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价格看点 > 富国银行股票价格最新

富国银行股票价格最新

发布时间:2023-08-15 22:02:27

⑴ 求2006年财富500强排名

2006财富全球500强
单位为百万$

1 沃尔玛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287,989.0
2 英国石油 英国 炼油 285,059.0
3 埃克森美孚 美国 炼油 270,772.0
4 皇家壳牌石油 英国/荷兰 炼油 268,690.0
5 通用汽车 美国 汽车 193,517.0
6 戴姆勒克莱斯勒 美国 汽车 176,687.5
7 丰田汽车 日本 汽车 172,616.3
8 福特汽车 美国 汽车 172,233.0
9 通用电气 美国 多元化 152,866.0
10 道达尔 法国 炼油 152,609.5
11 雪佛龙 美国 炼油 147,967.0
12 康菲 美国 炼油 121,663.0
13 安盛 法国 保险 121,606.3
14 安联 德国 保险 118,937.2
15 大众汽车 德国 汽车 110,648.7
16 花旗集团 美国 银行 108,276.0
17 荷兰国际集团 荷兰 保险 105,886.4
18 日本电报电话 日本 电信 100,545.3
19 美国国际集团 美国 保险 97,987.0
20 国际商用机器 美国 计算机办公设备 96,293.0
21 西门子 德国 电子、电气设备 91,493.2
22 家乐福 法国 食品、药品店 90,381.7
23 日立 日本 电子、电气设备 83,993.9
24 忠利保险 意大利 保险 83,267.6
25 松下电器 日本 电子、电气设备 81,077.7
26 麦克森 美国 保健品批发 80,514.6
27 本田汽车 日本 汽车 80,486.6
28 惠普 美国 计算机办公设备 79,905.0
29 日产汽车 日本 汽车 79,799.6
30 富通 比利时/荷兰 银行 75,518.1
31 中国石化 中国 炼油 75,076.7
32 伯克希尔哈撒韦 美国 保险 74,382.0
33 埃尼 意大利 炼油 74,227.7
34 家得宝 美国 专业零售 73,094.0
35 阿维瓦 英国 保险 73,025.2
36 汇丰控股 英国 银行 72,550.0
37 德国电信 德国 电信 71,988.9
38 弗莱森电讯 美国 电信 71,563.3
39 三星电子 韩国 电子、电气设备 71,555.9
40 国家电网 中国 电力 71,290.2
41 标致 法国 汽车 70,641.9
42 麦德龙 德国 食品、药品店 70,159.3
43 雀巢 瑞士 食品 69,825.7
44 美国邮政 美国 邮递 68,996.0
45 法国巴黎银行 法国 银行 68,654.4
46 中国石油天然气 中国 炼油 67,723.8
47 索尼 日本 电子、电气设备 66,618.0
48 卡地纳健康 美国 保健品批发 65,130.6
49 皇家阿霍德 荷兰 食品、药品店 64,675.6
50 阿尔特里亚 美国 烟草食品 64,440.0
51 墨西哥石油 墨西哥 原油生产 63,690.5
52 美国银行 美国 银行 63,324.0
53 沃达丰 英国 电信 62,971.4
54 特易购 英国 食品、药品店 62,458.7
55 慕尼黑再保险 德国 保险 60,705.5
56 日本生命 日本 保险 60,520.8
57 菲亚特 意大利 汽车 59,972.9
58 苏格兰皇家银行 英国 银行 59,750.0
59 苏黎世金融 瑞士 保险 59,678.0
60 农业信贷银行 法国 银行 59,053.8
61 瑞士信贷 瑞士 银行 58,825.0
62 州立农业保险 美国 保险 58,818.9
63 法国电信 法国 电信 58,652.1
64 法国电力 法国 天然气与电力 58,367.2
65 摩根大通 美国 银行 56,931.0
66 瑞士银行集团 瑞士 银行 56,917.8
67 克罗格 美国 食品、药品店 56,434.4
68 德意志银行 德国 银行 55,669.5
69 欧翁 德国 贸易 55,652.1
70 德国邮政 德国 邮递 55,388.4
71 宝马 德国 汽车 55,142.2
72 东芝 日本 电子、电气设备 54,303.5
73 瓦莱罗能源 美国 炼油 53,918.6
74 美国人伯根 美国 保健品批发 53,179.0
75 辉瑞 美国 制药 52,921.0
76 波音 美国 航天国防 52,553.0
77 宝洁 美国 家居个人用品 51,407.0
78 莱茵集团 德国 能源 50,951.9
79 苏伊士里昂水务 法国 能源 50,670.1
80 雷诺 法国 汽车 50,639.7
81 联合利华 英国/荷兰 食品 49,960.7
82 塔吉特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49,934.0
83 博世 德国 汽车零件 49,759.2
84 戴尔 美国 计算机办公设备 49,205.0
85 蒂森克虏伯 德国 工业农业设备 48,756.1
86 好市多 美国 专业零售 48,107.0
87 苏格兰哈里法克斯银行 英国 银行 47,755.7
88 强生 美国 制药 47,348.0
89 保诚 英国 人寿健康保险 47,055.8
90 东京电力 日本 天然气与电力 46,962.7
91 巴斯夫 德国 化学 46,686.6
92 现代汽车 韩国 汽车 46,358.2
93 意大利电力 意大利 天然气与电力 45,530.4
94 马拉松石油 美国 炼油 45,444.0
95 国家石油 挪威 炼油 45,440.0
96 日本电气公司 日本 电子、电气设备 45,175.5
97 雷普索尔YPF 西班牙 炼油 44,857.5
98 第一生命 日本 保险 44,468.8
99 富士通 日本 计算机办公设备 44,316.0
100 时代华纳 美国 娱乐 42,869.0
101 荷兰银行 荷兰 银行 42,319.0
102 西南贝尔电讯 美国 电信 41,098.0
103 泰科国际 美国 电子、电气设备 41,042.0
104 陶氏化学 美国 化工 40,161.0
105 艾伯森 美国 食品、药品店 40,052.0
106 圣戈班 法国 建材玻璃 39,831.5
107 摩根士丹利 美国 证券 39,549.0
108 大都会人寿 美国 保险 39,535.0
109 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 荷兰 航天国防 39,503.1
110 巴克莱银行 英国 银行 39,347.2
111 意大利电信 意大利 电信 39,228.2
112 永旺 日本 食品、药品店 38,943.6
113 明治安田生命 日本 保险 38,835.1
114 西班牙电话 西班牙 电信 38,188.0
115 乐金电子 韩国 电子、电气设备 37,757.5
116 皇家飞利浦电子 荷兰 电子、电气设备 37,709.6
117 鲜京 韩国 炼油 37,691.6
118 阿塞洛 卢森堡 金属 37,531.7
119 沃尔格林 美国 食品、药品店 37,508.2
120 联合技术 美国 航天国防 37,445.0
121 欧尚 法国 食品、药品店 37,370.1
122 葛兰素史克 英国 制药 37,304.2
123 联合健康 美国 保健 37,218.0
124 拜耳 德国 化工 37,011.9
125 巴西石油 巴西 炼油 36,987.7
126 法国国家人寿保险 法国 保险 36,942.9
127 微软 美国 计算机软件 36,835.0
128 联合包裹运输 美国 邮递包裹货运 36,582.0
129 劳氏 美国 专业零售 36,464.0
130 诺基亚 芬兰 网络通讯设备 36,401.2
131 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 美国 食品生产 36,151.4
132 西尔斯罗巴克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36,099.0
133 马石油 马来西亚 炼油 36,064.8
134 西夫韦 美国 食品、药品店 35,822.9
135 洛克希德马丁 美国 航天国防 35,526.0
136 全球保险集团 荷兰 保险 35,463.4
137 美可保健 美国 保健 35,351.9
138 摩托罗拉 美国 网络通讯设备 35,349.0
139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 俄罗斯 能源 35,089.5
140 英国电信 英国 电信 34,672.7
141 英特尔 美国 半导体 34,209.0
142 新日本石油 日本 炼油 34,150.7
143 好事达 美国 保险 33,936.0
144 富国银行 美国 银行 33,876.0
145 伊藤洋华堂 日本 食品、药品店 33,631.9
146 森特理克 英国 天然气与电力 33,536.9
147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 日本 银行 33,318.2
148 三井物产 日本 贸易 32,805.9
149 三菱商事 日本 贸易 32,735.0
150 弗雷迪马克 美国 金融 32,564.0
151 美林 美国 证券 32,467.0
152 兴业银行 法国 银行 32,411.2
153 DZ Bank 德国 银行 32,261.9
154 佳能 日本 计算机办公设备 32,071.5
155 桑坦德银行 西班牙 银行 31,803.6
156 三菱电机 日本 电子、电气设备 31,735.4
157 新日铁 日本 金属 31,536.9
158 住友生命 日本 保险 31,000.2
159 沃特迪斯尼 美国 娱乐 30,752.0
160 威立雅 法国 水务 30,687.7
161 CVS 美国 食品、药品店 30,594.3
162 美国电话电报 美国 电信 30,537.0
163 卡特彼勒 美国 工农业设备 30,251.0
164 弗朗茨海涅尔 德国 保健品批发 30,244.5
165 春天集团 法国 一般商品零售 30,114.8
166 诺斯洛普格拉曼 美国 航天国防 29,868.0
167 高盛集团 美国 证券 29,839.0
168 德国联邦铁路 德国 铁路运输 29,803.0
169 Foncière Euris 法国 一般商品零售 29,666.2
170 印度石油 印度 炼油 29,643.2
171 西斯科 美国 食品杂货批发 29,335.4
172 百事 美国 食品 29,261.0
