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答疑 > 百万富翁自述股票投资

百万富翁自述股票投资

发布时间:2022-09-17 15:40:12

『壹』 实用的股票投资书籍有哪些

你好,1、《金融杀手》

2、《花荣著 <操盘手>》

3、《股票培训班》

4、《巴菲特的真实故事》

5、《民间股神》

6、《操作生涯不是梦》

7、《我的提款机-中国股市》

8、《江恩理论大全》

9、《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

10、《刘曼宇证券投资实战要津第一二章》

11、《刘曼宇: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木桶原理》

12、《猎庄说》

13、《熊市翻四倍》

14、《怎样卖出100问》

15、《怎样解套100问》

16、《散户斗庄》

17、《炒股招招鲜》

18、《千万别炒股》

19、《做个百万富翁--**自述》

20、《散户怎样与庄家双赢》

21、《趋势程序交易》

22、《投 机 智 慧》

23、股市金龟

24、《股道犀锋》

25、《炒股60个败局》

26、《指标完全手册》

27、《<操练大全(第六册)-实战指导之一>黎航》

28、《<江恩选股方略>威廉-江恩》

29、《<股票筹码揭秘>刘久长》

30、《荐股之王专辑》

31、《股海神技》

32、《高手妙招:股市实战真经》

33、《<艾略特波动原理三十讲>图片版》

34、《专业操盘手》

35、《股市大众心理解析》

36、《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及应用》

37、《如何在最大的牛市中获利》

38、《投资艺术 查尔斯-艾里斯》

39、《股民必须牢记的二十一条军规》

40、《索罗斯》

41、《跟庄高手谈选股绝招》

42、《手把手教你炒股:股市高手的炒股技巧》

『贰』 2020-04-07【晨读】百万富翁成长史【转】

这是一个发生在班班身边的真实故事。

他,今年只有23岁,刚刚大学生毕业,手里已经有10万的资产了。班班问了其攒钱的秘诀,他也告诉了班班。

他,高中没好好读书,上了一个专科学校。因为不甘心,一直想要专升本,后来他就努力学习,年年拿国家奖学金,4年下来就是3万多。

每学期开学,他都会和室友去倒卖生活用品,卖电话卡,直到组织成自己的一只队伍,到了大三那年,还承包了周边学校的物资运输,赚取差价。

平时呢,他也会去肯德基打工来赚钱。就这样,在他刚毕业的时候,已经有了10万块了。

班班非常倾佩这位小伙伴,也非常羡慕。他其实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傲人的学历,有的只是一颗不服输的心。 班班相信,他学完投资后,攒钱的速度会更加快,一直到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

其实,身边的小案例还是有几个的,不过下面班班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真正的理财大神,发家致富的故事!

“财迷”的理财之路

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姑且叫他“财迷”吧!普通家世,普通学校,普通工作,财迷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但是通过10年的时间,完成了100万的目标。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成为百万富翁的吧。

当我们偶尔听到某人突然间有了很多的钱时候,免不了把钱和运气联系在一起,可真的能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去观察时,其实会发现有些人的有些机遇,确实不仅仅只是一种偶然,即便天上真的掉馅饼,也需要站在正确的地方拥有正确的容器才能接到。

我们的主人公财迷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学校不差但也谈不上顶尖,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里有自住的一套房子,就业时父母没有什么可靠的关系,所以毕业后自己回家投简历找了家普通企业,做着一份普通的财务工作,拿着普通的工资,在普通的时间谈恋爱然后结婚。如果不是像我这样的好友,很难想象还会有谁,会在这样一个身边的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角色上挖掘出什么能值得一聊的话题。

不过正因为财迷的普通,更让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毕竟在我身边,这些的普通人才是绝对的多数。可能没有那么过人天赋,可能没办法每天都保持“打鸡血”的亢奋工作状态,可能没有遇上事业奇遇的普通人中的一员。

目标:100万

作为好闺蜜,据我知道财迷的心里一直有个目标: 毕业后10年内赚够100万。

我其实一直想问为什么是10年不是5年不是3年?为什么是100万不是50万不是200万?为什么会有这么具体的目标?不过相比这些问题,我更多的感觉是,别说在那个学生时代,即便是工作的几年后,也少有人去规划自己的财务,并且把财务的目标当成人生的阶段性目标去落实。

炒股和攒钱炒股

不过说财迷炒股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我对股票自小热爱以及提前就有知识的积累,而财迷在我看来当年在股票方面的投资水平是不那么好的。说水平没我好,主要是觉得在专业术语和各种投资投机理论上他懂得没我多,他平时也不像我,会花大把的时间在研究股票,研究各种技术和理论上。

但他在其他方面却影响我很大,后来我才非常汗颜地意识到其实他在“赚钱”方面的智慧真的远超过我。

这个影响主要是对储蓄以及储蓄与理财的理解。

大一时候有一次我和他去图书馆借书,他指了指《富爸爸》系列,说:“这本书你看过吗?蛮不错的,我就打算一定要33岁前赚够100万”。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身边有这么个和我似乎臭味相投的人存在,应该也是我第一次模糊地感觉到财迷有这么个100万的阶段目标,而他后来看过的很多书,说过的很多话,做的很多事,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的想法。

实际上他在学校就开始那么做了,财迷家住在相对富裕的南方,每个月有1500的生活费,而这个数字虽然不多,但在我们那所北方的学校里,算是生活水平中上,完全够花的。所以他有那个物质条件去养他的一个怪癖,每个月限定自己只花1000,并以此为乐,每月剩下那500,攒一学期是2000多,然后每学期都会买上一只股票,至于具体买什么股,他经常问我意见,我也特别愿意和他讨论我对个股的看法,毕竟炒股真的是一件特别孤单寂寞的事情,身边能有这么个还能听得懂你话的人,自然特别愿意分享。

用我现在的目光看,财迷与其说是在炒股,不如说是把股票账户当成了他的储蓄罐,用定投的方式在储蓄。

后来随着关系越来越好,我越发觉得财迷是个你越相处越了解,越觉得这家伙有思想而且有意思的人。

财迷很擅长攒钱,而且一直给人一种以此为乐的感觉,重要的是他的攒钱过程并没有给人抠门或者丢脸的感觉,如果不是我经常被他问到买什么股,从而知道他的这个小怪癖,外人估计是很难看出的。他遇到好事也会请兄弟们吃饭,平时的生活条件也都和大家相似,伙食不差也吃零食也买水果。不过他似乎就是能在生活中,不经意间找到些高性价比的东西,并擅长 量入为出

当别的同学问爸妈要钱买4000多的笔记本电脑的时候,财迷花了整整四天时间从跳蚤市场花800块钱淘了个品相性能颇为不错的电脑,人家还送他一把椅子,毕竟急于离校不在乎几个小钱的土豪学长大有人在。更让人可恨的是他那台800的二手货,用完3年以后,还被他400给卖了。

