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中國哪個城市養老基金余額最多,為什麼
養老基金參與「一帶一路」利耶弊耶
馬宇
今天六一兒童節。大家都在給孩子們慶賀節日。但我很意外地看到如下一則報道:
參考消息網6月1日報道港媒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錶示正在籌劃一系列投資。隨著人口老齡化,擴大社保基金資產規模的壓力越來越大。規模龐大的中國養老基金將搭上「一帶一路」倡議的便車,加入到其他有國家背景的機構行列,在新絲路沿線國家尋找可以獲利的投資機會。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31日報道,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說,該基金將採取漸進、低調的投資方式。他承認正在籌劃一系列投資協議。他對《南華早報》說:「我們將在沿線進行投資。我們決心走出國門,但我不能透露投資項目和金額的細節。」
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極為震驚。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國家,養老基金的投資原則都是「安全第一」,理由無需多說。但怎麼在我國,就變成「xx第一」了呢?
我不知道王忠民們是否做過基本的風險評估。我可以提供一點基本資料: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國別風險研究中心曾對「一帶一路」65個國家進行了風險評估。中國信保的國家風險評價模型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商業環境風險和法律風險4個角度分析和評估一國的國家風險,包含17個一級指標,53個二級指標,基本覆蓋了各種類型的國家風險事件,9級為風險最高。整體來看,「一帶一路」65個國家評級為5-9級的國家佔比為84%,區域絕對風險水平處於相對高位。其中5級的有俄羅斯、哈薩克等20國,6級的有印度、印尼等16國,7級的有伊朗、越南等17國,8級的是阿富汗,9級的是敘利亞。
眾所周知投資的基本定律是「高風險高回報」--我們中國人所謂的「富貴險中求」。但「一帶一路」,作為我們的國家戰略,卻並不是完全的投資戰略,不能用商業來衡量,絕對不能套用「高風險高回報」的套路。即使那麼多個西方國家跟著我們走,也並不意味著他們贊襄我們的國家戰略,而是為了投資回報的商業利益--並且,他們跟著我們走,很大程度上已經規避了商業風險。但我們自己的社會保障基金--養老基金,能夠也不考慮商業風險,也這么玩么?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本人堅決反對養老基金投入「一帶一路」。理由如下:
第一,風險太高。養老基金絕對不能承受。如前所說,不再贅述。
第二,回收期太長。目前看來,「一帶一路」投資基本是基礎設施項目,一般回收期都在十幾二十年甚至更長,利潤率也不可能高,根本不適合養老基金介入。
第三,產能轉移及資源類項目也不適於養老基金投資。不管王忠民們怎麼設計項目,怎麼跟「一帶一路」國家政府或我方(「有國家背景的機構」?)及他方操作機構簽署什麼樣的投資協議,投資領域、投資項目基本都確定在這幾個方面:除了基礎設施,就是我國的產能轉移項目(優勢產業)或資源開發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回收期太長(同時也有政治風險商業風險在內),這些國家的這類產業投資、資源投資也不適合養老基金投資。業內人士應有基本判斷。
我曾經研究過日本對我國的黑字還流項目。這種項目的性質及運作有點類似我們如今的「一帶一路」投資。即使黑字還流屬於優惠貸款,我們的絕大多數項目還是遇到了還貸問題(當然也有日元升值原因),起初確立的原則是「統借自還」(國家統一貸款,項目單位用收益還貸),最後不得不中央財政資金兜底還款。幸虧我們在高速增長時期,有了龐大的外匯收入,才沒有釀成國家債務危機。大家可以憑借自己的基本觀感考慮一下,「一帶一路」65國,有幾個國家能有我們國家當初的高成長和還貸能力?
這種情況下,把我們中國人的養老錢投入進去,可能會造成什麼後果?主管部門做過認真的風險評估嗎?他們真敢承擔最終責任嗎?
社會保障基金,養老金,不是商業資金,也不是援外資金,有權力動用(實際本來只是代管啊)這筆資金的部門、官員一定要弄明白自己的職責所在。不能為了緊跟國家戰略而把社保基金置於險境。何況,我們的社保基金,本來就已經寅吃卯糧、岌岌可危了,還要通過國民多交保險金、延長退休來解決困境了,怎麼敢再去冒險?!
必須強調,中國人的養老金,是中國人的保命錢,是最低的生活底線保障,是關繫到數以億計的家庭、國民基本生活的保障!不容有任何的不負責任,不容有任何的風險!
如果有失,相關部門和決策者,都將是國家、國民的罪人。
(2
017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