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梵高在什么时候画的星月夜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回答完毕
请采纳~\(^o^)/~
② 赏析:梵高《星月夜》
这幅画具有象征意义,他使用短线笔触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十一颗大小不等的星辰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近景的柏树象撕裂燃烧的一座哥特式教堂。星辰和月亮暗示使徒和耶稣的关系。也有人把这幅画看成是太阳系的“最后的审判”。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实际上这是凡·高的一种幻象,他小心地运用火焰般的笔触传达出来,常人是很难理解和表现的。他所看见的夜空就是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它所给人的感觉就是陷入一片黄色和蓝色的漩涡之中的天空,仿佛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得面对自然的奥秘而不禁战战兢兢的人们,顿时生起一股绝望的恐怖。
荷兰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像凡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一方面表达高亢压抑的感情,另一方面画面构图又经过精确的计算.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从这点来看,就可明白绝非是光靠激情即可画出来的. --"
③ 梵高<星月夜>创作背景
『这幅画可以说是文森特在纽南时期的最佳杰作。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曾作了许多农夫、农妇的肖像,对室内及手的素描,以及瓶子与水壶的静物画等等,这些均是对此画的习作。此画充满了对其社会性与宗教性的情感,画面虽显得粗野,但结构却十分紧密;以围聚的人物为中心,对形体加以把握;以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构成了种种暗灰色,以这些完成了这幅佳作。
围着餐桌而坐的四个农人,都曾作过个别习作。那询问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农妇下垂的厚重眼睑,布满皱纹、凹凸不平的脸和手,充分地表现出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的"力量"。凡·高表示,他希望这幅画能强调出"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曾挖掘过泥土。"同时窗外的景色,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
凡·高深爱着朴拙的农人在大地上奋斗的情景,他以为这些与文明化、都市化相较之下,充分地显示出光与力。他明白这幅画或许不合现代趣味,他渴望着能将这些示诸众人,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优越感。
凡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食土豆者》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凡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食土豆者,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朴。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凡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他说: "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④ 凡高的星月夜
借鉴一下,,
《星月夜》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月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月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⑤ 凡高的《星月夜》的画面内容(文字)是什么
这幅画呢刚开始看是一幅风景画,但是气势磅礴,光芒耀眼,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而后你会发现这幅画很混乱,混乱的让人感觉梵高当是的心情很不平静,甚至已经有些癫狂的状态。这是正常的,因为梵高当是正在精神病院,好不容易出去写生,所以……理解一下
还有,就是刚看这幅画感觉只是一个神经错乱的人看着星月在天的天空画出的错乱的画。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梵高画这幅画的时间是在白天。所以我们可以将这幅画理解成一个精神世界,一个在梵高眼中的世界,一个颠倒时差的,和现实不一样的世界。
在画的左侧是一棵柏树,一棵身上都是大火的柏树,一棵好像活过来的柏树,一棵好像在诉说着什么的柏树,一棵充斥着梵高情感的柏树。
这棵柏树我不好去评价什么,但是就我的理解,这棵柏树好像是梵高的朋友,和他互相诉说着心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梵高几乎没有朋友,所以他只能在自己癫狂的世界中用一棵柏树和自己交流,也像是自己和自己交流。所以我们可以姑且认为这棵柏树,这棵纠结的柏树是他自己。这棵树梢直指上天的树就是梵高自己激情的爱的灵魂。
还有整幅画的上方,是许多光芒堪比太阳的星星,右上方更是有一个硕大的月亮。那刺眼的光芒照射着村庄柏树和天空。从那漩涡和不加勾勒的粗糙线条,我们不难发现,梵高极尽不羁狂放之能事,表现了自己的如火般的性格。我们也可以看出梵高在自己世界中将这种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梵高的心灵和灵魂是被禁锢的,是不能像自己世界中一样的狂放的。
有心之人不难发现,梵高将柏树和月亮其实是放在同一个高度上,而且这柏树似乎是想脱离地面,只冲云霄。那么这棵柏树将燃烧天空,超越月亮,划破天际。那么这天和月亮指的是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现实的束缚吧,亦或是某些我们不得而知的秘辛给予的枷锁吧。
画面中还有一座教堂耸立着。了解梵高的人都知道,梵高其实是一名基督教徒。难道他仅仅是因为这个才将教堂树立在他的世界中吗?我觉得不是的。
我们可以知道,基督教最开始建立为什么能得到君主的支持呢?愿意很简单,基督教教人的是忍耐。忍耐现实的压迫,忍耐疾苦。这样的思想自然便于君王的统治,所以君王们都支持基督教的发展。那么为什么梵高要画一座教堂呢?而且这座教堂的高度远远不及柏树和月亮。这似乎可以看出些什么。似乎梵高脱离基督教是因为基督教的束缚让他很不满,难以忍受。他认为人的灵魂和天可以争,何况只是一座区区的教堂呢?我们可以从梵高是一名人文主义思想的画家就可以看出来。
而在教堂脚下是一片一片的民房。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是否说明了梵高不满宗教对人的压迫呢?这种压迫不只是单纯的剥削,更是一种灵魂上的枷锁。基督教就像刽子手一样斩杀人们的自由之心,毒害人们的灵魂。对基督教的不满更是在梵高晚年达到了一个最高点。
⑥ 《星月夜》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星月夜》给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转着跳舞,好像鲜花一样怒放,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无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形如一团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奋力伸展着枝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也表现出人类的挣扎与奋斗。
《星月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6)星月夜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1889年5月8日,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溃之后,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自愿接受精神病治疗。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
2、艺术特色
这幅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梵·高看到的幻象。这种幻象,超出了中世纪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过的任何尝试,它来自画家某种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以火焰般的笔触,标新立异的无畏,把自己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幻想体验大胆地用笔触来加以证明,作品预示了画家用幻想作为手段而对自己的主观世界加以表达的探索。
3、后世影响
梵·高的《星月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虽然不同的人面对这幅旷世之作会有不同的理解,虽然谁也无法弄清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可是他大胆张扬地表现自我主观世界的尝试,对绘画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对艺术无比的执着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迪。
⑦ 描写星月夜作文600字
星 月 夜
碧蓝而小巧玲珑的星星点缀了淡蓝的天空,似闪着蓝光,镶着蓝钻石的风衣。这样妙曼的景象,谁又不会为之心动沉醉其中呢?