173 Groupe Caisse d'epargne 法国 银行 29,174.9
174 美国运通 美国 金融 29,115.0
175 布依格 法国 工程与建筑 29,106.5
176 瑞士再保险 瑞士 保险 29,045.1
177 劳埃德TSB集团 英国 银行 28,925.0
178 卢克石油 俄罗斯 炼油 28,810.0
179 德尔福 美国 汽车零件 28,700.0
180 沃尔沃 瑞典 汽车 28,643.1
181 荷兰合作银行(拉博银行) 荷兰 银行 28,513.2
182 桑斯博里 英国 食品、药品店 28,427.8
183 宝德信金融 美国 保险 28,348.0
184 瑞穗金融集团 日本 银行 28,278.7
185 丸红 日本 贸易 28,273.7
186 诺华 瑞士 制药 28,247.0
187 美联银行 美国 银行 28,067.0
188 杜邦 美国 化工 27,995.0
189 马士基集团 丹麦 海运 27,920.7
190 法国国营铁路 法国 铁路运输 27,436.1
191 百思买 美国 专业零售 27,433.0
192 斯普林特 美国 电信 27,428.0
193 纽约人寿 美国 保险 27,175.5
194 KDDI 日本 电信 27,170.1
195 德国裕宝银行 德国 银行 27,140.1
196 维亚康姆 美国 娱乐 27,054.8
197 千禧控股 日本 保险 26,978.7
198 国际纸业 美国 林产品、纸制品 26,722.0
199 威望迪环球 法国 娱乐 26,651.3
200 约翰逊控制 美国 汽车零件 26,553.4
201 泰森食品 美国 食品生产 26,441.0
202 JFE Holdings 日本 金属 26,087.6
203 电装 日本 汽车零件 26,052.7
204 Caremark Rx 美国 保健 25,801.1
205 彭尼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25,678.0
206 霍尼韦尔国际 美国 航天国防 25,601.0
207 英格雷姆麦克罗 美国 电子办公设备批发 25,462.1
208 邦奇 美国 食品生产 25,168.0
209 罗氏 瑞士 制药 25,166.3
210 万喜 法国 工程与建筑 25,106.3
211 马自达汽车 日本 汽车 25,081.4
212 中国人寿 中国 保险 24,980.6
213 英美资源集团 英国 采矿、钻石 24,930.0
214 加拿大铝业 加拿大 金属 24,885.0
215 联邦快递 美国 邮递 24,710.0
216 挪威水电 挪威 金属 24,552.9
217 东京三菱金融集团 日本 银行 24,457.5
218 Almanij 比利时 银行 24,401.1
219 关西电力 日本 天然气与电力 24,317.7
220 英美烟草 英国 烟草 24,201.3
221 三菱重工 日本 工农业设备 24,106.0
222 法航——荷航集团 法国 航空公司 24,011.3
223 美铝公司 美国 金属 23,960.0
224 中国移动通信 中国 电信 23,957.6
225 夏普 日本 电子、电气设备 23,632.6
226 JR东日本 日本 铁路运输 23,610.5
227 富士胶片 日本 科学、摄影设备 23,516.4
228 HCA 美国 保健 23,502.0
229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 银行 23,444.6
230 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 美国 保险 23,411.3
231 国际旅游联盟集团 德国 旅游 23,293.9
232 莱茵集团 德国 采矿、原油生产 23,254.9
233 法国邮政局 法国 邮递 23,229.7
234 太阳石油 美国 炼油 23,226.0
235 Coles Myer 澳大利亚 食品、药品店 23,184.4
236 麻省人寿 美国 保险 23,159.2
237 三洋电机 日本 电子、电气设备 23,118.8
238 乔治威斯顿 加拿大 食品、药品店 23,015.4
239 默克(默沙东) 美国 制药 22,938.6
240 圣保罗旅行者保险 美国 保险 22,934.0
241 必和必拓集团 澳大利亚 采矿、原油生产 22,887.0
242 德尔海兹集团 比利时 食品、药品店 22,793.0
243 杜克能源 美国 天然气与电力 22,779.0
244 南贝尔 美国 电信 22,729.0
245 哈特福德金融服务 美国 保险 22,693.0
246 惠好 美国 林产品、纸制品 22,665.0
247 微波通信 美国 电信 22,615.0
248 俄罗斯统一电力 俄罗斯 天然气与电力 22,602.9
249 法国燃气 法国 天然气与电力 22,548.2
250 普利司通 日本 轮胎橡胶 22,350.0
251 三星生命 韩国 保险 22,347.9
252 William Morrison Supermarkets 英国 食品、药品店 22,264.3
253 米塔尔钢铁 荷兰 金属 22,197.0
254 思科系统 美国 网络通讯设备 22,045.0
255 铃木汽车 日本 汽车 22,010.9
256 Endesa 西班牙 天然气与电力 21,969.8
257 可口可乐 美国 饮料 21,962.0
258 阿西布朗勃法瑞 瑞士 电子、电气设备 21,886.0
259 百时美施贵宝 美国 制药 21,886.0
260 希尔顿集团 英国 酒店 21,792.5
261 Legal & General Group 英国 保险 21,769.8
262 中国电信 中国 电信 21,561.8
263 T&D Holdings 日本 保险 21,556.9
264 日联控股 日本 银行 21,450.8
265 阿第克 瑞士 人力资源服务 21,441.2
266 出光兴产 日本 炼油 21,434.9
267 阿斯利康 英国 制药 21,426.0
268 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 西班牙 银行 21,335.5
269 澳洲银行 澳大利亚 银行 21,313.9
270 雷曼兄弟 美国 证券 21,250.0
271 贝塔斯曼 德国 出版、娱乐 21,163.8
272 金巴斯集团 英国 饮食服务 21,103.8
273 汉莎集团 德国 航空公司 21,100.4
274 电子数据系统 美国 软件与数据服务 21,033.0
275 Plains All American Pipeline 美国 能源 20,975.5
276 埔项制铁 韩国 金属 20,929.1
277 韩国电力 韩国 天然气与电力 20,914.2
278 耆卫公司 英国 保险 20,892.1
279 宏利保险 加拿大 保险 20,855.4
280 WellPoint 美国 保健 20,815.1
281 巴登-符腾堡州银行 德国 银行 20,807.5
282 新闻集团 美国 娱乐 20,802.0
283 玛格纳 加拿大 汽车零件 20,653.0
284 Nationwide 美国 保险 20,558.0
285 雅培 美国 制药 20,473.1
286 哈利伯顿 美国 石油天然气设备与服务 20,466.0
287 中化集团 中国 贸易 20,380.7
288 三菱化学 日本 化工 20,372.3
289 Woolworths 澳大利亚 食品、药品店 20,334.5
290 康卡斯特 美国 电信 20,307.0
291 Dexia Group 比利时 银行 20,292.0
292 雷神 美国 航天国防 20,245.0
293 甘保险集团 法国 保险 20,237.2
294 米其林 法国 轮胎橡胶 20,148.2
295 3M 美国 多样化 20,011.0
296 迪尔 美国 工农业设备 19,986.1
297 胜腾 美国 不动产、酒店、租车服务 19,979.0
298 安泰 美国 保健 19,904.1
299 乔治亚-太平洋 美国 林产品、纸制品 19,876.0
300 中部电力 日本 天然气与电力 19,849.0
301 日本航空 日本 航空公司 19,817.8
302 Tech Data 美国 电子办公设备批发 19,790.3
303 利宝相互保险 美国 保险 19,754.0
304 三菱汽车 日本 汽车 19,750.4
305 全美汽车租赁 美国 专业零售 19,734.1
306 凯马特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19,701.0
307 莎莉 美国 食品 19,566.0
308 通用动力 美国 航天国防 19,552.0
309 上海宝钢集团 中国 金属 19,543.3
310 Supervalu 美国 食品杂货批发 19,543.2
311 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 意大利 商业与储蓄银行 19,527.8
312 加拿大皇家银行 加拿大 银行 19,103.8
313 住友商事 日本 贸易 19,068.1
314 麦当劳 美国 饮食服务 19,064.7
315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 银行 19,047.9
316 中国南方电网 中国 电力 18,928.8
317 奥托集团 德国 专业零售 18,870.3
318 Nippon Mining Holdings 日本 炼油 18,817.0
319 三井住友保险 日本 保险 18,813.3
320 日本烟草 日本 烟草 18,739.0
321 赛诺菲安万特 法国 制药 18,709.9
322 Publix Super Markets 美国 食品、药品店 18,686.4
323 加拿大鲍尔集团 加拿大 保险 18,683.8
324 伟世通 美国 汽车零件 18,657.0
325 美利坚公司 美国 航空公司 18,645.0
326 曼恩集团 德国 汽车与零件 18,590.5
327 伊藤忠 日本 贸易 18,527.9
328 德国商业银行 德国 银行 18,463.6
329 瑞士人寿 瑞士 保险 18,434.8
330 固特异轮胎橡胶 美国 轮胎橡胶 18,370.4
331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沙特阿拉伯 化工 18,329.4
332 康尼格拉 美国 食品 18,178.7
333 信诺 美国 保健 18,176.0
334 可口可乐企业 美国 饮料 18,158.0
335 联合商业银行 意大利 银行 18,155.2
