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价格看点 > 股票市场上的价格泡沫

股票市场上的价格泡沫

发布时间:2021-05-09 07:24:42

Ⅰ 现在的股票有泡沫吗

http://bbs.yonghua.net/htm_data/4/0702/14849.html
看看这个

Ⅱ 怎么样理解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

二、楼市与股市泡沫乱象形成过程
(一)市场化供地模式扭曲供求关系、放大泡沫效应
地价上涨导致房价上涨,还是房价上涨导致地价上涨?一般而言,房价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市场因素和成本因素。市场因素主要是供需导致价格变化,如果供不应求导致市场均衡被打破,房价必然上涨,从而导致地价上涨,因此从市场因素而言,房价带动地价上涨,是一种引致效应。房屋成本主要是地价、建筑成本和相关税费,在建造成本、利税一定的情况下,地价成为房价高低的主要变量,按经验统计其比例一般大约是40%—50%,因此从成本角度而言,地价影响房价,高地价可能导致高房价。
市场化土地出让引发不少问题?经营性土地出让的市场化模式(招标、拍卖、挂牌),其主要宗旨是为了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开发商,确定科学客观的出让土地定价模式,建立市场化的地价形成机制,避免土地出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可是,这种市场化模式可能导致矛盾发生转化,即市场化的代价就是地价可能被人为抬高。
市场化供地后,城市土地价值显现,地价明显上浮,这种垄断地价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其正面效应是,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后,城市土地资源价格上升,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吸引资本流入,投资增长,使商业机会增加,整个地区呈现繁荣景象,真正实现了 “土地是财富之母”;负面效应是,过高的地价,形成过高的房价水平,无疑会加大商业成本和办公成本,使得经济和商业活动的边际收益递减,最终减弱城市的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目前的我国供地模式实际上是政府垄断。一方面,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即征地的过程不按市场价定价,大量土地同时符合供给条件,而政府是唯一的土地获得者,短期内需求十分有限,因此农用地国有化是供过于求的(需求曲线严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导致供求曲线的交点左移,即均衡价格严重扭曲地降低)。一方面,政府在土地市场上形成了单一的政府垄断供给。市场化供地模式导致的短期限量出售土地造成了人为的供不应求,以至于招标拍卖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供给曲线严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导致供求曲线的交点左移,即均衡价格严重扭曲地升高)。由于征地与供地均被政府垄断,二者之间存在巨大价差,政府“垄断经营”土地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导致农民、政府、用地者间的利益矛盾的巨大冲突,一方面通过短期限量供地导致土地价格上涨,严重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扭曲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信息失真。在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供给的条件下,土地价格的变动主要受政府供给土地量多少的影响,这样价格不会是真正的市场价格。政府对土地垄断的程度越高,对房价的影响也就越大,从而对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也就越强烈。
获取农用地和国有土地供应的寡头垄断模式是钻了市场供求规律的空子,假若取消农用地国有化时的供过于求的管道、卖地时的供不应求的管道,而是直接由农民直接与市场需求者进行交易,那么农用地的交易价格绝对不会如此之低,而市场买地的价格也绝对不会如此之高,这中间的差价也就会自然转化为对农民的补偿、对开发商的补偿、以及对消费者的补偿,当然政府也可以收取各类税费,只是垄断利润不会如此之高。即便是退而求其次,如果政府卖地时将近期内计划出让的土地同时推向市场,交易价格肯定下降(其供给量增加,导致供求曲线的交点右移,交易价格必然下降),何必要实行全国上下的针对房地产的全面声讨?其实,发展商并不想房价高企,以免引起政府、消费者的不满。房价高企的原罪一方面在于市场投机猖獗,一方面在于政府的土地寡头垄断模式,政府必须承认这个体制缺陷并承担这个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尊重民意、尊重市场、尊重真理。

(二)股票市场的泡沫扭曲过程:股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原罪
股票市场长期以来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股权分置。所谓股权分置,是指由于早期的制度设计,只有占股票市场总量三分之一的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交易(流通股),另外三分之二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则暂不上市交易(非流通股)。股权分置问题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股权结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问题的产生,主要根源于早期对股份制的认识不统一,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和定位的认识不统一,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处在早期阶段,国有资本运营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截至2004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占74%。

股权分置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形成合理的股票定价机制;影响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大股东不关心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动,流通股股东“用脚投票”形不成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约束,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顺畅流转、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制约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等。可以说,股权分置问题已经成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一个重大障碍,需要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Ⅲ 股市泡沫是如何产生的

