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鸿生的创业历程
1918年刘鸿生、刘吉生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华工业厂,其前身为华英花边厂。
1919年(民国8年),由刘鸿生捐赠23.25万银元,朱葆三、王启宇、刘宝余等103名绅商襄助万余银元,基督教会赞助2.88万银元,在镇鳌山下创办定海公学(今舟山中学前身)。
1920年1月由刘鸿生、杜家坤等7人合资,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命名为华商鸿生火柴有限公司。
1920年刘鸿生与赵文焕、义泰兴、泰记、郁燮钊、顾松寿等旅苏煤商合作建立苏州同和义号煤炭行,行址设北壕。
1920年(民国九年)与朱葆三等人合创中华煤气公司、中华码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等,任董事长、总经理等职。
1921年,发起成立上海煤业银行。
1924年(民国十三年)收购燮昌火柴公司苏州分厂。
1924年6月由开滦矿务局与刘鸿生及义泰兴煤号合作设立开滦售品处。
1926年由刘鸿生、张嘉甫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华煤球股份有限公司,初始资本10万元,厂址浦东董家渡义泰兴煤栈。
1926年(民国15年),刘鸿生捐资1.74万元创办私立鸿贞女子中学(定海女子初级中学,后并入定海中学)。
1927年由刘鸿生、刘吉生与王荣先在江阴合股开设江阴生泰恒煤号。
1929年(民国十八年),集资创办章华毛纺织厂,任总经理,并组织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任主席,同时任中国国货银行监察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民族企业为谋求应变之道,刘鸿生等发起成立全国性工业联合机构,定名“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公推刘鸿生为主席。该会在山东、青岛、常州、苏州等处设有分会,并向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取得推派代表出席每年一次的国际劳工大会资格。
1930年合并燮昌、鸿生、中华三家火柴公司组设大中华火柴公司,任总经理,并在浦东、苏州、镇江、九江、汉口、杭州设7个火柴厂和1个梗片制造厂。时称“火柴大王”。同年与人合办上海华丰搪瓷厂、大华保险公司。民国二十年创设中国企业银行,任董事长,并任国民政府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
1931年任招商局轮船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旋辞职自办舟山轮船公司。
1931年11月由刘鸿生、张公权、胡孟嘉等发起组织中国企业银行,额定股本国币200万元,实收100万元,设总行于上海,行址四川路33号。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任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创设华东煤矿公司、中华工业公司,投资上海五丰、志裕、义昌、成丰等钱庄。并出任宁波旅沪同乡会理事、副会长,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内地,在重庆、贵阳、桂林、巴县、东山等地设中华火柴厂、建国水泥公司、嘉华水泥公司、永安电池厂、中国毛纺织厂;在兰州设西北洗毛厂、西北纺织厂;在贵阳设氯酸钾厂;在昆明和越南海防设磷厂;在广西设化工厂。
1938年秋由刘鸿生筹备创建中国毛纺织厂渝厂,厂址设重庆李家沱。
1939年前后,刘鸿生为解决火柴原料供应问题,联合四川、贵州火柴同业30个厂家成立中国火柴原料厂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2月,刘鸿生以大中华火柴厂旗下九江裕生火柴厂内迁原料80余吨与重庆华业火柴厂合资重组华业和记火柴公司。
1943年5月由刘鸿生与陕西地方官僚合作开办西北毛纺织厂。
2. 各历史时期商人如何自称,如何称呼买家
叫商贾。
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 ,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历史沿革:
商朝时期,已有专门做买卖赚钱的群体。
周朝灭商后政府允许商朝遗民继续做买卖,并称之为商人,当时商人受严密监视。其后商人地位一度有提高,但商鞅变法时期,秦国严厉打击商业,借此提高农业的地位,后来历代封建王朝沿用重农轻商的政策。
唐朝时期,由于国家开放,商人地位再度提高。其后商人地位再次受打压,并形成“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名,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令商人地位严重受打击。中华民国时期,政府鼓励工商,商人地位大幅提升,更成为爱国救亡的主力军,至今商人已属于社会较上层的人物。
(2)民国时期大中华火柴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贾,个个都是富可敌国,马云根本不算啥!
