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价格看点 > 根科船务贸易的股票价格

根科船务贸易的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2023-09-13 17:21:56

❶ 截止2010年2月1日还在增发价格以下的股票

600052 浙江广厦(7.17,-0.21,-2.85%) 7.38 7.48 13.46 2009-9-30 房地产

600082 海泰发展(7.86,0.62,8.56%) 7.24 7.42 9.59 2009-7-28 房地产

600170 上海建工(13.71,-0.27,-1.93%) 13.98 14.52 46.86 2009-10-13 建筑建材

600208 新湖中宝 8.52 10.64 25.54 2009-10-27 房地产

600223 ST鲁置业(9.71,-0.29,-2.90%) 10 10.12 13.16 2009-11-16 医药生物

600236 桂冠电力(7.53,0.17,2.31%) 7.36 8.18 12.19 2009-8-19 公用事业

600246 万通地产(9.38,-0.46,-4.67%) 9.84 10.52 15.78 2009-12-5 房地产

600266 北京城建(15.20,-0.43,-2.75%) 15.63 17.27 37.99 2009-11-26 房地产

❷ 谁能详解股票操作软件上这些指标的用处吗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和最常用的指标就是MACD,还有KDJ,然后就是成交量VOL

MACD由Gerald Appel发明,全称为均线集中分叉(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是最为简单同时又最为可靠的指标之一。MACD使用滞后性的均线指标,来显示趋势特征。当用长均线减去短均线后,这些滞后指标就成为了一个动力振荡指标(Momentum oscillator)。其结果是它构造了一根在零点线上下摆动的振荡线,并且没有上下幅度限制。

MACD公式

最常用的标准MACD是26日和12日指数均线的差。这是为很多技术分析程序所采用的。Appel和其它一些人也尝试采用其它的设置去适应快一些或慢一些的价格变化。比如,用相对短的均线可以产生更快速灵敏的指
标;而使用长均线可以产生一个较为迟钝的指标,对短距离的上下波动不容易反应。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12/26MACD做解释。

在二根构成MACD的均线中,12日EMA是快线,26日EMA是慢线,二根均线均使用收盘价计算。经常性的是,我们会使用一根9日EMA覆盖于MACD 作为触发线。当MACD交错过9日EMA并居于其上方时,这是牛市信号;相反,MACD交错后在9日EMA线之下,是熊市信号。在下面的美林公司的股票图表中,绿色线是12日EMA,蓝色线是26日EMA,它们覆盖于价格图之上。MACD显示于价格图下方的图表中,为粗黑线;同时拌有9日EMA线,为细蓝色线。柱状图代表MACD和9日EMA的差别。当MACD高于9日EMA,则柱状线为正数,反之为负数。

MACD是根据两条不同速度的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来计算两者之间的离差状况作为行情研判的基础,实际是运用快速与慢速移动平均线聚合与分离的征兆,来判断买进与卖出的时机与信号,在实际操作中,MACD指标不但具备抄底(价格、MACD背离时)、捕捉强势上涨点(MACD连续二次翻红时买入)的功能,而且能够捕捉最佳卖点,帮助投资者成功逃顶。其常见的逃顶方法有:

1、股价横盘、MACD指标死叉卖出。指股价经过大幅拉升后横盘整理,形成一个相对高点,MACD指标率先出现死叉,即使5日、10日均线尚未出现死叉,亦应及时减仓。

2、假如MACD指标死叉后股价并未出现大幅下跌,而是回调之后再度拉升,此时往往是主力为掩护出货而再最后一次拉升,高度极为有限,此时形成的高点往往是一波行情的最高点,判断顶部的标志是“价格、MACD”背离,即当股价创出新高,而MACD却未能同步创出新高,两者的走势出现背离,这是股价见顶的可靠信号。

MACD指标使用详解

MACD是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的缩写,中文翻译为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主要是利用长短期的二条平滑平均线,计算两者之间的差离值,作为研判行情买卖之依据。
算法:
DIFF线 收盘价短期、长期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间的差
DEA线 DIFF线的M日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
MACD线 DIFF线与DEA线的差,彩色柱状线
参数:SHORT(短期)、LONG(长期)、M 天数,一般为12、26、9

用法:
1.DIFF、DEA均为正,DIFF向上突破DEA,买入信号。
2.DIFF、DEA均为负,DIFF向下跌破DEA,卖出信号。
3.DEA线与K线发生背离,行情反转信号。
4.分析MACD柱状线,由正变负,卖出信号;由负变正,买入信号。

MACD应用文章1号:

MACD指标是基于均线的构造原理,对价格收盘价进行平滑处理(求出算术平均值)后的一种趋向类指标。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正负差(DIF)、异同平均数(DEA),其中,正负差是核心,DEA是辅助。DIF是快速平滑移动平均线(EMA1)和慢速平滑移动平均线(EMA2)的差。

在现有的技术分析软件中,MACD常用参数是快速平滑移动平均线为12,慢速平滑移动平均线参数为26。此外,MACD还有一个辅助指标——柱状线(BAR)。在大多数技术分析软件中,柱状线是有颜色的,在低于0轴以下是绿色,高于0轴以上是红色,前者代表趋势较弱,后者代表趋势较强。

下面说一下使用MACD指标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当DIF和DEA处于0轴以上时,属于多头市场,DIF线自下而上穿越DEA线时是买入信号。DIF线自上而下穿越DEA线时,如果两线值还处于0轴以上运行,仅仅只能视为一次短暂的回落,而不能确定趋势转折,此时是否卖出还需要借助其他指标来综合判断。

2.当DIF和DEA处于0轴以下时,属于空头市场。DIF线自上而下穿越DEA线时是卖出信号,DIF线自下而上穿越DEA线时,如果两线值还处于0轴以下运行,仅仅只能视为一次短暂的反弹,而不能确定趋势转折,此时是否买入还需要借助其他指标来综合判断。

3.柱状线收缩和放大。一般来说,柱状线的持续收缩表明趋势运行的强度正在逐渐减弱,当柱状线颜色发生改变时,趋势确定转折。但在一些时间周期不长的MACD指标使用过程中,这一观点并不能完全成立。

4.形态和背离情况。MACD指标也强调形态和背离现象。当形态上MACD指标的DIF线与MACD线形成高位看跌形态,如头肩顶、双头等,应当保持警惕;而当形态上MACD指标DIF线与MACD线形成低位看涨形态时,应考虑进行买入。在判断形态时以DIF线为主,MACD线为辅。当价格持续升高,而MACD指标走出一波比一波低的走势时,意味着顶背离出现,预示着价格将可能在不久之后出现转头下行,当价格持续降低,而MACD指标却走出一波高于一波的走势时,意味着底背离现象的出现,预示着价格将很快结束下跌,转头上涨。(见下面MACD实际应用技巧提高)

5.牛皮市道中指标将失真。当价格并不是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运行,而是保持水平方向的移动时,我们称之为牛皮市道,此时虚假信号将在MACD指标中产生,指标DIF线与MACD线的交叉将会十分频繁,同时柱状线的收放也将频频出现,颜色也会常常由绿转红或者由红转绿,此时MACD指标处于失真状态,使用价值相应降低。

在众多的技术指标中,MACD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指标之一,比较适合初涉股海又想掌握一定技术指标的中小投资者使用。下面就谈谈MACD的运用法则:

1、利用DIF和DEA的取值和这两者之间的相对取值进行行情预测。

(1)DIF和DEA均为正值时,属多头市场,DIF向上突破DEA是买入信号,DIF向下跌破DEA只能认为是回档。 (2)DIF和DEA均为负值时,属空头市场,DIF向下突破DEA是卖出信号,DIF向上突破只能认为是反弹。

用DIF的曲线形状进行分析,主要是利用指标相背离的原则。具体为:如果DIF的走向与股价走向相背离,则是采取具体行动的时间。

但是,根据以上原则来指导实际操作,准确性并不能令人满意。综合运用5日、10日均价线,5日、10日均量线和MACD,其准确性大为提高。

(1)股价在经过漫长的下跌后,开始筑底,随后股价开始缓慢回升,5日、10日均价线,5日、10日均量线和MACD都出现黄金交叉点,简称三金叉,这时是股价见底的信号,而交叉的次数越多,且见底部不断提高,则准确性越高,该股即将走出一波上升行情。如:0933神火股份,在2000年1月5日,该股5日、10日均价线,5日、10日均量线和MACD同时在底部金叉,即三金叉出现,此时即为介入的最佳时机,随后该股出现了一波强劲的上攻行情,在3个月时间内,股价由10.69元上升到17.50元,升幅达70%。

(2)当股价经过一轮大涨,受到众多中小投资者的追捧,主力开始派发,这时出现5日、10日均价线,5日、10日均量线和MACD同时死叉,则是卖出的最佳时机,这时若稍有迟疑,股价便会一泻千里。如0722金果实业,因2000年3月9日三死叉出现,是强烈的卖出信号,随后股价展开一轮暴跌,在短短2个月内,由27.17元跌至13.46元,跌幅惊人。主力出逃后,随之而后的是连续阴跌。