股市短期疯涨,市盈利急剧攀升,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即产生股市泡沫。泡沫在词典中的本意是聚集在液体中的气泡。亦用来比喻人事的空虚或幻想。经济学里的泡沫是指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的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大幅上涨,造成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
何为泡沫:一般的看法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涨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赢利的能力不感兴趣。涨价之后便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的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对泡沫的定义,理论界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对它是否可能发生,也没有一致的看法。何为泡沫,目前来说还没有较为明确的数量化标准。
此外,演化证券学理论认为股市是一个“基于人性与进化法则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股市泡沫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运行规律,是一种周而复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
产生原因:
证券市场本身的系统特性是根源
证券市场交易对象的虚拟化、符号化,使得股票市场上的各类投资者有了自由和充分的理由去根据自己的需要理解股票的价值。当股票市场的某些权威机构和人士对某只股票做出了某种价值理解后,很容易得到市场的响应和认同,从而产生市场一致认同的偏离真实价值的理解价值,泡沫便产生了。
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入股票市场
人民币升值以及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国外资金流入股市,导致股价攀升。油价持续高涨,石油美元一直在全球范围及新兴市场寻觅投资机会,部分资本流入中国资本市场。日元利率低,日元的利差交易带来了大量流动资金。中国国内储蓄率居高不下,A股市场流通部分市值仅占储蓄总额的10%。此外,由于经常账户顺差不断增加,中国的财富亦以每月超过2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官方外汇储备总额现已超过1 5万亿美元。拥有如此巨额的流动性资金,股票市场存在出现泡沫的风险。
股票市场的体制不完善
首先,政府行为发生扭曲。一是政府对股票发行上市的严格管制取代了市场机制;二是股票交易管制不合理。其次,监管部门行为发生扭曲。一是监管行为扭曲,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活动的行政化、短期化、随意化造成了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加大了市场的泡沫;二是制度执行不力。监管制度执行不力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从而使中小投资者行为取向短期化,加大市场主体的投机动机。
股票市场可供交易品种少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只有股票、债券的现货市场,缺乏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其结果是资本市场只有做多机制而没有做空机制,远没有期货市场中特有的价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大大抵消了资本市场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和优势。
机构投资者扮演庄家角色
大量的庄家充斥股市,人为地放大了市场中的“博傻”机制。庄家利用资金、人力、信息、工具、舆论的优势,把自己控制的股票价格拉起来,使它的价格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人为地制造泡沫。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占据着股市波澜的主导地位。中小投资者有贪婪与恐惧等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又表现出“羊群效应”和“博傻心理”。伴随着这些因素,股价在短期内震荡不止,长期内又泡沫堆积。

Ⅳ 什么是股市泡沫或楼市泡沫泡沫何解

关于股市,吴敬琏先生2001年关于中国股市沦为没有规矩的赌场的言论,曾经饱受争议,但随之而来股市持续四年的调整却是不争的事实。股市泡沫并不因为吴先生的观点才存在,但因为其声望高而话语权影响大,其实股市的制度缺陷和市场缺陷长期以来就客观存在,广大中小投资者亏损累累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出现泡沫破裂的现象。尽管史蒂芬·罗奇先生被摩根士丹利任命为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先生被任命为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取得这样“高大”的头衔,也可能做出错误的预测,但是楼市出现泡沫危险信号和局部泡沫现象是不争的事实。 针对越来越蔓延的房产“泡沫论”、“崩溃论”,建设部出台课题报告予以反击,甚至预言“未来10年,中国房价还将平稳上涨。” 经济学界,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说出了和主流意见截然相反的话。像社科院的易宪容还有经济学界的巨擘吴敬琏等。

为什么吴敬琏对股市的预言正确而罗奇和谢国忠会出错?关键在于股市是虚拟的,而楼市是具体的。但是他们不同的是,吴敬琏模糊地说出了股市在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而罗奇、谢国忠则没有说出中国楼市的制度缺陷。正是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楼市、股市的价格泡沫。

其实,任何专家都可能出现判断失误,只有市场是最彻底、最真实的,市场供求规律是决定一切的试金石,通过研究中国股市、楼市的制度、市场结构现状,揭示供求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

一、市场供求规律是解析股市与楼市价格泡沫现象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供求规律作用机制:
无论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中,还是在其他产品市场中,供给和需求都是以价格作为桥梁的,而最终交易也是以价格作为媒介。正常市场(产品没有差异,买卖双方没有差异且不能影响市场)的市场中存在完全竞争,如果市场上只有几个供应者,将出现不充分竞争的寡头局面,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只有一个供应者即垄断情形。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价格是不可能被操纵的,在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价格极易被操纵,其中垄断市场中存在高价格的定价权和超额垄断利润。
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住房等)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大;市场范围越大需求弹性越小,市场范围(行业)越小需求弹性越大;时间越长需求弹性越大,时间越短需求弹性越小。

(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分析:
房地产(土地)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分析。一个区域的居住和商业办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对必需品的需求,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供给价格弹性就不一样,作为石油、土地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尽管土地的总体供应没有弹性,但其区域性、行业性供给价格弹性较明显,而且由于房地产(土地)开发周期较长(一般2年以上),比一般商品更具有时间弹性。

