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养猪股票有哪些龙头股
养猪股票的龙头股有:
一、牧原股份
养猪龙头股。公司拥有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生猪产业链,目前是国内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生猪育种企业。
二、温氏股份
养猪龙头股。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400个监测县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5.0%,同比下降26.7%,存栏量跌破上几轮周期的低点。
三、京基智农,股票代码是000048,发展至今已形成集低碳都市农业、公用事业、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公司。
四、罗牛山,股票代码是000735,公司是以畜禽养殖业为主的集团型企业和农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五、新希望,股票代码是000876,明确地提出在优势区域集中发展聚落化养猪业务。
六、天康生物,股票代码是002100,这是一家集兽用生物制品与动物疫病防治、现代生猪科学育种与养殖等为一体的农牧类上市公司。
养猪行业股票其他的还有:万科A、罗牛山、立华股份、绿康生化、龙大肉食、唐人神等。
【拓展资料】
当然,现在股市的大行情是普涨,但大盘股指上涨实际上不足30%,而养猪概念股普遍暴涨2倍以上,远远超过大盘的上涨速度。这个涨幅是不正常的。
投资人傻吗?投资人当然不傻,借着大盘上涨的机会推高养猪概念股至少有两个好处。
1.解困
大家还记得2018年吗?行业内多家上市公司因资金链问题被迫出让股权甚至痛失控股权。出让股权的包括大北农、唐人神、天邦、金新农等。雏鹰农牧更是面临破产威胁,股价只有1块多,成为垃圾股。2018年,丧失控股权的有大北农和金新农的大股东。
其实,养猪行业龙头股牧原也曾面临着股权高质押率的风险。可以不客气的说,如果不是因券商努力护盘没有揭露非瘟疫情的内幕,很多养猪概念股早已崩盘。
不过,当时在大盘没有启动上涨行情的基本面下,散户对非瘟疫情谈非色变,根本不具备炒高养猪概念股的基础条件。现在,大盘启动,券商自然闻风而动。
2.解套
可以说,现在券商比我们更了解非瘟疫情的真实情况。事实上,鲁南、苏北、豫北的疫情,正是早期券商调研后披露出来的。那时候,券商的心态是通过披露、呼吁来解决非瘟防控的问题,是为了降低风险,防止养猪概念股崩盘。一旦崩盘,券商损失将会惨重。
Ⅱ 2015年11月2日,换股合并实现整体上市的温氏股份(.SZ),股价出现暴涨,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元。
2015年11月2日,换股合并实现整体上市的 温氏股份 (300498.SZ),股价出现暴涨,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创业板巨无霸,万千股民追捧的对象。
让外界颇为困惑的是,一家主营禽肉产品的温氏股份,何以能够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市值,围绕其发展轨迹,一直为外界所关注。3月6日,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温氏股份董事长温鹏程在北京首都大酒店,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7户农民集资8000元起步,经过30余载的发展,到如今成为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跨地区的现代农牧企业集团,温氏股份一路走来,稳扎稳打。目前,温氏股份已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170多家一体化公司,现有合作家庭农场5.3万户、员工4万余人。
作为一名老代表,今年是54岁的温鹏程第19次参加全国两会。面对外界关心的温氏股份“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温氏家族化等问题,温鹏程毫不讳言,向时代周报记者娓娓道来。
神话背后 依赖“温氏模式”
中国是世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温氏股份定位于畜禽养殖为主业,恰逢其时。温氏股份的主营业务为肉猪、肉鸡等禽类产品,近几年其规模远超同行。
据温氏股份官网披露,2014年温氏集团上市肉猪1218万头、肉鸡6.97亿只、肉鸭1699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而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温氏股份的经营业绩再次迈上新台阶。
最新的业绩快报显示,2015年温氏股份实现营收达482.34亿元,同比增长24.56%;营业利润为67.17亿元,同比增长132.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76亿元,同比增长126.16%。
在业内人士看来,温氏股份的发展得益升弊誉于其独有的“温氏模式”—以紧密型“公司+农户(家庭农场)”为核心、适度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
长江证券 分析师认为,温氏股份通过其“轻资产、全产业链、全员持股”的温氏模式解决了养殖业大规模化而因技术跟不上导致的高成本难题,成本优势显著。另外,温氏股份较高的生产效率及成本控制优势,能够保证合作农户利润持续增长,吸引更多农户加入温氏体系,实现规模的持续扩张。