336 欧莱雅 法国 家居个人用品 18,076.7
337 日本邮政 日本 邮递 18,006.4
338 爱立信 瑞典 网络通讯设备 17,966.1
339 中国银行 中国 银行 17,960.4
340 拉法基 法国 建筑材料 17,954.9
341 Wolseley 英国 多样化 17,816.5
342 西北相互 美国 保险 17,806.3
343 卡尔施泰特 德国 一般商品零售 17,782.2
344 日本财产保险公司 日本 财产意外保险 17,677.1
345 拉卡德尔 法国 出版、印刷 17,384.3
346 惠氏 美国 制药 17,358.0
347 和记黄埔 中国香港 多样化 17,280.8
348 阿尔斯通 法国 工农业设备 17,194.8
349 阿拉美达赫斯 美国 炼油 17,126.0
350 康力斯集团 英国 金属 17,099.2
351 达能集团 法国 食品 17,039.5
352 SHV Holdings 荷兰 贸易 17,022.7
353 大荣 日本 一般商品零售 17,020.5
354 爱信精机 日本 汽车零件 17,018.9
355 里尔 美国 汽车零件 16,960.0
356 理光 日本 办公设备 16,879.7
357 来德爱 美国 食品、药品店 16,816.4
358 永明金融 加拿大 保险 16,705.8
359 BAE Systems 英国 航天国防 16,664.9
360 皇家太阳保险 英国 保险 16,536.7
361 皇家邮政集团 英国 邮递 16,522.8
362 Skanska 瑞典 工程与建筑 16,508.2
363 巴伐利亚银行 德国 银行 16,435.1
364 伊莱克斯 瑞典 电子、电气设备 16,424.9
365 克里斯汀迪奥 法国 服装服饰 16,418.9
366 联合航空 美国 航空公司 16,391.0
367 Migros 瑞士 食品、药品店 16,338.4
368 日本通运 日本 邮递 16,314.0
369 单化联盟 英国 保健品批发 16,304.7
370 Gap 美国 专业零售 16,267.0
371 鸿海精密 中国台湾 电子、电气设备 16,239.5
372 住友电工 日本 电子、电气设备 16,192.0
373 泰国国家石油 泰国 炼油 16,023.3
374 华盛顿互助 美国 银行 15,962.0
375 伟创力 新加坡 半导体、其他元器件 15,908.2
376 Banco Bradesco 巴西 银行 15,899.0
377 大成建设 日本 工程与建筑 15,892.0
378 计算机科学 美国 计算机软件与数据服务 15,849.1
379 庞巴迪 加拿大 航天国防 15,839.0
380 阿克苏诺贝尔 荷兰 化工 15,780.8
381 施乐 美国 办公设备 15,722.0
382 国家电力供应公司 英国 天然气与电力 15,720.2
383 TNT 荷兰 邮递 15,714.9
384 鹿岛 日本 工程与建筑 15,700.6
385 大陆 德国 轮胎橡胶 15,668.2
386 西班牙石油公司 西班牙 炼油 15,650.0
387 联合百货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15,630.0
388 艾默生电气 美国 电子、电气设备 15,615.0
389 KOC集团 土耳其 多样化 15,578.8
390 Mediceo Holdings 日本 保健品批发 15,499.9
391 Vattenfall 瑞典 天然气与电力 15,433.1
392 斯道拉恩索 芬兰 林产品、纸制品 15,417.4
393 韩华集团 韩国 化工 15,406.3
394 金佰利 美国 家居个人用品 15,400.9
395 Premcor 美国 炼油 15,334.8
396 Cosmo Oil 日本 炼油 15,296.5
397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 银行 15,284.6
398 CRH 爱尔兰 建筑材料、玻璃 15,273.5
399 阿尔卡特 法国 网络通讯设备 15,254.7
400 KFW Bankengruppe 德国 银行 15,218.9
401 澳大利亚电信 澳大利亚 电信 15,193.1
402 中油公司 中国台湾 炼油 15,189.5
403 威廉希尔 英国 博彩 15,185.7
404 Gasunie 荷兰 能源 15,117.2
405 Express scripts 美国 保健 15,114.7
406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 澳大利亚 银行 15,083.9
407 豪赫蒂夫 德国 工程与建筑 15,066.3
408 达美航空 美国 航空公司 15,002.0
409 东北电力 日本 天然气与电力 14,994.2
410 日本邮船 日本 海运 14,944.3
411 安海斯布希 美国 饮料 14,934.2
412 Manpower 美国 人力资源 14,930.0
413 TJX 美国 专业零售 14,913.5
414 韩国电信 韩国 电信 14,901.1
415 San Paolo Imi 意大利 银行 14,899.0
416 加拿大贝尔电子 加拿大 电信 14,841.5
417 瑞来斯实业 印度 炼油 14,841.0
418 皇家KPN电信 荷兰 电信 14,828.1
419 巴西银行 巴西 银行 14,768.5
420 合众银行 美国 银行 14,705.7
421 马克斯思班塞 英国 一般商品零售 14,652.6
422 安宝 澳大利亚 保险 14,600.8
423 洛斯 美国 保险 14,584.2
424 Exelon 美国 核电 14,515.0
425 富腾 芬兰 炼油 14,508.5
426 国家电力公司(联邦电力委员会) 墨西哥 电力 14,465.0
427 Staples 美国 专业零售 14,448.4
428 五月百货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14,441.0
429 布哈拉特石油 印度 炼油 14,436.9
430 艾德卡 德国 食品、药品店 14,418.5
431 英国航空 英国 航空公司 14,414.1
432 GUS 英国 专业零售 14,366.1
433 美国电力 美国 能源 14,357.0
434 中粮集团 中国 贸易 14,189.4
435 ACS 西班牙 工程建筑 14,152.9
436 印度斯坦石油 印度 炼油 14,114.9
437 美国钢铁公司 美国 金属 14,108.0
438 翠丰 英国 专业零售 14,060.9
439 Countrywide Financial 美国 金融 14,050.7
440 Dominion Resources 美国 天然气与电力 13,980.0
441 欧洲抵押银行 德国 银行 13,952.5
442 三星物产 韩国 贸易 13,919.2
443 索迪斯联合 法国 饮食服务业 13,899.8
444 五十铃汽车 日本 汽车 13,897.2
445 礼来大药厂 美国 制药 13,857.9
446 SK Networks 韩国 贸易 13,844.3
447 伊士曼柯达 美国 科研、摄影设备 13,829.0
448 中国一汽集团 中国 汽车 13,825.4
449 阿海珐 法国 核电 13,816.9
450 清水建设 日本 工程与建筑 13,811.2
451 奎斯特通讯 美国 电信 13,809.0
452 前进保险 美国 保险 13,782.1
453 精工爱普生 日本 计算机办公设备 13,768.6
454 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 印度 能源 13,751.7
455 埃森哲 美国 咨询公司 13,673.6
456 旭硝子 日本 化工 13,647.8
457 Onex 加拿大 半导体、其他元器件 13,614.8
458 北欧联合银行 瑞典 银行 13,580.6
459 Office Depot 美国 专业零售 13,564.7
460 西德意志银行 德国 银行 13,548.3
461 富士重工 日本 汽车 13,459.2
462 神户制钢 日本 金属 13,433.8
463 Nextel电信 美国 电信 13,368.0
464 小松 日本 工农业设备 13,350.3
465 美国家庭人寿保险 美国 保险 13,281.0
466 OfficeMax 美国 专业零售 13,270.2
467 大日本印刷 日本 出版、印刷 13,258.6
468 惠而浦 美国 电子、电气设备 13,220.0
469 丘博 美国 保险 13,177.2
470 汉高 德国 家居个人用品 13,173.9
471 凸版印刷 日本 出版、印刷 13,152.9
472 东海旅客铁道 日本 铁路运输 13,114.9
473 九州电力 日本 天然气与电力 13,107.8
474 Humana 美国 保健 13,104.3
475 大林组 日本 工程与建筑 13,069.7
476 第一能源 美国 天然气与电力 12,949.0
477 西太平洋银行 澳大利亚银行 银行 12,943.3
478 旭电 美国 半导体、其他元器件 12,903.2
479 施耐德电气 法国 电子、电气设备 12,892.0
480 丹斯克银行 丹麦 银行 12,890.3
481 桑达克斯 美国 工程与建筑 12,859.7
482 伊维尔德罗拉 西班牙 天然气与电力 12,828.8
483 旭化成 日本 化工 12,819.0
484 Williams 美国 能源 12,814.7
485 泰雷兹集团 法国 航天国防 12,796.3
486 积水建房 日本 工程与建筑 12,719.5
487 大和房建 日本 工程与建筑 12,709.4
488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 加拿大 银行 12,661.8
489 苏格兰电力 英国 天然气与电力 12,635.2
490 澳新银行 澳大利亚 银行 12,618.4
491 德州仪器 美国 半导体、其他元器件 12,580.0
492 Constellation 能源 美国 天然气与电力 12,549.7
493 废物管理 美国 废物处理 12,516.0
494 丰业银行 加拿大 银行 12,504.2
495 Tenet保健 美国 保健 12,496.0
496 雅马哈发动机 日本 摩托车 12,471.5
497 喜力控股 荷兰 饮料 12,443.8
498 爱生雅集团 瑞典 林产品、纸产品 12,433.4
499 加拿大能源 加拿大 能源 12,433.0
500 马斯柯 美国 家居个人用品 12,431.0