MACD应用文章2号:

在股市投资中,MACD指标作为一种技术分析的手段,得到了投资者的认知。但如何使用MACD指标,才能使投资收益达到最佳境界,却是知者甚微。技术分析作为股市一种投资分析的工具,有两大功能。首先是发现股市的投资机会,其次则是保护股市中的投资收益不受损失。在股市操作中,MACD指标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远超过它发现投资机会的功效,MACD指标作为中长期分析的手段,它所产生的交叉信号,对短线买卖比较滞后。MACD指标属于大势趋势类指标,它由长期均线MACD,短期均线DIF,红色能量柱(多头),绿色能量柱(空头),0轴(多空分界线)五部分组成。它是利用短期均线DIF与长期均线MACD交叉作为信号。MACD指标所产生的交叉信号较迟钝,而作为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使用效果较好,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 当DIF,MACD两数值位于0轴上方时,说明大势处于多头市场,投资者应当以持股为主要策略。
若DIF由下向上与MACD产生交叉,并不代表是一种买入信号,而此时的大盘走势,已是一个短期高点,应当采用高抛低吸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在交叉信号产生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会有一个回调低点,此刻可以再行买入,达到摊低成本的目的。若DIF由上向下交叉MACD时,说明该波段上升行情已经结束,通常行情会在交叉信号产生后,有波象样的反弹,已确认短期顶部的形成,此时投资者可以借机平仓出局。在之后的调整中,利用随机指标KDJ,强弱指标KSI再伺机介入,摊低操作成本。若DIF第二次由下向上与MACD交叉,预示着将产生一波力度较大的上升行情,在交叉信号产生后,投资者应当一路持股,直到DIF再次由上向下交叉MACD时,再将所有的股票清仓,就可以扛着钱袋回家休息了。由于股市行情的变化多端,MACD指标常会与K线走势图呈背离的走势,通常称为熊背离。既K线走势图创出近期的第二个或第三个高点,MACD指标并不配合出现相应的高点,却出现相反的走势,顶点在逐步降低。次种现象应引起投资者的警觉,因为它预示着今后将有大跌行情产生,所以投资者宜采用清仓离场的策略,使自己的股票避免被套,资金避免受到损失。

2 当DIF与MACD两指标位于0轴的下方时,说明目前的大势属于空头市场,投资者应当以持币为主要策略。
若DIF由上向下交叉MACD时,会产生一个调整低点。一般情况下,在此之后由一波反弹行情产生,这是投资者一次很好的平仓机会。在中国股市中,目前还没有建立作空机制,因此股市一旦进入空头市场,投资者最好的策略就是离场观望。投资者可以在股票贬值的同时,使手中的资金得到增值。若DIF由下向上交叉MACD时,会产生近期的一个高点,投资者应当果断平仓。这种信号的产生,一般以反弹的性质居多。在空头市场中,每次反弹都应当视为出货的最佳良机。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若DIF第二次由上向下交叉MACD时,预示着今后会有一波较大的下跌行情产生。投资者应当在交叉信号产生后,坚决清仓出局。通常产生的这段下跌,属于波浪理论中的C浪下跌,是最具杀伤力的一波下跌。只有躲过C浪下跌,才可以说真正在股市中赚到了钱。在空头市场经过C浪下跌以后,偶尔也会发生MACD指标与K线走势图产生背离的现象,通常称为牛背离。既K线走势图出现第二或第三个近期的低点,MACD指标并没有相应的低点产生,却出现一底高过一底的相反走势,这种现象的产生,预示着行情在今后会发生反转走势,投资者应当积极介入,因为目前的市场根本没有风险。

3 当MACD指标作为单独系统使用时,短线可参考DIF走势研判。
若DIF由上向下跌穿O轴时可看作大势可能步入空头市场,预示着大势将走弱,应当引起投资者的警觉。在空头市场中,投资者承受的风险高于收益。若MACD由上向下跌空O轴时,确认大势进入空头市场。投资者应采用离场观望的策略,以回避市场风险,使牛市中赚到的利润得到保障。若DIF由下向上穿越O轴时,可看作大势可能布入多头市场。预示着大势将走强,操作上应部分资金参与。若MACD由下向上穿越O轴时确认大势 进入多头市场。投资者可以大胆持股,积极介入。在多头市场中,获得的收益高于承担的风险。

4 在MACD指标中,红色能量柱和绿色能量柱,分别代表了多头和空头能量的强弱盛衰。它们对市场的反应,要比短期均线DIF在时间上提前。在MACD指标中,能量释入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通常是呈逐渐放大的。在东方哲学中讲求,”阳盛则衰.阴盛则强”.在使用能量柱时,利用红色能量柱结合K线走势图就得出,当K线走势图近乎90度的上升,加之红色能量柱的快速放大,预示着大势的顶部已近.尤其是相邻的两段红色能量柱产生连片时,所爆发的行情将更加迅猛.反之,在空头市场中,这种现象也成立.在熟悉了这种操作手法后,对投资者逃顶和抄底将大有益处。

5 在使用MACD指标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MACD指标对于研判短期顶部和底部,并不一定可信,只有结合中期乖离率和静态钱龙中的ADR指标,才可以判定。
第二,利用周线中的MACD指标分析比日线的MACD指标效果好。

总之,在使用MACD指标时必须判定市场的属性。即目前的市场是多头市场,还是空头市场。根据不同的市场属性,采取不同的操作策略,以回避风险,保障利润的目的。具体操作中,MACD的黄金交叉一般是重要的买入时机.首先,就其要点分析,当DIF和MACD两线在0轴之下且较远时由下行转为走平,且快线DIF上穿慢线MACD形成的金叉是较佳的短线买入时机,但必须注意DIF和MACD距离0轴远近的判断主要根据历史记录作为参考.而发生在0轴之上的金叉则不能离0轴太远,否则其可靠性将大大降低.比较倾向于在红海洋既红柱连成一片区,在0轴上方DIF正向交叉MACD形成金叉,其中线可靠性较好.同时这也符合强势市场机会多,弱势市场难赚钱的股市道理.

===================================================================================================

MACD实际应用技巧提高:

1:在实际使用中股民可能感觉到,如果完全按照金叉买进、死叉卖出,获利较难或还有可能套牢亏损。因此,在这里建议可以使用一种低位两次金叉买进的方法。MACD在低位发生第一次金叉时,股价在较多情况下涨幅有限,或小涨后出现较大的回调,造成买进的股民出现套牢亏损情况。但是当MACD在低位第二次金叉出现后,股价上涨的概率和幅度会更大一些。因为在指标经过第一次金叉之后发生小幅回调,并形成一次死叉,此时空方好象又一次的占据了主动,但其实已是强弩之末,这样在指标第二次金叉时,必然造成多方力量的发力上攻。

█▉[b]参数设置快速ema12, 慢速ema26
使用方法 :
随股价上升macd翻红,即白线上穿黄线(先别买),其后随股价回落,dif(白线)向macd(黄线)靠拢,当白线与黄线粘合时(要翻绿未翻绿),此时只需配合日k线即可,当此时k线有止跌信号,如:收阳,十字星等。注意,在即将白黄粘合时就要开始盯盘囗,观察卖方力量),若此时能止跌称其为”底背驰”. 底背驰是买入的最佳时机 !!
可随意取例,无数个股底部均有此现象.例 600771东盛科技 2004年5月26日以及 600491龙元建设2004年7月28日还有000039中意集团2004年7月13日 等等,举不胜举.

反之,当股价高位回落,macd翻绿,再度反弹,此时当dif(白线)与macd(黄线)粘合时[要变红未变红]若有受阻,如收阴,十字星等,就有可能”顶背驰”是最后的卖出良机!!!此时许多人以为重拾升势,在别人最佳卖点买入往往被套其中.例子也很多,网友们自己去把握。

但是在操作时要注意:
a.背驰时不理是否击穿或突破前期高(低)位
b.高位时只要有顶背驰可能一般都卖,不搏能重翻红,除非大阳或涨停.
c.其为寻找短期买卖点的奇佳手段,短期幅度15%以上,但中线走势要结合长期形态及其他. ▉

2:关于MACD的实战经验修正

首先,建议MACD使用周期必须缩小到分时K线。

MACD本身就是以追逐趋势为主,属于中长型指标,按照日线MACD操作需要具备非常优秀的心理素质。据观察,大部分投资者根本不可能连续很多个交易日都能承受巨大的资金权益波动,因而按照MACD日线周期操作明显抬高了投资者的操作成本,使投资者原本沉重的心理负担变得更加超负荷运行。关键在于:日线周期的MACD波动得非常缓慢,经常在市场行情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后才步履蹒跚地发出已经迟得不能再迟的信号,此时介入将导致投资者的利润大幅度缩水。实际上MACD完全可以缩小到分时K线中使用。至于使用5、15、30、60分钟哪一种分时MACD,我们可以参照指标周期共振综合使用,或者投资者可以挑选自己擅长的分时周期使用。在期货市场上,MACD在分时K线中使用效果比较显著。