1、富甲陶朱——范蠡。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2、营国巨商——吕不韦。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就谋略而言,吕不韦不仅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得全,算得广,他共分了四个步骤来进行谋划:
其一,当他看到公子异人时就觉得奇货可居,是一个能够赢得整个未来的上佳投资项目,于是他说服异人听他指挥。
其二,这个“奇货”要想推销出去、这份投资由风险转化为巨大利润,还是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和费力的工作。他不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计到华阳夫人及其弟弟的潜在的、迫切的需要,使华阳夫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异人奔走,使秦国开始向赵国要人。
其三,他又游说赵王,以长远的利益说动赵王送归异人。
其四,人接回后,为更上一层楼,他在异人身上下了点工夫,使秦王最终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在两国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进,他真是一个一流的策划家、设计家。
完成他的这次交易,实际上是个大工程。要调动事主、接人的秦国、放人的赵国、认儿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等,庞大而复杂,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细致不可。
3、官商大鳄——桑弘羊。
在中国历史上,桑弘羊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历史人物。作为著名的理财家,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秉持工商富国思想,极力主张和践行工商官营,主持或参与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制度,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他对政府管理和军事外交亦作出过较大贡献。
根据《汉书·食货志》,盐铁官营等政策在西汉后期基本沿袭未变,只是在汉元帝时一度废除。桑弘羊尽管被杀,他的财政措施依然被继续推行。到了成哀时期,随着官营垄断政策的控制逐渐松弛,对桑弘羊及其理财措施的评价越来越趋于完全否定。
桑弘羊之所以受到许多谴责,除了“榷利”政策的影响,还在于他的理财措施极大损害了贵族官僚和商贾的利益。他许多政策不仅在西汉中期垄断了工商业经营,堵塞了许多人的财路,由于他为后世树立了“言利”的榜样,其理财措施也被历代王朝纷纷效仿,因而招致后人责难就不足为怪了。
4、实业巨子——张骞。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5、商界巨擘——盛宣怀。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死后归葬江阴。
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
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
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
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
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
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
第一个勘矿公司;
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6、第一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
7、火柴大王——刘鸿生。
刘鸿生(1888—1956),中国近代实业家。祖籍浙江定海。1888年农历三月初五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清末为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刘鸿生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被称为“煤炭大王”。
此后,刘鸿生将其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1920年起陆续创办上海水泥厂、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等企业,还投资码头、搪瓷、航运、金融及保险等业。到1931年投资额已达740余万元,被称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
抗日战争时期,刘鸿生在香港、重庆和兰州投资创办中国火柴原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毛纺织公司、西北毛纺公司等,一度任重庆国民政府火柴专卖公司(后改火柴烟草专卖局)总经理。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轮船招商局理事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鸿生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
8、家族首富——孔祥熙。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号子渊,山西省太谷县人,祖籍山东曲阜,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75世孙。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一名银行家及富商。
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孔祥熙与宋子文、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
9、地产大王——徐润。
早在宝顺洋行上堂帮账时,徐润就自己经营茶叶等生意。他与人合作开过一家“绍祥”商号,从内地收购茶叶、生丝等,转卖给上海各洋行,这既为宝顺洋行提供了合适的货源,又为自己赚取了差价。
1868年,徐润脱离宝顺洋行后,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随后又在湖南、湖北产茶区增设了多处茶栈,并选用一批得力商友管理,从而形成一个茶业网络。
由此,他可以清楚地了解各茶区的收成,掌握多条供货渠道,并针对英、美、俄等国消费者的不同喜好,源源不断地向各国洋行提供合适的出口货源,而且根据行情随时调整茶价,谋取高额利润。徐润和唐廷枢等人一起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对上海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茶叶贸易进行控制。
茶叶是当时中国的四大出口产品之一。1868年至1888年正是近代中国茶叶输出最兴旺的20年,其中1886年输出量达268万担,创茶叶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
这个纪录直到整整100年后的1986年才被突破。当时上海的茶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3以上,而宝源祥茶栈又是上海最大的经营出口茶叶的茶栈。因此,有人将徐润誉为“近代中国的茶王”。
10、双栖勇士——章乃器.
章乃器(1897-1977),汉族,浙江青田人,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和收藏家,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爱国民主先驱。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资信业第一人。
曾任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创办《新评论》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任安徽省政府委员、财政厅厅长等职。1945年底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中央常务委员。
1949年9月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部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章乃器将收藏的1192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名留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内的“景仁榜”.
