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交流 > 云南大旱

云南大旱

发布时间:2021-05-09 22:13:15

⑴ 云南大旱(打一字)

是:真

云南是滇(简称) ,大旱是没有水,所以是:真。

一、真的释义:

1、真实(跟“假、伪”相对)。

2、的确;实在。

3、清楚确实。

二、真的组词:

真正、真人、真实、果真

真香、当真、真假、认真

(1)云南大旱扩展阅读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眞,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八所乘载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真:长生不死的人变形升天。字形采用“匕、目、乚、八”会义,“八”表示仙人升天所乘坐的东西。

1、真正[zhēn zhèng]

属性词。实质跟名义完全相符。

2、真实[zhēn shí]

跟客观事实相符合;不假。

3、果真[guǒ zhēn]

副词。果然,表事实。

4、真诚[zhēn chéng]

真实诚恳;没有一点儿虚假。

5、真挚[zhēn zhì]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⑵ 历史上云南的大旱之年

关于云南旱灾历史
历史上云南气候温和湿润,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滇南则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更为潮湿。云南的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是因为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虽然每年有明显的雨季与干季之分,但很少出现严重的旱灾。
云南旱灾历史记录:
1、云南出现明显旱灾始于明清,从《云南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频次表(频度:年∕次)(P25-29)》(表中灾害数据截止于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发生次数递增,水灾从百年的7次发展到57次,旱灾由15次发展到61次,其中旱灾每百年发生的次数为14世纪15次,15世纪15次,16世纪24次,17世纪32次,18世纪29次,19世纪35次,20世纪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灾害发生的频度由4.55年一次发展到0.77年一次,“发生水旱灾害最多的是20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害发生的次数与日俱增,其频度也呈趋频态势。
2、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以来,云南的年降水量则出现减少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减少了39mm,减少速率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减少趋势明显于春季和冬季。最显著的例子是西双版纳年降水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270天锐减到目前的150天;年雾日由180天减少到30天,以往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3、进入二十一世纪,云南旱灾愈加频繁和严重,尤其是2010那年:
2001年:遇接近于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
2005年:遭遇近50年来最大干旱。
2006年:遭遇20年来最严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严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云南。云南2010年遭遇60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
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其中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2010年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
2011年:
云南遭遇局部持续干旱
25县降水破历史最少记录。
2012、2013年:
云南旱情旱情持续加重。

⑶ 云南为什么那么干旱

仔细看看云南干旱的地方,哪里不是开矿采石,把森林弄的一塌糊涂。 没必要奇怪,因为干旱是云南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被大自然惩罚的结果,只不过,钱都让官员和商人赚了,留下的,只是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实惠的普通农民们承受这一切。

⑷ 为什么云南省会出现三年大旱

1 云南大旱形成的历史
纵观云南历史,会发现这几年云南三年连旱并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从明清开始,旱灾逐年增多,特别是到二十一世纪初,旱灾呈现加速度增长,最终酿成了史无前例的三年连旱。

1.1 古代云南气候 历史上云南气候温和湿润,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2],滇南则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更为潮湿。云南的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是因为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3]。虽然每年有明显的雨季与干季之分,但很少出现严重的旱灾。东汉末年曾经有全国性的大规模旱灾,但并无益州(云贵川)受灾的记录[4]。
1.2 云南14世纪以来旱灾的发展
云南出现明显旱灾始于明清,从《云南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频次表(频度:年∕次)[4](P25-29)》(表中灾害数据截止于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发生次数递增,水灾从百年的7次发展到57次,旱灾由15次发展到61次,其中旱灾每百年发生的次数为14世纪15次,15世纪15次,16世纪24次,17世纪32次,18世纪29次,19世纪35次,20世纪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灾害发生的频度由4.55年一次发展到0.77年一次,“发生水旱灾害最多的是20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害发生的次数与日俱增,其频度也呈趋频态势[1]。
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以来,云南的年降水量则出现减少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减少了39mm,减少速率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减少趋势明显于春季和冬季。最显著的例子 是西双版纳年降水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270天锐减到目前的150天;年雾日由180天减少到30天,以往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已经发生明显变化[5]。
进入二十一世纪,云南旱灾愈加频繁和严重:
2001年:遇接近于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
2005年:遭遇近50年来最大干旱。
2006年:遭遇20年来最严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严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云南。
2011年: 云南遭遇局部持续干旱 25县降水破历史最少记录。
2012年: 云南旱情旱情持续加重。

2 原因分析:是什么造成了云南旱灾?