其次,要充分地使用MACD的顶底背驰信号。

这是市场最明显的警示性信号,很难被人为操纵(因为MACD运算较为复杂,属于趋势追逐性工具,某些投资力量对顶底背驰信号进行骗线操作时经常力不从心)。

3:在实战中注意MACD“山峰”和“谷底”

1.在多头趋势中,DIFF向下交叉DEA,形成了一个“山峰”,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这个“山峰”的位置和前几次“山峰”的位置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与此相对应的K线走势是逐步抬高还是在逐步降低。

如果K线走势逐步抬高,几个“山峰”也在同时稳步上行,此时投资者可安心持有多头仓位,等到K线价格有效跌破了普通移动平均线的重要支撑,再全部平仓。需要指出的是,空头投资者此时的风险却变得极大,此时不可逆势进行波段性空头操作。

关键点在于,如果K线走势逐步抬高,却突然出现与之相反、连续下降的“山峰”,形成了K线走势和MACD“山峰”的顶背驰,此时投资者应该立刻开始逐步平仓离场。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多头主力在拉高出货,价格的上涨往往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

2.在空头趋势中,DIFF向上交叉DEA,形成了一个“谷底”,同样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这个“谷底”的位置和前几次“谷底”的位置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与此相对应的K线走势是逐步抬高还是在逐步降低。

如果K线走势逐步降低,几个“谷底”也在同步缓缓下滑,出现了K线走势和MACD谷底背离,此时投资者必须坚决持有空头头寸,除非K线价格有效向上突破了普通移动平均线的重要压力,再全部平仓。此时,多头投资者风险极大,不可逆势进行波段性多头操作。

一定要注意,如果K线走势逐步降低,“谷底”突然与之相反连续上升,投资者应该考虑开始逐步平仓离场。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空头主力在压盘出货,价格的下跌带有诱骗性。

总之,MACD是移动平均线最好的使用“伴侣”,投资者应在行情走势中多加运用,具体使用情况随品种不同和市场行情不同而有变化,要灵活运用。

4:MACD底背驰买入法

MACD底背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负(绿)柱峰底背驰,另一种是两条曲线底背驰。

①负(绿柱峰)底背驰买入法。
A、负(绿)柱峰一次底背驰买入法。
特征:只有两个负柱峰发生底背驰。这是较可信的短线买入信号。两个负柱峰发生底背驰时,买入时机可采用“双二”买入法,即:在第二个负柱峰出现第二根收缩绿柱线时买入,这样可买到较低的价位。
例①:山推股份(000680),2003年1月22日,负柱峰出现了底背驰(与2002年11月22日低点的负柱峰相比较),2003年1月7日在第二个负柱峰出现第二根收缩绿柱线,以当天均价7.86元买入,买在较低价位。例②:桂柳工(000528),2003年6月24日出现了负柱峰底背驰(两峰相连底背驰),6月26日第二个负柱峰出现第二根收缩绿柱线,以当天均价10元买入,买在了调整波段的低位。

B、负(绿)柱峰二次底背驰买入法。
MACD负柱峰发生两次底背驰是较可信的买入信号。买入时机:第三个负柱峰出现第一根或第二根收缩绿柱线时。
例①:深深房(000029),2002年6月5日,负柱峰出现了两次底背驰,6月6日第三个负柱峰出现第一根收缩绿柱线,以当天均价7.60元买入,6月25日以均价11.90元卖出,每股赚4.30元,13个交易日获利56%。例②:龙腾科技(600058),2002年6月5日,负柱峰出现二次底背驰,以当天均价13.20元买入,6月24日以均价15.40元卖出,每股赚2.20元,11个交易日获利16.6%。

C、负柱峰复合底背驰买入法。
特征:负柱峰第一次底背驰后,第三个负柱峰与第二个负柱峰没有底背驰,却与第一个负柱峰发生了底背驰,称为“隔峰底背驰”。这是可信的买入信号。买入时机:第三个负柱峰出现第一根或第二根收缩绿柱线时。
例①:全兴股份(600779),2003年5月14日,负柱峰出现复合底背驰(与2003年3月20日及2003年4月9日的负柱峰相比较),5月15日第三个负柱峰出现第一根收缩绿柱线,以当天均价买入,获利颇丰。例②:京东方(000725),2003年5月13日出现负柱峰复合底背驰,5月16日第三个负柱峰出现第二根收缩绿柱线,以当天均价9.10元买入,6月13日以均价10.40元卖出,每股赚1.30元,19个交易日获利14.2%。

②负柱峰与MACD两曲线同时出现底背驰时,买入信号较可靠,可积极买入。
例:中技贸易(600056),2003年1月6日,负柱峰与MACD两曲线同时出现底背驰,引发了一波强劲的上升行情。2003年1月初,深、沪两市有一批个股是出现了负柱峰与MACD两曲线同时底背驰的情况,这些个股在2003年上半年均有不俗的表现。

③MACD两条曲线两次底背驰或复合底背驰,有较大机会出现中、长期底部。

④MACD负柱峰及两曲线底背驰大多数在股价处于60日均线下方运行之时出现。股价在60天均线上方运行的强势市场较少出现,一旦出现可积极买入。

5:MACD两曲线“死叉后再快速金叉”买入法
此方法要满足的条件是:
MACD两曲线死叉在3个交易日内再重新金叉。这种情况出现,表明主力洗盘凶狠,故意制造MACD死叉的假象,这样更会使不坚定者出局,后市有利于主力拉抬。买入时机:MACD两曲线重新金叉且当天出现放量阳线时。

6:活用“探底器”,寻觅真底部
在此介绍一种利用MACD与30日均线配合起来寻找底部的办法,可剔除绝大多数的无效信号,留下最真最纯的买入信号。其使用法则:MACD指标中DIF线在0轴以下与MACD线金叉后没有上升至0轴以上,而是很快又与MACD线死叉,此时投资者可等待两线何时再重新金叉,若两线再度金叉(在0轴以下)前后,30日平均线亦拐头上行,这表明底部构筑成功,随后出现一波行情的可能性较大。

例1:宁夏恒力(600165)上市以来共出现过两次这样的信号,每次出现后均出现一波较大的行情,第一次:股价从98年11月开始持续阴跌,99年1月11日金叉之后便在2月1日死叉,3月4日两线再度金叉,随后30日亦开始拐头上行,该股筑底成功,很快展开翻番行情。第二次:该股自99年11月18日起DIF线与MACD线在0轴以下共出现三次金叉与死叉,期间30日均线保持下行态势,显示底部并未构筑成功,最后一次金叉是2000年1月20日,1月24日30日均线便开始拐头上行,此时股价尚在9元多,随后该股振荡走高,升势至今未止。MACD中的两线在0轴以下金叉、死叉的次数越多,说明该股筑底时间越长,一旦反转后向上的空间越广阔。

例2:如川投控股(600674)自99年6月以来构筑一条下降通道,期间MACD线与DIF在0轴下方发生金叉与死叉共计七次,但均未能扭转回调走势,30日均线亦一直保持下行态势,最后一次金叉出现在2000年1月21日,当天30日拐头上行,同时收一根放量中阳线,发出一个强烈的见底回升信号,该股自此形成重要底部,至今年初累计涨幅达四倍!可见,利用MACD指标与30日均线,犹如底部的“探测器”,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真底”藏在何方,都能较轻易地探测出。
太多可以到连接里边看吧

❸ 韩国股票史 知道的来

给你个全点的答案,包括韩国\日本\台湾:
高速发展的经济体

都出现了股市大泡沫

我们选择的是同处亚洲市场的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泰国四个市场,选择的时间段分别是1982-1992年(10年)的日本市场、1983-1990年(7年)的台湾市场、1985-1992年(7年)的韩国市场和1986-1998年(12年)的泰国市场。我们之所以选择上述市场,在于上述时期内,这四个国家或地区都展现了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首先,这些国家或地区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日本1960年代就开始腾飞,持续高速增长了3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与香港、新加坡紧随日本之后,于1970、198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而被誉为“亚洲四小龙”(因为后面的两个市场较小,受外部影响较大,独立性较差,我们不对其进行重点考察),而泰国则是后来兴起的“亚洲四小虎”之首。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股票市场牛市兴起的背景基本吻合,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在泡沫产生之前,都经历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在泡沫时期,四个市场的GDP通常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其中,日本为4.12%(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还是延续了1960、1970年代的增长势头)、台湾为7.69%、韩国为7.97%、泰国为8.5%。

其次,这些国家或地区基本都经历了本币升值的过程(泰国除外,其在泡沫期间仍然实行联系汇率制度)。1980年代中期,为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困境,1985年9月,美日等五国签订“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由此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韩元和台币也紧随其后,纷纷升值。其中,日本在1984-1995年本币对美元升值63%,台湾在1985-1992年升值幅度达到38%,韩国在1985-1989年升值幅度达到25%。