3. 火柴大王刘鸿生的子女后来怎么样了
刘鸿生曾说:“我一生有两个得意的投资,一个是工矿企业,一个是子女教育。”
刘鸿生有10个儿子3个女儿,他对子女的教育安排无一例外都是去国外留学。4个儿子留美,4个儿子留英,2个儿子留日,3个女儿分别留学美、英、日。当时送一个留学生再培养成才,几乎相当于兴办一个中型企业的资金。刘鸿生对此在所不惜,在这位上海大亨的考虑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来不管哪一国的势力来统治,我总有我的子女出来应付局面。我将不惜工本让你们学成世界上最有用的学问,回国以后,可以分别负责经营我的企业。”
刘鸿生根据子女们各自所长,安排儿子们学经济、法律、银行、管理、工程、会计、机械等专业,而女儿们则学家政、营养等专业。子女回国以后,刘鸿生把他们都放在底层小职员位置上加以锻炼,这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科学的专业知识指导。
10个儿子被刘鸿生安插在刘氏企业不同行业的公司里面。长子刘念仁进入大中华火柴公司,老四刘念智进入中华码头公司,老八进入章华毛纺织厂。不久,刘念仁成为刘氏企业中仅有的可以代替刘鸿生签字付款的人。
抗战时期,刘鸿生的第八个儿子刘念信从美国回到重庆,派在毛纺织厂当技术员。有一次同厂长发生了争执。刘鸿生知道后,立即责备念信说:“你在厂里必须遵守厂里的制度,必须尊重厂长的意见,我不许可你在厂里摆小老板架子。”
刘鸿生子女们也都理解父亲的苦心,认真地从基层做起,熟悉情况,积累经验,体察艰苦,锻炼自立能力。后来的历史证明,刘鸿生的13个子女无一骄奢、庸碌,便是刘鸿生不惜工本苦心教育的成果。
次子刘念义1931年赴英国伦敦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回国后,被父亲安排到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任查账员。在基层锻炼三年后,他才被委以重任,当上了大中华火柴公司总经理。同时,先后兼任上海永丰房地产公司董事、永业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上海炽昌兴牛皮胶公司总经理、青岛火柴公司总经理和香港大中华火柴公司总经理。
上海解放后,刘念义被推选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常务委员,并去香港陪伴刘鸿生返回祖国,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此后,在认购公债、抗美援朝中起带头作用。1951年任上海市火柴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同年起任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1952年、1953年参加第二、三届赴朝慰问团。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3次申请将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合营后1956年8月,被任命为上海火柴公司经理,同年11月,任上海市火柴塑料工业公司经理。1959年11月,增选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三届副主任委员,后连任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1965年10月任上海市日用化学工业公司经理兼华光火柴厂经理。
四子刘念智在英国留学7年,1936年回国后,刘鸿生安排他到中华码头公司当一名普通的会计员,并且一再叮嘱不得特殊对待。他告诉儿子“向码头上一切人学习,只有学会真本领,才能担当大事情”。在万里迁厂的路途中,刘念智劳苦功高。建国后,刘念智历任上海章华毛纺织厂经理、上海市毛麻工业公司副经理、全国工商联第五、六届副主席、上海市第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实业公司董事长等职。
时过境迁,刘鸿生的后代散居海内外。在刘氏后辈中,身在美国的嫡孙刘作伟成为了有名的“毛巾大王”。
刘作伟是中美刚建交后第一批中国大陆留学生。他在美国读完航空学本科后,由于没有绿卡,加之航空业属于敏感专业,找对口的工作自然成为一种奢望。后来,他和妻子用一条小小的毛巾打开了事业的突破口。
刘作伟夫妇的第一笔订单是为一家犹太人公司赢得了一桩从中国进口毛巾的生意。此后不久,刘作伟夫妇和人合伙买下这家犹太老板的公司。从此毛巾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刘作伟的美国客户既有像沃尔玛、Target这样的大连锁商场、Ross这样的折扣店,也有进口商、大型百货公司。
因为有位号称“火柴大王”的著名企业家祖父刘鸿生,刘作伟也被冠上了“毛巾大王”的美称。刘作伟说:“自己没从爷爷那里分得一分钱,但做生意的天分肯定是遗传自爷爷。”
和祖父一样,刘作伟在许多生意环节上永远是事必躬亲。比如去工厂查看面料,和美国的买家见面,做产品演示。“每个环节上都不能出错,记住你只有一次机会,失去了也许就没有了。”刘作伟说。
时隔半个多世纪,曾经的上海大亨与今日的毛巾大王,同样的企业意识和经营头脑,在祖孙俩之间实现了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美妙传承。
4. 火柴的火柴历史
中国南北朝(420~589)时期,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最原始的火柴。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中的《发烛》条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发烛就是原始的火柴。
《资治通鉴》中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
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说:“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这是说当时民间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种涂上硫磺的杉木条引火,这也说明了原始的火柴,应该是在《清异录》成书年代之前就已经发明,也就是公元950年前。据一则重要史料记载:“汉淮南王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刘安始也。”这里的法烛就是后来说的发烛,都是火柴的前身。按照高承的记述,我们可得知,原始的火柴是在公元2世纪,由早期的炼丹家所发明的。我们也知道硫磺是炼丹家的主要药物,所以他们发明原始火柴更加合理。
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那是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纸张薄的小片,用硫磺涂满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发烛”、“粹儿”,这已经是早期的火柴了,但人们没有注意和重视。