2.1大气环流异常?引起大气回流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一般每2—7年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所以不能解释云南旱灾逐年增强的现象。更不能解释三年连旱,因为厄尔尼诺现象不可能三年连续出现。
2.2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清以来云南旱灾的日益增长,正好与明清以来日益增长的水利设施建设日益增长成正比,很显然,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并不是造成旱灾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设施越多的年代旱灾反而越多。此外现在抗旱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过度超采还会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干旱沙化。一旦地下水开采完,土地荒漠化严重,一切就晚了[6]。
2.3全球变暖?数据显示: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以来,云南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0年,49年中云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5]。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从历史来看,例如侏罗纪时期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3°,然而侏罗纪时期却是地球历史上最湿润的时期之一[7]。所以,全球变暖不是导致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
2.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云南地处于北回归线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回归线所贯串之处,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小内天特沙漠,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许说明了云南气候注定是干旱的,但是古时候的云南却以温暖湿润气候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才逐渐转为干旱,是什么导致了云南气候的巨变呢?
2.5森林覆盖率? 云南历史上森林覆盖率极高,宋以前滇西北为70%,滇南为90%,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缓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1],到1935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0%,本世纪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8]。显而易见,历史上云南旱灾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明显有关,森林覆盖率越低,旱灾越多。气候干旱不是原因,是结果,因为没有植被,白天地表温度急剧上升,空气向上升腾,云和潮湿空气无法进入,被卷出该地区[9]。
但改革开放后官方公布的森林覆盖率数字是从2005年的40.8%增加到2010年的47.5%[10],2009年恢复到49.9%,2012年一月竟然称达到52.93%[11],(其中也有2003年开始的森林覆盖率计算标准的变化导致的覆盖率数字虚报[12]。官方公布覆盖率52.93%,学者发现谷歌地图显示不到30%[12])。但是旱灾却依然逐年增多,甚至加速度增长日趋频繁和严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发后旱灾随着森林覆盖率迅速增高而迅速增多?
那么,新增加的是些什么林呢?2000年以来,西双版纳州新造橡胶林达300万亩,橡胶林面积从1988年的116万亩增加到615万亩。在与缅甸、老挝接壤的澜沧江沿岸,中国一侧的原始森林几乎消失殆尽,不管条件优劣都种上了橡胶树或其他一些经济林木。《中国科学报》在2012年2月名为《橡胶林种下的危机》报道中提到:如今,占据中国橡胶种植半壁江山的西双版纳,许多村寨已出现自来水断流、井水干涸现象。”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学者表示,研究西双版纳径流数据发现,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热带雨林中尚有明显持续的地表径流,而橡胶林中却频繁出现断流现象[13]。金光集团APP(中国)公司于2002年9月进入云南省,规划引种275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云南有史以来最大的林产业工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14]。林学界学者们早已达成共识:人工纯林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病虫害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和森林火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在云南大面积种植人工桉树林,令科学家们忧虑[15]。
其实,橡胶树和桉树在原产地自然森林里对生态并无危害,正真造成水土流失的是为了种橡胶树林和桉树林等人工经济林时而把山地原生树林采伐殆尽,并“将林地中的杂灌木、杂草、蕨类等全部砍除,整地施肥,采用化学除草剂 ”彻底除去地表的植被[16],甚至“炼山”(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为了植树造林在采伐迹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17]),把所在区域天然山林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地表植被的铲除和整地翻土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8]。由于“土地较为贫瘠的地方就不适宜种桉树[20]”,在森林早已破坏殆尽的荒山由于长时间的水土流失,贫瘠、土壤层薄,在这些无林荒山种植桉树等经济林生长缓慢经济效益低,所以投资者把魔掌伸向了有林地,提出所谓“中低产林改造[21]”,其实就是把所谓经济效益低的原始次生林等物种丰富的自然山地植被铲殆尽[16],改为物种单一的桉树、橡胶、核桃等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这种借口所谓的“植树造林”以及“中低产林改造”对山地原生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比单纯砍伐天然林更为恶劣,砍伐天然林后还保留灌木草本和乔木幼苗,只要保护好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还是能逐步恢复的,而种植速生丰产林却把区域所有天然森林物种赶尽杀绝[16][17][18]!若干年后再轮番砍伐把地力消耗殆尽,成为真正的荒山。加剧了本世纪云南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是近年来云南旱灾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迅速增加的人工林面积和“中低产林改造”面积其实大部分就是对云南山地天然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的面积,所以这正是近年来云南“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旱灾也快速增长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解焱博士介绍,之所以称人工纯林为“绿色沙漠”,一是因为这样的树林中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林中动物十分稀少;二是这样的树林地表植被很差,保持水的能力很差,干燥且易形成火灾;三是这样的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因而生态十分脆弱,缺少天敌对虫害进行控制,很易感染虫灾,造成大面积损害。 植树造林曾经成为我国森林砍伐的精神寄托和借口,所谓“砍一棵造十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和退化。植树造林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管理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最大受益者[22]。

实际上,天然原始森林及原始次森林面积却在不断缩小,云南的原始森林除了一些人迹罕至的险陡山林和保护区,砍得已经差不多了,现达到历史最低值,当前云南的全部现存原始森林可能最多也不过三万平方公里!即还不到云南省总面积8%[23]!和旱灾增长的趋势正好成反比,说明了旱灾增加的更本原因是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

原中国科学院龙勇诚教授报道:“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穿行在云南哀牢山间的原始森林里。哀牢山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原始森林区之一。当时正值中国西南地区遭遇世纪大旱期间。然而走进森林中,我眼前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山涧潺潺流水,林中猿声回荡,莺歌燕舞,百花争艳,处处生机盎然。旱情何在?真有百年一遇的旱灾?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数月未见滴雨,哀牢山与灾区之间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此后,他们对西南5省的130多万平方公里地域进行分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在每个单元格中越高,旱灾地点数量就越少。当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达到20%时,旱灾地点几乎为零[24]。