我们发现,在上述时间区间内,这些市场的股市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大泡沫。而各市场估值差异性也较大,并可能长期出现系统性偏离,从而考量泡沫大小需要综合各种因素,不能简单地以PE、PB的高低为唯一指标,因此,我们给出对于大泡沫的统一描述:

(1)短时间内上涨幅度惊人,至少都有数倍的涨幅;(2)泡沫破灭后的下跌幅度很大和速度很快(跌落幅度超过50%以上,时间1-2年内);(3)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通常超过3-5年)没有有效创出新高,股市整体投资收益显著降低,甚至长时间为负。

以下我们统计了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几个市场的泡沫特征,为便于比较,我们也提供了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相关数据。

日本日经225指数从1982年9月的7000点,涨到1989年底的39000点,其中,历时7年时间,涨幅达4.63倍。达到高点后,股指快速下跌,用了2年时间,跌去60%,股指从39000点跌到1992年10月的17000点。直到今天,日经指数仍不到高点时候的一半。

台湾加权指数从1983年的440点,涨到1990年的12000点,其中,历时7年,涨幅高达26倍。达到高点后,股指一路快速下跌,用了1年时间,就跌去78%,股指从12000点跌到1990年底的2700点附近。直到今天,台湾加权指数仍然没有达到12000点的历史高点。

泰国曼谷综合指数从1986年7月的130点,涨到1993年的1700点,其中,历时7年时间,涨幅高达12倍,达到高点后,股指震荡整理了2年时间,然后从1996年初开始快速下跌,用了2年半时间,跌去80%,股指从1700点跌到1998年9月的250点。直到今天,泰国曼谷综合指数也没有恢复到历史高点。

韩国综合指数从1985年10月的140点,涨到1989年3月的1000点,其中历时3年半,涨幅达到6倍以上。达到高点后,股指快速下跌,用了2年时间,跌去50%,股指从1000点跌到500点,低点后2年时间有所恢复,但短暂的新高后,韩综指继续下跌,并一直到2005年才实现了对历史新高的有效突破,期间历时15年。

上述四个市场的泡沫尽管都不小,但是比较而言,韩国市场的泡沫相对较小,无论从跌幅、下跌的时间以及恢复的时间来看都是程度最小的(后面我们还将从估值角度分析,韩国市场估值也是最低的)。顺便提一下的是,香港和新加坡在泡沫破灭后也出现了快速下跌,2000年受美国科技泡沫影响短暂创出新高,但实际上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实现对泡沫高点有效突破。另外,作为比较,我们也列示了H股指数、上海A股与深圳成分指数近年来的涨幅,上海A股4.5倍涨幅,深圳成指6倍涨幅,H股涨幅更大,有8倍。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新兴的市场总是会出现一轮因为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也是本币升值的内在根源)导致的牛市,牛市发展到后期,大型泡沫的出现似乎不可避免,这可以被一种行为金融学上的心理自我强化机制来解释,而泡沫破灭后,都迎来了相当长一段低投资收益的时期。

泡沫时期的市场特征分析

既然泡沫看起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让我们来好好地解剖它、研究它。以下我们来观察在泡沫生成、吹大的过程中的某些市场特征。

1、估值水平比较

首先来看泡沫时期各个市场的估值情况(下面提到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如果不特别指出则皆为静态指标,由于业绩预测的不确定性,国际上一般都用静态或者滚动指标作为衡量指标)。

日本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个高市盈率的国家,但是实际上,我们通过研究其历史市盈率的变化发现,在1980年代的初期,日本东京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水平只有20倍左右,随后,日本市场市盈率逐渐提高,从1980年初的20倍,逐渐推升到1987年的70倍,1987至1989年三年时间内,尽管股指继续上涨,但是PE相对维持60-70之间,因此,日本市场不过5倍的涨幅中,有3倍涨幅来自于估值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泡沫加速膨胀的后面几年中,市盈率水平并没有持续提高,而是维持相对高位震荡,这反映了泡沫后期的企业盈利情况增长较高。为说明问题,我们以日本的企业利润数据为证,日本制造业税后利润于1988财年增速达到52.34%,1989财年也有18.80%,而股指在同期只涨了50%,当然,我们相信这期间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利润还应该来源于证券市场资产价格上涨(交叉持股、投资收益等)带来的正反馈收益。1990年泡沫破灭后,盈利水平伴随经济增速一起下滑,这加速了日本泡沫破灭的过程。随后的1990年代中期,由于日本企业效益的下降,大量微利或者亏损企业出现,导致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一度突破过100倍,不考虑这段时期的市盈率变化,日本整体市盈率水平在泡沫破灭后,到目前已经恢复到1980年代泡沫初期的20-30倍左右水平。PB水平的下降幅度也是比较大的,日本股市在达到1989年底的最高点5.4倍PB以后,整体PB水平就伴随股指一路下降,在股指达到最低点后,PB水平为1.7,随后的多年直到现在,PB一直维持1.2至2之间的水平。

在股市泡沫上面,中国台湾是与日本最为接近的市场,而且,涨跌幅度都超过了日本。在1990年初的泡沫高峰期,中国台湾整体市盈率达到70倍以上的最高点,之后迅速下降,9个月时间内下降到只有20倍左右的水平,随后有所恢复到30倍左右,至今的多年时间内一直在20倍左右水平。而PB水平也是从泡沫高峰期的8.9倍,下降到1991年底的3倍左右,1992年初有所恢复回到4倍,随后跌至1993年初的2.26倍。相比日本而言,中国台湾的泡沫破灭速度更快,而且在破灭后的最初几年内,经济增长与公司盈利增长速度并没有显著地下降,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台湾泡沫的破灭更多地体现为估值的下降。

与中国台湾、日本相比,韩国的泡沫程度要小很多,在泡沫产生和破灭中,韩国的PE水平一直维持15-25倍之间,PB也相对较低,在1-2倍水平左右。

泰国的泡沫尽管一点不逊于台湾和日本,但是在估值上,PE与PB在泡沫期都不是很高,在牛市初期的时候,只有10倍,在泡沫最高峰的1993年底,也只有26倍,不过泰国市场的PB值相对韩国而言较高,泡沫高峰期达到过4倍。在1989年的时候有过短暂的估值高估阶段,PB最高7倍,PE30倍,1993年股市新高的时候PE、PB都有所下降,并没有超过1989年的最高估值水平。

我们认为PB才是较稳定的估值指标,从PB看,国内估值也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多个市场高峰期估值,就静态估值PB、PE,仅仅相比台湾,我们还显得比较温和。

2、整体证券化率比较

估值水平是微观层面的比较,我们还比较了资产证券化率这一宏观指标。我们发现,在中国台湾、日本的泡沫高峰期,其证券化率分别为180%、150%左右,泰国和韩国相对较低,尤其是韩国只有61.7%。比较而言,中国目前单考虑A股证券化率就为108%,但根据证券化率的本意,我们还应算上在香港和美国等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市值,这样,我们的证券化率为158%,这一水平已经可以与日本、台湾泡沫期的证券化率水平相提并论了。

另外,再考虑到国内GDP构成中有相当部分是三资企业和外资的贡献,而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在国内上市,因此,我们的证券化率应该比发达国家更低才合理。

3、金融地产行业的演变规律

在行业结构上,得益于资本市场繁荣,各个市场的金融类股票涨幅居前。日本市场尽管普涨明显,但金融类涨幅相对居前;台湾泡沫高峰期金融类100多倍PE,因此,尽管泡沫高峰期的三年内金融行业涨幅巨大,但很大的贡献来自于估值提升;韩国尽管整体PE不高,但2000年以金融服务为首的行业PE达到最高,相应证券类为首的金融行业涨幅居前,达到40多倍;泰国证券类涨幅达到20倍,而银行股表现一般,稍好于指数涨幅。

各个市场的房地产行业与股市的发展也密切相关,这与房地产具有极强的金融属性有关。我们比较了上述四个市场发现,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与股市走势基本吻合,在1983年到1990年的牛市行情中,日本六大城市地价指数涨幅为3.6倍,于1990年9月达到峰值,随后就伴随股指基本没有反弹的下跌,一直到今天,仍维持在1983年左右的水平。由于土地稀缺,日本东京地价在房价中的比例高达65-80%,一般城市在60-75%,因此,地价指数与房地产指数相关性非常强。而台湾地区在1980年代末房地产与股价齐涨时,房地产价格也上涨2倍以上,房产价格由于调控政策也开始下跌,但是下跌幅度远没有股市大,尤其是台北市这一大城市房价的抗跌性更强,在1992年达到高峰后,尽管缓慢下跌但跌幅不大,到1996年也只有20%的跌幅。相对股市而言,韩国的房价指数走势更为稳健,房价整体涨幅相比而言不是很大,全国房价指数从1986年到1991年达到局部高点,上涨80%,随后出现盘整格局,至2002年以来继续上涨。泰国的房价指数抗跌性也较强,上世纪90年代早期,泰国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涨幅在2-3倍,受到金融危机冲击,1998年,房屋价格平均下跌15%至20%。

