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知識 > 股票雷曼兄弟案例分析

股票雷曼兄弟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2024-10-20 23:22:13

⑴ 五體貼地,求:2005年以後的上市公司虛假財務案例

2月21日下午,荊州江津路紅苑賓館,天發集團掌門人龔家龍春風得意,滿臉喜色——天發石油上市10周年慶祝大會正在舉行。

就在龔家龍大力為員工打氣「要把握機遇,克難奮進」之際,幾個穿著制服的人來到會場,迅速將龔家龍帶走。此前還洋溢著喜慶氣氛的會場頓時一片沉寂,大部分人都還沒回過神來。

「湖北省公安廳經偵總隊來人,在會場把龔家龍帶走,理由是涉嫌經濟犯罪。」天發集團一位中層幹部稱。

龔家龍被外界稱為「民營油企第一人」,為S*ST天頤(600703)與天發石油(S*ST天發,000670)的實際控制人。同時,他還身兼號稱「民營石油航母」的長聯石油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和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會長,亦是光彩49集團的14名股東之一。

本報記者多方打探,獲知了天發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股權在龔家龍和地方政府之間劃轉的內情,以及相關公司參與重組天發的種種努力。

龔家龍被帶走

21日龔家龍被帶走之後,其位於天發集團的辦公室隨即被查封。

細心人士發現,龔家龍「出事」早有徵兆。數日前荊州方面就有傳言,要對天發進行「大動作」。

知情人士透露,在龔被帶走之前的12月20日,湖北省有關方面召集天發所涉9家債權銀行在武漢開會,協商解決天發債務問題。

23日上午,天發所有高管被緊急通知參加會議,會上荊州市主管經濟的官員通報了龔家龍被「調查」。

12月25日,湖北省委統戰部召集光彩事業湖北方面負責人開會,通報龔家龍案相關情況。

目前,龔家龍涉嫌經濟犯罪的具體情節尚未公布。但有消息人士向本報透露,今年3月份龔即已被有關部門限制出境,且已多次遭遇債權銀行起訴,此次被抓則可能與天發集團侵佔旗下上市公司的資金有關。

另有接近內情的人士透露,龔此次被抓主要原因,可能與涉嫌侵吞國有資產以及操縱股市有關。至於是否與其產權爭端有關,尚不得而知。

不過,天發集團屢屢挪用其控制的兩家上市公司天頤科技、天發股份資金則是不爭的事實。

公開信息顯示,天發集團累計拖欠中國銀行湖北省分行、農行荊州分行、建行荊州分行等9家銀行多達29億元貸款未還,天發集團及其附屬子公司資產也已陸續抵押給各家銀行。

早在數年前,天發危機即已顯現。S*ST天發(2.30,-0.12,-4.96%)2001年、2002年連續虧損,2003年戴帽ST,出現資金鏈斷裂。與此同時,天頤科技也進入ST行列,並因連續四年業績造假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如果不能盡快扭虧,這兩家企業都將被迫在2007年退市。

而對龔家龍來說,年底清欠已經成了當務之急——今年10月,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再次重申年底是清欠大限,否則將對尚未完成清欠的上市公司採取立案稽查、查清主要責任人、督促落實最終清欠方案等三項措施。

然而,四面楚歌的天發集團依舊回天乏力。湖北五環會計師事務所最新審計表明:天發集團總資產35.3億元,總負債卻超39億元。普華永道完成的報告則稱,天發集團資不抵債已超過10億元。

今年12月13日,S*ST天發公告稱,其控股股東天發集團佔用該公司資金共計1.84億元,但長期虧損導致無力償還,雙方已達成協議,由天發集團及其關聯方以非現金資產1.9689億元抵償對上市公司約1.82億元欠款和277.27萬元資金佔用,超額部分將計入該公司資本公積金。

12月23日,天頤科技發布公告稱,截止到2006年9月30日,天發集團共佔用公司資金1.4億元。天發集團以其關聯方荊州木材持有的134,475.45平方米工業用地作價2250萬元,作為對天頤科技以資抵債的資產。

