
『拾』 邁克爾·斯坦哈特的做多做空
斯登哈德善於做多,更善於做空。在一段時間內,他的基金一直在做空,但獲得30%到40%的收益率。做空意味著更大的勇氣,做多至多會損失100%,而做空會損失的更多(他曾在19元對佳能做空,可最後股票漲到了46元),所以做空需要更好的技巧和更敏銳的觀察力。斯登哈德做多時傾向於選擇那些市盈率低但是股性呆滯的股票,而做空時則選擇最有名的最熱門的股票。1972年,他賣空波拉羅得、靜電產業和雅芳實業,1973年他又賣空考夫曼和布羅德公司的股票,所有這些他都大獲成功。斯登哈德是那樣的睿智,以至於經常同時做多和做空,結果都賺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