我们研究发现,各市场的房地产走势与股市走势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不同步;房价走势相对股市而言波动相对要小。

是什么导致了泡沫的破灭

1、泡沫的破灭时间与实体经济衰退、升值结束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既然泡沫的产生有着很强的规律性,那么泡沫的破灭也似乎成为必然。现在很多人认为既然牛市泡沫的产生一般都是伴随着GDP和公司盈利的高速增长,以及本币的持续升值过程,那么,泡沫的破灭通常的先兆就应该是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或者本币升值预期结束的时候,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泡沫破灭的时间与GDP增速下滑以及本币升值是否结束没有必然联系:首先,从GDP增长的角度,台湾和韩国的经济增长在泡沫破灭后依然较为强劲,尽管比泡沫破灭前有所降低,但到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仍分别保持了5.79%和6.08%的较高增长水平,泰国泡沫在1996年破灭,那年的经济仍然高达5.9% ,而日本经济开始衰退也是在泡沫破灭后的一年以后;其次,从本币升值与否的角度,日元在1995年前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升值、台币的升值也持续到1992年,而这个时候,泡沫早就完全破灭了。因此,不能认为只要GDP仍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本币升值仍然持续,就认为泡沫不会破灭,换言之,GDP增速下滑以及本币结束升值不是泡沫破灭的最根本原因。此外,我们还发现,除了日本之外,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影响并不是非常大的,尽管股票市场陷入低迷,但是,GDP增速仍会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这其中,台湾、韩国、泰国市场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发展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而之所以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期,其中的原因在于日本银行介入资本市场太深,积累了大量坏账,泡沫期投资生产的设备出现严重过剩、房产和股票下跌导致企业和个人负债提高,随后的10年经济低速乃至负增长,称为“失去的十年”,泡沫破灭对日本实体经济的确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2、各市场泡沫时期的调控措施比较

各国面对资产泡沫的出现,无一例外,都采取紧缩性的政策调控,而利率提高等紧缩性调控政策产生的累积效应的确能成为挤破泡沫的最后稻草;而当泡沫破灭后,降息等提高流动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往往也于事无补。

我们首先来看日本的情况:1980年代初,日本市场的涨幅和估值水平处于稳步提升阶段,因此,日本政府并没有刻意采取强硬的调控政策限制股市发展,这时的最大问题在于贸易日益增长引发的日美贸易摩擦。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导致了1986年秋季日本经济的短暂衰退,为此,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于1986年11月和1987年2月两次调低了官方贴现率,由原先的5%降低到2.5%。而198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意识到资产价格膨胀的严重性,于1989年将官方贴现率提高到3.25%,又于1989年底进一步提高到4.25%。1990年8月,为防止海湾战争可能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预防性紧缩政策,将官方贴现率提高到6.0%,于是积重难返的股市开始暴跌,泡沫破裂。相反,在泡沫破灭期内,由于担心经济持续衰退,日本货币当局重新转向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连续降低利率(在随后失去的十年中,利率降低到零),增加货币供应,但是收效甚微。

其次,与日本非常相似的中国台湾地区市场上,似乎是完全的一个翻版。由于新台币在短期内大幅升值,对当时的中国台湾地区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85-1987年,台国际收支账户中短期资本净流入猛增,为延缓外资进入,中国台湾地区还引导利率不断下调,从1983-84年的7.25%,调低到1988年的4.5%,但仍无法阻止热钱涌入,新台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剧。1980年代末,资产泡沫快速膨胀,迫使台湾采取一系列强硬的紧缩政策:比如开放外汇管制,大幅提高居民汇出资金的额度限制,引导企业对外投资;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并随后大幅升高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采取紧缩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其中,1989年4月再贴现率从维持了一年的4.5%提高到5.5%,同年,8月提高到6.153%,9月再提高到7.75%;同时,严格取缔地下金融活动,打击股市非法资金等等。其中,最严厉的调控措施是1988年9月份台当局宣布恢复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股市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股指大跌55%。但其后,为避免崩盘,台湾当局对其政策予以澄清,并鼓励机构进场护盘,导致投资热情重新点燃。还是与日本相似,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普遍预期油价将上涨,外资撤离,中国台湾地区股市开始崩盘。

再次,我们来看韩国,在1980年代初,韩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保持较低水平,从1987年开始,韩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过度投机使物价水平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韩国于1988年12月宣布了一揽子利率自由化措施,包括放开大多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工具利率等,结果利率急剧攀升,1989年基准利率——拆借利率达到18%,自由化计划被迫中止。泡沫破灭后,利率也随之下降,在1990年代基本维持在6-8%左右水平;同时,还大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1985年的4.5%逐步提高到1991年历史最高点11.50%,并一直维持到1995年。

最后,泰国的牛市泡沫启动和破灭时间比上述三个市场要晚,泰国实施的汇率盯住制度使中央银行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一直维持着较高的利率水平,1980年代以来,一直到1990年代,泰国最小贷款利率多年一直维持在12-16%水平浮动。1995-1996年,由于出口增长下降、泰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短期资本开始外流,为了维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吸引外资流入,防止外资流出、更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泰国中央银行被迫继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断收紧银根,持续提高利率。1996年,由于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泰国经济形势恶化、使泰铢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这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可乘之机,1997年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3、外资在泡沫产生与破灭中所起作用

四个市场的证券自由化程度各有异同:日本是四个市场中自由化开展时间最早、程度最深的,其在1980年代初就允许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内市场,而中国台湾、韩国的证券市场自由化进程则较慢,台湾在1990年股市大跌的时候才引入QFII制度,寄希望于境外资金入场救市,而韩国在1992年引入QFII制度,也是在其泡沫破灭后实施的制度。

因此,我们认为,外资在泡沫产生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质疑,尤其是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市场正处于本币升值阶段,外资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境内的房市和股市,而尽管泰铢并没有升值,但是由于升值预期明确,同样,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泰国,因此,外资在助推境内房市、股市泡沫中的确起到相当作用,外资的进入直接助推了泡沫的吹大。但泡沫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本土资金的推动,我们注意到在泡沫时期往往本土投资者都展现了极大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泡沫破灭时与外资的关系也不大。以日本为例,实际上外资从1980年后期就开始陆续撤离日本,最后的泡沫疯狂阶段,基本由国内资金推动。而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外资比例都很小,外资在泡沫后期的撤离对泡沫的破灭更多的只是心理意义。其中,只有泰国市场受外资影响算是最大的,这与其在1995年以后继续保持高利率吸引外资的政策有关,1995年泰国证券市场外国投资比重仅4.8%,1996年快速上升到34.25%,在金融危机前更是达到44%以上的水平,金融危机后外资撤离,的确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负面冲击。

❹ 关于股份的问题

交叉持股是指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互相参股,以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现象。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甲持有乙的股权;乙持有丙的股权;丙又持有甲的股权……,在牛市行情中,甲乙丙公司的资产都实现了增值,意味着它们所持有的别的公司股权也在升值,进而又刺激自身股价上涨,从而形成互动性上涨关系,也形成了泡沫性牛市机制。

之所以要讨论交叉持股的问题,是因为在目前的牛市里,这类群体的表现足以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持股增值的根源是在适当的会计准则下,标的企业的资产价格膨胀所引起的资产重估。资产价格的膨胀则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由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所决定的———大量过剩资金滞留资产市场,使得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另外一种原因,则是被参股企业由于经营环境改善使得利润或资产大幅增值,从而使参股企业间接受益。说到底,股权增值是一个间接增值的过程,也是虚拟资产增值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实体经济以及虚拟资产的增值最终都会反映到股权增值上来。因此,股权增值是泡沫最终产生的结果,它是最容易被无限放大的泡沫,当然它也是最虚弱的、最容易破灭的泡沫。

资产价格的膨胀是有序的,它的发展脉络也是可以追寻的。一般来说,由贸易顺差以及汇率升值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会直接引致资产价格的上涨,最为明显的是房地产、储蓄类金融资产以及艺术品,但是前两者比较容易反映到资本市场上来,房地产和金融类资产价格的上涨,会使得其影子资产———股票进行上涨,进而使持有这些资产股权的企业实现了股权增值。而像艺术品这类资产则没有相应的虚拟资产来对应,因而对上市公司来说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交叉持股的起源及发展

相互持股最早开始于日本的阳和房地产公司事件。1952年该公司被恶意收购,从而引发了三菱集团内部结构调整。1953年,日本《反垄断法》修改后,出于防止被从二级市场收购的需要,三菱集团下属子公司开始交叉持股。从此以后,交叉持股在日本作为一种防止被收购的策略而大行其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还把相互持股作为跟银行保持密切关系以获取资本的一种策略。