不過,隨著龔家龍「出事」,上市公司清欠將如何完成,恐怕已不在龔家龍考慮范圍之內。

天發產權糾葛

天發集團陷入今日積重難返的境地,除了資金緊張,一個重要原因是困於產權不清。

在天發股份上市前的1996年11月18日,由龔家龍發起的「天潤三峽投資基金」經三峽辦和荊州市體改委批准成立,認購對象是天發工會、內部職工以及社會投資者,籌集人民幣4.86億元。

在人民銀行禁止產業基金之後,龔家龍做了一個特殊的金融安排,就是利用國有的名義登記了一個殼公司,將這筆4.8億借進來,大搞收購兼並。其中包括荊州造紙廠、荊州市第一木材總公司、荊州市化建總公司等等國有企業。

龔家龍以國有殼公司的名義在荊州投資了一個農業現代化的項目——菜籽油廠,並兼並了活力28集團。

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荊州的國企改革是『好企業帶壞企業』。我們花了15億收購14家國有企業,安排了將近2萬的職工。」

2001年,天發集團收購瀕臨破產邊緣的上市公司活力28。資產重組之後,天發集團將活力28更名為天頤科技。新建120萬噸油菜籽油生產能力,並將生物柴油技術引入菜籽油產業,組建了中國最大的生物石油企業。

此時天發集團已形成了一個集團兩大上市公司的格局。但他沒有想到,自己貪大求全的戰略構思,使天發集團被國有企業的股權和債務拖入了懸而難決的產權爭端。

2000 年10月19日,當時一位荊州市副市長主持會議,認定天發集團的股本是由天潤三峽投資基金的投資形成的,荊州市國資局沒有投入資金,根據「誰出資誰擁有產權」的原則,明晰和界定天發集團的產權,變更工商登記,並將天發股份的國有股權轉讓給天發集團工會。

10月24日,該會議紀要印發並抄送荊州市政府各部門——荊州市政府當初定下了如此的基調。

但熟悉當年改制內情的人士說,到2004年關於天頤科技的股權出現了變數。起因是這個以菜籽油為主業的企業出現資金困難——產能從十幾萬噸驟升到100萬噸,需要大量的資金。

在各方斡旋下,最後國家開發銀行決定給6個億的貸款。在困難狀態下突然出現大筆資金的時候,荊州市政府與龔家龍開始了新的「談判」。

一位參與天發集團重組的人士說,當時政府要求龔將天頤劃給政府,並以天發石油算龔私有作為對等的補償。但龔家龍沒有同意。

不久之後的2004年10月,荊州市政府出具了一張批文將天發集團持有天頤科技的5429.7萬國有法人股股權轉讓給了荊州市國資委,具體由其所屬的荊州市國有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管理。

天頤科技產權變更之後,龔家龍統領天發集團石油與農業的二分天下頓時失去了半壁江山。荊州市、湖北省境內的國有銀行紛紛前來催債,內憂外患讓天發集團陷入泥潭,步履維艱。

幾個月之後,天頤科技陷入停產。本來國開行要給的6億貸款,因為看到幾方股權爭端,也沒有了下文。

天頤科技自2004年停產後,一直不敢公開披露公司停產,直到今年證監會追查,各種問題才浮出水面。

曾參與資產重組的和君創業咨詢集團總裁李肅說,天頤科技公司所有能賣的汽車都低價賣了,最後賣的是一批沒開封的農產品加工設備,「一個億買進來,最後200萬給賣了,就用這些錢給職工發工資勉力維持」。

據稱,2004年天頤被政府收回之後,龔家龍便負氣北上。在北京成立了石油商會,再接著發起成立長聯石油。而集團下屬兩上市公司則依舊深陷泥潭。

僅僅是天發集團的爛賬就使全荊州成為金融重災區,知情人說,「荊州五大銀行年終經濟考核的時候都沒有獎金,甚至有三四家銀行,總行都不許它放款了。」

重組迷霧

從2005年底開始,荊州當地的銀行就提出要債務重組,工商銀行(5.51,0.30,5.76%)是主席單位,當時就找來了雷曼兄弟公司,後者請李肅做顧問。

「最初提的一個想法是雷曼把28億債務打折買過來,解脫天發的債務危機。盤活資產後,再找別的公司合作,當時還做了一套方案。」

但雷曼進來就要明確,這個股權是誰的?當時政府的意見仍舊是天頤科技屬於政府,天發石油給雷曼重組。但這個國外投資者認為現實中不可能操作——28億的債務兩家公司是交叉的,沒法分。