电脑的事情只是一个个例,类似的事情在他身上应该有不少,而财迷在生活中的这种追求折扣,追求性价比和实用主义的思维习惯,其实也在后来的投资中帮到他很多。

在遇到财迷以前,我很少意识到“存钱”这个事情,因为从小我习惯了花多少管爸妈要多少的花钱方式。虽然不至于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生活虚荣攀比的坏习惯,但真的不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到了哪里,也养不成存钱的习惯。毕竟每个月多花200和少花200,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就像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可能也就是每天多吃了一口与少吃一口在日积月累下形成的差距。

“次贷危机”

不存钱的人有时候确实会对存钱的人有一种奇怪的隔阂和一种难以理解。我当时就很难理解这财迷每月从生活费里扣500下来,整整一学期也才2000,一学年好像也就5000不到的样子,他还特别乐此不疲,到底图什么,又有多大用呢?

那个时候自己年轻气盛,刚学炒股的人很多都是朝着年化20%以上的收益目标去的,特别是早早拜入“价投神教”的我,自然也拜托不了这种“美好的憧憬”。当时总抱着一个现在看来是“幻想”的想法:如果自己年化20%以上,靠着入学前那爹妈赞助的2万启动资金,毕业后就能变5万的样子。而对当时的我来说,5万绝对也算一个能炫耀一下的数字。

后来的事情是次贷危机一直在发酵,上证指数从6000跌倒3000,又跌倒1600的过程里,自己的股票账户亏损了70%不止,老爹当年给了2万,08年时候又厚着脸皮问要了5千抄底,最低时我记得只剩8000市值,这是市场给我打的第一个巴掌。但人总是选择性记忆的,后来我就彻底把刚入市时2万4年要变5万的幻想给忘记了,但还是全然不顾现实打脸,觉得自己能遇到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是一种超大的幸运,觉得自己吸取教训后未来依然能有20%的投资能力。

因为财迷的股票和我的是高度相似的,照理说亏损的幅度也该是相似的,但看到他当时还算不错的心态,我开始第一次模糊意识到即便只有每月500的收入流,在这种时候也会给心态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后来这成了在这段经历里最大的收获。

很多人的脑子里,比如我,对投资,特别是炒股的理解还处在如果每年都赚20%,那4年一翻倍,8年4倍,12年8倍。但事实呢?可能8年的时间里,只有2个月是最重要的,单单这两个月就贡献了8年中的绝大部分的收益,只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两个月会什么时候出现,更多时候市场或者在下跌,或者在盘整。在这样的市场中,每半年的能有的那2000,每年的那5000,就比一开始有的那2万更重要。

财迷后来和我说,对于像他这种单纯需要存钱的人(财富积累初期),当时只是把股市当成一个“储蓄罐”。如果不是把股市当成发家致富的工具,那么定投股市的方式是真的非常合格,甚至可以说 在绝大多数“储蓄容器”中最优秀的,股市长期下跌或者盘整的过程中,定投者并不会损失太多,但也不会失去那8年涨2个月的暴富机会,而这种机会是存银行买理财所没有的。

很多年后的2015年,财迷就是靠着这样的想法,在坚持积累了若干年之后,抓住了他等待很久的一次财务上的跨越。

赚钱存钱的重要性

我的第一个股票账户后来再没能复活,即便经历了09年的4万亿,似乎市值也没回到初入股市的水平,更何况2010年以后市场回暖后又再次进入漫长的下跌。但那时候财迷似乎依然信心满满,因为他还是会时不时同我交流,当时我们都有的一个共识是,这次危机,这年的暴跌,长远看会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区别是我只有选择死扛,而财迷似乎总能从生活中“变”出钱来。

据我所知,财迷加入的那群“学生团伙”不但倒卖铺盖,后来也倒卖二手教材,倒卖军训服装。这个团体也就成了财迷的一个额外收入来源。而财迷,一如既往的存到了他那股票账户小金库中,回过头看这笔钱投入的时点又恰好是当时股市的一个低位,而他当时买的那个股票若干年后给他带来了近十倍的收益。现在回忆起来,对比我那室友对待钱的方式,我又感到人和人的差距恐怕就是在这不经意的很难察觉的潜意识中体现出来的,而这样的“运气”可能永远也不会落到室友那一类的人群中。

毕业前夕,财迷的“小金库”里具体攒下钱的数字我不太清楚,但以我的观察这不太会是一笔小的数字。财迷每月量入为出,先存钱再消费的习惯一直坚持得很好,这四年里光这笔储蓄就应该有2万不止,还不算他在危机时期买到的那些股票,再加上他总是会找到一些额外收入的办法,而后来财迷也和我说,大四那大半年的实习,因为实习单位有吃有住花销并不大,其实也存下不小一笔钱。

财迷的这样一笔数万的存款,就是用我当时看不起的一笔又一笔500元小钱的方式存下的,可即便对于相当一部分工作了好多年的人,可能也不一定能在工作后存下这样规模的一笔储蓄,更何况是一个刚毕业的应届生。

后来一段时间我真的是有反思的,恐怕当时我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财迷的思维习惯,是一个非常典型而且极好的对比。大家同样虽然都对“赚钱”有着挺大的执着与热情,都想尽快积累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但真的反思之下,财迷确实用了一条更“踏实”的路。而我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对投资收益的追求,以及平时不注重储蓄的生活习惯,就显得有那么些虚无缥缈了,而且停留在脑中缺乏实际有效的行动。

其实理财方面一直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说法,叫“哈佛教条”,具体内容是,对于任何人而言,无论每月的收入是多是少,一定要先存下20%,再花剩下的80%。

两种思维:一种是先存钱,然后花剩下的。另一种是先花钱,然后把剩下的存起来。没做过的人看似没有区别,但真的那么做以后,区别真的很大。

工作以后当我也去强迫自己去这么做的时候,才真的体会到其中的重要性。而养成这样的习惯也是理解理财所必须要跨的第一步。人必须要有财才能理,但钱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所以对于大部分人,学会储蓄才是最先要做的事情。对特定阶段的人而言,少买一个IphoneX,少买一个包包,少买一件衣服或者一双珍藏版椰子鞋,对储蓄的增长可能要远比每天研究股票或者投资来得更明显。

对于大部分人,哪怕收入不高,相信每月少花20%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更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存钱,其实是看不起每月存的小钱,20%对于一个月入4000的工薪阶层,也就是800元,而800元又能干什么呢?什么都干不了。于是乎我们也就连800元也懒得去算计。

