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交流 > 莫之许

莫之许

发布时间:2021-05-09 00:36:13

⑴ 识人莫之许也的许是什么意思




称赞;承认优点:赞~│推~│~为佳作。

⑵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的翻译

翻译: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出自:魏晋 陈寿《隆中对》

原文选段: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释义: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对:回答、应对。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爱。为:唱。莫,没有人。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

(2)莫之许扩展阅读

主题思想:

《隆中对》写的是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人物成就: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

⑶ 时人莫之许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出自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的《隆中对》,原文选段: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3)莫之许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⑷ 时人莫之许也的“之”解释

倒装,时人莫许之.之指代上文的人物.

⑸ 肉唐僧和莫之许是怎么回事

·本质上是中产阶级在改革过程中作用的争论。莫认为不能依靠中产阶级,需要依靠的是底层群众,要抗争;肉唐僧认为做大中产阶级能够形成一个有力的诉求,从而推动上层变革,因而他们信奉的是合作。前者是革命派,后者是改良派。前者现有代表人物包括莫大、北风,后者则有笑蜀、崔xx。 这两派最近几年逐渐走向分裂,甚至相互敌视。韩寒在论民主那篇文章说说自由派老吵架说的就是这件事。改良派认为他们与革命派的目标相同,但是策略不同,他们认为(与党内改革派)合作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能够避免大规模的社会震荡。但是革命派认为改良派的问题并非是技术问题,而是关键问题,在他们看来,改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死,所以寻求改良并不会促进目标的实现,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改良过程的漫长可能会使公众长期处于受压抑的环境下,因而他们又称呼改良派是为统治者背书,本质上和统治者是一丘之貉。 单纯回到这次争论,我认为中产阶级只是一个想象中的神话 作为一种想象中的存在,中产阶级在中国已经被赋予了过多的光环,无论是传媒还是学者都对此抱有殷切希望,仿佛推动新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就必然引发政治结构的变革。然而如果对这种理论进行仔细的剖析,就会发现现今流行的所谓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神话。更进一步的说,中层阶级乃至整个社会中层组织,不仅不会引发较大规模的社会变革,甚至还会成为维持现有政治结构稳定的利益团体。 研究社会结构与变革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在该书中,托克维尔将传统国家的社会分为三层结构:国王——贵族——平民。托克维尔认为,随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被剥夺,导致了平民处于国王的直接领导下,并由此形成二元对立,最终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一理论实际上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就已成型,在分析美国为何能够建立民主政体时,托克维尔将目光投向了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中层组织,托克维尔认为,中层组织(中产阶级及各类社会团体)取代了贵族的社会势力,承担了一部分社会义务,从而缓冲了统治者与底层人民的直接冲突,并形成了政治诉求的多元化。可见,在托克维尔看来,不管是贵族还是代替贵族的社会中层组织,都与社会变革的发生无直接联系,相反,由于中层组织的诉求不同,更易于导致社会的多元化,从而降低变革的发生。 这一理论直接影响了美国社会学者Kornhauser。在分析大众政治的起因时,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分为三层:统治者——中层组织——普通民众,在他看来,中层组织能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政治讨论的平台,呈现不同乃至相互冲突的观点,从而促使利益与社认同的分散,导致多元化的诉求结构。而多元化的形成,易于降低普通民众被动员到同一社会运动中的概率,随之,社会运动发生的可能性也被降低,稳定的政治局面就此形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公民社会的概念就是脱胎于这一理论,两者虽然存在着定义上的差别,但一般说来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不管是中层组织还是公民社会,都可以被看成是独立于现有政治结构的社会组织的总称。从收入上可以将其看成是中产阶级,从组织上可以将其归纳为各种社会团体及NGO组织。这些阶层和组织不受国家的直接控制,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于是形成不同的利益与认知,进一步,利益与认知的多元将会导致目标与行为策略的差异,这种分割使统一的政治诉求与大规模的社会变革的发生不再成为可能。同样,中层组织的兴起,降低了普通民众与统治者的直接联系,从而避免了二元对立格局的发生。总之,在Kornhauser及公民社会概念的倡导者看来,不同不社会有着不同的社会利益,各种利益相互抵消,而变革也会随着这种抵消趋于平静。 对社会中层组织理论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流行于中国的所谓「中产阶级将会推动政治变革」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想象中的神话。中产阶级的出现乃至兴起,不必然推进社会变革的发生,相反,它更易于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群体,这个群体内部虽然呈现多元化, 但由于其自身发展的限制,在整体上会对现有的政治结构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信任与认同,而这种趋于保守的信任与认同,必然要求其反对较大规模的社会变革,从而成为现有政治结构的自觉的维护者。 在分析印度民主制的具体成因中,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中层组织的存在对印度民主制发展中的阻碍作用。上世纪世界政局的发展可以看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是在西化浪潮下非西方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及文化的瓦解和失衡,二是在西化浪潮下非西方国家的社会重建。四五十年代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建立可以看做是对着两条主线的反应,民族国家的形成要素是民族意识形态的建立,这有利于一个强有利的反殖民统一战线的建立。具体到印度这个国家,由于英国在印度推行间接统治,笼络了当地的政治精英,从而在英国殖民者与印度的普通民众之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社会中层组织,印度宗教的繁荣也起到了缓冲的作用,这个中层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印度的反殖民统一战线的强硬态度。印度虽然也追求民族国家的建立,但缺乏像越南那样强烈的革命意识,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够发生。 印度的中层组织降低了革命的发生,并最终促进了印度政权的稳定过渡。然而这种先于民主政治建立的中层社会组织,却成为今日印度民主发展的最大阻力。原因在于缺乏革命打破传统的社会及文化结构,这种在殖民时期起着中层组织的传统社会结构在实施了民主后可以通过原先积累的社会资源对人民实施有效的控制,而种族制度的歧视性又使得下层民众难以进入到体制之去,从而使任何社会变革的发生都面临着重重困难。这正是印度民主面临的困境所在:虽然中层组织使印度避免了大规模流血事件的发生,但同样也使印度的民主发展的愿望落空。 在这里我并非是对大规模的流血革命辩护,我也并非宣扬暴力革命的现实意义,我只是指出先于民主政治建立的中层组织存在的局限性。印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有关中层组织的想象中的样本。同样,台湾也为展现了一个缺乏中层组织的社会成功变革的可能。当然推动这一变革发展的,涉及到诸多因素,由于这些因素与本文并无直接关系,因而再这里不再一一论述。然而通过上文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中产阶级,不过是一个不断膨胀的神话,这个神话经由亨廷顿《第三波》中的论述而被人广泛得知。可是如果威权国家将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于这样一个保守的社会团体,则多少有些虚妄和不自量力。变革,只能发生在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而中产阶级,显然不属于这样的组织。·