原始森林(就是所谓过熟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原始森林维护着自然环境,通过对降雨和蒸发的控制调节天气,并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25]。森林会大量释放凝结核(离子,特别是负离子)到空中产生云(空中有很多水汽,只有附在凝结核上的水汽才能成为我们看得见的水汽云)才能在重力(水汽附在凝结核越来越多)和遇冷就会降雨。森林植被上空接近海洋上空的湿度,特别是当沿海森林植被很好(50%以上)及水汽输送沿途有足够的森林(30%以上)他很容易把海洋水汽大量输送到内陆深处等沙漠地带!原始森林不仅仅是高大的树木,而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包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种的减少,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情况在热带雨林中体现更为突出。人们在破坏原始森林以后,即使人工补种了大量的树林,也无法弥补森林被坏对生态带来的影响的[26]。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有厚厚的腐殖层和土壤层,但下大雨时腐殖层如海绵般就把大量雨水吸收,再缓慢渗入土壤和地下成为地下水,旱季时水缓慢释放,防洪抗旱能力极强。
这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在于必须保持物种高度多样化的水平,即使不将丛林砍伐,或降低其生物多样性水平,或降低藤蔓植物和棕榈科植物的数量,都会导致丛林因缺水而枯死,诱发局部地区的生态退变。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先是腐殖层较容易被风吹和雨水冲刷逐渐消失,保水能力变弱,如果进一步为了种农作物和经济林,则把剩下的灌木及草本清除干净,“通过深挖垦复,挖除一切杂灌树蔸,抑制杂草的生长[18]”,使土壤裸露,进一步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层不断变薄,逐渐石漠化,保水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彻底丧失。形成有雨即洪灾,无雨即旱灾的悲剧。
云南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的省区之一。石漠化的形成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即石漠化,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诱因。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如不及时治理,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每年流失土壤5亿多吨。中国工程院分析认为,在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百年之内若不及时治理,将有一半国土面积成为石漠化[27]。

⑸ 云南大旱原因

目录
一、 云南大旱形成的历史
1.1 古代云南气候
1.2 云南14世纪以来旱灾的发展
二、 原因分析:是什么造成了云南旱灾?
2.1 大气环流异常?
2.2 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2.3 全球变暖?
2.4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2.5 森林覆盖率?
三、 云南旱灾不断增加的历史就是天然森林不断被砍伐消失的历史
3.1 云南古代森林
3.2 明清到民国的森林砍伐
3.3 解放后大跃进毁林“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的毁林开荒运动
3.4 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尽快引导群众尽快脱贫”为借口的毁林致富运动
3.5 二十一世纪初的“坚定不移地发展林纸一体化产业”的毁林种桉运动
3.6 当前的毁灭天然林运动:“为改变"只见树不见富"的云南省改造6000万亩中低产林的号角吹响[40][41]”
四、世界类似案例
五、 反思
5.1 生态科学知识的薄弱
5.2 数字指标游戏政绩的危险
5.3 利益集团的对媒体和政策的劫持
六、世纪警钟:本世纪末云南一半以上将变为砾石荒漠。
七、解决的办法:走向生态文明
7.1 观念的革新:建立生态文明的世界观
7.2 政策的转型:转向可持续发展政策
7.3 农林业的生态化:建立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农林业模式
7.4 社会的改正:提倡简朴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
八、参考文献

一、云南大旱形成的历史
纵观云南历史,会发现这几年云南三年连旱并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从明清开始,旱灾逐年增多,特别是到二十一世纪初,旱灾呈现加速度增长,最终酿成了史无前例的三年连旱。

1.1 古代云南气候
历史上云南气候温和湿润,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2],滇南则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更为潮湿。云南的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是因为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3]。虽然每年有明显的雨季与干季之分,但很少出现严重的旱灾。东汉末年曾经有全国性的大规模旱灾,但并无益州(云贵川)受灾的记录[4]。
1.2 云南14世纪以来旱灾的发展
云南出现明显旱灾始于明清,从《云南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频次表(频度:年∕次)[4](P25-29)》(表中灾害数据截止于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发生次数递增,水灾从百年的7次发展到57次,旱灾由15次发展到61次,其中旱灾每百年发生的次数为14世纪15次,15世纪15次,16世纪24次,17世纪32次,18世纪29次,19世纪35次,20世纪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灾害发生的频度由4.55年一次发展到0.77年一次,“发生水旱灾害最多的是20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害发生的次数与日俱增,其频度也呈趋频态势[1]。
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以来,云南的年降水量则出现减少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减少了39mm,减少速率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减少趋势明显于春季和冬季。最显著的例子 是西双版纳年降水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270天锐减到目前的150天;年雾日由180天减少到30天,以往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已经发生明显变化[5]。
进入二十一世纪,云南旱灾愈加频繁和严重:
2001年:遇接近于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
2005年:遭遇近50年来最大干旱。
2006年:遭遇20年来最严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严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云南。
2011年: 云南遭遇局部持续干旱 25县降水破历史最少记录。
2012年: 云南旱情旱情持续加重。

二、原因分析:是什么造成了云南旱灾?