隨後,在龔家龍要求政府明確產權的過程中,出現了意見分歧,知情人士說,其中頗多反復。

此後,光彩49集團也介入其中。光彩49集團計劃用1元的代價分別收購荊州市政府和龔家龍手中的天發集團股權為開局,然後由光彩49集團將天發集團旗下的石油資產、石油運營牌照納入長聯;待光彩49集團接手天發集團後,雷曼兄弟公司將與湖北銀行界商談天發集團的債務重組;債務重組結束後,新疆中基實業股份公司將接盤天發集團旗下天頤科技的資產設備。

在反復博弈中,龔家龍贏得一個短暫的勝利,2006年9月8日,經荊州市政府及荊州市國資委批復,天發集團的6個子公司股東所持的天發集團股份,一並變更為龔家龍65000萬元股權(持股65%)以及天發集團工會 35000萬元股權(35%)。看起來,包括天頤公司股權在內的整個天發,都歸還給了天發集團董事長龔家龍。

9月28日,天發集團的企業營業執照重新在荊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予以登記,法定代表龔家龍,注冊資本為10億元。

此後,雷曼兄弟公司進入參與重組,並派普華永道來審計,跟銀行溝通。但好景不長,僅僅兩個月之後,股權又被劃回荊州市國資委,時間是2006年12月7號。

此後,光彩49和雷曼兄弟公司跟荊州政府再次談判,打算一起接盤。省銀監會還開了一次債權人委員會,商量有關方案。

12月21日,重組人員跟荊州當地銀行見面,但當天下午,龔被公安部門帶走。
一、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之原因分析

所謂「虛假財務報告」,是指財務報告中所揭示的財務會計資訊存在嚴重不實或者財務報告的揭露存在重大遺漏。不同的企業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動機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個層面:
1. 股價考量
若經營高層本身就是大股東或有業績預算的壓力,為了使該公司有更高的股價,進而使自己本身持股市值增加,便有強烈的誘因趨使他對財務報表動手腳,從營業收入開始,不論是毛利率、營業費用、營業利益、業外收益等都有可用來「窗飾「財務報表。此與投資人及分析師長久以來非常重視公司的營業收入成長、毛利率變化、盈餘成長及每股盈餘等數字上,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2. 募集資金的考量
對於有募集資金壓力的公司而言,如何從市場上募得較佳的資金條件,企業的營運獲利狀況,是關鍵性的因素,此乃經營高層要對財務報表作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為了能夠順利地從資本市場上募集到所需要的資金,條件不佳的企業若欲配股或增發新股,就會操縱損益,發布虛假的財務報表。
3. 經營管理階層之薪酬與公司績效有連帶關系
企業管理階層之薪酬結構自1990年代發生變化,為獎勵管理階層之經營績效所發放之紅利,從過去之現金紅利制轉變成目前多數公司以股票選擇權作為員工之酬勞。根據統計,企業對於股票選擇權之發放比例在過去十年間成長三倍,其相對應之價值更是驚人,1997年全美前2000大企業所發放之股票選擇權市值約為50億美元,至2000年時,其市值已增加為162億美元,其價值短短三年間就超過三倍。兩岸上市公司的高階經營層通常不會願意自己因業績不好而下台,但在經營環境艱困時,作假帳就變成經營層要維持好獲利績效的選擇項目之一。股票選擇權誘使企業管理階層積極創造經營績效以拉抬公司股價,台灣目前常見的方式包括提早認列未實現收入、隱藏負債、使用其他新穎的會計手法等,以提高公司當年度之盈餘。大陸企業目前仍然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上市公司大部分也是由原來的國有企業改制而成,在管理體制上還帶有原來的一些特點,有些經營管理者在上任的當年會希望公司利潤能有大幅上升,從而展現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績效。亦有部分經理人為達到此種預期,便會著手粉飾財務報告。
4. 資產重組或合並過程中的需要
企業的資產重組和合並,往往涉及很多人的利益,為了滿足不同的利益需要,企業通常會藉改制和合並之機製造虛假的財務報告。例如有些上市公司為了維護企業在股票市場的形象,藉合並之名迷惑投資者。
隨著兩岸證券市場的發展,國家對市場的監管愈來愈趨嚴峻,上市公司發布虛假財務報告所需承擔的風險也逐漸加大,通常必須有很大的誘因,才會促使上市以司挺而走險。

