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公私合营西南蚕丝公司股票

公私合营西南蚕丝公司股票

发布时间:2021-05-08 14:07:32

⑴ 《小学语文资料包》对对子

难联: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湖
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淡水湾,苦农民,戴凉笠,弯酸腰,顶辣日,流咸汗,砍甜蔗,养妻教子育儿孙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过年苦,苦过年,年年苦过年年过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二曲天音,乐乐乐师之心
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
竹横麻竖,青黄不接短长帘
竹横麻竖,青黄交错软硬帘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花圃,阵阵畹华梅兰芳烟沿艳檐烟燕眼
雾捂鸟屋雾物无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铁瓮城西 金玉银山三宝地
华夏国中 孔孟墨子一圣人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移椅倚桐同赏月
等灯登阁各攻书
拆字: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蚕为天下虫
鸿是江边鸟踏破磊桥三块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吾
人中王 人边王 意图全任一目不明 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 此身应受八刀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古木枯 此木成柴
女子好 少女更妙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三女为奸 二女皆从一女起
五人共伞 小人全靠大人遮十口心思 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 赏风赏月赏秋香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人乔女自然娇 深恶胭脂胶肖脸
止戈才是武 何劳铜铁铸镖锋竹寺等僧归 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四维罗 马各骆 罗上骆下罗骑骆
言者诸 豕者猪 诸前猪后诸牵猪寸土为寺,寺旁言诗, 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 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山石岩前古木枯, 此木为柴
长巾帐内女子好, 少女更妙!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
静扫尘埃,惜耳苍苔 任门前红叶铺阶 也堪画图 莫也奇哉 有数株松 数杆竹 数枝梅 花木栽培 取次教开 明朝事天自安排 知他富贵几时来 且优游 且随份 且开怀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身轻担重轻挑重
脚短路长短走长船漏漏满锅漏干
灯吹吹灭火吹燃酒客酒楼同醉酒
讨人讨画好吟诗鸡蛋无盐真淡蛋
猪肠未切好长肠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玉头起芋头芋头枯 玉头哭
和尚游河上河上幽 和尚忧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
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例运少有余财公一豌婆一豌 姑姑嫂嫂合一豌
新三年旧三年 补补衲衲又三年书生书生问先生 先生先生
步快步快追马快 马快马快蚕作茧茧抽丝 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狼生毫毫扎笔 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
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阴心董卓 心心夺取汉江山
高矮子肩长 短棍赶黑黄牯至小田犁大丘
细大嫂寻新 破布做乾湿鞋去下屋赔上亲东庙阚西厢房 东西两厢 门户相对 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 南北双京 水土并分 可成霸业同字异音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
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上联:一、三、八字读音 (条),调整的 (调),其余读音(掉),音调的(调)。
下联:一、三、八字读去音,种植的 (种),其余读上音,品种,种类的(种)。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行行行行行行行
长长长长长长长上联读音:杭行杭行杭杭行。
下联读音:长涨长涨长长涨。
乐乐乐乐乐乐乐
朝朝朝朝朝朝朝故宫太和殿上联读音:骆曰,骆曰,骆骆曰。
下联读音:招潮,招潮,招招潮。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四川朝云庙上联读音:朝云潮,朝朝潮,朝朝朝退。
下联读音:长水涨,长长涨,长涨长流。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山海关孟姜女庙上联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下联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酒热不须汤盏汤
厅凉无用扇车扇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移椅倚桐同观月
等灯登阁各攻书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令姑箍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瀚林书
观音堂寺唐寅观 (传闻是唐伯虎对)焦山洞里住椒山
扬子江头渡杨子盗者莫来 道者来
闲人免进 贤人进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醉来非假倒风吹蜂 蜂扑地 风息蜂飞
李打鲤 鲤沉底 李沉鲤浮立树梢月照斜影鹰不斜
猫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水陆洲 洲停舟 舟行洲不行
天心阁 阁落鸽 鸽飞阁未飞侍郎游市 眼前柿树是谁栽
和尚过河 手扯荷花何处插密云不雨 通州无水不通舟
钜野皆田 即墨有秋皆即麦麻姑吃蘑菇 蘑菇藓 麻姑仙
童子打桐子 桐子落 童子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注解:此为古对,在有些方言中“落”、“乐”同音,“崩”、“奔”同 音。
若干年前,某报纸编辑不知道古已有对,又在报上征求下联, 遂有读者对了下面这副: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姑娘栽谷 谷秧掉姑娘脚前
指挥烧纸 纸灰飞指挥头上鸡站箕沿上 鸡压箕 翻箕扑鸡
驴系梨树下 驴挨梨 落梨打驴鹦鹉洲 洲上舟 水推舟流洲不流
洛阳桥 桥下荞 风吹荞动桥不动尼姑沽酒 酒美价廉 尼姑宜沽
和尚上楼 楼高梯短 和尚何上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回文倒顺
人 过 大 佛 寺
寺 佛 大 过 人
郎 中 王 若 俪
俪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
居 然 天 上 客
贤 出 多 福 地
地 福 多 出 贤
僧 游 云 隐 寺
寺 隐 云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
是 如 柳 中 人雨 滋 春 树 碧 连 天
天 连 碧 树 春 滋 雨
风 送 花 香 红 满 地
地 满 红 香 花 送 风
艳 艳 红 花 随 落 雨
雨 落 随 花 红 艳 艳水 水 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 奇春 回 先 富 村
村 富 先 回 春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
重 重 绿 树 绿 重 重
声 声 笑 语 笑 声 声雾 锁 山 头 山 锁 雾
天 连 水 尾 水 连 天雪 岭 吹 风 吹 岭 雪
龙 潭 活 水 活 潭 龙凤 落 梧 桐 梧 落 凤
珠 联 璧 合 璧 联 珠油 灯 少 灯 油
火 柴 当 柴 火静 泉 山 上 山 泉 静
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香 山 碧 云 寺 云 碧 山 香
黄 山 落 叶 松 叶 落 山 黄秀 山 轻 雨 青 山 秀
香 柏 鼓 风 鼓 柏 香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重重迭迭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看山 山已峻
望水 水乃清风竹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叁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读书好 耕田好 学好便好
创业难 守业难 知难不难分水桥边分水吃 分分分开
看花亭下看花回 看看看到蒲叶 桃叶 葡萄叶 草本木本
梅花 桂花 玫瑰花 春香秋香烟水亭 吸水烟 烟从水起
风浪井 搏浪风 风自浪兴山美水美春光美宏图更美
人新事新时代新传业愈新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
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一盏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绝诗 施施施施主之才进进出出 笑颜开 人人满意
挑挑拣拣 花色美 件件称心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龙怒卷风风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
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
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数字联水冷金寒 火神庙 大兴土木
南腔北调 中军官 什么东西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课演六爻 内卦三爻 外卦三爻
棒长八尺 随身四尺 离身四尺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粟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上联谐凤凰。
下联谐鹭鸶。孔子生於舟末
光舞起自汉中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雨洒灰堆成麻子
风吹荷叶像乌龟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月朗晴空今夜断言无雨
风寒露冷来晚必定成霜
下联:「成霜」谐「成双」。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Do, Re, Me, Fa, So, La, Ti。
下联:一至七数字方言读音。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按插」谐「按察」,
「布阵」谐「布政」。
「尽是」谐「进士」,
「汗淋」谐「翰林」。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橹速」谐「鲁肃」,
「帆快」谐「樊哙」。
「笛清」谐「狄青」,
「箫和」谐「萧何」。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上联:诸葛亮字孔明。
下联:李太白字长庚。细羽家禽砖下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长
「晷」音鬼。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联的意思 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后发生的自然现 象),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 鬼短夜叉长师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
「禾上」谐音「和尚」, 「绣裁」谐音「秀才」。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⑵ 未来十年股市和楼市哪个市场收益高

今日接受乐居的超级访谈很抱歉,因为提问太踊跃,尽管在规定时间不断回答,但仍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加上120字的限制,有些答复不全面,现就大家共同关注的未来五年最看好哪个市场,以及如何看待股市、楼市、金市,如何作资产配置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问:近日张欣在说,有投资鼻祖说在中国投资房地产是唯一选择,你们怎么看啊?

答:这观点肯定是不对且有所偏颇的,只是因过往几年因股市的长期走熊及低迷,通胀的严重,房价以其保值功能及房价的高增长引人瞩目并为投资人带来丰厚回报才给人此印象,但是做投资不能光以历史看未来!其实回顾过去十年金价的升幅同样是惊人的!