(三)股票市场供求关系及其特殊性
对比各类市场,有的市场属于快速市场,有的市场属于粘性市场。股票市场相对其他市场,既有一般市场特性,也有其独特市场特性。一方面,股市遵循市场供求一般规律,一方面股市有极大的特殊性。房地产市场上价格对供求的调节非常缓慢,如果政府干预后现行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价格趋于向上,价格上升的速度取决于现行价格下供求缺口大小,缺口越大则价格上升空间越大、速度越快。可是,股票价格对供求的变化反应非常迅速,而且由于股票价格虚拟特性强,其价格波动还极大地取决于市场信心和市场趋势,信心主要来自制度和市场,比如市场机制是否健全、政府信用是否坚挺、信息披露是否规范真实、投资是否具有财富效应等。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
政府调控政策的利弊分析: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热的政策,而且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其影响的好坏需要进行定性评估分析。这里借助房地产领域以外的两个例子,其一是农业高科技问题,其二是欧佩克油价问题。

首先说农业科技问题,由于农业科技导致农产品产量大大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同时,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是相对无弹性的,因此需求不增加意味着最终导致农民的总收益减少,看来农业科技对农民不利,当然对社会是十分有利的,这就是农业科技导致的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再说欧佩克油价问题,油价变化说明在短期的石油供给、需求均缺乏价格弹性,因为短期内储藏、产能一定,供给缺乏弹性;因为消费习惯(把石油作为必需品消费)不能马上应变导致需求缺乏弹性。但是长期内,产能逐渐增加,替代产品出现,必然导致价格下降;同时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习惯不妥,于是工业需求、公共需求、日常需求纷纷减少,也必然导致油价下降。总之,类似房地产的石油在短期缺乏供给、需求价格弹性,而在长期具有明显的供给、需求价格弹性。

可见,政策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比如农业科技问题),政策尺度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出台政策的时机必须恰当,否则效果不一定最佳(比如油价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规律很好地发挥作用,但是在现行价格下供不应求时出现短缺,而供过于求时出现过剩,原因在于所谓“现行价格”并非市场均衡价格。这种供求失衡导致的短缺或过剩经常会出现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中,比如制定农产品最低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将导致农产品过剩;租金控制时最高租金限制低于均衡租金,将导致公寓短缺;汽油供应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导致排队购油现象;失业也是劳动力资源过剩的表现,因为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政府也知道会出现短缺和过剩,但是为什么政府的调节往往失败呢?原因在于政府很难确定干预市场的时机和合适的力度,结果往往引起市场的过激反应。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不完全信息、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决策失误导致政府失去产生调节市场的应有功能;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经济异常波动、市场缺乏竞争、社会成本高、公共物品供应不足、市场欠缺、信息失真导致市场失去产生应有经济效率的应有功能。因此,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是,市场第一、政府第二,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政府才发挥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当然政府纠正市场失灵需要考虑调节的时机和力度,因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一把双刃剑。比如,市区住宅改造计划原本是为了穷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结果低收入住房毁坏的多、建的少;租金控制导致住房质量差、困难人群居住更加困难;最低工资虽然帮助部分工人却导致其他人失业;我国长期的实践证明,政府对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总之,政府与市场供求规律的关系非常微妙,政府必须尊重市场供求规律,考虑市场供求规律的政府政策比无视供求规律的政策更为安全有效,不利的副作用更少。

二、楼市与股市泡沫乱象形成过程

(一)市场化供地模式扭曲供求关系、放大泡沫效应
地价上涨导致房价上涨,还是房价上涨导致地价上涨?一般而言,房价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市场因素和成本因素。市场因素主要是供需导致价格变化,如果供不应求导致市场均衡被打破,房价必然上涨,从而导致地价上涨,因此从市场因素而言,房价带动地价上涨,是一种引致效应。房屋成本主要是地价、建筑成本和相关税费,在建造成本、利税一定的情况下,地价成为房价高低的主要变量,按经验统计其比例一般大约是40%—50%,因此从成本角度而言,地价影响房价,高地价可能导致高房价。
市场化土地出让引发不少问题?经营性土地出让的市场化模式(招标、拍卖、挂牌),其主要宗旨是为了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开发商,确定科学客观的出让土地定价模式,建立市场化的地价形成机制,避免土地出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可是,这种市场化模式可能导致矛盾发生转化,即市场化的代价就是地价可能被人为抬高。