二、 產生虛假財務報告的原因及理論分析

由於資訊的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存在著資訊不對稱,擁用較多資訊的一方就能夠利用資訊為自己謀利,審計的產生即為了減少資訊的不對稱。美國證管會向來以其透明的資訊揭露、嚴密的會計法規及有效率的執法機構,建置堪稱最具效率之市場規范架構。並於2000年8月訂定「公平揭露規則」 (Regulation Fair Disclosure,簡稱Regulation FD),禁止企業與證券分析師於非公開場合接觸時傳遞有關企業內部之重大未公開訊息。惟Regulation FD之實施仍無法完全解決資訊不對稱之問題,證券分析師於安隆、世界通訊案中,不但獲知企業內部之重大未公開訊息,甚至隱而未告或發布不當之研究報告以誤導投資人。致使投資人質疑證管會是否確有善盡主管機關監督之責。
產生虛假財務報告的動機,究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益和風險的權衡」決定了企業為什麼做虛假財務報告;二是「資訊不對稱」決定了企業為什麼能夠做虛假財務報告。
自1990年代全世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開始就替顧客提供管理諮詢服務,即為其查帳客戶同時提供審計與非審計服務。由於管理諮詢服務之公費收入遠較查核業務為高,其潛在之市場讓五大會計師事務所除削價競爭外,對於查帳客戶偏好之會計方法,也漸選擇以默認應對。會計師就此之利益衡量,使獨立性漸受侵蝕。
企業出具虛假財務報告一旦被查出,其後果是相當嚴重的,可能造成公司經濟利益和社會形象的損害,日後成為被稽查的重點對象,造假者個人的經濟利益損失和法律責任的追究等。盡管如此,仍有企業為追求從而鋌而走險。加諸目前企業內、外部監管不力等因素,企業出具虛假財務報告被稽核的比率相當低,且對舞弊案之懲處力度不大。

三、 兩岸財務報告造假的主要手法
大陸有學者針對其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案進行研究 ,本研究更加入近期台灣的舞弊造假手法加以比較。從理論上來說,舞弊最終乃須透過財務報告表達出來。表一說明了兩岸上市司財務舞弊案的造假手法。
表中列示的造假手法都是窗飾財務報告的做法。為了滿足不同的目的,會計人員會靈活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使得財務報告符合管理階層之期望。茲將財務會計實務中,茲將常使用的財報舞弊方式說明如下:
1. 虛增銷貨收入
此乃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手法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如大陸紅光實業、黎明股份、銀廣夏等,--為了提高凈收益,從而達到配股或分紅等其他目的,管理當局於是透過製造某些虛擬的銷貨業務,從而高估其銷貨收入。
台灣2004年爆發的地雷股中,亦有多家上市公司以先設立人頭或空殼公司,再由地雷公司與這些人頭公司進行進貨及銷貨的交易,如此一來,就可「憑空創造」經營階層所要的漂亮營收數字,以近期降為全額交割股的升技為例,根據證交所資料顯示,升技2004年上半年自Top Rise等3家供應商進貨55億元,占總進貨金額之70%,同期間,銷貨至Sunfine等4家公司61億元,占總銷貨金額之71%,其中有高達41億余元無實際通關證明文件,此外,以上所提及7家進貨及銷貨公司都在香港注冊,且住址皆相同,明顯是設立來作虛灌營收的空殼公司。結果,升技2004年前3季的148億營業收入,近15億的稅後凈利及2.41元的每股稅後盈餘,絕大部份是造假作出來的。
2. 虛增應收帳款
虛增應收帳款可同時虛增銷貨收入。由於會計處理上只要有單據證明銷貨,便可認列營業收入及應收帳款,因此,某些公司為了增加營收,會刻意放寬銷貨政策,例如延長客戶付款期限、給予較多的折讓或利用有關出口貨物優惠政策,虛增收入等,使營業收入在短期間不正常地增加,這對公司的損益表有一定的美化作用。例如,大陸51黎明弊案中,即為了達到虛增收入、利潤的目的,些擬銷貨業務和銷貨對象,不惜虛開銷貨發票,虛增收入。該公司所屬的營銷不能作進項抵扣的普通增值稅發票,虛增主營業務收入2269萬元,而台灣的博達公司亦利用關系企業製造多起虛擬之交易。