在欧洲,火柴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当时一些小贩,将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这种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并不起火,而是可以用来引火。人们用铁块撞击火石,让溅出的火星落在这些木柴上,就能获得火种。到了中世纪时期,欧洲人又用芦苇取代了木柴,成为引火的材料。
1669年,德国人H.布兰德提炼出了黄磷。人们利用黄磷极易氧化发火这一特性,在小木棒一端沾上硫磺,然后再沾黄磷而发光。1805年,法国人钱斯尔将氯酸钾和糖用树胶粘在小木棒上,浸沾硫酸而发火。这些都是现代火柴的雏形。
1826年,英国人J.沃克把氯酸钾和三硫化锑用树胶粘在小木棒端部作药头,装在盒内,盒侧面粘有砂纸。手持小木棒将药头在砂纸上用力擦划,能发火燃烧。这是最早具有实用价值的火柴。
1831年,法国人C.索里亚以黄磷代替三硫化锑掺入药头中,制成黄磷火柴。这种火柴使用方便,但发火太灵敏,容易引起火灾,而且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因黄磷有剧毒,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1845年,奥地利人A.施勒特尔研制出赤磷(也称红磷),它是黄磷的同素异形体,性能比较稳定,且无毒。1855年,瑞典人J.E.伦德斯特伦创制出一种新型火柴,它是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赤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使用时,将火柴药头在磷层上轻轻擦划,即能发火。由于把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分开,大大增强了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称之为安全火柴,应用广泛。
1898年,法国人H.塞弗纳和E.D.卡昂以三硫化四磷取代黄磷制成火柴,称为硫化磷火柴。这种火柴与黄磷火柴一样随处可以擦燃而没有黄磷的毒性,但仍不如安全火柴安全。
火柴工业开创于欧洲。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建立于瑞典卡尔马省的贝里亚城。1865年,火柴开始输入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火”或“自来火”。中国的第一家火柴厂是卫省轩于1879年在广东省佛山县创办的巧明火柴厂。到1900年,中国共开设了19家火柴厂。1921年,刘鸿生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改进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产管理,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美丽”牌火柴。刘鸿生于1930年又创建了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1949年后,中国火柴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动连续机试制成功。1982年在济南火柴厂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连续生产线。
2012年9月6日,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将举行资产处置拍卖会,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这标志着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彻底走进历史。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前身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时任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以四万元现洋入股公司,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建国后一度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当地文物部门对“泊头火柴”的主要火柴生产设备进行了保护,并将设立专门的展馆进行展示。
5. 火柴最早是出现于中国还是哪个国家
火柴是由谁发明呢!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 火柴,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中国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工业上的火柴:火柴工业开创于欧洲。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建立于瑞典卡尔马省的贝里亚城。1865年,火柴开始输入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火”或“自来火”。中国的第一家火柴厂是卫省轩于1879年在广东省佛山县创办的巧明火柴厂。到1900年,中国共开设了19家火柴厂。1921年,刘鸿生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改进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产管理,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美丽”牌火柴。刘鸿生于1930年又创建了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1949年后,中国火柴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动连续机试制成功。1982年在济南火柴厂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连续生产线。
6. 火柴的历史
火柴的历史由来
火柴是由谁发明呢!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楚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
