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答疑 > 股票投资的宏观经济框架不包括

股票投资的宏观经济框架不包括

发布时间:2021-05-09 01:54:04

⑴ 宏观经济学的结构框架

宏观经济学的结构框架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 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宠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u/rl]”、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宏观经济学建议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首先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

⑵ 股票投资对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作用

股市对经济的作用,常言会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我觉得股市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有作用力,也有反作用力。
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兄弟,相辅相成,互帮互助。

⑶ 股票投资宏观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高手赐教~

一般股票投资都讲究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其中我们所讲的基本面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面、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公司业务同行业竞争水平和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包括对管理层的考察这诸多方面的分析。
而对于基本面分析中的宏观经济面分析的内容,从长期和根本上看,指股票市场的走势和变化是由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景气状况所决定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从国外证券市场历史走势不难发现,股票市场的变动趋势大体上与经济周期相吻合。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好,盈利多,其股票价格也在上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收入减少,利润下降,也将导致其股票价格不断下跌。但是股票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周期限在时间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通常,股票市场的变化要有一定的超前,因此股市价格被称作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⑷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通俗&不少于500字…用来干什么呢?我在每一点后面给你一个例子或是解释说明。

理论上应该分析:(1)我国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因其涉及投资的情况。比如通常在经济扩张阶段,投资力度会比较大。

(2)未来是有通货膨胀预期还是通货紧缩预期,伴随的失业情况。因为这些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比如若未来可能发生通胀,宏观调控可能会采取预防措施:收缩流动性,减少财政支出。

(3)国家现阶段实行的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无论是宏观调控或者微观管制都应予以关注。比如我们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尤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4)国际市场情况。现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相互影响加大,国际资本市场也呈联动态势。比如美国的经济政策以及美国三大股指都会对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全世界可都盯着美联储。

(5)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如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因为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如哪些产业会得到政策支持,经济工作重点等等

(6)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很多也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体现,支持的产业会减免税收,比如: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限制的会增加课税,比如:加征环境税。与股市直接相关的有证券交易印花税,但证券交易印花税不会经常调整。

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央行货币政策,通涨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产业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股市的行情需要宽松的流动性支撑,央行的货币政策一有转向之苗头,就会引起股市震荡。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几乎出来一则就会引起相关板块的炒作。还有扩大内需政策:汽车家电等等,也是这样。股市炒题材很常见。

⑸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一般包括哪些账户

一、国民账户
(一)国民账户的基本内容
1.定义:国民账户全称为“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用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宏观经济活动的总价值和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
2.国民账户的三种统计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这三种方法分别对应了三种统计途径,即产品生产部门的产量(生产法)、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收入法)、为获得产品而获得的支出(支出法)。其中支出法是从需求面分析出发,体现了私人部门、公共部门等的收入去向,因而成为央行的主要分析工具。
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结构比率 单位:亿元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82673.1
49722.7
39334.4
18147.6
30701.6
29475.5
1226.1
2248.8

89340.9
54600.9
42895.6
19196.9
32499.8
32623.8
-124.0
2240.2

98592.9
58927.4
45898.1
20307.4
37460.8
35813.3
647.5
2204.7

107897.6
62798.5
48881.6
21265.7
42304.9
41918.3
386.6
2794.2

121730.3
67493.5
52685.5
21819.3
51554.7
51303.9
250.8
2682.1

142394.2
75439.7
58994.5
23909.3
62875.3
62351.4
523.9
4079.2

最终消费率
居民消费比率
政府消费比率
资本形成率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率
存货增加比率