温鹏程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畜牧业巨大的成本是饲料,大概占到总成本的70%。目前国家正在提倡“去库存”的发展思路,近年来玉米和粮食的库存完全跳出了正常年份的库存。温鹏程认为,在“去库存”的过程中,会让这些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这可以让我们的畜牧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目前,温氏股份将产业触角伸至湖北、安徽和江苏等地,在发展过程中,温氏股份“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起了环保争议。对于国家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温鹏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公司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并在5年前就已提出了环保问题解决方案,即环保“三同时”制度,另外这几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资金达到10亿-20亿元,“去年我们投入了2.7亿元的环保资金,新投产的项目,(环保)标准较高,达到了循环利用的标准。”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50多分钟的专访时间里,温鹏程多次谈到环保话题,“我们三年前就明确了环保管理,是生产环节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的环保压力不大”。
迈入2016年,温氏股份发展势头迅猛。3月7日,温氏股份披露了今年2月公司商品肉猪销售情况,2月销售商品肉猪109.81万头,收入22.15亿元,销售均价17.91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31.74%、-27.66%、4.01%,对此温氏股份解释称,“受春节假期影响,公司商品肉猪出栏量减少;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商品肉猪出栏量增长及销售价格上涨。”
近来,温氏股份再次将产业板块向全国布局。2月3日,该公司卜隐披露了一项定增预案,“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以每年合计新增肉猪产能 182 万头为目标,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 11.6亿元,用于建立 4个肉猪养殖一体化建设项目。
启吵段动组织架构变革
温氏股份内部家族分散,共计有13个家族,其中以温鹏程家族和严居然家族影响最甚。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温氏股份的股本结构较为分散,无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单一股东,各股东的持股数及持股比例均较小。
截至目前,温氏家族成员中,包括温鹏程在内的11人在温氏股份持股,合计持有公司6.07亿股股票,持股比例为16.74%,为温氏股份实际控制人。在董事会层面,温氏股份共计有8名握有“实权”的非独立董事,其中温鹏程在公司担任董事长,温氏家族成员在非独立董事中拥有4名席位,占到1/2,对于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形成决议,有重大影响。
另外,严氏家族在温氏股份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温氏股份总裁、技术总监严居然,以及严居能两兄弟,均在董事会担任董事,两人合计持有1.77亿股,持股比例达4.88%。
温鹏程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对于公司家族化倾向这一话题毫不讳言,“温氏从成立那一天起,我们就是一个带有家族烙印的公众公司。” 温鹏程表示,正是因为如此,早期的温氏集团才被拒于资本市场之外,“但我们完全是以公众公司的方式管理,所以管理团队的成长和民主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温鹏程进一步指出,虽然温氏带有家族烙印,但是管理团队的作用、决策的程序是非常科学、合理,而且高效的。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从去年11月份整体上市成为创业板“第一股”后,温氏股份经过资本市场震荡,依旧稳坐“一哥”宝座。截至3月10日收盘,温氏股份报收47.87元/股,总市值达到1735.41亿元,超过绿地控股(600606.SH,总市值1555.09亿元)和光大银行(601818.SH,总市值1699.12亿元),在沪深股市2823家上市公司中, 平安银行 的总市值目前不到1500亿元,温氏股份总市值排名第25位,可谓深市的新“巨无霸”
在整体上市后,上述13个家族和个人身家已过亿,温氏创始人提出的共同分享财富观念变成现实。今年以来,温氏股份继续加大对股东的财富共享。根据2015年度的经营情况,温氏股份发布了《2015年度利润分配预案预披露》公告,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不少于5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不少于18.13亿元,同时以资本公积向股东每10股转增不少于2股,合计转增股本不少于7.25亿股。
不仅如此,温氏股份还启动了员工持股计划。2月3日,温氏股份披露称,该计划的资金总额不超过11.6亿元,参与对象包括本公司董监高管理人员,以及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子公司员工,总人数达19097人。
温鹏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为了上市后更好地发展,温氏股份直接启动了关于组织架构变革的工作,已聘请了有关的第三方咨询公司,指导此次变革。
“我们很快会以原来的母公司来带动分公司发展,到下个阶段,组织变革(实施)以后,可能会让企业的管理更专业化,具体从业务队伍专业化、年轻化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Ⅲ 亚洲第一养殖户,年入500亿培养48个亿万富翁,保洁阿姨身价千万
在去年的1月9日,胡润研究院对外公开了一份榜单:《2019年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这份榜单以市值为指标对中国当下所有民营企业进行了排名。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榜单之上,赫然出现了一个让人十分陌生的名字—— 温氏食品集团。
鲜少有人知道这个温氏集团是做什么的,从事哪些业务,但在此次榜单上,温氏集团“异军突起”,以市值1900亿元高巨榜单第26位。
虽然此次上榜,但受股市涨跌影响,没过多久就又反弹了回去。
但这也让人不禁好奇,温氏集团“何德何能”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在这家企业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故事?
