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杉洋镇的概况
杉洋镇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依照原貌重建的蓝田书院,还有远近闻名的狮岩积雪、一线洞天、云梯接汉、古洞流云等蓝田八景和号称“瑞士风光”的白溪万亩草场。同时明清代的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180余幢。2011年顺利评为“省级文化历史名镇”,目前正着手准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古镇旅游文化产业潜力日益彰显。
文昌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建隆年间(960-963),整体建筑为正方形,座西向东,南北宽28米,进深30米,由U型回廊、天井、六角三层塔等构成,同时供奉孔子、关羽和朱熹三人。
蓝田书院:始建于宋代,是八闽最早的书院之一,理学大师朱熹曾两度教学于此,1976年遭遇大火被毁,仅留下石壁上的“蓝田书院”朱熹真迹四字。2010年,乡贤余云辉博士捐资400万元正式启动蓝田书院重建工程,通过杉洋镇政府以及乡贤的支持,该工程于2012年11月正式完工,并于2013年1月9日完成落成典礼。蝉林祠:古田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杉洋余氏宗祠,原名仙岩寺,历代有重修,嘉庆十八年(1813)改为“蝉林祠”,取蝉林科甲之意。现存建筑为清咸丰二年(1852)至同治五年(1866)年间拓建,1982-1987年又陆续修葺。主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前后四进,依次为门埕、状元坊、仪门、大厅、祖厅,总占地面积达3300多平方米。天一堂:建于民国初年,属欧式风格建筑,由当时的教会所建。凤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杉洋李氏宗祠,建于唐天祐二年,位于杉洋镇夏庄村凤林山。 改革开放以来,杉洋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一届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古田东部工业中心,打造海西历史文化名镇”这个战略目标,立足镇情,充分发挥区位、后发、历史文化、资源和政策等优势,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201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5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3亿元,比增11.93%;乡镇企业总产值5.93亿元,比增18.5%;固定资产投资3047万元;财政收入603.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32元,比增16.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目前,镇区已向西南延伸,面积已达到2.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村居住环境不断优化。加大基础设施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龙舞溪河道清水项目、岭里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凝望桥等4座危桥改造项目,对下湖拦河坝等近100公里水渠进行全面整修和硬化;以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平台,整合1270万元实施30个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启动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善了通讯设施建设。县级工业园区2012年正式启动,一期征地征收杉洋村集体土地共420亩,1200多万的补偿款全部发放到户。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我镇被确定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在省市纪检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完成了杉洋镇2012-2015三年扶贫开发项目整体规划编制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规划,吸纳和引进投资亿元以上省扶贫对接项目--白溪天山茶场与厦门华祥苑合作开发的“白溪茶文化庄园”建设项目;闽东电力湖里村已完成测风数据采集工作,目前已完成预可研工作;投资6000万元的聚丰合金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高碳铬铁生产线已正式动工;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喜洋洋”家具有限公司落地我镇,并正式投产。此外,2.1万山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橙栏岗地质灾害点治理等一批防灾、减灾重点工程相继完成,敖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黄金岭石材工业园区及区内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贰』 优秀的好文章摘抄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杉洋,冬日暖阳下,三五好友相会,探寻古镇深厚的文化历史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杉洋,曾名蓝田,宋李廷芳《望江南蓝田十咏》赞曰:“蓝田好,仙路入桃源,秀水一条银带绕,奇峰四面玉屏环,人在洞中天;待客到,指点问青田,余族只今丞相裔,李家原是帝王孙,唐末避仙村。”杉洋自唐以来,各族及后裔竟出过2位状元、3位尚书、90多位进士、200多位朝廷命官,与历史名人有过千丝万缕的关联,特别是理学宗师朱熹曾两度到蓝田书院讲学,先贤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古镇后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者在古镇的中学工作生活五年,感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了四姓八境聚族而居的复杂。亲眼目睹了古镇文化挖掘和保护先驱者的痴迷和赤诚,余理民先生对古镇文化了如指掌,谈起来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同时,他还关心教育,行医之余,经常光顾校园,奖励写报道的小记者,成为作者记忆犹新的事。
来到校园绿树浓荫的古镇中学工作,很是惬意。梧桐树遮蔽操场,小水渠横穿校园,水渠边栽种着各种树木,春天里,柳絮在空中飞舞,随波而去,别有情趣。晚风中,夜来香、栀子花香沁人心脾。这小桥流水,杨柳依依,一幅动态的水墨画,令人终生难忘。
作者决意扎根古镇,埋头苦干教书育人,工作五年做到了副校长职位。可惜一纸调令而挥别,未能更上一层楼,继续为古镇增光添彩。这些年,蓝田书院因乡贤余云辉博士捐资仿古重建,通过办讲坛、讲国学、练武术而名声大噪,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面对魁星阁前清邑人李捷英《题蓝田书院》石刻,感慨一代宗师朱熹当年“避难”蓝田书院讲学的情景,成为朝廷命官,晚年流离失所,到这偏僻乡村书院,一如既往兴教讲学、著书立说,这需要何等的心境?终成理学集大成者。
看到蓝田书院内国学老师正给学童们讲授《说文解字》,不自觉吟诵起去年创作的一首歌词《古镇杉洋》。
八境同安,象峰山下是故乡。文臣武将状元第,始祖肇基在盛唐。岁月流转,时代梦想共唱响。
歌词虽然对古镇万象多有涉及,但还是不能包罗万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无法企及。听着穿汉服的学童们朗朗书声,激发了作者重上讲台启蒙学子的欲望,流连三圈,欲言又止,终是不忍打扰而悄悄退出学堂。
再度漫步古镇的小石巷,岁月的沧桑也布满了我们的脸庞,和这古镇的苍凉寂寞惺惺相惜。即便是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状元余复的祖居,也是一片烟尘。行走江湖多年,不论是让尘土飞扬的人,还是尘土满面的人,都是挥手一瞬间,终究要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