60.1
79.1
20.9
37.1
96.0

4.0

61.1
78.6
21.4
36.4
100.4

-0.4

59.8
77.9
22.1
38.0
98.3

1.7

58.2
77.8
22.2
39.2
99.1

0.9

55.4
78.1
21.9
42.4
99.5

0.5

53.0
78.2
21.8
44.2
99.2

0.8

3.区别几个重要概念。支出发者重于研究总需求的形成及不同部门之间的需求结构,编制及分析时有必要明确如下概念:
1)经济体中的居民与非居民。一个经济体中的居民包括在本国领土内居住的个人、服务于个人的非盈利性机构、本国领土内的工商企业及各级政府。不符合上述条件者视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2)国内总量和国民总量。国内总量按国土原则衡量;国民总量按国民原则衡量国民产品总量=国内产品总量+净要素收入。
净要素收入=本国居民从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本国对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3)流量与存量。存量是表示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的数量,计量时不具有时间下标;流量是指经济变量在一段时期发生的数量,计量时必须标有时间下标。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记录一段时期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所以各变量指标均用流量核算。
4)名义值和实际值。名义值按现期价格计算。实际值是按基期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优点是免除了物价波动因素的干扰。名义值/实际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衡量了物价波动的综合情况。
(二)国民账户的分析框架
1)GDP、GNP和GDI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可支配收入(GDI)三指标都可用来描述总产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GDP=C+I+(X-M) (8—1)
GNP=GDP+YF=C+I+(X-M+YF) (8—2)
GDI =GNP+TR=C+I+(X-M+YF+TR) (8—3)
其中,C=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I=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投资支出(包括存货变化);X=商品和服务出口;M=商品和服务进口;YF=要素净收入;TR=净转移。
2)公式S-I=X-M+YF+TR的含义。
由于国民储蓄(S)等于国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既S=GDI-C,所以公式8—3还可以表述为:S-I=X-M+YF+TR (8—4)
公式8—4表明:任何外部的不平衡都会反映在内部(国内)的不平衡上。
二、国际收支账户
(一)国际收支账户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①经常账户余额:反映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商品、服务、收益及无偿转移的交易记录。②资本与金融帐户余额:反映本国居民的国外净资产变化及其他资本流动。③官方净储备:与国际储备和账户清算有关的官方储备账户的净额。④净误差和遗漏:为平衡国际收支账户的借方和贷方而单独设立的。
2)经常项目(CA)、资本和金融项目(F)和官方净储备(ΔR)的关系。
CA+F-ΔR=0 (8—5)
其中,CA=经常项目;F=资本和金融项目;ΔR=官方净储备。
3)理解国际收支帐户的基本内容可参见下表
表:中国2004年国际收支概览 USD(10000)

项目

余额

贷方

借方

一. 经常项目
A货物与服务
B收益
C经常转移
二. 资本和金融项目
A资本项目
B金融项目
三. 储备资产
1. 货币资产
2. 特别提款权
3.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4. 外汇储备
5. 其他债权
四.净误差与遗漏

6865916
4928364
-352267
2289819
11065976
-6935
11072910
-20636400

-16100
47800
-20668100

2704508

70069701
65582658
2054410
2432634
34335015

34335015
47800


47800


2704508

63203785
60654293
2406676
142815
23269040
6935
23262105
20684200

16100

20668100



(二)对外部门的分析框架
1)目的。央行分析国际收支帐户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判断经济是否春在对外失衡问题,并作出是否需要调整政策来纠正这种失衡的决策。
2)对外交易记录分类加工的基本方式。
由于国际收支帐户采用复式计帐法,因此为了判断是否对外失衡,必须对交易记录在进行分类加工,其基本方式是:不同对外贸易按项目加总、借代相抵后得出净额,以划分不同性质的对外交易项目各自的顺差或逆差,并将不同性质的交易划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作为判断国际收支状况的依据。线上部分净额在贷方为国际收支顺差,在借方则为国际收支逆差。
3)由于这种分类划线方法存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实践中有多种差额概念,有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差额、总差额。
①贸易差额。当出口大于进口时,为贸易顺差,反之为贸易逆差。
②经常项目差额。它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实际资源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净变化。此差额的判断往往取决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互补关系是否成立、是否体现国家经济决策的主体要求。
③基本差额。它是以交易的稳定性为依据划线的线上项目差额。但它稳定与不稳定的假设并非总是有效的。
④总差额。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国际收支差额,除官方储备资产外,其他项目的交易均划在线上。它亦称为“官方结算差额”。
三、财政账户
(一)财政账户的基本内容
财政账户体现着政府预算总量、预算资金的来源及去向。根据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我们将财政账户分为收入、支出和融资三大块。参见下表
①收入账户。财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偿还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经常性收入又分为有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②支出账户。财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偿还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③融资账户。政府融资为财政账户的线下项目,其净额等于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表: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表