多年以后,我也是从财迷嘴里知道了,这样的算计不仅仅只是表面的大钱小钱的问题,更深层次是人生的机会成本的问题。相比于月光族,那一点看似不多的储蓄带来的不只是表面的金钱数字,重要的是它还可能是一次摆脱现状的机会。

买车热潮

在毕业3年多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我们大学同学聚会最热门的话题一定是家庭和买车。

财迷在班级群里几乎是群里的异类,在群里说着和当时主流观点截然相反的话。特别是当遇到家境一般的朋友,也表露出想要管家里要些个钱再贷款买辆车的时候,他总是抛出用现在的眼光看极度成熟的理财观,来试图说服那些略有一些“过度消费”的朋友,虽然那个时候除了我以外,其实很少有人真的能听懂能听进去他话的含义。

他的话在大家看来太过理性而缺乏了一些浪漫,财迷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拥有一辆车后一年里增加的无谓花销的具体数字,也能说出如果不买一辆车这一大笔钱未来能做的事情。他会告诉想要透支买车的同学,买房、投资、创业或者读书在他看来都是远远优于买车,而一旦买车,这些计划无疑都会被推后,特别是出于炫耀目的而非实用目的一辆车,既不能帮助事业的发展,也不一定会对找一个好对象帮助太多。

这样的话虽然好心,但更像一盆冷水所以不受待见,时间久了,财迷自然也就不再说这样的话了。

而我,因为了解的关系,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开始越来越在意财迷有时说出的话了,后来财迷无意间表达出来的一个观点即便到了现在,我也记忆深刻。

那段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经过我消化后,财迷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要买保险?因为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同样的钱,效用是不同的。就像吃饭,吃8个馒头人会觉得饱,但第8个馒头和第1个馒头的作用截然不同,对于一个快饿死的人而言,第一个馒头是“救命”用的。

钱也是一样,买保险虽然从纯数字上看可能是亏的,但是大部分保险的真正意义,是用平日里丰衣足食的那第8个馒头,去换快饿死时的那一个馒头。从边际效用的角度看,是划算的。因为越是接近0的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越大,效用越大。以前的农民遇到天灾后,最需要1万元钱去买第二年的种子和肥料。所以如果能用好年景富裕的一点钱,去换大灾年的这第一个1万有着最高的收益和效用。

而储蓄和消费也是一样的,人没钱的时候攒下的1万元存款,和有了100万时候的1万元存款,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人的第一个1万,第一个10万,第一个100万,会打开不一样的机会之门,在没有这些储蓄的时候,很多事情是不会去想,也就不可能去做的。

1万在需要的时候能支撑一个人辞职1年,而这1年对这个人来说可能改变一生。可连1万储蓄都没有的人,很少会去想脱产不工作,甚至很少会去想换一个自己真正热爱的行业踏踏实实从底层重新开始这种事情,失业以后一定会焦急地寻找下一份工作,即便这份工作极有可能完全不适合自己。10万可能是一套房子的首付,对于一个没有储蓄的人,是不可能去想着买一套上百万房产的,因为连基础的首付都没有。100万可能就会让一个人开始时不时思考创业和投资的项目,思考成为某个牛逼同学的创业合伙人是不是靠谱这样的事情,思考作为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时不可能去想的事情。而这些就是机会成本。

所以单买车的事情来说,大家几乎没钱的时候花20万去贷款买的车,和有了一定储蓄后花20万买的车,虽然金额相同,但实际是根本不一样的成本。前者花的是自己“第一个馒头”,而对后者而言,只是可有可无的一个馒头。

后来财迷的话让我想起现在的股市里其实也是这样,当某些大V聊某一个投资机会时,有一种很典型的回答:“可惜这样的机会不适合散户”。这样的机会不适合散户,是啊,股指期货,个股期权融资融券,银行信贷,沪港通,100万起点的理财产品,300万起点的债券投资,没钱会把一群人和一群机会隔离开,更会使人的视野被迫局促在一个狭窄的自己能够到的范围内,投资市场中是这样,生活中也是这样。

“没钱的人和理财没关系”,“没钱的人不适合基金定投”,“没钱的人一定要在年轻时搏一搏"。没钱这件事情似乎本身就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可钱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变出来呢?钱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从地里涨出来。

做什么样准备,有什么样运气

毕业第六年,我是我们班里倒数第二个买车的,而财迷是倒数第一个,这时候大家已经想的都是TM这个月又该交汽车保险,TM小区停车费又涨价了,TM的这个月罚单还没上,TM的油钱凭什么不下跌之类更现实的问题。

财迷买车的时候,我问他,你小子当时毕业的时候到底藏下多少钱?他说:“差不多5万吧。” 虽然我有过心理准备,但这个数字还是触动到我了。我可以肯定,5万这个数字在刚毕业的那个阶段在我们这群大部分没什么大出息的人里,绝对是最高的!同时我也想起5万这个数字正好是我当年以为我靠着自己杰出的投资能力能达到的目标。

因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财迷的股票组合和我都是基本重合的,所以我知道他在14到15年里也靠着那轮牛市飞跃了。就这样,财迷靠着普通城市里一个效益越来越差企业中的一份普通的财务工作能给的普通收入,靠着攒钱定投股票这样其貌不扬的投资方式,积攒下了数百万的财产,在一年里,不但大大提前而且翻倍实现了他的目标。

其实财迷一直用最不起眼的方式默默做着我们班最有钱的人,这些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直都是如此,从毕业前就开始了,工作后的每一年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在向同一个方向靠,虽然没人知道。

而到了今天,其实除了我大约知道以外,他没有在任何场合表露过他具体有多少钱和多少股票,估计朋友也好,老同学也好,财迷的同事也好,没有任何人会看出这货已经可以轻易地买上一辆豪车,需要时买上新出的每一款iphoneX而不用去卖肾。

财迷完全有晒朋友圈的资本,但他没有,他也没兴趣。

可能有人会说他运气好,因为他毕业后正好遇到了中国股市最不好的几年,用最便宜的价格把所有钱投到了股市里,并且很幸运地遇到了一轮大牛市,又很幸运地在牛市里兑现了大部分利润。

结婚前后财迷又很幸运地靠着两个人的公积金和打折公积金贷款只花了极少的首付在房价还没暴涨前买了套虽然不到70平但很温馨的第一套房子,从而又在后来的房价暴涨中捞到一个不小的便宜。

我想未来如果万一房价下跌,还会有人会说这人又那么幸运,没有在大城市扛上几辈子人还不完的贷款去买上一套学区的大房子。

也可能有人会说他啃老,或者没出息,毕业以后没有去大城市闯荡,而是选择回家,住爸妈家吃爸妈家,所以每月除了谈恋爱时的几百元花销什么都不用买,才能短短几年攒下数十万的储蓄去买什么股票。