温氏集团的主营业务,说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高大上”—— 那就是养猪 。
在我们如今的文化观念上,养猪这个行业谈不上多么光彩,更算不上是什么暴利,但为何温氏集团能够做到如此庞大的规模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我们能从温氏集团的诞生历程找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广东省云浮市的一个名叫温北英的鸡农在当地开设了一家养鸡场,但由于经验不足,这家养鸡场没过多久便陷入了资金危机之中。
当时的温北英十分气馁,甚至一度动了关闭养鸡场的打算。
然而恰在此时,另一位农户找了上来,向温北英提出购买一些鸡苗自己在家养殖,当时的温北英已经不打算再继续在生意场上“挣扎”了,见到有人帮自己“回血”,十分高兴。
索性直接赊给了这位农户一批鸡苗同时还附宽冲旅带饲料,药品,以及相关技术,临走之慎凳前,他还交代农户,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向他请教。
在他的帮助之下,这位农户的鸡苗很快便出栏了,温北英还主动帮他联系了买家,这一来二去,两人都赚了一笔小钱。
事实上,直到此时他仍然没有发现这其中的商机,可是当农户赚钱的消息传回村庄以后,村子里却炸开了锅。
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温北英想要跟他一起做生意,温北英手上的鸡苗,很快就被抢购一空,那满足村民的需要,他甚至还专门进了一批货……
直到这时,温北英才恍然大悟,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求的生意之路嘛?
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之下,“公司农户”的养殖商业模式被 探索 了出来。
温北英联合了七位农户,集资判孝八千元,共同创办了雷竹畜牧联营公司,这便是温氏集团的前身。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公司很快迎来了壮大,逐渐成长为当地颇有名望的企业。
温氏集团的领导层深切地知道,如果没有无数农户的支持,公司是无论如何也运行不下去的,前任董事长温鹏程曾经公开表示,公司在创办理念,始终都是“共享”,让更多人吃到蛋糕,让员工们能够在公司的发展中分享到红利。
为此,在公司成立以后,温氏集团采用了员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温氏集团的持股人数目前已经高达七千多人。
这一举措虽然使得公司的所有者利益减少,但是却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员工与股东的利益统一,使得温氏集团在决策和具体实施上,都处于内部团结一致的状态。而这也就是温氏集团成功的秘籍。
去年,温氏集团养殖业收入就已经高达700亿人民币,其市值更是超过万科,成为了中国养殖业上的一个神话。
在温氏集团内,持股员工占了很大的比例。温氏集团内曾经有一个负责打扫卫生的保洁阿姨,单单是在这位保洁阿姨的手上,就有超过上千万的集团股票!