问:不知对黄金、铂金等贵金属投资怎么看?现在美元强势,黄金走弱的情况下适合抄底做长线持有投资吗?

答:由于美元与黄金具有负相关性,但若以现时美元走强而看跌黄金的未来将有所偏颇。无疑,美元和黄金同为最重要的储备资产,加上黄金以美元标价,因此美元的坚挺就有可能稍弱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和保值功能的地位,但也要知道其负相关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正相关时候,而且美元也不是只坚不软,我们看到,今年以来美国多次以是否退出QE作为幌子,造成黄金市场的大幅波动,这有美国政府及机构通过“嘴巴”操纵金融市场来渔利,但我们要坚信,对美国有利的QE在全球没停止印钞下绝不肯轻易放弃。所以,每次有谣言造成黄金市场大跌反而是一大机会!其次,也要认识到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也有可能被稍弱,尤其是当欧元重新走强,人民币逐渐走向自由兑换,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时,此外,国际间的摩擦、战争、国际的争端及金融的动荡今后仍将频繁发生,而每一次均对黄金市场造就机遇!因此,黄金作为稀有资源,供给短缺,加之在流动性泛滥、货币贬值、通胀威胁加剧、以及经济背景下美元黄金1600点附近是机遇!今年可将黄金及白银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

问:对于我们这种小白领有什么投资理财的建议呢?除了定投、定存之外,还有什么可以选择?

答:个人不大赞同定投、定存,因为你顶多取得大众的平均收益,而且定投,意味着当大盘出现顶部时你可能也有部分资金抄顶了,如果经理人操作不好甚至可能亏损,所以个人更多倾向于有条件者以股市及黄金市场为主!同时稳型可配置年收益率约在5%以上的国债及货币型理财产品!

问:好像现在大家都很少提及贵金属的投资,请问黄金与房产的投资相比怎样?国家明言加强调控有点不敢投资房产了

答:就贵金属及地产投资衡量,考虑风险性、不确定性、参与性,今年我更看好贵金属市场。

问:贵金属近期一直在走弱,我想问一下贵金属未来走势的分析及预测。还有像一般小白领,没有太多资金进行房产投资,那么,贵金属、理财产品、外汇投资、存款,应该怎么进行分配?

答:贵金属以其稀缺性及保值性,在流动性泛滥,货币贬值、通胀威胁加剧、以及国际争端和金融动荡不时发生下我中长期仍继续看好,而且黄金自1920高位回落以来回调空间较大,个人认为1600点附近是中长线建仓机会!此外,年收益率约在5%以上的国债及货币型理财产品也可适当配置,但是,如是股票型理财产品就要谨慎了,必须衡量基金理财经理的能力!另在美元坚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背景下可以适当考虑配置美元,因为不要盲目认同人民币被低估的观点,如果中国的M2增幅不降下来,人民币贬值是迟早的事,而个人更倾向于今年加大对股市的投入,但前提是你懂股市,有时间及风险承受能力!

问:国家提出未来要搞城镇化,是不是说未来房地产投资,必然要重于股市投资?

答:在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下,对那些进军战略性进军城镇化的企业来说前景无疑看好,但也需注意城镇化建设非地产化,如果没有交通、生活、教育、医疗的完善及作铺垫,所谓的城镇化,包括发展农村、城镇地产市场有如空中楼阁!也需注意的是,城镇化并不等同地产投资,也并非所有地产股均是城镇化受惠概念股,虽然未来看好城镇化,但不赞同房地产投资必然要重于股市投资的观点,同时。在股市中城镇化受惠概念也同样可以受益于国家城镇化政策!

问:最近股票行情不是很好哦,很多人都退出来了,房地产倒是非常热,有中介还说一个月赚17万。所以感觉还是投资房产靠谱,不过不是人人都能投资房产的,所以除了楼市和股市还有什么产品是值得投资的呢?

答:近期房地产的短暂火爆是被"国五条“逼出来”的,是寅吃卯粮,日后如果各地出台的细则严格执行二手房要缴20%所得税这条条例,加上一旺淡三墟,可以预期未来二手

市场很快将进入冰河期,未来将有不少二手中介将关门!我们做投资的切忌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未来,任何商品商场自由其运行规律,正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股市经过长达5年的长熊之后,随着政策等大环境的改善,技术到位,个人认为自去年12月的1949点股市已经进入新一轮牛市,因而未来5年投资股市更靠谱,至于楼市,因政策的限制,做作为投资空间的机会越来越少!也因资金的限制,非普罗大众能投!

问:卖二手房要缴20%所得税了,这个消息传来,楼市还未对调控作出反应,股市已经崩溃了。请问两位老师,股市和楼市,哪个泡沫更大?

答:其主要原因是楼市有刚需在支撑,且经过多年的限购后刚需能量在积聚,而股市经过两个多月上扬刚好处于调整周期,加上股市最怕的是不确定性及不良预期,地产的不确定性,及地产可能对银行造成的不良影响,两大权重板块的恐慌抛售导致了消息见报当日股市的大幅下挫,但现在也开始回稳!要比较股市和楼市哪个泡沫更大?我觉得两个均有泡沫,关键是看哪个城市,哪只个股,例如,在一些热门一线城市,因有刚需做支撑,房价怎跌也跌不到哪里,相反,一些冷门城市,炒得过高的房价其泡沫终有破灭的一天!如果真要比较两个市场,客观而有实事求是地说,股市比楼市的泡沫更大,风险更大,这有历史原因及其虚拟特性所决定,而楼市有人口不断增长,可供建楼土地越来越少,有实在的使用价值作支撑!但是,从未来5年成长性、投资、投机可操作性考虑,个人认为股市更胜一筹!

问:过去五年楼市投资收益远高于股市,那么,未来五年,谁胜谁负?

未来五年,我更看好股市,因为其调整更充分,5年熊市挤干了不少水分,而且目前市场已经越来越规范,而楼市,从政策的导向来看,限购、一套房外征高税已经扼杀了其投资及投机空间,而且不明朗性增加!

问:同是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之下,楼市与股市的价格走势相悖,股市暴跌楼市猛涨,这是什么原因?

答:商品的价格最终由其供求关系所决定,股市多年来高市盈率发行,虚假上市,令股价原背离其投资价值,而不顾市场的发展规律超高速发行及上市也令供需失衡,而土地、房子属不可再生资源,买少见少,而人口却是不断增长,其特性注定了其长期价格以上升趋势为主,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质使用价值,这就造成同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之下,楼市与股市的价格走势相悖,股市暴跌楼市猛涨的主因。

问: 现在国内投资渠道很单一,股市近几年很差,很多股民纷纷投向房地产,但在房地产行业盛行的年代,国家又出台了很多策划打压房地产,股市不敢进,楼市进不了,那么市场上这一波流动资金将会流向何方

我觉得只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把握好波段买点选好股,今年进入股市的风险并不太大,楼市,由于限购,国家除了刚需一套房以外将征重税,以令其大大失去投资、投机空间及价值!其实,市场的热钱更多呈波段性在股市、商品期货、贵金属等几大市场流动,而且这几大市场流动也比较便利,大家要关注几大市场的波段性操作,不应固执于某一市场!

问: 最近受国五条和股市低迷影响,信托倒成了一些人的投资首选,你们怎么看?

答:信托可作为投资的选择之一,但关键要看受托人是否可信及其实力,还有信托产品的投向,不可盲目!

问:股市唱的就是一个跌字,全球第二熊啊!对中国股市再无期望了,钱多了还是投资楼市比较靠谱吧?

答:我的看法刚好相反,我觉得今年股市的机会更大!而楼市,从政策的导向来看,限购、一套房外征高税已经扼杀了其投资及投机空间,而且不明朗性增加!而且现时的商业性住宅,如商铺、写字楼、公寓等有3-5%收益已不错,短期投资、投机空间不大!

问:股市和楼市两者都是目前比较好的投资渠道,不过即便都接近底部,想问问,如果投资地产股的话,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答:个人仍是坚持认为股市是今年比较好的投资渠道,如果投资地产股的话,我觉得最好等各地地产调控细则出台后,而要买最好是买香港的内房股,因为其有不少仍在净值下!

问:按照目前房市调控政策,接下来如果想投资房市,应该选择哪一类产品呢

答:建议等各地地产调控细则出台后,在港股中选择内房股,尤其是A+H中比价偏低的内房股!

问:如果是保守型投资者的话,现在入房市,是否已经错过最好时机了。但是股市,翻雨覆云,适合保守型的投资者吗?

答:现在入房市,肯定已错过最好时机了,不建议。对于股市,只要选择入点,选准股票同样适合保守型的投资者!

