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
清末莫高窟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发现的藏经洞,为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的写本和美术品。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于这些资料的研究成果,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古时代东西方文明的理解。
敦煌藏经洞的封闭年代和原因,关系着我们对藏经洞出土资料的正确理解和分析,是敦煌学研究者长期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藏经洞资料的总体认识,也离不开我们对大约十一到十三世纪(宋元时代)西北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面了解,因而迄今还没有十分令人满意的解说。
早期藏经洞周围环境
一、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的几种假说
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封闭,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封存的原因,一是封存的年代,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的。迄今为止,学者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这两点提出种种解说,归纳起来,影响最大的说法仍然是最早讨论这个问题的斯坦因和伯希和。
斯坦因根据他在洞中所藏一些包裹皮中发现的一批相当数量的汉文碎纸块、带有木轴的残经尾、木轴、丝带、布包皮、丝织品做的还愿物、绢画残片、画幡木网架等等,认为这些东西是从敦煌各寺院中收集来的神圣废弃物,藏经洞就是堆放它们的处所。他还根据所见写本和绢画题记最晚者为十世纪末的情况,推测洞窟的封闭是在十一世纪初叶【1】。其观点可以作为“废弃说”的代表。
伯希和根据洞中无西夏文书,而藏汉文本及绢画、壁衣、佛像、石碑杂沓堆置,因而认为是1035年西夏入侵敦煌时为避外寇而仓皇封闭的【2】。有人称之为“避难说”。
此后,藤枝晃教授采用“废弃说”,他认为废弃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印本佛典取代了卷轴装佛典,图书馆书架的重新布置导致原来的卷轴佛典的废弃,时间在1002年以后不久【3】。
方广锠博士也主张“废弃说”,他提出的假设是在曹氏政权的某一年,敦煌各寺院进行了一次寺院藏书大清点,结果将一大批残破无用的经卷、过时的文书、废纸、幡画、多余的佛像等等,统统集中封存在藏经洞中【4】。而另一些学者则沿着伯希和的思路,又提出1008-1010年备战西夏而封存说【5】、1094-1098年黑韩王朝威胁说【6】,以及在更晚的年代中找寻封闭原因,甚者认为晚到元朝【7】。
本文对这两种看法提出质疑,并阐明自己的看法,目地是抛砖引玉,使有关藏经洞的讨论立足于通盘考虑敦煌藏经洞文献、文物以及当时历史背景的基础上。
Ⅱ 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
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但是,你知道一百多年前被发现的藏经洞吗?那么,藏经洞究竟是什么?藏经洞文物遭到哪些破坏与掠夺?
公元1900年7月1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住在莫高窟的当家道士王圆篆无意间在16号的洞窟中发现了从西晋到北宋的5万多件经卷、文书、绘画,大约是北来中期为避乱而封藏于洞中的,这个洞就被称为藏经洞。
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并未引起清朝的重视,而帝国主义的文化强盗却闻风而至,他们利用王道士的愚昧和贪财,大肆掠夺。
英国的斯坦因以考古为名,花了500两银子,用7天时间在洞内挑选了近万件写本、印本卷子,装满24大箱,其中有长1丈多的唐绣观音和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另外还挑选了5箱精美绘画艺术品,运回英国后收藏于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法国人伯希和得知,也以50两银子一捆的代价,盗走5000多件珍品。美国人华尔纳用特殊的化学溶剂,剥走了7个洞中的26方壁画。
1909年清朝才下令将藏经洞所余文物全部运往北京,仅剩8697件,存放于京师图书馆。
尽管仅剩的藏经洞文物,已然归于国家所有,并得到好好保护。但是,藏经洞内的大多数文物仍旧流落在外,至今无法追回。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五千年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啊!
更多相关内容请前往:历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