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票價格下降對於消費者的支出決策有何影響
股市對消費的影響,傳統上往往被稱之為財富效應。這里的財富效應,是指由於金融資產價格――股價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其中,促進消費增長的效應稱之為正的財富效應,抑制消費增長的效應稱為負的財富效應。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表現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方面僅指股市下跌或者說持續下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負財富效應。我們的分析,是從廣義層面來分析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的。具體而言,包括三個層面: (一)負財富效應 主要表現在:
1.通過減少居民實際收入影響消費。
投資者投資於股市,一方面獲得股票分紅收益,如果投資者屬於長期性的投資行為,且投資對象為績優股,這部分收益將是穩定的,可視為持久收入。另一方面,是溢價收益,即投資者因股價上揚所獲得的資本利得。這部分收益可能是暫時性收入,在大牛市中,也可能轉化為持久收入,當然,在熊市市場,情況相反。根據美Economic Indicator FEB 99公布,1995-98年,股票分紅率分別為2.56,2.19,1.77,1.49,且呈下降趨勢。在一個持續下跌的股市之中,這些分紅難以抵消股價下跌導致的財富縮水量。2000年以來,美國股市縮水市值達6萬多億美元,以每個平均3口之家計算,相當於每個家庭損失約7萬美元,以負財富的MPC 0.07計算,且由於消費者支出佔美國GDP的70%,「財富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負影響顯而易見。
如果這個市場中股票期權計劃(ESO,也包括員工持股制)比較普及,股價大幅度下跌不但使員工報酬急劇減少,還可能使員工的未來期權成為一張廢紙,從而減少員工未來的收入。
2、通過弱化居民收入預期,降低市場信心,縮減消費。
股市被認為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的變動影響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和未來收入的預期,從而影響到消費者信心。
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收入等於暫時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時期的消費等於暫時性消費加持久性消費。其中,暫時消費與持久消費之間不存在固定的比率,與暫時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與持久消費之間存在著固定比率。如果股市達到一定規模,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下跌,則投資者得自於股市的損失將由暫時性損失轉化為持久損失,從而與消費支出的減少產生某種固定聯系。而股市投資者的消費下降所產生的示範效應,又帶動股市中的非投資者,進而降低市場信心。
一個信用體系發達的市場,股市繁榮在加速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同時,由於使投資者未來收入預期向好,股票財富的急劇膨脹也促使他們更大膽地進行消費信貸。但股市下降乃至蕭條將產生相反的效果,投資者消費行為將更趨保守,從而減少了消費信貸,其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使社會消費支出與企業投資進一步減少。
而且,若股市大幅度下跌,則那些在繁榮時期以股票財富為抵押品所產生的消費信貸由於股票財富的大幅度縮水,而使他們陷入財務危機,表現為投資者、家庭破產增加。如到2002年9月30日,美國破產申請達近155萬,比一年前增加了7.7%,已超過上年破記錄的數據。2003年6月30日的過去12個月里,美國的個人破產申請案再創歷史新高,美國個人申請破產的總共為161.3萬多例,比此前12個月中的146.6萬多例增加了10%。