问:楼市和股市还会下跌吗?谁先会触底?

答:其实两个市场均已触底,后市再创新低机会较微,至于未来谁更有机会!我更倾向于股市!

问:楼市一直打压却压不下来,是不是还有上涨的空间?股市则一直让人很失望,会如狄马克预言那样“咸鱼翻身”吗,会的话,有什么迹象表明呢?

答:有句俗语叫该跌不跌理应看涨,除非用更严厉的政策及税收手段,否则,按市场规律楼价还会继续上涨,只是因税收等费用昂贵,其投资、投机空间较少!对于股市,赞成狄马克的判断及预言,但其九个月将有48%的升幅判断(约至2900点)过于乐观,但我一直坚信的目标2600点一定会实现,其理由是图形显示现时股指已开始第三上升浪,因而创出2440点今年新高是没问题的!

问: 国五条二手房征税抑制了房事,会不会一资产所得税的形式来抑制股市,让大家把资金都集中象银行,最后再来一次想欧洲一样的存款所得税把羊毛一次性剪完呢?

答:不会,因为现时股市各项税收及费用够高了,如佣金、印花税及股息税等,再征重税的可能性不大!至于银行届时是否会征收利息税或所得税,我觉得可能性也不大!

问:有人说中长期股市比楼市更有投资价值,您怎么看?

我仍是坚持认为中长期股市比楼市更有投资价值之一!

问:我是刚需买房,心里忐忑得很,今后一段时期内是股票投资收益率高,还是房产投资收益率高?

答:刚需买房就无需计较房价的波动,我需不看好楼市的投资,但看好楼价的上涨,只是其上涨所带来的利润被税收所蚕食,今后一段时期内我认为应是股票投资收益率比较高高。

问:房产调控新政对楼市利好还是利空?对股市利好还是利空?

答:房产调控新政对楼市无疑具有利空作用,对股市,不过对股市的地产板块有利空成分,至于对大盘,对有短暂影响,但也要认识到,股市和楼市是投资热钱最青睐的两大领域,一旦楼市的投资、投机空间被扼杀,这反可引导热钱往股市走,因而从中长期看反而对股市是利好!

问:“国五条”后,业主会把20%的所得税转嫁到购房者身上,从而是购房者的成本提高。请问两位,这样会影响到购房者的投资回报率吗?

答: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加重各项税费及限购基本将楼市的投资、投机渠道堵死了,“国五条”后,业主会肯定会把20%的所得税转嫁到购房者身上,但个人认为业主也将承担部分税费成本,从而增加购房者的成本,加上房子养护及转让的费用,其实现时购房者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

问:股市与楼市,哪个投资价值更大?

答:对于楼市,我看好房价,但不看好楼市,这是因为由房子是稀缺商品,买少见少,而人口却是不断增长,加上M2不断增长,通胀的预期也令其上升预期及趋势不可避免,但是,现时楼市调控的政策越来越严厉了,限购、交易税费的大幅调高,令投资、投机的交易成本大为上升,而且不可忽视房子的养护成本是相当高的,这些大大侵蚀了投资人因房价上升本可带来的利润,现时即使是商业性质的商铺、写字楼、公寓其出租回报率相当低,年收益有3-5%已相当不错,而且从现时国家的导向看,日后可能除了自住的刚需房外可能要征收重税,近日已有官员提议,对两套以上的住房要征收不动产调节税,这条对地产市场的冲击很可怕,因为现时房子如果租不出去,其管理费等养护费用已经很高,日后如果一旦再征收不动产调节税,那将令更多人养不起房而造成恐慌性抛售,税费的过高,政策的不确定性基本将楼市的投资、投机渠道堵死了。值得注意的是,现时地产的调控主要是向投资人、持有人埋手,向他们征收重税赋,而不是从降低价、增供给、减少货币发行量及降低建筑成本等治本措施着手,因此,只要不改变地方政府将卖地收入作为财政主要收入来源,不改变将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根本就很难有效遏制房价的上扬,现时的“国五条”,受影响的主要是二手楼,而对一手楼根本没有影响,因此在二手楼交易进入冰河期后日后发展商的小型住宅在刚需下反而同样更吃香,所以,地产上市公司业绩不一定受很大影响,这与地方政府将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来源有关,而一手楼的发展可拉动其他产业相关发展,拉动GDP!相反,打击限制二手楼受影响的主要是持有人!因此,今年不建议不建议将楼市作为投资或投机品种,机构及大户也应该降低其组合配置,如果想投资地产或该领域,不妨考虑港股H股中的地产股或内房股,因为目前仍有个别绩优内房股低于净值!对于股市,经过五年长熊,无论调整的空间或是时间均较充分,市场平均市盈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市场也越来越规范,从技术及图形,沪指自去年12月的1949点见底后已展开新一轮牛市,预期今年2600点目标位可达到,五年内可创历史新高,因而建议加大股市的投资配置!

问:最近打算理财,女孩子刚开始理财,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会比较好呢?要求风险小收益稳定,是基金,股票,还是定投呢?

答:风险小收益稳定既不是基金、股票,或定投,而是国债!