⑵ 富国银行新任CEO,查尔斯的前任是因为什么原因离职的

富国银行在国际中的地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而且在之前的一系列事情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富国银行的地位。但是它的前任CEO为什么会辞职呢?为什么会在银行客服困难的时候突然宣布辞职。据媒体的报道,斯隆已经在银行业干了非常多年,可以说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富国银行的声誉受损,法律费用飙升,银行的财务业绩受到了损害。而富国银行的股票周四收盘价低于其丑闻前的1.4%。相比之下,标准普尔500指数在此范围内飙升了29%,竞争对手银行美国银行 (BAC)飙升了74%。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作为CEO也是特别困难的,一个公司的CEO没能帮助公司度过难关,所以就是非常失败的。而且斯隆也是处于媒体,外界的舆论和各界行业的影响下宣布辞职了。

⑶ 美联银行的收购事件

受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深陷困境。美国花旗集团于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9月29日宣布,已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协助下与原美国第四大商业银行美联银行达成原则性收购协议,同意以21.6亿美元股票收购美联的银行业务,包含承受美联530亿美元负债。美联银行则会继续拥有它于2007年收购的经纪公司AG Edwards、以及共同基金Evergreen。
据悉,花旗集团收购美联银行的协议已经得到双方董事会的批准,不过最终协议还需要美联银行股东会表决,其表决的最后期限是2008年12月31日。
北京时间二零零八年十月三日晚消息,富国银行(Wells Fargo(WFC)和美联银行(Wachovia)(WB)宣布就150亿美元并购计划达成协议。这起并购案让市场清晰地看到了富国银行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其扩大公司在美国东部业务范围的决心。
这一大胆动作使得美联银行和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C)之间的交易落空。上周一,花旗表示同意收购美联银行的银行和抵押贷款业务。在这一由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促成的交易当中,花旗同意以21亿美元的股票收购美联上述部门。美联银行也表示已与花旗进行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监督下的谈判,交易有望得到美国政府的援助。
富国银行宣布准备,准备按照0.1991比1的比例交换美联银行股票。
以富国银行周四收盘价35.16美元计算,本次对美联银行的收购出价相当于每股7美元,而周四,美联银行收盘时的股价为3.91美元。
美联银行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斯蒂尔(Robert Steel)表示,与富国银行合并不需要政府支持,这有助于公司保持完整,更能体现美联银行作为一家完整公司的价值。
根据熟悉内情的人士提供的消息,花旗集团高层对这一消息表示遗憾。据悉,富国银行是在得悉花旗集团的收购计划后才加入对美联银行的追求的。
另外,花旗集团的收购条款当中不包含违约金,否则美联银行要为中断与花旗合作付出沉重代价。
总部设在旧金山的富国银行是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机构之一,由于没有接手那些将自己的同行和其他金融服务公司拖垮的高风险贷款业务,该公司在房地产市场崩溃以及接踵而至的信贷危机当中躲过一劫。
富国银行宣布,准备以100亿美元的代价将美联银行的问题资产转移至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同时发行200亿美元证券以改善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美联银行宣布其董事会已经在周四晚间批准了富国银行的收购提议。 截至美东时间上午9:50(北京时间晚上9:50),美联银行飙升2.97美元,至6.88美元,涨幅76%;富国银行大涨3.27美元,至38.43美元,涨幅9.3%;而花旗集团重创2.81美元,至19.69美元,跌幅12.6%。
FDIC帮助
美联银行和富国银行指出,与稍早前华盛顿互惠(Washington Mutual)(WAMUQ)与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JPM)合并案不同的是,他们之间的合并不是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撮合下进行的。
富国银行对美联银行的收购显然对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有利,因为这样一来,后者就不用再为花旗因承担美联银行3120亿美元问题资产而遭受的损失提供保护了。在这些数额庞大的问题资产当中,有美联银行在2006年房市繁荣期收购Golden West Financial时接收的超过1000亿美元的选择性浮动利率抵押贷款。
交易完成后,富国银行将得到美联银行4480亿美元银行存款。这笔存款将成为其稳定的资金来源。
该银行宣布,两公司合并后,其业务范围将遍及美国39个州的10,761个区域。
在这起交易当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富国银行将以公平值计算美联银行不良资产,这具有两个方面的 首先,它表明富国银行的资产状况非常稳健,能够应付收购美联后必须进行的资产减记;其次,它对赞成按市值计价规则的从业者和监管人员投出了信任的一票。
该公司宣布,“我们预计可能发生100亿美元左右的并购和整合开支。为了保证良好的资本状况,我们计划发行200亿美元证券,其中主要是普通股。”
联邦反垄断监管机构2008年10月10日批准富国银行以117亿美元价格收购美联银行,为历时一周的美联银行收购争夺战盖棺定论。
富国银行的收购计划,在花旗集团退出竞购后一天内便迅速获批。9日晚些时候,花旗集团因在如何分割美联业务上未与富国银行达成一致而宣布退出收购谈判。当天,富国银行称将继续推进收购进程,并计划在第四季度未完成交易。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10日公布的一份“提早结束”反垄断审查的交易名单中把该交易包括其中。“提早结束”表示,该委员会或司法部门在反垄断法规定的30天审查期结束之前便完成了审查。
目前,该收购交易还有待美联银行股东的一致通过。
据花旗集团提供给法庭的文件显示,上月26日,美联银行储户从该行取走50亿美元储蓄存款。当天美联银行首席执行官鲍勃·斯蒂尔约见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维克拉姆·潘迪特商谈收购事宜。
9月29日,花旗集团宣布已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协助下与美联银行达成原则性收购协议,同意以21.6亿美元收购美联的银行业务。但本月3日富国银行突然介入,宣布美联银行董事会已同意富国提出的以117亿美元收购全部美联银行的方案。花旗集团以同美联银行的排他性收购协议遭非法终止为由,计划向法庭提交诉讼,索赔最高600亿美元。 那年夏天贝尔到任后,她才发现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机构。她说:“这么久以来竟然没有一家银行倒闭。我们那时还在所谓的银行业黄金时期,监管措施不受欢迎,而向来被认为是严厉监管者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更是处境艰难。”公司的预算被大幅削减,员工被辞退,士气低落。在任的第一年,除了和亨利·鲍尔森有过长达十秒钟的握手以外,她从来没有和鲍尔森说过一句话。
但是,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开始在次级贷款问题上回归管理本位,虽然当时还没有其他的监管机构这样做。到了2006年,次贷金融行业开始跨入雷区,给任何想贷款的人发放贷款,但是这些贷款很多是欺诈性的,带有隐藏性收费和不平等条款。大多数次级贷款带有可调节的利率,一开始非常低,但是几年之后会突然高得吓人,使许多拥有房产的人无法支付月付房贷。而贷方则毫不在乎,因为他们把贷款卖给了华尔街金融机构,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再把这些打包到抵押保证债券中,再卖给投资者。
控制次级贷款泛滥本应是拥有消费者部门的美联储的职责。但是当时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非常讨厌过分监管市场,对控制次贷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还有其他的银行监管机构,比如监管全国性银行的美国金融管理局,以及负责监管储蓄和贷款业务的美国储蓄机构监理局,本来也应该对此作出反应。但是他们对这个日渐严重的问题的回应,好的时候是不冷不热,坏的时候简直是充满敌意。(美国金融管理局实际上利用了自身的联邦权力,来阻止地方控制次贷泛滥的努力。)到贝尔进入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时候,金融管理局已经用了一年去为监管的银行制订“自愿执行的次贷指导条例”,但还是没有正式颁布这个条例。
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在这一片混乱中站了出来。贝尔十分了解这个条例,因为她在财政部任职的时候曾经努力使次贷贷方同意停止他们最坏的放贷行为,但是没有成功过,那时候这个产业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她发现,情况正在急剧恶化。贝尔指导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花大价钱买了一个昂贵的数据库,里面列出了所有华尔街卖给投资者的包含在抵押保证债券中的次级贷款。她为自己所见到的结果所震惊了。“突然大幅调高贷款利率、滥用提前预付罚金等,这些我们在2001和2002年认为是掠夺性的做法,现在却变成了主流行为。”她说。
到了2007年春的时候,她开始和金融业高管们会谈,敦促他们提高贷款门槛,优化贷款结构也就是修正贷款泛滥这样当房地产泡沫破裂、大量贷款无法偿还的时候,人们才不至于失去他们的房产。“这很正常,”她对我说,“调整结构是银行业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之一。”
她从这些会谈中看出的一点:抵押贷款服务商一般都是大银行的业务分支,大多数情况下,修改为拥有贷款债券的投资者安排的贷款,是他们拥有的法律权力。但是他们却没有这个动力。在施加了压力之后,贝尔觉得自己已经使他们做出了必定会履行的承诺。
她还迫使美国金融管理局颁布了次贷指导条例,虽然这个条例只能起到微弱的改善作用。绝大多数的次级贷款是由监管下的银行系统之外的金融机构发放的,根本不在美国金融管理局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管辖范围之内。但是这些非银行机构自身的融资却依靠被监管的银行。为了监管这些不受监管的借贷方,贝尔想到了一个主意:用官方颁布的次贷指导条例监管任何依靠联邦管制的银行来融资的公司。她说:“那些银行简直是拼尽全力和我们对着干。”结果她败了。
同时,贝尔还在银行业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打一场后卫战。针对所谓的最低资本要求,也就是银行必须持有的一定金额的资金,以抵御损失。银行总是希望他们的资本要求越低越好,这样他们就可以冒更大的风险,而这将带来更多的收益,更能给高管带来更多的分红。2004年的时候,一个叫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的国际机构公布了新的条例,允许银行以风险资本比例为基础来调整最低资本金额,也就是说,如果资本的风险低,那么最低资本限额也相应地降低。(后来事实证明,三A级别的充斥了大量的不良次级贷款的抵押债券其实在巴塞尔框架下也被认为是低风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危机之前的几年里会有那么多银行大量买入这些证券组合。)更糟的是,巴塞尔框架II协议允许银行以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来评估自己的资产。
大多数欧洲国家很快就接受了巴塞尔框架II协议。美联储也非常希望这么做,美国金融管理局也是。但是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却担心,降低资金标准、让银行自己选择风险评估模型会增加银行破产的风险,所以反对执行巴塞尔框架II协议。这和贝尔自身的直觉简直是天作之合,她一到任就成了这些新条例的头号反对者。其他监管机构不高兴了,尤其是美联储,一直催促她签署同意;这并不需要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同意,但是所有银行监管机构联合执行重大政策变革却是在政治上极为重要的。而贝尔承认,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我们一直在拖延时间”。她拖延了很久,以至于直到金融危机降临美国的时候,巴塞尔框架II协议还根本没有执行。
拖延时间并不是那种能赢得赞赏甚至引起注意的政治策略,但是我一直认为,贝尔反对执行巴塞尔框架II协议,是金融危机时拯救金融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很少为人所知。欧洲银行业因为缺少足够的保底资金,在危机的打击中几乎崩溃。爱尔兰、冰岛这些国家的大银行纷纷倒闭,德国拨出了几千亿美元来支撑本国的银行。即使在危机之后的今天,欧洲银行的状况也比美国银行要糟很多。美国银行的资金也不充足,但是总比欧洲的同行要多得多。尽管当时也有许多问题,但是今天,美国银行的状况已经好了很多。
到了2007年夏,次贷危机泡沫破裂。不出贝尔所料,次级贷款的拖欠率急剧上升。预想未来,不难看出2006和2007年年初发放的那些可调节利率的贷款肯定会在一两年之内提高利率。在泡沫没有破裂的时候,房产价格一路上涨,房产拥有者还可以重新募集资金来抵消提高利率的影响。但是现在这条路行不通了。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再也无法按期支付贷款,于是灾难降临了。但是,似乎只有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把可能到来的灾难当回事,并且对后果抱有警惕。而鲍尔森和伯南克则坚持说,次贷泡沫破裂带来的破坏效应将会得到“遏制”,这是他们常用的说辞。