财迷的经历里,毫无疑问是有运气成分的,可运气也好,方法也好,最终都需要一个人真的为了某件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以后,好的运气才会从天而降。在我认识他的这10年里就是一直在做这样的准备,因为他准备地早,所以每一步都早那么一点点,每一步又都踏在合适的节拍上,而现在的财迷依然很年轻,而现在他的“量入为出”的生活,已经是一般人眼中的小康生活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他来说已经不算浪费。

退一步讲,以财迷的价值观投资观,即便上天没有给很好的运气,没有14年股市的大牛市,没有能在刚买完房后房价就暴涨,我相信他的生活依然会比绝大部分人好,而那份运气早晚也会到的。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有运气但也不仅仅是运气。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觉得财迷的事情是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毕竟这个真实的例子里,他没有在投资上用高比例的杠杆,没有遇到事业的奇遇,没有一份体面的金领高收入,没有因创业而大发横财。

最近的消息是,听说财迷他们夫妻俩双双辞职了,而辞职的原因是我的这位弟妹在工作几年后发现真的不适合做正在做的工作,打算重回大学进修心理学的课程。而财迷则选择了一个自己更喜欢的行业去学习、体验和沉淀,即便刚开始时几乎没有收入。试想,弟妹工作这么多年以后再回学校读书,还读了看上去这么没用的专业,毕业后也不知道能做什么的专业,如果换成一般还着房贷车贷的家庭会支持么?反正财迷举双手赞成的态度说:“攒了那么钱不就是为了花在这种时候的么。”

这又让我想起了财迷很多年前劝同学别买车时用的话,人有钱时候花出去的1万,和没钱时候花出去的1万,有着完全不同的成本和心态。

我不知道财迷的事情对大多数人而言有多大的可复制性,但相比那些毕业前就靠写软件卖软件创业成了百万富翁的;毕业后创业据说已经通过了A轮B轮拿到了几千万投资的;还有进了阿里腾讯华为等明星企业,拿着高收入并且还拿到不少股权的呢?财迷的做法即踏实,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丢人。

至少财迷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影响到了我,而且当我毕业后也试着去做的时候,并且做到的时候,发现确实受益良多。

总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财迷实现百万梦想的方法:

省钱不是让生活质量变差,而是找到性价比高的东西。

财迷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他通过一笔又一笔的小钱攒到自己的100万,你觉得实现财务自由难吗?

『叁』 怎样成为百万富翁

在百万已经不能算富翁了。买套房子都不够。

要成为亿万富翁……

可以找到一亿个人,赚他们每人一块钱。

可以找到一百万人,赚他们每人一百块钱。

可以找到一万个人,赚他们每人一万块钱。

可以找到一百个人,赚他们每人一百万块钱。

看着很无聊,但原理就是这样。

能被你赚一百万的是你手下的管理人员。

能被你赚一万块的是你手下的普通员工。

能被你赚一百块的是你生产的产品的用户。

能被你赚一块钱的是看到你发的广告的人,他们可能不会直接给你钱,但是你占用了他们的时间,相当于拿了他们的钱。

『肆』 如何成为百亿富豪

最近一期的美国《财富》杂志刊载了11位白手起家的 百万富翁自述的发家史。他们分布在金融、IT、传媒、零售、快递、体育等各个行业,亲身创下的企业如今都已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公司。细读他们的故事发现,这些了不起的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靠点子起家,凭着自己的奇思妙想,敢想敢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并且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他们创造了百万、 亿万的财富,甚至对某些行业和领域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挖掘第一桶金的大胆决策到企业快速扩张过程中的经营战略,这些杰出的领袖式人物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的表现也许会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启发。

不放弃偶发的灵感

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 降了4%。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 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 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这让迈克尔 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 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 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卖给认识的人。于是,迈克尔 戴尔涌现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的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 大学一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迈克尔 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个 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自于他从 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他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 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 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启迪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 创造强有力的团队

正如迈克尔·戴尔在解释公司缘何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成长时 所说的那样,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资产和最大的威胁都来自员工。在挖掘了第一桶金后,团队精神的强弱成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弗雷 德·史密斯(Fred Smith)也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经营着联邦快递(FedEX)的品牌。

1971年,出身于美国海 军陆战队的弗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退役后开始了他的快递运输事业,尽管这一事业起初并不被人们看好。但是如今,联邦快递已经建立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快速交付网络,业务遍及全球 211个国家,拥有超过660架货机及约9.5万辆货车,并且在全球聘用超过21.5万名员工和独立承包商,每天平均处理500万件货件。弗雷德 史密斯创造性的举动是开创了隔夜交货的速递方式,因此被誉为是“创造了一个新行业的人”。联邦快递公司创建以来,许多航空公司、电信公司、金融企业也纷纷 效仿。

在弗雷德·史密斯看来,联邦快递的品牌管理秘诀是万事以“人”为主。在联邦快递内部,无论是新来的速递业务员还是高级的管 理阶层,都一律称呼他们的董事长为弗雷德,在联邦快递中国公司,这一称呼是充满了中国味道的“施伟德”。 弗雷德 史密斯认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做到能够与员工顺畅地交流。他说:“我可不想让员工整天盘算着怎样做最少的工作而又不被解雇。我希望他们想的是怎样尽全 力把工作做得最好,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沟通和反馈。

员工们想知道公司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他们必须拥有鉴定表,而且他们希望知道那里面记载了什么,以及那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因此我们制定了许多 奖励计划、许多利润分成,以及许多的内部提升。 这些事情都很简单,只是为了告诉员工他们干得不错。 同时你也必须与你的员工沟通,并且保证他们理解他们正做的事情的意义。 我们总是告诉我们的雇员:你所从事的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你每天在不停递送着的物品不是沙子和瓦砾,它可能是某个心脏病患者的起搏器、治疗癌症的药品、 F-18飞机的零部件,或者是决定一件案子审判结果的法律证据。” 他认为完善的企业制度正帮助他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我相信雇员的奉献精神,是来自机构的管理层对其下属承担义务的言传身教。”弗雷德 史密斯身体力行,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解决人事问题。他主要的目标是尽可能授权雇员处理及决定一切事宜。他说:“当雇员知道自己被公司寄予厚望、成绩突出者会 受到奖励、相信公司会接纳他的建议并允许将自己的想法实施于工作中的话,我相信雇员的工作成果一定会是不同凡响的。”为了让雇员知道公司对他们的期望,弗 雷·史密斯倡导公司为全体员工提供培训课程,每时每刻,联邦快递都有百分之三到五的员工在接受培训,它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花费每年约有1.55亿美元,成为 美国在培训方面投入最大的企业之一。

