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善意的谎言造成严重后果的故事
为期四天的哈尔滨停水事件,终于在11月27日18时结束。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在供水恢复时感言“我这七天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相信广大读者与身处北京的笔者一样,均为此长长吁出一口气。
此次由松花江污染而造成建国以来省会城市最大规模的停水事件,从发生、发展到最后圆满解决,可谓教训深刻、经验宝贵。所谓教训深刻,当然是指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引发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过于严重,以致像哈尔滨这样有数百万人口的城市也不得不停水四天,给百姓、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所谓经验宝贵,是指黑龙江省面对突发危机,沉着应对、科学应对、有序应对、依靠群众应对,终于闯过难关,迎来曙光。
当然,哈尔滨停水事件只是暂时告一段落,它还有许多后续工作需要处理:这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该如何追究?停水事件给哈尔滨市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如何评估?最后的赔偿如何进行?这些都是广大读者十分关心的。不过,纵观哈尔滨停水事件的前前后后,我对事件发生之初的“善意的谎言”小插曲尤为关注,因为它给我们的启示尤其值得重视。
这一“善意的谎言”,是张左己11月27日接受据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透露的:“事件发生之初,确实出现了群众恐慌和怀疑,一个原因是我们以‘管网检修’为由发布的停水公告。”也就是说,哈尔滨市民刚开始从政府那里接到的信息是,由于管网需要检修,哈尔滨市需要停水四天。其实,这样的告示是经不起推敲和质疑的。试想,古今中外有哪个城市因为管网检修而需要全城停水的?有哪个城市因为管网检修需要停水四天的?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谣言四起,舆论汹汹,事实上,当时哈尔滨流传地震的谣言就是这种“善意的谎言”的严重后果之一。那么,既然知道“善意的谎言”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为什么黑龙江省政府还要在决策之初出此下策呢?其实,黑龙江省政府也有一些难言之隐:公开信息,邻居吉林省会怎么看?本省老百姓会怎么看?俄罗斯会怎么看?这一点,张左己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得很清楚了:“对此我们是颇费斟酌的:我们顾及别人的感受,不希望产生‘你污染,我治理’的压力;还顾及群众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承受不了;也顾及涉外问题,担心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好在,黑龙江省政府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终于在十个小时后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张左己说:“在中央的支持下,不到10个小时,我们就纠正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向群众公布了真相,得到了群众的谅解。”张左己继续总结道:“通过这件事,我们感到,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必须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一旦群众了解了真相,认为政府是正确的,就能支持你,就能与政府一道,共同战胜困难。实践证明,这样做后,许多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投入到抗灾之中,出现了很多感人事迹。”
从数年前的抗击SARS,到今年阻击禽流感,到这次处置松花江污染事件,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明:维护和保障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是十分关键的,因为,“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对我们战胜突发事件十分重要”(张左己语)。这一点,不仅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适用,我想,在治国理政的任何时候都应该适用。所以,为着百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希望在下次突发事件时(但愿这样的事件不要发生)不再有“善意的谎言”这样的小插曲,更希望在常态下百姓的知情权能够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