同時,銀行抵押品價值的大幅縮水,又使銀行陷入財務危機之中,並可能產生信貸危機,從而使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之中。
3、 通過惡化企業投、融資狀況間接影響消費支出。
股市持續蕭條帶來負的「財富效應」,因為蕭條的股市使持股者的財富減少,這種不好的示範效應使更多的公眾投資避免進入股市,從而推動股市進一步蕭條,企業也因此得以以更高的成本去籌資,或者難以從證券市場籌資,從而難以進行內涵式或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反過來又降低了企業盈利水平,也減少了員工的收入水平。
(二)股市「擠占」效應。
股市上漲,對消費產生兩種效應,一是通過增加財富,對消費正向影響的效應,即股市的「消費效應」。一是因股市持續攀升而產生的賺錢效應對社會資金的巨大吸引力而減少儲蓄,以及使原本用於即期消費的資金轉化為股票投資;或者因股市長期下跌,投資者被套牢,使當前消費資金減少,即所謂的「擠占效應」(也有學者稱之為替代效應)。股市持續上漲時,投資者認為持有股票,或者投入資金買入股票的賺錢效應要比即期消費所得到的效用大,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國股市表現較為明顯。
在股市發展初期,擠占效應往往超過消費效應,此時股市對消費需求影響較小,甚至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當前消費。其主要原因在於,股票上漲帶來的賺錢效用超過了即期消費的效用。如有專家認為,我國股民即使買賣股票賺錢,其良好的示範效應會首先吸引消費者將現金投入到股市中去,而不是用來消費。當股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投資者富裕程度增加,未來收入預期向好時,消費效應開始超過擠占效應,股市刺激消費的作用開始體現。隨著股市的繼續攀升與投資者股票財富的不斷擴大,消費效應與擠占效應的差距愈來愈明顯。
以我國股市為例,股市的擠占效應是不容忽視的。我國股市一些投資者長期虧損或套牢,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很大。據統計,1993-1999年以來我國股市中的投資者中,不盈利或虧損的投資者兩市年平均所佔比重達68%。2001年以來,不盈利或虧損的投資者年平均所佔比重高達80%,尤其是2001年7月以來,中國股市大幅度下跌,投資者股票財富亦大幅度縮水,到2003年7月底,90%的投資者被套牢,其對消費的「擠占」也越來越顯著。
(三)泡沫經濟效應。
以股市為代表的證券市場持續繁榮,使消費需求急劇膨脹,這種態勢又增加了企業的投資慾望,整個社會經濟表現為消費、投資過度膨脹。如果由此引起的急劇膨脹的總需求遠大於總供給所能承受的范圍,並且股市的持續攀升的示範效應,使許多本來屬於生產性的投資轉向股市,於是泡沫經濟出現了。
如果泡沫的形成過程是緩慢的,不易察覺的,供求缺口的出現將在整個經濟形態中產生持續的通脹,國家可能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給量進而減少銀行的貨幣信用,減少人們投資於證券市場的資金,抑制經濟過熱。
如果股市中積累的泡沫壓力過大,而國家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甚微時,此時某一因素如來自國外投機力量的沖擊,就會促使經濟運行內在機制用急性、突發性的形式來釋放壓力。這種方式便是金融風暴,或稱之為股災,接踵而至的是匯市、期市齊跌;不動產、動產縮水以及證券市場上原來虛報利潤和有欺詐行為或存在經營問題的企業接連破產,數萬億財富付之東流,社會消費支出大幅度減少,導致經濟衰退。即使人們的消費習慣可能使消費支出不變或只有輕微的下降(即「棘輪作用」),不會影響社會消費的絕對量,但會致使社會消費的增量減少,在「加速數」的作用下,使整個國家產出減少。