在温氏集团的所有员工和股东之中一共诞生了48个亿万富翁。
更有无数普通农户因此而受益,这种“还利于民”的精神,放眼全世界,也很难找出第二个。
但与一般民营企业不同的是,温氏集团及其重视创新和业务扩展。
养鸡项目稳定以后,集团内部召开会议,认为养鸡已经达到了自身上限,即使再怎么加大投入,也没有多少回报。
最终经过一系列调研与讨论,集团决定向养猪业进行扩展。立马着手张罗起了这件事,从选购猪苗到销售渠道,公司全部解决,农户们只需要把猪养大就可以了。
最终,公司按照约定价向农民进行回购,还会在在托管费上予以额外补偿。
温北英发明的这套商业模式在当时可谓是十分新颖,从好的一面上来看,它集合了采购,配送,能够节约一定成本,也能规避农民所承担的风险。
但是从坏的一面上来看,集团所面临的风险则会大大增加,毕竟市场变化无常,谁也不敢保证从签订合约到猪出栏期间,市场上猪肉价格会不会产生波动。
不少人都劝温北英谨慎行事,但温北英却断然拒绝,他表示,集团就是为农民所服务的,所有利润都要与农户进行分成,所有风险,都要由集团自己来承担。
2004年的时候,我国爆发了严重的禽流感,温氏集团合作的养鸡户们,几乎全部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当年温氏集团就拿出44亿利润中的36亿作为补偿,安抚农户们。
2013年,禽流感再次爆发,如瘟疫的影响,市场信心大大降低,温氏集团收上来的活鸡堆积如山,没有一个人敢买,可在此时集团仍向农民们保证每只鸡都至少有一元钱的收益。
在这样近乎赔钱的借用模式之下,温室集团名声大噪,短短几年,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成为亚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五的养殖企业。
从一个地方性的小厂成长为一方巨头,温氏集团彻底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这种经营模式的优势直接体现在它的抗压能力上,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中国养猪业受到极大的波及,几乎所有人都损失惨重。
中国“养猪业第一股”牧原集团在当年亏损了一个多亿,雏鹰农牧也亏损了五个多亿,唯独温氏集团在风暴中稳步前行,甚至在当年还赚了几十亿。俨然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强大的养殖业集团。
为何温氏集团能屡屡抗住疫情的冲击?这主要得益于其经营者的前瞻性。
温氏集团及其注重 科技 对于养殖业的加持作用,早在1991年,温室集团就已经开始搞起了信息化管理,当年的温氏集团,只有90万元资产,可那一年,他们足足投资了17万元,为公司配备电脑,以此用来记录所有的苗种资料和饲料数据。
在1991年做出如此布局,是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那一年世界上才有了第一个“www”网站,电脑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还只是一个科幻概念,日后为人所熟知的腾讯,阿里集团,直到七八年以后才纷纷涌现。
温氏集团紧抓“互联网”这一时代机遇,开发出了一套方便农户的管理方式,他们曾经投入重金,开发了“中央控制箱” ,负责养殖动物的喂养和清理护栏工作。
同时还设置有自动报警系统,如果动物存在异常情况,或是护栏,水质资料出现问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接到消息,其实对此做出应对。
发展到了今天,温氏集团合作的农户,只需要打开手机,便能了解养殖场内动物的温度,湿度情况,一个人便可以轻松管理上千头猪,每头猪的人工成本已经不足50元。
为企业和个人都赢得了极大的竞争力,这便是温氏集团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温氏集团每年都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与各大高校合作,寻求更为高效的养殖业技术手段,早在1992年,温北英就拿出一部分股份,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紧行合作,研发更具营养的新型饲料。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如今温氏集团已经彻底实现了饲料自给,其集团内自制的饲料不但效果更好,营养更高,甚至比市场上的其他饲料还要便宜。
养殖行业内都有一个通用指标叫“料肉比”,也就是说,多少斤饲料能够产出一斤肉。
目前世界养猪行业平均水平是2.8,2.8斤饲料换来一斤猪肉,如果用料高于2.8,那么所属企业在市场上就很难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如果用量少于这个数字的话,那么企业将可以获得比同行更多的利润。
那么温氏集团的料肉比是多少呢?答案是2.3 。也就是说,单单是在饲料方面,温氏集团就能比同行少18%的开支。得益于此,温氏集团也被人们称之为养殖业中的“华为”。