此外,弗雷德·史密斯非常重视从内部提升人才,那些自信能做好自己工作的员工通常都能成为杰 出的经理。在联邦快递内部,原来从事卸货员、机械维护员、货件分发员、速递业务员、司机以及检查员工作,由于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管理层的员工比比皆是。 1976年以兼职形式加入公司的戴维·罗伯特,由于热情肯干、全心投入的精神而不断被提升,至今已是美国操作部的高级副总裁。他凡事亲力亲为,也很清楚下 属6万员工所做的工作范围。他说:“我一直设身处地,这使我在做决定时能顾及员工们的感受。”

除了平等而广泛的提升机会,联邦快 递还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每个员工都明白,只要努力工作,就有得到奖励的机会。此外,弗雷德 史密斯还发明了一个最受员工欢迎的节目,就是联邦快递所有的飞机都以员工的孩子来命名。员工们为了将他们宝贝儿子或女儿的名字喷涂在飞机上,把自己宝宝的 名字交给公司,每次有新飞机加入飞行队伍时就会抽签决定以哪个宝宝命名飞机。
弗雷德 史密斯深谙管理之道,他懂得依靠全体员工的力量来壮大和发展公司,并且,他成功地在联邦快递内部营造出了一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凝聚力。2002年,联邦快递 公司以上年营业额196亿美元的成绩,在《财富》杂志2002年全球500强中排名第246位。曾经担任美国田纳西州参议员的HOWARD H。BAKER JR。评价道:“联邦快递的空前成功有赖于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所有员工所表现出来的群策群力的精神和态度。”

执着于与众不同的观点

成为超级富翁的另一个必备要素是不但要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目光,更要有坚持己见的执着精神。快乐罗兰(Pleasant Rowland)所创立的快乐公司(Pleasant Company)是第一家认为7到12岁的女孩市场存在服务空白的公司,同时,它也制造了让各种肤色儿童都喜欢的黑色和西班牙娃娃。快乐公司对世界的贡献在于,它清楚地证明了知识与顾客口味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捆绑销售娃娃与相关系列丛书使学与玩的结合变得时髦。随着罗兰的业务增长,在 20世纪90年代,你可以看到12岁之前的女孩子们不但成为书和娃娃的中坚消费者,而且广泛涉猎音乐和娱乐业。 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玩布娃娃的话,45岁已经太老了。但是这对于快乐罗兰却是一个历史性的开始。罗 兰中年发起的向儿童玩具业的进军,不但使她成为全美小女孩心中的英雄,更让她变成了一位玩具业的巨人。每个人都认为,小女孩在超过6岁后就会抛弃洋娃娃。 但是罗兰不这么想,她认为7到12岁之间的女孩是一个被玩具商忽视的消费群,而这里面蕴藏着数十亿美元的巨大商机。在推出面向这一年龄段女孩的娃娃和书的 配套系列——“美国女孩”后,“美国女孩”以8200万个娃娃和700万本书的销量成为美国市场上仅次于芭比娃娃的第二大畅销玩具。快乐公司2001年销 售额:3.5亿美元。

但是罗兰坚持认为是这些书开启了“美国女孩”的成功之门。8个“美国女孩”娃娃中的每一个都有配套的6本书 来讲述她的故事。在殖民地美国的幸福生活的细节、在经济萧条时期教授女孩怎样长大……这些书和娃娃的绝妙搭配,给女孩们带去了另一个世界。在热销的同时, 罗兰创办的“美国女孩”杂志也拥有了超过65万的订户。“一块富含维生素的巧克力蛋糕”——罗兰这样形容这段杂志、历史和利润的奇妙组合。她深谙母亲们正 在期望这样一种产品,既能吸引女孩作为孩子的兴趣,又能容许女孩将小女孩的时光稍微延长一些。

罗兰在她45岁创办快乐公司之前, 曾经做过小学教师、电视台记者、教科书的撰稿人以及一本小杂志的出版商。她这样描述这一后来影响了一代美国女孩的事业的开始:“1984年,我和丈夫参加 在殖民地威廉斯堡举行的一个传统活动。本来我以为这只会是一个小小的愉快的假期,但事实上,它成了我生命中一段最宝贵的经历之一。我喜欢坐在教堂的高背长凳上,回想乔治·华盛顿曾经到过这里,派瑞克 亨利也在这里发表过演讲。我喜欢那里的服装、家庭、每一天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记得自己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情不自禁地想到,学校给孩 子们上的历史课是多么的乏味,不能让更多的孩子来参观这里活生生的历史教室,该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我问自己能为这件事做些什么。

在接下来的圣诞节,我想给自己两个8岁和10岁的侄女买个娃娃。但让我震惊的是,洋白菜补丁娃娃充斥了整个圣诞节市场。我觉得它们很丑,但芭比娃娃又不是 我想要的那种。我相信在那个圣诞节我不是唯一感到沮丧的美国妇女。我的威廉斯堡经历与此时的沮丧结合在一起,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诞生了。我立刻给我最亲密的朋友写了一张明信片——它至今仍保存在快乐公司的档案室。我写道:你觉得怎么样,为9岁的女孩制作一套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同时配备穿着不同时代服 装的娃娃,以及一些可以让孩子们演出的附属玩意儿?我并不做新的玩具,只是把殖民地威廉斯堡的美好回忆微缩到让孩子一直喜欢的书和娃娃身上。”
在罗兰这个想法成型后,她立刻用一周的时间制作了一份包括系列图书、娃娃服 装样式、生产线等规划的内容详尽的商业计划书。之后,虽然罗兰的想法如此的与众不同,但她的这一商业创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之后的4年里,只凭借邮寄广 告目录和口口相传,“美国女孩”的品牌价值就上升到了7700万美元。为了扩大品牌,罗兰和她的快乐公司又推出面向更年轻的女孩的婴儿娃娃和配套图书,应孩子们的要求创造了更时髦的娃娃、《美国女孩杂志》,以及讲述怎样进行人际交往等知识的书籍。在随后的5年里,“美国女孩”的营业额以每年5000万美元的速度增长,最终达到了3亿美元。