從歷史經驗來看,股市過度繁榮的之後往往出現蕭條,如上世紀20年代美國股市持續繁榮,其後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50-60年代的股市繁榮,其後而來的是70年代的蕭條。80年代日本股市狂熱,其後是90年代的長期衰落。
㈡ 怎樣有效判定股票進入上升趨勢或者下降趨勢
影響股票上漲下跌的因素很多,但對於股市行情的分析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基本面分析基本面是股票長期投資價值的唯一決定因素,每一個價值投資者選擇股票前必須要做的就是透徹地分析企業的基本面。股指期貨基礎分析主要側重於從股票市場的基本面因素,如宏觀經濟、各行業分析。
最後強烈推薦新手股民逐漸熟悉每日復盤的工作,熟練自己的思維模式和邏輯方式,更好的應用在實際操作分析當中。
㈢ 股票炒作方法
底部不可預測,前輩們說過不要視圖接住掉下來的匕首,要等到匕首落地停止抖動再去撿,預測就是浮雲,靠水晶球吃飯的人遲早吃到碎玻璃,你要炒股我給你幾點建議一.首先了解股票概念,去網路搜索一下。二.開戶,直接選擇一家證券營業部,這個好壞基本都差不多,感覺那個順眼去哪個就行了,離家近點有什麼事情過去也方便不過也不會有什麼事情,呵呵,羅嗦了。哪裡的業務人員會詳細給你介紹如何開戶,你有什麼問題他們也會耐心解答,所以也沒必要開戶前做多少功課。三.學習炒股,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書了,那些華爾街的經典著作,如《作手回憶錄》,《聰明的投資者》,《日本蠟燭圖》等等,多看幾本書,不要貿然入市,再有就是網上很多模擬炒股的游戲,可以去練習一下買賣股票,熟悉一下操作。不過這個僅僅是熟悉操作,炒股更重要的是心態,這個可以書中學習,慢慢體會。但是只有實戰才能讓你刻骨銘心。四.實戰,給賬戶轉入資金,根據自己的學習和觀察選定一隻股票,建議第一次炒股不要進太多,5000-10000內操作,不要亂加倉。入股不幸賺了,我說的是不幸,原因是這僅僅是新手的運氣,如果你誤以為自己是股神那麼你就真的不幸了,所以運氣好的話你會虧損,這個時候不要焦躁,學會逃命作為你的第一課將是很好的開端。注意總結。最終形成自己的交易風格,制定交易規則,恪守規則,這個是成功的關鍵。五.保持消息靈通,國內外大事要經常關注一下,國家政策導向也要略微分析,不要聽股評和他人推薦,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六.抓住時機,不要為錯過而難受,客服恐懼和希望。客觀分析,冷靜判斷,學會安坐不動賺大錢。
㈣ 什麼是股市題材炒作常見的炒作題材如何分類
股市離不開炒作,於是中國的股民把投資股票叫做炒股 ,真是寓意深遠。 1、經營業績改善或有望改善 從根本來講,業績是股市的根本所在,業績是硬道理。所謂利好的預期最終都會反映到業績上來,因此這是最有號召力的題材。而其中,業績可望改善比業績已經改善更有吸引力。因為人們更看重上市公司的未來。這類題材每到公布業績報告期間顯得尤為活躍,而公布完後,就暫時告一段落。 2、擁有龐大的土地資產有望升值 極具想像力,但最終要看是否有人挖掘並宣傳這個題材,如果有人對這個題材進行深度挖掘,那麼這將是一個潛力巨大的題材;相反,如果所有人都對這個題材冷落,就算它的潛質再大,也就是一隻平平庸庸不起眼的小股票。 3、國家產業政策扶持 對於這個題材,能否發達起來,最關鍵的是看優惠的稅收政策和貸款政策。如果國家出文說對這方面的題材進行某方面的優惠政策,這樣的題材就會豫芝麻開花一樣,一天比一天熱。屬於這個題材的有能源、交通、化工、通信、高科技等產業的股票。 4、合資合作或股權轉讓 分析合資題材,要全面考慮合資夥伴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能量,分清有利的真合資和純粹為造題材而吹捧的假合資,分清合資的前景是好是壞。 5、增資配股或送股分紅 增資配股本身並不是分紅行為,它並沒有給股東什麼回報,只是給股東一個增加投資的權利。在牛市中,這種優先投資的權利往往顯得非常重要,並具有一定的價值,因為牛市中人們預期股價會上升,可以優先投資必定會帶來良好的收益。送股分紅是上市公司給股東的真正回報,在這種回報真正兌現之前,往往會出現搶權現象,因為預期牛市會填權。