如今温氏集团每年活猪出栏数已经高达2000万头,占全国市场的4%,堪称中国养殖业的龙头企业。
一直以来,有关温氏集团养猪骗国家补贴的消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很广,这种看法不能完全说是空穴来风,根据今年最新的养猪补贴政策上来看,每头猪国家可以补贴两百元左右。
如果温氏集团的两千万头猪全部拿到相关补贴的话,那么他们可以拿到四十亿元左右,在考虑到温氏集团每年肉猪总利润只有七十亿元,这样的数字可以说是很夸张的了。
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不简单。养猪是一项辛苦活,2020年温氏集团在肉猪方面的总营收为五百亿元,利润率只有14%。
刨去这四十亿补贴不谈,那么利润率就只有百分之六,几乎已经等同于普通理财产品了。
如果没有国家相关补贴的话,那么势必会导致更多资本流出养殖业,转向其他领域,进而使得整个中国养殖业很难 健康 发展下去,中国人想要吃肉,只能花更多的钱从国外进口肉类。因此,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是有必要也有利于民生的。
对于温氏集团而言,四十亿的补贴只占其猪肉营收得不到十分之一,根据2020年,温氏集团财报显示,当年集团的总营收为749亿元,国家肉猪方面的补贴只其总营业额的百分之五左右。
这个数字不算少,但要是说温氏集团是靠着骗国家补贴做大做强的,显然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做出这样一个市值上千亿的企业,单单靠国家补贴是完全不可能的。
温氏集团固然受到了国家的关照,但是更多的原因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努力和创新,这点值得我们肯定。
温氏集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多年以来,一直立足于实业,从宏观上来看,这样的企业对于经济稳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去年世界总产值为80万亿美元,而股市上的证券股票总额却超过3000万亿美元。
一个互联网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便可以做到市值上千亿,而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实体企业则面临着更多的风险,经常在所在领域默默耕耘数十年人就默默无闻的,大有人在。
这背后的现实值得我们反思,也值得我们警惕,这些实体企业的强盛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硬实力,说温氏集团是“ 养殖业的华为” ,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温氏集团最早是由七家农户共同组织成立的,通过合作共赢的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做大做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不单单是一家企业,更是一种经营模式的象征。
他证明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在不依赖或是只拥有极少资本加持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这些处境艰难的民营企业多一些宽容。
参考资料
[1]猪、鸡业务双增长,温氏股份2019年净利润增长2.5倍.新京报
[2] 温氏股份拟8.1亿元控股新大牧业,实现河南市场零突破.新京报
Ⅳ 创业板十大权重股
创业板的前十大权重股中,除了猪肉股温氏股份、锂电池股宁德时代、互联网金融股东方财富之外,其余七个成份股都是医药股,再具体点就是生物医药与医疗服务。
例如,迈瑞医疗、爱尔眼科、乐普医疗属于医疗服务,沃森生物、智飞生物、泰格医药、康泰生物属于生物医药。
【拓展资料】
权重股(weighted stock)就是总股本巨大的上市公司股票,它的股票总数占股票市场股票总数的比重很大,权重就很大,权重股的涨跌对股票指数的影响很大。
基本定义:
权重只在计算股指时有意义,股指是用加权法计算的,谁的股价乘总股本最大谁占的权重就最大 ,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总市值位列前两位,其涨跌对指数影响较大,小市值公司一个涨停也许对指数只带来0.01点的影响,工商银行涨停,指数上涨60点。这就是权重股。
分析:
在资本市场规模较小的时候,一般而言在指数反弹或大幅度上涨到一高位区后,权重股拉抬股指后往往是顶部出现,而众多个股在权重股拉抬过程中实现战略减仓或出货;反观股市行情,由于A股市场规模的大比例提升,其权重股推升股指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