⑹ 《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中的“莫之许”什么意思

1、释义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不承认这件事的意思。莫,没有人。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许,承认同意。
2、原文简介
《隆中对》讲了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3、作者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⑺ 时人莫之许也,的时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表面的意思呗
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个看法
以下可忽略:
天光乍破:形容早上初生的太阳可引申为希望
点天灯:旧时的酷刑
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反刍的动物都是有四个胃的
有很多花先结果后开花

⑻ 时人莫之许也的许是什么意思

【许】意思:承认同意。
【时人莫之许也】源自《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讲述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时人莫之许也】译文: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莫,没有人。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许,承认同意。

⑼ 文言文 时人莫之许也 这句中的 之 何意

时人莫之许也,这句中的
之,代词(代诸葛亮)。
“之”作“许”的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是:
时人莫许之也。

阅读全文

与莫之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分红期权登记 浏览:1
上海楼市行情 浏览:348
武汉塑料股票行情 浏览:393
信诚幸福消费股票基金 浏览:344
小公司能买股票 浏览:858
夏鸥 浏览:482
n曼卡龙股票9号买多少 浏览:217
2021年准备上市的公司股票一览表 浏览:36
公司股票主动退市 浏览:451
远光软件股票历史成交价 浏览:561
包钢股份股票未来走势 浏览:688
安杰要炒股 浏览:953
天津股票配资系统 浏览:645
天上人间夜总会 浏览:385
木手串 浏览:888
诺安新经济股票基金净值 浏览:343
苏州股票公司有哪些 浏览:335
002632股票行情走势 浏览:51
怎么在同花顺上面买股票 浏览:482
上市后公司股票能涨多少钱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