增資配股或送股分紅成為一種題材,是因為人們的牛市預期,一旦市勢逆轉,人們預期熊市到來,送股也好,配股也好,都不能激起人們的購買慾望。 6、控股或收購 這在國外發達市場中是股市最有吸引力的題材之一。因為它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控股指某財團在股票市場上大量吸納某隻股票,以求最終控制該公司。不過在中國股市的二級市場上發生真正意義的搶股收購是不太可能。這與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有關。所有就目前而言,控股或收購還僅僅是一個炒作題材。多數控股行是由於莊家炒作失當,手中的股票越來越鄉,以至於達到或超過舉牌的界限,而不得不舉牌。
㈤ 解析:游資炒作熱門股票有什麼方法與步驟
1、游資操作股票的方法:游資炒作的時間非常短,所以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吸引到市場買單,而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辦法就是堆量,因此游資炒作時成交量會非常大,其一天的真實換手率往往可以達到20%甚至更多(所謂真實的換手率是指用排除了實際不流通的控股股東的股份後的流通盤進行計算的換手率)。
2、游資拉升股價的方法:游資沒有長期持有籌碼的習慣,所以喜歡短線炒作,而市場題材性的炒作正好符合這類資金的要求。由於市場題材變化很快,所以游資炒作的時間也很短,一般不會超過一周,更有短至兩天的,上午建完倉以後就快速推升股價到下一個交易日出貨,完成一次短炒。
如果有股票方面不懂的問題,可以到牛人直播這個平台上找專業的老師為你解答。
㈥ A股為何成了高價股的高消費市場,其餘大部分股票不漲反跌呢
現在的A股運行的是結構性牛市行情,牛的影子已經看的非常清楚了;既然是A股結構性牛市,A股漲高價股的高消費股票也是非常正常的,肯定也是有原因有理由的。
自從2019年1月份三大指數止跌之後,整個A股已經結束熊市進入牛市了,至今A股走牛已經有1年半時間了。
綜合以上多方面進行分析得知,A股為何成了高價格的高消費市場主要因素有三點:
其一:結構性牛市,必須要有領頭羊,以這些股票為市場方向標;
其二:高消費股有各路資金潛伏,抱團取暖推高股價;
其三:高消費的高價股潛在很多價值投資股票,價值投資股票長期回報;
總之當前A股處於高消費的高價股為主流一點都不奇怪,牛市初期行情出現這種現象非常正常,只有等這些股票漲出泡沫了,資金流出進入其他行業股票之時,相信全面牛市行情就來了。
㈦ 如何判斷一隻股票是游資炒作還是真正主力在炒作
游資操作最大的特點是選擇流通盤比較小的,他們不會選擇中國石油這樣的股票去操作。游資操作速度快時間短量放得很大很迅速。量太大太明顯就有出貨嫌疑。真正的主力是做的是進2退1的緩慢拉升的走勢,成交量是逐步溫和放大的,不會出現暴漲暴跌,他們是邊拉邊洗盤。
如何判斷股票主力的操作手法:
個人覺得主要是根據成交量,一隻股票每天幾千萬,幾個億的成交量總不可能是散戶的手筆吧!
一般的情況短期的均線和技術指標主力可以做出騙線出來,但是成交量是不能騙人的。
1.個股底部出現加速下跌後慢慢問起,量能慢慢變大,主力開始吸籌;
2.上漲一段相當長時間以後,上漲加速,成交量明顯放大,一般是主力在出貨的徵兆;
3.在上升途中突然出現下跌,如果是無量下跌,可以認為是主力在洗盤;如果帶量下跌,則是上漲結束。跌勢開始;
㈧ 如何看懂炒作題材概念與股票之間的關系
股票上漲需要有一個外在的動力刺激,無非也就是事件驅動。因此炒作概念與題材需要有相關的消息或者新聞政策等刺激股票才能出現上漲。但題材概念炒作往往是在瘋狂的時候,會把股價引到一個很高的價位。而後的走勢就是慢慢價值回歸一地雞毛。所以說題材概念炒作一定要把握時機以及掌握見好就收的原則。
㈨ 股票的漲跌具體一個因素分析
第一個問題:股票不是梨,是一種投資方式,他是可以升值的,它有股息、紅利。所以它價格變動也就理所當然了。有人覺得它發展前景好就買,不好就賣。
第二個問題:你說假如馬雲把流通的都買光了。我想說的是,馬雲將流通股票買光後,股價就不漲了,既然這樣他為什麼又要把股票買光呢,他又不傻,當然炒股的沒人是傻子。(想收購該公司而大量購買該公司股票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