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證券投資學》——價值分析和估值方法
證券估值是投資決策的關鍵,它通過判斷證券的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來決定買入或賣出。市場價格低於內在價值時買入,市場價格高於內在價值時賣出。
國債的票面利息(coupon)與即期收益率(spot rate)不同。票面利息代表固定收益,即每年固定的利息支付,而即期收益率則是針對單筆投資的預期年化收益。國債票面利息與即期收益率的關系取決於發行時的折價或溢價情況。例如,若票面利息為10%,遠高於市場理解的利率,那麼該債券通常會以溢價發行,實際收益率會低於票面利息。計算即期收益率時,需要考慮債券的發行價格與票面利息,以得出投資的預期年化收益。
到期收益率(Yield to Maturity, YTM)是一種衡量債券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它表示在債券持有至到期時,預期獲得的年化收益率。若一個10年期、5%票面利息的債券價格為101元,而一個5年期、3%票面利息的債券價格為98元,僅比較價格或票面利息無法判斷哪個債券更有價值。此時,通過計算各自YTM,可以更准確地評估債券的投資價值。若10年期債券YTM為3.5%,5年期債券YTM為3.6%,則5年期債券可能被視為更具投資價值。
即期收益率(spot rate)是債券的票面利率,如一年期即期收益率為2.83%,表示投資一年後將獲得本金加上2.83%的利息。而5年期即期收益率為3.24%,意味著五年後將獲得本金加上一定利息。
市場預期理論認為,利率期限結構主要由市場對未來即期利率的預期決定。流動性偏好理論則指出,投資者認為長期債券不是短期債券的理想替代物。流動性溢價理論認為,遠期利率與未來的預期即期利率之間的差額反映了債券的流動性風險,期限越長,流動性溢價越大,體現出較高價格風險。
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在貸款或融資活動中,貸款者和借款者難以自由調整證券的期限,導致利率預期無法自由傳導。
股票估值分析涉及內部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如股利折現模型(V=D1/(k-g))等;外部因素則包括市場環境、行業動態和宏觀經濟條件等。
市凈率(Price-to-Book Ratio, P/B)是衡量股票價格與每股凈資產比率的重要指標,市凈率越高,表示股價可能處於較高水平。
期貨期權與可轉債是衍生金融工具,期貨期權允許投資者以預先設定的價格在未來買入或賣出資產,而可轉債結合了債券與股票的特性,具有轉換為公司股票的期權。轉換比例和可轉債價值的評估包括投資價值、轉換價值、理論價值和市場價值等。
❷ 計算與分析債券的到期收益率。 計算與分析零成長股票、固定成長股票、非固定成長股票價值。
債券每年利息C = 100 * 6% = 6
以市場利率(8%)作為折現率進行折現,得到
PV = 6 / 1.08 + 6 / (1.08 ^ 2) + 6 / (1.08 ^ 3) + 100 / (1.08 ^ 3)= 94.84 > 售價94
值得投資
1.PV = 5 / 6% = 83.33,若股價高於83.333,則不能投資
2. PV = 3 / (10% - 5%) = 60 若股價高於60,則不能投資
3.PV= 1.12 / 1.08 + (1.12 ^ 2) / (1.08 ^ 2) +(1.12 ^ 3) / (1.08 ^ 3) + (1.12 ^ 3)* (1.07) / (8% - 7%)
=153.56 若股價高於153.56,則不能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