2.1大气环流异常?
引起大气回流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一般每2—7年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所以不能解释云南旱灾逐年增强的现象。更不能解释三年连旱,因为厄尔尼诺现象不可能三年连续出现。
2.2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清以来云南旱灾的日益增长,正好与明清以来日益增长的水利设施建设日益增长成正比,很显然,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并不是造成旱灾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设施越多的年代旱灾反而越多。此外现在抗旱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过度超采还会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干旱沙化。一旦地下水开采完,土地荒漠化严重,一切就晚了[6]。
2.3全球变暖?
数据显示: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以来,云南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0年,49年中云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5]。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从历史来看,例如侏罗纪时期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3°,然而侏罗纪时期却是地球历史上最湿润的时期之一[7]。所以,全球变暖不是导致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
2.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云南地处于北回归线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回归线所贯串之处,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小内天特沙漠,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许说明了云南气候注定是干旱的,但是古时候的云南却以温暖湿润气候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才逐渐转为干旱,是什么导致了云南气候的巨变呢?
2.5森林覆盖率?
云南历史上森林覆盖率极高,宋以前滇西北为70%,滇南为90%,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缓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1],到1935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0%,本世纪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8]。显而易见,历史上云南旱灾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明显有关,森林覆盖率越低,旱灾越多。气候干旱不是原因,是结果,因为没有植被,白天地表温度急剧上升,空气向上升腾,云和潮湿空气无法进入,被卷出该地区[9]。
但改革开放后官方公布的森林覆盖率数字是从2005年的40.8%增加到2010年的47.5%[10],2009年恢复到49.9%,2012年一月竟然称达到52.93%[11],(其中也有2003年开始的森林覆盖率计算标准的变化导致的覆盖率数字虚报[12]。官方公布覆盖率52.93%,学者发现谷歌地图显示不到30%[12])。但是旱灾却依然逐年增多,甚至加速度增长日趋频繁和严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发后旱灾随着森林覆盖率迅速增高而迅速增多?
那么,新增加的是些什么林呢?2000年以来,西双版纳州新造橡胶林达300万亩,橡胶林面积从1988年的116万亩增加到615万亩。在与缅甸、老挝接壤的澜沧江沿岸,中国一侧的原始森林几乎消失殆尽,不管条件优劣都种上了橡胶树或其他一些经济林木。《中国科学报》在2012年2月名为《橡胶林种下的危机》报道中提到:如今,占据中国橡胶种植半壁江山的西双版纳,许多村寨已出现自来水断流、井水干涸现象。”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学者表示,研究西双版纳径流数据发现,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热带雨林中尚有明显持续的地表径流,而橡胶林中却频繁出现断流现象[13]。金光集团APP(中国)公司于2002年9月进入云南省,规划引种275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云南有史以来最大的林产业工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14]。林学界学者们早已达成共识:人工纯林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病虫害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和森林火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在云南大面积种植人工桉树林,令科学家们忧虑[15]。
其实,橡胶树和桉树在原产地自然森林里对生态并无危害,正真造成水土流失的是为了种橡胶树林和桉树林等人工经济林时而把山地原生树林采伐殆尽,并“将林地中的杂灌木、杂草、蕨类等全部砍除,整地施肥,采用化学除草剂 ”彻底除去地表的植被[16],甚至“炼山”(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为了植树造林在采伐迹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17]),把所在区域天然山林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地表植被的铲除和整地翻土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8]。由于“土地较为贫瘠的地方就不适宜种桉树[20]”,在森林早已破坏殆尽的荒山由于长时间的水土流失,贫瘠、土壤层薄,在这些无林荒山种植桉树等经济林生长缓慢经济效益低,所以投资者把魔掌伸向了有林地,提出所谓“中低产林改造[21]”,其实就是把所谓经济效益低的原始次生林等物种丰富的自然山地植被铲殆尽[16],改为物种单一的桉树、橡胶、核桃等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这种借口所谓的“植树造林”以及“中低产林改造”对山地原生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比单纯砍伐天然林更为恶劣,砍伐天然林后还保留灌木草本和乔木幼苗,只要保护好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还是能逐步恢复的,而种植速生丰产林却把区域所有天然森林物种赶尽杀绝[16][17][18]!若干年后再轮番砍伐把地力消耗殆尽,成为真正的荒山。加剧了本世纪云南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是近年来云南旱灾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迅速增加的人工林面积和“中低产林改造”面积其实大部分就是对云南山地天然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的面积,所以这正是近年来云南“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旱灾也快速增长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解焱博士介绍,之所以称人工纯林为“绿色沙漠”,一是因为这样的树林中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林中动物十分稀少;二是这样的树林地表植被很差,保持水的能力很差,干燥且易形成火灾;三是这样的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因而生态十分脆弱,缺少天敌对虫害进行控制,很易感染虫灾,造成大面积损害。 植树造林曾经成为我国森林砍伐的精神寄托和借口,所谓“砍一棵造十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和退化。植树造林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管理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最大受益者[22]。

实际上,天然原始森林及原始次森林面积却在不断缩小,云南的原始森林除了一些人迹罕至的险陡山林和保护区,砍得已经差不多了,现达到历史最低值,当前云南的全部现存原始森林可能最多也不过三万平方公里!即还不到云南省总面积8%[23]!和旱灾增长的趋势正好成反比,说明了旱灾增加的更本原因是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

原中国科学院龙勇诚教授报道:“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穿行在云南哀牢山间的原始森林里。哀牢山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原始森林区之一。当时正值中国西南地区遭遇世纪大旱期间。然而走进森林中,我眼前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山涧潺潺流水,林中猿声回荡,莺歌燕舞,百花争艳,处处生机盎然。旱情何在?真有百年一遇的旱灾?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数月未见滴雨,哀牢山与灾区之间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此后,他们对西南5省的130多万平方公里地域进行分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在每个单元格中越高,旱灾地点数量就越少。当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达到20%时,旱灾地点几乎为零[24]。