⑶ 苏州丝绸的古代名声

明代苏州丝织业的兴盛超越前朝。明初,洪武元年(1368)即在苏州设织染局,局址在天心桥东(今北局人民商场)。明代中央内府司礼监有苏杭织造太监一员,专司苏杭织造,派驻苏州。万历年间,织造太监因一味营利,仗势横行,激起民变。在苏州山塘街五人墓侧,至今有明义士葛贤墓遗迹。在定陵展览馆和故宫博物院,陈列的明代丝绸产品,每匹绸缎的段首都有封签,上面印着织造年月、织品名称、尺寸、委官及机织工匠的姓名,大部分来自苏州,还有参加过当时反抗宦官税吏斗争的工匠名字。北京慈因寺发现明代万历年间苏州织造的四件锦缎等。虎丘新庄王锡爵墓出土有忠靖冠服、织银锦帛、龙纹缂丝等。
明代苏州丝织业极为繁盛,据张瀚《松窗梦话》载:“大都东南之利,其莫大于罗、绮、绢、紵,而三吴为最。既余之先世亦以机杼起家,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显然仅有官署的织造是不够的,民间的机户也生机勃勃。由于丝织业的兴盛,新兴了一批市镇,如盛泽、震泽等。乾隆《吴江县志》称:“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到明末,盛泽已经发展成为丝织手工业大市镇,拥有人口五万。在苏州有盛泽绸庄所设的庄船专用船埠码头。旧址在阊门内水关桥臭弄口(今阊门饭店河埠),原址现称为“盛泽码头”,遗迹尚存。 清代时在顺治三年(1646)设苏州织造局,分为南北两局:南局名总织局,在葑门内带城桥东(局址在今市十中校址及孔付使巷内);北局名织染局,仍以明织染局址改建。官府织造的产品分为上用和官用两种,除织造各式龙袍、莽袍、补子、缎匹、宫绸等以外,还有各种临时差派,如皇帝大婚、皇太后万寿贡、端午贡等。与官府织造发展的同时,苏州民间丝织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据乾隆《长洲县志》卷十六载:苏州“织作在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又据记载:乾隆三十五到四十五年间(1770~1780),苏州的民办手工业织机已发展到一万数千。如石恒茂英记、李启泰、杭恒富禄记、李宏兴祥记等纱缎铺,都是在乾隆前后开设的。清代苏州丝织产品,除宋锦、缂丝、龙袍等类外,主要有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贡缎、天鹅绒、高丽纱、花素累缎、陀罗经被、百子被面等,工艺技术均有较高水平,畅销国内外,外销约占60%,销往朝鲜、安南、缅甸、印度等国家。
民国
1912年9月在阊门内下塘原清代宝苏局内,创设江苏省立第二工场,产品有江绸、提花丝光布等。1914年谢守祥等在齐门路首先创办苏经纺织厂,将木机改进为手拉铁机工厂。1917年陆季皋等在仓街开办振亚织物公司。同期又有延龄冠记、甡记、东吴、程裕源、广丰、洽大等丝织厂相继开设,到1921年共有绸厂十四家。1913年起苏州开始使用进口人造丝,用于制造衣边和织带业原料。1922年起正式采用人丝原料,与真丝交织,生产软缎、线绨等产品。织物品种逐步更新,织机设备亦有所改进。1922年苏经纺织厂首先以引擎传动,试验改进铁木手拉机为电力织机。1925年振亚厂亦改装电力机试制成功。织机改进的结果,使产量大增,效果显著,各厂纷纷改机。从此苏州丝织工业由手工业工场转入了近代工业的发展道路。1931年前后苏州盛行厂丝和人丝交织的锦地绉等新产品。
1937年抗战前夕,苏州有绸厂93家,纱缎庄77家;年产绸缎共28万8千匹。主要产品有塔夫绸、古香缎、织锦缎、乔其丝绒、毛葛、双管绡、博士呢、碧绉、锦地绉、软缎、中华缎等一百余种。苏州沦陷期间,丝织业一度停顿后,先后恢复生产,但备受摧残。在胜利前的1945年初,苏州丝织业尚有97户,另有纱缎庄25户,产品主要有大伟呢、格子毕绉、金玉缎、九霞缎、大富贵织锦被面、花素累缎、陀罗经被等等。抗战胜利后,苏州丝绸业有所恢复,到1949年4月苏州解放时,尚有绸厂99户。 苏州丝绸产业链完整,制作精良,质量上乘,花色品种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民国时期中国出口的主要工业产品,也是享誉世界的中国代表性工业产品。 建国初期,外销断绝,内销呆滞,丝织业困难重重。1951年我国对东欧国家展开以丝织品换钢材的易货贸易,促进了丝绸外销。苏州塔夫绸被誉为“塔王”。国内通过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会,活跃了内销渠道,促进了丝织工业的发展。到1951年底,生产规模已恢复到建国前旧观。
1954年到1956年公私合营高潮中,苏州市区原有六十四家私营丝织厂、三家公私合营厂和十八家漳绒厂先后合并,成为振亚、东吴、光明、新苏等四家丝织厂和新光漳绒厂及二个漳绒合作社(后改东风丝绒厂)。此后丝绸业形成专业化生产体系 ,丝织机台和经济效益都有显著提高。
1963年试织成功第一只合纤和人丝交织新产品“烂花绡”;1965年经过鉴定,完成了机织涤纶长丝人造血管的研究制造;光明厂制造成功自动接经机。1970年后开始建立化纤原料生产。
1980年起改变原有单一的统购统销,改为与自产自销相结合。1980年东吴厂引进剑杆织机;1982年振亚厂引进喷水织机等新型无梭织机,加速了丝织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控制的进程,苏州丝绸产品也不断得到更新。1982年花色品种已增加到十九个大类,160多个品种,2000多只花色,产品畅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苏州丝绸从建国后跃上一个新台阶,从缫丝、染丝、丝织、丝绸印染和丝绸机械等企业;建立苏州丝绸科学研究所、丝绸工学院、丝绸检验所和丝绸职工大学等科研教育单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丝绸工业体系。
九十年代末,苏州工业进入产业调整转型期,苏州丝绸工业实行产业转移,四大绸厂等也随之完成了历史使命。建立于1991年的苏州丝绸博物馆,之所以能建馆是有赖于各大绸厂的赞助。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因此,我们不只是有责任、有义务 ,更是一种使命感,把苏州历史上传统的丝绸产品来传承下去。
可以说苏州的历史是与丝绸的历史相始终。无论是新旧石器遗址,还是春秋吴王宫的织里(这是中国最早的织造官署),都无不见证着丝绸历史的悠久。苏州的发展也随着丝绸业的兴盛而兴盛,明清时期,苏州能成为一方大都市,都与此息息相关。苏州至今留存有很多与丝绸相关的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址,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建国以后,苏州的丝绸工业也是当之无愧的利税大户,在对外贸易,出口创汇,为苏州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如果说丝绸、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张国家名片,那么丝绸就如一位市长所说的,是苏州的一张烫金的城市名片。

⑷ 无锡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尽可能详细说明一下。拜托了各位 谢谢

无锡概览 > 历史沿革 无锡建置沿革:无锡建置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主要采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至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然麇集,浙东籴贩,靡不联樯”。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地区,特别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所以,无锡尽管不种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乾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近代无锡: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战事以后逐渐恢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米市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同时,由于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储运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粮商都到无锡采购,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无锡购米。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无锡布码头继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迅速发展。光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13.8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38.83%,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与此同时,蚕丝贸易十分活跃,“一年也有数十万金之巨”。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出生丝近10万公斤,价值48万海关两。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边地区。无锡成为甲于东南的丝茧市场。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无锡的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始时大多是官办(包括“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始便是民族资本兴办的。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伙创办保兴面粉厂,匡仲谋创办亨吉利布厂。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自1895年至1913年,无锡共建工厂19个,平均每年1个。从1914年至1933年20年间,共建工厂182个,平均每年9个。至1937年日军侵占无锡前夕,无锡已拥有工厂315个,产业工人6.3万人,年总产值7726万元。缫丝厂和缫丝车数量,分别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城市首位。纱锭 24万多枚,布机3500多台,分别占全省的38%和92%。面粉工业无论是工厂数还是生产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产品的产量,棉纱占全国0.8%,面粉占12%,蚕丝占40%。 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无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本总额居第五位。由于贷款业务兴旺,放大于存,资金缺口很大,经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调剂,因而无锡成为江浙一带著名的“放款码头”。无锡尽管是国内民族工业发展最快和民族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始终充满艰险和曲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给无锡民族工业以沉重的打击。所幸无锡一批实业家励精图治,改进企业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转危为安。1937年底日军侵占无锡后,无锡的经济更遭受空前的浩劫。日军在无锡杀害1.4万余人,烧毁厂房2.8万多间,商店店堂5.4万多间,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万间,抢走粮食545万余石,财产损失20730万元以上。民族工业遭受致命的摧残,许多工厂变为一片废墟,“繁华之区变成瓦砾之丘”。无锡经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经济有所复苏,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恢复较快。但这种景象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内战,无锡经济陷入困境,民族工商业经营困难,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年,无锡市国民收入为0.71亿元,社会总产值2.08亿元。解放初,无锡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整顿和恢复发展经济。在城市,将敌逆资产和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同时组建发展合作经济,对私营工业积极扶持。在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无锡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53~1957年,无锡市在制订、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共2182户,其中工业819户,商业697户,交通运输业368户,手工造船业298户。5371户个体手工业者与原来的116个社组成199个合作社。至年底,在农村建立高级社147个。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无锡市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期间,发展了一批新的工业门类,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社队工业(后改乡镇工业)也应运而生。但由于在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和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1960~1962年,全市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起,无锡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调整,无锡市经济形势逐年好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破坏和干扰,生产下降,商业网点大批撤并,集市贸易关闭。1969年后,生产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无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后,无锡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重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首先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大队建立为农服务的经济实体。粮食种植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全面推广无锡县堰桥乡乡镇工业“一包三改”(实行以经理、厂长为主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的经验。全市农村形成以乡镇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城市,自1984年起,无锡进入工业化初期,开始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对计划、财税、金融、价格、物资、劳动工资、外贸等体制进行初步改革,培育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陆续建立物贸中心、钢材、化工轻工原料、木材建材等生产资料市场。商业、供销、粮食部门也建立一批贸易中心。集市贸易兴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向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竞争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层发展。还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拨款制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课题承包责任制;放宽对科研人员的政策。进行教育结构改造,将职业大学改建为江南大学,扩建教育学院和无锡广播电视大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成人高校坚持走联合协作道路,扩大办学功能。 1993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78元,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小康标准。1993年后,无锡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科学种养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等都有较大提高,耕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在土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长的情况下,粮油和主要副食品的产量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工业在调整结构、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增强后劲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企业改革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转换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加快了进入市场的进程。全市组织一批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了一批集团化企业。乡镇工业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得到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显著增加,经济素质明显提高。顺利实施国家部署的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等体制改革。市场体系进一步发育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显示出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了步伐。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个私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锡澄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无锡机场通过改造,开通了5条国内航线。县乡公路在基本实现村村沟通的基础上,道路等级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市内以路桥建设为重点,加快了城市布局调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扩建了一批干道、桥梁,新建了火车站广场。市区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兴起。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以治理太湖为主导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抗洪防灾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教育协调统筹发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步伐。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每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高速增长。创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剧目。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接近100%。体育、卫生、环境保护、计划生育、老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经济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1984年列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给无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无锡已建成以纺织、电子、机械、化工、医药为主,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水平的现代工业城市,并跨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的行列。 http://www.wuxi.gov.cn

⑸ 无锡历史

有好几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锡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商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为让王位南奔,断发纹身,做了当地土著居民的首领,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史称"勾吴"。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王莽时期(公元前9-23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5-57年)复称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属常州。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立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锡山、宜兴3县(市)。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鸟”。