⑷ 巴菲特怎么分析银行股

闪牛分析:仅供参考!

第一:巴菲特持有银行股一览!

2016年年底巴菲特管理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所入股的银行主要有7家!

其中,拥有最多股份的是美国运通银行,达到15.47%,价值84亿美元!

而在富国银行的9.18%股份价值则高达231亿美元!

此外,该公司还持有美国银行(6.4%)、美国合众银行(4.77%)、高盛银行(2.54%)、纽约梅隆银行(1.81%)和M&T银行(2.96%)的股份!

第二:银行绝对是个好行业!

巴菲特:银行业是个很好的行业, 很多银行都有很高的有形资产回报率!

银行存在的唯一问题是它们有时候会发展得特别疯狂,做出一些傻事!

如果银行不在资产上做出傻事,它就稳打稳赚钱!

如果银行不跟随潮流,也不放坏账,那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困境之外的银行其ROE(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很好。!一些运营良好的大型银行ROE高达20%,令我惊讶的是,银行业的利润并没有被挤掉!

第三:银行管理层特别重要!

巴菲特:银行这个行业杠杆太高,高达15到20倍杠杠!

高杠杆的放大效应将所有的优势和缺点都成倍放大,只要资产出现一点问题就有可能把股东权益全部亏光,所以优秀的管理层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巴菲特重视银行管理,因为管理对银行业绩影响很大!

在许多大型银行中,错误不是例外,而是已经成为惯例。大多数错误源自于一种管理上的失败,这就是我经常提及的“机构盲从症’,管理层盲目模仿同行行为!

第四:绝对不用便宜价格买垃圾银行

银行的高杠杆属性,决定了我们绝对不能买垃圾银行,因为你所含有的风险将会成倍放大!

巴菲特:“我们对于用便宜的价格买下经营不善的银行一点兴趣都没有,相反地我们希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一些经营良好的银行。”

第五:3亿美元买入富国银行!

1990年,巴菲特在美国房地产破裂、投资者逃离银行股份风潮之中以不到3亿美元的价格买入富国银行10%的股份!

当时他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说,“这是迄今为止最棒的一次投资”,原因是,自己以低价买到了一家管理水平一流的公司股票

该投资成为巴菲特投资史上的经典之作。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巴菲特持有这家银行的25年里,为他带来了100倍的回报!

富国银行前年的效率比为57.8%!

效率比用于衡量银行的经营效率,数值越高就代表该银行效率越低,即银行的费用成本占营收的比重较高,银行普遍的效率比都高于60%,这说明,富国银行在效率上领先美国其他银行,不仅令它具备了更强的盈利能力,而且在产品定价上相比其他竞争者更有空间,更有利于抢占市场份额。