相互持股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外国投资自由化阶段,这个阶段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大举向日本进行FDI,尤其是闯入了一些日本企业的优势领域,比如汽车行业。丰田是第一家运用相互持股策略来防止被外国企业恶意收购的公司,之后,日产、五十铃、日野、大法等汽车公司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交叉持股显然达到了防止恶意收购与加强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目标,但也有很强的副作用,那就是削弱了股东对企业管理层的控制。但无论如何,交叉持股使得日本的上市公司在资产重估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资产重估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日本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货币过量供应,期间还伴随着日元升值,流动性泛滥促使国内资产价格迅速膨胀。流动性催生了日本股市泡沫,而交叉持股概念又助推了股市走向泡沫性牛市的巅峰。

2、泡沫的破灭

由于日本上市企业大量交叉持股,使得实体资产价格膨胀最终传导至资本市场,形成了大量的泡沫。交叉持股使得相关企业在牛市中涨幅巨大,三菱重工和新日铁在1987-1989年的三年大牛市中,远远跑赢了日经指数。

然而,因交叉持股泡沫膨胀式的上涨不是以价值为驱动的,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关系,在上涨过程中如果其中有一家公司掉链子,意味着行情可能会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下跌。同理,泡沫性牛市中交叉持股的互动性上涨总会有个头,一旦上涨机制被破坏,可能是流动性匮乏,也可能是企业利润不能支撑其增长,则意味着即将发生的是群体性下跌,这就是泡沫的破灭。日本从1990年开始进入了长达10年的熊市,其中交叉持股就是罪魁祸首之一,多米诺骨牌式的下跌使得股市陷入了一个悖论,猛烈下跌的结果是带来了更猛烈的下跌,使得股市资产大幅贬值。

中国的会计准则对于交叉持股的影响

会计准则对于交叉持股或者参股企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决定了企业是以何种方式享受股权投资带来的收益。日本的会计准则决定了日本企业只能以分红和出售的形式享有这种投资收益,二级市场的波动不能直接体现在企业盈利中,中国在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之前也是这种情况。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少数股东更有动力监督企业良性发展,并且随着会计准则的更改,其限售股份的价值将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这就引发了股权投资重估的进程。

1、新会计准则对交叉持股的相关规定

根据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将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式计量。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企业有控制权以及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股权都将以成本法计量,否则将以权益法计量。根据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这也就意味着相当多的上市公司交叉持股股权将以权益法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来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此举将使上市公司在短期证券投资上的损益浮出水面,也就意味着这些交叉持股公司面临价值重估机遇。

2、新会计准则下最佳股权安排

根据新的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对于其股东地位可以做出最有利的安排。对于相对和绝对控股股东来说,股权投资将会是长期的,这部分股权以成本法计量,控股公司的收益或分红将会合并到企业报表中,这是其分享投资股权的一般方式。而对于少数股东来说,享受企业分红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把股权投资这项放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部分,这样不但可以获得股权投资收益享受股东权益增值和分红(同股同权),而且二级市场的价格变动也能够体现出来,以获取双重收益。

沪深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现状

1、交叉持股情况非常普遍,尤以参股金融企业为甚

目前沪深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非常普遍,具不完全统计,沪深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为340例,上市公司参股银行361例(上市及非上市),参股保险公司68例(上市及非上市),参股综合类券商270例(上市及非上市),参股经纪类券商8例,参股信托公司68例(上市及非上市),参股基金管理公司20例。

沪深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和参股的情况不同于日本,日本企业更多的是集团内部子公司相互持股,并且多是银行持股企业比例较高,而企业持股银行比例较低。中国银行(行情论坛)业的股权多在企业手中,其中只有少数金融类企业(如保险)参股银行,而且从其他金融企业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这是由于中国金融行业的监管所导致的。而且还有一个显著特征。中国参股银行的企业持股比例都非常低,大部分不到1%,而且多在0.1%以下,仅有平安持有浦发银行(行情论坛)4.52%的股权以及东方集团(行情论坛)持有民生银行(行情论坛)4.71%的股权比例比较高,这点和日本企业动辄持有银行4%、5%的股权不同。虽然如此,因为这些企业的股本本身也比较小,因此这些股权已经足够对上市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对于银行来说,企业对证券、保险企业的参股比例要高得多。虽然大部分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并未上市,这部分股权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将以成本法计算,但这些金融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因此参股这些金融企业的上市公司会获得较高的资本增值,其投资收益率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就是净资产回报率。而一旦股权转让或投资标的实现上市,这部分股权计入投资收益的话将会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同理,投资于其它优秀企业的上市公司也是这种情况。

2、大量参股金融企业使泡沫化更严重

中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以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特征,使得股权投资比日本更加泡沫化。金融类企业是资产重估的根源,也是泡沫产生的根源,而沪深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的这类股权,因此这种泡沫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就是参股金融企业的股价大幅攀升,而且相当多的这类企业基本面都比较差,仅凭借金融股权就乌鸡变凤凰。可以预见到中国证券市场金融股权的泡沫才刚刚开始,因为金融企业上市潮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信托等企业等待上市,这些金融企业的股权最终都将会演变为证券市场的泡沫。

如何选择交叉持股公司

对于交叉持股公司的选择,我们看好四类投资标的:

第一类:关注本币升值背景下持有金融公司的股权,比如持有储蓄金融、券商和保险股权的上市公司。

第二类:持有具有资源重估机会的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比如稀有金属、石油、煤炭等等,这类公司具有比较强的议价能力,所以其股权可能在资产市场中具有较大升值空间。

第三类:持有优质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

第四类:持有即将上市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

在选择这些公司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里会计科目是如何处理的。总的原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况,即“控股股权成本计量,参股股权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既可以保证控股股权获得长期资本增值和企业分红,也可以保证参股企业享受企业分红和二级市场价格上涨的双重收益。

当然,不能脱离企业的基本面单独看股权投资,在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还是要在这个主题背景下筛选基本面较好的企业。

❺ 什么是t+0 请举个实例 我有一直股票15元买了700股 跌到10元的时候买进300股 帮忙做个计算

蛮多人对做短线比较有兴趣,认为短线很刺激,他们无法接受长线持股待涨的煎熬,可假若大伙不会做短线,那么可能会出现亏得更快的情况。这次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做T的秘籍。

开讲之前,可千万不要错过我为大家准备的福利--速领!今日机构牛股名单新鲜出炉!

一、股票做T是什么意思

如果今天买的这只股票,你又想卖出去,那么必须符合A股的交易市场模式T+1,也就是说必须隔天才能卖出去。

而股票做T,股票进行T+0的交易操作就是指把当天买进的股票当天再卖出去,买股票的人通过交易日当天的涨跌做出差价,股票一旦大幅下跌就立马买入股票,待其涨到一定程度再将买入的部分卖出,钱就是这样挣到的。

就好比,在昨天的时候我持有700股的xx股票,市价15元/股。今天一大早发现该股居然跌到了10元/股,然后趁机买入了300股。时间就这样到了下午,这只股票就突然间就很大的幅度上涨到11元/股,我立马就以这个价格卖了500股,从而去获得(11-10)×500=500元的差价,这样子就是做T,也就是T+0。

可是,不是全部的股票做T都可以!一般情况下,那些日内振幅空间较大的股票,它们是适合去做T的,比方每天具有5%的振幅空间。想知道某只股票会不会赔钱的,直接点开这里也行,就会有专业的人员为你诊断这方面的股票而挑选出最适合的T股票!【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到底好不好?

二、股票做T怎么操作

那股票做T到底怎么操作?一般操作情况下,有两种方式,正T倒T。

正T即先买后卖,这股票一直在投资者手里面持有着,当天的股票开盘之后下跌到低点的时候,作为投资者买入1000股,等股票冲高后,在高点将1000股底仓卖出,这样总共持有的股数是不变的,T+0这样的效果也就能够体现到了,而其中的差价又能够大赚一把。

而倒T即先卖后买。投资者预计到股票将大幅下跌的征兆,因此,他们选择在高位点先卖出去一些股票,投资者等股价回落后再出手买进,总量仍然可以保持不变,但是,投资者能拿到收益。

比如投资者持有该股2000股,当天早上市价为10元/股,自己相信今天一天之内或者较短时间内该股会出现调整,于是卖出手中的1500股,等股票跌到一股只需要9.5元时,这只股票差不多就已经能让他们感到满意了,再买入1500股,这就赚取了(10-9.5)×1500=750元的差价。

这时有人就问了,可以买入的低点是什么时候,可以卖出的高点又是什么时候要怎样知道呢?