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据史料介绍,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国化学家钱斯尔发明的,人们将它称为“盗火神”。十七世纪后期德国一位金匠在炼金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磷”,他将磷的秘密以一千英镑卖给了富商克莱德。1677年克莱夫德将“磷”带到英国并交给了科学家波义尔,波义尔经研究掌握了制“磷”的技术,开始了火柴的研制,1680年制出了最原始的火柴----取火棒。1827年,英国药剂师约翰·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磨擦火柴,这种白磷火柴被称为“有毒火柴”,因为白磷是有毒的。过程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华尔克发现用砂皮纸摩擦氯化钾和硫化锑的混合物能产生火焰。在1827年,华尔克出售第一盒氯化钾和硫化锑做的火柴。当时每购买一盒火柴,免费奉送一块砂皮纸。1845年,德国人施罗脱制成红磷,并制成了沿用至今的“安全火柴”。捷克火花“火柴自动线”显示了火柴生产的全过程。
年表:
中国南北朝(420~589)时期,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最原始的火柴。
1669年,德国人H.布兰德提炼出了黄磷。人们利用黄磷极易氧化发火这一特性,在小木棒一端沾上硫磺,然后再沾黄磷而发光。1805年,法国人钱斯尔将氯酸钾和糖用树胶粘在小木棒上,浸沾硫酸而发火。这些都是现代火柴的雏形。
1826年,英国人J.沃克把氯酸钾和三硫化锑用树胶粘在小木棒端部作药头,装在盒内,盒侧面粘有砂纸。手持小木棒将药头在砂纸上用力擦划,能发火燃烧。这是最早具有实用价值的火柴。
1831年,法国人C.索里亚以黄磷代替三硫化锑掺入药头中,制成黄磷火柴。这种火柴使用方便,但发火太灵敏,容易引起火灾,而且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因黄磷有剧毒,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1845年,奥地利人A.施勒特尔研制出赤磷(也称红磷),它是黄磷的同素异形体,性能比较稳定,且无毒。1855年,瑞典人J.E.伦德斯特伦创制出一种新型火柴,它是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赤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使用时,将火柴药头在磷层上轻轻擦划,即能发火。由于把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分开,大大增强了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称之为安全火柴,应用广泛。
1898年,法国人H.塞弗纳和E.D.卡昂以三硫化四磷取代黄磷制成火柴,称为硫化磷火柴。这种火柴与黄磷火柴一样随处可以擦燃而没有黄磷的毒性,但仍不如安全火柴安全。 火柴工业开创于欧洲。
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建立于瑞典卡尔马省的贝里亚城。1865年,火柴开始输入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火”或“自来火”。
中国的第一家火柴厂是卫省轩于1879年在广东省佛山县创办的巧明火柴厂。
到1900年,中国共开设了19家火柴厂。
1921年,刘鸿生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改进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产管理,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美丽”牌火柴。
刘鸿生于1930年又创建了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
1949年后,中国火柴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动连续机试制成功。1982年在济南火柴厂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连续生产线。
附赠早期火柴与安全火柴特点:
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
(1)黄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 (2)黄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
安全火柴中的成分分别是:火柴头主要由氧化剂(KClO3)、易燃物(如硫等)和粘合剂等组成。火柴盒侧面主要由红磷、三硫化二锑、粘合剂组成。
安全火柴的优点在于把红磷与氧化剂分开,不仅较为安全,而且所用化学物质无毒性。所以也被称为安全火柴。
7. 刘鸿生的人物经历
刘鸿生,祖籍浙江定海。19世纪刘鸿生的祖父刘维忠在上海宝善街开设了一家供人看戏饮茶的丹桂茶园。生意还算兴隆。鸿生父刘贤喜,经人介绍,在招商局的轮船上做总账房,除了每月优厚的薪水,还经常利用轮船往来的便利条件夹带私货贩卖,从中牟利,因此家庭生活还算富裕。刘鸿生7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尽管哥哥继任了父亲的轮船账房职务,收入却减少了;同时,也由于祖父年迈,无力经营茶园,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全家十几口人生活十分拮据。虽然家中交学费已经十分困难,母亲仍然不愿意让聪明好学的儿子失学。她想方设法,让刘鸿生继续读书,13岁他进圣约翰中学。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发愤苦读,各门功课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贵的学费,而且每月能领到奖学金。大学二年级时(1906),美国校长决定送他到美国去学习神学,学成回校担任牧师兼教英文。他因不服从校长培养他当牧师的安排被开除。1906年,刘鸿生由上海圣约翰大学辍学﹐至职业学校任教,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老闸巡捕房做教师﹐老闸巡捕房做教师。1908年﹐考入上海英租界会审公廨当翻译。约半年后﹐转入意籍律师穆安素事务所工作。1909年(宣统元年)﹐入英商开平矿务局﹐任上海办事处任推销员﹐为开平煤打开销路。1911年﹐升为开平矿务局(1912年后,改称开滦矿务局)买办﹐设立帐房﹐赚取佣金。随后﹐又与上海义泰兴煤号合作﹐经销开滦煤﹐分取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自租船只﹐由秦皇岛装载开滦煤运沪销售﹐约有三年时间﹐赚银百万余两。1918年为扩展煤炭经营﹐他与义泰兴煤号等伙设义泰兴董家渡煤栈﹐并委托英商壳件洋行经理码头业务。