⑸ 美国的花旗公司是干什么的

花旗集团(Citigroup)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它是由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于1998年合并而成、并于同期换牌上市的。换牌上市后,花旗集团运用增发新股集资于股市收购、或定向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大规模股权运作与扩张,并对收购的企业进行花旗式战略输出和全球化业务整合,使花旗集团在短短五年时间里,总资产规模扩大了71%,股东权益增加92%,资本实力不断提高;总收入提高72%,利润增长 2.6倍,表现出不凡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进行一次送股(每3股送1股)和 22次分红派息(每股分红共计$3.82)的情况下,每股净值仍提高了一倍,价格翻了一番。花旗股票是纽约股市著名的绩优蓝筹股,如其业务品牌一样著名。
花旗集团作为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务公司,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约为二亿客户服务,包括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从消费银行服务及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服务、以至经纪,保险和资产管理,非任何其它金融机构可以比拟。现汇集在花旗集团下的主要有花旗银行、旅行者人寿和养老保险、美邦、Citi-financial、Banamex和Primerica。
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前1000家银行2002年各项指标排名中,花旗集团以一级资本590亿、总资产10970亿、利润152.8亿美元三项排名第一,盈利水平占1000家大银行总盈利2524亿美元中6.1%。根据花旗集团最新年报显示,花旗集团2003年一级资本已达669亿、总资产12640亿、利润 178.5亿美元,比上年又分别增长了13.4%、15.2%和16.8%。
在过去的 10年里,花旗集团的股票价格、盈利能力和收入复合年增长均达到两位数字,而且盈利增长高于收入增长。尤其令同行所叹服的,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和反恐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1000家大银行总体盈利水平分别下挫14.9%和29.7%的情况下,花旗集团仍达到3%和 4.5%的增长,显示了花旗金融体系非凡的抗风险能力。
花旗集团目前是全球公认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不仅是因其在全球金融服务业盈利与成长速度最高的企业中连续占据领先地位,更由于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务连锁公司。花旗集团为100多个国家2亿多位顾客服务,每位客户到任何一个花旗集团的营业点都可得到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资产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务,平均每位客户的产品数在全球同行企业中排名第一,因此花旗集团的客户关系服务网络是花旗不可估量的一种资源,桑迪·维尔就曾骄傲地说过:“这个网络是我们唯一拥有的真正有竞争力的优势,不管你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能找到一家花旗银行的机构可以为你服务。”
[编辑本段]花旗历史
在花旗的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名字:花旗银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团(Citigroup),它代表着花旗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月改为现名。
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经营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该行取得国民银行执照,改为纽约花旗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该行,将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纽约花旗银行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自成系统。当时,由于业务每况愈下,曾一度依附于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纽约花旗银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大力恢复和扩充业务。战后,纽约花旗银行业务不断扩展。5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纽约花旗银行在竞争中壮大起来,于1955年兼并了摩根财团的第二大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随后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此时该行资产急剧扩大,实力增强,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当时美国第三大银行,资产规模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
2. 花旗公司
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不许购买股票,不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也有严格的限制。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数十年来,花旗银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舰银行”,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资产一直占花旗公司资产的95%以上,8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辖13个子公司,提供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按照当时法律要求,非银行金融业务所占比例很小)。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
3.花旗集团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称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和花旗集团的兰色字标。
旅行者集团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险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成立于1864年,一直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了美邦经纪公司(Smith Barney)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证券经纪、投资金融服务领域。1997年底又以90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已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的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编辑本段]花旗发展
花旗银行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的花旗银行,是华盛顿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任财政总监(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当时,该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在创建之初,纽约城市银行主要从事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国国民银行法,纽约城市银行取得了国民银行的营业执照,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之一。
20世纪初,纽约国民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902年,该行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国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万国宝通银行之前,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已在拉美、远东及欧洲建立了37家分支机构(Muro,1984,p.47)。万国宝通银行成立于1901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发展对中国及菲律宾的贸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国在华的第一家银行分行,不久又相继在远东其他地区设立海外分行32家。通过兼并万国宝通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的海外分支网络扩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银行(1927年以后,纽约城市国民银行的中文行名改为花旗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00家。
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开始开拓零售银行业务。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专对个人服务的分行,1928年成为首家提供个人贷款的商业银行,70年代花旗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成为美国VISA卡与万事达卡的最主要发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银行率先大规模将ATM机引入银行系统,目前,花旗银行已是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者。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的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银行先后收购了农民信贷与信托公司和纽约美国国民协会银行,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花旗农民信托公司,1959年花旗农民信托公司改名为第一花旗信托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两年后合并于第一花旗银行,成为其信托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1955年3月,花旗银行兼并了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同时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并后的第一花旗银行成为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美国第三大银行,1962年第一花旗银行更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1年第一花旗银行率先推出了大额可转换定期存单(CD)业务,该业务使花旗银行能够与政府债券竞争资金,花旗银行取得了新进展。同时,花旗银行进一步国际化,到1982年底,花旗银行已在94个国家拥有1490余个分支机构,海外机构的资产和收益占花旗银行全部资产和收益的60%。
1967年花旗银行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组为多银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银行也同时更名为Citibank,N.A.。花旗银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属机构,资产在70年代中期占整个控股公司资产的95%以上,以后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目前约占60%左右。花旗银行的董事长、总裁也同时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
20世纪80年花旗公司先后兼并了Diner’s Club、加州忠诚储蓄银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联邦银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迈阿密比斯肯联邦银行(Biscayne Federal)、华盛顿特区的国民永久储蓄银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时,其跨国业务业有了进一步进展,海外分支机构扩展到了芬兰、新西兰等国。
20世纪80年代末,花旗银行由于在海外及商业房地产方面的不良贷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内,信贷损失准备达到100多亿美元,1991年税后利润亏损9.14亿美元。不过,经过里德领导的三年复兴计划(1992-1994),花旗银行迅速调整了资本结构、恢复了资本实力。1995年,花旗银行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35亿美元,资本总额也上升到了277亿美元。花旗银行的一级资本上升到了192.4亿美元,占总资产的11.9%。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旅行者集团原是一家生命与财产保险公司,后来它通过收购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业务范围扩大到了投资银行、商业信贷、融资服务等领域。1997年,该公司又以9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新组建的所罗门?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旅行者集团目前的业务范围主要有:生命与财产保险、投资银行、商业信贷、私人理财、资产管理等。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起企业兼并案,合并后组成的新公司成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合并后花旗集团的总资产达到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通过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公司之一,由1997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58位一跃升至1998年的第16位。