这是就需要一款能判断股票趋势的买卖点捕捉神器,绝对能让你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点开下面的链接领走吧:【智能AI助攻】一键获取买卖机会

❻ 美国有哪几个股票交易市场

纽约股票交易所 (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美国证券交易所(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柜台交易市场、粉单。

1、纽约股票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上市公司总市值第一(2009年数据),IPO数量及市值第一(2009年数据),交易量第二(2008年数据)的交易所。

在2005年4月末,NYSE收购全电子证券交易所(Archipelago),成为一个盈利性机构。

有大约2,800间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15万亿美元。至2004年7月,三十间处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公司除了英特尔和微软之外都在NYSE上市。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纽约证券交易所排名第372。

2、美国证券交易所

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过去曾是全美国第二大证券交易所,坐落于纽约的华尔街附近,现为美国第三大股票交易所。

美国证券交易所大致上的营业模式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一样。但是不同的是,美国证券交易所是唯一一家能同时进行股票、期权和衍生产品交易的交易所,也是唯一一家关注于易被人忽略的中小市值公司并为其提供一系列服务来增加其关注度的交易所。

美交所通过和中小型上市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帮助其提升公司管理层和股东的价值,并保证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一个公平及有序的市场交易环境。

3、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全称为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是美国的一个电子证券交易机构,是由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所拥有与操作的。

NASDAQ是全国证券业协会行情自动传报系统的缩写,创立于1971年,迄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揭晓,纳斯达克排名第176。

(6)根科船务贸易的股票价格扩展阅读:

美国股票市场的基本特点为:

1、规模大、市场成熟、运作规范、股价稳定。经过数百年的市场规范运作,呈现出一种成熟市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股价水平与股价波动方面。

2、证券市场管理严格、规范。美国证券市场的管理为注册制,其证券业的法规管制十分严格,联邦和州立法机关颁布了各种法规来管制这一领域的经济活动。

3、美国允许外国股份公司在美国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并进行交易。在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下面设有专门负责外国发行人证券发行的“国际公司融资科”。

一般说来,外国公司的股份可以以下列3种方式在美国持有并进行交易:第一,外国公司在其本国所发行的股票;第二,外国公司向美国市场特别发行的股票;第三,美国存股证(ADR)。

4、美国有众多的交易所。其中属全国性证交所的有纽约证交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

地区性证交所有10多家,如波士顿证交所、辛辛那提证交所、中西部证交所、太平洋证交所、费城证交所、山间证交所和斯波克纳证交所等。纽约证交所是全国最大的证交所,其交易量占全部证交所交易总量的70%一80%。

5、美国发达的场外交易。美国场外交易由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管理,该协会有3000个证券交易商,500个证券经纪人和很多投资银行家。

1971年为提高场外交易的效率,美国建立了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目前是仅次于纽约证交所和日本东京证交所的世界第三个重要的证券交易系统。

6、美国的股价指数。在美国,股票价格指数很多,主要有:道·琼斯股价平均数,标准一普尔500种股价指数、美国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和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股价指数。

纳斯达克的特点是收集和发布场外交易非上市股票的证券商报价。它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目前的上市公司有5200多家。

纳斯达克又是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电子交易的股市,它在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6万多个计算机销售终端。

纳斯达克指数是反映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基期为1971年2月8日,基值为lOO。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涵盖所有新技术行业,包括软件和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零售和批发贸易等。

美国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是用于衡量在美国证交所上市的所有普通股、美国存股证和认股凭证总市价的变动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美国股票市场

❼ 美国波动大的股票

现在波动大的金融股最大。。。。。。。而且MS,JPM都属于上下频率快~幅度大的,你自己有这样的股票拉。
如果还要有银行股BK~~~~很变态的哦
最近CVS很好做,还有CNX。。。。还有我非常喜欢的POT。。。不过已经超过你的30美圆了,500,800股那个进去high啊。
股票每个阶段的特性都不一样的,所以你要是想要长久的这样股票~我么有~~~~

❽ 股市风险的探析

股市风险探析
观察中国股市风险,需要从结构上来把握,对风险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轮大跌之前,特别是当上证综指上摸4000点之后,各种恐高的声音再次响起。其中担忧风险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人有两大理由:一是股指涨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冲动,甚至有媒体把民工入市也当作股市过热的证据来调侃。这难道是判断风险的依据?股市风险固然可以从指数上看出一二,但那只是表象,在这表象后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风险,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缺损与信息操纵风险。

中国股市本轮近20%的暴跌,经过十来天的反弹整理,似乎就这么过去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现在还只是看到数百家公司股票连续跌停、市值损失上万亿元,如果我们还简单地认为,这是股票交易印花税惹的祸,或者真假“洋鬼子”忽悠出来的毛病,甚至还在暗自庆幸这是对新股民的一次很好的风险教育,而不作系统、深入、贴近实际的思考,那就有点不知教训,甚至白付学费了。从各类市场参与者在这场风波前后的表现,以及管理层与媒体的作为看,潜藏在中国股市中的内在与外在缺陷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那么这个市场的中长期风险就要比眼前的短期风险更大,更危险,也更有害了。

首先看内在风险。从结构上看,除了系统性风险外,在资本市场上最直接的风险是来自投资品自身的信息风险,也就是由投资品的信息残缺、延宕、非对称传布,或信息虚假、欺诈、操弄等造成的风险。以股票为例,股票作为投资品,其风险主要有公司治理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而所有这些风险都表现为公司信息及信息披露风险。尤其是那些与经营情况和盈利预期直接相关的信息,以违规或违法的方式在市场上做选择性传播,更是导致市场异动与投资者行为异常的直接原因。比如,近期杭萧钢构(19.59,-0.45,-2.25%)股价异动就典型地反映了这种信息非对称传播的危害。

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股权分置问题虽然在短期内在股权制度上有了重大变革,并由此引发了市场由熊转牛的突变,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行为偏好,尤其是只注重自己那部分利益的习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彻底改变。大股东无视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与公司前途,在充分享有股权分置改革以前的那些特殊股权利益之后,又得到了本次股改带来的利益变现机会,这种一次性制度红利很可能扭曲大股东的行为,造成普遍的公司治理短期化恶果,比如大股东会尽可能地把短期业绩做好,或者制造利好题材,以配合大小非高价减持等等,若是这样一种结局,那么这样的股权分置改革将是可悲的,而中国股市的中长期风险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市场层面看,相对于其他风险,市场操作风险也许是最容易被投资者所感受的。因为随着股指的涨跌,股价的波动,操作风险也跟着起伏。如果我们撇开其他因素,单就市场操作来讲,通常有三大风险会直接呈现在所有投资人面前:一是估值风险,二是资金流量与流向信息风险,三是投资者博弈风险。从实际操作尤其是短线操作看,由于市场是凭实力说话的,因此拥有资金话语权的主力机构永远是市场的主导者,而中小散户多半都是群羊效应中的尾随者,根本无法与主力抗衡,因而市场操作风险主要取决于主力机构。

比如,前两年上证综指只有1000多点,主力对当时的市场不认可,股市照样走熊。而现在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股市却已判若两人。可见对市场的估值,主要取决于主力的赢利预期。在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对股市打压越低,吸筹越多,日后赢利才越高。而市场的这种估值风险,不仅表现在大盘上,更直接地表现为主力对个股与板块的操控上。这是其一。其二,对市场操作影响更大的是有关资金流量与流向的信息也受控于主力。因为主力资金不仅会影响股价,而且能隐蔽地把握与操弄资金流量与流向。这便构成了资金信息的不对称风险。另外,再从博弈关系看,市场上尽管散户很多,但能够动用各种交易手段来影响股价的,主要还是主力。所以只有主力机构才是市场的麻烦制造者,才是市场风险的策源地。而主力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关系着市场的中短期交易风险。

除了这两种内在风险之外,还有一种比较隐晦的风险,那就是中介与资讯服务风险。这是由券商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残缺与隐晦的不公正而造成的投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对服务对象实施差别化服务。比如,对主力资金提供各种买卖便利,而对中小散户则缺乏包括理财指导与风险提示等在内的起码的市场服务;还有一种是对资讯产品实施差别化供给。比如,一些中介机构将其调研报告分不同时间和详略文本,向不同对象发布,造成信息不对称,进而为不同对象的买卖时点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服务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的影响与伤害往往更大、更直接,并由此构成了对股市的短期扰动。

股市的内在风险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但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市场参与者,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在博弈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所处的位置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市场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而由此触发的市场风险也有很大差别。从主导性看,首先是上市公司,其次是各类机构,最后才是散户。而散户由于其投资偏好千差万别,不可能形成一股影响市场的合力,因此拿散户说事,其实是一种误导。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结果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以强凌弱,用竭泽而渔的方式进行财富掠夺,最后造成市场生态整体恶化,酿成巨大风险;还有一种是共生共荣,形成有合理投资预期的市场生态。就目前而言,特别要警惕的是前一种结果,那是一种危险的游戏,需要从制度上加以制止。

除了内在风险,在观察股市风险构成时,还有两个外在因素,也会对股市造成局部系统性伤害,一个是舆论误导风险,还有一个是监管不当风险。

舆论误导风险主要是由媒体或其他机构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当而引发的市场风险。这种风险有些可能是由于不懂市场经济规律或不能公正地对待不同市场主体而造成的;有些却有可能是出于商业利益而故意操弄的。比如,将财经报道娱乐化,为吸引“眼球”,故意将极小概率事件极力放大、甚至不惜歪曲事实真相,以博取耸人听闻的效果;又如,有些传媒热衷于煽情,追“名人”、“洋人”,放“狠话”、“怪话”,操弄话语权,以谋求卖点;再如,有些证券机构及其代言人出于商业考虑,在不同时点对股市作诱导性评价,等等。

凡此种种,舆论误导风险,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占有舆论优势的利益相关方,为了一己的利益而影响舆论导向,在财经信息传播的系统、完整、对称、均衡性上有违“三公”原则,由此误导公众,并酿成人为的市场风险。其结果一是造成市场短期波动加大、效率降低,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减弱;二对投资者来说,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上升、投资判断力降低,操作失误增加。在以信息为主导的虚拟市场中,这是一种容易酿成局部性系统风险的人为隐患。

至于监管风险,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监管不到位风险,比如对影响市场的主导性力量,如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对各类机构合法合规经营的监管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市场的基础和整体质量,对券商等中介机构在对散户服务特别是风险提示方面的督导是否到位,也直接影响市场心态直至社会舆论;还有一个是监管不当风险,包括政策措施内容不当和出台时机不当的风险,也将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观察中国股市风险,需要从结构上来把握,对风险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轮大跌之前,特别是当上证综指上摸4000点之后,各种恐高的声音再次响起。其中担忧风险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人有两大理由:一是股指涨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冲动,甚至有媒体把民工入市也当作股市过热的证据来调侃。这难道是我们判断风险的依据?