此后﹐他又在上海及长江下游各埠与人广设销煤机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提倡国货﹐抵制外货﹐使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20年1月﹐刘鸿生在苏州与人伙设华商鸿生火柴公司﹐资本12万元﹐他占3/4。这是刘鸿生资本向工业企业转化的起点。此后﹐他又独资或与人合资设立华商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煤球公司﹑大华保险公司﹑华丰搪瓷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中华工业公司﹑华东煤矿公司﹑中国企业银行等。到1931年底为止﹐刘鸿生的企业投资(包括公司股票﹑合资股份及船舶码头三项)已达745万余元﹐被称为中国的“煤炭大王”﹑“火柴大王”。1932年11月﹐出任国营轮船招商局总经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鸿生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区内的企业受到损失。1938年6月他出走香港﹐旋转赴内地。在内地和香港再与民营企业或官僚资本合资设立华业和记火柴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中国火柴原料公司﹑中国毛纺织公司﹑西北毛纺织公司等。还担任国民党政府火柴专卖公司总经理﹑全国专卖总局局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鸿生于1945年10月回到上海﹐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经济部计划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咨议委员。1946年春,他在沦陷区的企业全部收回。但除火柴和码头业有暂时的发展外﹐其余企业经营都很困难。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金圆券”政策(见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刘氏企业遂全部陷于瘫痪。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刘鸿生曾一度跑到香港。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鸿生于1949年10月由香港回到北京,受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并与他进行诚恳、坦率的谈话,使刘鸿生受到很大鼓舞。
刘鸿生回到上海﹐1949年12月,他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委员和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刘鸿生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短期内制止通货膨胀和稳定物价的措施由衷钦佩,决心为上海水泥公司等企业从速复工努力工作。1950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10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12月,韩战爆发,中国人民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刘鸿生在工商界中带头捐献飞机大炮,并动员刘氏企业在捐献中尽最大努力,上海水泥公司董事会与全厂职工一起积极响应,共捐献人民币20.17亿元(旧人民币)。
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发布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刘受到鼓舞,表示自己的企业要争取第一批申请公私合营。1954年1月18日上海水泥公司召开董事会,在刘鸿生的提议下;作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公私合营的决议,并向政府提出申请。是年7月1日,获准公私合营。当年,刘鸿生有8个企业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初,刘氏在各地价值2000余万元的企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1953年10月当选为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鸿生历任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民建上海市分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上海市一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第一届常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兼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经济审核委员会主任等职。
刘鸿生待人宽厚,而教子严格。他认为“知子莫若父”,要求子女学有所长,虚心向他人学习,成为有知识、有学问、有专长的人才。他说:“只有学会真本领,才能担当大事情”。子女从国外留学回来,他规定必须在企业里从普通职员做起。由于其严格督教,子女多有成就,有的成为技术业务专家。1956年,当刘鸿生病重弥留之际,还谆谆嘱咐子女们,把所余的全部定息献给国家。他在去世前半个月,接受《人民中国》杂志记者的采访,发表《为什么我拥护共产党》的谈话,讲述他40多年来坎坷的经历,以亲身感受,揭露帝国主义与中国官僚资本压迫和摧残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种种行径,生动地说明中国民族资本家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1956年10月1日,刘鸿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8. 旧-中国工商界四大天王
1、以刘鸿生为首的刘氏企业集团和荣氏棉纺集团、郭氏永安集团、简氏南洋烟草集团,被称为旧上海也是旧中国工商界的“四大天王”。
2、刘氏企业集团
刘鸿生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刘鸿生投资创办的企业达到60多个,跨20多个行业,旗下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厂、华东煤矿、中华码头、章华毛纺织厂、华丰搪瓷厂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企业。以刘鸿生和其弟刘吉生为代表的刘氏第三代,在刘家创业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使刘家成了上海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