市场化供地后,城市土地价值显现,地价明显上浮,这种垄断地价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其正面效应是,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后,城市土地资源价格上升,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吸引资本流入,投资增长,使商业机会增加,整个地区呈现繁荣景象,真正实现了 “土地是财富之母”;负面效应是,过高的地价,形成过高的房价水平,无疑会加大商业成本和办公成本,使得经济和商业活动的边际收益递减,最终减弱城市的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目前的我国供地模式实际上是政府垄断。一方面,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即征地的过程不按市场价定价,大量土地同时符合供给条件,而政府是唯一的土地获得者,短期内需求十分有限,因此农用地国有化是供过于求的(需求曲线严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导致供求曲线的交点左移,即均衡价格严重扭曲地降低)。一方面,政府在土地市场上形成了单一的政府垄断供给。市场化供地模式导致的短期限量出售土地造成了人为的供不应求,以至于招标拍卖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供给曲线严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导致供求曲线的交点左移,即均衡价格严重扭曲地升高)。由于征地与供地均被政府垄断,二者之间存在巨大价差,政府“垄断经营”土地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导致农民、政府、用地者间的利益矛盾的巨大冲突,一方面通过短期限量供地导致土地价格上涨,严重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扭曲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信息失真。在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供给的条件下,土地价格的变动主要受政府供给土地量多少的影响,这样价格不会是真正的市场价格。政府对土地垄断的程度越高,对房价的影响也就越大,从而对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也就越强烈。
获取农用地和国有土地供应的寡头垄断模式是钻了市场供求规律的空子,假若取消农用地国有化时的供过于求的管道、卖地时的供不应求的管道,而是直接由农民直接与市场需求者进行交易,那么农用地的交易价格绝对不会如此之低,而市场买地的价格也绝对不会如此之高,这中间的差价也就会自然转化为对农民的补偿、对开发商的补偿、以及对消费者的补偿,当然政府也可以收取各类税费,只是垄断利润不会如此之高。即便是退而求其次,如果政府卖地时将近期内计划出让的土地同时推向市场,交易价格肯定下降(其供给量增加,导致供求曲线的交点右移,交易价格必然下降),何必要实行全国上下的针对房地产的全面声讨?其实,发展商并不想房价高企,以免引起政府、消费者的不满。房价高企的原罪一方面在于市场投机猖獗,一方面在于政府的土地寡头垄断模式,政府必须承认这个体制缺陷并承担这个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尊重民意、尊重市场、尊重真理。

(二)股票市场的泡沫扭曲过程:股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原罪
股票市场长期以来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股权分置。所谓股权分置,是指由于早期的制度设计,只有占股票市场总量三分之一的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交易(流通股),另外三分之二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则暂不上市交易(非流通股)。股权分置问题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股权结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问题的产生,主要根源于早期对股份制的认识不统一,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和定位的认识不统一,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处在早期阶段,国有资本运营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截至2004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占74%。

股权分置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形成合理的股票定价机制;影响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大股东不关心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动,流通股股东“用脚投票”形不成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约束,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顺畅流转、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制约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等。可以说,股权分置问题已经成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一个重大障碍,需要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实行发行审批制,市场需求没有弹性,在短期内股票是分开发行、上市的,显然是供不应求的,必然导致价格高企;一方面由于股权分置,大部分股份不流通,导致供不应求的情形加剧,再次导致股价上升。所以,股市长期以来被扭曲,少量的流通股在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下,发行价、交易价高高在上,以至于首日的交易价就大大偏离其正常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大多数被这种制度性风险包围,几乎95%以上的投资者是亏损的。正是这种审批、发行制度和股权分置制度缺陷,导致了投资者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

三、政府利益与政府边界
政府必须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其边界的关系。政府不从土地市场交易主体的地位退出、变政府直接参与土地市场变为间接干预,实际上是利益冲动使然。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应定位于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政府只为公共利益征地是国际通行做法。政府退出土地市场主体后,应主要通过规划管制和对房地产征税的方式间接调控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是权利有限的政府,政府的边界才可能清晰。

首先,政府必须遏制自身参与某种资产市场的初始冲动。从所谓“鼓励上市发行股票”到所谓“经营城市”,乃至以房地产繁荣拉动经济发展,都是政府介入不同形式资产市场的表现。一旦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则必然扭曲市场。股市投资者长期以来始终依赖政府的政策救市,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而房地产市场在当前的政府操作下,很容易形成同样的结局。因此,明智的政府与市场保持距离,是高于市场的调控者,是不偏不倚维持市场秩序的裁判者。当前某些地方政府声嘶力竭强调房地产运行的健康性,本身就违背了政府职能的基本原则。第二,政府必须遏制自身维护某种资产价格的持续冲动。即使行政力量在资产市场发展中并未发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作用,但是市场总有波动,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投资主体往往会要求政府给予扶持。而不成熟的政府往往会基于诸如维持市场稳定、避免投资者受损等诸多理由平准市场。当然,面对某种资产的过度异常投机,政府出于维护公众利益而托市另当别论。第三,政府必须遏制自身限制某种资产价格的善良冲动。目前社会各界对房地产泡沫的忧虑,于是形成了在具体操作层面由政府直接平抑房价的动议。同样,在直观意义上,这一考虑是正确的,但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这将是极其危险的政策设计。一方面,市场涨跌自有其规律,当前的狂涨并不意味着今后不会走跌,而政府介入干预房价本身又意味着对原先投资者的不负责任,只有让其自然波动,投资者愿赌服输的市场心理才能健全。因此,压低房价和之前的托市在本质上不存在区别。另一方面,面对当前过高房价导致的低收入居民无处栖身的问题,行政当局只有两种手段可供选择。一是增加供应量,抵消市场过度的需求。二是财政、货币政策,调节贷款利率或者货币补贴从而调节整个市场需求。