1999年,花旗集团与日本第三大证券行日兴证券于日本共组合营企业-日兴所罗门美邦。该合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各项排名均突飞猛进,2000年更于股票及相关交易界别中荣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兴所罗门美邦于日本市场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5%,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2000年4月,集团的投资银行旗舰所罗门美邦成功收购宝源投资,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欧洲投资银行,令花旗集团于欧洲市场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2001年,为壮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地位及业务表现,花旗集团以逾120亿美元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Banamex。
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花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资产达1兆美元,于全球雇有二十七万名雇员,为逾一百多个国家约二亿消费者、企业、政府及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以红色雨伞为标志的花旗集团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银行、旅行家集团、所罗门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务公司。集团2000年的核心收入达140亿美元,2001年收入达146亿美元,为全球盈利最高及财政最稳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总值达880亿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报率为20%。雄厚的资本促使集团能运筹帷幄,顺利过渡逆境并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大展鸿图。在2001年、2002年《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团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
[编辑本段]主要业务范围
花旗银行,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 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
除了花旗银行, 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 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 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内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务。
信用卡业务。世界范围内, 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可通过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银行与其他知名机构共同发行的信用卡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适应其不同的财务状况, 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私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32 个国家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透过银行的人才、产品及策略网络, 令客户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资料,花旗银行协助其寻求投资机会及识别投资风险。
新兴市场业务。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服务客户接近100年,源远流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花旗银行就像一家当地商业银行一样,持有营业执照,了解当地市场,并拥有训练有素的当地雇员,配合着跨区域性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银行服务, 这是花旗银行与从不同的优势。
企业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银行业务的基石。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
跨国公司业务。 花旗银行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银行数十年来所积累的银行业关系和经验。 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扩展,特别是向新兴市场扩展, 因为那里的消费者和商品市场欣欣向荣。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深远发展是最具竞争力的特点。就规模,产品,能力,产业知识和经验而言, 花旗银行都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花旗银行的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简而言之, 花旗银行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络可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编辑本段]花旗大事记
1812年6月16日,后来发展成花旗银行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纽约州政府特许设立,许可资本(authorized capital)200万美元,给付资本(paidin capital)80万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银行在纽约市正式开业,为纽约商人服务。
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国国家银行体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并更名为“纽约国家城市银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
1897年,在美国的主要银行中,首家设立外国业务部,并开始外币交易业务。
1902年,业务拓展到亚洲、欧洲、印度。并在上海、马尼拉等地设立办事处。
1904年,开创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业务。银行总部移至华尔街55号,并一直使用到1961年。
1913年,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首要参股人。
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设立分行,成为首家在外国设立分行的美国国家银行。
1915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设立办事处。成为美国有最大海外机构网的国际银行。
1918年,收购一家美国的海外银行“国际银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1919年,成为美国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
1921年,在美国的主要银行中,首家采用复利法给储蓄帐户(savings account)计息。
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银行中,首家给存款人提供无质押个人贷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192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并购“农民贷款信托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并将之更名为“城市银行农民信托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
1936年,在纽约市的银行中,首家开办不需要最低余额的支票帐户(checking account)业务
1939年,在美国以外共有分布于23个国家的100间办事机构,成为最大的国际性银行。
1945年,在一系列战争贷款及胜利贷款活动中,售出了56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
1955年,更名为“纽约第一国家城市银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961年,发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国家城市海外投资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为海外分支及从属机构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于公园大道399号的新总部大楼建成。
1962年,在银行150周年庆之际,更名为较短的“第一国家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4年,进军租赁业务。
1965年,进军信用卡业务。
1966年,在伦敦市场开办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来,伦敦市场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
1967年,开办花旗银行的第一张信用卡“第一国家城市签账服务”(First National City Charge Service),俗称“囊阔所有卡”(the "Everything" card)。
1968年,一家银行控股公司“第一国家城市股份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后更名为Citicorp)成为第一国家城市银行的母公司。
1969年,“囊阔所有卡”改制成为“主人签账”(Master Charge,后更名为万事达卡,MasterCard)。
1974年,第一国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国际业务。
1976年,第一国家城市银行变成“花旗银行国家协会”(Citibank, N.A.)(N.A.表示National Association)。
1977年,花旗银行开建花旗卡银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与自动柜员机(ATM)进行服务。24小时的自动柜员机不再仅是供紧急提现之用,而成为正常业务的一部分。
1979年,成为全球的首要外币交易代理。
1981年,收购“大来信用证”(Diners Club)。
1982年至1984年间,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依利诺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收购储蓄(Savings)与贷款业务,使花旗集团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
1984年,花旗银行伦敦分行成为钱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创始成员机构之一。钱伯斯清算公司是仅次于美国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实时大体结算系统(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1985年,在纽约开办“直接连入”(Direct Access®)服务,通过个人电脑跟花旗银行连结。
1986年,在纽约与香港首次使用触屏式自动柜员机(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1989年,成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发行人。在纽约长岛市科特广场(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楼建成。
1992年,花旗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集团的分支机构遍布90多个国家。
199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签帐卡的发行人与服务提供人。将1980年代收购的各家存款银行合并,并以“花旗银行联邦储蓄银行”(Citibank, FSB)之名统一运作。
1994年,开设俄国第一家外国独资商业银行。
1995年,在阔别45年后,在中国大陆开设第一家具备全面业务的(full­servic)分行,并在越南与南非开设分行。
1996年,拥有亚洲最多的信用卡。台湾是美国以外第一个信用卡数量超过100万张的地区。
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与旅行家集团(Travelers Group)双方的所有属下合并成为花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银行继续保持为花旗集团旗下的强势品牌。
2005年7月1日,花旗银行香港分行转移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花旗银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7年4月1日,花旗银行中国内地分行转移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2007年4月9日,花旗银行宣布合并台湾的华侨银行,并以花旗银行为存续银行,华侨银行为消灭银行。
2007年11月27日,阿布扎比投资局以75亿美元入股花旗集团4.9%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
2008年9月29日,收购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Wachovia)的业务,花旗将会吸纳美联银行的3120亿美元贷款,但只会承担不超过420亿美元的亏损,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但在10月3日富国银行0.1991普通股换取1股美联银行普通股,折算以每股7美元收购美联,涉资117亿美元,直接宣布花旗的收购方案告吹。
[编辑本段]花旗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它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花旗银行 CEO森地威尔的年薪高达1.52亿美元,遥居美国CEO的前列;再以花旗银行上海分行为例,各职能部门均设有若干副经理职位,一般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工作3年即可提升为副经理,硕士研究生1年就可提升为副经理,收入则是我国同等“职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客户至上:企业文化的灵魂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经过潜心探索,花旗获得了成功。目前花旗银行的业务市场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服务品牌享誉世界,在众多客户眼里,“花旗” 两字代表了一种世界级的金融服务标准。
寻求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在花旗银行,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并且如果你能预见未来,你就拥有未来。这就是说,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