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 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 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 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 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 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蹈辅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 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 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 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 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 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 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 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 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 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 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主要采 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至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纷麇来,浙东籴贩,麇不联 樯”。

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地区,特别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所以,无锡尽管不种 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 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 6.7%。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乾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 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近代无锡: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战 事以后逐渐恢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米市得到进一步发 展。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同时,由于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储运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粮商都到无锡采购,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 无锡购米。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无锡布码头继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迅速发展。光 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13.8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38.83%,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与此同时,蚕丝贸易十分活跃, “一年也有数十万斤之巨”。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出生丝近10万公斤,价值48万海关两。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边地区。无锡成为甲于东 南的丝茧市场。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无锡的 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始时大多是官办(包括“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始便是民族资本兴 办的。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伙创办保兴面粉厂,匡仲谋创 办亨吉利布厂。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自1895年至1913年, 无锡共建工厂19个,平均每年1个。从1914年至1933年20年间,共建工厂182个,平均每年9个。至1937年日军侵占无锡前夕,无锡已拥有工厂 315个,产业工人6.3万人,年总产值7726万元。缫丝厂和缫丝车数量,分别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城市首位。纱锭 24万多枚,布机 3500多台,分别占全省的38%和92%。面粉工业无论是工厂数还是生产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产品的产量,棉纱占全国0.8%,面粉占12%,蚕 丝占40%。

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无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 本总额居第五位。由于贷款业务兴旺,放大于存,资金缺口很大,经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调剂,因而无锡成为江浙一带著名的“放款码头”。无锡尽管是国内民族工业 发展最快和民族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始终充满艰险和曲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严重经 济危机,给无锡民族工业以沉重的打击。所幸无锡一批实业家励精图治,改进企业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转危为安。1937年底日军侵占无锡后,无锡的 经济更遭受空前的浩劫。

日军在无锡杀害1.4万余人,烧毁厂房2.8万多间,商店店堂5.4万多间,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万间,抢走粮食545万余石,财产损失20730万元 以上。民族工业遭受致命的摧残,许多工厂变为一片废墟,“繁华之区变成瓦砾之丘”。无锡经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经济有所复苏,棉纺 织业、交通运输业恢复较快。但这种景象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内战,无锡经济陷入困境,民族工商业经营困难,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 年4月23日,无锡解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年,无锡市国民收入为0.71亿元,社会总产值2.08亿元。解放初,无锡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 整顿和恢复发展经济。在城市,将敌逆资产和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同时组建发展合作经济,对私营工业积极扶持。在农村,发动群 众,开展土地改革。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无锡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53~1957年,无锡市在制订、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共2182户,其中工业 819户,商业697户,交通运输业368户,手工造船业298户。5371户个体手工业者与原来的116个社组成199个合作社。至年底,在农村建立高 级社147个。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无锡市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此期间,发展了一批新的工业门类,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社队工业(后改乡镇工业)也应运而生。但由于在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造 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和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1960~1962年,全市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起,无锡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调整,无锡市经济形势逐年好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破坏和干扰,生产下降,商业网点大 批撤并,集市贸易关闭。1969年后,生产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无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 年后,无锡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重调整农业、轻 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首先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大队建立为农服 务的经济实体。粮食种植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全面推广无锡县堰桥乡乡镇工业“一包三改”(实行以经理、厂长为主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 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的经验。全市农村形成以乡镇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城市,自1984年起,无锡进入工业化初期,开始以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同时,对计划、财税、金融、价格、物资、劳动工资、外贸等体制进行初步改革,培育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陆续建立物贸中心、钢材、化工轻工原料、木材建 材等生产资料市场。商业、供销、粮食部门也建立一批贸易中心。集市贸易兴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向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竞争机制,深化企业内 部改革的深层发展。还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拨款制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课题承包责任制;放宽对科研人员的政策。进行教育结构改造,将职业大学改建为江南 大学,扩建教育学院和无锡广播电视大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成人高校坚持走联合协作道路,扩大办学功能。

1993 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78元,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小康标准。1993年后,无锡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科学种养 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等都有较大提高,耕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在土地面 积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长的情况下,粮油和主要副食品的产量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工业在调整结构、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增强后劲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企业改 革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转换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加快了进入市场的进程。全市组织一批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了一批集团化 企业。乡镇工业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得到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显著增加,经济素质明显提高。顺利实施国家部署的财 税、金融、外贸、投资等体制改革。市场体系进一步发育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显示出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了步伐。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明显提高。

个私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无锡机场 通过初步改造,开通了5条国内航线。县乡公路在基本实现村村沟通的基础上,道路等级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市内以路桥建设为重点, 加快了城市布局调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扩建了一批干道、桥梁,新建了火车站广场。

市区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兴起。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以治理太湖为主导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抗洪防 灾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教育协调统筹发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 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步伐。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每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高速增 长。创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剧目。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接近100%。体育、卫生、环境保护、计划生育、老龄工作都取得 了可喜成绩。

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经济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 向发展。1984年列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给无 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无锡已建成以纺织、电子、机械、化工、医药为主,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具有较大规模、较高 水平的现代工业城市,并跨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的行列。

⑹ 我爱你们啊,中国 这篇课文的资料是什么

桂林山水
说起“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谓家喻户晓。但这一不朽名句的出处,却鲜为人知。

801年前的宋代,时任广西提点刑狱兼权府事的王正功,在为赴京城赶考的桂林考生饯行的宴会上,当众赋诗,最早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在对独秀峰石刻进行清理时,意外发现这里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

由于宋代旅游的发展,不少人留下了与王正功类似的溢美之词。如张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邓公衔的“桂林岩洞冠天下”,曾几的“江山清绝胜中原”,张孝祥的“桂林山水之胜甲东南”等等。其中,南宋末年的李曾伯在《重修湘西楼记》中直书“桂林山川甲天下”,与王正功的提法十分类似。

另外,据目前考证发现,历史上最早赞美桂林山水的文章出自南北朝时的大学者颜延之。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他来到桂林独秀峰游玩,感悟山水之际,挥笔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

丝绸

丝绸,是由蚕的蚕茧抽丝后编制取得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再经过精心编制而成的纺织品,蚕的发生期一般从桑树发芽时开始,蚕子发生时称为催青期、要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当的室内保护12-13天。使蚕子孵化、孵化出来的蚁蚕只有3mm长,0.5mg重,经过桑叶饲养25-28天,蚕成熟前长7.5-9cm。重约4-5g,在整个育蚕期中,对于湿度通气、饲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沙和碎叶,到蚕熟后上簇作茧,是一系列较细致的工序。
蚕熟上簇作茧之后,下一步就是绕丝。为避免蚕茧在贮存期间活蛹化蛾,简单的烘茧杀蛹设备会利用热能杀死鲜茧茧腔中的活蛹,并除去适量水分。缫丝的方法很多,按缫丝蚕茧沉浮的不同,可分为浮缫、半浮缫、沉缫三种,蚕茧的浮沉主要取决于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将煮熟茧缫成生丝,要经过索绪、理绪、集绪、捻鞘、络交、卷取、干燥等工序。蚕茧经由缫丝机缫制成生丝后,便进入了丝织阶段。
一条蚕短短的一生吐出的丝却有1000米长,做一条领带需要111个蚕茧,而做一件女士上衣则需要630个蚕茧。
丝是桑蚕在桑树上所吐出的纤维。蚕丝是一种生态学非污染的天然纤维。具有其它纤维及加工品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能和无可比拟的旺盛生命力。经过染织而成的各种色彩绚丽的丝绸面料,更易缝制加工成各种高级成衣和室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及众多工艺美术品,难怪国外消费者将丝绸誉为“美的源泉”。
另外,用真丝绸为衣料做成的丝绸服装,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自古以来,真丝就有"丝绸皇后"的美誉。到了现代,人们又赋予了它"健康纤维"、"保健纤维"的美称。因此,真丝纤维的保健功能是任何纤维都无法相比的、无法替代的。真丝纤维中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8种氨基酸,与人体皮肤所含的氨基酸相差无几。故又有人类的"第二皮肤"的美称。穿真丝衣服,不但能防止紫外线的辐射、防御有害气体侵入、抵抗有害细菌,而且还能增强体表皮肤细胞的活力,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同时对某些皮肤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另外,由于特殊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还有调节体温、调节水份的作用。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次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十大瓷厂。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60年,1972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现名;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后改现名;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营,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改称现名;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1961年由华电瓷厂的几个分厂和国光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厂 华风瓷厂。 {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
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