原始森林(就是所谓过熟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原始森林维护着自然环境,通过对降雨和蒸发的控制调节天气,并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25]。森林会大量释放凝结核(离子,特别是负离子)到空中产生云(空中有很多水汽,只有附在凝结核上的水汽才能成为我们看得见的水汽云)才能在重力(水汽附在凝结核越来越多)和遇冷就会降雨。森林植被上空接近海洋上空的湿度,特别是当沿海森林植被很好(50%以上)及水汽输送沿途有足够的森林(30%以上)他很容易把海洋水汽大量输送到内陆深处等沙漠地带!原始森林不仅仅是高大的树木,而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包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种的减少,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情况在热带雨林中体现更为突出。人们在破坏原始森林以后,即使人工补种了大量的树林,也无法弥补森林被坏对生态带来的影响的[26]。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有厚厚的腐殖层和土壤层,下大雨时腐殖层如海绵般就把大量雨水吸收,再缓慢渗入土壤和地下成为地下水,旱季时水缓慢释放,防洪抗旱能力极强。
云南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这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在于必须保持物种高度多样化的水平,即使不将丛林砍伐,如降低其生物多样性水平,也会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退变。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先是腐殖层较容易被风吹和雨水冲刷逐渐消失,保水能力变弱,如果进一步为了种农作物和经济林,则把剩下的灌木及草本清除干净,“通过深挖垦复,挖除一切杂灌树蔸,抑制杂草的生长[18]”,使土壤裸露,进一步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层不断变薄,逐渐石漠化,保水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彻底丧失。形成有雨即洪灾,无雨即旱灾的悲剧。
云南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的省区之一。石漠化的形成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即石漠化,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诱因。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如不及时治理,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每年流失土壤5亿多吨。中国工程院分析认为,在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百年之内若不及时治理,将有一半国土面积成为石漠化[27]。

⑹ 云南大旱的根源

云南大旱的根源 ,救救云南!
云南从2009年到2012年史无前例的连年旱灾,从云南历史和全球角度来看,其深层的原因清晰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明代特别是清末以来,旱灾逐渐开始明显[1],随着对云南的开发旱灾逐步发展,到本世纪初更是加速度逐年频繁和加剧。分析形成云南旱灾的多种原因,清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长期的天然森林不断被砍伐消失和山地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逐渐恶化是云南气候逐年变干旱最终酿成史无前例的四年连旱的根源,近年来大规模的毁天然林种植人工经济林又加剧了灾情,一些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急功近利而不顾生态环境的政策失误是导致环境灾变的推动因素。人们如不痛改前非,本世纪末云南将大半变为砾石荒漠[27]。
目录
1 云南大旱形成的历史
1.1 古代云南气候
1.2 云南14世纪以来旱灾的发展
2 原因分析:是什么造成了云南旱灾?
2.1 大气环流异常?
2.2 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2.3 全球变暖?
2.4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2.5 森林覆盖率?
3 云南旱灾不断增加的历史就是天然森林不断被砍伐消失的历史
3.1 云南古代森林
3.2 明清到民国的森林砍伐
3.3 解放后大跃进毁林“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的毁林开荒运动
3.4 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尽快引导群众尽快脱贫”为借口的毁林致富运动
3.5 二十一世纪初的“坚定不移地发展林纸一体化产业”的毁林种桉运动
3.6 当前的毁灭天然林运动:“为改变"只见树不见富"的云南省改造6000万亩中低产林的号角吹响[40][41]”
4 世界类似案例
5 反思
5.1 生态科学知识的薄弱
5.2 数字指标游戏政绩的危险
5.3 利益集团的对媒体和政策的劫持
6 解决的办法:走向生态文明
6.1 观念的革新:建立生态文明的世界观
6.2 政策的转型:转向可持续发展政策
6.3 农林业的生态化:建立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农林业模式
6.4 社会的改正:建立简约的绿色生活方式
7 ·参考文献
1 云南大旱形成的历史
纵观云南历史,会发现这几年云南三年连旱并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从明清开始,旱灾逐年增多,特别是到二十一世纪初,旱灾呈现加速度增长,最终酿成了史无前例的三年连旱。

1.1 古代云南气候 历史上云南气候温和湿润,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2],滇南则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更为潮湿。云南的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是因为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3]。虽然每年有明显的雨季与干季之分,但很少出现严重的旱灾。东汉末年曾经有全国性的大规模旱灾,但并无益州(云贵川)受灾的记录[4]。
1.2 云南14世纪以来旱灾的发展
云南出现明显旱灾始于明清,从《云南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频次表(频度:年∕次)[4](P25-29)》(表中灾害数据截止于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发生次数递增,水灾从百年的7次发展到57次,旱灾由15次发展到61次,其中旱灾每百年发生的次数为14世纪15次,15世纪15次,16世纪24次,17世纪32次,18世纪29次,19世纪35次,20世纪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灾害发生的频度由4.55年一次发展到0.77年一次,“发生水旱灾害最多的是20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害发生的次数与日俱增,其频度也呈趋频态势[1]。
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以来,云南的年降水量则出现减少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减少了39mm,减少速率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减少趋势明显于春季和冬季。最显著的例子 是西双版纳年降水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270天锐减到目前的150天;年雾日由180天减少到30天,以往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已经发生明显变化[5]。
进入二十一世纪,云南旱灾愈加频繁和严重:
2001年:遇接近于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
2005年:遭遇近50年来最大干旱。
2006年:遭遇20年来最严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严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云南。
2011年: 云南遭遇局部持续干旱 25县降水破历史最少记录。
2012年: 云南旱情旱情持续加重。

2 原因分析:是什么造成了云南旱灾?