表一 兩岸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的造假手法

虛增銷貨收入 虛增應收帳款 存貨價值的任意調整 會計政策利用 關系人或子公司交易 費用的轉移和調整
大陸紅光實業舞弊案 ★ ★ ★
大陸鄭百文舞弊案 ★ ★ ★
大陸張家界舞弊案 ★
大陸ST黎明舞弊案 ★ ★ ★ ★ ★
大陸大東海舞弊案 ★ ★
大陸銀廣廈舞弊案 ★ ★ ★ ★
大陸麥科特舞弊案 ★
台灣博達舞弊案 ★ ★ ★
台灣升技舞弊案 ★ ★ ★
台灣皇統舞弊案 ★ ★ ★ ★
台灣宏達科舞弊案 ★ ★
台灣太電掏空案舞弊案 ★ ★ ★
台灣中強電子舞弊案 ★ ★

1997年度大陸上市公司61.12%的應收帳款是其關系人交易 (見表二),其中與控股公司發生的應收帳款關系人交易達95.29億元,占總額的39.71%,與同屬控股子公司、集團附屬企業和兄弟公司之間發生的應收帳款金額為75.13億元,占總額的31.31%。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上市公司關系人交易中應收帳款金額盈餘過大,顯示操蹤現象顯著。

關系人 交易筆數 交易金額(億元) 所佔比例(%)
直(間)接控股公司 291 95.29 39.71
從屬控股子公司、集團 145 75.13 31.31
附屬企業、兄弟公司、子公司 98 26.31 10.96
聯營、參股公司 207 17.47 7.28
合資公司 11 25.79 10.74
小 計 752 239.99 100.00

資料來源:蔣義宏、魏剛著,「中國上市公司會計與財務問題研究」,東北財經大
學出版社。

3. 存貨價值的任意調整
在銷貨收入不虛增的情況下,「盈餘管理」的焦點就著中在成本及費用兩個方面。銷貨成本的調整主要集中在存貨成本的調整,而存貨所包括的層面較廣,設計方法又多,乃為財會人員提供了很多虛擬財報的管道。假若,該產品需求不錯,在通路上的貨品銷售不成問題,對該公司將不會有負面影響,但是,若該產品在通路上出現滯銷的情況,不僅公司未來業績將受影響,之前異常增加的應收帳款,也有可能會變成呆帳,若通路商要求退貨,又是另一筆退貨呆帳,二者皆可能影響公司獲利狀況,台灣多年前生產電腦顯示器的中強電子,就是因此而關門大吉。
另外,台灣2004年中股市最大地雷之一的博達案,自1999年開始,即透過國內外人頭公司,以假買賣的方式做帳達141億元,由於當時手機概念股當紅,博達即大肆宣傳其所生產的砷化鎵未來應用在手機上的商機有多大,成長性有多高,為了圓這個謊,博達透過這些人頭公司,以假銷貨單進行堆貨,在進貨方面,則另外找了7家,自設2家原料供應商配合出貨洗錢,虛灌營收手法的手法與升技案如出一轍。
大陸部分則有麥科特公司透過偽造進口設備融資租賃合約,虛列固定資產9074萬港元;採用偽造材料和產品的購銷合約、虛開進出口發票、偽造海關印章等手段,虛增收入30118萬港元,虛構成本20798萬港元,虛構利潤9320萬港元。又如例如黎明進出口公司擅自將其本應在「委託發出材料」科目核算的外委加工服裝業務,通過與被委託方對開發票的形式,進行銷貨核算,以虛增888萬元之銷貨收入。
4. 會計政策利用
有時上市司也會利用會計變動或會計制度和准則的漏洞來操縱利潤,如改變短期投資處理損益法及會計原則變動等。尤其在新制度剛出爐,具體作法尚未明確規范時,被利用造假的情況最多,如當企業被允許對各種資產提列減損准備時,這類准備就成為調節利潤的主要方法,此外當制度和准則中的某些特殊情況,需要主觀判斷或估計時,也容易被造假者利用,如或有事項的可能性的判斷,企業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作出是否揭露、如何揭露的決定。所以,在造假方法中,重大事項的故意遺漏也被頻繁地使用。
5. 關系人或子公司交易
上市櫃公司除了可運用關系人或子公司交易虛灌營收外,亦可與這些關系人或子公司從事財務交易,以達到增加公司獲利或圖利他人之目的。例如:台灣早期的資產股利用關系人交易買賣農地或山坡地等圖利他人。近年來台灣的太電掏空案就成為這種財務操作的代表性例子。根據檢方調查,當時太電副總經理及財務長胡洪九,在民國82年到87年間,設立包括「中俊企業」等146家虛擬企業,再以太電為這些公司作擔保,由這些虛擬企業向銀行大筆舉債,得款後將這些款項轉往海外洗錢,再把債務拋給太電,導致太電損失達新台幣200億元,若折回現值,金額高達400億,大陸部分之關系人交易則絕大部分透過應收帳款產生,如上述之第二點所述。
6. 費用的轉移和調整
所謂費用轉移,是指延遲費用與外界第三者(可能是供應商、客戶,也可能是關系人)交易的入帳時間,以增加本期損益。另外,折舊費用的任意調整,資產減損或報廢時機的選擇,也可用來操縱損益。在大陸百文管理舞弊案中,公司上市後三年運用年度截止日前後之收入、費用的操蹤方法,任意沖減成本及費用、費用跨期入帳等手段,以累計虛增利潤約14390萬元。