先这些吧,(*^__^*) 嘻嘻……

⑺ 苏州丝绸的历史

苏州是丝绸的故乡,太湖流域留存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见证着丝绸历史的悠久。园区唯亭镇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吴兴钱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丝织品实物;吴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纺轮和骨针 ,以及带有丝绞纹和蚕纹的陶,这都说明了苏州古代先辈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

苏州在上古时期属九州中的扬州,夏禹时就有丝织品土贡“织贝”一类的彩色锦帛。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国观礼时,曾将吴国所产的缟带赠给郑相国子产。据《史记》载: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吴楚两国因争夺边界桑田,曾发生大规模的“争桑之战”,说明蚕桑之利在当时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吴国都城就在苏州,至今还保存着与丝绸遗址有关的织里、锦帆泾等地名。

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 南北朝时,有日本使者求吴织、缝织女工归,《日本书纪》亦有相应的史实记载。

隋唐时,苏州属江南东道,丝绸贡品数量最多,土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韩愈曾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千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当时有“蜀桑万亩,吴蚕万机”的说法,形容长江流域蚕桑纺织业的发达。

两宋时期,据《宋史纪事本末》:“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壬午春三月,命宦者童贯置局于苏杭。”苏州、杭州、成都为当时闻名全国的三大织锦院。苏州的宋锦最为著名,缂丝名家沈子蕃、吴子润亦出于苏州。《吴门表隐》记载:元丰初(1078年)城内祥符寺巷即建有机圣庙(又名轩辕宫),还有新罗巷、孙织纱巷(今古市巷装驾桥巷之间及嘉余坊)等生产纱罗的地方。虎丘塔和瑞光塔分别出土了五代北宋时期的刺绣、丝织经袱和经卷丝织缥头。

元代时,在至正年间(1341——1368年),建织造局于平桥南。当时有名的苏杭五色缎,行销国外。盘门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有大批随葬锦、缎、绸、绫、绢等衣服。有保存完好且工艺精美的织锦缎被、提花龙凤衣带、绣花鞋、正反缎、云龙纹及各色花纹袍袄裙等丝织品。

明代苏州丝织业的兴盛超越前朝。明初,洪武元年(1368)即在苏州设织染局,局址在天心桥东(今北局人民商场)。明代中央内府司礼监有苏杭织造太监一员,专司苏杭织造,派驻苏州。万历年间,织造太监因一味营利,仗势横行,激起民变。在苏州山塘街五人墓侧,至今有明义士葛贤墓遗迹。在定陵展览馆和故宫博物院,陈列的明代丝绸产品,每匹绸缎的段首都有封签,上面印着织造年月、织品名称、尺寸、委官及机织工匠的姓名,大部分来自苏州,还有参加过当时反抗宦官税吏斗争的工匠名字。北京慈因寺发现明代万历年间苏州织造的四件锦缎等。虎丘新庄王锡爵墓出土有忠靖冠服、织银锦帛、龙纹缂丝等。

明代苏州丝织业极为繁盛,据张瀚《松窗梦话》载:“大都东南之利,其莫大于罗、绮、绢、紵,而三吴为最。既余之先世亦以机杼起家,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显然仅有官署的织造是不够的,民间的机户也生机勃勃。由于丝织业的兴盛,新兴了一批市镇,如盛泽、震泽等。乾隆《吴江县志》称:“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到明末,盛泽已经发展成为丝织手工业大市镇,拥有人口五万。在苏州有盛泽绸庄所设的庄船专用船埠码头。旧址在阊门内水关桥臭弄口(今阊门饭店河埠),原址现称为“盛泽码头”,遗迹尚存。

清代时在顺治三年(1646)设苏州织造局,分为南北两局:南局名总织局,在葑门内带城桥东(局址在今市十中校址及孔付使巷内);北局名织染局,仍以明织染局址改建。官府织造的产品分为上用和官用两种,除织造各式龙袍、莽袍、补子、缎匹、宫绸等以外,还有各种临时差派,如皇帝大婚、皇太后万寿贡、端午贡等。与官府织造发展的同时,苏州民间丝织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据乾隆《长洲县志》卷十六载:苏州“织作在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又据记载:乾隆三十五到四十五年间(1770~1780),苏州的民办手工业织机已发展到一万数千。如石恒茂英记、李启泰、杭恒富禄记、李宏兴祥记等纱缎铺,都是在乾隆前后开设的。清代苏州丝织产品,除宋锦、缂丝、龙袍等类外,主要有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贡缎、天鹅绒、高丽纱、花素累缎、陀罗经被、百子被面等,工艺技术均有较高水平,畅销国内外,外销约占60%,销往朝鲜、安南、缅甸、印度等国家。

1912年9月在阊门内下塘原清代宝苏局内,创设江苏省立第二工场,产品有江绸、提花丝光布等。1914年谢守祥等在齐门路首先创办苏经纺织厂,将木机改进为手拉铁机工厂。1917年陆季皋等在仓街开办振亚织物公司。同期又有延龄冠记、甡记、东吴、程裕源、广丰、洽大等丝织厂相继开设,到1921年共有绸厂十四家。1913年起苏州开始使用进口人造丝,用于制造衣边和织带业原料。1922年起正式采用人丝原料,与真丝交织,生产软缎、线绨等产品。织物品种逐步更新,织机设备亦有所改进。1922年苏经纺织厂首先以引擎传动,试验改进铁木手拉机为电力织机。1925年振亚厂亦改装电力机试制成功。织机改进的结果,使产量大增,效果显著,各厂纷纷改机。从此苏州丝织工业由手工业工场转入了近代工业的发展道路。1931年前后苏州盛行厂丝和人丝交织的锦地绉等新产品。

1937年抗战前夕,苏州有绸厂93家,纱缎庄77家;年产绸缎共28万8千匹。主要产品有塔夫绸、古香缎、织锦缎、乔其丝绒、毛葛、双管绡、博士呢、碧绉、锦地绉、软缎、中华缎等一百余种。苏州沦陷期间,丝织业一度停顿后,先后恢复生产,但备受摧残。在胜利前的1945年初,苏州丝织业尚有97户,另有纱缎庄25户,产品主要有大伟呢、格子毕绉、金玉缎、九霞缎、大富贵织锦被面、花素累缎、陀罗经被等等。抗战胜利后,苏州丝绸业有所恢复,到1949年4月苏州解放时,尚有绸厂99户。

建国初期,外销断绝,内销呆滞,丝织业困难重重。1951年我国对东欧国家展开以丝织品换钢材的易货贸易,促进了丝绸外销。苏州塔夫绸被誉为“塔王”。国内通过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会,活跃了内销渠道,促进了丝织工业的发展。到1951年底,生产规模已恢复到建国前旧观。

1954年到1956年公私合营高潮中,苏州市区原有六十四家私营丝织厂、三家公私合营厂和十八家漳绒厂先后合并,成为振亚、东吴、光明、新苏等四家丝织厂和新光漳绒厂及二个漳绒合作社(后改东风丝绒厂)。此后丝绸业形成专业化生产体系 ,丝织机台和经济效益都有显著提高。

1963年试织成功第一只合纤和人丝交织新产品“烂花绡”;1965年经过鉴定,完成了机织涤纶长丝人造血管的研究制造;光明厂制造成功自动接经机。1970年后开始建立化纤原料生产。

1980年起改变原有单一的统购统销,改为与自产自销相结合。1980年东吴厂引进剑杆织机;1982年振亚厂引进喷水织机等新型无梭织机,加速了丝织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控制的进程,苏州丝绸产品也不断得到更新。1982年花色品种已增加到十九个大类,160多个品种,2000多只花色,产品畅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苏州丝绸从建国后跃上一个新台阶,从缫丝、染丝、丝织、丝绸印染和丝绸机械等企业;建立苏州丝绸科学研究所、丝绸工学院、丝绸检验所和丝绸职工大学等科研教育单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丝绸工业体系。

九十年代末,苏州工业进入产业调整转型期,苏州丝绸工业实行产业转移,四大绸厂等也随之完成了历史使命。建立于1991年的苏州丝绸博物馆,之所以能建馆是有赖于各大绸厂的赞助。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因此,我们不只是有责任、有义务 ,更是一种使命感,把苏州历史上传统的丝绸产品来传承下去。

可以说苏州的历史是与丝绸的历史相始终。无论是新旧石器遗址,还是春秋吴王宫的织里(这是中国最早的织造官署),都无不见证着丝绸历史的悠久。苏州的发展也随着丝绸业的兴盛而兴盛,明清时期,苏州能成为一方大都市,都与此息息相关。苏州至今留存有很多与丝绸相关的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址,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建国以后,苏州的丝绸工业也是当之无愧的利税大户,在对外贸易,出口创汇,为苏州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如果说丝绸、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张国家名片,那么丝绸就如一位市长所说的,是苏州的一张烫金的城市名片。

