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票交易印花税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股票印花税计算方法:印花税=成交金额×1‰。 印花税买卖成交一次只收一次的印花税,此税金由卖方承担,税率为1‰。对于买入股票的一方来说,不用缴纳印花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股票印花税是单方面收取的,卖的时候才收取,即成交金额的千分之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 买卖股票的印花税是多少
法律分析:目前国内股票印花税收取成交金额的千分之1,由税务局收取,只在股票卖出时收取,买入时不收(收费标准固定不变)。
股票交易除了印花税还有佣金和过户费,股票佣金买卖双向收取,不超过成交金额的千分之3,单笔最少不低于5元,由证券公司收取,过户费买卖双方收取,收成交金额的千分之0.2,由证券交易所收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3. 购买股票的时候那个印花税是卖的时候收还是买卖双收
买股票没有印花税,卖股票才有印花税,是卖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10.
另外买卖有佣金,是成交金额的万分之2到万分之30.
沪市股票还有过户费,每100股收6分钱,深市股票没有过户费。
4. 股票印花税怎么收取
【法律分析】:简单来讲,股票印花税按照股票成交金额的0.1%单边收取,单边是指只在买入股票或者卖出股票的时候收取,股票交易的印花税产生自卖出股票的时候。印花税由国家规定且由税务部门收取,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为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扣缴义务人,印花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特点,且标准统一固定。除了印花税之外,股票交易产生的费用还有交易佣金、过户费、监管费、经手费等。其中印花税与交易佣金占证券交易的大头。股市交易中,潜在的税收还应包括资本利得税,资本利得税是针对股票买卖价差的一种税,美股就有资本利得税。目前我国对于资本利得税的态度是暂缓征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