⑵ 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

最近的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這就牽扯到美國的銀行了。。。什麼是次貸危機呢?
總的來說,就是美國銀行自己倒騰出的問題。
當時有很多收入低下甚至沒什麼收入的人想買房子卻沒錢,一般銀行也不肯向他們放貸,後來一些銀行為了賺錢,向這些窮人發放買房貸款,也就是次級貸款——大白話這些申請貸款的人信用度比較次,O(∩_∩)O
別看這些窮人平時沒錢還房貸,但是有個條件是——當時的房價一直漲(咱國金融危機前就是這情況),這些買房子人能夠用房子增值的收益去還銀行貸款,銀行賺了錢,按揭的人也有房子可買,所謂皆大歡喜,發展到最後,次貸形成的規模越來越大。
但是,問題出現了,美國的銀行為了多賺錢,拚命的提高還款利率,不僅如此,當房價漲幅下降時,這些銀行甚至推波助瀾,他們的目的很簡單——房子便宜的話,貸款買房的人也多了。。。。
等房子開始降價後,銀行才發現,一切都失去了控制,買房的人沒增值的錢還款了,銀行就收回房子准備拍賣,但是那麼多房子很難一下子變成流動資金,即使賣出去一兩個,但是因為降價使得房價又太低,賣一個賠一個。銀行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最後搞的資金周轉不靈,怎麼辦?向其他金融機構借啊。。。
借款時候得有抵押的東西,這些美國銀行就用自己的債權做抵押去借錢,也就是以債抵債。說白了就是拖別人下水。
結果,當一家銀行因為持續虧損倒閉後,其他有牽連的紛紛落水,慢慢演變成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這個事實也教訓了我們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體太遠。

閱讀全文

與股票雷曼兄弟案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年股票有多少個交易日 瀏覽:929
倫敦現在時間 瀏覽:620
手機股票融資交易軟體 瀏覽:888
如何縮小股票交易圖 瀏覽:15
股票異地開戶 瀏覽:186
中泰證券股票交易密碼鎖定 瀏覽:617
查詢某日股票賬戶余額 瀏覽:457
股票基金單位凈值最高多少 瀏覽:313
中國裝備集團公司股票代碼 瀏覽:610
雙環傳動股票公司 瀏覽:947
蒲公英作用與功效 瀏覽:942
股票基金的分類方式不包括 瀏覽:78
公共微信號申請 瀏覽:130
股票配資難嗎怎麼樣 瀏覽:838
股票跌了上市公司虧嗎 瀏覽:863
深圳金斧子股票配資公司在哪裡 瀏覽:538
丹參多酚酸鹽股票公司 瀏覽:603
券商開戶開的是什麼股票賬戶 瀏覽:903
白領日記 瀏覽:961
武綉不進股票賬戶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