历史上苏州的丝绸产品一直绵延不绝,从春秋时期的吴缟,到三国两晋时的吴绫;从隋唐时期的八蚕丝、绯绫到宋锦、缂丝;宋、元、明、清时期设置官府织造局,产品更是名目繁多:主要有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贡缎、天鹅绒、高丽纱、花素累缎等。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伴随着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产品,闪烁、继承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光辉。这其实是前人给予的最丰厚的馈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发扬光大。云锦、苏绣、宋锦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云锦、苏绣是比较成功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另一方面,是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产品亟待拯救,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商业产品,走向市场,并由市场需求而发展壮大,这正是我们所需努力的,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我们的历史文化。

⑻ 黟县的经济发展

2009年,黟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06万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9亿元,增长37.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4:41.4:39.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55.7%、40.6%。
2012年,黟县地区生产总值20.8亿元,同比增长9.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亿元,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亿元,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24.2亿元,增长20.3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5.7:48.5:35.8。 黟县省级经济开发区2012年已建成面积1.9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入园企业58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5.4亿元,基本形成了以茧丝绸、果蔬食品、旅游商品、机电制造、高档纺织、木竹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
建国前,黟县工业基础薄弱,城镇以“三坊一店”(糟坊、酱坊、炉坊、糕饼店)为主体、其次是铁、木、竹、棕、缝纫、粮油(水碓、油榨)、织苎麻布加工业及石灰窑、纸槽等。焦福泰油纸伞、源头苎布、胡永兴蚊香、程三元毛笔为黟县较有特色的产品。民国14年(1925年),培本布厂开始使用人力铁木织布机。民国20年,城区创办私营光寰电气厂。民国31年县政府开办民生染织布厂,为黟县唯一的官办工厂。至解放前夕,全县没有一个烟囱,没有一台动力机。但县人旅外办实业、从工者很多,江西景德镇市就有11家工业企业为黟县人开办。
1952年,全民所有制的黟县酒厂和公私合营企业黟县电灯厂建成投产。同年,8名铁匠组成黟县铁业生产小组。1956年,全县35个手工业行业852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组成8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12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成立黟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逐步把手工业的经济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7.6万元,比1949年增长8倍。1958年,为追求高级形式,把全县手工业按一行一业组建规模较大的生产合作社,拆点搬家,集中生产,统一核算,在大办工业的号召下,采掘、冶炼、机械、化工、轻工、纺织等工业企业竞相上马,计划比例失调,出现工业增产,商业积压的畸形现象。其间大办钢铁,县财政支出13.5万元,毫无效果。同时,西武、和平、东源、洪星、际联、渔亭、美黄7个乡的铁、木、竹、缝、棕5个行业的28个手工业单位281人,与各乡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四社合一”。县手工业联合社的农具厂、木器厂、机瓦厂、竹器厂、石灰厂和缝纫、五金、皮革、棕业、钟表等10个合作工厂(社、组)及美溪综合厂共393人,全部下放到公社。1959年,黟县、祁门县并县时,黟县手工业联社因所属10个手工业企业455人下放到黟城公社而全面解体。
1961年后,关闭了全民所有制碧山野生植物油厂、黟县陶器厂;县办的石山砖瓦厂、雨伞厂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成立集体所有制铁业、木业、工艺生产合作社和白铁小组,缩小了黟县纺织厂生产规模;收回乡间名师巧匠396人,重新组建城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7个。196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为1311元,1965年为3423元,年递增28%。1970年起,开始发展“五小”(小煤窑、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小农机)工业,小型工厂应运而生。至197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递增15.8%。
1979年,停办农药厂,新建黟县轴承厂;农村1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二轻系统划归社队企业系统,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工业企业经营由单一的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同年,在石煤综合厂和五金厂试点推行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1980年增加轴承厂、轻机厂为试点企业,1981年在全县工业企业中推开,取得显著效果。到1983年,黟县工业总产值达1310万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扭转了黟县预算内工业利润倒挂,依靠财政补贴的被动局面。
1984年,全县工业企业整顿结束,企业素质提高,黄山轴承厂202型轴承获1984年安徽省优质产品证书,县电力公司获安徽省电力系统1984年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黟县酒厂吉阳牌白酒获1985年徽州地区酒类评比第一名。
1985年,全县有电力、机械、电镀、轴承、石煤利用、汽车修配、五金、建材、森工、酿造、粮油、食品、饲料、制茶、印刷、塑料、造纸,制鞋、服装、缫丝、纺织、林化等20多个行业,79个工业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15个,集体所有制24个、乡镇工业40个)。全民所有制职工1280人,集体所有制职工765人,乡镇工业从业人员650人。工业企业有中、初级技术职称人员39人(其中工程师4人)。固定资产净值86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635万元,集体所有制87万元,乡镇工业143万元)。机械总能力19114千瓦(其中全民所有制16558千瓦,集体所有制639千瓦,乡镇工业1917千瓦)。工业总产值2047万元,为1949年的27倍。1985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9.02%上升为42.37%。
2012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30家,比上年增加4家,实现增加值3.69亿元,同比增长13.7%。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轴承380万套,下降51.6%;罐头5220吨,增长22.7%;白厂丝599吨,增长8.8%;纤维板4951平方米,下降32.1%。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89%,同比下降54.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9109万元,增长4.6%;实现利税9017万元,下降12.7%;实现利润总额5505万元,增长6.8%。
2012年巩固扩大“12555”重点企业培育成果,中绣飞梭、新达机械、金坑源纸业等企业加速发展,特色工业初具规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增长12.5%。工业招商取得新成效,新签康师傅瓶装水、LED灯具、汽车配件等项目10个,协议投资4.2亿元。 丝织业 茧丝绸产业是黟县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八十年代初,从一个镇办集体缫丝厂起步,二十年后,黟县已发展有桑园4.5万亩,年产鲜茧2000吨;2013年有规模以上缫丝企业两个,年缫白厂丝400吨,其中华盛丝绸集团的生产规模名列安徽省第二;一个规模以上捻线企业,年产捻线丝260吨,名列安徽省第一。 黟县耕地面积8249.2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62%。农村经济以传统的林、桑、茶为主,粮食自给。桑、茶、果、竹、木等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以叶村为代表的蚕桑基地、以溪下村为代表的有机茶基地、以五里村为代表的桃业基地、以胡门村为代表的皖南花猪养殖基地。华盛丝绸、惠达食品、桃源罐头、千磨竹业、杉森木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竹针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白厂丝产量居全省县域前列,五溪山毛峰、“AH2糖水板板栗罐头”等荣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黟县先后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902元,增长15.5%。
黟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较多,有以生产糖水板栗、箬叶、微菜干、竹笋罐头等系列产品的食品企业,其糖水板栗产量在全国同行中名列第一,产品95%以上出口海外。黟县腊八豆腐、宏潭豆腐乳等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产品,也从手工作坊里走进大型超市。黟县的茶叶制作久负盛名,其中以黄山毛峰、五溪香芽、西递翠眉等品种尤为出名。
建国前,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官、商的盘剥,生产方式的落后和自然灾害的侵袭,黟县的粮食单产只有100多公斤。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版的《黟县志》载:“岁收不给三月”。民国23年(1934年)资料记载,全县粮食总产1262万公斤。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仅1079.18万公斤,单产100.5公斤;油料总产36.27万公斤,单产16公斤。农业总产值为634万元。
建国后,黟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采取各种改革措施,促使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49年,实行减租减息,1950年至1951年,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1952年,总产上升到1625.61万公斤,1953年至1957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农民依靠集体力量,开展农田建设,提高了抗御灾害能力,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957年,粮食总产达2036.07万公斤,1958年,由于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和工作上的失误,粮食生产下降,1960年,粮食总产只有1623.14万公斤。1962年开始,经过三年的恢复调整,粮食产量有了回升,1965年,总产达2296.13万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总产增长缓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农村体制改革,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9533亩,单产302公斤,总产上升到3908.07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2.6倍,油料总产147.71万公斤,比1919年增长3.1倍;农业总产值达326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为1949年的6.38倍;茶叶、蚕桑、畜牧、水产及其他农副业生产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黟县从1953年起,粮食、油料自给有余,1953年至1985年,全县农民向国家提供商品粮食共26827万公斤,食用油脂297.84万公斤,和大量的猪肉、禽蛋、鱼、茶叶、蚕丝、苎麻、香菇等农副产品。
201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完成56608万元,同比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21832万元,增长4.5%;林业产值13899万元,增长2.7%;牧业产值17543万元,增长1.3%;渔业产值519万元,增长117.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815万元,增长2.2%。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业构成由2011年的37.8:24.7:32.1:0.4:5.0调整为38.5:24.6:31.0:0.9:5.0。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9950公顷,同比增长0.8%,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089公顷,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2890公顷,增长0.5%;蔬菜种植面积1444公顷,增长1.8%。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多减少。其中:粮食总产量27001吨,增长4.7%;油料产量4001吨,增长3.9%;茶叶产量1535吨,增长3.6%;蔬菜产量20048吨,增长1.9%;药材产量91吨,下降4.2%;瓜果产量1480吨,增长1.6%;糖料产量714吨,增长2.0%;水果产量2097吨,下降0.3%;肉类总产量5240吨,增长1.7%;蚕茧产量1759吨,下降4.5%;禽蛋产量663吨,增长1.4%;水产品产量560吨,增长16.2%。
2012年黟县连续四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五里桃业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宏村镇、洪星乡竹笋基地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毛竹笋)标准化基地”。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7家,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4家。实现农业总产值5.7亿元。新增新农村建设“十有”达标村5个、基本达标村6个。 黟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黟县经济的主导产业。
全县共有景区景点13处,其中5A级、4A级、3A级景区各2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示范户19家市级、旅游专业村8个,三星级以上饭店4处。拥有国家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省级1家;旅游商品个体私营作坊150多个,形成4大类、12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系列,多种旅游商品在国家、省级旅游商品博览会和工艺品设计大赛上相继获得100多个大奖。先后荣获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化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文化魅力旅游名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等称号。
2009年,旅游接待403.16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63亿元,旅游商品购物市场营业收入达6000多万元,旅游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超过20%。2012年旅游接待量完成1010万人次,增长31.7%;实现旅游总收入75亿元,增长32.5%。