在目睹自己的商业计划一步步得到成功实施后,罗兰在1998年以7亿美元的价格将快乐公司卖给了MATTEL。现在,功成名就的快乐罗兰正在家里享受着她当初大胆的尝试和果断的决定所带来的安逸的退休生活。
评论 | 0 0
举报| 2013-08-22 20:59热心网友
富豪们如何成就一番伟业,第一桶金给了他们资本和信心。试问富翁的第一桶金如何赚来,且看下面分解。 戴尔:卖报纸卖出宝马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大学一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迈克尔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自于他从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他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启迪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 陈天桥:5年成就第一富豪 一个31岁的青年,只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就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富豪. 8月10日,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盛大网络首次公布财务报表,第二天,陈天桥所持股票市值达到了约11.1亿美元(合90亿元人民币),超过网易创始人丁磊,成为新任中国首富。短短5年的创业时间里,他的财富飚升了18000倍! 陈天桥的魅力在谈话中才开始显现出来,他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目光如炬,有跟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说话语速很快,谈锋稳健,思路缜密且语多比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他脑中统一得很好。用陈天桥自己的话说,他今日网络娱乐业老大的地位,全是源自几年前脑中的一个'idea'而已。 工作于证券公司没有吸引陈天桥太长的时间,但那几年里,他完成了人生的两个重要转折:一是在证券公司的同事里觅得一位秀外慧中的夫人,二是在1999年股市的'5.19'井喷行情中掘到了第一桶金,他用其中的50万元,创建了盛大网络。 杨斌:快半拍的理念 2001年,当杨斌出现在当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并且排名高居第二时,许多人吃了一惊,因为在此之前,杨斌是一个谁都不曾听闻过的名字。将杨斌视为一匹财富黑马实不过分。杨斌现在的身份是香港上市公司欧亚农业董事长。杨现年38岁,老家湖南,5岁即成孤儿,靠吃百家饭长大。据杨自述'18岁以前什么苦都吃过。'杨当过兵,1987年赴荷兰留学,27 岁开始拥有自己的公司。杨的发迹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东欧巨变,其第一桶金掘自20世纪90年代初与东欧国家,如前苏联、罗马尼亚、波兰等进行的跨国贸易。借东欧剧变时机,杨向波兰、俄罗斯等国家转售中国计划定价、价格偏低的棉线产品,后发展到成衣等纺织品,毛利润大都在5倍以上,两三年内杨就积累了大约 2000万美元的财富。1992年至1995年期间,杨改向国内转售荷兰鲜花,同时向国内花商推销进口荷兰温室和冷库设备。国内花卉业刚起步时连温室水泥桩都要进口,杨由此又积累了大约4亿人民币的财富。相比之下,如果排除在香港上市,杨的欧亚农业到目前为止,给杨产生的效益极为有限。 王玉锁:做傍家 不仅新奥燃气的王玉锁,华桑燃气的沈家桑、ut斯达康的吴鹰、亚信的丁健、田溯宁等都可视为其中的代表。前一段时间,东方集团(相关,行情)的张宏伟也试图通过加盟吉通极力向这一目标靠拢。所谓做傍家,就是向垄断行业靠拢,做垄断行业的傍家。垄断饭最好吃,垄断行业的钱最好赚,这是众所周知的真理。如果能吃上垄断饭,哪怕只是分享一点残羹冷饭,也胜过外面的鲍鱼燕窝。《福布斯》2001年中国富豪榜排名第55位的王玉锁和排名第90位的沈家桑在发家时所依傍的都是天燃气行业,而《福布斯》2001年中国富豪榜排名第67位的吴鹰,以及排名第77位的丁健在发家时所依傍的都是电信行业。在中国,天燃气和电信是由政府高度垄断的两大行业。 王玉锁出生于河北霸州,三次高考落榜,从此放弃高考,开始做些小生意。王玉锁卖过葵花子、卖过啤酒,还卖过女用泡泡纱背心。王还做过一家塑料厂的业务员,但都没有赚到什么钱。1986年春节,生意失败的王拿着100块钱,准备去租车跑运输,没想到了地头人家又不许租车了。王在茫然之际,忽然想到倒腾燃气能赚钱,于是半途改道来到任丘。具体的经过据说是这样的:王到任丘后先住下来,下午去街上闲转,看到有个蔬菜公司卖钢瓶,就问一个姓樊的老大姐有没有气,并且约好了晚上见面。晚上,王买了一兜子刚下来的杏,骑着租来的自行车找姓樊的大姐去了。一敲门,门开了,王一看就愣住了,原来是他救过的一个人。那人说:玉锁,你怎么过来了,你怎么不打声招呼啊?王说,大哥,怎么是你们家?'大哥'说是呀。从此问题解决了。王也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哥' 先让王捡了一套设备回去,然后由'大哥'负责给王联系气。 王就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将设备拉回到老家,往自家小卖铺一放,贴了个告示:就这个东西,谁买,你先交12罐气的钱,10块钱一罐,是120 块。'我这个东西一套是120块。交240块钱,我记得很清楚。实际我这个气是一次交一次钱,这样我不就多一些资金了吗?另外,再加上利润呢,那时一套挣 40多块钱。'做饭烧燃气,那时候即使对于许多北京人来说也是有门路的象征,何况是在河北廊房。王的告示贴出来,顾客立刻蜂拥而至,当时就登记了7、8 套;几天时间王卖出去40多套,净赚1000多元。这是王玉锁从燃气中掘到的第一桶金,以后王在'大哥'的帮助下,常跑任丘,瞅准燃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中国有名的'燃气大王'和大富豪。中国富豪挖掘第一桶金的方法不下50种。以读者习惯的武林招式来比喻,也就是不下50式。现总结出其中活色生香,可供创业者活学活用之9式,贡献如下。

第1式:快半拍

典型代表:杨斌

第一桶金:2000万美元

可效仿指数:★★★☆

2001年,当杨斌出现在当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并且排名高居第二时,许多人吃了一惊,因为在此之前,杨斌是一个谁都不曾听闻过的名字。将杨斌视为一匹财富黑马实不过分。杨斌现在的身份是香港上市公司欧亚农业董事长。杨现年38岁,老家湖南,5岁即成孤儿,靠吃百家饭长大。据杨自述“18岁以前什么苦都吃过。”杨当过兵,1987年赴荷兰留学,27岁开始拥有自己的公司。杨的发迹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东欧巨变,其第一桶金掘自20世纪90年代初与东欧国家,如前苏联、罗马尼亚、波兰等进行的跨国贸易。借东欧剧变时机,杨向波兰、俄罗斯等国家转售中国计划定价、价格偏低的棉线产品,后发展到成衣等纺织品,毛利润大都在5倍以上,两三年内杨就积累了大约2000万美元的财富。1992年至1995年期间,杨改向国内转售荷兰鲜花,同时向国内花商推销进口荷兰温室和冷库设备。国内花卉业刚起步时连温室水泥桩都要进口,杨由此又积累了大约4亿人民币的财富。相比之下,如果排除在香港上市,杨的欧亚农业到目前为止,给杨产生的效益极为有限。