勿容置疑,政府肯定难免利益考虑。其实,政府的最大利益出发点在于全体国民,在于国家经济,而在房地产市场中具体集中的利益就是土地价值。目前的土地供应机制并不能保证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收益,它更有可能助长政府官员的短期政绩冲动,甚至产生腐败,而土地的有限性可能导致未来政府土地收益越来越少,因此科学的做法是,土地收益应如同税收一样稳定、均匀、制度化地回收,才可能保证政府未来的各期收益,也可以减轻市场的沉重负担,也减少了政府官员的短期政绩冲动。所以,以年地租的方式实现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实行年租制,就需要在法律上明确。这样既可使政府土地收益长期化,避免政府在土地收益上的短期行为,也可促进城镇存量用地的流动,推动城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实台湾省土地改革模式值得借鉴。当年国民政府迁台,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方案,采用不流血的政策使台湾农民耕者有其田。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稳定土地政策和农民,以避免大量的农业失业人口冲击脆弱的城市。到了上世纪70代,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财团压力,国民党政府最终反对开放土地买卖,而是将资本引入农村,过渡到台湾工业化后期,全社会进行社会资产再分配,解决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和工农业分化问题。过了十多年,台湾完成工业化,经济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准后,台湾放宽了土地政策。这时候的土地价格已经从每甲四万新台币上升到了三千万到四千万不等。大量的农民因为出卖土地而得到了多年的补偿,享受到了国家工业化的经济成果。社会财富再次通过土地买卖得到了再分配,避免了大量农民的破产。工农业发展平衡,同时造就了大量的中产阶级,使台湾社会更趋向稳定。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出让土地造成了部分人群的资本富裕,社会消费和投资都带动了起来。重要的是这些“暴富”的农民拿到出卖土地的财富之后,将资本转向高风险的高技术行业,正是这些知识含量不高的“暴富”农民,成为台湾产业提升和转型的资本输入者,而此点则可以算是台湾土地政策的意外收获。

四、制度缺陷与市场缺陷共振:股市与楼市价格泡沫类似
人们越来越清楚,中国的楼市和股市一样,存在重大制度缺陷。其表现有三:其一,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一样,是一个权力介入型市场,权力资本的作用超过了其他资本,产品市场化而要素非市场化不对称,导致了住房市场畸形以及价格居高不下。其二,地方政府发展房地产业更多是迫于财政支出的压力,出于追求发展政绩的冲动,这一点与当年发展股市只是迫于企业融资压力、迫于为国有企业脱困圈钱非常相似。其三,房地产商推高资产价格的市场操作手法与股市黑庄颇为类似。在股市中,如果有人控制了一只股票足够筹码,就完全可以操纵股价。而庄家推动整个市场价格上涨的奥秘就在首先推高高价股票的价格,诱使其他中低价股票的价格自然会被带上来,这一手法在房地产市场中也已经被使用;2005年房地产投资商提出转战二、三线城市。从技术上看,这一做法十分类似于股市中庄家炒作某个板块或概念的股票时使劲拉升龙头股票的手法,龙头股票的赚钱效应引诱散户拼命杀入同板块或概念的垃圾股,只要龙头不倒,其他股票就跟着上涨,一旦庄家达到目的,散户的末日就来临。许多城市的价格已经翻番,少数项目价格甚至上涨数倍。这与股市庄托的做市效应是一样的;为了推高价格,房地产商伪造大量虚假成交合同,通过这些虚假合同,使得房地产价格“无量空涨”。这一做法类似于股市庄家自我对敲拉抬价格。