⑼ 研究无锡历史文化 作文

作文好像没有,先给你个无锡历史教育网http://www.cnhistory.com/

小资料:
1.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从陕西来到江南,定居梅里(现锡山市梅村镇),号称勾吴。他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农耕蚕桑,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开创了吴文化。公元前202年正式建县,因境内锡山锡、铅源枯竭而取名“无锡”。历史上,由于帝王君侯之变迁,时称无锡县,时称有锡县,自公元497年, 无锡县名称沿袭不变。1949年设无
锡市。

2.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鸟”。

3.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 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 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

4.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 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 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5.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 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6.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蹈辅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 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 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 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7.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 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 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 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 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 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 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 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主要采 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至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纷麇来,浙东籴贩,麇不联 樯”。

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地区,特别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所以,无锡尽管不种 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 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 6.7%。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乾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 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近代无锡: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战 事以后逐渐恢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米市得到进一步发 展。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同时,由于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储运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粮商都到无锡采购,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 无锡购米。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无锡布码头继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迅速发展。光 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13.8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38.83%,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与此同时,蚕丝贸易十分活跃, “一年也有数十万斤之巨”。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出生丝近10万公斤,价值48万海关两。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边地区。无锡成为甲于东 南的丝茧市场。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无锡的 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始时大多是官办(包括“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始便是民族资本兴 办的。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伙创办保兴面粉厂,匡仲谋创 办亨吉利布厂。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自1895年至1913年, 无锡共建工厂19个,平均每年1个。从1914年至1933年20年间,共建工厂182个,平均每年9个。至1937年日军侵占无锡前夕,无锡已拥有工厂 315个,产业工人6.3万人,年总产值7726万元。缫丝厂和缫丝车数量,分别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城市首位。纱锭 24万多枚,布机 3500多台,分别占全省的38%和92%。面粉工业无论是工厂数还是生产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产品的产量,棉纱占全国0.8%,面粉占12%,蚕 丝占40%。

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无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 本总额居第五位。由于贷款业务兴旺,放大于存,资金缺口很大,经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调剂,因而无锡成为江浙一带著名的“放款码头”。无锡尽管是国内民族工业 发展最快和民族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始终充满艰险和曲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严重经 济危机,给无锡民族工业以沉重的打击。所幸无锡一批实业家励精图治,改进企业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转危为安。1937年底日军侵占无锡后,无锡的 经济更遭受空前的浩劫。

日军在无锡杀害1.4万余人,烧毁厂房2.8万多间,商店店堂5.4万多间,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万间,抢走粮食545万余石,财产损失20730万元 以上。民族工业遭受致命的摧残,许多工厂变为一片废墟,“繁华之区变成瓦砾之丘”。无锡经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经济有所复苏,棉纺 织业、交通运输业恢复较快。但这种景象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内战,无锡经济陷入困境,民族工商业经营困难,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 年4月23日,无锡解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年,无锡市国民收入为0.71亿元,社会总产值2.08亿元。解放初,无锡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 整顿和恢复发展经济。在城市,将敌逆资产和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同时组建发展合作经济,对私营工业积极扶持。在农村,发动群 众,开展土地改革。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无锡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53~1957年,无锡市在制订、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共2182户,其中工业 819户,商业697户,交通运输业368户,手工造船业298户。5371户个体手工业者与原来的116个社组成199个合作社。至年底,在农村建立高 级社147个。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无锡市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此期间,发展了一批新的工业门类,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社队工业(后改乡镇工业)也应运而生。但由于在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造 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和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1960~1962年,全市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起,无锡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调整,无锡市经济形势逐年好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破坏和干扰,生产下降,商业网点大 批撤并,集市贸易关闭。1969年后,生产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无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 年后,无锡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重调整农业、轻 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首先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大队建立为农服 务的经济实体。粮食种植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全面推广无锡县堰桥乡乡镇工业“一包三改”(实行以经理、厂长为主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 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的经验。全市农村形成以乡镇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城市,自1984年起,无锡进入工业化初期,开始以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同时,对计划、财税、金融、价格、物资、劳动工资、外贸等体制进行初步改革,培育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陆续建立物贸中心、钢材、化工轻工原料、木材建 材等生产资料市场。商业、供销、粮食部门也建立一批贸易中心。集市贸易兴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向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竞争机制,深化企业内 部改革的深层发展。还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拨款制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课题承包责任制;放宽对科研人员的政策。进行教育结构改造,将职业大学改建为江南 大学,扩建教育学院和无锡广播电视大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成人高校坚持走联合协作道路,扩大办学功能。

1993 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78元,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小康标准。1993年后,无锡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科学种养 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等都有较大提高,耕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在土地面 积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长的情况下,粮油和主要副食品的产量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工业在调整结构、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增强后劲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企业改 革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转换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加快了进入市场的进程。全市组织一批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了一批集团化 企业。乡镇工业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得到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显著增加,经济素质明显提高。顺利实施国家部署的财 税、金融、外贸、投资等体制改革。市场体系进一步发育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显示出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了步伐。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明显提高。

个私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无锡机场 通过初步改造,开通了5条国内航线。县乡公路在基本实现村村沟通的基础上,道路等级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市内以路桥建设为重点, 加快了城市布局调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扩建了一批干道、桥梁,新建了火车站广场。

市区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兴起。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以治理太湖为主导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抗洪防 灾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教育协调统筹发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 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步伐。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每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高速增 长。创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剧目。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接近100%。体育、卫生、环境保护、计划生育、老龄工作都取得 了可喜成绩。

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经济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 向发展。1984年列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给无 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无锡已建成以纺织、电子、机械、化工、医药为主,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具有较大规模、较高 水平的现代工业城市,并跨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的行列。

阅读全文

与公私合营西南蚕丝公司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天津发展股票分析 浏览:555
炒股程序是否先开个资金账户 浏览:990
指数型基金风险比股票型 浏览:220
股票配债一般几个交易日 浏览:907
股票证券账户自动销户 浏览:323
海天味业股票行情分析 浏览:998
长盛同盛股票行情分析 浏览:408
分析股票买卖手数如何分析 浏览:342
宝洁公司旗股票 浏览:303
股票线下交易是什么意思 浏览:28
职业炒股每天做的功课 浏览:681
宝硕股份是河北股票吗 浏览:910
贷款炒股被发现额度给冻结了 浏览:532
股票期权授权通知书 浏览:525
大学生基金股票 浏览:623
证券公司购入别人股票 浏览:936
日本的股票交易市场 浏览:389
股票查询600010包钢股份 浏览:193
股票帐户怎样查询最早的交易信息 浏览:654
手机号码注册股票账号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