2.1大气环流异常?引起大气回流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一般每2—7年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所以不能解释云南旱灾逐年增强的现象。更不能解释三年连旱,因为厄尔尼诺现象不可能三年连续出现。
2.2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清以来云南旱灾的日益增长,正好与明清以来日益增长的水利设施建设日益增长成正比,很显然,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并不是造成旱灾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设施越多的年代旱灾反而越多。此外现在抗旱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过度超采还会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干旱沙化。一旦地下水开采完,土地荒漠化严重,一切就晚了[6]。
2.3全球变暖?数据显示: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以来,云南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0年,49年中云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5]。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从历史来看,例如侏罗纪时期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3°,然而侏罗纪时期却是地球历史上最湿润的时期之一[7]。所以,全球变暖不是导致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
2.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云南地处于北回归线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回归线所贯串之处,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小内天特沙漠,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许说明了云南气候注定是干旱的,但是古时候的云南却以温暖湿润气候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才逐渐转为干旱,是什么导致了云南气候的巨变呢?
2.5森林覆盖率? 云南历史上森林覆盖率极高,宋以前滇西北为70%,滇南为90%,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缓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1],到1935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0%,本世纪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8]。显而易见,历史上云南旱灾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明显有关,森林覆盖率越低,旱灾越多。气候干旱不是原因,是结果,因为没有植被,白天地表温度急剧上升,空气向上升腾,云和潮湿空气无法进入,被卷出该地区[9]。
但改革开放后官方公布的森林覆盖率数字是从2005年的40.8%增加到2010年的47.5%[10],2009年恢复到49.9%,2012年一月竟然称达到52.93%[11],(其中也有2003年开始的森林覆盖率计算标准的变化导致的覆盖率数字虚报[12]。官方公布覆盖率52.93%,学者发现谷歌地图显示不到30%[12])。但是旱灾却依然逐年增多,甚至加速度增长日趋频繁和严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发后旱灾随着森林覆盖率迅速增高而迅速增多?
那么,新增加的是些什么林呢?2000年以来,西双版纳州新造橡胶林达300万亩,橡胶林面积从1988年的116万亩增加到615万亩。在与缅甸、老挝接壤的澜沧江沿岸,中国一侧的原始森林几乎消失殆尽,不管条件优劣都种上了橡胶树或其他一些经济林木。《中国科学报》在2012年2月名为《橡胶林种下的危机》报道中提到:如今,占据中国橡胶种植半壁江山的西双版纳,许多村寨已出现自来水断流、井水干涸现象。”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学者表示,研究西双版纳径流数据发现,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热带雨林中尚有明显持续的地表径流,而橡胶林中却频繁出现断流现象[13]。金光集团APP(中国)公司于2002年9月进入云南省,规划引种275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云南有史以来最大的林产业工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14]。林学界学者们早已达成共识:人工纯林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病虫害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和森林火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在云南大面积种植人工桉树林,令科学家们忧虑[15]。
其实,橡胶树和桉树在原产地自然森林里对生态并无危害,正真造成水土流失的是为了种橡胶树林和桉树林等人工经济林时而把山地原生树林采伐殆尽,并“将林地中的杂灌木、杂草、蕨类等全部砍除,整地施肥,采用化学除草剂 ”彻底除去地表的植被[16],甚至“炼山”(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为了植树造林在采伐迹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17]),把所在区域天然山林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地表植被的铲除和整地翻土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8]。由于“土地较为贫瘠的地方就不适宜种桉树[20]”,在森林早已破坏殆尽的荒山由于长时间的水土流失,贫瘠、土壤层薄,在这些无林荒山种植桉树等经济林生长缓慢经济效益低,所以投资者把魔掌伸向了有林地,提出所谓“中低产林改造[21]”,其实就是把所谓经济效益低的原始次生林等物种丰富的自然山地植被铲殆尽[16],改为物种单一的桉树、橡胶、核桃等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这种借口所谓的“植树造林”以及“中低产林改造”对山地原生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比单纯砍伐天然林更为恶劣,砍伐天然林后还保留灌木草本和乔木幼苗,只要保护好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还是能逐步恢复的,而种植速生丰产林却把区域所有天然森林物种赶尽杀绝[16][17][18]!若干年后再轮番砍伐把地力消耗殆尽,成为真正的荒山。加剧了本世纪云南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是近年来云南旱灾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迅速增加的人工林面积和“中低产林改造”面积其实大部分就是对云南山地天然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的面积,所以这正是近年来云南“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旱灾也快速增长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解焱博士介绍,之所以称人工纯林为“绿色沙漠”,一是因为这样的树林中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林中动物十分稀少;二是这样的树林地表植被很差,保持水的能力很差,干燥且易形成火灾;三是这样的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因而生态十分脆弱,缺少天敌对虫害进行控制,很易感染虫灾,造成大面积损害。 植树造林曾经成为我国森林砍伐的精神寄托和借口,所谓“砍一棵造十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和退化。植树造林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管理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最大受益者[22]。

实际上,天然原始森林及原始次森林面积却在不断缩小,云南的原始森林除了一些人迹罕至的险陡山林和保护区,砍得已经差不多了,现达到历史最低值,当前云南的全部现存原始森林可能最多也不过三万平方公里!即还不到云南省总面积8%[23]!和旱灾增长的趋势正好成反比,说明了旱灾增加的更本原因是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

原中国科学院龙勇诚教授报道:“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穿行在云南哀牢山间的原始森林里。哀牢山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原始森林区之一。当时正值中国西南地区遭遇世纪大旱期间。然而走进森林中,我眼前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山涧潺潺流水,林中猿声回荡,莺歌燕舞,百花争艳,处处生机盎然。旱情何在?真有百年一遇的旱灾?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数月未见滴雨,哀牢山与灾区之间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此后,他们对西南5省的130多万平方公里地域进行分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在每个单元格中越高,旱灾地点数量就越少。当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达到20%时,旱灾地点几乎为零[24]。