然而,一个不规范的市场是不可能实现持续快速的成长的,股市如此,房地产市场亦如此。可见,股市、楼市的制度规范和市场规范是缺一不可的。

Ⅳ 股市资产价格泡沫破解是如何引起金融危机的

股市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
股市动荡向实体经济传导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条直接,两条间接。
直接影响很容易估算。由于金融行业本身是宏观经济的一块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股市大跌令金融行业萎靡,增长放缓,自然就会拉低整体经济增速。
今年1季度,金融行业GDP增速高达15.9%,远高于全社会7.0%的GDP增速。而金融行业增加值又占到了全国GDP的9.7%。因此,如果此次股市震荡让金融行业增速跌回去年全年10.2%的平均增速,那么全社会GDP增长会因此减速约0.6个百分点(=(15.9-10.2)*9.7%)。
如果把今年1季度7.0%的全社会GDP增速减去0.6个百分点,就只有6.4%了。这听起来好像挺严重,但其实只是数字游戏。因为金融行业增速的放缓,只是让其他行业的疲弱更多体现在了全社会GDP数字上,实质影响不大。而且,就算0.6个百分点是个不小的数,它也只是一个有限的数。
真正需要担忧的是股市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染,令实体经济增长也同时减慢的可能。这种情况下,全社会GDP增速的损失就不是区区0.6个百分点了。这种金融向实体的感染可能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balance sheet channel)和“信贷渠道”(lending channel)两条路径发生。
所谓资产负债表渠道,就是股市的暴跌导致持有股票的居民或企业财富缩水,资产负债表受损。这可能产生三重后果。
其一,是股市财富缩水带来的负财富效应——股票亏钱——导致居民或企业支出下降,从而压低实体经济总需求。
其二,由于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一般比较刚性,很难快速下降,股票财富的缩水还可能导致居民或企业陷入负资产的状况。如果经济中不少主体都落入这种状况,经济就会因为大量居民或企业持续存钱还债而需求萎靡,增长减速。日本在1990年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房价和股价大幅下挫之后,就陷入了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的状态,经济连续二十多年龟速增长。
其三,如果经济中不少主体以股票为抵押物借钱,那么股价下跌会降低抵押物价值,因而影响相关主体的融资能力,从而对其经济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以上三条,是从实体经济中居民和企业的角度来看的感染路径。另一方面,股价下跌对金融机构也会造成影响,降低其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能力,从而在实体经济中形成信贷紧缩,拉低经济增长——这就是所谓的信贷渠道。
特别的,当压力在金融体系内快速蔓延,导致大量金融机构都受到影响的时候,金融体系通过信贷渠道带给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会很大。次贷危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2008年雷曼倒闭之后,美国金融市场陷入恐慌。金融机构为了自保,纷纷停止向外融出资金,并想方设法收回借款。而美国的非金融企业又高度依赖金融市场提供日常的流动资金。这样一来,金融市场一出问题,美国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就枯竭,经济活动因而停滞,经济增长急剧滑坡。
要估计我国此次股市震荡可能对整个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就需要顺着资产负债表和信贷两条渠道,预判会发生的感染程度。但在这之前,必须要对股市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蔓延情况做分析。因为它决定了多少金融机构会受影响,有多少压力会通过信贷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
股市风险如何传染?
毫无疑问,股市中的融资盘(也就是杠杆资金)是此次股市动荡的核心风险因素。在2007到2008年,上证综指曾经从6124的高点跌到了1664,累计下跌幅度超过70%。当时各界对股市的风险并没有那么担心。而今年上证综指不过是从5178的高点向下回落了接近30%,各方就感觉到压力很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差,是因为这次股市中有大量融资盘,而七、八年前没有。
所谓融资盘,是借钱买股票的头寸。目前,融资盘的资金成本一般都在年息10%以上。付着这么高的融资成本,不要说股价跌了,只要这些投资者预期股市一段时间不涨,就会迅速把手中的股票卖掉来偿还融资。
另外,融资盘有强制平仓机制。也就是说,提供融资的机构(比如券商)一旦发现投资者手里的股票跌了不少,威胁到了自己借出资金的安全,就会强制把投资者的股票给卖了,从而收回自己借出的资金。这两点让融资盘成为市场波动的放大器。正是融资盘的推波助澜,让此次股市下跌如此迅猛。
更加严重的是,融资盘平仓和股指下跌已经形成了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令市场下跌的压力愈发加大。而在大家都在卖出股票的时候,融资盘有时就算想卖股票平仓也做不到。这样,融资投资者就只能拿着一把的股票眼睁睁地看着股价下跌,直到自己的本金全部亏掉。在那之后,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损失。
在股市中,提供融资的主力是券商和银行。当市场下跌到让券商和银行都开始损失的时候,这就不仅仅是股票市场的问题,而变成有可能威胁金融体系整体稳定的大麻烦了。

Ⅵ 什么叫股市泡沫

简单的讲 就是 股价 纯粹的是资金在推动 那就叫泡沫

Ⅶ 什么是泡沫股

1.何为泡沫:一般的看法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涨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赢利的能力不感兴趣。涨价之后便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的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对泡沫的定义,理论界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对它是否可能发生,也没有一致的看法。何为泡沫,目前来说还没有较为明确的数量化标准。