3、荣氏集团
荣氏集团(荣宗敬、荣德生)是旧中国资力最雄厚、规模最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令人注目的家族。因其当时在面粉业和棉纺业雄届首位,而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棉纺集团荣氏申新棉纺织系统共拥有9个纱厂,荣氏兄弟由过去的“面粉大王”变成“棉纱大王”。
4、郭氏永安集团
郭氏家族,始于旅澳洲华侨郭乐、郭泉、郭葵、郭浩、郭顺五兄弟。十九世纪末,郭氏兄弟先后到澳洲谋生,以后在港、沪等地兴办的企业,都以永安为名。郭氏永安集团在香港的经营大有所获之后,又把投资目标伸延到当时号称中国第一大都市的上海。一九一五年,郭葵往上海筹办永安百货公司,原定资本为港币五十万元,后因华侨踊跃认股,增至港币二百万元。郭葵在上海一年,因病去世。由郭乐亲自主持,继续筹办。一九一七年,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开业,并兼营大东旅社和天韵楼。一九二一年,郭氏永安集团决定在上海投资纺织工业,筹办永安纱厂。抗日战争前,永安纺织公司具有五间纱厂,一间印染厂,二十五万纱锭,一千五百多台一织布机,一万三千多工人,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私营纺织企业。
5、简氏南洋烟草集团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是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卷烟工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尽管简氏兄弟创办的卷烟企业不是国内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但却是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是最有成就的民族卷烟企业。南洋汉口烟厂即为今天武烟集团的前身。
在早期的民族资本家队伍中,简氏兄弟这样出身于社会底层而成长起来的十分少见。在简氏兄弟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缝纫维持生计,简氏兄弟是最典型的草根阶层,他们是被迫外出谋生而走上经商之路的。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队伍中,大多数人都有官方背景或渊源。例如南通大生纱厂的张骞,就曾经是晚清的状元。实业家盛宣怀与晚清重臣李鸿章、袁世凯都有很深的交往,是典型的官商。在当时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象简氏兄弟这样的草根阶层出身的,只有荣氏家庭的荣宗敬、荣德生可比。
9. 火柴什么时间进入中国
火柴是由谁发明呢!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 火柴,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中国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工业上的火柴:火柴工业开创于欧洲。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建立于瑞典卡尔马省的贝里亚城。1865年,火柴开始输入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火”或“自来火”。中国的第一家火柴厂是卫省轩于1879年在广东省佛山县创办的巧明火柴厂。到1900年,中国共开设了19家火柴厂。1921年,刘鸿生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改进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产管理,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美丽”牌火柴。刘鸿生于1930年又创建了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1949年后,中国火柴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动连续机试制成功。1982年在济南火柴厂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连续生产线。
10. 世界上第一家百年火柴厂成立时间是1997年1933年还是1896年
原始时代,人类需要燃烧时,只有钻木取火或敲击石块,打出火花来。
直至19世纪,才有人发明引火盒,盒子里面装有浸过硫酸的石棉,接着拿一根木条,沾上硫磺、氯酸钾和糖,当木条碰到硫磺,便会发生化学作用,发生火花。
但这种火柴仍相当笨拙,直至1827年,英国药剂师瓦克尔,用沾有化学药品的木条,在砂纸上一擦,就立刻产生火花。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根摩擦火柴了。
火柴是由谁发明呢!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 火柴,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中国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工业上的火柴:火柴工业开创于欧洲。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建立于瑞典卡尔马省的贝里亚城。1865年,火柴开始输入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火”或“自来火”。中国的第一家火柴厂是卫省轩于1879年在广东省佛山县创办的巧明火柴厂。到1900年,中国共开设了19家火柴厂。1921年,刘鸿生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改进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产管理,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美丽”牌火柴。刘鸿生于1930年又创建了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1949年后,中国火柴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动连续机试制成功。1982年在济南火柴厂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连续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