原始森林(就是所谓过熟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原始森林维护着自然环境,通过对降雨和蒸发的控制调节天气,并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25]。森林会大量释放凝结核(离子,特别是负离子)到空中产生云(空中有很多水汽,只有附在凝结核上的水汽才能成为我们看得见的水汽云)才能在重力(水汽附在凝结核越来越多)和遇冷就会降雨。森林植被上空接近海洋上空的湿度,特别是当沿海森林植被很好(50%以上)及水汽输送沿途有足够的森林(30%以上)他很容易把海洋水汽大量输送到内陆深处等沙漠地带!原始森林不仅仅是高大的树木,而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包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种的减少,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情况在热带雨林中体现更为突出。人们在破坏原始森林以后,即使人工补种了大量的树林,也无法弥补森林被坏对生态带来的影响的[26]。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有厚厚的腐殖层和土壤层,但下大雨时腐殖层如海绵般就把大量雨水吸收,再缓慢渗入土壤和地下成为地下水,旱季时水缓慢释放,防洪抗旱能力极强。
这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在于必须保持物种高度多样化的水平,即使不将丛林砍伐,或降低其生物多样性水平,或降低藤蔓植物和棕榈科植物的数量,都会导致丛林因缺水而枯死,诱发局部地区的生态退变。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先是腐殖层较容易被风吹和雨水冲刷逐渐消失,保水能力变弱,如果进一步为了种农作物和经济林,则把剩下的灌木及草本清除干净,“通过深挖垦复,挖除一切杂灌树蔸,抑制杂草的生长[18]”,使土壤裸露,进一步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层不断变薄,逐渐石漠化,保水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彻底丧失。形成有雨即洪灾,无雨即旱灾的悲剧。
云南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的省区之一。石漠化的形成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即石漠化,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诱因。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如不及时治理,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每年流失土壤5亿多吨。中国工程院分析认为,在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百年之内若不及时治理,将有一半国土面积成为石漠化[27]。

·

⑺ 云南干旱持续多长时间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云南省的干旱持续多长时间已经超过8个月了,从去年7月初开始就一直很少下雨,257天中,我博客有记载的下雨天数只有19天(包括毛毛雨),快受不了了。最近我最关心的就是下雨,问什么干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读书看报了解到很多常识和观点。别人说什么是别人的,我认为正常的自然现象占70%,最近几百年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对待地球的态度影响占30%。特别让云南人受不了的是破坏地球的罪魁祸首不是云南人,因为地球上同一纬度没有收到破坏或者破坏程度小一点的地方就是我们云南,比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但是干旱的灾难却让云南遇到,有点不公平! 下面是我收集特大旱情的相关报道: 2009年入秋以后,我国西南大部以及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目前,我国云南、广西等西南地区旱情仍在继续发展,其中云南全省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城乡居民饮水困难突出,抗旱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2月24日,国家防总启动了抗旱Ⅱ级应急响应。 无奈的家规 这次旱灾云南受灾最重。从去年秋季开始,云南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遭遇了60年一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不少过去波光粼粼的水库现在都干涸见底,抗旱形势极为严峻。记者在云南大理祥云县看到,往年蓄水量达700万方的青海湖水库,如今已变成“牛羊牧场”;那些本应翠绿的水葫芦,如今轻轻一捏就变成碎片随风飘散。 大范围、长时间的干旱现在已给云南近600万人、360万头大牲畜造成饮水困难。水正成为灾区群众最珍惜的东西。红河州弥勒县村民普成良在去年九月份就立下了这样的家规:洗脸洗脚只能用一小盆水。在普成良家中,记者看到,一小盆水指的就是“盆底浅浅的一层水”。作为一家之主的普成良洗完脸之后,接下来是她的妻子。一家九口陆续洗脸、洗脚之后,水就倒在天井里存放,需要时舀一些到屋外的水槽喂牛羊。五个月来,普成良一家一直严格执行这项节约用水的家规,现在他家成为村里少有的天井里还有水的人家。而洗衣、沐浴这些原本看似平常的活动,如今对村民来说都是奢望。普成良告诉记者,从去年九月份以来就没有洗过澡,衣服一般都是攒起来到离家30公里外的华宁县盘溪镇的河里去洗。普成良家目前还算幸运的。由于用水困难,有的农户已经开始贱卖大牲畜。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大牲畜是犁地拉车的好帮手,不到万不得已,农家绝不会卖自己的牛。 千方百计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云南省旱情眼下仍在持续。除云南外,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区、市)局部旱情也持续发展。据国家防总办公室2月25日统计,全国受旱面积6822万亩,旱灾造成1188万人、80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这两个数值均比多年同期平均值高出30%以上。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说,现在全国受旱面积和多年同期相当,但是因旱发生饮水困难的人口比常年要多出400万,所以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旱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西南地区的抗旱救灾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密切关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旱情发展。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经下达6500万抗旱经费,最近还将再下达预计总数超过100亿的抗旱经费,用以支持旱区群众渡过难关,修复建设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等。目前,旱区各地正把千方百计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说,在全国1180万饮水困难人口中,云南就集中了597万。云南省相关部门已组织800多万人投入抗旱工作,各地正通过水库供水、开辟应急水源、拉送水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生活用水。 记者几天前采访时,曲靖市稻堆村村民正在挖沟埋设引水管道。持续的干旱使村里出现了断水情况后,曲靖市环保局主动帮扶这个村子寻找到可以饮用的水源,并投资20万元购买了引水设备。为了尽早把水引到村子里面,全村老少全体动员,大家连续干了5天。这个水管里引来的是10公里之外一个水源地的水。
2月25号,水引到了村里。在取水点,前来挑水的群众自觉排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喜悦。引来的水灌满了各家各户干涸已久的小水窖,村里的大水窖也存足了全村80多户村民三个月左右的用水量。在五月雨季来临之前,村民的吃水问题有了基本保障。 通过应急调水、打井采水,一些受灾地区饮水困难得以初步缓解。但随着水源的逐渐减少,新增饮水困难群众不断出现,尤其是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更为突出,他们居住分散、交通困难、运水难度大。各方正通过拉水、背水、送水的方式力求缓解山区居民用水困难。 昆明市东川区人武部政委吕焱说,他们现在已经派出23支民兵送水分队,采取分队包村、小组包户的方式,为人民群众送水。有些少数民族村寨位于交通不便的大山里,当地驻军还组织官兵采用肩挑背扛的方式,为村民送泉水。但目前云南四分之一的乡镇政府驻地还存在群众饮水困难。这次旱灾也给当地农业造成严重影响,小麦、甘蔗等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以上,预计夏粮将因灾减产一半以上。眼下,各级农业部门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抗旱。镇雄县的村民付明英家的两亩小麦就因旱受灾,正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县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来到她家,帮助她栽果树,减少损失。 在受灾较重的地区,技术人员引导村民适时改种、补种马铃薯等其它作物,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受灾较轻的地区,技术人员采取抗旱措施和抗旱技术,加强管理,保苗夺丰收;目前,云南全省抗旱浇灌面积达1100万多亩、实现改种补种的土地达到205万亩。抗旱救灾各项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抗旱形势将更为严峻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监测,这两天,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未来10天,南方降雨天气比较频繁。与南方大部经受雨水影响相反,云南的干旱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抗旱形势将更为严峻。 据国家防总介绍,此次旱情具有受灾地区集中、南方重于北方,持续时间长、程度重,受灾地区百姓饮用水困难十分突出等特点,面对旱情,受灾地区正在积极行动。据统计,目前全国受旱省(区、市)已投入抗旱资金7.5亿元、劳力898万人、完成抗旱浇地917万亩,临时解决了744万人、3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⑻ 云南干旱原因