2.股市短期疯涨,市盈利急剧攀升,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即产生股市泡沫。泡沫在词典中的本意是聚集在液体中的气泡。亦用来比喻人事的空虚或幻想。经济学里的泡沫是指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的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大幅上涨,造成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
3.证券市场本身的系统特性是根源
证券市场交易对象的虚拟化、符号化,使得股票市场上的各类投资者有了自由和充分的理由去根据自己的需要理解股票的价值。当股票市场的某些权威机构和人士对某只股票做出了某种价值理解后,很容易得到市场的响应和认同,从而产生市场一致认同的偏离真实价值的理解价值,泡沫便产生了。
4.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入股票市场
人民币升值以及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国外资金流入股市,导致股价攀升。油价持续高涨,石油美元一直在全球范围及新兴市场寻觅投资机会,部分资本流入中国资本市场。日元利率低,日元的利差交易带来了大量流动资金。中国国内储蓄率居高不下,A股市场流通部分市值仅占储蓄总额的10%。此外,由于经常账户顺差不断增加,中国的财富亦以每月超过2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官方外汇储备总额现已超过1 5万亿美元。拥有如此巨额的流动性资金,股票市场存在出现泡沫的风险。
5.股票市场的体制不完善
首先,政府行为发生扭曲。一是政府对股票发行上市的严格管制取代了市场机制;二是股票交易管制不合理。其次,监管部门行为发生扭曲。一是监管行为扭曲,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活动的行政化、短期化、随意化造成了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加大了市场的泡沫;二是制度执行不力。监管制度执行不力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从而使中小投资者行为取向短期化,加大市场主体的投机动机。

Ⅷ 怎么判断一只股票有无泡沫

股票常说的泡沫是什么意思?

从个股来说,当价格大大高于它的实际价值的时候,相对地就有了泡沫。价值一般用现金流贴现来计算,也可以用相对简单的市盈率法来测算
对于整个股市,有两种看法
1当大部分个股都高于其真实价值很多时,就可以说市场有泡沫
2 当市场指数己完全脱完宏观经济实际增长时就有了泡沫,也就是出现较严重的背离
分析时不可以绝对应用,至于大多少才算有泡沫,没有绝对的指标来衡量,要靠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

等到股市真的出现泡沫而且程度很高时时,就危险了。

对于要买股票的人来说,现在各个股的股价都不合理,都高了。

03年3月,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组织组织了国内几十位教授和博士等人写了一篇报告,题目是《诊断与治疗:揭示中国的股票市场》,对中国股市的股价做了详细的分析,结论是中国的股票存在一级泡沫、二级泡沫和三级泡沫。

例如,某公司净资产每股1元,上市申购价为5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元,那么8-1=7,这7元是一级泡沫。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市场的炒作,股价涨到12元,那么12-8就是二级泡沫。

后来公司又搞什么重组等各种名堂,又从股民那里搞一笔资金,是三级泡沫。

买股票的人,要为这1元的净资产,多花很多钱,你说合理吗?

存在即合理。如果这样看,就OK了。

Ⅸ 5.28意味着股票市场上泡沫很大,是真的么

目前中国股票总市值占去年GDP比率超过90%,总体上中国股票市场处于即将进入泡沫阶段,其中,结构性的泡沫主要是在创业板上。要多听听专家的专业意见,给你推荐个网站第一直播,里面都是业内权威专家。