与杨斌一样,依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进行跨国贸易或者边境贸易完成原始积累的中国巨富不在少数,杨只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位。据《科学投资》研究,从较为先进地区向较为落后地区进行贸易或产业转移,创富机会极多,赚大钱可能性极大。但两地差距不可过大,以领先半步为宜,可称为“快半拍”贸易法或投资法。此方法不仅于国与国之间有效,在同一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往往有效。据此方法,亚洲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以及部分非洲国家,都可作为有心者下一步关注的目标。当年公安大学毕业的上海交警吴江涛离职后,以2000美元闯荡非洲国家津巴布韦,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对非洲国家有
误解,非洲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津巴布韦的城市地带,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落后,在商业上大有可为。吴根据自己的发现,将中国商品贩运至津巴布韦,将津巴布韦的石雕等艺术品贩运回国内,做双向贸易,时为1992年。后吴移居津巴布韦,数年间即成为津巴布韦最成功之商人,连津巴布韦总统专机上食品皆由其供应。吴的说法,“在津巴布韦中国人发财很容易。”不但津巴布韦如此,可能在整个非洲都是如此。须注意的是,在此类投资、贸易中应严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以免重蹈中国货在东欧国家之覆辙。“快半拍”的另一重意思,就是你的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被赶上和取代。

目前国内有些报刊热衷宣传中国企业在阿富汗如何有商业机会。以《科学投资》分析,类似阿富汗、朝鲜这类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机会并不多,一则国家落后,人们购买力有限;二则市场狭窄,拓展余地不大,即使想用传统的薄利多销亦不容易办到;三则环境复杂,贸易、投资皆成本过大。中国企业实不必过多在以上地区枉费功夫。而如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因为发达程度远甚中国,市场成熟,制度健全,企业大多只是赚取平均利润,想暴发的机会不多。互联网是个例外。
第2式:做傍家


『伍』 请找一些最实用的股票书籍

《股市操练大全》 《炒股就这么几招》《专业投机原理》为入门书。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这是一本很适合初学者看的技术分析的经典书籍
讲得不深,但很透彻,把每项技术分析的重点都拎了出来
加上丁圣元先生流畅贴切的翻译
使之成为中文版技术分析书籍中难得的好书
如果想追求性价比的朋友,可以选择该书的更新版《金融市场技术分析》
《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是《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的新版,增加了一些内容
接下去要看的书是《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高手必看的书
这些书包括
1)《股票作手回忆录》
2)《交易冠军》
3)《华尔街操盘高手》(金融怪杰)
4)《华尔街点金人》 (新金融怪杰)
5)《操盘建议--全球顶尖交易员的成功实践和心路历程》
6)《美国期货专家经验谈》
7)《攻守四大战技》
8)《投机智慧》
9)《期货交易策略》
10)《刀疤老二的文章》

『陆』 巴菲特的故事

巴菲特
姓名: 沃伦·巴菲特

职务: CEO

公司名称: 伯克希尔·哈斯维公司

出生日期: 1930.8.30

个人简历: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本科就读于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师从有金融分析的鼻祖之称的本·格雷厄姆教授。

1941年,11岁的他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62年,巴菲特与合伙人合开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

1994年底巴菲特公司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

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5年3月10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在纽约公布了2005全球富豪排名,巴菲特名列第二,仅次于比尔·盖茨。

『柒』 百万富翁自述炒股赚钱经历加微信是骗人的吗

他都百万富翁了炒股都赚钱了,那就应该赚更多的钱或者花天酒地,为啥要让别人加他微信呢???谁有那么多闲心,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在你心中树立他那“高大的形象”,怎么让你入套呢???

『捌』 我发现无论是炒股票还是买一些什么理财产品都不如干实业收益高

对我是那么的放不下。记得第一次你对我凶怎样的心情。爱了,恨了,又要离去。我只

『玖』 怎样学习炒股

1,首先一定要确定你能投入多少资金, 一定要在保留生活费用,额外开支的基础上投入有限的资金,简单来说,这些全赔了你也不会要跳楼。
2,把这些资金分2部分,一部分买招商银行,中信证券,这样的蓝筹,买入之后1-2年不要动
3,把另外一部分资金做短线,最好就1股,完全是锻炼自己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技术派。

至于书籍, 价值派有很多,去看巴菲特的书,《金融炼金术》《【巴菲特怎样选择成长股】》
技术派也不少,比如《蜡烛图技术》《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拾』 一个大学生百万富翁的自述

一个大学生百万富翁的自述

1898年5月21日,我出生在纽约下东区中部切里大街406号一个没有热水的小公寓里。我祖父是一个大造船主的儿子,但他所继承的大部分遗产都在他小时候被大水冲走了。可怜的祖父一生多灾多难,受过各种不幸的折磨。我父亲本来考入哥伦比亚医学院,但当年就退了学,因为他那时必须出来工作,边学习边工作肯定使他这个22岁的青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过了两年,我4个月的时候,他再次考入哥伦比亚医学院,还是边学习边工作,最后终于坚持下来。

父亲在那些艰苦的岁月中奋斗不息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坚信:只要一个人进取心强、机智、勤奋、坚持不懈,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1)开始迷上经商

小时候我们通常去新泽西州过圣诞节,住在我父母的朋友门德尔的农场里。他们吃的所有东西,肉、菜、蛋、黄油和奶酪都是自己生产的。门德尔给我上了市场经济学第一课。他去泽西城赶集时总要带上我,记得当时我大约七八岁。

在集市上我先帮门德尔做些准备工作,我们把东西摆好,把水果擦亮,把蔬菜洗得干干净净。我很喜欢打听行情,总在市场上四处询问:这个一磅多少钱,那个一蒲式耳多少钱。回来后立即向门德尔报告,告诉他这个定价高了,那个定价低了。集市散了以后,门德尔怕我累了,便准备收拾东西回家,而我则力劝他到泽西城走走,他没卖完的东西低价卖给一些店铺。因为我知道,如果把这些东西带回去,他就亏得更厉害。

就是在这时候我开始迷上经商,没有什么地方比在市场上学习经商更为合适了。我好像凭直觉就意识到永恒的供求规律,意识到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机智灵活的销售胜过愚蠢的死抠价,进而乐观地坐等生意成交。

16岁那年,我终于做了平生以来第一桩大买卖。在百老汇大街我碰上一辆1910年产的“喻普”牌双人敞篷汽车,当时的我对什么东西都感到很新奇,很想把这占为己有。这部车售价185美元,大约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我知道找我父母要钱没用,他们会说我年纪太小,开不了车。于是,我打定主意去找哥哥哈里帮忙,他当时20岁,正在一家药店做药剂师。哈里倒是有钱,但是他问我:“你怎么还我的钱呢?”我说:“我可以找一份工作。”哈里最终把钱借给了我,但又附加上一个条件:他需要时可随时用车。

我已经知道到哪去弄钱还债。这时圣诞节就要到了,一家生产糖果的工厂登出广告,要一些有车的人帮助他们运送圣诞特制糖果。工钱每天20美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报酬。

车子一到手,我就把它开到糖果工厂门口,我这个小人小车加入了在那里等候的大人大车的长长行列。负责招工的那个人上下打量着我,看了看我那辆车,然后再看看我,问道:“用这玩艺儿装糖,糖放在哪儿?”