官方说法是:天灾人祸
1、天灾:包括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等。
2、本身正常的气候条件:云南11月到次年4月属于旱季,降水占全年10%-20%,以年平均1100mm降水来说,只有110-220mm。
3、人祸:3方面。一个是毁林种桉,第二个是过度采矿,第三个是大力建设水电设施,改变局部气候,又不能合理安排利用水资源。
4、由于主要降水来源的季风的上游国家,老挝缅甸印度等国的森林植被破坏,导致季风雨水减少。雨季缩短,旱季变长,全年降水减少。

⑼ 云南干旱的原因

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而且是高原地形,容易形成“焚风效应”。“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经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隔阻,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二是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云南气候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受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周期性变化(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影响大,除此之外还有个特点,就是干湿两季交替明显。每年的十一月份至第二年的四月份是干季,从五月份到十月份是湿季,一般来说,湿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所以一旦雨季的降水量不足,就有可能导致整年的干旱。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多发,一旦海洋季风无法抵达陆地或者陆地高压(如青藏高原高压)过于强大,使孟加拉湾水汽无法输送到云南地区,或者输送不足,就会造成降雨不足。
三是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很大。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四是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在09年大旱之前,地方水利设施长期得不到修缮,小型水库、坝塘等多建设与六七十年代,常年失修。农村供水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加之水费征收标准低,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管护困难。许多村庄的蓄水池、小坝塘靠天蓄水,管理不到位。在一些尚未贯彻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山区农村,旱情发生前一些村民不重视水利设施管护,不注意节约用水,在旱灾发生时面临无水可用。而主要江河缺少用于灌溉水利工程设施,水库调蓄能力不足,河谷中的水无法提至山坡居民点和耕地。虽然云南政府计划在今后的6年中,云南省要累计投入1000亿元左右,开工建设100件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完成54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但是需要时间进行建设。
五是云南精华所在的滇中地区,人口密集,属资源性缺水,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水平的70.8%,其核心部分的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188m3,比京津唐地区的(260~337m3/人)还低。区域内的水资源丰富的河流呈峡谷地形,山高水深,地形复杂,水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区内已有水利工程主要以中、小型水库为主,难已形成规模效益,径流调节能力小,属工程性缺水。滇池还受到严重污染,属水质型缺水。滇中地区的水资源困境迫切需要采取工程手段进行解决,云南省内希望引金沙江水进行滇中调水工程。

⑽ 为什么云南连续3年大旱

据说云南历史上每10年一大旱,5年一小旱。但现在连续3年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当地一些8、90岁的老人都没见过,所以现在叫做百年不遇也不过分。总的说来这次旱情涉及范围和发展程度都非常严重,有些人将这次3年连续大旱归罪于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但当地不少人分析旱情发展形势和由来后,大多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1、近20年来每到雨季各烟草种植县和乡镇大量发射防雹弹;2、野蛮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下水枯竭;3、大规模毁林种植造纸原料桉树破坏水的自然循环功能;4、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和畸形的库塘安全管理理念导致蓄水严重不足。

阅读全文

与云南大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茅台股票太贵买不了怎么办 浏览:61
炒股亏了60万 浏览:507
什么身体不适合炒股 浏览:450
东方财富股票软件怎么看筹码分布 浏览:861
内部员工认购公司股票 浏览:899
第一创业炒股靠谱吗 浏览:330
疯狂猜图机器人 浏览:505
江苏在哪里 浏览:311
股指期货股票期货的区别 浏览:339
股票配资真的不能做 浏览:252
散户炒股心态导图 浏览:300
基金净值519001 浏览:279
网上怎么骗别人炒股 浏览:393
股票从业人员可以炒期货吗 浏览:117
饿了么315 浏览:660
为什么买私募不自己炒股 浏览:636
某公司发放10股票股利前后的资产负债表 浏览:574
股票杠杆交易牛壹佰很专业 浏览:807
郴州嘉禾炒股 浏览:368
如何查询股票实盘交易 浏览: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