⑹ 巴菲特为何减持富国银行

2018年8月14日,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增持了1240万股苹果公司股票,增幅5.2%,共持约2.52亿股,季末市值约466亿美元。

在5月举行的伯克希尔2018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曾表示,苹果公司有一些非常好的消费类产品,不管要不要买,苹果股票都物有所值。对于苹果今年4月宣布包括回购股票在内的1000亿美元规模资本返还计划,他感到很高兴。当时巴菲特说,伯克希尔持有5%的苹果股票,也许以后持股比例会增加到6%、7%。

“如果你看看苹果,我认为它的收入几乎是美国第二大盈利公司的两倍。”巴菲特曾说。

银行股方面,伯克希尔·哈撒韦选择了增持高盛、减持富国银行。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次购买高盛的优先股。在2018年第二季度,它的持股数量增加了21%,增加到了约1325万股。截至今年6月底,这些股票价值约29.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来,高盛的跌幅已接近10%。

与此同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对富国银行的持股仍在继续减少。

二季度伯克希尔减持富国银行450万股,减持股份数量为一季度减持规模172万股的2.6倍,持仓降至约4.52亿股,季末市值约251亿美元。使得富国银行成为该公司二季度末的第二大持仓。8月14日,富国银行股价收涨0.8%,报58.07美元,较二季度末涨近4%。

不过,这一减持未必代表伯克希尔对富国银行的不看好。

8月13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官网上发布的一份声明中称:“这些买卖决策并未反映我们的投资管理层对相关股票吸引力的看法,而是遵守持股不超过10%的原则”。

伯克希尔公司在这份声明中称,除了少数例外,该公司希望避免持有10%或更多的被投资股票。

“由于许多投资者正在回购这些股票,伯克希尔有时需要进行少量出售,以避免达到10%的门槛。在第二季度,这种自我设定的限制导致伯克希尔出售了银行和航空业的少量股权,同时伯克希尔还购买了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股票。”声明中这样写道。

⑺ 巴菲特会买入哪家A股银行

作者:刘建位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国以及欧洲的大银行出现重大危机,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助,银行股股价一落千丈。目前我国股市的银行股,尽管比欧美银行盈利高,经营更稳健,但多只股票市盈率仅为个位数。
危机,也谓危中有机。最近4年巴菲特增持富国银行24亿美元、买入美国银行50亿美元优先股。巴菲特正是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才得以低价买入最好的银行股。巴菲特在2012年致股东的信中说:“美国银行业正在起死回生。”
重温1990年度巴菲特对他的第一大银行重仓股富国银行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巴菲特选择银行股的四个标准:业绩一流、管理一流、规模较大、股价便宜。
巴菲特说:“过去的净资产收益率为20%,总资产收益率为1.25%。”请注意,巴菲特除了净资产收益率以外,还使用总资产收益率评估银行业绩。
巴菲特重视银行管理,因为管理对银行业绩影响很大:“银行业并非我们偏爱的行业。如果资产是股东权益的20倍——这是银行业的普遍资产权益比率(资本充足率的倒数)。那么,只是涉及一小部分资产的错误就能够毁灭很大部分的股东权益。因此,在许多大型银行中,错误不是例外,而是已经成为惯例。大多数错误源自于一种管理上的失败,这就是去年年报中我们讨论过的‘机构盲从症’:管理层盲目模仿同行行为。”
由于资产与权益比率为20:1的财务杠杆,同时放大管理上的优势和劣势的影响,巴菲特对以“便宜的”的价格买进一家管理糟糕的银行的股票毫无兴趣。相反,他惟一的兴趣是以合理的价格买进管理良好的银行。
巴菲特1990年投资的富国银行是一家规模很大的银行,当时资产规模高达560亿美元。2011年巴菲特投资组合中四大银行资产规模在美国排名分别是,美国银行第1,富国银行第4,美国运通第19,合众银行第10,都是规模很大的银行。巴菲特之所以只投资大银行,是因为银行业规模优势很重要,而且规模越大的银行股很难被收购,股价往往更加便宜。巴菲特说:“我们买进资产规模560亿美元的富国银行的股票,占其股权比例为10%,大致相当于100%整体收购一家具有相同的财务指标,而资产规模只有50亿美元的小银行。我们买入富国银行10%的股价花费2.9亿美元,但是如果整体收购这样一家小银行,我们就必须支付2倍的价格。”
巴菲特1990年买入富国银行时市盈率不到5倍:“1990年我们能够大规模买入富国银行,得益于当时一片混乱的银行股市场行情。这种混乱的市场行情是理所应当的:一个月接着一个月,一些过去一直很受尊敬的银行被公开曝光做出愚蠢的贷款决策。随着巨大贷款损失被揭露出来,投资者情理之中自然会这样推论:没有一家银行披露的财务数据值得信赖。在投资者纷纷抛售逃离银行股的风潮中,我们才得以投资2.9亿美元买入富国银行10%的股份,买入的股价低于税后利润的5倍,低于税前利润的3倍

阅读全文

与富国银行股票价格最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场外配资虚拟盘 浏览:717
图文讲解股票软件 浏览:392
股票图盘边上买1什么意思 浏览:942
将回购的本公司股票注销分录 浏览:9
合发全球期权股股票代码 浏览:69
双林股份增发股票 浏览:834
战略投资蚂蚁股票基金 浏览:844
中体产业股份股票行情分析 浏览:612
银行买基金和股票买基金 浏览:753
疫情故事作文 浏览:784
狗狗币股票公司 浏览:364
张太 浏览:487
新赛股份股票行情雪球网 浏览:263
美联邦退休基金哪些股票 浏览:676
炒股记住几点 浏览:431
该怎样买股票 浏览:137
豪悦股份股票 浏览:391
股票和现货交易时间 浏览:59
mattress 浏览:895
股票型基金定投会亏本 浏览: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