我灵机一动,回答道:“我准备把座位拆了,坐在糖箱子上,这一来地方就大多了。”

显然那个人不想雇我。我急了,对他发誓说:“要是我运的糖没有大车那么多,你不付我工钱好啦。”他握了握我的手,同意了。

在我同学的帮助下,两个星期内我挣的钱就足够还哈里,从而成了这辆车真正的主人。除了还账,我自己还能剩下不少钱。这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几桩生意之一。

但我仍想像父亲一样做个医生。1917年,我考上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

(2)走进商业的世界

没料到就在我入学后不久,一连串灾祸猛烈冲击着我们这个家庭,并且永远改变了我的一生。

当时,战争的魔爪伸到了美国,哥哥哈里立刻应征入伍,因为他懂药,被派往法国前线的营地医院服务。哈里离开得不是时候,因为父亲正需要他,1917年父亲患上心脏病,他的病肯定是积劳成疾的原因。

而就在此时,父亲生意上也遇到了麻烦,那个和父亲一起成立药品生产公司的合伙人想搞垮公司从而逼父亲卖掉股份。那人知道父亲身体不好,不可能在当医生的同时自己经营公司,而哥哥又参军去了,于是向父亲下最后通牒;要么出两万元买下全部股份,要么收下两万元让出公司股份。

公司是父亲的心血和理想,而且他看好公司的前景,他决定买下股份,但又不愿意放弃医生工作,于是想到了我。

那个夏天父亲来学校看我,希望我出任公司总经理。他对我表示歉意,并希望我一边工作一边在医学院读书,他对我的要求并不太高,他说能取得当年他既当学生又工作时的成绩就足够了。

他的歉意其实毫无必要,我对上班并无异议,实际上这个挑战使我非常振奋。我问自己,我能管好这个公司吗?我能使这起死回生吗?下边的职员会听我的吗?我怎样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呢?我非但没有被这些问题所吓倒,反倒觉得十分兴奋。到那时为止,我生活得一直非常安逸,既受宠爱又没经过什么磨难。我父母一直在拼命挣扎,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受他们年轻时受过的苦,他们终于成功了。现在我得到一个机会,我要让人们看一看,我并不只是一个过惯了安逸生活的雏鹰,而是有勇气参与成年人的商战,和那些老手一比高低的勇士。

但是怎样安排好我在医学院的学习呢?很显然,如果我让公司的事务占去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就没时间再去听所有的课,我需要一个替身,一个替我做笔记的.人。

丹尼尔是我们年级最聪明、最刻苦且又经济 拮 据的同学,我一下子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我先租下一个套间,答应丹尼尔如果他能把老师所讲的课全部记下来,晚上再把笔记让给我,我就将这间房子借给他用,免收租金,结果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我们的公司不大,一个小店加一个车间,我们的产品包装得不太考究,不过我的产品比其他产品要便宜得多。

公司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我又雇了许多男人搞推销,大大提高他们的佣金,从而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销售能力。对这条重要的生意经我不学自通:要想让别人为自己好好工作就得付出足够的报酬。


(3)大学生成了百万富翁

由于我们的销售能力大大提高,人手从几十个增加到几百人,公司很快扩大了。我掌管公司还不到一年,就把总部迁到一个大得多的工厂里。一整天我都在公司里忙得不亦乐乎。操劳了一天回到卧室后仍不能休息,还得花上四五个小时认真研读丹尼尔为我做的笔记。

经过一段艰苦的创业之后,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哈里也从军队返回帮助我。就在这个时候,父亲把公司的股票全部作为礼物送给我,我成为公司的真正主人。

一开始,我们公司订货簿上增长最快的一项对于我和公司其他人来说,都是一个不解之谜。从1918年到1919年,我们十分惊奇地发现瓶装姜酊的订货量增长了大约近千倍,而订单大多是来自平时订户最少的南部和中西部的一些州。于是,我决定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

我去找弗吉尼亚里奇蒙的一个药商,他是我们的主顾,也是订姜酊最多的人。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用一种狡 黠 的目光看了我半天,然后问:“您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吗?”

我向天发誓我不知道,我想那时我的神态一定像个傻瓜。于是他把我带进药店里屋,在一瓶姜汁啤酒中倒入一些姜酊,加上两块冰,啤酒发出嘶嘶的声音。“来,尝尝。”他说。

我喝了一口,血液好像一下子涌上头,酒劲真大。药商向我解释说,在禁酒法实施的这些日子里,人们发了疯似地到处寻找含酒精的饮料,而姜酊就是最好的替代品。

我忽然明白如果我们不尽快弄到更多的原料,别人就会捷足先登。我马上去银行,找他们贷了100万美元,因为我们公司经营得好,银行十分乐意向我们提供贷款。与此同时,我又去美国商务部查了一下,弄清楚哪些国家在出口生姜。这之后,我在报上登出广告,招了一些商务代理人,把他们派往所有的生姜出产国,让他们把那儿所有的备用生姜都买下来。

这一来,我们几乎垄断了世界的生姜市场,自然也垄断了美国的姜酊生产,这样做的结果令人吃惊,订货几乎超出了生产能力。我们不得不在工厂安装了几条装瓶生产线,雇用了大约1 500个工人,产品一大卡车一大卡车运往各地。

我一下子变成一个非常富有的青年,有时候,我一天的存款达到3万美元。1919年美国人平均收入一年大约625美元,而我当年的个人净收入超过100万美元,我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百万富翁。

;
阅读全文

与百万富翁自述股票投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防范股票期权诈骗如何判刑 浏览:870
嘀嗒猫 浏览:6
公司没上市可以发行股票 浏览:210
股票和基金持仓分析软件 浏览:581
天山铝业股份股票预计涨多少元 浏览:863
开通创业板一定开户营业部 浏览:42
怎样查询股票成交量排名 浏览:731
手机回收行业股票2017 浏览:442
有关股票点数图分析的书 浏览:431
DG再发声 浏览:416
华创股票行情今天 浏览:878
泸川老窖股票行情走势 浏览:424
提供股票配资r推选简配资 浏览:169
上海黄浦区国金证券股票开户 浏览:802
上海深圳炒股人数多 浏览:126
股票软件颜色怎么修改 浏览:215
旱莲草的功效与作用 浏览:942
哪些手机股票软件能止盈止损 浏览:813
从事股票好还是期货 浏览:331
2019股票买哪个板块好 浏览: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