Ⅹ 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方法

据定义,要判断资产价格是否存在泡沫,就必须估计由基本面因素决定的内在价值,并将其与当前价格进行对比,看两者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然而,估计内在价值意味着必须对预期收益和未来利率水平做出假定。如果假定出现问题,内在价值的计算就存在偏差。因此利用戈登公式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是非常困难的。一个替代的办法使用特定资产当前的市盈率(PERatio)与该资产的历史市盈率、资本市场当前的平均市盈率进行比较。
要在泡沫形成过程中事前(ExAnte)识别资产价格泡沫尤其困难。诚如金德尔伯格(2007)所言,资产价格泡沫就像美女一样,事前你不知道如何界定它,然而一旦你遇见过,你就肯定能认出来。因此在下文中只讨论如何在事后(ExPost)识别资产价格泡沫。Diba和Grossmann(1988)认为,如果存在理性泡沫,那么股票价格的一阶差分应该是非线性的。Campbell和Shiller(1987)指出,如果股利收入数据和股票价格数据不是协整的,那么就存在泡沫。Craine(1993)声称,如果市盈率存在单位根,那么就意味着存在“非理性繁荣”。
Voth(2000)将资产价格泡沫定义为,资产价格在峰值后至少下跌50%,并在至少5年时间内不能恢复到峰值。Sklarz和Miller(2003)发现,股票指数5年变化率(以月度数据为基础)是对美国1900-2000年期间股票市场泡沫的良好预测指标,如果该比率超过200%,在该时期内就存在较为明显的泡沫。芬兰央行开发了一个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标,该指标衡量过去3年间资产收益和资产价格之间的相对变化。其核心思想在于: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资产收益和资产价格不可能偏离太大。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幅度显着超过股利增长幅度,就表明存在泡沫(MelolinnaandTaipalus,2006)。Bordo和Jeanne(2002)设计了一个指标来衡量资产价格的繁荣与萧条(BoomandBust)。如果特定资产价格过去3年内的年均增长率大于所有国家该资产价格过去3年内的年均增长率的算术平均数加上1.3倍所有国家该资产年均增长率的标准差的算术平均数,则该资产价格在过去3年间存在繁荣;如果特定资产过去3年内的年均增长率小于所有国家该资产价格过去3年内的年均增长率的算术平均数减去1.3倍所有国家该资产年均增长率的标准差的算术平均数,则该资产价格在过去3年间存在萧条。
运用不同的泡沫识别方法,对同一次资产价格涨跌作出的判断可能截然相反。Simon(2003)以1929年美国股市为例说明了这一点。例如,McGrattan和Prescott(2001)通过验证投资的Q理论,得出1929年美国股价被低估的结论。Delong和Shleifer(1991)通过考察封闭式基金相对于其持有的基础股票组合的价值,发现1929年存在泡沫。Rappoport和White(1991)考察对股票经纪商提供的贷款中蕴含的风险溢价,发现该溢价在1929年股票市场上显着上升,因此推断存在泡沫。Santoni和Dwyer(1990)通过判断股票市场收益是否遵循随机漫步来验证泡沫的存在(这是对有效市场假设的偏离),他们发现在1929年并不存在泡沫。Siegel(2003)用持有股票的30年已实现收入是否高于30年前预期收入两个标准差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他发现在1929年美国股市并不存在泡沫。
资产价格泡沫是与整体经济相联系的,特别是股票泡沫与住房泡沫更是如此。对此比较典型的分析莫过于Shiller的分析。
对于股票泡沫,Shiller提出了关于股市价格与整体经济之间的反馈机制(FeedbaekMechanism)。当股票价格迅速上涨时,向上反馈(UpwardFeedback)机制形成。即公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股票价格上涨上,普通预期与信心增强,对股票的需求增加。这又导致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扬。而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又会导致预期与信心的进一步增强,导致股票价格更进一步上涨。这种情形对整体经济会产生较大影响。因为对股市增强的预期与信心会鼓励人们对商品或服务进行更多的消费(支出),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迅速增长,从而提升公司利润,这又会进一步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在这个向上反馈机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股票价格的上涨应该是稳定的和连续的。但事实上股票价格每天都是不断波动的,而且市场中还存在许多噪声(Noise)。股票价格的变化并不总是在前一日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有时则是反映一种很多年的长期趋势。二是随着股票价格的变化,公司应该存在更多的盈利(机会)。但事实上这种机会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是确定的,而且也不是经常发生的。所以,这种向上反馈机制是存在风险的。关于财产(住房)价格泡沫,Shiller等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当利率下降或某种其它因策的出现,导致住房需求上升,住房价格上涨,住房所有者收益增加,其归还借款能力增强。这导致其预期和信心增强,借款会进一步增加,对住房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住房价格更进一步上涨。同时随着这个过程,消费支出增加,整体经济向好。同样,这个过程也是有风险的。第一,利率会随着借款需求的上升而上升,对借款会产生一定的抑制;第二,其‘他因素会消失或别的因素出现,也会导致住房需求的抑制。如果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或其它因素产生重大影响时,则可能出现一种向下的趋势,即:利率大幅上升或其它因素导致住房需求减少,住房价格不再上涨,住房所有者收益减少,其归还借款的能力减少,甚至导致高债务的借款人还款的困难。进一步的借款同时减少,住房供给相对过剩,住房价格更进一步下降。同时,住房所有人紧缩消费支出,整体经济向坏。

阅读全文

与股票市场上的价格泡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买一买十大单股票 浏览:386
恒天汽车 浏览:744
股票需求分析报告 浏览:373
深圳盐田股票配资公司 浏览:682
医药类股票基金收益 浏览:459
股票小工具手机版 浏览:966
奴欲 浏览:818
技术分析炒股可以赚到钱吗 浏览:409
千年老妖 浏览:843
现在排名第一的股票基金是那个 浏览:360
伺服驱动步进系统股票公司 浏览:852
用一万炒股能赚多少钱 浏览:713
君安证券股票交易下载手机 浏览:215
亚洲果业股票行情分析 浏览:656
信托公司买股票 浏览:223
七十周年纪念币 浏览:803
桂冠电力股票行情分析 浏览:914
地产公司收购股票的故事 浏览:171
股票数据一般在哪里下载软件 浏览:969
股票九点半前能买股票吗 浏览: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