更为奇怪的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居然有不少是吃过洋面包的专业人士与财经媒体,比如有媒体称,中国股民正在抢乘泰坦尼克号这艘冰海沉船,等等。这种用极具煽情色彩的语言不做量化分析的报道出自专业媒体,实在匪夷所思。

如果说股指背离基本面,涨得太快太过,有价值回归的要求、有市场调整的风险,这好理解;如果有些新股民缺乏必要的投资理财知识与风险防范意识,需要时时加以提醒和告知,这也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仅凭指数高低或股民开户多少来判断股市风险,那也太简单、太教条、太离谱了。

股市风险固然可以从指数上看出一二,但那只是表象,在这表象后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风险,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缺损与信息操纵风险。而对于股市风险信息的误导,本身又是一大可笑又可悲的人为风险。

从宏观基本面和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各项近期指标看,短期内都有喜人的业绩,也就是说短期内并没有哪些重大因素能够改变股指持续向上的牛市格局,令人担心的则是上述中长期缺陷如果得不到治理,有可能酿成市场未来风险。这是中国股市目前的基本状况。因此,唯股指是论,仅凭指数高低来评论股市风险大小,是非常粗糙的做法。

但愿本轮大跌付出的代价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一点。在对股市风险的评价中,能够拿出有充分说服力的事实与量化指标来,而不是一叶障目,或者为了别有用心的商业目的,在那里忽悠人。

❾ 正券的前身是什么

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出现在荷兰,时间是1602年。因为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刺激大量的资本投入,因而产生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备的股票流通市场,更没有独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股票买卖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综合交易所里与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纪后半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英国,在荷兰创立的股份公司在伦敦得到了飞跃发展。在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交易混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的有俄罗斯公司(1553年创建)、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建)等公司的股票。由于买卖交易活跃,所以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在市内的咖啡馆里进行买卖。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中,股票经济商正式组织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当今伦敦交易所的前身,这就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原型。1802年伦敦交易所新大厦落成开业,当时在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主要是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其经营策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当时英国战争负债有一亿英镑,为了应付债券,南海公司与英国政府协议债券重组计划,由南海公司认购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偿还。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新股票。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又涨到每股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因而价格狂飙,到7月,每股又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高达700%。在南海公司股价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然而当时这些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The Bubble 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从7月份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基础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发行与交易,股票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这期间由于产业革命取得成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厂”。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英国一边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发展纺织等行业,进而在1830-1840年代发展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加强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投资以及银行、保险等公司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场的是运河公司的股票,虽然在股票市场进行培育的进展并不大,但其后铁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国形成了投机热潮,引发了在全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的热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共有22家地方证券交易所。

进入了50年代,伦敦证券市场再次向海外投资急速倾斜。因为被称之为“商人银行”(Merchant Bank)的英国式证券商的活跃,广泛地把美国的铁道债券、印度或澳大利亚的证券等加入了交易对象,从而为确立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中有80%是海外证券。因此,伦敦与其说是因为国内产业资本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还不如说是作为海外资本的市场不断扩充而逐渐地扩大起来的。

与此成为对照的是,美国证券市场首先是为了开发运河、铁道等国内产业基础而坚实地发展起来的。提到美国最初的证券市场可能大家都会自然地联想起华尔街,其实美国最早的证券市场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当时费城不但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则是年前后荷兰殖民者们作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顿岛的南部划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来的。伴随着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华尔街也开始逐步繁荣,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们所汇集的咖啡馆也不断地增加。最初交易者们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进行买卖,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上升的热潮所支撑着的证券交易量不断地增加,还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时间,同时也出现了刊登着交易价格波动状况的报纸。

由于市场交易混乱与竞争无序,1792年,当时交易量最大的24位经纪商经过秘密协商,制定出了停止不当竞争,只在24人之间进行证券买卖交易,最低手续费为0.25%,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交易等正式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梧桐树协议”。这成为美国最早的股票市场,也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这些经纪人通过一项正式章程,并定名为“纽约证券交易会”,至此一个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基本形成。1863年,“纽约证券交易会”易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国的工业化浪潮为证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发展水陆运输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为了筹集道路、桥梁、运河等土木事业的资金,美国发行了联邦债券、州政府债券、民间事业债券、股票等,使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当时市场上最热门的股票就是伊利运河公司的股票。紧跟在运河热之后的交易热点是铁道股票热。Mohawk&Hudson铁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铁道股票,其交易从1830年就开始了。之后铁道股票的上市持续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买卖交易更加活跃。这种情形一直持续直到1837年股价暴跌,其后5年左右华尔街一直是处在一种非常低迷的状态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间,电报的发明与建设,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开采热(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对墨西哥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景气扩大,再次唤醒了美国的经济活力,证券市场也开始逐渐地活跃起来了。其所交易的证券从以铁道股票为中心,逐步扩大到了包含银行股票、保险股票、运河股票等,股票数量与交易量都明显地增加,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剧地增加了。1865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中断了的铁道建设再度开始继续,经济也开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2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股票市场走强,美国进入“飞扬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琼斯指数上升了468%。那时人们可以进行保证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证金融资购买股票,而股市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保证金交易的数量,到1929年10月初,经纪人贷款总额激增至68亿美元的顶峰,比1928年1月的38亿美元高出约80%。

1929年7月,美联储将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8月到达顶峰后疲态初露,商品批发价格出现了下降,个人收入和工业产值开始停止增长。但市场对此视而不见,终于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牛市后美国股市从9月3日的386.1点开始掉头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爆发了,单日下跌达18.5%,美国股市由此进入漫长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与股灾前相比,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20世纪前期美国最富盛名的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其后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股市欣欣向荣,继续向上,走出了数轮持续十多年的超级大牛市。期间虽然经历了1973年石油危机、1987年股市崩盘、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讯公司财务丑闻等事件等,但美国证券市场依然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投资人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带来了资金流动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规模金融资产涉足资产重组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道琼斯指数在突破万点之后继续奋发向上,至今已突破一万三千点关口。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由此开启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证券市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资金的巨大需求,国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开。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只股票———上海飞乐音响于1984年11月诞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开始上海股票的柜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区尝试对一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选择了5家企业作为股票发行上市的试点,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几家农村信用社改组而成的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由此产生了经人民银行批准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开始了深圳股票的柜台交易。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开始仿效上海和深圳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相继设立证券公司或交易部进行柜台交易,提供证券交易服务。

由于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跃。但是当时的交易很原始,极为不规范,没有交易记录,没有成交确认制度,没有过户交割机制,没有交易监控制度,没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场极为混乱,纠纷不断,于是尽快成立规范的证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国务院批复上海浦东新区开发政策,同意在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经国务院授权,人民银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沪深交易所成立后,本地发行的股票开始进场交易,这就是所谓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后国内其它地方发行的公司股票开始陆续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国内证券交易开始逐步规范化。

阅读全文

与根科船务贸易的股票价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个人可以申请几个股票账户 浏览:373
股票跨年行情好还是坏 浏览:411
白银有关上市公司股票 浏览:914
有创业板后网上新开户吗 浏览:917
股票配资主管怎么判刑 浏览:615
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票 浏览:696
2015年股票基金 浏览:81
新开户注册怎样印花税 浏览:839
华西能源股票行情 浏览:845
公司开设股票账户需要什么 浏览:218
线上股票开户 浏览:142
矛齿鲸 浏览:478
公司买卖二级股票会计分录 浏览:897
爽心悦目 浏览:691
公司股票价钱由什么决定 浏览:473
安全炒股推荐领航 浏览:57
深圳高速公路股份股票走势 浏览:897
融资融券账户有股票换证券公司 浏览:50
股票交易应该学些什么 浏览:975
中信证券股票行情查询近15天行情 浏览: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