指标权重股在高位区的拉抬有何影响,从中国A股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说明市场投资理念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前些年表现疲弱的大盘股正在为市场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所接受,这些品种的拉抬更大层面反映的是机构投资者队伍的扩大、市场阶段内资金充足的体现,也应清醒的看到,由于权重股在市场中对指数绝对影响,其价格的连续上涨同样会带来较大的价值偏离,比如表现强劲的工行,从公司发展层面来看,其未来发展更多的体现为稳步发展型,跨越式发展的概率非常之低,而A股价格高于同期H股价格30%左右,这也说明A股市场中的工行起码在阶段内有高估之嫌,也有为其它机构年终拉抬或股指期货建仓品种的可能,因此其短期之内特别是从年度经营业绩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工行与中行经营业绩难以出现过大的业绩提升,那么这种拉抬一旦超越或偏离阶段内投资价值,其回落风险就随时可能产生,因此权重股的拉抬应分阶段、股价对照、经营业绩等多重因素进行考量。
Ⅳ 88种股市陷阱,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近期股市波动较大,
有些人又损失惨重,
其实很多都源于观念上的错误,
我们找来一本书,
88种股市陷阱,
逐个了解一下,
大家在股市上都容易犯的错误,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股市陷阱1: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作者上来就说,
恐惧感是股市的大敌,
大家感觉天会塌下来一样,
1982年的夏天,
当时美国经济衰退,
失业率节节攀升,
全球金融体系濒临崩溃,
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在,
发表着耸人听闻的言论,
说什么经济大萧条即将到来,
让大家做好过一段苦日子的准备,
但现在回顾 历史 ,
1982年恰恰是美国股市,
开启一波大牛市的起点,
一口气涨了近20年,
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才停止。
恐惧是股市投资的大敌,
约翰刚买了一个医药股,
紧接着就有坏消息传来,
说是机构在大量卖出这只股票,
股价很快从35跌到了29,
眼看自己的账户在亏损,
约翰血压不断升高,
吃不好睡不香。
他每天都在盘算,
自己赔掉了多少钱,
一会想他的 旅游 费用没了,
一会他的新车又泡汤了等等,
这些钱又相当于他多少天又都白干了。
于是越想越害怕,
最后约翰就卖掉了这只股票,
美其名曰及时止损,
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
股价忽忽悠悠又涨起来了,
约翰相当不解,
为什么我一买它就跌,
我一卖它就涨,
诺大的一个股市,
就是为了要跟我这点钱过不去吗,
我人品没问题呀,
也没做亏心事,
夜里听见敲门都不怕,
但为什么一炒股会亏损呢?
其实你的恐惧不完全,
来自于金钱的损失,
还有害怕失败,
害怕被人嘲笑等等,
所以当你各种恐惧交织在一起的时候,
你就剩下头脑发热,胡思乱想,
脑子基本上不能正常工作了,
满脑子都是如何逃生,
见下跌就杀,
见上涨就追,
这是股市的大敌。
如何跳出这个陷阱呢?
我们要先想明白,
股市是未来的反应,
是预期的反应,
它是经济的领先指标,
一般领先经济半年左右,
也就是说股市波动在先,
而事件发生在后,
当一个利空出来,
其实他的悲观情况,
已经反映在了价格上,
但是此时人们往往过过度悲观。
在投资之前,
要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
一旦把最坏的情况都考虑到了,
往往就是底部了。
比如这一轮的温氏股份,
养猪养鸡的,
是典型的的周期股,
按照周期来算,
猪肉价格在2018年3-5月,
猪周期应该反弹了,
但是猪肉价格就是没涨,
不过它也没继续往下跌,
这基本上就是一个最差的情况了,
猪肉比青菜都便宜,
养猪公司的业绩都在大幅下滑,
最悲观的情况基本也就这样了,
随便让它差,
还能差到哪里去?
利空出尽是利好,
未来有任何消息,
都会被解读为好消息。
当大家都非常悲观的时候,
反而它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同理,当大家都觉得它很好,
它本身确实也非常好,
但往往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
因为大家预期太高了,
所以股价永远是在跟预期赛跑,
而不是跟现实比赛。
当大家都非常乐观的时候,
一定是它涨的最好的时候,
这时候我们通常都要悲观一点,
也就是该到该离场的时候了,
全球投资之父,
邓普顿爵士听到企业老板说,
我们的业绩非常好,好到不能再好了,
于是他立马清空了这只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