项 目

2003年

2004年

项 目

2003年

2004年

收入总计
(A)经常性收入
各项税收
非税收收入
(B)资本性收入
(G)融资收入总计
国内公债与国库券
向国外借债

支出总计
(C)经常性支出
(D)资本性支出
(E)融资支出总计
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
外债安排重点项目

(F)结转下年(动用结余)

(二)政府部门的分析框架
财政分析总是和预算平衡概念相联系的,财政收支是平衡还是盈余或赤字,使财政分析的基本内容。对财政账户的分析,依据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关于政府业务及其分类的三种基本规则,一般存在两种分析方法:总差额和经常性收支差额。总预算差额常作为对财政政策作总体衡量的指标:总赤字往往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总盈余则往往反映收缩性财政政策;而经常性收支差额一般可用来衡量政府部门的储蓄水平。
四、货币账户
(一)货币账户的基本内容
一国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可分为货币当局、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三类,因而货币账户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第一层次是货币当局的账户。货币当局一般指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掌管储备、代理国库和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等职能。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都集中体现在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参考下表)
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资 产

负债和资本帐户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国外资产
对政府债权
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
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
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其他资产
总资产

31141.85
2901.02
10619.47
1363.34
7255.95
206.25
8516.19
62004.06

46960.13
682.90
9376.35
1047.85
8865.09
136.25
9300.05
78655.33

储备货币
货币发行
发行债券
国外负债
政府存款
自有资金
其他负债
总负债

52841.36
21240.48
3031.55
482.58
4954.71
219.75
474.11
62004.06

58856.11
23104.00
11079.01
562.28
5832.22
219.75
2105.96
78655.33

⑵第二层次是将货币当局与存款货币银行的数据合并在货币概览之中,从而得到货币体系中的货币、信贷及对外净资产等金融要素的变动情况。存款货币银行只要指商业银行,也包括吸收活期存款并发放贷款的政策性银行。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合并后,即为货币概览。(见下表)
表:货币概览

资 产

负债和资本帐户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国外净资产
国内信贷
对政府债权(净)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
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货币与准货币

37990.93
201274.75
13131.47
158741.37
10039.02
19362.89
219226.81

55836.61
220018.66
15603.21
175459.73
13198.89
15760.83
250802.79

货币
准货币
外币存款
债券
央行债券
实收资本
其他(净)

84118.81
135108
11838.01
55.16
0.00
9502.06
-1356.35

95971.01
154831.78
12087.65
1630.21
0.00
10902.74
431.87

⑶第三层次是将其他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并未一体,编制成金融概览。我国中央银行目前尚未将证券市场的业务数据归纳进去,因而只编制银行概览。见下表)
表:银行概览

资 产

负债和资本帐户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国外净资产
国内信贷
对政府债权(净)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
货币与准货币
货币
流通现金
活期存款

37732.92
206283.64
13178.51
172700.24
20404.89
221222.82
84118.57
19745.99
64372.58

55349.90
224419.11
15635.21
192000.86
16783.04
253207.70
95970.82
21468.30
74502.52

准货币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外币存款
债券
央行债券
实收资本
其他(净)