别怕黑漆漆的深夜,天空永远是淡雅的;别怕身边的静谧,侧耳倾听一定是奇妙的;别怕孤单的背影,天上的星星会与你做伴。在夜里,不会有嘈杂而又繁忙的气息,只剩下轻风曼舞洋溢世界。夜,是静寂的、是浪漫的、是梦幻的,它交织着在熏香里的甜蜜,化一股暖流在心里蔓延,让爱哭的孩子安恬入睡;让孤单的孩子感到温馨;让有隔阂的父子重新合好。风,轻轻地吹着,让人徜徉在无限的遐想之中。
夜的深沉是因为有一片银灰色的世界。月光是那么皎洁,周围的云朵也被渲染成薄薄的白色。月在暗暗的天空里是那么耀眼,那么柔和。我用力嗅了嗅,仿佛月的暖流里透着一点点的甜味,是风的缘故吧!月儿是妩媚的,弯得像柳眉,让人看了就想把它摘下来。月中隐隐约约有点黑粒,真想长出一双翅膀,飞入天宫为它擦掉那些污点,做它最忠诚的使者。然而,月儿又像一块美无瑕疵的白玉,高贵得让人舍不得触摸,生怕一触到就会碎裂,令人心生怜爱又不忍离去。
⑧ 星月夜赏析
挚爱深夜的梵高在圣-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画的这幅"星月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在这件作品中, 闪烁于碧蓝色夜空中的星星, 格外夺人眼目。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山腰上, 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 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 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用虚构的形与色, 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星月夜》这幅画, 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 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 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 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 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
⑨ 我喜欢星月夜的星空为什么
凡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类似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那一大片陷入蓝色和黄色的旋涡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人头晕目眩。这是凡高的躁动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包含着画家身受精神创伤后后的某种非理性的成分。凡高的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情感因素。与印象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描绘客观世界处表的光与色的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出生于荷兰格鲁特—宗德尔特的一个牧师家里,他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这唤起了他对大自然、农民和劳动的热爱。1880年凡高开始学画。对于一个27岁的人来说,开始学画是有些晚了,然而对艺术狂热的激情、对生活执着的爱和他那献身人类的宗教般的情感,却弥补了这一不足,使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超乎寻常的业绩。
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通过他的弟弟提奥结识了印象派的画家(提奥在他死前几乎成了惟一能理解他的亲人,是他资助了凡高的创作,而凡高在短短几年中写给他的数百封感人至深的信,既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又阐明了凡高的艺术思想),尤其是毕沙罗,这使他突然发现了色彩的力量,他的调色板明亮起来。从他当时的风景看,他明显受到了修拉点彩的影响,只是凡高在运用这些色点的时候更注重了线条的作用。在1888年去南方阿尔之前的这个准备阶段,凡高开始了自己更全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古典大师哈尔斯、伦勃朗和鲁本斯、蒙蒂切利和日本版画。这些研究使他最终将富有表现力的色彩和线条与他内在冲动的知觉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开创了自己崭新的风格。
在凡高的画里到处充满了明媚的阳光,他把光看作是生命,看作是力量,看作是世界生生不息的源泉。因此他特别喜欢黄色,由此,他又发现了向日葵这个从未被人注意过的植物,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就是地上的太阳,就是他的化身,它每天和他一样,从早上就追逐太阳,直到太阳落山。
凡高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既是他生命历程的展示,也在深层上揭示了世纪末欧洲人精神上的痛苦。凡高从最初他在矿区与贫病交迫的下层人的接触中,到几次恋爱的失败,再到对现存社会制度和艺术制度的不满,使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企图以自己的艺术去唤起人们的爱心和最纯朴的情感,然而,在一次次的失望以至绝望中,他的精神最终崩溃了,最后不得不以自杀来彻底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星月夜》表现出了凡高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这段时间他正住在圣雷米疯人院,但这件作品是在他神智清醒的时候画成的。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还有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他以浓烈厚重的用色、有力颤动的用笔表现了他在自然面前的惶惑不安:夜空神秘莫测,繁星如睹俯视着大地,一切都令人恐怖地扭动起来。显然,用色彩来表现强烈的情感,并赋予这些色彩以象征意义,是凡高最有特征的艺术手法。
⑩ 梵高的《星月夜》作品赏析。
作品鉴赏:梵·高通过这幅画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来反衬出人类的渺小,令人类生出畏惧之心,而是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转着跳舞,好像鲜花一样怒放,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无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形如一团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奋力伸展着枝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也表现出人类的挣扎与奋斗。
这幅画的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也有星星发光的黄色,深蓝色的 基调,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加强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树用了深绿和棕色,意味着黑夜的笼罩。明亮的白色和黄色来画星星及周围的光晕,又给人一种温暖光明的感觉。
梵·高运用浓厚并且短促的笔触,交织成弯曲的旋转线条,海浪般的图形使画面呈现出炫目的奇幻景象,画中旋涡状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在大面积冷色调的流动星云中,一轮橙色的月亮散发出亮光,仿佛明灯般点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个画面着色搭配协调。浓淡相宜,深浅适中,很好地配合了画中的氛围。
作品简介:《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作者简介: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