137104.25
20940.39
103617.65
12546.21
11884.29
1.96
0.00
10949.09
-11693.61

157236.88
25382.15
119555.39
12299.34
12128.63
15203.49
0.00
12011.11
-12781.93

注:与上述的国民账户、财政账户和国际收支帐户不同,三个层次的货币账户均是存量账户,所登记的数据均为某一时点、通常是期末的资料。
(二)货币账户的分析框架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其业务对全国的金融事业施加影响,并经由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传导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之 中。因此,货币政策是扩张还是收缩的基本取向,可以从货币账户的分析中反映出来。上述三个层次的货币账户,就构成货币部门的分析框架。
1.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与资本账户两栏,其资产方反映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负债方则体现着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量。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及时提供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的变动情况,因而显得特别重要。
2. 货币概览。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部分构成,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将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与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相应项目下的数据合并,既为货币概览。
3. 银行概览。将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合并后,既为银行概览。我国的特定存款机构是指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两家政策性银行。

⑹ 简述股票投资宏观分析的主要内容

1、一般股票投资都讲究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其中我们所讲的基本面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面、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公司业务同行业竞争水平和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包括对管理层的考察这诸多方面的分析。
2、而对于基本面分析中的宏观经济面分析的内容,从长期和根本上看,指股票市场的走势和变化是由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景气状况所决定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从国外证券市场历史走势不难发现,股票市场的变动趋势大体上与经济周期相吻合。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好,盈利多,其股票价格也在上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收入减少,利润下降,也将导致其股票价格不断下跌。但是股票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周期限在时间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通常,股票市场的变化要有一定的超前,因此股市价格被称作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⑺ 居民买卖股票也属于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的范畴正确吗

投资股票 在经济学中不属于投资
投资是需要新的产出,而股票只是分红凭证,并没有真的投入生产中。
I=S 是 C+I = S + C约去C的结果。
C+I是国民收入,S+C是支出
收入=支出

⑻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总供给。

2、总需求。

在进行总供给形势分析时,人们会考虑全国完成工业增加值和这一数值的同比增长情况。进一步细分,人们会区别所有制分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公司增长情况。

重工业增长与轻工业增长的比较也十分重要。在1999年上半年,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反映出政府投资拉动的力度和消费低靡的状况。

成品钢材、铜材、铝材、水泥、化肥、化学农药等主要原材料的产量,耐用消费品及信息通信产品生产情况,以及全国发电量、运输量增长情况均能反映总供给状况。

不过,在分析基础产品增长的时候,应当意识到基础产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例如,发电量的多少,在以往一直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

但由于许多行业从高能耗变为低能耗,因此即使发电量增长相对缓慢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同比例推断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了。

(8)股票投资的宏观经济框架不包括扩展阅读:

分析意义:

1、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在证券投资领域中,宏观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只有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作出正确的长期决策;

只有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尤其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因素的变化,才能抓住证券投资的市场时机。

2、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证券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或挤出泡沫,或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政策直接作用于企业,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效益,并进一步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⑼ 宏观经济学的框架结构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 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宠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u/rl]”、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宏观经济学建议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首先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

阅读全文

与股票投资的宏观经济框架不包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账户收费 浏览:599
国轩股份股票 浏览:139
白酒股票投资分析 浏览:440
公司增持股票股票会跌吗 浏览:828
摩根大通银行股票行情 浏览:474
美股开户资金要求吗 浏览:303
手机股票自定义 浏览:256
非公开发行股票与期权区别 浏览:997
股指期货和股票指数的关系 浏览:119
期权股票是好是坏 浏览:747
兰生股份持有哪些股票 浏览:110
美国的免费炒股软件有哪些 浏览:885
华日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884
股票交易系统先进先出 浏览:543
obay 浏览:44
600291西水股份股票最新消息 浏览:791
孙宇晨公司股票 浏览:545
浙江双箭股份股票 浏览:627
天天基金网股票型基金有哪些 浏览:359
公司未上市是怎么分股票 浏览: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